欢迎来到学术之旅,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国科技成果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

人气54948评价72
收藏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下单时间

    1个月内

  • 11-4484/N

    国内刊号

  • 2000年

    创刊

  • 北京

    发行

  • 100038

    邮编

  • 1009-5659

    国际刊号

  • 半月刊

    周期

  • 杨秀娟

    主编

  • 中文

    语言

  • ¥ 465.60

    全年订价

  • A4

    纸张开本

  • 2-487

    邮发

  • --

    曾用名

中国科技成果 2016年第2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扉页
耐盐碱速生白榆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及推广1-1

作者:冒文娟; 董举文; 林大为; 张承妹; 李文剑; 张玉杰; 苏涌 单位:上海杉一植物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201800
摘要:项目介绍:白榆(Ulmus pumila L.)为榆科(Ulmaceae)榆属(Ulmus)植物,分布较广,喜光、耐旱、耐寒、耐贫瘠,不择土壤,适应性强,多用于造林。榆树的木材边材窄,纹理直,结构略粗,坚实耐用,供家具、车辆、农具、器具、桥梁、建筑等用。白榆是良好的行道树、庭荫树、工厂绿化、营造防护林和四旁绿化树种,也是抗有毒气体(二氧化碳及氯气)较强的树种,且具有一定的抗盐碱能力。2012年上海杉一植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山东省林科院合作,从200多个榆树品种中筛选出了60个速生、抗病虫、抗盐碱的白榆品系,建立了组培快繁体系,通过进行胚性细胞诱导与分化的研究,结合物理、化学诱变技术,并根据盐碱地的组成成分设计不同的复合盐进行瓶内抗盐筛选,最终选出速生、耐盐碱、抗病虫害能力更强的白榆新品种。在山东、河北、安徽等多地立地试验,表现速生、抗盐碱等优良特性,在0.3%~0.4%的盐碱土壤,10厘米高的白榆组培苗进入苗圃养护半年至1年,株高可达3~4米左右,是盐碱地改良、盐碱地绿化造林的优良树种。成果获发明专利2件(ZL 201210216732.5等)。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创新论坛
努力推进“三大平台”建设打造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品牌4-5

作者:李广坤 单位:山东东营职业学院; 山东东营257091
摘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东营职业学院以就业创业为人才培养导向,致力于建设创业型校园,通过建设创业学院、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基地“三大平台”,进一步延展创新创业教育功能,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品牌。

药物临床试验中研究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6-8

作者:闫欣; 刘中国; 李芳; 闫宏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山西太原030001;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太原030001; 寿阳县人民医院; 山西寿阳045499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中研究者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科技计划成果
罗霄山脉地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9-10


摘要:罗霄山脉地处亚洲大陆东部季风区,是褶皱造山与断块隆升形成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一座南北向的大型山脉。最高峰为南风面(海拔2120米),最低海拔82米,相对落差达2038米,南部与南岭垂直相连,自南至北在山脊线上的主要山峰有齐云山、诸广山、南风面、井冈山、七溪岭、万洋山、武功山、九岭山、官山、幕阜山等,包括80多处国家、省、市县级自然保护区,40多处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山体等。罗霄山脉也是湘江流域、赣江流域上游集水区、分水岭,是中国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区鄱阳湖、洞庭湖上游水源地。罗霄山脉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亚洲东部重要的生境栖息地;汇集有北半球湿润区的各种植被类型,如暖性、温性针叶林,沟谷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等。罗霄山脉是生态交错区,保存有丰富的原始生物类群、中国特有种、第三纪孑遗种,是亚洲东部最重要的脊椎动物聚集地,是南北迁徙、东西替代的生物地理通道,是重要的冰期避难所。目前,罗霄山脉地区的大部分区域是研究空白,针对生物区系、生态环境尚缺乏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调查区域:罗霄山脉全境。纵跨湖北、湖南、江西3省,包括14个地级市、55个县市。是一个南北纵长的大型山体,南北长约516公里,东西宽175~285公里。

临夏盆地新生代沉积类脂物GDGTs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标与我国西北干旱化关系研究11-11


摘要:来源于古菌和细菌的细胞膜脂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膜类脂(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简称GDGTs)能记录环境条件变化。因此,研究土壤中 GDGTs的组成情况对重建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选取250个临夏盆地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临夏盆地新生代约30Ma以来有精确年代控制的几乎连续完整的沉积地层序列沉积物中类脂化合物GDGTs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指标的系统研究,进行地化参数和GDGTs分布等综合分析,旨在研究微生物种群类型和环境因子对GDGTs成分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反应GDGTs组成变化的TEX86指数是一种新的重建古海水和古湖水表层水体温度(SST和LST)的指数。此指数不受表层水体的营养状况和盐度等参数的影响,能广泛应用于沉积地层的古温度重建。同时本项目通过研究,获取了我国西北干旱环境形成演化中与温度相关环境参数变化曲线,并与分子化石记录的干旱事件研究结果相比较,追踪了亚洲干旱化与温度变化的关系,进一步将此陆相沉积环境中温度相关环境参数变化曲线与深海氧同位素全球冰量和温度记录,尤其是与北极冰盖生长记录对比研究,探讨了GDGTs在重建青藏高原湖泊古环境中的意义,发现了我国干旱气候环境的形成驱动机制,为揭示我国西北干旱环境的形成演化过程,探讨青藏高原隆起和全球变化对我国西北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的利用、保护和恢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纳流特性激光超分辨快速测量及应用关键技术联合研究12-13


摘要:纳米通道极小的空间为其内部的溶剂、溶质分子提供充分接近、快速完全反应的机会,而且,由于纳米通道的特征尺寸与流体分子平均自由程相当,流体流动的特性将与溶质、溶剂分子的特性以及分子之间作用力密切相关;结合纳流体中高导热和高传质速率等特性,纳米通道将为快速检测微量珍贵生物分子和药物分子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微量化学元素的生化反应、分离、成份检测等提供可能。纳米通道内的流体扩散、分离和混合等基本特征与微通道、常规尺寸通道下的现象有显著差别,而控制流体的扩散和混合等对有效控制化学分析、生物分析的速度和效率以及微纳机电器件的设计与制造具有实际意义。快速、准确测量纳米通道内流体的速度、浓度等分布特性是纳米科技发展必须应对的挑战。

影响耦合模式对东亚气候年代际变化模拟的物理过程研究14-15


摘要:东亚是全球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区,伴随着全球海气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年代际变化,东亚气候也出现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这样的年代际变化伴随着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日趋增加。气候系统模式是揭示气候异常机理的有效工具,但当前气候系统模式在东亚气候年代际变率的模拟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这势必影响到耦合模式在东亚地区气候变化方面的模拟和预估应用。

纳米CuO和TiO2颗粒对滤食性贝类的生物有效性及致毒机制研究16-16


摘要:纳米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并列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三大新技术科学领域。纳米技术不但在近期可以改造传统工业技术(如减少原料消耗,减少污染排放,降低成本,提高性能等),而且在远期有希望给21世纪的科学技术、工业和农业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纳米材料由于尺寸很小,物理结构特殊,因此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点。随着纳米技术的产业化,纳米材料已广泛应用在医药、工业、建筑、化妆品、能源、环保等领域。这些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副产物的大量生产势必会导致进入环境中的人工纳米颗粒数量急剧上升,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潜在的危害。2003年以来,《科学》《自然》等著名杂志先后刊登了评论员文章,呼吁加强研究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因此,作为一种潜在新型的有毒物质,人工纳米颗粒的环境效应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项目以纳米CuO和TiO2颗粒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纳米TiO2颗粒对新月菱形藻的毒性效应以及在新月菱形藻-栉孔扇贝食物链上的营养传递和生物毒性,分析了纳米CuO颗粒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的毒性作用,阐明了纳米TiO2颗粒对海洋微藻的致毒机制,明确了纳米CuO颗粒对栉孔扇贝血细胞毒性作用的主导因素,探明了纳米TiO2颗粒在食物链上的生物放大作用,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客观评价人工纳米颗粒的海洋环境效应及生态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几何光学模型反演林冠郁闭度的普适性方法研究17-18


摘要:本项目针对定量遥感技术在森林监测上的需求,利用高分辨率、高光谱及激光雷达数据,结合地面调查,开展森林冠层关键参数的估算方法研究。设计完成了典型研究区机载高光谱和激光雷达数据的航飞试验与同步地面观测,获取了森林冠层郁闭度、树高、物种及冠层光谱等多种实测数据;针对几何光学模型反演郁闭度的输入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优化了林冠郁闭度逐像元反演方法,构建了基于几何光学理论的林冠郁闭度逐像元反演模型;利用激光雷达数据与多时相光学遥感数据在典型研究区以及大范围研究区两个尺度开展林冠参数的估算与验证,提出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区域性空间尺度转换方法,在三峡库区开展森林郁闭度动态监测与分析。同时,从光谱变异的物理和生物化学基础出发,探讨了物种多样性、冠层生化组分和光谱特征的关系,研究用于监测森林冠层物种多样性的最优生化组合,充分利用典型研究区的高光谱与激光雷达数据,提出单木尺度的冠层物种生化和结构参数,建立了基于聚类方法的森林冠层物种多样性估算模型,实现了森林冠层物种多样性的区域尺度成图。在项目执行期间,发表SCI文章2篇, EI文章1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6次,国内学术会议2次;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人;获得相关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中科院遥感地球所所长青年基金项目1项。

高风险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检验技术研究及检验能力建立19-19


摘要: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除颤器、输注泵、人工耳蜗等产品属高风险医疗器械,技术含量高,临床风险大。目前,我国市场上绝大多数此类产品被国外大公司所垄断,价格昂贵。在这种局面下,国内也有部分厂家开始了植入式医疗器械的研发,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指导,使得企业只能参照国外同类产品的功能和性能以及国际标准的要求进行研发,而研发的产品是否符合要求,由于国内相应检测和验证手段的欠缺,符合性验证根本无法实施。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在牙龈退缩中的应用研究20-20


摘要:牙龈退缩作为临床常见疾病,局部敏感和影响美观是很多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目前可通过膜龈手术来改善,但由于手术操作复杂,供瓣区提供部位有限,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PRF(Platelet-Rich-Fibri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作为第二代的血小板凝集物,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的纤维蛋白生物材料,富含纤维蛋白基质聚合物、血小板聚集物、白细胞和细胞因子。能刺激成骨细胞、牙龈成纤维细胞、牙周膜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口腔上皮细胞的生长。作为一种生理聚合物,有利于微血管的发展,能引导上皮细胞移植到它的表面。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骨和牙周组织的再生中,可明显缩短愈合时间,加速诱导骨的形成;可用于所有类型的表皮和粘膜的缺损,保护伤口和促进愈合。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创新交流
不同接种物的蔬菜废物厌氧消化性能研究21-23

作者:刘研萍; 元毛毛; 袁海荣; 李秀金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北京100029
摘要:笔者开展了蔬菜废物单相半连续式中温厌氧消化试验,对不同有机负荷率(OLR)下的蔬菜废物产气率、甲烷含量及消化液的酸碱度(pH)、碱度、化学需氧量(COD)等参数进行了分析。随着负荷率(OLR)增加、产气率提高,甲烷含量维持在50%~55%之间,pH稳定在7.2~7.6,碱度在5000~6000毫克碳酸钙之间。当负荷率提高到2.0,产气率开始降低,负荷提高到2.5 gVS·L-1·d-1时产气量和pH迅速下降。考察了该反应器处理蔬菜废物可能达到的最高有机负荷率。

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建设与重大污染预警系统的研发及应用24-25

作者:李尚平; 钟秋平; 刘志先; 梁家海 单位:钦州学院; 广西钦州535099;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南宁530006
摘要:针对广西北部湾大工业的进驻给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在大工业投产前后有针对性地采集广西北部湾沿海典型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本底数据,研究和分析沿海典型海域污染源及其污染特征,构建各种指标的关系模型,建立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数据库处理系统;构建钦州湾溢油漂移扩散动态跟踪预警模型、污染物输运扩散预警模型;建立广西北部湾典型海域污损事故预警及水质预测系统,以减少和避免海洋污染事件造成的各种直接和间接损失,为广西北部湾沿海经济及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重要的技术支撑。

1:100万海南岛幅(E49)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简介26-29

作者:陈泓君; 彭学超; 朱本铎; 钟和贤; 黄永健; 孙桂华; 王立飞; 郭丽华 单位: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东广州510075
摘要:1:100万海南岛幅(国际分幅编号:E49)位于南海西北部,图幅范围16°~20°N、108°~114°E。陆地为海南岛及西南角越南岘港的一小部分。海区跨越了陆架、陆坡和深海盆三大地貌单元。区内发育有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西沙海槽盆地等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地质构造复杂,石油与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等矿产资源丰富。2006-2011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了该项目调查工作,通过深水多波束、地震、重力、磁力、热流、地质取样、海底浅地层钻探等手段,开展了海底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场、晚第四纪地质、区域地质构造、矿产资源、海洋地质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综合调查,获得了丰富的实测资料,通过多种手段的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提交了成果报告、成果图件和说明书。

1:25万贵阳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30-32

作者:谯文浪; 陈武; 刘凌云 单位: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贵州贵阳550018
摘要:贵州省1:25万贵阳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是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地质、物化探、矿产、科研等资料的基础上,以现代地质学的新理论为指导,按照相关规范及指南要求开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其野外第一手资料丰富、真实、可靠、准确。建立和完善了调查区地层序列,查清了区内沉积盆地性质及演化规律,重塑了区被地质构造演化史。同时开展调查区主要矿产成矿地质条件及灾害地质、地质遗迹调查研究,新发现了磷、铅锌、钒、重晶石等新的矿(化)点31处,规划了3个地质旅游富集区。做到了为行政提供技术支撑、服务社会经济的地调职能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