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之旅,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人气55737评价73
收藏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国教育学会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11-2606/G4

    国内刊号

  • 1980年

    创刊

  • 北京

    发行

  • 100029

    邮编

  • 1002-4808

    国际刊号

  • 月刊

    周期

  • 钟秉林

    主编

  • 中文

    语言

  • ¥ 336.00

    全年订价

  • A4

    纸张开本

  • 82-410

    邮发

  • --

    曾用名

中国教育学刊 201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专题
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1-8

作者:高德胜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上海200062
摘要:教材归根结底要符合教育逻辑,教材归根结是“学材”,德育归根结底是“学德”,这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理论定位。根据这一定位,以学习活动为核心进行教材建构:单元是学习活动指向的问题域,正文是学习活动的有机构成,栏目是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本身,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样的教材设计,打破了德育教材的灌输、说教结构,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共生,为学生整体生命的投入创造了条件,建构了基于生命经验的道德学习方式,使教材的“内容律”与“教育律”得到更高层次的融合。

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教学的引领9-14

作者:章乐 单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受二元思维的消极影响,教材与教学的整体性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教材是引领教学的一条重要路径。对于德育教材而言,它要引领教学从知识学习到生活建构。鉴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通过课文的结构预设了引导生活建构的教学目的,课文的栏目指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课文的范例点明了源于学生生活的教学重点,课文的呈现展示了经过课堂检验的教学蓝本。当然,仅靠教材的引领还是不够的,因此,建议教师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注重教学与学校整体德育活动的融合,珍视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并学会反思。

“摹仿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生活化的实现15-20

作者:唐燕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对勘夸美纽斯编写的生活化教材《世界图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方式从“复制”生活的模式走向了对儿童生活的“摹仿”。然而,教材作为静态文本对动态的“儿童生活”进行摹仿时,存在特殊困难。这些困难既缘于儿童生活的无事性、连续性、内在性等特点,也缘于教材的特殊体例。《道德与法治》教材通过建构生活事件、制作文本“机关”、设计内在性活动等文本策略,形成了小学德育教材摹仿儿童生活的编写方式。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热点问题研究
智力贫困代际传递的成因分析与阻遏策略21-25

作者:高书国 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北京100816;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100816
摘要:贫困是人类发展的最大挑战,智力贫困是贫困产生的深刻根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中存在着的数十万小学生成为关注热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振兴农村教育开始。智力贫困的代际传递,成为影响农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障碍。依据系统动力学原理,在分析研究智力贫困现象和代际传递路径的基础上,需要把控智力贫困代际传递可能产生的风险,并采取政府阻遏、政策阻遏、教育阻遏和社会阻遏等四种模式加以应对,促进城乡地区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的困境与跨越26-30

作者:李军靠; 丁一鑫; 赵丹 单位: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新高考打破“唯分数论”,科学合理地选拔人才,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让选课走班教学成为普通高中的必然选择。然而选课走班教学在现实中却面临着学生选课走班存在盲目性、学校选课走班教学形式化、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大等突出问题。审思这些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生涯规划教育欠佳、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陈旧、学校资源不足三个主要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强化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学校管理、优化学校资源等途径实现其跨越。

中小学校园欺凌高发原因与对策分析31-37

作者:胡学亮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广东珠海519085
摘要: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探明原因是第一步,为突破主观与客观的研究视域,借鉴日本教育政策研究所的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假设模型,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真实状况并分析其与学生心理压力的内在关联。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有超过7成的学生遭遇过校园欺凌,超过半数的学生施加过欺凌行为,且孤立冷落、戏弄威胁、轻度肢体暴力是校园欺凌的主要方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心理压力对欺凌行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学习方面的压力源是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一个主要因素;竞争性价值观对欺凌行为产生间接正向作用;社会支持尤其是教师支持通过减轻压力感抑制欺凌行为的产生。由此认为,注重自主快乐学习、强化社会支持、淡化竞争意识、提升压力应对能力、创建满意型班级成为降低校园欺凌发生概率的有效途经。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理论研究
论受教育权利的国家义务38-44

作者:劳凯声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100037
摘要:基本权利的国家义务是宪政的产物,体现着公民与国家关系的基本形态。现代公法确立的公民第一性、国家第二性取向,表明了公民与国家关系的变化过程,由此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享有和国家对其承担的义务构成了公民与国家宪法关系的主要内容。在我国现行的宪法体制下,与基本权利对应的国家义务并不直接取决于权利主体的主张,在很多情况下缺乏必要的法律监督。为此可以从基本权利的功能出发,从尊重、保护和给付三种不同的国家义务类型来构建受教育权利的国家义务体系。国家教育义务的不适"-5履行或不作为对受教育权利可能造成侵害,因此在确立受教育权利的国家义务时,应建立国家义务遭到违反时的受教育权利救济机制。

论儿童劳动的当代价值45-50

作者:赵荣辉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儿童是未成熟的、纯真的、独特的,正处于日益完善的阶段。劳动在儿童的成长之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劳动能够实现儿童的客体化、丰富儿童的社会性、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劳动是儿童积淀个体经验的媒介、获取群体经验的方式、汲取生活经验的渠道。劳动可以培育儿童的理智力、化育儿童理智上的勇敢、构筑儿童的关系思维。劳动将伴随儿童的成长之旅,且赋予儿童完善自我的不竭动力,这是儿童的本性需求。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治理研究
从利益互惠到文化引领:大学附属学校发展的价值转型与优化策略51-55

作者:刘世清; 朱仙美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海200062
摘要:近年来大学附属学校发展迅速,备受社会关注。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我国大学附属学校先后经历了传统子弟型、薄弱改造型与品牌输出型等不同阶段。当前,大学与地方政府基于付费购买式的“利益”互惠促成的附属学校快速扩张过程中引发了短期功利、虚名借壳与产业运营等不良倾向。从大学附属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来看,这种有限的“利益互惠”需要转向大学对附属学校的文化与价值引领,这同时也更需要大学、地方政府与附属学校等主体转变思路,明晰职责,优化机制,积极行动,携手共同努力。

当前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瓶颈与应对策略56-60

作者:蒋承; 刘霄; 戴君华; 金文旺 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100871
摘要:当前,经济、社会和教育等各方面制度的调整都对农村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发展瓶颈及其缘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抽水机”机制没有得到本质改善使农村教育资源持续流向城市,农村教育的收益率相对较低导致农村地区“新读书无用论”抬头,新高考制度调整给农村高中带来更大压力。为了摆脱当前农村高中的发展困境,应继续加大高校招生和培养过程中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培育尊师重教的教育风尚;同时加大农村地区高考改革政策宣传力度,引入社会服务提升农村生源在“新高考”中的竞争力。

融合教育背景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合理发展61-64

作者:白瑞霞 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融合教育具有增进残健儿童的彼此接纳、提升残疾儿童的学习品质、培养残疾儿童的社会适应的理想之美,然而作为融合教育主要形式的随班就读,却在实践中遭遇教师融合理念不到位、残疾儿童仍受排斥、优质保障资源供给不足等现实之困。为了更好地促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合理发展,建议进行残疾儿童普校环境适应能力的科学评判,实施随班就读试点学校的优质提升,以及推动随班就读模式的创新发展。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发展困境及解决策略65-66

作者:陈国维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客观存在,既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农村家庭外出务工方面的主观考量。研究发现,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发展主要存在营养健康不良、情感交流障碍、早期智力开发受阻等突出问题。特别是智力或身体不健全的儿童,更是得不到系统的康复训练与教育。因此,应提高学前留守儿童营养保健水平,加强父母与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尤其关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前留守儿童。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课程与教学
基础教育国际课程的认识误区与本土化抉择67-71

作者:杨明全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北京100875
摘要:在我国深度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国际课程的引入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首先分析目前关于国际课程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如认为国际课程就是某一类课程、是为留学作准备的课程、是为体现国际化而开设的课程。然后从研究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我们在国际课程本土化领域应有的态度和可能的选择。最后对不同国家课程制度的可比性与借鉴性问题、人才培养中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问题、教育发展中的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示范课的“失范”与“归真”72-75

作者:胡绪; 徐学福 单位:四川省绵阳实验中学; 四川绵阳621000;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400715
摘要:实践中示范课凸显的问题包括:过程缺乏自然与真实,遮蔽了情境中的具体人;重“预设”轻“生成”,限制其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发挥;有回避教育难题的倾向,不重视问题解决等。有价值的示范课,应是对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起指导作用的原创性教育活动,其实践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去伪存真,保证示范课的真实性;去粗存精,明确示范课的引导性;避虚就实,提高示范课的实效性。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理论、教育示范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师专业发展
实践理性映照下的卓越教师成长76-81

作者:周昆; 袁丹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重庆永川402160
摘要:现实境遇对卓越教师的强烈吁求不仅瞄准了教师的自我价值,更指向生本的终极旨趣。然而,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教师却遭遇种种困境。外铄与内生的分歧、实践与理论的鸿沟、师生交往关系的疏离阻碍了卓越教师的成长。修炼教师的实践理性,教师追求卓越的道路将会更加畅通。教师修炼实践理性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向善而行,实现卓越教师的生命充盈;教亦多术,成就卓越教师的专业发展;交往有道,奠定现代师生交往关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