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好友分享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 影响因子:1.44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1002-4808
  • 国内刊号:11-2606/G4
  • 全年订价:¥ 336.00
  • 起订时间:
  • 创刊:1980年
  • 曾用名:
  • 周期:月刊
  • 出版社:中国教育学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主编:钟秉林
  • 邮发:82-410
  • 库存:198
  • 邮编:100029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所属分类
投稿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教育学刊 2013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热点问题研究
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问题分析 作者:关松林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110034
1-5

摘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总结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基础上,为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而实施的一项重要考试评价制度,是对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当前,我国学业水平考试在实施中存在学业水平考试性质与功能定位不准,学业水平考试与学校学分认定关系不清,国家政策、规范的执行能力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学业水平考试的有效实施,我国需要认清以下几点:澄清认识是前提;科学规范操作是关键;充分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是根本;建立健全学业水平考试监督常态机制是保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性的价值归因及实施策略 作者:杨志成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吉林长春130117 北京教育学院
6-10

摘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世纪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实践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呈现出阶段性,这种阶段性特征客观上是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结果,主观上是政策制订者价值取向的影响。有效把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性的价值归因,有利于国家有针对性地制订策略,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效率和效益。

中国教育学会关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兼职学术秘书、特约观察员的公告 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14-14

摘要:中国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育学术团体。多年来,学会广泛开展群众性学术活动,积极参与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决策咨询,主动承担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研究,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和教育教学改革引领能力的教育学术组织。

我国学前教育供需主体行为取向比较分析 作者:罗若飞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共宜宾市委党校
15-18

摘要: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滞后,且不均衡,其原因主要在于学前教育供需主体的行为取向以功利性为主,道义责任承担不足。要促进学前教育的普及提高,推动其均衡协调发展,我国既要正视功利性,又要增加道义责任。具体来说,我国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建立道义责任的法律体系;二是健全道义责任的激励机制;三是完善道义责任的问责机制。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政策研究
中国“异地高考”政策开放的深层困局 作者:李涛 邬志辉 李茜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 吉林长春130024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商学院工商管理 美国纽约11794
19-25

摘要:要求“异地高考”彻底开放的公共议题已在我国社会公众中产生了巨大冲击,但推进“异地高考”改革却步履维艰。具体来说,我国十年来有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的客观演进加剧了“异地高考”彻底放开的紧迫性,但我国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现状和高校财政供给关系则导致“异地高考”公共政策彻底开放困难重重,社会公众和各级政府内部不同利益诉求的分化也更进一步加剧了“异地高考”问题实质性破解的难度。因此,在疏通我国民间公共治理渠道的基础上加快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实现二者之间沟通的同步性与理解的有效性,几乎成为破解我国“异地高考”难题的唯一解决办法。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指向及战略选择 作者:张耒 单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100089
26-29

摘要: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任务之后,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任务,而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要义是基于国家办学标准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县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历史形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实施“存量再分配”战略,更要正视我国区域教育、城乡教育、校际教育之间存在的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着力实施“增量补短板”战略。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现代学校领导与管理
校长文化焦虑与学校变革 作者:张烨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成都610101
30-33

摘要:在当前学校变革潮流中,校长的文化焦虑表现为担忧学校没有文化、担忧学校文化缺乏特色、担忧学校的文化形象影响自己的文化品味。受校长文化焦虑影响,学校变革可能呈现出被打造、模仿攀比和缺乏人文浸染等特点。因此,为实现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变革,就要理解学校、文化、特色三者的关系,并对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作为进行反思。校长只有成为学校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和践行者,才能消除文化焦虑,彰显文化自信。

中澳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比较及启示 作者:艾述华 单位: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34-38

摘要:中澳两国颁发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在制订背景、制订主体、制订原则和标准内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显著差异。澳大利亚校长专业标准比我国校长专业标准更加重视标准研发机构的完整性,其内容更加灵活,赋予了校长更多的施展空间。比较中澳两国校长专业标准,可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校长专业标准以及为研制其他教育领域专业标准提供借鉴:校长专业标准研制应坚持民族文化传统承袭和世界先进文化借鉴的有机结合;重视相关教育研究证据的支持,强调专业标准建设的实证性;强调普适性与灵活性的兼顾,崇尚教学领导力。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学校文化建设
以组织文化变革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 作者:邵水潮 单位: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河南郑州450016
42-45

摘要:组织文化的变革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主旋律,它满足了自媒体时代社会对校本教研方式变革的吁求,为解决校本教研的结构性问题提供了契机,因而是提升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根本举措。组织文化的本质是组织在外部调适和内部整合的过程中所建立的基本假设模式。在以组织文化的变革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实践中,需要充分发挥组织中的领导者效应,建立有机适应型组织和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课程与教学
课堂教学效益评价改革的基本方向 作者:傅维利 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暨田家炳教育书院
46-49

摘要: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过分关注一堂课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目标:二是仅仅把课堂教学评价看成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没有注意到确定正确的评价方向是评价技术发挥正向功能的基本前提。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总体教育目标观照下,重新确立课堂教学效益评价的改革方向:重视评价多重效益的实现水平;重视评价和预测课堂教学的累积效益水平;重视评价课堂教学的拉动效益水平;重视评价课堂教学集合效益水平。

试析学前教育课程中人的断裂 作者:景晓梅 秦岭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 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50-53

摘要:当前,以注重发展幼儿智力和知识经验为导向的学前教育课程引发了幼儿成长中的诸多问题,其实质是学前教育课程中人的断裂。学前教育课程中人的断裂表现为幼儿与自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断裂,造成这种断裂的原因不仅是由于教师与幼儿对权威的依赖致使双方的互动遮蔽了对自我的真实体验,也是由于学前教育课程本身缺少对每个具体幼儿的关注。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解读师幼互动背后的自我真相,深入幼儿成长的家庭背景,引发教师群体的自我觉知。

“个性化阅读”反思与建构 作者:刘义民 董小玉 单位: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重庆400715 湛江师范学院
54-57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理念,成为指导阅读教学的重要思想。但在现实中,个性化阅读被误解为片面化、绝对化、自由化的阅读。实际上,个性化阅读既要注重自主选读又要遵循课程目标规范,既要注重感性体验又要注重理性认知,既要注重个性体验又要注重群体分享,既要注重陈述性知识积累又要注重策略性知识生成。语文教师在全面理解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指导阅读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与教学本土化的辨识与澄明 作者:冯加渔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上海200062
58-62

摘要:本土化是我国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使命在于改造传统专制的课程与教学文化,创生现代民主的课程与教学文化,促进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实践的全球参与。在对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实践缺乏深刻理解、对我国保守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缺乏深刻批判的情形下,课程与教学本土化必须防范技术化、非逻辑化、非学理化的倾向,并超越文化民族主义心理以避免阻碍我国现代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革新。

“学生为本”实施困境与应对策略 作者:李伟 单位: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四川宜宾644000
63-66

摘要:自《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确立“学生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掀起了新一轮“学生为本”的讨论。但在实际中,“学生为本”面临着教育管理科层化、培养目标错位、评价体系缺失、行政本位固化、教师地位虚化、教育环境失衡等困境。对此,学校管理应去科层化,教育教学要充分张扬学生个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创新评价体系、统合教育环境、着力落实教师地位、增投减量实施小班化教学。

论我国英语教育跨文化意识的双向成长 作者:赵海燕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
67-6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教育的跨文化意识长期集中在中国文化如何适应英美文化,其出发点是“跨越”中国文化对英美文化的影响,将跨文化教育等同于英美文化的导入,使英语学习者走入各种误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出现偏差。随着综合国力和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我国英语教育呈现跨文化意识的双向成长,这是底蕴相当的异质文明间冲突和调适的历史逻辑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