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之旅,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杂志

人气45191评价79
收藏
  • 主管单位

    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浙江开放大学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33-1304/G4

    国内刊号

  • 1983年

    创刊

  • 浙江

    发行

  • 310012

    邮编

  • 1672-0008

    国际刊号

  • 双月刊

    周期

  • 张吉先

    主编

  • 中文

    语言

  • ¥ 228.00

    全年订价

  • A4

    纸张开本

  • 32-126

    邮发

  • 电大教学

    曾用名

远程教育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远程教育杂志前沿探索
国内外计算思维研究与发展综述3-17

作者:范文翔; 张一春; 李艺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计算思维作为计算时代的新产物,是一种可以灵活运用计算工具与方法求解问题的思维活动,对促进人的整体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计算思维领域的研究现状,特运用内容分析法分别对国内外计算思维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国内计算思维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主要关注计算思维的概念、内涵、特征与价值,应用研究层次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主要聚焦于对计算思维培养策略、计算思维教学模式和计算思维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三个方面。国外计算思维研究已处于成熟的早期阶段,理论研究主要关注对计算思维的解读,应用研究的层次主要集中在K-12阶段,主要关注计算思维的教学问题、促进计算思维教育的工具以及计算思维的评价。为此建议,今后国内计算思维的研究应高度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计算思维教育,不仅要以编程语言进课堂为契机探索计算思维的有效培养,还应尝试利用计算工具构建有效的计算思维学习环境。此外,还应重点关注计算思维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培养效果的检验。

计算思维培养进行时:在K-12阶段的实践方法与评价18-28

作者:郁晓华; 肖敏; 王美玲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上海200062
摘要:随着计算的重要性及其变革力量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加剧,计算思维已成为21世纪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而K-12阶段开始成为计算思维培养的新阵地.在分析国内外K-12阶段计算思维培养相关文献和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思维在实践中的认知和理解加以整理和归纳,并与编程思维等相关概念进行区分;而关于各国/地区计算思维培养开展的情况,也从课程/项目、培养标准、研究机构、实施工具和师资培训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还介绍了计算思维的跨学科应用;重点归纳了计算思维培养实践中标准体系的发展以及所使用的评价方法.基于此,从计算思维培养的核心任务、重要目标和关键工作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K-12阶段计算思维培养的实施提供一定参考.

远程教育杂志国际视野
科学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与学科核心知识的整合——从《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视角看WISE项目29-36

作者:陈钱钱; 赵国庆; 王晓静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100875
摘要: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已成为美国乃至全球科学教育改革的最新里程碑.“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ISE)项目则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arcia C.Linn教授主持开发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是国际学习科学领域的前沿性研究成果.NGSS强调通过表现期望,实现科学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与学科核心知识的整合;WISE项目则以科学工程实践为依托实现了三者的整合.WISE和NGSS具有较高的吻合度,作为WISE理论基础的知识整合教学理论与NGSS蕴含的整合思想相一致:二者都强调以科学工程实践作为整合的主要依托,都高度突出模型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WISE项目的探究路线图和嵌入式评价,很好地体现了NGSS提出的学习进阶思想.我国科学教育应实现由知识吸入取向到知识整合取向的转变,科学探究学习的有效开展需要借助可视化技术和虚拟仿真模型,要充分发挥网络学习平台的整合优势,并为学生设计适度的脚手架.

大学与中学的有效衔接:美国在线AP课程的历史与经验37-47

作者:秦炜炜 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AP课程作为大学与中学衔接的有效方式,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创新人才的早期甄别和培养.在线AP课程作为互联网技术与AP课程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已成为传统面对面AP课程的重要补充,而AP慕课又成为在线AP课程发展的新形态.美国在线AP课程产生的根源,在于AP课程供给不足、分布不均以及由此导致的课程资源供求矛盾,其勃兴则得益于州立虚拟学校、大学和在线教育企业等多主体参与形成的“托底”与竞争并存的“半市场化”课程供给格局,线上线下相融的AP课程运行模式以及高质高效的在线课程支持服务机制.其对我国正在兴起的在线AP课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STEAM有效教学的关键特征与实施路径——基于美国STEAM教师的视角48-55

作者:彭敏; 全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暨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重庆400715;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 美国宾夕法尼亚费城19104
摘要:STEAM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决定STEAM教育能否长远发展与深入应用的根本性问题。STEAM教学本身所具有的诸多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师不能完全照搬传统课堂教学情境下有效教学的标准,来评价STEAM教学的有效性。美国STEAM教师在实施STEAM教学中的具体举措与经验,为探讨STEAM有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新视角。STEAM有效教学体现出五个关键特征:一是以真实问题的解决为重要导向;二是以得当的学科整合为基本依托;三是以必需技能的培养为实践重点;四是以艺术的深度融合为发展趋势;五是以公平的教学参与为根本原则。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一是精心准备教学设计,保障STEAM教学质量;二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STEAM教学条件;三是灵活开展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四是积极参加专业培训,提升STEAM教学能力。

远程教育杂志学习新论
移动学习环境中注意力保持及学习行为控制模型的研究56-66

作者:马秀麟; 苏幼园; 梁静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北京100875
摘要:移动学习因其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具有良好的多媒体特性与交互性而深受教师的喜爱,然而,在以移动学习模式推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因学生惰性及移动环境娱乐性而导致的“学生注意力无法持久”等问题,进而影响了学习效果.通过以近八年移动学习的教研实践为基础,从强化学生外在动机、提升其学习效能感、激发学生求知欲等视角,探索了在移动学习环境中如何克服环境诱惑、提升自主学习阶段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持久性等问题,提出了增加线上监控与反馈机制、以标签云等技术激励学生的交互与自我调节、优化与重构线上学习资源等具体策略,并最终构建了行之有效的监控模型.

移动学习对学习成效影响的元分析67-75

作者:王辞晓; 董倩; 吴峰 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100871
摘要:移动设备逐渐走进正式和非正式学习之中,为探究移动学习的具体影响,许多研究者实施了关于移动学习的教育实验和准实验,但未得出一致结论。学习成效是评价移动学习效果的重要且客观指标,在近十年来的移动学习国际研究中,涉及了关于学习成效的52篇教育实验与准实验中63个效应值样本,对它们做移动学习调节变量的编码分析,以此探究移动学体效应和调节效应。可以发现,移动学习对学习成效的总体效应值为0.660,说明移动学习对学习成效具有中等程度的正向促进作用。移动学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存在潜在的调节变量(实验对象、实验学科、教学方法、硬件设备、软件设备、实施环境、时间跨度、使用时限),具体表现为:移动学习对小学和大学学习者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对英语、理工、科学、医学学科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对自主学习、任务驱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混合方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测试/评估则对学习成效有一定的负向作用。此外,移动学习的实施环境、实施时间跨度会对学习成效产生显著影响,而有无使用时限对学习成效的影响则没有显著差异。

网络学习环境生态化设计方法研究——基于给养的“一主体、两匹配”3M设计模型76-86

作者:李彤彤; 武法提; 杨士卿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天津300387;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100875
摘要:从生态学的视角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是由学习者的学习意图、效能和网络学习环境的给养共同决定的。网络学习环境生态化设计的关键是设计给养,以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学习者效能动态契合,这对于创设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互动、共生的网络学习生态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如何进行生态化设计”这一问题,提出“一主线(1Mainline)、两匹配(2 Matches)”的给养设计模型(简称3M模型),为网络学习环境提供了一种生态化设计。通过对基于给养的主线和匹配的设计策略进行论证,可以得出:一主线(1M)是指由“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这一统一体决定的主线导向着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匹配一(2M)是指学习工具的选择要与学习活动的需求以及学习者的效能相匹配,同时给出了一个给养分类系统,作为设计匹配的桥梁;匹配二(3M)是指学习资源的设计要与学习活动的需求以及学习者的效能相匹配,并从资源的形式(感官给养)、资源的内容(认知给养)、资源的情境性(情境给养)、资源的交互性(交互给养)四个方面,建立了学习资源的分析框架,作为设计资源匹配的策略。

基于社交学习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之构建——兼论面向智能时代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87-95

作者:陶佳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互与学习更加便捷、多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加入网络学习共同体,它是多元化学习时代中,促进个体高效学习的途径之一。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有着持续时间长但参与积极性低的特点,而相关研究表明:社交学习能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参与性。因此,引入社交学习理论分析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从学习渠道、资源环境、交往环境、社交活动四个维度阐述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从预测机制、迁移机制、增强机制三个维度剖析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过程,提出个体学习、交互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表现形式;而面向智能时代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特征与核心,在于教师掌握并利用机器进行学习预测、学习迁移与学习增强。

远程教育杂志专题研讨
MOOCs学习空间中在线临场感的社会网络分析96-104

作者:李文; 吴祥恩; 王以宁; 陈晓慧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吉林长春130117;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130117;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研究表明,在线临场感能够减轻在线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焦虑感和孤独感,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通与互助.为此,通过以MOOCs学习空间中在线临场感为研究对象,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访谈、问卷调查、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收集了临场感形成过程中学习者交互行为等数据,分析了MOOCs学习空间中在线临场感的网络结构、社群关系与接近中心度.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的先行经验对在线临场感的形成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在临场感环境中学习者的社会性学习能够自主实现,在线临场感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等高阶交互方式的形成,高阶认知临场感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粘性与自我调节能力,并促进边缘学习者向核心学习者转变.

学习者又化因素对MOOCs参与度的影响——以edX平台为例105-112

作者:夏丽华; 韩冬梅 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上海200433
摘要:从文化视角扩展edX学习数据,结合WVS#CEPII数据库,建立泊松模型来分析文化、语言和时间投入对学习参与度的影响,并采用泊松伪最大似然法估计模型参数.研究发现:文化差异对学习参与度有显著负向影响,英语母语和时间投入对学习参与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中低文化差异组的学习者有相似的文化认同,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投入,以推进学习参与度;STEM课程、非STEM课程学习者均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学习者更关注STEM课程,其时间投入和学习参与度普遍高于非STEM课程;中等文化差异组的学习者更积极地参与论坛社交互动,有效缓解了文化差异的负效应.基于此,结合中国学习者的文化特征及学习行为,给出完善MOOCs管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