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之旅,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学理论

学理论杂志

人气207495评价68
收藏
  • 主管单位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 下单时间

    1个月内

  • 23-1106/D

    国内刊号

  • 1959年

    创刊

  • 黑龙江

    发行

  • 150010

    邮编

  • 1002-2589

    国际刊号

  • 月刊

    周期

  • 刘轶梅

    主编

  • 中文

    语言

  • ¥ 523.20

    全年订价

  • A4

    纸张开本

  • 14-320

    邮发

  • --

    曾用名

学理论 201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理论杂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意蕴7-8

作者:田修胜; 吴金玲 单位: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怀化418008
摘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是对我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这一重要论断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表明:虽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学理论杂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视域下的民族问题12-13

作者:董伟燕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北京100091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是指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为一体的宏观框架。民族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里的一个重要内容,迄今为止学界对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探讨已基本确立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视域基础上的“三大自信”。但纵观当前国内外政治形势,不可否认的是民族问题在我国呈现的态势仍较为尖锐,关于民族问题的深入性研究仍需不懈探索。笔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视角出发,对审视新形势下的国内民族问题提出若干意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华文化基因14-16

作者:杨璐 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兰州730000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有深厚的中华文华渊源,它潜藏的中华文化基因是和合、大同、仁义等中华文明5000多年累积的优秀传统文化根砥,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宽度、深度和高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同时也需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资源进行构建。

浅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天下观为例17-19

作者:王文涵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300387
摘要:当前,为了顺应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浪潮,应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广泛深入发展,构建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政府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其中以中国世界主义的天下观为核心,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下一家”的理论价值,并赋予“天下”以现实性和当代性,助推当代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而添砖加瓦。

论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据20-22

作者:袁梦馨 单位:重庆市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400060
摘要:坚定文化自信,最关键的是明白自身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优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包容性和君子精神;革命文化对腐败的抑制、教育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和破旧立新的创新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的优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对解决当代一些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显著的优势,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根据。

传统文化为化解社会主要矛盾贡献智慧23-24

作者:侯欢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辽宁大连116044
摘要: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而化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其中必然蕴含着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智慧,因而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思路。

新时代青年应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25-28

作者:陈秀丽; 张琼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300384
摘要:新时代,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为青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成为主要力量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实现民族复兴艰巨性和长期性、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党对青年领导、青年自身发展和体现人生价值的客观需要,但部分青年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坚定、本领不过硬、缺乏担当精神等现象。因此,新时代要引导青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掌握过硬的本领、拓展国际视野,以适应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需要。

贫困群体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好主体作用29-30

作者:邹丽平 单位: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 贵阳550025
摘要:贫困群体主体作用表现为贫困群体一旦获得可持续维持贫困线以上收入的能力,就可以实现稳定脱贫。因为他们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给内源扶贫工作提供人力、智力和动力支撑。为了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我们要注重发挥贫困群体的主体作用,使扶贫工作由物质扶贫向内源扶贫转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从政府、高校、农民思想观念教育三方面入手,引导贫困群体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确保我们国家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学理论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三个阶段31-32

作者:吕佳卉; 金鸣娟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082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党的报告提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共产党人遵照客观历史主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成对实践主题解答的过程,据此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理顺三个阶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论新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33-34

作者:李明 单位:陆军军事交通学院汽车士官学校基础部; 安徽蚌埠233011;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研究生二队; 南京210003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新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要坚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信仰,二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四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浅析恩格斯的“国家观”35-37

作者:赵欢 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科社(政治学)教研部; 长沙410006
摘要:恩格斯的国家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马克思国家观的继承,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与经验分析的研究方法,阐述了他的国家观,即国家的起源、本质及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等。通过分析研究恩格斯的国家观,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国家的本质,为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思路。

《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的思想及新时代意义41-42

作者:高芳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大连116044
摘要:《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之作,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宣战的勇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即“两个必然”的重要结论。“两个必然”论断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两个必然”的实现又需要相应的历史条件。对于这一论断,我们需要根据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给出新的时代解读,这对新时代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资本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论证43-44

作者:倪建秀 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兰州730000
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呕心沥血之作,可谓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是马克思全部思想高度糅合的理论结晶,特别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严密论证,深刻地证明了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客观规律。由于《资本论》宽广的理论视界、丰厚的历史蕴含和鲜活的生命力量,其不仅在经济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解释和引领作用,而且在社会其他领域同样发挥着巨大导向作用,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自由解放事业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学理论杂志政治研究
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变化45-47

作者:石青 单位: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宁530000
摘要:传统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占据主流意识的一直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天下观”。正如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中国的发展是天朝上国旧梦破碎、国家被迫走上近代的过程。近代中国的国家观是形成于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时刻,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时所形成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使得孙中山的国家观脱颖而出,力压其他变革思潮,取代了传统的国家观。但是在经历袁世凯复辟后,共和走向灭亡。先进的中国人又开始求索新的国家观念与国家体制,在经历思想启蒙之后,中国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革命,并且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浅析新中国公共外交形式之演变48-50

作者:王艳彬 单位: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马鞍山243000
摘要:1949年以来,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我国公共外交形式也几经演变。公共外交的形式既反映一个国家的外交策略,也反映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所以,对我国公共外交形式研究和分析有助于研究我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公共话语权和影响力。将从我国外交策略的变动,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来具体分析我国1949年以来公共外交形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