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之旅,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山东社会科学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

人气27668评价71
收藏
  • 主管单位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37-1053/C

    国内刊号

  • 1987年

    创刊

  • 山东

    发行

  • 250002

    邮编

  • 1003-4145

    国际刊号

  • 月刊

    周期

  • 刘要停

    主编

  • 中文

    语言

  • ¥ 264.00

    全年订价

  • A4

    纸张开本

  • 24-135

    邮发

  • --

    曾用名

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数字时代的资本主义批判
数字异化与一般数据:数字资本主义批判序曲5-13

作者:蓝江 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的样态,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大数据、云计算、微信、智能手机等产生的冲击。数字化技术的降临并没有将人从异化状态下解放出来,只是改变了其形态,即从物化的异化变成数字化的异化。此外,由于数字化数据收集,云储存、云计算产生了一般数据的概念,这是区别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第三种资本形态,即数字资本。数字资本形成了以一般数据为根基的数字化平台,这就是数字资本主义支配着生命政治治理和政治经济学关系的奥秘所在,也正因为一般数据的实现,我们的社会表现为海量数据的积聚,而人与物以及任何存在物都必须经过数字化才能在数字资本主义之下存在和可见。

论共享经济的“资本主义”属性及其内在矛盾14-20

作者:夏莹 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100084
摘要:数字资本主义的提出包含着对这个时代的批判与反思。共享经济是依赖于互联网平台所构筑的一种新的资本运行模式。共享观念的重心在于对使用权的再分配,其实际的运作过程包括:从依赖于预估值而产生的资本,到依赖于圈定用户数量而实现的接盘资本的增值,在整个过程当中渗透着资本的逻辑。共享经济迅速成长为垄断资本,它的存在是对过剩资本的消化方式,而过剩资本正是资本主义社会一般利润率下降的标志。共享资本在其现实的运作方式中,不仅没有带来对沉淀资源的循环利用,反而在资本利润的推动之下带来了更多资源的浪费性生产。同时劳动者在共享平台上所实现的灵活性、自由劳动模式从未改变劳动者在资本逻辑当中的结构性压迫与剥削的本质。

重审认知资本主义语境中的阶级概念21-26

作者:孙亮 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南京210046;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上海200241
摘要:认知资本主义理论是对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全球工人阶级运动的回应,这种运动试图从工厂的领域与工资劳动中逃离出去,试图模糊生活与生产之间的界线。进而在理论上断定资本对劳动统治的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命题的失效,诸如劳动价值论。从而主张从认知的视角进行阶级概念的重塑。依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他们主张的非物质劳动(生命政治劳动)依然是一种具体的劳动,因其放弃对抽象劳动机制的分析,他们做出了两个错误的结论:数字化时代非物质劳动创造价值、非物质劳动的共同性逻辑是通向共产主义之途。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正义与资本主义生产:马克思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27-41

作者:加里·扬; 杨婕 单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法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北京100875
摘要:本文研究马克思理论中两个相关的主题: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错误描述的批判,以及他对资本主义生产之不正义的批判。首先,马克思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性分配和特殊性剩余价值的解释。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包含两个过程,流通和直接生产。流通过程中决定性的交换是工人的劳动力与资本家的金钱之间进行的交换。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决定性的交易是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压榨。其次,基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描绘,可以断言,在马克思那里,这两个过程都是不正义的:表面上是自由的工资交换本身,被掩蔽的是对剩余价值的强迫性榨取;交换和交换的自由只是虚假的表象,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和工人关系的实质是奴役。

论瓦利茨基对马克思自由观的构建42-47

作者:黄继锋; 李晶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2
摘要:安杰伊·瓦利茨基是当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内涵、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自由的评价、自由与共产主义的关系以及实现途径等思想的分析和梳理,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他的思路及其观点对于我们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启迪意义。他对马克思自由观的论述也存在不足的方面,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

阿多诺“星丛”概念及其“消极自由”的理论后果——兼论阿多诺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读48-53

作者:温泉; 郑伟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100088;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北京100875
摘要:阿多诺哲学中的“星丛”,是一种建立在绝对差异性逻辑之上的“认识模式”。它试图通过重新审视概念之间关系的途径来突破传统理性哲学的“同一性”体系。阿多诺哲学把“同一性”作为批判的唯一目标,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了“同一性”指认。由于消解了马克思哲学“历史科学”的视角,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缩减为个体层面差异性的意识觉醒,解放缩减为“消极自由”,最终远离了马克思哲学。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符号学研究
论元符号54-60

作者:赵毅衡 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元符号,从字面上说很简单,是“关于符号的符号”。正因为简单,反而边界不清,使人困惑。本文仔细梳理了一些最基本的元符号范畴:从窄义上说,可以有比喻、原型、设计等各种式样;从广义上说,可以包括所有的解释、模仿、引用。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号升级形成“元符号性”,当再现成为链接式的“再再现”,元符号性渐渐擦抹掉原初意义,形成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人类文化中不断加速,当代文化正在经历一场“元符号性革命”。由此,我们可以重新定义人是“元符号性动物”。

身份:自我的符号化61-66

作者:文一茗 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四川成都400031
摘要:“身份”是自我的一种认知范畴,以及作为对这种认知的再现。主体在世,必然通过具体的身份来确定、展示并规范自我。本文基于对身份的这一理解,探析身份之于自我的意义所在。首先,身份是自我表意的符号化,身份即自我的命名。其次,身份可引发自我作向上或向下的还原。最后,身份之于自我的意义在于,身份是自我认知的符号修辞,使自我得以维系、规范,并将自我意义的诸方面文本化。

中国符号学传统与社会伦理重建——中国古代伦理符号学思想研究的进路67-72

作者:祝东; 王小英 单位: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甘肃兰州730000;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伦理符号学并非以伦理为研究对象,而是符号学研究的一种视域,认为人类的符号活动与生命活动同步,因此要求符号学回到人类符号活动的价值论维度,人类作为唯一能够对符号活动进行反思的动物,必须担负起对生命的责任。现代意义的中国伦理符号学研究虽然起步晚、发展迟缓,但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很早就对人类的符号行为进行了反思,他们的学术思想中的确存在着丰富的关爱生命、注重人际规约的伦理符号学主张。系统发掘阐释中国传统伦理符号学思想,梳理中国的伦理符号学传统,其价值不仅在于促进中西学术对话交流、丰富伦理符号学思想,更在于发挥其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制动作用,构建健康的社会发展方式。

拉康与索绪尔:能指链的形成73-81

作者:杜超; 屠友祥 单位: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受到了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他的能指链概念正是通过对索绪尔的符号概念的改写形成的。在索绪尔那里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符号概念,如何被改写为拉康那里凸显出能指优先性的图示Ss,是对结构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学进行复杂的理论熔铸的过程。这过程经过了罗曼·雅各布森和列维-斯特劳斯的中介作用,其结果就是建构了能指链概念,而能指链的形成是把握拉康思想如何形成的重要基础。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会学研究
专业社区服务:何以可能又如何可能?82-89

作者:陈友华; 庞飞 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江苏南京210046; 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专业服务金字塔型的资源配备规律,社区居民面广量大、种类繁多的需求特点,以及现行的国家-社会在社区层面的互动关系都使得在社区提供普遍的专业服务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社区服务专业性认识上的模糊,会导致资源的错配、社区需求与服务之间的错位。作为社区工作者重要来源的社工更应是一种职业,而不应是一个专业,高校应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学历教育为辅的层次化的教育体系,以满足社区层次化的需求。

草根国家的四张面孔——以一个旧城改造项目为例90-94

作者:施芸卿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北京100732
摘要:本文以“草根国家”为研究视角,着眼于街道一级的城市基层政府,以其推行一项重大的旧城改造项目时直面被搬迁居民,为推动项目签约所进行的治理实践为分析对象,展现了草根国家在与社会交织博弈时的灵活性与多面性。通过对街道工作人员在“公仆”、“亲人”、“中人”、“执法者”几种不同角色之间游刃有余的“变脸”的描述和阐释,本文将国家在横切面上打开,丰富了对“国家与社会”研究范式的反思;同时,也将国家治理研究重新拉回“人”的层面,展现了更为精细化的治理技术,突出了草根国家因其所处的独特结构位置而蕴含的极为丰富的治理资源。

母职初体验:基于自我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的城市女性哺乳实践研究95-106

作者:许怡; 刘亚 单位: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广东广州51027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母乳喂养被视为关乎人口健康与国民素质的重要措施,因此,现有的论述与研究大多以婴幼儿的健康为出发点,探讨支持母乳喂养的各种措施和策略。然而,母乳喂养不仅仅与婴幼儿的健康相关,哺乳作为一种行为实践更关乎母职和女性体验。本文从女性的身体经验和哺乳实践出发,探寻母乳喂养作为一项母职是如何将其生物性与社会性的面向交互作用,从而影响和建构女性的母职实践策略。本文作者认为,现代科学话语和母职神圣的传统观念共同塑造了城市女性的哺乳实践,并将女性的身体异化成“以哺乳为中心”的身体;而包括哺乳在内的母职实践则受到市场和商业的形塑,其分工形态亦与家庭的性别观念和经济状况息息相关。要解构和消解女性社会性母职的困境,不仅仅要求女性个体及家庭在育儿问题上的意识觉醒和平等参与,还必须打破抚养孩子是家庭职责和女性个人经验的迷思,倡导国家投入更多的公共资源介入托儿与儿童照顾领域,让低价的公共照顾服务成为中下层家庭可以选择的育儿方案。

拒绝与吸引:农村留守老人宗教信仰选择机制107-112

作者:林瑜胜 单位: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山东济南250100; 山东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山东济南250002
摘要:近年来,农村留守老人成为农村地区宗教信仰群体增加的主要人群,在国家宗教政策未发生大的改变的情况下,探究这一现象需要从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社会环境变化和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状况的改变入手,深入分析农村留守老人选择宗教信仰的内在逻辑并就其宗教信仰的选择机制做出判断。当前,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着社会运行方式转变带来的社会适应压力、家庭结构变迁带来的日常生活压力、文化信仰欠缺带来的价值追求压力和生理机能衰退带来的生命历程终结压力。为了缓解和消除这四方面压力,农村留守老人根据自身客观条件和主观认知,从社会、家庭和个体三方面展开意义追求行动,在面临世俗体制的“制度性拒绝”后,通过宗教信仰的“归属性吸引”,做出了满足身心平衡需求的选择。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传播学研究
媒介化社会视角下的新媒介伦理建构113-118

作者:刘明洋; 吕晓峰 单位: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媒介与社会深度融合和相向互动,形成了以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为结果的媒介化社会。媒介化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组织层面的认知族群变化、权力场域变化,社会交往层面的媒介关系成为基本社会人际关系、媒介消费成为基本社会交往方式、媒介模仿成为基本社会文化范式,社会生态层面的组织化生态向个体化生态转型、媒介冲突由媒介领域向社会领域转移。与媒介化社会相伴的媒介伦理失衡,表现在媒介职业伦理上的新媒介暴力,媒介行业伦理上的过度资本化和媒介社会伦理上的泛娱乐化。解决媒介化社会的伦理失衡问题需要从三个关系入手进行新媒介伦理建构——解决好媒介与人、媒介与媒介、媒介与社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