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社会科学杂志
好友分享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


  • 主管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类别:学会类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1003-4145
  • 国内刊号:37-1053/C
  • 全年订价:¥ 264.00
  • 起订时间:
  • 创刊:1987年
  • 曾用名:
  • 周期:月刊
  • 出版社:山东社会科学
  • 发行:山东
  • 语言:中文
  • 主编:刘要停
  • 邮发:24-135
  • 库存:199
  • 邮编:250002
投稿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山东社会科学 200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风险范式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出场 作者:庄友刚 单位:苏州大学哲学系 江苏苏州215123
11-16

摘要: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必须遵循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按照这样的标准和原则,在审视当代人类实践状况和生活状况时,风险范式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在当论思维中的根本价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风险范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理论创新对现时代进行深入、透彻的反思和批判的一把钥匙,是实现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出场的一种根本路径。由此所形成的理论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风险社会理论。

马克思的“真实的具体的人”之真实奥蕴 作者:胡斌 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上海200433
17-21

摘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真实的具体的人”的命题,我国许多学者往往将其等同于历史主义所谓的“被其所处时代的生活决定了的人”。事实上,历史主义的这种“如实”说明历史的方法,由于缺乏对现实的超越感,恰恰不能说明人的具体性,这引来了历史神学与海德格尔_存在论从另一极端的理论抗争。马克思的理论克服了以上诸方面的缺陷。它不仅使用了与历史主义相似的“真实的抽象”的方法,还按照历史主义所不具备的“人的矛盾生存境遇及其超越”的路向进行探索。因此,尽管马克思的“现实的具体的人”有着与历史主义相似的一面,但更有着历史主义所不具备的另一面——“现实的具体的人”不甘心永远被现实所压抑与束缚,总是力图借助革命的实践去改变现实,实现生存环境与人性质量的双重提升。

关于十月革命的主要歧见的再认识 作者:王建民 单位: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 山东济南250100
22-24

摘要:十月革命前后,围绕着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当时俄国是否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民主和专政、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等等问题,在社会主义运动内外发生了激烈争论。这些争论不仅一直伴随着苏联7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而且在苏联解体后已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今天,争论仍在继续。例如,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问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2期发表了张光明教授的普列汉诺夫《在祖国的一年》一书的再评价文章。关于民主与专政问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第3、4期先后刊出了金雁、秦晖的长篇论文《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专制》和曲延明的翻译文章《1917年俄国民主抉择的命运和这一抉择中领导人的作用》。至于近期中国理论界围绕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发生的争论,实在可以看作是80多年前开始的以布尔什维主义为一方,以其他政党或学派为另一方的争论的继续。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网络信息传播与和谐社会构造
论网络社区信息传播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 作者:邱均平 陈远 邹晶 单位:武汉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430072
25-31

摘要:从和谐社会的内涵出发,网络社区有其显著的特点和功用。在此基础上,重点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网络社区信息传播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社区信息传播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对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可以通过相关途径控制,从而更好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

对我国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管理法规的思考 作者:陈远 邱均平 邹晶 倪超群 单位:武汉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430072
32-37

摘要:我国网络社区信息传播存在失范现象;和国外相关的网络及信息传播法规制度相比,也有自己的特色,对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应该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 作者:邱均平 苏金燕 牛培源 单位: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430072
38-40

摘要:网络信息传播是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它在传播途径、传播形态、传播速度、传播内容、传播人员、传播操作等方面呈现出新的信息传播特点,这些传播特点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影响。

网络信息传播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负面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牛培源 邱均平 苏金燕 单位: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430072
41-45

摘要:网络信息传播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独特的优势,但又带来了网络媒体良莠不齐、传播内容污染严重、信息鸿沟依然明显、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突出等负面影响。要认真分析网络信息传播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应对策。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齐鲁杯“社会保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奖征文
我国社会救助的财政问题与对策探析 作者:江治强 单位: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 北京100721
46-51

摘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财政视角看,中国的公共财政改革还没有实现与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同步发展,不仅存在政府财政供给总量不充足、比重不合理,社会救助制度的财力增长机制缺失,资金紧张问题突出,社会救助的财政制度安排也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和非规范性特征,制约着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与完善,完善财政视角下的社会救助制度思路:进一步深化我国财政支出改革,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救助制度的投入规模;合理划分不同级次政府事权范围,形成各级政府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规范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壮大社会救助资金实力和加强对政府救助资金的预算管理等。

东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状况的实证分析 作者:于建华 薛兴利 单位:泰山医学院 山东泰安271016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泰安271018
52-54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试点已逾5年,新农合试点的成功与否,实施效果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立。2007年7月我们对山东省求营市新农合的实施情况和农民的意愿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表明,东营市新农合制度已初步建立起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总体上看试点是成功的。但也存在宣传缺乏新意、筹资标准与补偿标准偏低、实际报销过程不够规范、定点医院缺乏监管、基金管理和使用仍存在风险等问题。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政治学研究
20世纪中美两国间政治冲突解决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作者:胡元梓 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民出版社 北京100706
55-63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国家关系中,除美苏关系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两国像中美那样之间曾发生过如此多、如此严重的冲突与危机。中关两国的学者一致认为,一系列认知性、结构性和程序性的关键变量对于国家在冲突及冲突管理中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其主要包括:精英的认识与信念、国内政治与公众舆论、决策机制与程序、信息和情报接受与处理、国际环境及个人性格等特殊因素。进行中关间冲突管理应该遵守以下基本原则:保持直接沟通渠道的畅通,发出具体、清晰的信号;确定有限目标以及达成这些目标的有限手段,为对方保留面子和退路;保持选择的灵活性,缓慢升级,做出对称性的反应;基于利益原则而非道义原则;进行自我约束,不要对对方所有挑衅性行动都做出反应;避免采取高压手段和最后通牒,为对手保留退路;将大的、难以解决的争议分解为较小的、可以管理的问题;预先考虑到己方行动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

冷战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关系 作者:费昭珣 单位: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 广东广州510320
64-67

摘要:冷战结束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军事联系一度减少。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全球军事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转移,美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军事关系也重新日趋紧密。

论推动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措施 作者:刘友田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山东泰安271018
68-71

摘要:村民自治是实现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村民自治的实际运作中,存在决策主体错位、决策程序不科学等突出问题,需要科学设计制度,合理配置村民自治权利;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素质;理顺“两要”关系,促进村民自治顺利进行;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村民自治的实效。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公共财政的建立 作者:曲延春 单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72-76

摘要: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没有真正进入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措施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国家财政资金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分担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自下而上”的供给决策机制,最终真正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法学研究
公序良俗原则及其适用的法哲学阐释 作者:李霞 单位:山东大学法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77-80

摘要:公序良俗是民法控制私人自治、判断当事人法律行为之效力的最低尺度,它使私人的法律行为只有在不背离公序良俗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然而,公序良俗概念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它可能被法官滥用,以致于侵害了私人自治,使立法层面上所保障的私人自治(个人自由)在司法层面上被公权力销蚀而化为鸟有。因此,法官在以适用公序良俗原则为理由而否定私人之法律行为的效力时,应受到三个要件的限制。

民事证明责任中的罗森贝克规范说述评 作者:王国征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北京100872
82-86

摘要:在民事证明责任分配诸说中,罗森贝克的规范说对我国影响最大,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对其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认为规范说属于概念法学,应从我国目前法治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认识规范说对我国实现民事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同时又要注意克服其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