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之旅,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求实

求实杂志

人气11603评价72
收藏
  • 主管单位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 主办单位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36-1003/D

    国内刊号

  • 1959年

    创刊

  • 江西

    发行

  • 330108

    邮编

  • 1007-8487

    国际刊号

  • 双月刊

    周期

  • 刘云华

    主编

  • 中文

    语言

  • ¥ 190.00

    全年订价

  • A4

    纸张开本

  • 44-69

    邮发

  • 行与知

    曾用名

求实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求实杂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个转变:“加工”与“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新解14-23

作者:彭升; 蒋建国 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总体过程包含了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加工”,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转变为具体,由深奥转变为通俗;第二个转变是“普及”,即用具体化、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人民,使其由被少数人掌握转变为被多数人掌握。这两个转变过程的主体和客体并不完全一致,两个转变也应该采用不同的形式,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完整的统一过程。

求实杂志党的建设与政党理论
权力规约视阈下党内民主的发展逻辑24-33

作者:王利 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理论研究》编辑部;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更需要政党内部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来规约权力,实现政党执政的权威性与长期性。党内民主的健全与发展是民主价值、民主原则、民主精神在党内制度安排的拓展与延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党内民主在组织制度和权力结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上有了根本性的进步,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引领标向和先驱动力。权力规约视阈下研究和论证党内民主的起点逻辑、演进逻辑、现实延展以及终极指向,对于党内权力的规范、监督、制约等党内制度体系的构建,党内政治生态的改善都具有理论引领作用。

十八大前后民生建设理论之比较研究34-41

作者:胡建兰 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源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和当前民生建设的现实困境,十八大之后中国的民生建设理论在主体内涵、民生内容、建设指标和制度措施四个方面传承和创新了十八大之前的民生建设理论。比较研究十八大前后两个阶段民生建设理论的发展演进及其深层次原因,探索当前中国民生建设的思路,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建设系统性和整体性认识的提升。也为我们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提供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学习七大党章的主要成效与基本经验——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42-49

作者:王今诚; 薛琳 单位: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 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中共七大党章是民主革命时期最完备的一部党章。1946年,陕甘宁边区以整风精神开展党章学习,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纠正党员工作作风、筑牢执政基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明确学习目的、合理规划学习安排、及时总结学习方法等基本经验。从七大党章学习的经验中汲取政治智慧和精神动力,对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两学一做”有着重要的意义。

求实杂志经济理论与实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性质与成效50-60

作者:吴志远 单位:江西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江西南昌330003
摘要: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注入了丰富可靠的实践基础,又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为其提供理论指导。科学界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性质并对其在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的积极成效进行分析评价,有助于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61-73

作者:卜振兴 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 天津300071
摘要:近年来,提升政策透明度逐渐成为了货币政策实践操作的趋势。针对货币政策出现的这一新变化,系统分析了货币政策透明度提升的理论基础,即预期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动态不一致性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委托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实践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透明度建设经历了起步期、快速发展期、平台期和快速提升期等四个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作为宏观调控重要组成部分的货币政策,也应该创新政策工具、转变政策风格,以满足新形势下宏观调控的需要。

求实杂志“三农”问题研究
粮食安全与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基于五常市的案例74-83

作者:雷平; 詹慧龙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北京100081;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北京100122
摘要:粮食安全作为公共产品,既有正外部性又有负外部性。伴随我国粮食“十二”连增,出现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民收入提升缓慢,种粮积极性不高奔口农业空心化等负外部性问题。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途径是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五常市通过持续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内化外部性,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创收能力,是保障粮食长期安全的关键。

论家庭农场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主体地位84-96

作者:邹心平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 江西南昌330016
摘要: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农业最合适的经营主体,而家庭农场又是家庭经营中最优的,它以适度规模经营克服了普通农户超小规模的弊端,又避免了一些专业大户粗放经营的问题;家庭农场还具有公司式农场或农业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等优势,同时又以家庭经营克服了公司式农场的委托等问题,因而在农业经营体系中优势显著,从而决定了它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农业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了家庭农场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