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之旅,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理论与改革

理论与改革杂志

人气13688评价68
收藏
  • 主管单位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51-1036/D

    国内刊号

  • 1988年

    创刊

  • 四川

    发行

  • 610072

    邮编

  • 1006-7426

    国际刊号

  • 双月刊

    周期

  • 郭伟

    主编

  • 中文

    语言

  • ¥ 228.00

    全年订价

  • A4

    纸张开本

  • 62-84

    邮发

  • --

    曾用名

理论与改革 201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理论与改革杂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问题的探讨1-7

作者:许耀桐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
摘要: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居于首位,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依据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是党的建设总布局内在关系决定的,也是党的建设发扬优良传统的体现。党的政治建设内涵主要涉及10个基本要素,即:政治方向、政治领导、政治根基、政治原则、政治理想、政治生态、政治风险、政治本色、政治能力、政治纪律。党的政治建设要沿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三条路径进行。

理论与改革杂志北极治理与政策研究
基于公共价值创造的北极环境治理及其中国参与研究20-28

作者:丁煌; 褚章正 单位:武汉大学; 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北极乃至全球安全都因此而面临挑战。为了保护和改善北极环境,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但是由于目前多数有关北极环境保护的条约和合作框架的约束力和执行力都相对较弱,北极环境的治理效果并不明显,如何对北极环境进行有效治理是紧迫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并设法解决的公共问题。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强调建立一个开放、灵活的价值信息获取和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并主张通过创造公共价值来解决公共问题,公共价值的创造是公共价值管理的核心。在北极环境治理中不断创造公共价值可以有效提升北极环境治理的效果,创造北极环境治理的公共价值应以正义、公平、开放和效率为核心内涵。中国高度关注北极环境问题,并积极参与北极环境事务,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可以为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而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公共价值创造则是中国在北极环境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善治视角下的北极治理困境及中国的参与探析29-37

作者:阮建平; 王哲 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大学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 武汉大学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摘要:把善治作为北极治理的最高标准,对未来北极治理机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善治的标准,北极治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面对参与主体多元化及其利益诉求的矛盾,当前北极治理体系的机制碎片化和滞后等问题导致了日益严重的挑战。要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实现北极治理的善治,各方就需要超越当前北极国家主导的治理模式,从利益协调、机制整合和共识塑造等方面共同推进北极区域性和全球性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北极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应从多方入手,积极开展与其他各方的合作,推动构建北极命运共同体,实现北极善治。

协同治理视阈下的北极治理模式创新——论中国的政策选择38-47

作者:朱宝林; 刘胜湘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摘要:协同治理理论由自然科学的协同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的治理理论融合而成,主要研究复杂的开放系统如何形成有序治理的过程。北极具备产生协同治理的条件,而协同治理理论指导下建立的北极协同治理模式,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北极治理中出现的种种难题,实现北极的有序、可持续发展。在协同治理模式下,中国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开展多元协同,通过积极参与北极治理机制的改制、建制工作,培育、提升中国参与北极协同治理的能力等方式积极参与北极治理,实现自身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

理论与改革杂志组织变革青年论坛
生产组织形式变迁过程中的劳动者主体性建构——基于“珠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比较48-57

作者:张书琬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摘要: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大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条件下生产组织方式正发生着激烈的变革,外包、授权、分包、中间商等形式变现出生产结构的多样转型。其中,信息科技的发展是一大推动力。互联网经济下劳动者的生产场所和劳动关系都发生深刻的变化。生产中各主体界限的模糊和功能的分化使得劳动者的主体性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组织生产形式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劳动者的主体性如何得以建构成为组织研究和劳动关系研究的核心关注。以珠江模式和苏南模式为例,梳理生产组织形式的演进逻辑,尝试厘清劳动者主体性建构的脉络,并反思劳动者的主体性发展对生产组织形式演变的影响。通过对新兴平台经济的观察发现平台经济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对劳动者主体性建构产生的影响非常复杂,所以新形势新业态中的劳动者主体性需要实践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

新社会组织的任务型管理模式探析58-70

作者:姜宁宁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行政管理系
摘要:当前,新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组织管理实践中长期存在着管理乏力和人才流失的问题。实践中的组织管理难题是由管理思想中的组织本位主义思想包袱造成的。新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由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和实质性的伦理价值体系共同构成。新社会组织具有任务型组织的特征,组织的结构受到组织任务的驱动,容易产生组织业务的横向扩散,从而使组织的流动性增强;而组织成员的社会责任作为组织结构中的隐性要素,能够联结组织结构,润滑组织任务的流动性,克服不安全感,为组织管理模式的相对稳定奠定基础。新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应当在尊重组织的任务型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建构。具体而言,新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是基于组织成员自主性的管理,一方面尊重以组织任务为核心的显性结构,保持组织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培养有能力的组织成员,建构具有开放性的组织网络。

寻找组织建构过程中的行动者——以Y市组建R局为例的研究71-82

作者:邓顺平; 李志强 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教研部
摘要:组织是行动者构成的组织,行动者的集体行动构成了组织本身。有别于"将组织看成既定存在"的传统主流组织理论,组织行动学派认为人是具有自主性的行动者,而组织是由行动者参与的一种"人为建构"。通过对Y市R局的设立及初步运行的考察发现,中国政府组织虽有官僚制的典型结构形式,但其真正的生命力来自于组织内外的行动者。以建构组织观分析考察当代中国政府组织,有利于我们深化对当前政府改革的理解,并为建构适应复杂性治理要求的政府组织提供启示。

理论与改革杂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的民族性、大众性特点及其当代启示83-91

作者:俞良早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 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专政"的话语,关于"公社"、"巴黎公社"的话语,关于"自由"的话语,来源于法兰西民族,也是法兰西的民族性话语。这说明,用某个民族的话语或者说用民族性话语来表达无产阶级运动的近期目标和最终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更确切些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是:从具有革命性和历史进步性的民族的话语中发现科学的、正确的话语,用以支撑和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自己理论体系中的闪光点,并在实践中指导无产阶级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还具有大众性的特点。他们话语的上述特点,在当前具有思想启示的意义。

还原马克思的正义形象:驳“塔克-伍德命题”——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92-102

作者:巩永丹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马克思以冷嘲热讽的语言利剑剥开资本剥削的秘密,以异常激烈的批判精神痛斥资本主义的罪恶,以理性的激情掩埋资本逻辑的恶果,以正义的呐喊凝聚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处勾勒了共产主义的正义王国,他给世人留下的是正义的伟岸形象。"塔克-伍德命题"把正义牢牢地系在生产方式的根基上,强调资本主义的法权关系和剥削关系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因而是正义的。这给充满正义能量的马克思蒙上了厚厚的面纱,把作为正义倡导者的马克思的通常形象掩盖在了主张"剥削正义"的虚幻的假象里。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正义评判是在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语境中进行的。只有从事实与价值、解构与建构的双重逻辑和语境中审视马克思的正义批判,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塔克-伍德命题"的理论困局,还原马克思的正义形象。

理论与改革杂志政治
时空统一下国家边疆现象的发生及其认识——兼议“边疆建构论”与“边疆实在论”争鸣103-113

作者:孙勇; 王春焕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西藏民族大学; 西藏社科院
摘要:边疆研究不仅仅是传统学术话语所定义的国家"地理空间"的问题研究,而应该上升到"时空统一体"的问题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边疆的研究尤其是提升到边疆学层次的研究,不应自设"地理空间"的隐含前提,也不应局限在"地理空间"的断面研究上,而是要把边疆研究尤其是在边疆学层次的研究置于多层多维的把握上。"边疆建构论"与"边疆实在论"的争鸣,有助于学人对边疆理论的进一步探讨,以形而上的方式切入,对边疆研究是有益处的。

新时代语境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边界:以有限行动谋有效协商114-122

作者:张宇; 刘伟忠 单位:扬州大学政府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扬州大学商学院
摘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新时代语境下已经得到了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框架的建构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政府治理与政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彰显。基于新时代语境进行考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一种具有行动边界的、有限度的民主形式,这个限度包括:以《宪法》为协商行为准则;以角色认知为协商前提;以议题场域为协商范围;以政治文化为协商环境等四个维度,从而使民主且广泛的协商对话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可能性。新时代语境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边界的确定是一种以有限行动谋求有效协商的必需路径。

理论与改革杂志党的建设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的内在逻辑——一种基于群众路线视阈下的分析与探讨123-133

作者:张光辉 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也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党的则进一步将协商民主上升到"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的高度。协商民主之所以能够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归根到底是由协商民主的本质决定的,也即它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因此,如果从群众路线的视角来审视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的内在逻辑,就不难发现,协商民主提升了党的领导的新境界并规定了党的领导的价值目标,协商民主塑造了党的领导的基本形态并为党的领导的可持续性提供可靠支撑。

理论与改革杂志公共管理
地方政府创新的微观机理分析——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案例研究134-141

作者:何增科 单位: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
摘要:特定的地方政府创新何以会发生?具体是如何实施的?缘何会持续?又为什么会得以扩散?这些都是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理论需要回答的微观机理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需要从具体的案例研究入手。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就是这样的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最多跑一次"改革自从2016年底提出新的理念后,到2018年8月已基本完成预期目标并在全国28个省得到扩散。文章通过案例研究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发生、实施、持续和扩散的微观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

重新发现明诺布鲁克会议142-152

作者:张乾友 单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明诺布鲁克会议是公共行政学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事件,它承载了这一领域中的许多人希望拥有不同理论观点和研究取向的学者们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去追求某种共同社会价值的理想。但在不同学者围绕这一事件展开的历史叙述中,我们看到的则是这一领域内部日益走向分化和对立的现实。最初的明诺布鲁克会议被公认为对主流学术界的一次集体反抗,这次反抗造成了理论家团体与主流学术界的分裂。后两次会议则可以被视为主流学术界重新定义明诺布鲁克传统的努力,这种努力也不断遭遇理论家团体的反抗。明诺布鲁克会议究竟是主流学术界的传统还是理论家团体的传统,这是一个仍然不断引起争议的问题。

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153-162

作者:刘红; 张洪雨; 王娟 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村改居社区是快速城市化的产物,亟需建立起有效的社区治理模式。文章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理论视角,界定了村改居社区的四个治理主体即基层政府、自治组织、居住人群和社会组织,认为村改居社区治理面临政府单一治理模式的特征突出、社区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等困境,提出基层政府在村改居社区治理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引导其他主体发展壮大并平等参与社区治理,二是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无差别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通过亲情社会的维系来重构社区认同应成为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