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之旅,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理论与改革

理论与改革杂志

人气13688评价68
收藏
  • 主管单位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51-1036/D

    国内刊号

  • 1988年

    创刊

  • 四川

    发行

  • 610072

    邮编

  • 1006-7426

    国际刊号

  • 双月刊

    周期

  • 郭伟

    主编

  • 中文

    语言

  • ¥ 228.00

    全年订价

  • A4

    纸张开本

  • 62-84

    邮发

  • --

    曾用名

理论与改革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理论与改革杂志特稿
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民主意识1-10

作者:李景治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摘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需要进一步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主动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民主观,牢记权力来源于人民,始终把发扬人民民主和党员民主放在第一位,坚持党内一律平等,实行合理分权和权力的相互制约;要明确推进民主建设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的发展民主的体制,构建发展民主的完整体系,明确发展民主的岗位负责制;要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改变民主不足、集中失当的现象,纠正“偏爱”集中、不喜欢民主的错误倾向;要正确处理领导班子集体决策与一把手决定的相互关系,一把手要把握大局,引领集体决策,也要作为领导班子平等一员参与集体决策,可以在同集体决策精神一致的前提下进行个人决定。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努力克服心理障碍,主动接受监督和约束。

理论与改革杂志学习党的精神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11-18

作者:蒲国良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摘要: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我们可以尝试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四个宏观维度去把握,并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亮点,正在形成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模式,日渐呈现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必将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支点。

从感性、理性和灵性三个维度解读报告19-27

作者:陈劲松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摘要:作为未来30年乃至更长时期内中共各方面发展的行动纲领,报告将对中国未来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如何才能够做到完整而非支离、全面而非片面、深刻非浅显地解读报告的精神呢钥唯有从三个维度即感性维度、理性维度和灵性维度出发去阅读,才能够做到全面完整而深刻地把握报告精神。第一个维度即感性维度。感性是美而充满生命的。报告中,数字是感性的,近景素描是感性的,语言表达是感性的,要达成的目标是感性的,尤其是它要诉说的、服务的对象即人民也是被视为感性的。第二个维度即理性维度。理性是深刻而洞察的。一个伟大的事业,一定是合乎理性的。理性就是要用深刻的道理去说服人。理性诉诸历史、概念、思维、逻辑,具有深刻性、持久性特征。第三个维度就是灵性维度。仅仅从感性层面、理性层面来阅读报告,仍然难以通透而不能究达天人之意。任何一个伟大事业的背后,一定有着伟大的精神支撑着、推动着。我们必须从更高的高度来理解报告所蕴藏的深邃的内在价值倡导,而这无疑是属于灵性的。总之,报告,是一篇具有感性力量、理性力量和灵性力量的鸿篇巨制,也必须从感性、理性和灵性等三个维度去通读。

理论与改革杂志政治生态专题研究
政治生态的中国现状与结构优化28-40

作者:任剑涛 单位:清华大学政治学系
摘要:政治生态的中国现状是复杂的。一者它的现代指向性非常突出,朝向现代目标演进的特点也显著凸显;二者它的新旧要素之间存在尖锐的冲突甚至对立。由于种种不利于现代政治生态因素的作用,中国建构现代政治生态的顽强尝试存在不同的可能。如何确认中国当下政治生态的复杂性,发现真正有利于建构现代政治生态的稳定域,在强演替性的现实处境中,优化中国的政治生态结构,成为中国成功建构现代政治生态的决定性条件。其中,民主化、法治化成为中国建构现代政治生态的重中之重。

复合现代性条件下的政治合法性建构:基于政治生态分析视域41-48

作者:金太军; 张振波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研究院
摘要:政治生态分析视角主张将政治系统放置于外在情境和多元化条件中进行考察,从政治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出发,全面、系统地阐析情境变化对政治系统的影响以及政治系统的回应机制,强调场域性、包容性和动态性之间的协调统一。基于这一视角,可以看到在中国当前政治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多样的、多元的、弹性化指涉内涵的复合现代性,在这种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元素奇异结合的现代性情境中,诸如价值对立、认同消弭、利益多元以及行为失范等问题频现,从而对政治合法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在建构政治合法性的过程中,就既要从政治参与和政策绩效两方面着手,实现政治合法性在输入与输出过程中的系统建构,又要同时兼顾价值管理与制度型构,促进合法性在价值与制度两方面的相辅相成。

从严整治“微腐败” 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以四川省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例49-58

作者:任中平; 马忠鹏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 西华师范大学
摘要:基层政治生态在整个政治生态系统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发挥着兜底功能。如果基层政治生态受到污染,必然会妨碍整个政治生态的净化。当前,基层政治生态污染的突出表现就是基层“微腐败”的滋生蔓延。基层“微腐败”由微到显、由小到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基层管党治党宽松软。因此,为了从严整治“微腐败”,铲除“微腐败”滋生的土壤,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必须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理论与改革杂志脱贫攻坚专题研究
城市的回归——乡村贫困治理中的特色小镇59-66

作者:姚尚建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理论研究所
摘要:城市化既是一种社会运动,也是一种公共政策。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博弈中,特色小镇蔓延的可能性已经被城市更新局部取代,但是这样的政策调整忽视了小镇在乡村贫困治理中的可能性角色。在乡村的贫困治理中,城市化往往被简单理解为农民进城务工,或者返乡建设美丽乡村。这种城市化的思维是基于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中心主义考虑的,从而忽视了城市的本质特征。特色小镇的背后不仅仅是产业和建制的争论,更重要的是,特色小镇本身就蕴含着城市的本来面目。在中国城市化的基本进路中,特色小镇既包含着美丽乡村的内在诉求,也暗含乡村贫困治理的基本逻辑。

嵌入式扶贫的悖论及反思67-76

作者:孔德斌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在站; 扬州大学商学院公共管理系
摘要:随着“第一书记”等驻村干部嵌入贫困村,扶贫模式从过去主要依靠村干部开展扶贫工作转向主要依靠驻村干部开展扶贫工作,由此形成了嵌入式扶贫的新模式。作为嵌入型村官,驻村干部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扮演了监督者、协调者、引导者和协助者四重角色。嵌入式扶贫模式具有临时性扶贫、任期化扶贫和合作式扶贫三个特征。为巩固精准脱贫的成效,驻村干部一直徘徊在嵌入与脱嵌之间,如何在驻村干部退出之前寻找到第一书记的合格接班人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类贫困研究——以A省X市W村庄为例77-86

作者:陈鹏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启动,给进城乡村群体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加之国家大力推进的精准扶贫行动,乡村地区收入贫困现象基本消解,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对于乡村群体的选择性吸纳致使乡村群体发生结构性分异,在群体自我角色认知和行为选择等因素作用下,大量进城务工群体和乡村留守群体的现在和未来处于收入和就业稳定性、权利保障、能力提升、行为选择和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困境,从而形成乡村扶贫中的新的治理困境。

理论与改革杂志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论用于现实经济分析的局限: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互动为例87-111

作者:朱富强 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摘要: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思维根植于历史唯物主义,但将历史唯物论直接应用于现实经济的分析却会遇到很大障碍。主要体现为:(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存在重大歧义,并且在拓展过程中出现外延交叉;(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并不存在一元而单向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由此导致分析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3)历史唯物主义因嵌入自然主义思维而在历史预告中存在问题,乃至会蜕化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而看不到问题的存在;(4)历史唯物主义主要适用于对历史发展的描述和预测以及社会出现尖锐矛盾时的宏观大势分析,而不适合对具体的微观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事实上,在社会经济关系总体上平和的当今时期,马克思经济学中更值得承继和发展的是那些发现和解决具体问题的高次元思维而不是预告未来和推动社会革命的历史唯物论。

理论与改革杂志政治
行政国家的兴起及其合法性危机112-121

作者:颜昌武; 林木子 单位: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美国雪城大学马克斯韦尔学院
摘要:行政国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国家形态,主要表现为政府凸显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行政成为现代政府的核心,行政官僚成为社会价值的权威分配者。行政国家是马基雅维里、霍布斯、洛克和威尔逊等人思想接力的成果,其发展的过程始终处在一种权力逻辑与自由逻辑的张力中。行政国家的合法性危机一直伴随着其兴起与扩张,典型表现形式是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以及对行政机关及其官员的“僭政”的指责。为摆脱危机,学者们提出了传送带模式、专家模式、利益代表模式、宪法学派模式和公民参与模式等各富特色的致思路径。

新加坡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探析122-130

作者:孙景峰; 刘佳宝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新加坡政治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持续性、渐进性、多元性、自主性和务实性的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民主化浪潮的冲击是新加坡政治发展的外部动力因素。在新加坡政治发展的内部动力因素中,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经济动力因素,“新加坡式民主”框架的确立与发展是政治动力因素,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内在要求是文化动力因素,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民众民主参与意识的提高是社会动力因素,李光耀、吴作栋、李显龙等领导人对新加坡政治发展的推动则是个人动力因素。新加坡政治发展的各个动力因素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新加坡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只有对各个动力因素进行有效整合和协调,才能推动新加坡政治发展动力机制的良性运行,进而促进“新加坡式民主”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理论与改革杂志党的建设
健全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的动力、目标和策略131-140

作者:杨继荣 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教研部
摘要:党内选举是党内民主的基石。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是党的自身变革的重要一环。它是解决党内权力授受关系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党内民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环节,是带动人民民主发展的现实需要,其现实意义十分重要。当前,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目标是由党的建设目标任务所内在规定的,总体上讲必须适应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要求,具体而言主要是促进党内选举的民主化、科学化、法规化、开放化。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必须立足国情和党情,借鉴我国人大、政协和国外政党民主实践的有益经验,认真总结各级党组织在实践中的有效做法,采取确立选举权威、保障选举权利、循序渐进推进、构建完整体系、促进组织活力等策略。

理论与改革杂志公共管理
权重结构: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问题——基于学理与实践的双重演绎逻辑141-149

作者:宋煜萍 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公众对民主权利的享有除了周期性的殿堂式投票外,还要注重日常生活中对公共事务处理的参与。因此,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路径之一,其实质是通过参与来监督政府,让其对公众负责,这种互动是政府以服务获取公众信任的交换正义。由此,政府绩效的公众评估是服务型政府和责任型政府构建的必然要求,然而政府绩效的公众评价存在效能低下的现实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相关主体观念、动力和能力方面的主观障碍;也包括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机制方面的科学性、有效性问题;相关配套制度也尚需完善。基于对珠海万人评议政府模式和杭州综合考评模式的梳理,从学理与实践的双重逻辑角度看,权重结构是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运用大数据实现政府对大规模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所产生的海量信息的处理,也是政府绩效管理无法回避的问题。

电商扶贫问题的软法治理研究150-161

作者:吴太轩; 叶明智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摘要:电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电商扶贫与软法机制内涵及特征的分析,不难发现软法机制同电商扶贫具有深度的契合性,运用软法规范与推动电商扶贫进一步发展,成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选择。在运用软法解决电商扶贫领域突出性问题的同时,也应考虑软硬法结合规制的治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