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改革杂志
好友分享
  • 主管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主办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影响因子:1.34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1006-7426
  • 国内刊号:51-1036/D
  • 全年订价:¥ 228.00
  • 起订时间:
  • 创刊:1988年
  • 曾用名:
  • 周期:双月刊
  • 出版社:理论与改革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主编:郭伟
  • 邮发:62-84
  • 库存:200
  • 邮编:610072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所属分类
投稿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理论与改革 2013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理论与改革杂志法治文化专论
信任文化与法治秩序的构建 作者:张立伟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中国北京100091
9-14

摘要:中国当下法治发展面临的一个尴尬处境就是:离开了人们的信任,法律根本无法有效地实施,而法律无法有效实施却更加让人们无法去信任法律。不够可信的法律制度不断伤害着社会和政治信任.民众对法律的不信任不断伤害着法律运作体系。如何跳出这样的二难困境,树立起法律的公信力.让民众信任法律,是当前中国法治发展中面临的巨大难题。本文从信任文化角度切入,指出造成上述困境的原因既有信任本身存在的悖论,也有中国传统信任文化的固有缺陷。建立法治与信任的良性互动.在传统信任文化转型的前提下,既要改善法律的可信度或者公信力,也要从密切法治与民众的信任情感联系入手。来构建起良好的法治秩序。

法治文化之要义及其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建构 作者:王若磊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中国北京100091
15-19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重新梳理法治文化的核心含义来探讨当代中国语境下法治文化的建构与培育问题。在将法治概念的核心确定为官员守法,将文化界定为一定范围内较为同一、稳定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后.本文将法治文化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官员守法文化处于核心层,而公民监督官员守法的文化最为关键。以此为基础,文章讨论了法治文化建构的基本方略和具体方法,最后梳理总结了加速形成共识、彻底批判人治、以官员守法为突破口、加强民间监督、保证依法裁判等加速建构和培育法治文化建构的五个战略要点。

理论与改革杂志理论探讨
对马克思实践视阈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存反思 作者:陈卫华 单位:河南大学 河南开封475001
29-31

摘要:旧哲学总在理论领域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则告诫人们:人与自然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并就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出了解决方式——实践。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生存的基础和本质.人类是在实践中解决自己生存的问题。那么,人类摆脱生存困境的唯一方向也是实践。

青年马克思的理性择业观及其现实启示——重温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作者:岳鹏 单位:成都大学 四川成都610106
32-34

摘要:《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是马克思的早年习作,文章提出了理性择业的首要责任是冷静的思考和认真的对待择业,基本准则是最高尊严的职业和臻于完美的职业,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在当前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的背景下,我们深刻解读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的历史文本.积极探寻青年马克思在选择职业前的心路历程,这对于有效指导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择业观,实现辉煌、美好的人生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及其再推进——以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历程为背景 作者:董祥勇 单位:淮阴工学院 江苏淮安223003
35-37

摘要: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思想指导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极其重视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策动力。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收获一系列内涵丰富且深邃的理论成果,思想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为其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便是代表形态。它们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的纵深展开,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群众路线研究三题——基于政治发展视阈的思考 作者:戴立兴 单位:中国社科院 中国北京100732
38-40

摘要:群众概念是研究群众路线的理论起点,群众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以人为本反映了对群众路线的新的发展和认识水平,它凸显了唯物史观和人类解放的时代主题、包含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内涵和发展“依靠谁”的深刻内容:与民主政治相结合是群众路线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虽然群众路线是民主政治的价值和理念的重要体现和实践形式.但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在观念和运行方式上毕竟存在着差异。群众路线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必须与民主政治有机结合,解决制度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新村民主政治建设研究 作者:杨维东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中国重庆400067
46-49

摘要: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农民新村,绝大多数只是改变了农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方式,并没有改变多数农民放弃农村、选择城市的生活理想。新村如果不能留住农民,农民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到今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只会加重城市建设的负担,同时也只会丧失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的机遇。注重新村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扭转村民“用脚投票”的方式,增加公共服务品的供给,缩短新村社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距离,构建责任型村委,增强民众对民主政治的信心.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时代需要。

网络反腐提升政治信任的逻辑批判 作者:程同顺 张文君 单位:南开大学 中国天津300071
50-54

摘要:从价值与事实两个层面来划分互联网具有放大性、多元性、抗争性、责任性四个基本特征,且上述特征使得网络反腐发挥了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功效。这极大地改变了反腐提升政治信任的线性因果机制,并对当前中国官方和学界普遍遵循的网络反腐能够提升政治信任的传统逻辑形成了巨大挑战。分析表明:在一定的“时间区间”和“成本区间”约束下.网络反腐产生的结果可能是削弱政治信任。最后从网络反腐制度化、多元反腐常态化、反腐路径协调化三个方面.提出当前提升政治信任的三种途径。

自媒体时代下微博反腐的机制研究 作者:卓莉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710021
55-57

摘要:自媒体时代下,微博是一种崭新的传播形态。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微博已经成为民众诉求民意、参政议政、监督表达的新渠道。微博舆论监督为网络反腐提供了新的平台。通过结合自媒体时代下微博舆论传播途径及微博舆论监督的特点,研究微博反腐的机制及运作模型,确保更深层次地对微博舆论监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之真正成为我国反腐监督工作的重要手段。

理论与改革杂志党的建设
政治合法性的特性与限度——兼论党执政合法性资源供给现状 作者:杨久华 郑伟 单位:交通运输部党校 中国北京101601
58-62

摘要:政治合法性是一个政治系统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资源则是由外在的物质形态或无形的价值符号等构成一套合法性供给体系。每种合法性都有其特性、优势.但也都有其限度;超越其限度,合法性资源不能正常供给,甚至会消耗一个政治体系已有合法性存量。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一直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之上:但每一种合法性资源也都面临或即将面临其自身的限度问题。作为执政党,就是要掌握各种资源合法性供给的基本规律,准确把握其优势和限度。实现合法性资源体系的最优化.并不断拓展该资源体系合法性供给的空间。

困境与路径:党内民主动力的政治生态学分析 作者:曹峰旗 单位:浙江大学 浙江宁波315100
63-66

摘要:党内民主动力来自于内部与外部生态要素之间的互动。利益是党内民主的动力原点,权利与权力的互动是生成机制,人民民主诉求则是外在的生态动力;党内民主动力在实践中遭遇党员主体地位虚化、历史传统压抑、现实利益掣肘与生态结构缺陷的困境:强劲的党内民主动力只能来自于良好的政治生态,从开放性看应消除组织权力与党员权利互动的封闭性,从平衡性看应大力增强党内生态的修复功能,从多样性看应以竞争性选举激发党内民主的活力。

党代会常任制的两次实践过程比较研究 作者:王广峰 单位:南开大学 中国天津300071
67-70

摘要:党代会常任制主要包括党代会年会制和党代表任期制两层含义,党代会常任制经历了两次实践:一是中共八大后的实行与中断,二是十三大以来的试点,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试.点高潮。比较这两次实践过程,可以看出党代会年会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推行,发展党内民主的重点在于发挥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建议把党代表任期制写入党章,并扩大党代表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运行机制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作者:杨晓燕 张荣华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山东青岛257061
71-7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执政方式运行机制的建设,无论在理论领域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是,党的执政方式在培育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的建设中尚且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究其原因,既有传统执政方式的影响,也有科学执政理念贯彻的不够彻底,以及民主与法治的部分缺失、党员群众素质不够高的影响。

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群体智能聚类分析——H市党政领导干部为例 作者:窦忠秋 戴伟辉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上海200031
75-78

摘要:以我国H市党政领导干部的大样本年度绩效考核数据为基础,运用群体智能技术对上述领导干部的属性数据与考核数据作了联合聚类分析,给出了其自然分布的典型群体及分布模式,为分类研究影响领导干部绩效的各类深层次因素及其内在机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新的研究视角。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机制建构——以陕西农村为例 作者:郭艳英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西安710065
79-82

摘要: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要求,也是农村现实发展的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机制,既能加强农民群众对党的理论和农村政策的认同,又能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保障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对陕西部分农村的实地调查.主要从传播主体的建构、受众主体的培育、传播内容的转化、多元互动传播方式的建构、传播反馈机制的建构五个方面.阐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机制建构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