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改革杂志
好友分享
  • 主管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主办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影响因子:1.34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1006-7426
  • 国内刊号:51-1036/D
  • 全年订价:¥ 228.00
  • 起订时间:
  • 创刊:1988年
  • 曾用名:
  • 周期:双月刊
  • 出版社:理论与改革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主编:郭伟
  • 邮发:62-84
  • 库存:200
  • 邮编:610072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所属分类
投稿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理论与改革 2009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理论与改革杂志理论探讨
科学发展观价值理念的系统化研究——基于马克思文本的考察 作者:刘新刚 吴倬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北京100081
5-9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启动了中国社会发展从重视物质财富增长到重视人的价值提升的范式转换。这一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本位的发展范式蕴涵着诸多价值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而全面是人的发展的价值诉求;有效高速是经济发展的价值诉求;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全面协调是实现人、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经济的高速有效增长以及社会的和谐等价值理念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存在方式辨证统一于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实践,共同构建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理念体系。理解并把握这一价值理念体系内各价值理念及其相互关系是正确解读和全面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课题。

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存在”——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探讨 作者:苏平富 莫秀凤 单位:浙江教育学院 浙江杭州310012 广西演艺职业学院 广西南宁530000
10-13

摘要:在齐泽克看来,意识形态不是对社会存在的“虚假”反映,而是一种与“意识”关系不大。倒与“无意识”、“欲望”有关的“社会存在”。因为意识形态建构着社会现实,参与了“社会存在”的形成。但这种由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社会现实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存在着不可弥合的“分裂”。这一“分裂”既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又成为意识形态存在的根据,因为没有现实的“分裂”也就不需要意识形态的“缝合”。然而意识形态这种“缝合”现实的努力不仅是漫长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论媒介交往共识 作者:杨竞业 单位:武汉大学 湖北武汉430072
14-18

摘要:“媒介交往共识”是主体间互相理解、一致融合、共担责任的产物。它的产生受到差异性的技术条件、公度性的制度条件和价值性的观念条件的制约。它是由被动共识、客观共识、自由共识与消极共识、中立共识、积极共识这两个三元结构构成的两大系统。实现媒介交往共识要找出可能条件、建立务实行动、深入理解客体、善于融合意见和敢于承担责任。

论政府在重大灾难事件心理援助中的责任 作者:王丽莉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北京102203
22-25

摘要:缺乏心理援助的救灾是不完整的救灾,已是当前政府与社会的共识。对我国这样一个灾难与突发事件多发的国家而言,灾后心理援助不仅仅只是专业工作者的事情,政府作为危机管理的主体,在心理援助中不仅应该有所作为,更承担不可或缺的责任。其主导作用体现在建立危机干预的立法保障,探索适合国情的公共教育形式;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迅速积极响应,提供权威支持和对心理应急干预的组织与协调;更体现为心理重建过程中所提供的政策支持与社会动员。

新时期乡村宗教格局变化的社会影响与政府治理研究 作者:张英魁 张长虹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北京100081 南开大学 中国天津300071
31-35

摘要:乡村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生产发展、阶层分化与利益重构,已经产生了涉及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变化。宗教信仰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现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之下,出现了扩散化的趋势,借助于对鲁东农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在扩散中变化的乡村宗教格局冲击着家庭伦理、人际关系与社会动员力量等层面,政府应在政策导向及管理方式上有所因应。

理论与改革杂志党的建设
社会资本与公民执政党认同建构 作者:唐棣宣 吴光会 单位:西南大学 中国重庆400715
36-38

摘要: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拥有丰富存量的社会资本有助于增强公民执政党认同。目前,受社会转型影响我国社会资本存量出现下降倾向。从而弱化了公民的执政党认同。为此,我们必须增加信任社会资本存量,在实现社会整合中强化公民执政党认同;增强制度的有效供给,在促进政治生活制度化和规范化中提升公民执政党认同;扩大社会自主空间,引导公民有序参与,在催生公民意识中增强公民执政党认同。

理论与改革杂志改革与发展
农村社区体制改革模式:比较与进路 作者:卢爱国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410081
39-43

摘要:农村社区体制改革是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构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选择,其实质是通过制度创新理顺乡村社区治理主体间权利关系.推进农村社会结构的合理分化,使农村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体制改革中创造的村落自组织模式、村社合一模式、村企主导模式、联村建社模式既取得了绩效但也存在限度,其进路是社区事务分类治理。社区事务分类治理要以农民需求为取向、以事务分类为起点、以职能整合为基础、以组织重构为载体、以权利调整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关键、以制度设置为纽带、以技术创新为条件.

乡村关系规制语义模糊对乡村民主建设影响 作者:吴忠权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都匀558000
44-46

摘要:目前,我国由于有关法律规范对乡村关系的规制存在着语义模糊,许多规定过于粗略和原则化,从而导致规范乡村关系和村民自治的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空隙过大。本文对乡村关系规制语义模糊的表现、以及其对乡村民主建设的妨碍及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规范乡村关系,促进乡村民主建设提出了建议。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的对策探究 作者:章书平 黄健元 刘洋 单位:河海大学 江苏南京210098 南京银行 江苏南京210018
47-49

摘要:由于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盛行以及统筹层次低等原因,使得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接续困难成为当前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突出难题。本文根据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基本概况。分析造成转移接续难的原因:没有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会加大转入地社会统筹账户基金的压力等,并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对于转入地统筹基金的影响,藉此提出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的对策建议:制定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实现省级统筹、减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对于转入地社会统筹基金的压力以及从技术层面上减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续成本等。

四川生育水平估计与未来人口总量预测研究 作者:王学义 曾祥旭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成都610074
50-54

摘要:生育水平是影响人口预测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首先对四川2000年生育水平数据进行重估,进而依据该数据设计出合理的预测方案来对未来四川人口总量进行预测,并对未来人口规模、育龄妇女数等一系列人口指标进行考察,得出相关结论,并认为本方案下的人口规膜与生育水平最有利于四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中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为例 作者:鲍宗豪 娄金洋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上海200032
55-57

摘要:在上海农村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精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通过逐步取消村级招商引资任务,加强村级组织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课题组就浦东新区北蔡镇“城中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从中找到了较好的答案。北蔡镇“城中村”在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所碰到的问题,可以说是上海城市化较快地区的“城中村”或“村中城”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普遍问题。为此.必须重视对该类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国有大企业拓展现代服务业研究:以上海为例 作者:江建全 单位: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 中国上海200032
58-60

摘要:国有大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以上海为例,国有大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当前尤其要把拓展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为此,要积极推动服务型集团混业化经营,推动制造业国有大企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延伸业务,致力于把国有大企业建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企业集团(财团),在国有大企业海外经营中积极拓展现代服务业。加大国有大企业拓展现代服务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配套和体制改革力度。

理论与改革杂志经济论坛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 作者:王国敏 单位: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610064
64-67

摘要: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对农业现代化的消蚀作用十分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表现在: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城乡收入差距;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资本投入的偏差和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差距的失衡。从国际经验来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模式。各国都根据自己的特色选择了一条具有本国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路径,应该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带动劳动生产率;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农业科技发展体制;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保护体系。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多元供给制度的构建 作者:张鹏 单位:兰州大学 甘肃兰州730000
68-71

摘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在以政府为中心的一元思维下步履维艰。表现为供给总量短缺、结构失衡、制度低效、需求与供给偏离。从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历史演进来看,自上而下供给决策机制导致的低效率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陷入困境的根源所在。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必须依靠制度的重构,其关键在于农民需求表达基础之上的多元主体的引入。应该通过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和农村社区等多元主体和融资、竞争、监管和绩效评价的多元运行机制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农民公共物品的有效充足供给。

四川灾后重建中的产业优化重建 作者:李文东 单位: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610064
72-74

摘要: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论文在分析了四川省现有产业的特点、不足和重建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的优化重建是四川灾后重建的关键的观点。四川在重建产业时,必须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层次,从发展思路、重点产业、配套设施等方面加大,加大进行产业优化重建,从灾后重建走向产业复兴,实现四川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