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之旅,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理论与改革

理论与改革杂志

人气13688评价68
收藏
  • 主管单位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51-1036/D

    国内刊号

  • 1988年

    创刊

  • 四川

    发行

  • 610072

    邮编

  • 1006-7426

    国际刊号

  • 双月刊

    周期

  • 郭伟

    主编

  • 中文

    语言

  • ¥ 228.00

    全年订价

  • A4

    纸张开本

  • 62-84

    邮发

  • --

    曾用名

理论与改革 200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公共危机中的公民知情权5-7

作者:洪瑾; 田旭峰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公共管理系; 中国北京100081
摘要:构建二十一世纪的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和谐的法治社会,公民社会。这是建立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意。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些公共危机事件。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如何应对这些危机?政府在这些全国范围内的公共危机申所采取的措施给了我们一个提示。科学、合理、有效的实现公民知情权是应对社会危机。建设公民社会的一个有效的环节。本文将从公共关系学和危机管理的角度。对公共危机中的公民知情权加以研究。对我国公民知情权的现实情况进行了分析。试图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有效实现公民在公共危机中的知情权的有效途径。

协商性民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政治诉求8-10

作者:唐秀玲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法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协商性民主是与竞争性民主、非竞争性民主相对应的一种民主形式,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选择。现阶段我国也具备发展协商性民主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基础和条件。发展协商性民主的关键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建设,引领和创设和谐的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而实现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公民参与的深度扩展:从代议民主制下的传统政府管理到治理11-14

作者:李斌 单位: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博士生; 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公民对公共政治生活的平等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首要基准。在代议民主制下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选举、个人或者集体形式同政府的接触、少量的直接民主等。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对公共政策发挥重要影响.但传统政府管理的某些结构性缺陷也制约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与之相对照,在近年兴起的治理实践中,公民被赋予了积极的治理主体资格,因而能够在公共生活中进行更有效的深度参与。

制度有效性理论论纲15-19

作者:冯务中 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博士生中国; 北京100084
摘要:本文是制度有效性理论的论纲。制度有效性问题是制度理论的核心问题。制度的有效性是相对的、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永恒的。影响制度有效性的内在因素主要有制度的来源、制度人性化的程度、制度结构健全的程度、制度自我实施的能力、制度的性质、制度的公平性、制度的简明性、制度的灵活性等;影响制度有效性的外在因素主要有制度与相关制度的相容度、制度与制度环境的契合度、制度的执行方式等。影响制度有效性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代偿和相互补充的关系。

从政府垄断到多元互动——公用事业民营化过程中的多重博弈关系解读20-23

作者:沈承诚; 左兵团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公用事业民营化实质上就是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一场制度变迁.以博弈论作为基本分析工具。探究公用事业民营化过程中存在的多重博弈关系。即公平与效率的博弈、民营化与民营经济的博弈、政府公利性与自利性的博弈、民营化与第三部门的博弈。通过深入分析各自的博彝过程与博彝策略,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博弈局面甚至是博弈困境,提出相应的引导性对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政府治理——对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借鉴及其局限性分析24-26

作者:屈锡华; 刘勇萍; 江玲 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四川成都610064;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637002
摘要: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是关于西方政府治理理念、模式与手段等的一整套理论,它是西方国家政府治理的理论依据。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政府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和巨大挑战。我国政府有必要借鉴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并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其积极性与局限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村民自治中乡镇政府作用的两重性分析——苏北Y市B镇调查27-29

作者:王孝勇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根据在苏北Y市B镇实地调查.在现阶段村民自治进程中.乡镇政府越来越表现出两重性的作用。根据产生两重性原因之所在,应从观念更新和体制创新两条路径出发.实现乡镇政府在村民自治中合理角色的归住。达到乡镇政府“指导”与村民“自治”的平衡。

政治权威的一种崭新模式——社会主义宪政权威30-32

作者:孙岩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政治学教研室; 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政治权威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保障.在人类历史的各个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类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对应的应是更加强调民主、法治、人权三原则的社会主义宪政权威。在中国这样的超大后发的国家中.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权威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论电子政务发展与政府流程再造的关系33-35

作者:李志刚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发展电子政务,是一项强有力的政府流程再造措施。通过电子政务的实施,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政府再造的主要目标,即政府职能和组织机构的优化。公众服务质量的提高.政府管理成本降低等。从而可以满足信息时代企业和公众要求政府提供公开、透明、方便、快捷、低成本服务的要求。

哲学定义的失误——也谈“什么是哲学”与“哲学是什么”36-37

作者:魏用中 单位:唐山学院社会科学部; 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把哲学定义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很片面。这仅仅在“什么是哲学”的意义上才是正确的。不能作为“哲学是什么”的答案。哲学不只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实践观、科学观、宗教观、伦理观、道德观等等。而所有这些观、这些论,都是思维的概括,所以,恩格斯把哲学定义为“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是正确的.这与philosophy的词义以及中国古代哲学的含义也都相符合。局限于世界观来解释哲学会有很多漏洞。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哲学教科书的哲学定义应当扭转。

新时期构建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的理性思考38-40

作者:李敏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南充637002
摘要: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和重要的命题。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面临着政治合法性危机的挑战。以“三个代表”为核心的党建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拓展了党的执政基础。回应了时代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的挑战。

阶层分化考验党的执政和社会建构能力41-44

作者:吕庆春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北京100872
摘要: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社会转型。在社会转型期。由于人们获得社会资源能力、方式和机会的变迁。社会利益关系变得非常复杂.阶层分化愈来愈明显。阶层分化体现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然而.社会分层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妥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改革、发展和稳定。面对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和阶层分化给党的执政带来的新问题.迫切要求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通过一系列的理论、体制、政策创新,不断提高领导改革开放的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论党的三代领导人的多党合作理论与实践45-46

作者:祝丽君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 四川内江641112
摘要: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多党合作的实践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建立、完善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践了多党合作法制化、多样化。

发展党内民主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47-49

作者:张旭 单位:中石化集团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 云南昆明650200
摘要:发展党内民主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公开制度。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直选范围,加强对基层选举的监督;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落实和强化党员的监督权。保障党员的批评权、揭发检举权和要求罢免权等。

乡村社会治理变迁与多中心民主协作治理制度的创新——以浙江省温岭市村级“民主恳谈会”为例50-52

作者:周松强 单位:浙江大学比较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 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我国乡村社会正开始一场从“官治”向“民治”多中心治理的转变。而温岭市的村级“民主恳谈会”为我们探索这一治理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的实践个案。民主恳谈会是“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成功制度实践.为村民提供了“沟通、协商和对话”的公共论坛。恳谈会成了群众民主教育的学校.让他们学会了平等和尊重。恳谈会还有效地缓解了民主参与的“广泛性”有“有效性”之间的张力。民主恳谈会的稳定有序运行需要一整套相关的制度配套建设。温岭人长时期地受市场经济洗礼。使他们拥有了较强的“自主、平等和自由”意识。从而为民主恳谈会的建立打下了深厚的社会基础。而农村社会权力影响力结构的重塑。则推动了民主恳谈会的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