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之旅,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理论与改革

理论与改革杂志

人气13688评价68
收藏
  • 主管单位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51-1036/D

    国内刊号

  • 1988年

    创刊

  • 四川

    发行

  • 610072

    邮编

  • 1006-7426

    国际刊号

  • 双月刊

    周期

  • 郭伟

    主编

  • 中文

    语言

  • ¥ 228.00

    全年订价

  • A4

    纸张开本

  • 62-84

    邮发

  • --

    曾用名

理论与改革 200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交易政治学的兴起及其两个范式5-9

作者:张敏 单位: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2002级博士; 210093
摘要:二十世纪后半期西方政治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交易政治学的兴起,布坎南的交易政治范例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政治学研究是它的两个不同的范式。本文主要介绍了它们的兴起情况及各自的主要内容,并进一步讨论了它们相互借鉴的发展趋向。

中国民主化道路选择问题的变量分析——一个概念图式的解释10-13

作者:郭台辉 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中国上海200433
摘要:对于中国民主化道路的选择问题,学术界晚近的争议主要集中于民主化的逻辑起点:应该优先考虑社会的自主化、政治制度的合理化抑或民主价值的本土化。本文通过一个概念性图式来解释,这三种立场的理论原型分别构成发展逻辑不同但又相互依存的三个民主自变量。而自变量的变化决定着任何国家具有不同的民主化路径。中国的民主化函数是在以历史时间和世界空间构成的坐标系中全方位展开的,应在整体上并行不悖地推动三重民主化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以超越民主自身的弊病和后发国家的民主化困境。

关于建立政绩评判制度的理性思考14-17

作者:于学强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中国; 北京100091
摘要:建立政绩评判制度是时代的要求,是尊重人才,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一种体现.也是客观地测量干部政绩,合理配置和使用干部的前提。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已经日益认识到建立一种合理的政绩评判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建立这种制度,首先要正确认识政绩评判的客体、主体、标准、法规和方法,然后再从具体制度和程序上做出相关规定,这样才能最终确保它能够在实践中落实下来。

和谐社会的政治正当性解读18-21

作者:曾蒉林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将为党的执政和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正当性提供最大的解释资源和实践动力。政治正当性的目的和本质就在于追求“善的生活”。和谐社会就是“善的生活”。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将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公平和正义,化解社会矛盾。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将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努力方向。和谐社会是中共政治哲学的具体体现,也将是其政治哲学的伟大胜利。

论当代中国政府管理由政治导向、经济导向到服务导向的转变22-25

作者:刘仁春 单位: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当代政府公共责任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强化的结果。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管理需要由过去的政治导向、经济导向转为服务导向,把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作为当代中国政府转型的目标取向。

世界历史概念的两层含义及现实意义26-28

作者:李薇薇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中国上海200062
摘要:基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劳动和交往是世界历史概念的两层含义;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方针是世界历史理论和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的必然结果。

多元、宽容与秩序:当代和谐社会新景观29-32

作者:吴玉军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中国北京100875
摘要:当代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整个社会从依附型的秩序向自主型的秩序转换。这一转换的最终结果,则是多元社会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多元社会的基本现实表明,任何试图建立在一种合理完备性学说基础上的本质主义做法都失去了其现实根据。只有立足于交往理性基础上的商谈、交流和沟通,才能有助于建构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当代国家治理也应当适应这一基本现实.为公民个体自由权利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合理性与合法性:意识形态的现代走向——兼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当代重建33-36

作者:戈士国 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时代的要求。只有排除“非意识形态化”的思想干扰,同时深刻理解意识形态的现代走向和正确运用意识形态方法,才能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建奠定坚实基础。

和谐社会与冲突政治中仪式功能的多样性阐释37-39

作者:马敏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社会和谐是政治过程的重要目标。仪式的范式功能决定了它们在政治中被用于实现社会和谐,但仪式实践也为政治冲突提供了可能性。不同类型的政体使用具有不同思想内容和风格的政治仪式并展现其政体特性。因而,政治仪式既是一套权力技术,也是一种权力实践。

关于执政规律的政治系统分析40-43

作者:禹美娘; 梁道刚 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政治学系; 中国北京100084
摘要:执政能力的提升是在执政规律指导下的一种自觉行为。深化对执政规律的研究和认识。按照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原则优化执政方式,是提升执政能力的必然途径。执政是通过执政系统结构来实现的。执政系统结构各要素之间存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执政规律。执政规律是一个庞大的规律体系。执政主体、执政工具和执政客体三大类基本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是总的执政规律体系中三个最基本的规律体系。

迪尔凯姆与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之比较44-46

作者:李峰 单位:华东政法学院社会学系; 中国上海200042
摘要:迪尔凯姆与韦伯是古典社会学阶段两大方法论——实证社会学与理解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哲学观、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核心概念以及解释策略等方面各辟溪径,对后世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转型中农民主体性的构建47-49

作者:林兴初 单位:中共台州市委党校; 浙江台州318000
摘要:传统农业社会都以个人依附于身份性共同体为特征,而现代公民社会则要消灭这种依附性并代之以“人的独立性”。中国农民是中国改革的原动力,随着社会转型的全面展开.农民缺少的不是进行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而是缺少必要的权利和自由。笔者认为,农民发展必须以农民利益主体独立为前提,实现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从而得出中国农民发展的最终归宿应该是:自由的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农村。

论党员权利的特征、实质和限度50-53

作者:艾国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北京100022
摘要:党员权利是指党员依据党章以及其他党内法规的规定所享有的为实现党的利益而按照自己的意志参与和影响党内事务的资格。党员权利与公民权利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党员权利实质上是党员的主体地位在党章上的反映,是党章对党员主体地位的确认。党员权利的限度是指为防止党员滥用权利而对党员权利的内容和行使方式做出的必要的限制.它反映了党员权利的相对性。

网络传播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54-57

作者:张品良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传播学院; 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网络传播自产生以来,就以其特殊传播手段左右着受众的视听.网络媒体可以说占据了传媒业的半壁江山,在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大众传媒形式下,我党拥有一套成功引导舆论和调控媒体的方法。然而网络多元化的传播者、开放的传播渠道、复合式的传播形态给我党掌控舆论导向带来了新的挑战,能否较好地引导与调控网络传播成为新时期衡量我党执政能力强不强的重要标志。

论党的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58-60

作者:刘明合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北京100872
摘要:利益整合是执政党的重要职能,调节利益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利益整合有多种手段,其中政党的意识形态在利益整合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发挥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各种利益关系,并为实现共同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极大的包容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