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研究杂志
好友分享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开放大学
  • 影响因子:5.03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1007-2179
  • 国内刊号:31-1724/G4
  • 全年订价:¥ 190.00
  • 起订时间:
  • 创刊:1995年
  • 曾用名:
  • 周期:双月刊
  • 出版社:开放教育研究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主编:王伯军
  • 邮发:4-578
  • 库存:200
  • 邮编:200433
投稿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
服务介绍

开放教育研究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高阶访谈
互联网时代呼唤教育技术学发展 作者:汪琼 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6-8

摘要:教育技术学科作为计算机技术和教育科学的交叉学科,在互联网经济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因“互联网+教育”和创业创客运动的发展,近年来在学科理论建设、研究工具开发和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都有一些不同的探索和作为。

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 作者:任友群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8-9

摘要: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学校、研究者以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都在关注创新教育。那什么是创新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006年,欧盟通过了面向全民的“核心素养”提案。核心素养包括:使用母语交流、使用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意识与表达。其中多项素养与创新教育紧密相关。

探索互联网+教育创新系统工程 作者:桑新民 单位:南京大学
9-11

摘要: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战略,旨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个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如何贯彻“互联网+”战略,创造教育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这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让技术应用回归教育的本质 作者:李克东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11-12

摘要:信息化学习环境将逐步整合各种数字技术应用,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形成以教育云为平台的集约化、信息化教育系统工程,成为增强型的数字教育,推进数字教育向更高级阶段发展,有的专家因此称之为“智慧教育”或“未来教育”。这种学习环境能促进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实现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与评价等,对教育教学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新的理论和方法,但我们不能生硬地套用这些名词术语,追逐时尚,流于形式,不讲实效。

开放在线学习:探索网络时代中外高校合作教学新模式 作者:袁莉 马红亮 单位:英国博尔顿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12-13

摘要:教育的开放为教学实践创新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也为跨越国界的合作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尤其是近年来开放教育资源和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大量涌现,引起了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对开放教育和在线学习的关注和探讨,同时也为各国高校之间开展新形式的国际合作和教学创新提供了契机和实践环境。例如,欧盟委员会于2013年10月发起的开放教育倡议(Openingup Education Initiative),就旨在通过信息技术、开放教育资源及MOOC的使用促进欧盟各国教育的合作和创新。

信息技术引领教育创新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顾小清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13-13

摘要:2015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了一篇名为“OECD说,信息技术‘并不促进’学习”(Computers'do not improve' pupil results, says OECD)的报道。该报道援引OECD刚刚出炉的报告《创造技术与学习之间的连接》(Students, Computersand Learning : Making the connection)。

慕课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作者:焦建利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
13-14

摘要:当前,慕课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慕课学习者和参与开发慕课的大学和机构与日俱增。比如,一些一流大学独立设置慕课平台,面向其他大学和社会公众提供慕课课程;一些高校成立了慕课联盟,开展联盟内部的课程共建共享;还有不少学校试图将慕课整合进现有的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之中,尝试在公共选修课和大类专业基础课中开展基于慕课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慕课的学分认证。

移动学习的要素、原则与趋势 作者:方海光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
14-15

摘要:移动学习从1998年提出后,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基于移动电话的移动学习阶段(1998—2004年),基于移动学习系统的移动学习阶段(2004-2014年)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学习阶段(2014年至今)。移动学习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环境在不断演化。我们认为,移动学习包含两层含义:第一,移动学习是借助移动设备及其环境开展的学习;第二,移动学习不是静态的,而是发生在多个地点的。两个含义分别从不同的层次解析了移动学习的概念范畴。

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作者:罗伯特·布兰奇 蔡博洋 顾凤佳 倪小鹏 单位:美国乔治亚大学 美国华盛顿社区和技术学院委员会 不详
15-17

摘要:一、引言 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Genuine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是为了应对有意学习的复杂性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对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是一项创新,因为目前许多教学实践大都以教师为中心的。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本刊专稿
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 作者:祝智庭 单位: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多校合作科研平台 上海200062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200062
18-26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智慧教育的源起背景、基本内涵、研究框架和实践定向,分析了翻转课堂应用实践的五大智慧亮点,指出翻转课堂的“效果天花板”和“认知天花板”。为了克服翻转课堂的不足,文章还提出了向智慧课堂转变的实用方法。最后,文章从五个角度论述了作为智慧课堂外延的智慧学习空间的设计思路。

美国高校在线教育:现状、阻碍、动因与启示——基于斯隆联盟十二年调查报告的分析 作者:梁林梅 夏颖越 单位:河南大学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 河南开封475004
27-36

摘要:为了审视与反思近年来众说纷纭的“慕课(MOOC)现象”,从而理性地思考和解决当前国内高等教育在线教育(包括慕课)发展面临的现实困惑与主要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基于斯隆联盟连续12年对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对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的基本样态、阻碍因素和主要动因进行了分析。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的基本样态为:1)在线教育的战略地位逐步得到认可;2)无论在发展规模、速度还是普及率方面,在线教育已融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成为高等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3)在线教学质量逐步获得认可;4)院校管理者对慕课大多持观望态度,慕课对美国高校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作用有限。影响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的阻碍因素包括教师、学生和社会(雇主)三个方面。推动在线教育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因包括:1)为了扩大高等教育供给,促进教育公平;2)解决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局;3)满足新一代学习者对多元化学习方式的需求;4)终身学习的普及和强烈需求。在以上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慕课未来发展的启示:1)在发展观上,从将慕课视为一个孤立的互联网事件,“回归”到全球在线教育和开放教育发展的大家庭;2)在功能观上,从将慕课视为解决一切教育问题新灵丹妙药,“回归”到在线教育和开放教育的终极使命:为21世纪的终身学习和全球终身学习者服务;3)在系统观上,将独立的慕课纳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构建多元开放的高等教育新体系;4)从远程教育系统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解决当前慕课所面临的教学效果及学习者保持率问题;5)在院校层面积极实施混合教学,解决开放教育资源(包括慕课)的有效应用问题。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发展战略
面向2030教育发展议程的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解读《青岛宣言》教育目标行动框架 作者:黄荣怀 张进宝 经倩霞 刘晓琳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100875
37-42

摘要: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各国都在寻找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以适应复杂多变世界的挑战。围绕如何有效运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支持2015年后教育目标的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了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并发表《青岛宣言》。本文对宣言中提出的教育行动框架进行了解读,内容包括开放教育资源与解决方案、优质学习、终身学习途径、在线学习创新、在线学习的质量保证和认可、监督与评估、责任感与合作伙伴关系等,探讨《青岛宣言》所反映的各国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决心与策略,明确了教育信息化为之服务的教育发展目标中的核心是全纳教育与终身学习,强调互联网+时代创新教与学方式是实现优质学习的根本途径,提出了中国应积极参与发挥自身作用并助力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论建设国家学分银行的路径与机制 作者:吴遵民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海200062
43-49

摘要:建设学分银行是加快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推动教育再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但学分银行的性质、管理体系等还亟待明确和完善。而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则是确保学分银行权威性与公信力,并作为终身教育“立交桥”发挥功能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建设国家学分银行的必要性、体制机制建设的顶层设计、国际经验的比较与借鉴、基本条件与构建主体的考量等维度,对我国建设国家学分银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弥补当前各地学分银行在匮乏完善理论指导、缺失严格规范制度及统一框架体系情况下仓促上马所带来的种种缺陷。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理论探究
美国教育技术企业实践的问题与趋势——《TechTrends》期刊教育技术实践人才访谈述评 作者:董丽丽 田兰 刘美凤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习和绩效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100875 武汉市招生考试办公室 湖北武汉430030
50-59

摘要: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主办的杂志《技术趋势》(Tech Trends)2014年设立了“对话学习和技术领域创新人才”栏目,至今访谈了四位在教育技术实践领域卓有成就的创新人才。本研究在对这四篇访谈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广泛查阅美国教育技术企业实践的相关文献后发现:企业已成为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主要实践场地,但企业实践面临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不够,预算和资源等的限制,反馈循环缺乏,从系统教学设计模型到敏捷迭代模型转移的困难和新技术的挑战;面向未来,游戏与教学设计相结合、社交媒体、移动学习、学习分析和MOOCs的广泛应用将成为教育技术企业实践的发展趋势。

在场:工具中介支持的具身学习环境现象学 作者:王美倩 郑旭东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武汉430079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60-65

摘要:本研究基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从“在场”这一关键概念出发,对基于具身认知的学习环境进行了现象学意义的理论考察。从教育技术学的立场看,在教育这一境域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习者与作为生活世界的学习环境通过“在场”实现的融合,是通过作为工具中介的技术具身于人完成的。具身学习环境之于主体的在场来说具有基础性意义,主要体现在基于具身认知的理论,以具身的技术营造学习环境,从而为学习者的在场体验提供潜在可能。只有以具身技术为中介,才能实现“学习者—学习环境”的在场,即通过作为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交互作用之中介与桥梁的具身技术来建立“学习者—学习环境”之间的“在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