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研究杂志
好友分享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开放大学
  • 影响因子:5.03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1007-2179
  • 国内刊号:31-1724/G4
  • 全年订价:¥ 190.00
  • 起订时间:
  • 创刊:1995年
  • 曾用名:
  • 周期:双月刊
  • 出版社:开放教育研究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主编:王伯军
  • 邮发:4-578
  • 库存:200
  • 邮编:200433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所属分类
投稿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
服务介绍

开放教育研究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高阶访谈
迈向学习与研究的开放时代——再访国际远程教育先驱特里·安德森教授 作者:王志军 单位:《开放教育研究》编辑部
4-10

摘要:2004年,《开放教育研究》曾访谈过国际远程教育先驱特里·安德森( Terry Anderson)教授。该访谈以融于远程教育教与学的教育技术为主题,从宏观视野对加拿大远程教育的管理与实践以及安德森教授本人的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过去十年,国内外远程教育飞速发展,作为这一领域先行者的安德森教授又提出了交互等效原理,用以指导MOOCs和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迄今,他已出版(包括合作出版)11本专著,其中《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已译成中文)2009年获远程教育领域的最高荣誉———查尔斯·E·魏德曼奖;他与乔恩·德龙( Jon Dron)提出的三代远程教育学理论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传播;他还提出基于社会媒体的群体教学理念引领开放联通时代的学习,并设计了一个名为Land-ing的“精品”社交网络以充分发挥小组、网络和集合体三种社会组织对学习的促进和支持作用。他主编十年的开放期刊《国际开放远程学习研究评论》(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on Distance and Open Learning, IR-RODL)成为国际远程教育领域被SSCI收录的两本期刊之一。本访谈主要围绕其研究历程和重要研究成果:三代远程教育、等效交互原理、基于社会媒体的开放学习与研究,以及当前风靡世界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展开,希望能为读者呈现社会化网络时代学习和研究日益开放的综合图景和成功案例,也期待我国未来的学习和研究能够日渐开放。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学术前沿
无缝学习--数字时代学习的新常态 作者:祝智庭 孙妍妍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200062
11-16

摘要:随着无线网络、便携终端在教育中日益广泛的应用,“无缝学习”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教学创新,从视频微课、翻转课堂到MOOC(大众公播课,国内简称“慕课”),都在强化无缝学习的发展趋向,使其成为数字时代学习的新常态。本文在考察无缝学习发展起源的基础上,提炼出无缝学习的三维特征,无缝学习系统的构成要素,最后分析了实施无缝学习带来的新挑战。

创新、相互依存与公平参与--在线学习知识建构过程分析 作者:穆肃 陈思 布莱恩·贝迪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510631 旧金山州立大学教育学院 美国
17-33

摘要:知识建构领域研究者认为知识建构不仅包括个体的知识获得,更强调共同学习者的知识细化、知识创新和知识发展,并提出知识建构中关于观念、社区和手段的十二条原则。为了对混合式灵活课程( HyFlex)中在线学习的知识建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小组根据知识建构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建立了在线学习对话分类表,从观念改进、公共知识发展和资源应用三个维度对在线对话过程和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四门课程每次教学的视频记录、文本聊天记录和语音对话记录,本研究根据对话发出方、接收方和对话类型形成对话交互矩阵,然后结合对话矩阵及内容分析,形成在线知识建构过程中质性资料的量化统计数据、内容分析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参数等。基于这些数据对观念改进、公共知识发展和资源应用三个维度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线学习成员能积极主动地承担公共知识建构的集体责任,用“回答问题”及“反馈和评论”方式促进社区的知识发展;彼此间平等对话,呈现开放均衡的交互形态,相互依存地进行学习;开展的对话平等而有效,所有成员在其中发展自身的观点,实现了知识创新;积极分享资源,并建议和分享应用的经验和方法,促进了实践中建构性地利用资源。可见,创新、相互依存和公平参与在本研究中所分析的在线知识建构中得以实现,并成为其鲜明的特色。

《开放教育研究》再次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33-33

摘要:2014年12月16日,“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引证报告”。《开放教育研究》入选“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这也是本刊再次荣入优秀学术期刊行列。 本次评选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并做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创新,其中CI指数由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两个指标合成,科技与社科期刊分别按CI由大到小排序,遴选出前TOP5%、TOP5%-TOP10%分别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评选标准;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剔除学术不端文献和虚假引用的干扰,将统计范围扩展到国际上14000多种期刊,其中,社科期刊统计源涉及6429种,包括4505种SSCI与AHCI来源期刊,1483种其他国际知名数据库来源期刊,以及144种关注中国问题的小语种期刊。

从知识共享到知识创造:学习环境设计认识论基础的嬗变 作者:刘大军 黄甫全 左璜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510631 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 广东广州510631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 广东广州510631
34-43

摘要:学习环境设计在科学认识论指导下强调知识共享和传递,逐步暴露出滞后于学习理论发展、群体协同缺失、知识创新不足等局限。因应新认识论的兴起和技术的进步,学习环境设计认识论基础正在由知识共享走向知识创造。这一嬗变为知识创造学习环境设计研究提供了际遇。来自欧洲的三元交互式学习环境设计研究项目有效地弥合了学习环境设计的不足,提出了以知识创造为核心的学习环境设计理论,并进行了系列实证研究,实现了学习环境设计基础的知识创造认识论转向。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和逻辑演绎法,梳理了学习环境设计认识论基础的嬗变过程,分析了知识创造学习环境的典型案例,以多学科视角洞见学习环境设计认识论基础的变化表现及原理,并探究其原因,厘清了当前学习环境设计认识论基础的变化趋势,为我国知识创造学习环境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理论探究
教育虚拟社区:教育大数据的必然回归 作者:张洪孟 胡凡刚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山东日照276826
44-52

摘要:当前,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实时决策、数据可视化和个性化学习服务受到人们的热捧,但很少有人从伦理规范和质量保证等视角对基于教育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进行反思。本文首先厘定了教育大数据的内涵、特征,然后分析了教育大数据与教育虚拟社区的契合以及教育大数据当前研究和应用中在技术器物、运维机制、使用主体三个层面所凸显出的问题,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具有生态交往文化特性和一定伦理规范的教育虚拟社区可以规避教育大数据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基于上述论述,文章提出教育大数据回归教育虚拟社区将是必然,并阐述了实现教育大数据向教育虚拟社区回归的思路或方法。

具身认知与学习环境:教育技术学视野的理论考察 作者:王美倩 郑旭东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武汉430079
53-61

摘要:21世纪以来,基于笛卡尔理性主义知识观的离身型学习文化日益受到质疑,认知科学和数字技术的进步正在催生具有具身性质的新型学习文化。这种学习文化呼唤学习环境的具身转变,并要求建立一种突破“机械”隐喻、有生命、可进化的新型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环境要素及其关系混沌而有秩序、复杂而有结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双向建构、互利共生,共同构成了一个适应性强、开放性好的整体系统。美国技术哲学家伊德在吸收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具身的观点。本文认为,具身学习环境的营造需要通过具身技术来实现,并从技术具身观点出发,对人与技术之间的具身关系、技术的文化嵌入性、赛博学习空间的具身建立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出以下四点具身学习环境的构建原则:1)尽可能多地“吞噬”学习者的各种不同知觉体验;2)设计并运用与所学知识概念相符的动作;3)让学习者在直接体验某一现象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4)充分利用各种实现学习者知识理解的具身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教师出国访学收益研究 作者:蒋玉梅 刘勤 单位: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 南京210093 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 多伦多M5S1V6
62-70

摘要:出国访学是我国高校教师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据迪尔多夫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模型冶,提出教师出国访学的过程模型,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曾赴加拿大大学教育学院访学并已归国的16名中国高校教师的访学收益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访学教师取得了显著的内部和外部收益,表现在理念提升、教学和科研创新以及国际化交流合作等。这些收益不仅促进了教师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面提升。文章最后从个人、院校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如何加强访学项目的支持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教学设计
学习分析:从源起到实践与研究 作者:吴青 罗儒国 单位: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北武汉430072
71-79

摘要:学习分析是“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发了教育技术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并获得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梳理了学习分析的形成过程,然后从利益相关者、研究目标、研究对象、技术方法四个维度,回顾了近五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学习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遇到的挑战,便于相关人员制定教育决策、优化教育管理过程以及完善学习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分析研究主题主要涵盖学习者知识建模、学习情绪建模、学习行为特征抽取、学习活动跟踪、学习者建模、学位获取分析、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优化、自适应学习系统和个性化学习、在线学习影响因素分析九个方面;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集中式学习环境、分布式学习环境以及身体活动数据;常用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信息可视化、数据挖掘、社会网络分析、话语分析和网站分析。目前,学习分析研究遇到的挑战包括教育数据预处理难度大、数据访问权限不明确、学习分析适用性有限。虽然学习分析尚处于发展初期,但由于能够为教育系统各级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绩效技术的结果导向观:考夫曼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于文浩 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上海200083
80-88

摘要:美国知名绩效技术专家罗杰·考夫曼( Roger Kaufman)强调绩效技术研究和实践中组织对社会的责任,并强调对目的和手段的区分。本研究即对考夫曼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内容分析,以考夫曼的“组织要素模型”为核心,从“需求评估”、“战略规划”和“评价”三个维度对考夫曼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阐释,并在每个维度的分析中都运用了“成果-输出-产品-过程-输入”五要素的基本分析框架。考夫曼提出的“大系统规划”是一个主动适应的理念,其出发点首先是社会的需要。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考夫曼理论的三位一体结构,又从实践操作层面对其需求数据的使用模型和战略规划的过程模型进行阐释和分析,这两个模型在实践中贯彻了其主动规划的理念。最后,本研究从绩效技术整体视野审视了考夫曼理论的价值以及相应的启示。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技术支撑
视频微课的实用学分析 作者:刘名卓 祝智庭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上海200062
89-96

摘要:近两年,视频微课正逐步成为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议题,被应用于多种教育情境中,为信息技术进课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的改变提供抓手。本研究旨在从实用学视角,通过分析视频微课的常见应用情境,关注视频微课的效用,以揭示视频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之间的关系,加强微课设计与应用情境间的对话。本研究首先分析了目前微课设计与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然后引入实用与语用的思想,对视频微课的常见应用情境进行了分析,澄清了它与传统课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关注点上的不同,之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视频微课的应用模型以及视频微课设计与应用的关系图。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型学习实证研究--以“数据结构公众平台”为例 作者:山峰 檀晓红 薛可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上海200030
97-104

摘要:随着近年来移动技术和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新型的移动终端将成为未来微型学习的有效支撑。然而,如何将移动终端应用于实际的微型学习,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为了探索移动终端上的有效学习模式,本研究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了“数据结构”课程学习公众号,面向598名关注用户,采用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学习内容、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四个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微信公众平台在吸引学习者、传播微内容、推进个性化学习与实时效果评估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发现微信用户的地域分布、网络环境、知识结构和学习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资源转换率偏低,学习者之间交流不畅,学习行为可控性较弱等。为此本研究建议:以专业知识的社会化普及为目标,注重以“微信用户”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加强推送频率与媒介形式并重的资源建设;创建微信技术多元支持下的学习情境;以及融入情感与认知因素的学习支持服务以使微信用户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提升移动微型学习的社会效益。

电子课本环境中学生技术接受度与学习方法、学习效能感关系研究 作者:刘妍 吴敏华 孙众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北京100048
105-113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逐步实施,数字校园建设、信息化教学推广等各种项目正在深入开展,尤其是电子课本的试验与应用加速了探索教育理论与信息深度融合的步伐。探究学习方法与学习效能感对电子课本的技术接受程度的影响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简称SEM)方法,对我国某省市25所小学的1972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习背景调查、技术接受度问卷、学习方法问卷(简称R-LPQ-2F)和学习效能感问卷。结果表明:学习方法会影响学生对电子课本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其中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和策略影响对电子课本操作轻松程度的认知等;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学生技术接受度,学习效能感越高,对电子课本有效性的认知也越高;并且学生性别、年龄、家长对学习的重视程度等差异对电子课本使用行为也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构建了多层次的学生技术接受模型网状关系图,对电子课本内容设计、操作实施、构建与家长沟通的“生态圈”等方面提出建议。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终身教育
培训师制度的国际视野及对我国培训师制度设计的启示 作者:吴峰 李一凡 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100871
114-120

摘要:培训师职业对于推动我国建设成为学习型社会意义重要。我国培训师制度设计的缺乏,已导致培训师行业出现一些问题,如质量体系不完善、培训师与培训机构委托关系不清晰、缺乏政府监管与行业规范等。本文选择西方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的培训师行业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政府引导监督制度、行业规范协调制度、执业资格制度、市场准入制度以及相关配套制度五个方面,分析西方国家的培训师制度设计思想。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培训师制度设计的建议:首先,政府参与,严格规定培训师执业资格与培训机构市场准入制度;其次,建立培训师与培训机构之间的契约关系,清晰培训师与培训机构的权利义务;第三,培育专业化协会,深化行业协会的质量监管和标准制定;最后,完善培训师国家职业标准,向国际化标准看齐。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开放视点
技术与改革 作者:文青
F0002-F0002

摘要:近期,微信圈里有人说:“当改革无法触动教育,技术会触动它”。这一认识积极地肯定了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不过,技术是否真的可以触动教育改革,却是可以进一步思考的。这可能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应用的成效;二是阻碍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的力量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