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探索杂志
好友分享

教育探索杂志


  • 主管单位: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 主办单位: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 影响因子:1.87
  • 下单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1002-0845
  • 国内刊号:23-1134/G4
  • 全年订价:¥ 620.00
  • 起订时间:
  • 创刊:1981年
  • 曾用名:教育探索
  • 周期:月刊
  • 出版社:教育探索
  • 发行:黑龙江
  • 语言:中文
  • 主编:朱红(执行)
  • 邮发:14-261
  • 库存:137
  • 邮编:15008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所属分类
投稿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教育探索 2015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探索杂志名家思想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及当下价值 作者:杨震 张丽萍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石家庄050024
1-4

摘要: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瑞士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即简化教师的“教”以提升教育普适性和教育应遵从的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他主张教育内容顺应自然并求简约,要契合学生内在需求;教育方法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裴氏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与实践虽距今已二百多年,但对我国当下教育实践仍具有重要价值。

布鲁纳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作者:李晓丽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郑州450044
5-8

摘要: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认知的过程,应注重知识结构的学习,提倡发现学习,关注信息的加工提取以及直觉思维的价值。这些思想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对目前我国的教学工作具有借鉴意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到培养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的兴趣,注重学生内部动机;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科知识结构,实现学习迁移;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育探索杂志理论探讨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视野下的创新教育 作者:朱兴国 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通226007
12-14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来看,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造就真正意义上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创新教育的理性回归。为学生创建最近发展区,并为其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全面发展提供支架,是创新教育的应然路径。

论功利主义教育文化观对基础教育的冲击 作者:廖金秋 晏清才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重庆401331
15-18

摘要:当今基础教育被大量功利主义文化所侵蚀,正面的校园文化遭到破坏性冲击,批判性教育思维及个性化培养模式严重缺失,普通初中入学门槛过高,基础教育亟待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本源。基础教育改革需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提高人文学科地位,注重学生人格及实践能力培养,以此破除功利主义文化观对基础教育的冲击,净化校园文化环境。

论教师专业的公共服务特性 作者:林群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绵阳621000
19-22

摘要:把教师职业视为一种专业已成为世界共识。作为一种专业,教师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应体现教育的公共性,即不应以营利为目的,公平和公正且具有较高的理性标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教师专业的公共服务特性式微。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重视每个学生使其能享受到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成为教育改革的当下追求。因此,可从相关法规政策、学校管理规范的完善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来提升教师专业的公共服务特性。

“教育是什么”的隐喻分析——从“教育即农业”和“教育即生长”的隐喻说开去 作者:刘美辰 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开封475004
23-26

摘要: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教育即农业”的隐喻和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长”的隐喻都传达了作者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隐喻包含着作者个人的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学意蕴。分析这两个隐喻的内涵可以发现,二者在教育观、对人发展的认识和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上都蕴含着内发论的教育观、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相同之处。

教育探索杂志基础教育
当前义务教育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归因与对策 作者:李虎林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兰州730070
27-30

摘要:随着减负政策的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状况有所改善,但课业负担问题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其原因主要在于激烈的社会与教育竞争以及以成绩为主要依据的教育评价和升学制度使相关各方过度追求成绩,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能力欠缺,有些家长抽不出时间接送和陪伴孩子,于是将孩子委托给校外辅导机构,等等。因此,当前防治课业负担问题需要通过深化社会与教育改革缓解教育竞争,通过教育评价和升学制度改革扭转以分数为导向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各方联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对社会教育补习市场进行监管,建立课业负担监测制度。

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行思 作者:杨传冈 单位:盐城市第二小学 江苏盐城224005
31-35

摘要:作为一种有益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习题类型——数学开放题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中国以来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三十多年的整体成效看,小学数学开放题的教学理论提炼仍较为薄弱,教学实践范围较为狭窄,急需破解小学数学开放题的定位包括价值定位、概念定位、课程定位)和习题自主研发路径及校本实践模型等现实问题。

数学课导入环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探究 作者:王萍萍 朱冬新 吴兰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上海200241 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江苏苏州215000 上海市松江区三新学校 上海201600 上海市松江区叶榭学校 上海201600
36-39

摘要:数学课设置合适恰当的导入环节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置导入环节的策略包括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新知、类比旧知引发学生对新知提出猜想、由学生对新知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通过动手操作启发学生猜想、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由学生解释新知的合理性。

小学生课外科技学习活动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作者:陈传锋 陆晶晶 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湖州313000
40-44

摘要:课外科技学习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技能力、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小学生课外科技学习活动不容乐观,课外科技活动的受众学生面过窄,小学生参与度较低,课外科技学习活动形式较单一以及小学生对课外科技学习活动缺乏兴趣等。影响小学生课外科技学习活动的因素包括学校因素、年级因素、动力因素等。推进小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学习活动,要加强现代科普知识教育,培养小学生参加科技学习活动的兴趣;促进普及型科技学习活动和提高型科技竞赛协同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项目,满足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的需要;家长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学习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科技教育资源,全面营造小学生参加科技学习活动的氛围。

中学生理财能力培养与基础数学教学渗透研究 作者:乔海燕 单位:山西省榆社县榆社中学 山西榆社031800
45-47

摘要:中学数学课程中可以渗透理财教育的相应内容及知识点包括函数、数列、方程和不等式、概率和统计等。将理财能力培养有效渗透到中学基础数学教学之中,要将对理财能力考核纳入升学考试大纲中,注重相关教材编写工作,提升数学教师的理财知识储备,并关注学生的理财知识实践,在教学中引入沙盘模拟教学、开展专题讲座等。

教育探索杂志高等教育
学科教学论博士点现状、问题及建议 作者:李高峰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 西安710119
48-51

摘要:我国仅有54个学科教学论博士点和75个学科教学论博导,在数量上不能满足高师院校的需要,且博导的遴选标准有失偏颇,没有面向基础教育,博士点挂靠具有不确定性。为此,需要改进学科教学论的内容体系,规范研究方法,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博导队伍。

论我国高校人才分类培养制度的生成与实现路径 作者:姚小萍 胡仁东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 江苏徐州221116
56-59

摘要:高校人才分类培养制度具有聚焦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重塑人才培养行为和建立基于差异的人才培养筛选机制等特点。它在多主体的影响下,通过合法性机制、强制性机制和竞争性机制共同作用而生成。要实现高校人才分类培养制度,需建立在政府政策引导、市场资源配置和高校因需培养基础之上。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作者:吴玉剑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213164
63-66

摘要:当前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临着诸多困境: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创新潜能的“抑制”和“阉割”,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上的“缺位”和“失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体系的“薄弱”和创业评价机制的“偏差”。科学审视这些现实困境,倡导在基础教育体系内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积极培育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有助于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问诊把脉”,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动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问题与改进 作者:金保华 刘禹含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北京100124
67-70

摘要:地方高水平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虽然近年来地方高水平大学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且存在社会服务意识欠缺、片面理解社会服务、社会服务职能泛化、社会服务机制缺失的问题。改进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社会服务,要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摆正社会服务位置,完善社会服务机制,拓展社会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