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之旅,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河南中医

河南中医杂志

人气35327评价74
收藏
  • 主管单位

    河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河南中医药大学

  • 下单时间

    1个月内

  • 41-1114/R

    国内刊号

  • 1976年

    创刊

  • 河南

    发行

  • 450046

    邮编

  • 1003-5028

    国际刊号

  • 月刊

    周期

  • 许二平

    主编

  • 中文

    语言

  • ¥ 235.20

    全年订价

  • A4

    纸张开本

  • 36-40

    邮发

  • --

    曾用名

河南中医 2017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张仲景活用大黄探微1125-1128

作者:陈晓辉; 刘兴兴; 张媛; 李军赛; 何琦; 丹阳; 唐宋; 郜新莲
摘要:大黄能攻十积:一攻燥屎之积;二攻宿之食积;三攻血积;四攻饮邪之积;五攻痰积;六攻毒邪积;七攻湿邪之积;八攻热邪之积;九攻癥瘕聚积;十攻石积。大黄补敛正气,安和五脏:一保肝利胆;二健脾和胃气;三强心;四护肾利膀胱;五止血;六推陈致新。大黄是张仲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味药,用时仲师注重剂量、炮制、煎煮时间及相关注意事项。大黄实为良药,用之得当,可起沉疴,疗重症,挽危急。然而,若不熟稔本草,明其性味,揣其功效,度其剂量,则便不能善用此良将,会反为所噬。大黄生用苦寒泻下,酒制变降为升,变泻为敛。剂量之中,暗藏玄机,多则泻下,少则性收。升与降,泻与敛,全在掌握炮制与剂量之间,仲景之述明矣,欲用大黄者,需明尽此理。

《伤寒论》治呕方药统计1129-1132

作者:邹旭峰; 雎世聪; 黄振; 郁保生
摘要:目的:探讨《伤寒论》治疗呕吐的遣方用药特点,为学习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治疗呕吐的方剂,对“呕吐”关键词的出现频数,治呕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论》中含“呕吐”相关字词的条文达87条,治呕方剂共31首,药味精简,最多不超过10味,除去瓜蒂散及重复的药物后,一共运用了45种药物。结论:《伤寒论》治呕善用辛甘温热之品,从脾胃论治为主,八法之中尤重和法。

《金匮要略》与《傅青主女科》论带下1133-1135

作者:郭琛英; 马晓峰
摘要:《金匮要略》与《傅青主女科》所论带下,在病因上,皆为湿致带下。在辨证分型上,皆有寒热之别,《金匮要略》最先分类湿热带下与寒湿带下;《傅青主女科》创五色带下,其中青带下、黄带下、黑带下、赤带下均属湿热带下,白带下属湿盛火衰,或可属寒湿轻证,实质也不离寒热两大类。在治法上,《金匮要略》以外治为主,开创了妇科疾病阴道纳药外治的先河,且湿热带下常配内服用药以内外合治;《傅青主女科》则从肝、脾、肾三脏来论治带下,并兼顾带脉与任脉,实为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在遣方用药上,清热、利水、祛瘀、补气是二者共同的用药原则,只是所选药物有所不同,傅青主重视肝、脾、肾三脏,故用药有其独特性。由以上内容可见,《傅青主女科》所论带下是对《金匮要略》的继承和发展。

仲景对脉学的继承与发展1135-1137

作者:冯康
摘要:仲景对脉学真正的贡献不只是在于书中所保留的各种详细脉诊法则与实例,而是承上启下地将中医脉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仲景肯定了《难经》独取寸口诊法简便准确的特点,虽然尚有三部诊脉法,但是在书中主要以寸口脉诊法为主,这为后世“独取寸口”的脉诊诊法奠定了主基调。其次,仲景之后的王叔和对于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整理,王叔和在整理过程中必然对于《伤寒论》特色—脉学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而叔和的《脉经》也引用了很多《伤寒论·平脉法》和《伤寒论·辨脉法》的内容,仲景脉法对叔和脉法的影响亦是足见一斑。

张仲景论温阳法1138-1139

作者:刘亮; 祁冬冬; 谢忠礼
摘要:无论外感或内伤、还是正偏虚或邪偏实,疾病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为人体的功能障碍,治疗的终极目的在于恢复已损伤的功能。仲景温阳法的概念比温法要广泛,不同于简单的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仲景温阳法则具体说明了如何“温”,从而恢复阳气的相应功能。由于疾病作用于人体的整体性,连贯性,很多证型反映了阳气的多种功能障碍,如亡阳证多表现为肾阳虚衰、津液不固、寒凝经脉等,治疗则应把握其阳气欲脱的特性,治应回阳救逆,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阴阳互根互用,扶阳气的同时也应考虑到阴津,治疗上须灵活变化,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如阴盛格阳、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则须兼用寒凉以调整气机,恢复功能。

《灵枢经》古今概念术语错乱误解考1140-1143

作者:柴瑞震; 陈业兴
摘要:《灵枢经》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仍有较多的文句,以及一些原文断句之误导致错解,以使今书概念术语作出不同的解释,并误解了原意。在研究经典中,难免有失于经典之义,如:《灵枢经》“神乎神,客在门”“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黄帝曰:愿闻六腑之病。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是主……所生病”“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手太阳之筋原文‘本支者,……以痛为输’与手少阳之筋原文‘其支者……以痛为输’重复。”“手某某之筋、足某某之筋”“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十二经脉……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手之六阳,从手至头……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蹻脉从足至目”“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等等,若能深思求解,弄清原意,就会正确地运用经典,达到指导临床工作之目的。

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1144-1146

作者:谢蓉; 王燕萍; 彭丹虹; 刘晓琪; 苏雪芬; 李先涛
摘要:症状体征是中医临床诊疗活动的基本表现,是识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其描述和判定是中医准确辨证、诊病的基础,也是证候规范化的前提。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医症状研究的现状,认为目前中医症状的规范研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症名不统一,症状的内涵与外延模糊,复合症状随意组合,症状量化方法不成熟等方面。针对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症名的统一,明确症状的内涵与外延,合理对症状进行拆分与量化等相关建议。中医症状的规范化研究对中医辨证、诊病和学术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虚火辨治理论与实践1147-1149

作者:戴永娜; 王作顺
摘要: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时均会产生虚火之证,虽古今医家各从自身阐发的某一物质亏虚进行论述,但均引入了相火概念,并认为潜藏的相火由于某因而致向上妄动,从而形成虚火火热之象。临证虚火需全面辨明寒热真伪,方能正确施治,各家理论在虚火论治上体现了异曲同工之妙,需充分发扬以助高效辨治现代疾病。

宋代方书序跋内容探析1150-1152

作者:海有霞; 邢永革
摘要:宋代是方书大量出现的时代,方书的序跋也随之丰富。从宋代方书序跋内容分析来看,不仅简要叙述了医家在医书编撰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也对医家的基本情况作了简单介绍,还反映了宋代医学的发展背景及发展情况。方书序跋作为医学书籍的一部分,其整理与刊刻,一方面有助于笔者了解医方书籍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对医方书籍的流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试析“重阳者狂,重阴者癫”1153-1154

作者:丁德正
摘要:将“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之“癫”释为癫狂病之癫症是不妥的,当时所说之“癫”,或称“癫病”“癫疾”,即癫痫,“重阴者癫”,即病癫痫。“狂”,实乃后世之癫狂病,释“狂”为癫狂病之狂症,欠妥。因《难经》成书时之医学语境,“狂”并不单指刚躁狂暴、逾垣上屋、弃衣奔走等之狂症,多泛指精神异常之病症或现象。读“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宜如读《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之“诸”“皆”字,宜理解为非全是,或非全部;即部分或大部分具“重阳”或“重阴”脉者病癫狂病或癫痫。“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以脉象昭示了部分或大部分癫狂病、癫痫已作的病理状态,吾家以此认识并指导癫狂病、癫痫之临床辨治,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故宜正确认识和理解此句经典名言,使之更好地运用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中医药研治。

《黄帝内经》针刺用神浅论1155-1156

作者:董善京
摘要:《黄帝内经》要求医者在针刺时“守神”,要有极高的专注力,做好针刺前的解释安抚工作,诊察患者精神状态以及详细问诊病史对于疾病性质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针对经络气血虚实的情况,通过不同针刺的手法调理,从而达到“神气乃平”的状态。《黄帝内经》中针刺用神的理论贯穿于针灸医生诊治患者的整个过程,这就要求针灸科医生做到安患者之神以求患者配合,察患者之神以便明晰病情,守医者之神以至神情专注,并通过调患者之气以达调神之目的。

《黄帝内经》食饮理论探讨1157-1158

作者:马振
摘要:食饮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悠久历史,与《黄帝内经》成书差不多同时期的“三礼”则对上古食饮的规范叙述详细,但随着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传统文化的衰落,食饮中有关“礼”局面的日趋混乱,对中医而言这也成为导致许多疾病发生的间接原因。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环境所致,中医一直是秉承“重养生、轻攻伐”的“常道”思想,在经典和后世诸多医家的著述中也是论食多、论饮少。然而在当前中医实际临床中,由“饮伤”造成的疾病所占比重很大,且容易被忽视,然而“病中固宜节食,尤宜节饮。食伤人所易知,饮伤人都不觉。不惟茶汤浆酒,以及冰泉瓜果之伤,谓之伤饮,即服药过多,亦谓之伤饮。”由此可知“节饮”的重要性。

太白穴古今定位考据1159-1161

作者:李玉婕; 于岩瀑; 赵学谦; 马玉侠
摘要:太白穴的定位最早见于《灵枢经》,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对脾、胃等多个脏腑功能有调节作用,然太白穴的古今定位存在差异。从临床应用来看,依据《灵枢经》所述定位,公孙穴其单穴主治与原文所述主治契合;太白穴的应用以个案报道居多,从中可见其功效与原文有相似之处。对于大都穴,可从现代太白穴定位治疗临床热证的报道中推测,针刺本节后陷中可能是发挥了大都穴的功效。但无论何种定位,大都穴单用治疗疾病的临床报道稀少,证据略有不足。结合文献对“核骨”的解释以及公孙穴、太白穴、大都穴的临床应用,使得太白穴位于足第一跖骨底部粗隆下陷中,更有说服力。但由于时代及医疗实践差异,难免造成考证上的谬误。因此,期待能发掘出更多两汉、魏晋及以前的相关针灸文献,仔细求证,并结合临床进一步核实太白穴的定位。

近代名医王慎轩传略1162-1164

作者:孟君
摘要:王慎轩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妇科专家,笃信佛教,慈悲悯人,为“佛医生”。师从多名名医,创办苏州中医国医学社,创办多个中医刊物,教书育人,孜孜不倦,著书立说,桃李天下。王老中医妇科造诣深厚,注重首求因,治本病,调奇经,疏情志,药轻灵。治疗妇科常见病,王老强调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在脏腑、经络、气血之生理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其病理变化,并十分注重分析患者的病史以及精神因素。认为凡是因他病累及者,宜先治他病。用药时,必加入调理奇经八脉的药物,认为香燥之品伤精耗气,对香燥之剂,力戒不可过用。王老提出女子多气少血、气机不畅是妇科百病的致病原因。

浅论《世医得效方》中灸法的应用1165-1167

作者:田梦; 娄天伟; 贾红玲; 张永臣
摘要:《世医得效方》是元代危亦林所著,此书为危亦林家世五代累积的行医经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世医得效方》对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多采用灸法,书中还涉及各科急性热病,时令病及惊、厥、损伤等症。灸治常根据病证和部位而用艾炷灸,并指出“大小以意斟量”,未对灸量进行特定的量化。书中关于灸法治病涉及56个病证,每个病证仅用1~2个穴,且所灸壮数并不多,多数为7~21壮,仅在俞穴、募穴和膏肓穴有灸至百壮者。灸法治疗脾胃系病证、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等均可取得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