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范本十二篇

时间:2023-06-04 09:26:29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篇1)

在当前社会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重视生命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认识生命、爱护生命。但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对生命教育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需及时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加强生命教育教学。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思想品德教学在进行生命教育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如,2013年3月底,上海××大学出现投毒事件,同学之间因为一点小事就毒死舍友,导致室友失去了生命。这是发生在我国名牌大学的案件,此案件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珍惜与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思想品德教学旨在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以引导,确保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导向,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感受生命的乐趣,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大量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素材,如:《笑对生活》《人格不可辱》《对自己一生负责》等等,通过这些资料能够更好地进行生命教育。

学生要亲身去体验、去体会,才会感受生命的珍贵。

二、思想品德教师言传身教进行生命教育

思想品德教师要对生活充满热情,言传身教。只有教师本身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激情,才能带动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也热爱生命。

思想品德教师要做好生命教育,教师要在教材中发现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懂得生命的珍贵。

思想品德教师应倡导生命教育,利用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将课本与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生命气息。

思想品德教师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当今社会,在校园出现了不少的自杀、他杀事件,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思想品德教学要结合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弥补教材中滞后的观念,使学生能够爱上政治课,从而主动学习生命教育,重视生命教育。

思想品德教师要鼓励学生实现生命价值,让学生走出课本,到社会与大自然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诠释生命教育的真谛,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命教育至关重要,其能强化学生的生命教育,培养生命价值意识,让学生可以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篇2)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初中学生处于认知阶段,对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程也必须在改革的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素质。

教育发展的新视野,其落脚点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

实现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要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的道德、情感都得到升华,真正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对新课改下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思考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弊端,不但限制了学科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的改革对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教材的编写也为实施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储备和技能。

三、进行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一些措施

1.优化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的教学应该体现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认知程度,所以要优化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把学生放在主置,培养他们在知识结构、技能获得、过程、方法、价值观以及心理健康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学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将知识满盘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诱导他们的创造力,唤醒潜在的生命感和价值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对以后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培养他们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以诚待人的做人准则。

2.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取材,作为教材的有力补充

只有把知识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知识才可以被学生很好地同化和吸收。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阅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经历,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观察、思考,主动地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这些生活案例带进我们的政治课堂,和我们的教材内容相结合,采取师生共同探讨、分析的方式加以互动,产生共鸣,实现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提高教学实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开展思想品德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深化学生的认识,就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实践环节,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教学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吸收和同化知识,达成共识。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指活动的内容要来源于生活,活动的形式更要贴时的生活,设计的活动也必须是学生想要积极参与的。可以组织学生课后走入社区、走向街头,帮助残疾的老人或者年幼的小孩,维护街道的卫生环境,活动结束后可以通过评选方式提高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用实际教学感化学生、培养学生。

4.通过经验交流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

通过学生课后对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的实践,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体验,教师组织他们定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通过学生的反馈结果加深大家对思想品德生活化的认识,从每个学生的不同角度出发,关注每个同学的情感变化,这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又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了课堂效率。

5.将教学方式变得生活化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单纯地讲授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致使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若教师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适时地注入一些生活化的元素,则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成果。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采用新闻播报、时事演讲等方式丰富学习内容,这样不仅有效摆脱了传统的教学说教和灌输的传授方式,实现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新颖,同时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和具体化。

教育来源于生活,是为生活服务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具有现实意义,纠正传统教育的灌输式模式,是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需求出发的,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是解决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弊端,适应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但是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达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磊.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篇3)

从目前情况分析,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中小思想品德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教育,这使得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更为重要,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极好的学习态度,本文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分析,通过教学案例重点突出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生教学中的重要性,谨以此为之后的教学给予参考依据。

一、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

现阶段来说,农村地区很多外出打工人员正在逐步增多,而他们将子女留在农村接续接受教育,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造成极大的困扰,部分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导致其思想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对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对他们的学习乃至生活都起到了极好的引导作用,而中小学正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理想萌芽的关键时期,而学生本身由于年龄的限制无法独立完成,这时就需要家长、教师的帮助,而家长外出则将重任落在学校教育上,对于教师而言是极大的教学挑战。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凝聚力,让他们能够具有良好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具有一定的团结精神,塑造良好的价值观,这些都是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完成,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好的发挥其功能性。

二、优化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立足现实,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是特别明显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差异性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具体分析。以农村为例,很多家长选择外出务工,而他们的孩子则留在农村念书,这势必会给儿童的内心给予一定的落差,导致他们的思想受到一定的冲击,缺乏正确的指引,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蛊惑诱导,这就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加强引导,让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并且需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填补学生内心情感空缺。例如:教师在进行情感与态度教学时,需从正确的方向对学生进行引导,尊敬师长,爱护家人,针对留守儿童对于父母的爱的需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贺卡或是明信片,将自己想和父母说的话写在上面,然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其邮寄给学生家长,这样能够让学生与父母之间构建情感的桥梁,增进他们的情感,不会由于距离的间隔而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立足现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活动,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也是极为有利的一面,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善。

(二)创新教育观念,完善课前教学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照搬书上的教学内容,讲课形式都是以传授为主,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自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从教学全局掌控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师在进行家庭的爱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讲述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起到良好教育效果,缩短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距离,让他们感知父母的爱。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还能彰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促使学生思想素质得到最大限度改善,最后促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及生活。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完善教学任务

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不再具有吸引力,因而教师需要不断改变教学策略,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些年来,多媒体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这不仅促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也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因而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效率。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课件教学能够让学生感知到课程教学的乐趣,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故事的播放,或是影片资料的截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课堂教学内容,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最大限度被调动起来,而且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教师教学的质量及效率,以更好的教学形态达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及目标。

三、结语

总体来说,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展开教学活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简要阐述了中小学思想品德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并以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以期获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初中阶段,是学生完善自我意识,增强独立自主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的关键时期。由此可见,自我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来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教师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能够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鼓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

初中生的自我教育不是个人孤立地闭门修养而是强调要结合实践和学生的集体活动来进行,作为授课老师应该唤醒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事制宜,为学生创设一个自我教育的空间和平台。这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文性的要求:“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杜威指出:“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针对校初二某些班级的纪律问题,老师根据思想品德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发挥学科特色,依据所教授班级的具体问题,将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和班级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结合情境,激发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意识,分析、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从而达成自我教育。

在新学期伊始,作为科任老师便对这个班级进行多方面的了解,掌握这个班级存在着学生的行为举止较为随便、上课随便说话、在下课时疯打闹、是非观念不明、欺负弱小同学等问题。班级学生管理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而是要教学生学会管理自己,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根据教学要求和教育内容,老师进行了有“特殊目的”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心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和班级获得良性发展。

在初二的第一课第二目《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一课中,根据教学目标中“学生享有哪些权利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在完成前期教学后,针对该班级存在的问题,老师提出设疑:“依照刚才所学,在班级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享有哪些权利”?学生很淡漠,按书所授回答:享有受教育权 、平等权、 隐私权、 健康权、人身自由权、、、、、、面对一片哗然和随意,老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在班级,又有哪些行为妨碍同学们行驶这些权利?顿时,班级学生,面面相觑,大声嚷嚷,彼此攻击、、、、、、老师说:大家举手说(自我管理的秩序规范)!某同学说:“同桌吃小食品的垃圾袋总放在我的桌子里,太脏了”;某同学说:“小华总是抢我的作业本,抄作业而且还不还”;某同学说:“小晗欺负我”!

这个班级的问题还真不少!老师说:刚才学习了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公民在行驶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老师接着说:那么分析上述问题,下课的时候吃点小食品,可以,这是权利,但是,自己行使权利以不妨碍别人为前提。这样做是不是妨碍了别人的权利啊?同学答:是!老师说:那么妨碍了其他同学什么权利?学生们顿时将所学用上:健康权,环境权、、、、、、,“那么能不能将垃圾袋子放在别人的桌子里啊?”同学答到:不能!

老师观察到那个经常把垃圾袋子放到别人桌子的同学脸红了,不好意思的朝桌子下看,老师强调:在班级吃食品的时候,要注意个人卫生,同时也要维护班级的卫生,大家赞成吗?同学应声而答:赞成(学生自我管理共同价值观的认同)。

原来乱哄哄的班级逐渐安静起来,大家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纪律比以前好多了,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并且解决了班级的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我调节的意识、学会自我控制,用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这一评价,形成对自己的新的认识。

2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自我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掌握时机,把握处理问题的切入口。比如在某段时间学生的群体性问题、矛盾比较突出,他们自身也渴望突破,教师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机,点拨学生,引导他们开展自我教育。

其次要注意分解目标。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时,要从小问题入手,让学生不反感且见成效,再逐步解决大的症状以及有效影响使其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目标一步一步实现,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积极性。

再次要发挥“问题学生”的导向功能。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以点带面,使学生普遍看到成效,增加信任感和成就感,加强自我认识和自我提高,形成羞耻感,自尊心和荣誉感,养成比学赶帮的良好风尚。

要注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要有耐心,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时期的要求,运用恰如其分的方式,忌生硬说教和漠视态度。

人们习惯把学生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称为“困难的年龄期”,也就是初中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身体、智力、道德方面都在迅猛发展,教育者只有把教育和对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更好成长。在一段时间内,我把该班级比较集中的问题如:上课的时候,学生随便说话、抄袭作业、欺负弱小同学等现象安插在教学内容中,在落实教学工作的同时,因势利导的对学生进行沟通,展开有效的思考和改变,使学生能够觉察问题,自我纠正,进而在这基础上又开始新的自我教育循环。

学校处处皆德育,德育时时皆育人。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现,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教育者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篇5)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总得来看,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以上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是由于目前三个方面即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子女、学生、青少年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各方面还存在种种弊端和误区。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青少年的品德情操最初是从父母那里观察学习而来的。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严格检点自己的言行,以示范引导孩子的成长。

二、学校方面

1.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除了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矫正“指挥棒”的指向外,各级学校也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德育工作对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为此学校必须建立各种督导和考核机制。比如:各学校要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在每学年结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对品德优秀学生颁发单项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等级要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指标和录取依据;对省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的评选,必须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列为重点考察。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做到责任落实、具体到人。要加强对教职工履行育人职责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对优秀学校领导的考核,也要把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2.加强教育,规范管理。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主渠道。当前,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同时可结合每年的弘扬民族精神月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二是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可开设法制课,聘请优秀政法干警为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可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办好心理健康专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除不健康心理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三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人的个性发展必须反映社会的需要,但人的个性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所以必须提倡“我为人人”的崇高风尚。

3.环境熏陶,实践感悟。要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精心设计体现时代风格、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

三、社会方面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篇6)

农村中小学,本来计算机室配备的电脑就不多,这样就出现人多机少的现象。学生为了有一台电脑可用,进入计算机室时总是蜂拥而入,进去后纷纷抢座。这给管理带来不便,挤挤抢抢很容易碰撞主机箱,使它受到振动,造成突然断电损伤硬盘和其他内部零部件,导致接触不良等预想不到的麻烦。编排座位后,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培养他们爱护公共财产的意识。同时,让学生都有上机操作的机会,就可以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同时还便于以后的管理,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

学校有自己的网络平台,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阵地。正是因为这样,学校的网络优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能够上网聊天、玩游戏。部分有网瘾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是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用得好,可以让他们帮助教师管理、辅导基础差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难发现,这些网迷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在教师不注意时,计算机就成了他们向其他学生展示才能的平台,给其他学生演示,随意删除他人文件,访问不健康的网站,借此炫耀自己,影响一批人,成为他们的追随者。此时,教师就应该顺势而动,让他们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且可以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访问不良网络、散布谣言或侮辱他人、剽窃他人成果所带来的后果,在思想上给他们敲响警钟,告诉他们,不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自觉遵守网络使用的法律法规,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从而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

教给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教给学生浏览网上信息,在网上进行适当交流,利用计算机学到更多的内容,使网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网上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我保护。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篇7)

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则担负着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艰巨使命。做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为突出。

中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他们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可以使之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且完全可以期望他们把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的境界。

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先了解体育教育的“六性”,即: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严密课的组织教学,处理好突发事件,发挥集体力量等,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下面根据我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体会。

1. 集体性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干扰大,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纪律约束,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如投掷课,若一个班的学生男女各分成两组,一组投掷时其中一人喊口令,大家一起做,等这一组同学全部投掷完后,另一组同学才能去拾器械准备投掷练习。因此要使学生明确,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对违反集体利益,破坏集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共产主义思想。

2. 表现性

中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内容多、广泛,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信心、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勇敢顽强,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和敷衍了事,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做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3. 竞争性

为了完成课的任务,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充分体现出竞争性,它反映一个人的实力、意志晶质和心理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如上球类课时,要求灵活果断,有整体配合意识,上耐久跑时要求坚强,有恒心,肯吃苦耐劳,有敢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要使他们在成绩面前胜不骄,败不馁,发扬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乎常的教学训练中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06-0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磨砺意志、自尊自信、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热爱和平、陶冶情操等为主要内容的生命教育便蕴含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始终。在现实的教育中,往往只注重“骨”(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魂”(生命)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心灵成长与生命意义的教育。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进行生命教育,必须要关注生命

1.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古人对生命敬畏的朴素体现。我们要热爱地球上的生命,就要从热爱自己的生命做起,热爱父母、热爱他人、热爱大自然,我们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回报,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每个生命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多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关爱。尊重生命就要关爱生命,关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大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2.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为何珍爱生命?因为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在大自然面前,我们的生命是脆弱的,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火灾、地震等,面对各种人为的灾难:车祸、暴力等,我们的生命是如此地不堪一击。珍爱生命,因为生命不可重复,是唯一的、是独特的。我们要珍爱只属于我们一次的生命,我们要善待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

二 进行生命教育,必须坚持“以生为本”

“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发展的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并不只是为了过成人的生活,他们有权利体验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生命历程,体验作为人的全部生命意义。”为使学生能够体会生命的快乐,认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就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在教学中创造开放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时间、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交流中展示、完善自我,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在生活学习中张扬个性,体会自身存在的价值,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要悦纳自己和善待他人,通过个性展现使学生推出我自己,通过你帮我、我帮你,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路,通过知识竞赛使学生了解自我保护的求生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三 进行生命教育,必须渗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思想品德课注重对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注重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观禁毒馆,使学生认识到“吸毒一口,掉入虎口”;参观消防中队,参加火灾逃生演练,训练学生面临危险的逃生本领,加强生的欲望;做一天小交警,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开展种植花草树木、饲养小动物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命的美好与可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以致用。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使学生珍爱自己,保护生命,了解生命来之不易,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真正意识到要认真生活,珍惜每一天,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界,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

四 进行生命教育,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修改稿)指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合作交流,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合作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形成独立分析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念。现在很多的思想品德课堂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参与意识较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学习珍爱生命一课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当危害发生时,应该怎么办?课前,将学生分为火灾自救组、地震自救组、燃气泄漏自救组、漏电自救组,让他们搜集自救方法的资料、图片,进行自救演习。课堂上交流经验体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演把自救表现得惟妙惟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活动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生命教育的顺利进行。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篇9)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24-01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在上述三项基本任务中。一般体育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完成。但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则不够理想,认为是"软任务"又不考核,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愉快的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

1.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教师要提高思想觉悟、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和培养教育学生的能力。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思想教育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戒除粗俗的语言和散漫的工作作风,经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教态。在学生有缺点错误时我们采取说服教育,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在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还要肯定他们的成绩,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育作用关键取决于对学生的态度。教师教育学生时必须做到:诚心、热心、关心、耐心和爱心。不能粗暴地训斥学生,不体罚学生。教学中注意使用术语和文明语言,不使用土语、方言和大粗话等等。思想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因此,教师只有将思想教育寓于教学之中,才能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2.体育课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师切忌简单粗暴地高声呵斥、甚至于拳打脚踢进行体罚。这样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好的教育方法则能收到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如下:

2.1 循循善诱说服法。一般有报告、讲解、个别谈话和讨论等方法。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症结所在,运用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开导。座谈讨论时,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交流思想,达到自我教育、提高思想认识的作用。

2.2 榜样示范激励法。褒奖和表扬课堂中的好人好事,宣传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例如:中国乒乓球队昨天的辉煌和今天的成就等,甚至某个学生顽强拼搏的优秀表现都可以用来示范宣传加以推广,达到应有的育人目的。

2.3 指令评比引导法。指令法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完成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教育方法。评比法是通过检查和比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思想行为方面的表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可行的好方法。结合学生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好胜心强的心理特征,教师要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和意识,达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2.4 因材施教教育法。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要舍得表扬,这样不但对他们有促进作用,对差生也是一种鼓励。而对于差生,我们还要"晓之以礼,动之以情",言传身教,细心引导,给予感化,让他们自愿改正缺点,努力学习。看见一点成绩,应及时给予表扬。

3.学校体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3.1 学校体育能提高学生的抵抗力。教育是培养、塑造人的过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表现,是培养、塑造的自然反映。在学校体育中,只要教师一贯坚持严格教学、严格要求、严格教育,就会获得良好的行为效果。学校体育作为一种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手段,对于防止和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教育犯有过失的学生,有其显著的作用。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有家庭的、环境的、社会的不良影响和教育工作不当等原因。从学生个人来讲,品德不良的心理因素有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受错误的个人欲望和要求所驱使;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需要;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受错误的道德观或道德逻辑所支配等。学校体育在克服上述客观原因方面,能以各种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防止社会上各种不良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抵制精神污染。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抵抗力。

3.2 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转变学生。学校体育能正确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学生自尊心的表现是个人希望得到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在自尊心的基础上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是爱国主义的因素之一,是推动人们互相团结、创立功勋的一种力量,也是人们克服个人缺点和错误的内部动力。教育实践的经验证明:学生在争取集体荣誉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形成集体荣誉感。有一些学校里,全校知名的"调皮大王"经过各种批评教育甚至处分都不能奏效,却能在运动场上找到让他们受教育的课堂,有的甚至转变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篇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本,德育为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普及教育阵地。要使小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它的核心任务就是做好德育工作。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让他们个个都能成人、成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自身的德育修养

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培养自信,感受成功

自信是通往成功的途径,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一个学生如果充满自信,那么他在各方面都会表现的非常出色,而出色的成绩会使其拥有更大的自信。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能通过学习过程获得一种成功感,让他们建立自信心。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注意让他们看得懂、学得会,并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要耐心地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一些简单的问题,多请他们回答,哪怕他们有一点点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鼓励。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班会时间向学生讲述爱迪生、张海迪、霍金的故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成功。

三、开展各种活动,培养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可以说,一个没有爱国心的人是一个沦落的人。邓小平说过:“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我觉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更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德育”教育是最好的途径。

(1)通过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向学生进行爱国的思想教育。升旗的时候要脱帽、立正、向国旗敬礼,唱国歌,加深对国旗的认识和尊敬。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着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课文比比皆是,这些是对学生最直接、最生动、最有利于激发爱国情感的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立足这些课文,让学生从小就“知祖国、爱祖国、建祖国”,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

(2)利用班队会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守则”、“规范”的养成教育。通过班队会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集体、守纪律、讲卫生、懂礼貌的教育。

(3)在节假日组织一系列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清明节开展征文活动,缅怀亲人和先烈,让学生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的影视片和共和国辉煌成就的图片,感受祖国的强大。举办“庆国庆书画大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孩子们胸怀祖国,具有了爱国主义思想,就思想领域来说,是高屋建瓴,这一龙头工程建成建好了,那就会心胸开阔,更加健康活泼地成长。

四、抓住教育良机,培养学生的爱心

(1)爱社会,“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把爱心献给社会,就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弘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风尚。营造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树立热爱劳动人民、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并把握教育良机,寻找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佳点,适时进行“爱的教育”。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人,捐献爱心,通过身边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节约用水、用电、义务植树、义务大扫除等。并且这种教育由课堂延伸到家庭、由学习延伸到做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爱父母,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他们不仅赐予孩子生命,更把孩子养育成人。父母起早摸黑挣钱供孩子读书,把孩子养大成人,非常不容易。因此,为了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在日常生活中可采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感恩作业。周末回家,让学生重拾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布置一份特别的“孝心作业”~回家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如:帮父母捶背、煮饭、整理屋子、端一盆洗脸水,递上一杯热茶,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等。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通过感激父母的教育,让学生体悟来自父母无私的爱,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爱父母、孝敬父母。

五、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诚实守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讲诚信,才能得到别人更多的尊重和认可,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诚信的良好习惯。如: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如果实在做不到,应向对方解释作自我批评。遇上别人的事不要想“对我有什么好处”;而是想“我能帮什么忙”,问一下,如果需要就马上行动。以“诚心献给他人”的主题班队会活动,举办“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读书、演讲、故事会等活动。营造以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总之,“德育教育”是铸造学生灵魂的“希望工程”。是爱国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的具体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位身居农村的教育工作者。我将细心工作,做好点滴之事,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去,让中华民族精神世代传承、发扬光大、并富有世代气息。

参考文献: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篇11)

思想品德课是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要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并坚持贯彻落实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及优秀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认真抓好五爱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讲主席倡导的“八荣八耻”,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之首

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要塑造好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观念的情感行为教育,从整体出发,点滴做起,把思想品德教育真真正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遵纪守法教育不可少

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受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实现。所以,加强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同样,在一个学校里,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必须学会遵纪守法。纪律是在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守则、条例等形式明确规定出来的行为规范。没有纪律,集体就不能从事有秩序、有效率的活动。没有纪律的保证,学校就不可能取得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由于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常认为法律是对成年人的要求,很少把自己的行为和法律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知法、守法、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是学校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的事情。

纪律和法律虽然在要求、范围、年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个体在道德行为方面强制性的约束。因此,学校在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时,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四、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

我们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怕挫折、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礼仪修养,加强五自教育,即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劳动、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五、整合力量,更新手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给人以务虚之感。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要想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空泛,光靠我们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目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学方法陈旧,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认同感,要想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比如,校园网络、电脑室、多媒体室等,还可利用第二课堂、专题教研、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要将课堂教育社会化,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六、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篇12)

正视目前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普遍存在着生命缺失的现象。这种教育俨然成了无人的教育,成了无生命的教育。此时,思想品德教育已经“木乃伊化”。

对于缺失生命视野的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其受教育者是抽象的、机械的、静止的,而非具象的、生动的、发展的。这种教育让教育者扮成“无情”的布道士,把受教育者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而忽略了对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自身生命的了解和关注,忽略了教育过程中个体生命和群体生命的动态变化和密切联系。它不仅抛弃了多样的、丰富的、个性化的生命,也没有注意到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之所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此时的受教育者俨然变成“木乃伊”,无血、无肉、无灵魂,既无体验感,更无幸福感。

“木乃伊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脱离教育生活,远离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常常把教育目标高高挂起,让受教育者望尘莫及。其教育内容往往没能准确把握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个性特点和内心需求,具体的、个性的、新颖的、生动的内容严重匮乏。而且,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过于偏重于理想教育和正面教育,过于偏重于对知识逻辑结构的考虑,而缺乏对社会负面现象的正确解剖和对学生偏颇态度的科学引导,缺乏对学生心理结构的考虑,难以有效解决中小学生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困惑,难以真正把中小学生吸引到接受教育的轨道上来。

在中小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本应是生动活泼、广受欢迎的。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眼下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偏向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修养、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准则等单方面讲授,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生命个体的参与性、能动性以及体验感。在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只知机械地重复知识,被动地接受观念,其情感体验意识和能力每况愈下,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内心感受无法及时、有效地表达出来。而教育者牢牢掌控着教育的话语权,不断地向受教育者发号施令。在这个过程中,填鸭式教育被广泛运用,而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二、生命视野:思想品德教育“重新做人”

无生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干瘪的、乏味的。生命视野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只有真正关怀生命、理解生命,提升中小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他们的生命成长,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提升教育效果,才能“重新做人”。

“重新做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必定纳入生命视野。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有活力的自然物体的存在形式,更在于它是一个能够超越自身的有个性、有尊严和有理想的道德存在。[1]即使对于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期的中小学生也是如此。因此,关注和理解个体的生命状态理应成为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中小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表达,充分感受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美好,缩短他们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与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对自身态度的端正、良好品德的塑造付诸日常的行为习惯之中,并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个体行为模式。

在生命视野下,思想品德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个体,尊重他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并不遗余力地给每一个学生创设发展空间,使他们不断收获受教育的成果。如果说过去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偏重学生的共性,过于强调学生整体的发展,那么融入生命视野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兼顾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就必须兼顾学生个体和整体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只有在这种饱含人文精神的教育下,才能建构一种和谐、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关系下,教师和学生才能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才有可能把思想品德教育由“无人”的教育、机械教育、灌输式教育还原为人文教育、情感教育、生命教育。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它理应回归生活世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纸上谈兵,而应回归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内心之中,应关注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因为即使是一个小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也可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乃至整个人生。因此,教育者应提高自己对问题的捕捉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能力,应善于化解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真正实现教育育人的目的。当然,由于家庭背景、生理遗传、后天发育以及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各有不同。这就要求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既能求同存异,又能求异存同。

无论是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教育,最终它们既要实现育人的目的,也应该指引人走向幸福。作为和学生成长联系十分紧密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都能享受到教育带给他们的愉悦感和幸福感。环顾眼下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许多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比较厌倦思想品德课,认为上课就是听人说教、听人讲大道理,没有什么情感可言,更不用谈什么幸福感。这种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无任何幸福感可言的。而融入生命视野的思想品德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是美的教育,是不断产生幸福感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学生兴趣高涨,情感丰富,十分乐意接受教育者给予的思想、观点,并与教育者一起分享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三、生命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应为之举”

所有的教育都应立足于生命之上。可以说,广义的生命教育包括任何一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当然,它也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整体生命质量的提升,不断引导学生了解并体会生命的成长过程,帮助他们激发生命的活力和激情,促使他们学会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以及热爱生命。

其实,思想品德教育和生命教育紧密相连。生命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应为之举”。它理应渗透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终。目前,思想品德课是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载体。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局限于教材和参考资料,而应深入研究自己所面对的对象,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和教师自己。要针对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采用讨论、调查、访谈、阅读、辨析等形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际生活,引领生命历程。[2]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品德课上得精彩,受到学生的欢迎。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与其他任课教师相比,应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平等、民主、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教师的言行、研读和讨论学习的内容以及鉴定和评价个人的成长等途径不断感悟生命的意义,让他们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上“如沐春风”。

当然,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舞台不能局限于课堂之内,而应该扩展至课堂之外。每一所中小学校都应该组织教师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发出有学校特色的思想品德教育校本教材。思想品德教育不是灌输式的、说教式的,而是体验式、互动式的。学校可以把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丰富情感、调控情绪、战胜挫折以及感悟生命。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分辨假恶丑,感受真善美,才能促使他们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才能磨砺他们战胜困难的意志。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到福利院开展手拉手活动、在敬老院开展尊老敬老活动、在广场进行环保宣传等途径,使中小学生在给他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从而在快乐的活动中深入体验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

对于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期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着好奇心理、探究心理以及模仿心理等。同时,他们的情绪多变、不稳定,情感丰富但常常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自尊心、自主意识以及逆反心理等都比较突出。如果无视这些现象的存在,那么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将成为“海市蜃楼”。而作为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善于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浓厚校园文化,不断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中小学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以及热爱生命的人文内涵,必须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这是因为,中小学校园文化只有饱含生命意味和人文内涵,才能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才能促使中小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促使他们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以及热爱生命,并通过日常活动中的点滴言行去不断彰显和提升生命的价值。

精选范文
相关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