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开发流程范本十二篇

时间:2023-06-04 09:26:13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1)

二、项目基本情况和任务

一)国家、省、市级投资项目

共涉及四县九乡20多个村(社)项目主要任务是开发西汉水流域主河道两侧的滩涂地、荒草地、低洼地,1项目区范围。本期项目位于我市西汉水流域沿线境内。适度整理低产田。

2项目建设规模和预算投资。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共设4个项目区10个项目点分段实施。

省级项目1个,项目区:实施部级项目1个.市级项目1个。

建设规模323.65公顷,1部级雷坝、龙林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投资1805万元,新增耕地288.049公顷;

建设规模70.84公顷,2省级西汉水流域雷坝、肖良乡土地开发项目。预算投资360万元,新增耕地47.34公顷;

建设规模19.6公顷,3市级西汉水流域江口乡土地开发项目。预算投资80万元,新增耕地12.17公顷。

省级项目1个,项目区:实施部级项目1个。市级项目1个。

建设规模85.73公顷,1部级蒿林乡土地开发项目。预算投资500万元,新增耕地78.62公顷;

建设规模45.44公顷,2省级大桥乡等2个乡土地开发项目。预算投资250万元,新增耕地27.68公顷;

建设规模16公顷,3市级太石河乡土地开发项目。预算投资80万元,新增耕地12公顷。

市级项目1个。项目区:实施省级项目1个。

建设规模20.3公顷,1省级索池乡土地开发项目。预算投资110万元,新增耕地16.67公顷;

建设规模17.5公顷,2市级抛沙镇转湾、磨坝土地开发项目。预算投资80万元,新增耕地15.92公顷。

市级项目1个。项目区:实施省级项目1个。

建设规模49.12公顷,1省级西汉水流域太石乡土地开发项目。预算投资280万元,新增耕地47.36公顷;

建设规模11.54公顷,2市级太石乡何家湾水口村土地开发项目。预算投资60万元,新增耕地8.07公顷。

预算投资3605万元,以上四个项目区建设规模合计为659.72公顷。项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553.879公顷。

二)县、乡自筹资金实施项目

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为了加快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进程。实施好国家、省、市投资项目的同时,县、区应积极发动群众,筹措资金,采取投工投劳、以工代赈等方式,加大土地开发整理的力度。其中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面积45公顷,净增耕地36公顷;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面积40公顷,净增耕地32公顷;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面积10公顷,净增耕地8公顷;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面积20公顷,净增耕地16公顷;县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面积20公顷,净增耕地16公顷;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面积10公顷,净增耕地8公顷;合计实施145公顷,项目完成后可净增耕地116公顷。这些项目由以上各县(区)沿西汉水流域自行选点实施,项目建设要符合国家和省级有关标准和要求,并且要达到项目验收条件。

项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669.879公顷(合10048.185亩)国家、省、市级投资项目和县乡自筹资金实施的项目建设规模总计为804.72公顷(合12070.8亩)预算投资3605万元。

三)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有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修建斗渠、农渠、分水闸、村社路、田间路、行道树、防护林网及其它农田设施。

四)项目建设工期

该项目从年12月开工至年9月底完成建设任务。

五)土地分配政策原则

原有土地按项目实施前的土地权属登记面积分配给原农户进行耕种。新增的耕地由各县(区)人民政府统筹管理,国家投资项目建设完成后。用于本县区范围内无地户、少地户或高寒阴湿地区、林缘区、泥石流滑坡区等四通无望、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和妨碍生态环境改善地区农户的异地搬迁用地。具体实施办法由各县(区)制定。

三、组织领导

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为了加强对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的领导。协调各方关系,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经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指挥部。

指挥部职责:1、统筹安排和研究解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存在重大问题;2、对项目的实施进度、工程质量、资金管理使用、廉政建设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3对项目的招投标、工程实施及监理进行监督检查;4协调解决项目资金拨付等。

检查是否按规划设计施工,办公室职责:1协调解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中出现的有关问题;2不定期对项目的工程质量、进度、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项目资金是否按时拨付到位,并向指挥部汇报检查结果和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3负责宣传报道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的实施进展情况,建设成就,先进个人,劳动模范,感人事迹,精神风貌等。4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大的设计变更时,协调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技术审查。

四、方法步骤

战线长,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大。项目点比较分散,因此,采取以县为单位的方式分段组织实施。

上述四个县的项目区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1土地权属调查登记阶段

制定好权属分配方案,各县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项目开工前充分做好项目区群众的土地权属登记工作。对每户群众的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地类等逐一登记清楚,纪录在册,确保地类、面积准确,界址清楚,权属合法无争议,为项目竣工后的重新分配和权属调整打好基础。

2招投标和选择监理单位阶段

项目实施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省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项目承担单位应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并以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选择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必须具有三级以上施工资质的企业方可参加招投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项目的招投标活动,更不得暗箱操作由个人指定施工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可以自行组织招投标,也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招标机构组织招投标。

协调指导各县项目区的招投标工作,项目招投标按以下程序进行:指挥部成立招标领导小组。各县项目区也应同时成立招标领导机构;招标领导机构负责确定招标机构或委托机构;编制招标文件或资格预审文件;招标公告或发放投标邀请书;出售招标文件;投票、开标、确定中标人、签定合同。

明确双方责任和权利,施工单位应以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监理单位。签订监理合同;监理单位承担监理任务后,须在项目现场建立监理机构,并确定专人负责项目监理工作;要按照国家规定的主要监理依据实施工程监理,工程施工期间要做好监理记录和工程监理月报。工程结束后,监理单位应提交监理报告。

3项目施工阶段

应组织施工单位进行项目实质性建设。项目建设中要全面实行“五制”四严”三专”五制即: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公示制。四严即:严格规划设计、严格按设计施工、严格按标准管理、严格按质量要求。三专即: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人管理。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施工设计和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项目承担单位做好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后。保证工程质量,对出现质量问题或不合格的建设工程要进行返修,施工过程中发现规划设计有差错的应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由项目承担单位按规定程序上报申请变更。

当地政府要积极组织群众采用以工代赈、投工投劳等方式完成主体工程以外的附助工程(河堤等)建设,县乡政府应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资金配套问题。加快工程进度,确保项目建设按期完工。

严格执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挤占项目资金,项目承担单位和财政部门要在项目建设中严把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关。项目建设资金必须按规定的用途使用。不准在项目资金中报销应属个人承担的费用,与项目资金有关的部门、单位及有关责任人员不准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或亲友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土地开发整理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项目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及有关责任人员履行职责情况、项目实施情况、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有关人员违反《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从政若干准则》不廉洁行为,要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给予党的纪律处分,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纪律处分;涉嫌经济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4项目竣工验收阶段

市级初验,竣工验收分为:自验。省级验收或国家验收三个阶段。

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组织相关单位和部门对项目进行自查自验,1自验:项目建设完工后。对自验中发现的问题,要让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和完善,整改完善后,施工单位要重新验收并形成自查自验报告,同时要作好项目的竣工决算、财务决算和资金审计等工作;自验合格的项目,向指挥部提出竣工初验申请。

会同发改委、财政、农牧、水利等部门依据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和《省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办法》及其他相关规范文件对符合初验条件的项目进行初验。初验内容包括:2市级初验:指挥部收到县级初验申请后。

①项目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②项目规划设计与预算执行情况;

③工程建设质量、工程监理情况;

④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

⑤土地权属管理;

⑥档案资料管理及工程管护措施等;

⑦补充耕地折算标准。

认为有必要进行整改的项目,通过初验后。将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整改,整改后通过初验的项目,指挥部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竣工验收。

3省级验收或国家验收

部级项目可委托省级验收或国家自行组织验收,省级投资项目将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验收。验收内容以省国土资源厅的验收通知为准;市级投资项目和县上自行实施的项目由指挥部组织验收。

各县要按照土地权属分配方案,经省、国家和市级验收合格的项目。及时分配给农户进行耕种,并将其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2)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房地产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可以科学地预测项目建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提出合理的水土保持技术和防治措施,对有效控制和减少项目建设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减少工程施工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保障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工程概况

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内,用地范围东至彩田路、南至福华三路、西至金田路、北至深南大道,拆迁面积23.00hm2,其中用于开发改造的可建设用地面积16.15hm2。根据《关于划分部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广东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工程所在区域属于部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和广东省“三区”划分中的重点监督区。

2 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特点

2.1 建设地点在城区

房地产项目建设地点一般位于城市市区,与城市发展相一致,符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且大多集中连片,所处位置地势平坦、周边交通便利。在房地产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将建设区域与外界用围墙隔开,这样既可减小项目建设影响范围,也可增加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性。

2.2 建设工期较短

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为3~5年,相对于火电厂、煤矿等建设项目工期较短。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于2009年12月开工建设,拟于2014年12月完工并交付使用,建设总工期60个月。

2.3总平面布局紧凑

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使用土地集中,平面布局均位于施工围墙内,且地形平坦、布局紧凑而简单。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平面布局主要有永久建筑区、道路广场区、园林绿化区、施工营造区和临时堆土转运场等,占地面积共计23.00hm2。

2.4挖填土石方量较大

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土石方工程主要源于原有建筑物拆迁、地下室基坑开挖、道路管线埋设及园林绿化工程等方面。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总挖方量约274.30万m3,其中拆除房屋产生建筑垃圾37.50万m3,地下室基坑开挖土方235.10万m3,道路及管线工程开挖土方1.70万m3;总填方量约7.72万m3,其中:地下室内墙及顶板回填土方5.10万m3,管沟回填土方1.00万m3,场地绿化种植土1.62万m3(需外购);挖填平衡后,总弃方量268.20万m3,其中建筑垃圾37.50万m3,弃土230.70万m3。

2.5周边市政管网完善,不设废土(渣)场

由于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选址一般位于市区,所以房地产项目一般不设弃土(渣)场,在需要排弃废土(渣)时,直接运至市政统一的合法渣土受纳场即可。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施工用水、用电与相关部门协调后可直接就近接用,满足施工需求。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及多余土方全部运至市政指定余泥渣土受纳场集中堆放,运输车辆指定路线行驶,施工出入口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并定时洒水保湿等措施加以防护。

3 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征

3.1 水土流失量小但影响大

城市市政排水系统相对完善,使得降水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排出,减少了地表径流量,水蚀较轻。与铁矿、火电厂等在野外施工的项目相比,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轻微,水土流失量较少。然而,由于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地处市区,对市民的生活、市容市貌影响大,因此需高度重视,认真防治。

3. 2人为水土流失比例大

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水土流失,而非自然水土流失。也就是说,房地产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施工过程中,是由于地下室基坑、道路管线的开挖与回填等造成的。

3.3项目建成后基本不产生新增水土流失

房地产开发项目建成后,除永久建筑区外,其余全部绿化或者硬化,水土流失量减少,工程运行初期仅园林绿化区存在轻微水土流失。

4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应注意的问题

4.1 土石方平衡

土石方量计算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水土流失预测、占地面积计算、取弃料场设置、防治措施布设,以及水土保持投资等多个方面。为此,水保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建筑垃圾单位换算

拆迁原有建筑物产生的建筑垃圾量一般由建设单位提供,其数量单位为吨,为方便计量,需要将其转换为立方米。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拆迁工程将拆除旧房屋建筑面积52.42万m2,产生建筑垃圾约60.00万t(房屋拆除工程建筑垃圾量=建筑面积×单位面积垃圾量,砖混结构每平方米1.2t),折合体积约37.5万m3(建筑垃圾密度约为1.6)。

(2)土方量换算

挖方按天然密实体积(自然方)计算,填方按压(夯)实后的体积(实方)计算,而水保监[2008]8号文要求各种土石方均应折算为自然方进行平衡。因此,在摘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土石方数据时,需及时了解是否采用了计价方的规则进行计量,若是则应进行相应换算。土石方的松实系数见表1。

表1 土石方松实系数

(3)其它土石方工程

地下室基坑支护的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将产生一定量的泥浆,虽然其量并不大,但也应该引起编制人员的足够重视,在土石方平衡中应明确其数量及其后期处理方案(“防治措施布设”中明确具体措施及工程量)。

4.2 防治责任范围

在防治责任范围的确定过程中,经常出现将用地红线简单外扩一定距离划定为直接影响区的现象,没有结合工程实际,导致防治责任范围面积不准确。

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修建有施工围墙,施工出入口尽量繁忙的市政道路,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3-2008)要求,确定该项目施工围墙2m、施工出入口处5m为划定为直接影响区,根据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和外业调查的结果,确定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24.30hm2 ,其中项目建设区23.00hm2 ,直接影响区1.30hm2。

4.3 弃土(渣)地点选择

开发建设项目土石方的综合利用和弃土场的合理选址设计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内容,根据深圳市水务局“关于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工作的通知(深水保[2012]589号)要求,水土保持方案中要附弃土(石、渣)场同意收纳的协议书。

通过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弃土(渣)受纳单位的沟通协调,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弃土(渣)地点选址为龙华部九窝余泥渣土受纳场,并已取得该受纳场的弃土(渣)接收证明。

4.4 水土流失预测

水土流失预测应根据工程不同的施工阶段,划分不同的水土流失预测分区,有针对性的进行水土流失预测,确定造成水土流失的重点时段和部位,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依据。

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划分为拆迁施工期、基坑施工期、地上建筑施工期及植被恢复期等4个时段进行水土流失预测,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基坑施工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基坑施工区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需重点加以预防和治理。

表2 水土流失量预测表

4.4 水土保持措施布设

依据水土流失预测结果,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特点、防止责任范围和防治目标,水土保持措施布局通过永久措施和临时措施相结合、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恢复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水土保持措施体系见图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框图

4.5 水土保持度汛方案

为防止雨季施工过程中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危害,应根据施工现场实际变化情况,制定专项水土保持度汛方案,指导施工单位及时调整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确保项目安全度汛。

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水土保持度汛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1)理顺项目区排水:雨季来临前,沿施工围墙内侧、施工便道一侧修建临时排水沟,顺接至周边市政雨水管网,在排水沟与市政管网接驳前设置临时三级沉沙池进行沉淀。基坑内出现积水时,应及时进行抽排。

(2)完善施工出入口的车辆冲洗设施:在项目区各个施工出入处设置车辆冲洗设施,运输车辆经冲洗清洁以后方可驶入市政道路。

(3)地表防护:对施工区域内的地表采用撒播狗牙根、百喜草等草籽临时绿化,地表径流直接冲刷地表造成水土流失。

(4)临时遮盖措施:施工单位应备足彩条布,雨前对施工临建区内的松散的建筑材料、场地内的临时堆土及地表用彩条布临时遮盖。

5 结束语

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对于城市水土保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为促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开展、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提供科学依据,而且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结合深圳市福田区岗厦河园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就房地产开挖建设项目的特点、水土流失特征,尤其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供大家借鉴。

参考文献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2008;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验收业务流程规范

根据建设项目分级审批管理规定,按照投资规模、建设项目种类等划分由不同级别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分别审批办理。由于国家、省(自治区)、市、县区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管理的项目不同,审批和验收的流程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将建设项目审批和验收的流程进行梳理,抽取了3类建设项目以及不同级别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和验收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环节,作为整个流程的核心环节,其他环节作为流程的可选环节,建立统一的流程标准。规范的实施过程中,各级部门根据各自不同的业务特点选择适合的流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中核心环节包括项目申请、受理、环境影响评价形式分类、环境影响评价、初审、审核批准、归档等,可选环节包括公众参与、下级总量审核、本级总量审核、评估、公示、公告等。建设项目验收流程中核心环节包括申请登记、申请受理、验收申请、专家审查、验收批准、归档等,可选环节包括试生产申请、试生产申请审查、试生产、公众参与、调查/监测、延期验收申请、延期答复、公示、公告等。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管理核心是将排污者应执行的有关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总量削减目标责任和环保技术规范性管理文件等要求具体化,落到实处,有针对性地、具体地、集中地明确在每个排污者的排污许可证上,约束每个排污者的排污行为,要求其必须持证排污、按证排污。但由于排污许可证管理比较复杂,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各地方对排污许可证的管理存在较大差别,经过分析,将排污许可证管理分为证的管理和日常管理两个部分。抽取共同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为流程的核心环节,其他环节作为流程的可选环节。排污许可证管理流程中核心环节包括排污许可证申请、申请受理、审批等,可选环节包括信息公开、年度检查、排污许可证变更、排污许可证补办、排污许可证延续、排污许可证撤销、排污许可证注销、排污许可证吊销等。

建设项目审批与验收系统设计和实现

在开发一个应用系统时,最核心的部分不是如何设计出好看的界面,也不是怎样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而是按照需求分析开发出一种稳定的、健壮的、易扩展的程序逻辑,能根据实际业务逻辑的变化做出程序上的变动[3]。由于建设项目管理的流程各个环节是可选的,根据项目不同会发生变化,因此,运用工作流技术进行业务管理,在流程环节发生变化时,不需要修改程序代码,通过修改业务流程过程模型就可以达到改变流程的目的,实现了业务和程序代码间的独立性,不仅大大降低了维护的工作量,也使得业务流程管理更加灵活,可以较好地实现流程控制[4]。系统将主要实现对项目登记、申请、受理、审批、三同时检查、监督、项目验收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并实现对整个项目管理的全面监控。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网上申报、建设项目的网上审批、建设项目审批信息的统计、查询和信息、建设项目档案管理。除了规范中规定的核心流程以外,一些具体的业务流程处理将使用工作流管理系统。实际应用中的一个具体的业务流程如果想利用计算机执行,必须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的状态,这就如同程序设计语言将人的算法转化成计算机程序一样。在工作流管理系统出现以后,实际业务流程可以通过建模工具转化成流程定义的形式,进而被工作流管理系统执行。形态上业务流程的执行可以分成两种形式:定义态和运行态。定义态指的是通过建模工具将业务流程表达成流程定义的形式,如用XML形式描述,这个阶段主要是流程建模。运行态指的是流程定义被计算机识别并执行的过程,这个阶段主要是流程实例的执行。在运行态时,工作流执行服务监控流程实例的运行,并负责和用户以及应用程序的交互。图1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工作流执行服务的核心部分是工作流引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其他部分都围绕工作流引擎工作,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软件构件。其功能主要包括:负责根据已有的流程定义输入文件解释工作流程的定义并部署流程,根据部署的流程创建流程实例并控制其执行、记录流程运行状态、挂起或唤醒流程、调度各项活动并为活动路由提供导航,提供监督和管理功能等。工作流执行服务中也可以包括多个工作流引擎,不同工作流引擎通过协作共同执行工作流。根据实际的项目需求,本文设计的工作流引擎体系结构见图2。该引擎包含6个部分,分别是流程解析器、工作流调度队列、工作流执行服务器、任务管理器、并发控制器以及异常处理模块。其中,建模工具负责将业务流程(主要是项目申请流程)以XML的形式表述成流程定义模板(ProcessDefinition)的形式,流程解析器通过客户端接口将以XML形式描述的文件转化成能被工作流引擎处理的模板对象,并持久化到数据库中形成流程实例(ProcessInstance);调度队列里存放着一个个等待被调度运行的工作流实例。当系统运行的时候,多个项目申请通过客户端被激活,即系统中存在多个流程实例在运行。执行服务器是工作流引擎的核心部分,它负责全面解析流程节点,根据节点的定义逻辑负责与外部交互完成流程功能,并根据路由规则为流程往下继续执行提供导航功能。工作流预留器提供对多流程实例执行时流程之间的并发控制能力,任务管理器配合工作流预留器工作,按工作流实例编号取得对应的执行结果,并返回给业务系统,二者一起构成引擎的并发控制器。异常处理模块负责捕获引擎内部运行时的异常[5]。根据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设计了一个B/S架构的建设项目管理系统。项目申请者和其他角色人员通过Web客户端访问该业务系统,这里称之为建设项目申请平台。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员首先部署有关项目申请的流程,以便建设项目申请者通过Web客户端激活该流程。建设项目申请平台将得到的相关申请操作处理传给工作流管理系统,由工作流管理系统来处理这些业务申请,并将相应的结果通过建设项目申请平台及时反馈给各类用户,以便他们进行处理以激活流程往下执行。建设项目申请平台运用成熟的Web开发框架struts2并结合jsp的形式进行展现,工作流管理系统则融合JBossjBPM在JavaEE平台上设计实现。其中,建设项目申请平台作为业务系统,工作流管理平台负责全部的建设项目的申请与审批工作,为业务系统的运行提供支撑环境,整个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见图3[6]。在JavaEE开发平台上设计了工作流运行的监控平台、日志服务以及包含工作流预留器和任务管理器的并发控制器。实际的业务流程通过流程建模工具转述后在工作流调度队列里等待被调度运行[7]。实际的业务流程通过图形化的流程建模工具表示出来以后,系统管理员将该流程定义实例化并持久化到数据库中进行流程部署。当建设项目申请者以网络终端的形式通过系统客户端填写相应的建设项目申请时,流程实例就开始运行。沈阳市环境保护局的相关人员登陆系统之后即可看到相应的申请情况,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应的批复。

本文作者:林华工作单位:沈阳市环境信息中心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67-03

一、物流产业及区域发展概况

(一)产业背景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物流业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说明已经把发展现代物流业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要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二)区域背景

广东省也十分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业,紧贴国家发展规划,在广东省“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明确要求要以国家规划目标为总体目标,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打造以珠三角地区为主体的便捷高效现代物流网络。

二、广东省物流人才能力和素质需求现状

珠三角是我国发展物流产业最早的地区,据相关资料显示,广东省物流从业人员缺口将达到300万,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物流工作岗位性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都对物流人才需求不尽相同。根据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为高级技能型人才,需要掌握国际贸易、运输、物流地理,且还需具有扎实的英语能力和物流经营相关知识。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报资料,已经完成了《广东省物流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分析了广东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出口制造型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中小微物流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为制定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奠定了基础。具体的就业岗位如图1所示。

总体来说,广东省中小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主要可归纳为:良好的沟通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理论知识要求主要包括:物流管理知识、财务知识、专业英语、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等。目前来说,物流人才主要来源之一是高校毕业生,最有效的途径就应该是加强高等院校的物流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各项知识和技能。在珠三角区域,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如何制订契合物流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建设思路

(一)确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以物流管理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借鉴中小微物流企业各岗位工作要求,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依据,确立职业能力要求和知识模块,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并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创业能力培养。另外课程体系要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边界,延伸与企业合作范围,在课程设计上,与企业共同开发一批工学结合的实训实践课程和专业精品课程。目前已经努力把《仓储与配送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物流运输实务》等课程列为精品课程开发项目,目的是打造课证一体化和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提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学生实训环节既包括校内实训,还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走工学结合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前提条件是要具备良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建设好梯队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加强与物流行业企业的合作,安排专职教师参与到物流企业一线的实践,提高其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对外引进海外人才和招聘物流企业专家兼职等方式,建成一支由本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优秀教师团队。

四、设计和开发“专业+创业”模式的建设路径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建设思路,本文提出以“行业+企业”模式为支撑,以“专业+创业”模式为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建设路径,通过这个模式培养适合广东省中小微物流企业人才,解决企业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并为社会解决就业严峻形势找到突破口和方向之一,提升学生的创业激情和能力,为将来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一)共同研究讨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通过专家论证、集体讨论等方式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会讨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和建议。

(二)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及具体课程

按照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工学结合模块强化技能、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基本职业素质模块、职业定位顶岗实习模块、创业能力训练模块构成。初步设计和开发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实践课程(平台实践课程、专业技术实践课程、拓宽训练)、专业理论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拓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方向性选修课程组成整个体系。主要在平台实践课程里面,开设物流认知实训、国际贸易实训、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市场调查、会计实操等,在专业技术实践课程里面开设仓储与配送实训、物流运输实训、报关综合实训、采购与供应管理实训、连锁企业物流实训、商务谈判实训等,在拓展训练课程里面开设供应链管理实训、电子商务实训、创业方案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

(三)共同建设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物流管理专业将根据真实生产任务和情境,与合作企业共建情境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和校内外生产型实训基地,形成与合作企业互利双赢的局面。目前,我院物流工程系已经与顺丰速递东莞分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整个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完全依照企业真实营业环境布置,引进顺丰全套经营管理制度及管理系统,在为校园师生提供优质物流(速递)服务的同时,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完全企业化运作的真实的实训环境,提供全方位、综合性强的专业实训实习。大学生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采用学院投资建设、企业全程参与、学生自营自管、教师协助指导的模式,其运作从门店管理、市场开发、广告宣传、人员招聘与考核、业务经营管理、质量监控等完全引入企业管理文化,结合学院实际,在经营运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实训实习一体化。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真实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其实习基地、实训场所、教学平台、师生服务中心的多个作用,办出了专业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另外为了拓宽和加强物流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环节,采取和合作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把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期和企业试用期相结合,使学生的毕业实习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结合。我院已与物流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毕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并与其中六家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聘请企业经理或业务骨干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组织教育、技能指导及考核上岗工作,加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管理,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增强人际交往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吃苦精神。

(四)共同打造“双师”结构型的教学团队

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是保证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能力训练的顺利展开的基础要求,那么必须培养既有专业职称,又有职业资格,还有技能等级证的“双师”结构型师资队伍。而要建设这样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是可行的和可操作的。在实现双向交流的基础上,行业企业需要为教师提供见习锻炼、挂职实践、参与员工培训的平台,学院也为聘请相关物流专家进行兼课任课、挂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和量化评价教学质量的监控,真正能够形成出得去、来得了、可干事、能作为和“双师”教学型团队。

五、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希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项目的方式进行学院立项,并下达《项目建设任务书》,然后组建项目团队明确项目的建设责任、各阶段的建设任务、建设进度和建设目标等,并按照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检查考核、评价通报,以保证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二)组织保障

首先组建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规划、决策、实施、管理等工作,然后安排组员进行项目的具体建设计划实施,最后由学院组织实施项目监督、检查项目执行情况、评审、竣工验收等。

(三)人员保障

根据系统设计与开发内容,项目团队成员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中小微物流企业负责人或管理者、出口加工制造企业负责人或物流相关的管理者、物流行业领域专家构成。

(四)经费保障

在取得学院项目立项的基础上,获得学院立项资金支持,还可以在专业建设资金中获得系部的专款专用,也可以在合作企业中获得本项目拨款支持,项目组严格按照学院和其他部门的相关规定使用资金。通过本项目拨款、企业投资、系部配套三部分资金保障项目顺利完成。

(五)质量控制

首先,按照立项任务书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方案,以学院的相关政策为依据,项目团队不得随意变更,若确因客观原因需对原计划进行局部调整,须严格按审批程序报批学院相关部门审核。其次,加强项目运行监控,项目建设将按照“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思路,将建设内容层层落实。同时,根据学院有关政策,由学院对项目建设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同时由物流专业系部对其随机抽查,实现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六、结语

构建以“行业+企业”模式为支撑,以“专业+创业”模式为系统设计和开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三突出、三优化、三加强”,即:突出能力素质提高、突出职业道德培养、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外语、计算机教学,加强人文社科教学,加强创业理论课程教学,让学生“从学中做”、“从做中学”,从而实现“素质高、知识广、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标准,取得社会企业的认可与接纳。

参考文献:

[1]刘艳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6):23-25.

[2]王秀繁,矫利艳,王煦.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J].职教探索,2010,(7):166-167.

[3]王红艳,李选芒.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36):35-36.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5)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作为工程建设项目体系的重要一环,项目物流中风险与利润共存,因此,需要借助于风险管理理论,针对大型工程项目物流体系中存在的风险加以识别和评价,对物流风险级别加以科学评定,以便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确保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工程项目物流相关内容概述

对于大型工程建设项目而言,工程项目物流属于一个新型概念,不仅涉及到物流管理,还同工程项目的建设进程息息相关。当前,相关领域对于工程项目物流还未统一定义,不同专家学者对于工程项目物流均存在自身独特的见解。就具体工程项目背景而言,工程项目物流指的是在工程项目视角下,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建设成本,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开展,借助于物流企业专业化的服务与技术,将建设中某环节物流工作外包给物流企业,以确保安全性与便利性。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各行各业均存在不同规模的项目,且相互之间多独立存在,建设内容不尽相同。但就物流服务视角而言,其运行过程都包括如下内容的某部分或全部,即设备购置、包装、装卸、运输、拆卸及回收等,这表明工程项目物流服务内容及市场广泛。

二、大型工程项目物流风险种类分析

1.外部风险

即风险诱因存在于系统的外部,且可能对各主体均带来损害,该风险无法分散,且风险主体难以控制。外部风险主要包括政策与获准、法律、金融等风险。按运输方式的差异性,可将外部风险分层航空、铁路、水路、公路等运输风险。

(1)政策与获准风险。政策风险主要与政府及政策稳定性相关。对于大型工程建设项目而言,需要获得政府批准及许可,该过程时间长、审批程序复杂,若无法及时获批,则整体物流活动可能被推迟,该损失的可能性即获准风险;

(2)法律风险。指的是国家法律变化对大型工程项目物流所引发的风险,该风险主要源于如下方面:当存在分歧或纠纷时,法律体系是否提供了完善的仲裁方案,有效解决此类纠纷;国家是否具有严格的司法制度,有效执行仲裁结果;依据法律规定,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发起一方能否构建完善的项目组织结构,用以确保设备交付后的运营;

(3)金融风险。指因承运人难以有效把握金融市场变动,对物流活动所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外汇、供应价格波动、利率变动等风险。

2.风险主体特别风险

该风险指的是某类因素对主体带来损失的概率,主体可利用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规避这类风险。主要包括完工、信用、经营维护等风险。对于完工风险而言,是指某些物流活动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或完成之后未达到预期效果,该风险会极大地增加物流的成本,甚至推迟项目效益产生的时间;信用风险,是指项目参与方未履行或拒绝履行合同条款,对于法律体系不完善的国家而言,该风险较大;经营维护风险,指的是项目物流存在的各类引起损失的可能性,如包装问题,装卸、安装问题,管理制度不健全、使用有欠合理等。这些均可能导致工程项目难以按计划顺利开展,对工程整体获利能力带来影响。

3.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物流活动所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为项目实施带来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其主要包括如下影响因素:一是自然环境恶劣。大型工程项目物流经过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对于项目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且地区不同其自然环境差异性很大。例如,恶劣的天气或异常气候,会极大地增加工程项目承运者的风险,为了应对不良自然条件,装卸、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应对措施,导致项目成本增加。对于现场建设而言,最大的影响因素莫过于不良地质条件,若项目需要穿过危桥或建于软土区域,则会对项目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二是建设条件恶劣。现场建设条件多变,尤其对于交通状况、供水、供电、通道、长途运输等,各种意外均会导致设备难以如期运抵现场。

4.人为风险

指的是由于人的主观因素对工程建设项目物流活动带来的诸多风险。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政府部门管制。为保障整体利益,政府部门可能会执行一些对项目利益不利的决策,如关停已开工项目或企业,新型政策的出台,导致项目承运人暂时或停止已开工项目的物流活动;2)合同问题。虽然通用合同条款已得到普遍认可,但操作过程中难免存在漏洞。当存在漏洞或条款模棱两可时,往往会导致物流活动参与方存在争议,对整个物流活动的开展带来不便;3)道德风险。指的是承运人、托运工作人员责任感不足,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导致物流活动遭受损失。

三、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物流风险管理流程与方法

1.物流风险管理流程

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物流风险管理,即依据风险管理原则,采用科学的物流风险管理方法,对建设企业、物流服务商所开展的物流活动进行科学指导,针对物流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提出相应的物流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损失。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物流风险管理流程见图1:

图1 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物流风险管理流程

2.物流风险管理原则与方法

(1)对于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物流风险管理而言,必须依据如下原则:

一是风险最小的原则。若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物流活动托运商或承运商均属于风险厌恶者,则其会对物流风险进行积极、有效地防范,因此,要求决策人员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实现有效规避风险的目标。

二是影响最低的原则。务必将物流风险危害影响降至最低,尤其需对如下风险严加控制:若某种风险发生范围较小,但所带来负面影响很大,甚至危机物流活动最终成果;二是该风险后果不太严重,但影响范围很大,如此下去容易对整体工程顺利完工带来影响。

三是损失最小的原则。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物流往往被视为一项高风险和高回报的活动,因此,很多风险在所难免,对于此类情况而言,决策者必须将风险可能造成的社会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水平。

(2)风险识别。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物流风险识别,即寻找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那些会对物流活动的有效实施带来不良影响的因素,并将其加以归纳总结,找出关键风险。对于所有可识别的潜在问题,均能用于识别物流风险,如工程物料供应计划、当地政策变动等。风险识别可以采取现场视察、询问、同有关部门合作等方法。

(3)风险决策。主要包括风险的规避,风险影响范围的缩小,风险损失的降低等内容。对于风险的规避而言,在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物流活动中,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级别不尽相同,为了有效提升物流活动的安全性、可靠性,必须可能能选取工艺成熟、熟练度较高、风险较小、风险发生可能性较低的技术装卸工艺;就风险影响范围的缩小,对于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物流活动而言,很多风险难以避免,此时必须保障所执行方案的连续性,调整物流作业流程,将最大限度地缩小风险影响范围作为基础技术手段;就风险损失的降低而言,通过评估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制定有效的措施尽量降低损失。

(4)风险评估。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已搜集物流风险信息加以科学评估,寻找最为关键、影响最大的风险,列出相应的风险发生清单,引入统计学原理、现代化管理理论及方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采用科学方法对风险发生可能带来的不良结果进行评估。就大型工程建设项目而言,为了有效应对其物流风险,必须以风险识别、决策与评估为基础,对可能存在的物流风险加以防范,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可能引起的损失制定有力的预防方案,例如,可以采用风险管理教育、工程技术等方法防范物流风险,借助于保险或合伙参与法转移风险,对于发生概率高且损失严重的物流风险,可利用放弃此物流方案对风险加以规避,以减弱风险的不利影响。

四、结束语

当前,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物流市场前景广阔,再加上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我国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物流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由于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物流所涉及范围广,运行管理工作十分复杂,对于安全性及时间效率要求较高,因此,属于高风险与高利润共存,因此,必须运行风险管理理论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物流活动中的风险加以识别和评价,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加强风险防范,实现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6)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威胁着国家的生态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生产活动频繁(如公路、隧道、水利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商品房、工业园区等城镇化设施),工程期内极易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这种人为的扰动是本市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下面,仅从三个方面,浅谈针对建设项目如何更好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

对于一个建设工程,在完成它的使命之后我们可以拆除重建,但对于建设周期内流失的水土资源,却一去不复还。因此,制定长远的规划,在宏观层面合理布局各类建设工程,势在必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织编制了《部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技术导则(试行)》,提出了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定义及部级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划分条件、指标和标准。本市也可以借鉴相关的划分标准,划定本市的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市的地理地貌情况、水文土壤资源情况及经济社会情况;结合现有的《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上海市土地整治规划》、《上海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相关专业规划,制定相应的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规划,通过规划的实施,科学的指导各类建设项目的开发和建设。

二、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审批制度

上海市水务局水土保持处具体负责开展全市水土保持工作,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保持设施验收的审批是其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报批的事项,根据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及《关于严格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中的相关要求,首先应对申请对象申报的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报告书(表)进行严格审查,审查过程中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为指导,结合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重点审查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分析预测、水土流失的防治责任范围,水土保持分区和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水土保持的监测计划以及对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等。水土保持方案必须切实可行,使水土保持措施落到实处,从而达到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工程安全运行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在建设项目的施工周期内,应强化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具体可以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跟踪监督施工期间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加强水土保持设计和施工管理,优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协调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的进度,这一项技术性工作,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监测咨询机构对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进行监测,行业管理单位可以通过监测成果,及时、准确的掌握项目区水土流失发生的时段、强度和空间分布等情况,了解水土保持措施的防护效果,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确保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正常发挥作用,同时又可以为同类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和制定防治措施体系提供依据。

2、加强施工期间泥浆排放的监管

目前工程建设中常见的泥浆处理方式是用槽罐车把泥浆运送至特定场所

让其自然干化,或是运送至附近的泥浆处理系统,通过泥水分离后运出。近年来,随着灌桩技术的推广应用,泥浆的排放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也给行业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监管过程中,必须重视对相应泥浆处置设施及其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例如沉淀池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相关泥浆固液分离设备投入和使用效率等。

3、积极推进低影响开发技术的使用

低影响开发技术(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开发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城市开发建设活动中采用生态工艺(例如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雨水花园等),取代高能耗、水泥管道铺设的水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对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冲击和破坏。本市的建设项目也可以借鉴推广,并因地制宜的开展技术创新。

三、重视批后验收监管工作

1、积极做好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指导工作

通过监督检查,督促已完工的建设单位开展水土保持设施评估工作,为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提供技术依据。对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不到位,存在较大水土流失隐患的项目,应要求完善水土保持设施后再申请验收。验收阶段,应严格按照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水土保持设施已按批准的方案建成,其治理程度、拦渣率、植被恢复率、水土流失控制量等指标均达到相关技术标准后,方能验收合格。

2、建设项目运行期的跟踪监测工作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7)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2

一、校企合作开发共建《运输组织管理》项目化教材背景

1.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是高职教材开发的必然途径

教育部曾多次提出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指导意见。尤其是2010年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企业直接参与教学过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以及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措施促进校、企的深度融合。可见,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是高职教材开发的必然途径,有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项目化教材开发是推进学院骨干院校内涵建设的抓手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正处于骨干院校建设之际,建设的重点内涵建设上。专业内涵建设是学院内涵建设的一项关键要素,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3.创新《运输组织管理》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必备教学资源

《运输组织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优质核心课,在骨干建设期间进行项目式教改,从课程标准修订、网络课程建立、教学方法改进到项目化教材编写四位一体促进适应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

二、《运输组织管理》项目化教材设计

1.教材开发编写流程设计

第一,组建教材编写团队。进行运输组织管理课程改革,成立了课程开发团队,教材编写成员部分来自这个团队。

第二,设计编写教材结构。本着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提升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完成完整工作能力的原则,创新的设计教材编写结构。

2.教材内容设计

(1)适应岗位需求,明确课程目标

运输管理一次就业岗位是运输调度员,可升迁的岗位是运输主管,未来的岗位是物流经理。通过运输组织管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对运输车辆进行调度、能够对各种货物进行组织和操作,同时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优秀的职业素质。

(2)参考物流职业标准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项目

国家物流职业资格标准分为4级: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高职学生可参加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为了与这一职级的资格水平相对接,本教材内容选取原则是立足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涵盖四级,兼顾二级。编写内容重点在选择运输方式、运输调度、运输作业组织、运输单证处理、运输商务处理上。

(3)循环式序化项目与任务

教材编写项目按循环式模式序化。编写内容以从简单到复杂的运输服务主线展开。每个项目都包含了一个完整的运输工作过程。每个项目下列4个工作任务:货物受理―运输调度―验货装车―到货交付。如图1-1所示。这样的教材项目与任务设计,学生能够在完整的运输组织与管理的工作过程等到学习和训练,能够组织各种形式的货物运输,能够实现从“新手”到“行家”的递进。

3.教材结构设计

为更好地辅助翻转课堂和项目化教学模式,实现“一体化”教学,《运输组织管理》以认知―实施―考核的逻辑顺序进行编写。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项目描述,指导学生明确项目名称和目标;第二层项目任务,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每个任务应该熟悉的知识和完成任务的操作步骤;第三层项目测评,通过设计项目任务和评价体系,考核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能力。

图1-1 循环式项目与任务序化

三、《运输组织管理》项目化教材开发特点

1.校企合作“双主体”共同开发彰显工学结合特色

《运输组织管理》教材开发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单位、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兼职教师的积极参与,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教材编写大纲,共同设计项目任务,共同完成教材的编写。

2. 体现全新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本着“做中教、做中学” 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结合《运输组织管理》课程特点,以能力为本位,坚持以行动导向的原则,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运输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3.教材内容对接物流职业标准

教职成[2011]12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运输组织管理》项目化教材编写参考物流职业标准运输管理部分进行认真选取,能有效指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参考文献: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8)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地理条件相对复杂,河流纵横交错,数量更是不可计算,其中以中小河流为主。为了支撑治理工作,诸多大型的治理工程项目被相继建成,其在河流治理工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河流疏浚、河堤加固等工作提供保证,防洪效果大大提升,保证中小河流的稳定运行。如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还处于待成熟阶段,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1、规划设计问题

通过对现阶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治理工程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广东省乐昌市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来看,由于地处粤北山区,河流坡降大,汇流时间段,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辖区内重要河流已基本列入国家及省专项规划范围。在项目规划与设计之中,容易产生工程设计变更问题,在发生设计变更时,前期设计过程中未对治理区域的实际情况予以掌控,照搬照抄现象很是严重,缺乏因地制宜的理念,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土地纠纷问题

如今,为了保证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开展项目工程建设需要一定空间与土地,在占用这些土地资源的过程中,会与当地的群众或村民产生一定的土地纠纷。通常情况下,治理河道主要设置在集镇或县城区域,该区域的土地资源价值相对较高,其中涉及到很多群众利益[2],会与当地群众产生一系列的牵扯与纠纷,会为拆迁工作带来难度。土地纠纷问题的发生,其会制约工程的正常开展,拆迁征地问题的发生会遗留很多问题,是治理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

3、项目施工问题

除了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治理工程项目在实施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3]。治理工程项目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其所持续的战线也相对较长,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特点,其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外部自然环境、施工工艺、材料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引发工程问题的因素很多,是当前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拆迁征地的工程量相对较大,群众因素的干扰较多,项目施工所处的环境相对复杂,解决施工问题是王道。河道治理中很多工程项目的实施会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恶劣天气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迟工期,制约项目的正常进度。

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及管理的优化策略

1、加强对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应做好前期的勘查设计工作,通过合理的招标,从中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勘查与设计单位应具备足够的行业资质与条件,具备专业性、合理的单位编制,是保证项目设计质量的关键。设计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充足的设计依据与材料,设计文件必须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统一,具备规范性勘测与设计技术。设计人员要充分将安全因素、效果因素以及质量因素等考虑其中,严格遵循水利部、财政部的相关条文,尽量避免发生工程设计变更的情况,而引起诸多的设计问题。因此,在设计阶段,应加深勘查设计的力度与深度,弥补诸多可能存在的设计缺陷,提高治理工程建设水平。

2、加强对项目质量的有效控制

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项目质量控制一直是一项重要的问题,治理工程的建设质量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治理效果,关乎着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面,水利局等部门应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签订合同后施工方必须严格按照协议的要求履行义务,对工程材料、设备以及施工工艺等的使用予以规范。在材料控制方面,钢筋、混凝土、水泥、砂石等材料必须根据治理工程的实际效果而定[4],根据项目工程量的大小来确定材料的型号与规格,可大大提升项目的质量与效果。工程监理人员应及时对材料的质量与规格予以确认,禁止出现施工方肆意抬高价格的情况,一旦发生偷梁换柱、以次充好的情况,应对相关人士予以规范与惩处,以达到警示的效果。此外,为保证施工质量,设计人员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予以审核和检查,对治理工程的隐蔽工程、主体工程、关键的工序予以监理,对各部分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同时,还应对施工合同予以严格的规范,将工程质量作为合同签订的主要内容,将各项权责均可在工程项目中予以规范,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

3、做好项目后期的养护与管理

治理工程项目建成后,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若仅仅是建设完毕就万事大吉,若不加强后期的管理与养护,发生严重的破坏现象,治理项目的应用价值会大大降低,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且治理效果也相对较差现。针对此项问题,为了发挥项目的应用价值,项目建成后,后期的管理与养护也是必要的。为此,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在河流治理工程周围设置工程保护中心,专门针对项目进行合理的管护,加大在工程养护与管理上的投资与重视,对河道治理工程的防洪效果、排污能力等予以全面的审核,通过后期的合理养护与管理,能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情况来看,其在规划设计、土地使用纠纷问题以及施工问题等相对严重,制约着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针对此项问题,应做好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强化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强化对项目环境的管理与规范,工程项目建成后应强化管护工作,加大工程管护的资金投入,能保证治理工程的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纪少德,李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措施探讨———以宁夏同心县为例[J].中国水利,2015,20:54-55.

[2]宋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探讨[J].治淮,2012,05:39-40.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9)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威胁着国家的生态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生产活动频繁(如公路、隧道、水利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商品房、工业园区等城镇化设施),工程期内极易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这种人为的扰动是本市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下面,仅从三个方面,浅谈针对建设项目如何更好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

对于一个建设工程,在完成它的使命之后我们可以拆除重建,但对于建设周期内流失的水土资源,却一去不复还。因此,制定长远的规划,在宏观层面合理布局各类建设工程,势在必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织编制了《部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技术导则(试行)》,提出了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定义及部级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划分条件、指标和标准。本市也可以借鉴相关的划分标准,划定本市的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市的地理地貌情况、水文土壤资源情况及经济社会情况;结合现有的《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上海市土地整治规划》、《上海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相关专业规划,制定相应的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规划,通过规划的实施,科学的指导各类建设项目的开发和建设。

二、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审批制度

上海市水务局水土保持处具体负责开展全市水土保持工作,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保持设施验收的审批是其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报批的事项,根据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及《关于严格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中的相关要求,首先应对申请对象申报的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报告书(表)进行严格审查,审查过程中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为指导,结合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重点审查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分析预测、水土流失的防治责任范围,水土保持分区和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水土保持的监测计划以及对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等。水土保持方案必须切实可行,使水土保持措施落到实处,从而达到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工程安全运行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在建设项目的施工周期内,应强化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具体可以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跟踪监督施工期间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加强水土保持设计和施工管理,优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协调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的进度,这一项技术性工作,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监测咨询机构对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进行监测,行业管理单位可以通过监测成果,及时、准确的掌握项目区水土流失发生的时段、强度和空间分布等情况,了解水土保持措施的防护效果,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确保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正常发挥作用,同时又可以为同类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和制定防治措施体系提供依据。

2、加强施工期间泥浆排放的监管

目前工程建设中常见的泥浆处理方式是用槽罐车把泥浆运送至特定场所

让其自然干化,或是运送至附近的泥浆处理系统,通过泥水分离后运出。近年来,随着灌桩技术的推广应用,泥浆的排放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也给行业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监管过程中,必须重视对相应泥浆处置设施及其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例如沉淀池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相关泥浆固液分离设备投入和使用效率等。

3、积极推进低影响开发技术的使用

低影响开发技术(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开发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城市开发建设活动中采用生态工艺(例如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雨水花园等),取代高能耗、水泥管道铺设的水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对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冲击和破坏。本市的建设项目也可以借鉴推广,并因地制宜的开展技术创新。

三、重视批后验收监管工作

1、积极做好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指导工作

通过监督检查,督促已完工的建设单位开展水土保持设施评估工作,为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提供技术依据。对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不到位,存在较大水土流失隐患的项目,应要求完善水土保持设施后再申请验收。验收阶段,应严格按照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水土保持设施已按批准的方案建成,其治理程度、拦渣率、植被恢复率、水土流失控制量等指标均达到相关技术标准后,方能验收合格。

2、建设项目运行期的跟踪监测工作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10)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公路工程的建设。由于公路建设具有线路长、跨度大、占地面积大和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其弃土弃渣、路基填筑与开挖等工程活动会加剧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搞好水土保持,维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编制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对减缓由于建设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通过及时解决水土方案编制中出现问题,编制出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缓工程建设中引起的新增水土流失。从而保护好建设项目周边的生态环境。

1 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存在的问题

1.1 与主体工程的衔接问题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要求开发建设项目应按照“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规定,坚持“预防优先,先拦后弃”的原则,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和《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规定》,公路建设项目应在可研阶段编报水土保持方案。随着水保方案编制工作的开展,对方案报告书编制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之出现了方案报告书的编制深度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不协调的问题。公路建设项目可研文件主要是从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为工程初步设计做铺垫,此时其线路走向、设计标准等尚未完全确定,对方案要求的土石方量及其调配、工程占地面积和类型、取土场、弃土弃渣场设置等重点水土保持问题仅做一般性的描述,不做详细而准确的介绍。方案编制者只能从水保角度出发,通过查看地形图、现场调查等手段进行估算或选定这些基础资料,很难站在主体设计角度综合考虑,致使施工时主体设计内容变化较大,难以将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落到实处,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落实水土保持工作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带来困难。

1.2 现状介绍存在的问题

方案报告书中的现状介绍包括项目概况和项目区概况两方面的内容。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水土流失危害的重视,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急剧上升,因一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部分相近专业的技术人员流动到水土保持行业中来,而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土保持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比较肤浅,对开发建设项目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在编制项目概况和项目区概况时,只是简单机械地照搬主体设计中的相关内容,对现状不进行分析或分析深度不够,致使现状介绍得主次不分,土石方、取土场、弃土弃渣场、大临工程等主要内容缺失或不突出;对土地利用现状、人均耕地面积、暴雨特征值等既不进行现场调查,也不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导致项目概况章节篇幅很长却缺少主要内容,不能满足方案审查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1.3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项目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作为项目立项的必备条件之一,日益受到相关单位的重视,但方案编制单位在方案编制中多以水土保持方案审查通过和迎合主体工程需要为目的,被动服从、迁就于主体工程设计结果。在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中出现方案比选无水土保持量化指标,施工工艺介绍不全面,无临时占地和取土场、弃土弃渣场位置等合理性的分析与评价内容;土石方平衡分析多理想化,缺少对施工工序、时空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致使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流于形式。

1.4 水土流失预测存在的问题

水土流失预测是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预测项目造成的新增土壤流失量和水流失量,可以判断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为下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指导性意见。目前,方案编制中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多采用类比法,即通过与项目区既有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用修正值来预测本项目新增土壤流失量。但是,由于现有水土流失监测制度不完善,大多数监测数据不公开,很多建设项目所涉及的项目区缺少土壤流失量和水流失量实测值;同时鉴于科研深度和方案编制的客观条件,方案编制单位无法开展现场实测工作,导致方案编制单位在水土流失预测时不能对水土流失危害做出全面分析和评价,无法对土壤侵蚀模数进行合理取值,使得水土流失预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降低,起不到指导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的作用。

1.5 水土保持监测存在的问题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要求公路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应以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破坏面和土石料临时转运场等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为重点,设置监测小区,并平行布设3个以上监测点。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特点,土石方工程一旦开工,就会有大量的路基填筑和取弃土等工程活动,路基边坡和取土场、弃土弃渣场等水土流失重点区域被频繁扰动,很难布设监测小区和定点监测点。但为了满足水保[2009]187号文中有关监测频次的要求,只能在工程后期选择符合条件的坡面布设定点监测点,无法对工程建设引起的新增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全面监测和量化。此外,因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主体工程实施进度的制约作用较小,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消极应付,往往在工程接近完工时才委托监测单位实施监测工作,使土建高峰期的水土流失资料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监测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整个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和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效果,设计单位无法及时补充、完善相应的水保措施。

2 对策与建议

2.1 合理设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深度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设计的一项专项研究,是在分析和研究主体工程可行性设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踏勘、调查、航片解译等辅助手段,确定项目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因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以达到预防或减轻工程建设过程中新增水土流失的目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是否对项目进行投资的重要依据,研究的对象为主体工程本身,而对于水土保持方案所研究的弃渣场和取土场占地面积、地类、设置位置及土石方量的多少等重点内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一般不会进行详细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人员根据主体工程已选定的线路,通过现场调查、踏勘,根据工程所需选定相应的取土场和弃土弃渣场,但这些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角度选定的,大部分不能满足路基填料、运距等主体工程的要求,落实难度大,致使水保方案报告书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因此,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结合行政要求,针对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及行业特点,结合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要求,开展行业分类研究,探讨水土保持方案与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间的互补关系,明确公路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编制的目的、编制深度、主要研究对象、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提高方案编制工作的科学性、水保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2 加强技术指导,提高行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方案编制单位应组织编制人员到施工现场参观,并积极举办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参观施工现场和培训学习,了解公路建设项目的组成内容、工程特点、施工方法、施工组织安排和施工时序,掌握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新增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段落及时段,分析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危害,借鉴同类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成功经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确保水保方案报告书的编制质量。

2.3 强化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是方案编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对不满足水土保持要求的线路走向、施工方法、防治措施等提出补充和完善建议,有利于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主体,使水土保持监理和水土保持监测落到实处,为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提供保证。因此,应强化方案编制单位对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并按照水土保持规范中的一般规定、约束性规定以及特殊规定,从保护项目建设地周围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水土保持的角度出发,查找主体工程设计中线路选线、工程占地、土石方量、取土场、弃土弃渣场及大临工程位置设置等环节存在的缺陷,论证主体工程设计的不合理性,补充和完善水土保持设计,并对主体设计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控制扰动范围、减少植被破坏和弃土弃渣、预防或减轻新增水土流失,快速修复项目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2.4 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研究

公路建设项目属线性工程,具有线路长、跨度大、占地面积大,对原地貌的扰动和破坏大,工程组成较多,施工周期较长等特点。工程施工过程中地表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受项目所在地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工程扰动前后土壤侵蚀模数的正确取值对预测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议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相关科研单位,在已有土壤侵蚀类型分区的基础上,对全国各类型区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根据其水土流失特点和土壤侵蚀现状,研究制定出各类型区不同侵蚀类型、等级的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和技术参数,并形成规范性或指导性文件;要求建设单位对各开发建设项目及时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并公布监测结果,以便编制单位对照或参照采用,从根本上解决水保方案编制中水土流失预测不准的问题,使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编制更加规范和科学。

2.5 加强监管力度,规范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监测对水土保持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才能掌握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变化情况,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和安全隐患,及时完善防治措施,协助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并为水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实施决策提供重要凭证。由于我国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起步较晚,监测制度不健全,所以监测手段、方法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相关科研单位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布点和监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施工特点,制定出科学、操作性强的监测规范规程,使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和监测点的布设更加规范、科学。同时应加强监管力度,对未及时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建设单位,采取必要的手段使业主了解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及时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并定期报送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3 结语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方案对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各项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日趋完善,相信编制人员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能够编制出更加合理、实用的水土保持方案。

参考文献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11)

第二条本管理规定适用于由国家投资、中央和地方合资、企事业单位独资、合资以及其它投资方式兴建的防洪、除涝、灌溉、发电、供水、围垦等大中型(包括新建、续建、改建、加固、修复)工程建设项目,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可以参照执行。

第三条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分级管理和目标管理。逐步建立水利部、流域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建设项目法人分级、分层次管理的管理体系。

第四条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要严格按建设程序进行,实行全过程的管理、监督、服务。

第五条水利工程建设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积极推行项目管理。

第二章管理体制及职责

第六条水利部是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水利工程建设实行宏观管理。水利部建设司是水利部主管水利建设的综合管理部门,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其主要管理职责是:

1.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研究制订水利工程建设的政策法规,并组织实施;

2.对全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行业管理;

3.组织和协调部属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

4.积极推行水利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培育和完善水利建设市场;

5.指导或参与省属重点大中型工程、中央参与投资的地方大中型工程建设的项目管理。

第七条流域机构是水利部的派出的机构,对其所在流域行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负责本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的行业管理。

1.以水利部投资为主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除少数特别重大项目由水利部直接管理外,其余项目均由所在流域机构负责组织建设和管理。逐步实现按流域综合规划、组织建设、生产经营、滚动开发;

2.流域机构按照国家投资政策,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建立流域水利建设投资主体,从而实现国家对流域水利建设项目的管理。

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电)厅(局)是本地区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水利工程建设的行业管理。

1.负责本地区以地方投资为主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组织建设和管理;

2.支持本地区的国家和部属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积极为工程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第九条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的立项、筹资、建设、生产经营、还本付息以及资产保值增值的全过程负责,并承担投资风险。代表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进行管理的建设单位是项目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负责按项目的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建设工期、工程质量,实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对国家或投资各方负责。

第三章建设程序

第十条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利工程建设要求严格按建设程序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程序一般分为:项目建设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包括招标设计)、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阶段。

第十一条建设前期根据国家总体规划以及流域综合规划,开展前期工作,包括提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

第十二条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已批准,项目投资来源基本落实,可以进行主体工程招标设计和组织招标工作以及现场施工准备。

第十三条项目法人或建设单位向主管部门提出主体工程开工申请报告,按审批权限,经批准后,方能正式开工。

主体工程开工,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前期工程各阶段文件已按规定批准,施工详图设计可以满足初期主体工程施工需要;

2.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年度计划,年度建设资金已落实;

3.主体工程招标已经决标,工程承包合同已经签订,并得到主管部门同意;

4.现场施工准备和征地移民等建设外部条件能够满足主体工程开工需要。

第十四条项目建设单位要按批准的建设文件,充分发挥管理的主导作用,协调设计、监理、施工以及地方等各方面的关系,实行目标管理。建设单位与设计、监理、工程承包单位是合同关系,各方面应严格履行合同。

1.项目建设单位要建立严格的现场协调或调度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设计、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从整体效益出发,认真履行合同,积极处理好工程建设各方的关系,为施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监理单位受项目建设单位委托,按合同规定在现场从事组织、管理、协调、监督工作。同时,监理单位要站在独立公正的立场上,协调建设单位与设计、施工等单位之间的关系。

3.设计单位应按合同及时提供施工详图,并确保设计质量。按工程规模,派出设计代表组进驻施工现场解决施工中出现的设计问题。

施工详图经监理单位审核后交施工单位施工。设计单位对不涉及重大设计原则问题的合理意见应当采纳并修改设计。若有分歧意见,由建设单位决定。如涉及初步设计重大变更问题,应由原初步设计批准部门审定。

4.施工企业要切实加强管理,认真履行签定的承包合同。在施工过程中,要将所编制的施工计划、技术措施及组织管理情况报项目建设单位。

第十五条工程验收要严格按国家和水利部颁布的验收规程进行。

1.工程阶段验收:

阶段验收是工程竣工验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凡能独立发挥作用的单项工程均应进行阶段验收,如:截流(包括分期导流)、下闸蓄水、机组起动、通水等是重要的阶段验收。

2.工程竣工验收:

(1)工程基本竣工时,项目建设单位应按验收规程要求组织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提出有关报告,并按规定将施工过程中的有关资料、文件、图纸造册归档。

(2)在正式竣工验收之前,应根据工程规模由主管部门或由主管部门委托项目建设单位组织初步验收,对初验查出的问题应在正式验收前解决。

(3)质量监督机构要对工程质量提出评价意见。

(4)根据初验情况和项目建设单位的申请验收报告,决定竣工验收有关事宜。

国家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由国家计委会同水利部主持验收。

部属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由水利部主持验收。部属其它水利建设项目由流域机构主持验收,水利部进行指导。

中央参与投资的地方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会同水利部或流域机构主持验收。

地方水利建设项目由地方水利主管部门主持验收。其中,大型建设项目验收,水利部或流域机构派员参加;重要中型建设项目验收,流域机构派员参加。

第四章实行“三项制度”改革

第十六条对生产经营性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要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其它类型的项目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1.工程建设现场的管理可由项目法人直接负责,也可由项目法人组建或委托一个组织具体负责。负责现场建设管理的机构履行建设单位职能。

2.组建建设单位由项目主管部门或投资各方负责;

建设单位未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相对独立的组织形式。内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2)经济上独立核算或分级核算;

(3)主要行政和技术、经济负责人是专职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

第十七条凡符合本规定第二条要求的大中型水利建设项目都要实行招标投标制:

1.水利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定或国际采购导则进行,并根据工程的规模,投资方式以及工程特点.决定招标方式。

2.主体工程施工招标应具备的必要条件:

(1)项目的初步设计已经批准,项目建设已列入计划,投资基本落实;

(2)项目建设单位已经组建,并具备应有的建设管理能力;

(3)招标文件已经编制完成,施工招标申请书已经批准;

(4)施工准备工作已满足主体工程开工的要求。

3.水利建设项目招标工作,由项目建设单位具体组织实施。招标管理按第二章明确的分级管理原则和管理范围,划分如下:

(1)水利部负责招标工作的行业管理,直接参与或组织少数特别重大建设项目的招标工作,并做好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

(2)其他国家和部属重点建设项目以及中央参与投资的地方水利建设项目的招标工作,由流域机构负责管理;

(3)地方大中型水利建设项目的招标工作,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第十八条水利工程建设,要全面推行建设监理制。

1.水利部主管全国水利工程的建设监理工作。

2.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的选择,应采用招标投标的方式确定。

3.要加强对建设监理单位的管理,监理工程师必须持证上岗,监理单位必须持证营业。

第十九条水利施工企业要积极推行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走向市场,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

1.施工企业要按项目管理的原理和要求组织施工,在组织结构上,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在经营管理上,建立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项目独立核算管理体制;在生产要素配置上,实行优化配置,动态管理;在施工管理上,实行目标管理。

2.项目经理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最高组织者和责任者。项目经理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

第五章其他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水利建设项目要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1.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及各级质量监督机构,要认真履行质量监督职责,项目建设各方(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必须按受和尊重其监督,支持质量监督机构的工作;

2.建设单位要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检查体系,按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设计合同文件,检查和控制工程施工质量;

3.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施工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水利部施工质量管理规定、质量评定标准。

4.发生施工质量事故,必须认真严肃处理。严重质量事故,应由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组织有关各方联合分析处理,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项目主管单位要加强检查、监督;项目建设单位要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督促参加工程建设的各有关单位搞好安全生产。所有的工程合同都要有安全管理条款,所有的工作计划都要有安全生产措施。

第二十二条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交流管理工作。

1.积极利用和发挥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建设管理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团体作用,组织学术活动,开展调查研究,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加强水利建设队伍联络和管理。

建设项目开发流程(篇12)

1.水土保持现状

我国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356 万km2, 其中受水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65 万km2, 受风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91 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有26 万km2 的水土流失面积为水蚀、风蚀交错区(P31-33)。调查表明,我国水土流失面广、量也比较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以及沿海地区都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国民经济还十分的低,生产技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区域上看我国西部地区开发、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还有东部和中部地区新兴产业的崛起与产业重组,都需要加快建设步伐,要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电力、冶金化工、采矿、水利、水电、交通道路、农林开发、城镇建设等开发建设项目76810个,平均每年有15000多个项目在建设,比以往有了快速的发展。开发建设项目既给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同时又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强烈扰动地面,废弃大量渣石,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直接危害建设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并对项目生产构成潜在的威胁。搞好水土保持,保护水土资源,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以及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成效等进行动态监测的过程,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生态建设宏观决策的基本根据,是水土保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水土保持现代化水平的基础。

2.1为国家生态建设服务

2.1.1履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职责,开展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与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四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中的作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经费。”第四十一条规定:“对可能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自行或者委托具备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机构,对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并将监测情况定期上报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由此不难看出,水土保持监测应依法履行职责,实施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并做好报告与公告,让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处于舆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不断提升水土保持设施的质量和水平。

2.1.2探索建设工程水土流失特点,为国家生态建设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多次对全国水土保持专科实施监测和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同时,各流域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实施了小流域和坡面径流场水土流失观测,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有力的支持和推动了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如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确定,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区的综合治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试点治理,珠江上游石灰岩区水土流失试点治理,三江源头生态恢复工程等等,水土保持监测已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2为开发建设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服务

2.2.1掌握项目区水土流失动态,为完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基础数据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任务,是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对水土流失的数量、强度、成因和影响范围进行动态监测,掌握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变化动态,分析项目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和隐患,为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提供信息,也为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设施设计提供依据。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首要工作,就是搞清项目区的水土保持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区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以及区内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尤其是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如水土流失主要方式、面积、侵蚀强度,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和进度安排等,对照水土保持方案判断其真伪,然后依据监测的实际情况对其提出补充修改意见,以完善水土保持方案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这不仅有利于整个工程建设的安全,有利于水土保持措施甚至主体工程设施的施工,而且有利于保护项目区内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利于核定工程造价。

2.2.2动态监测建设过程水土流失,为工程建设安全提供保障

随着工程建设施工的进行,环境条件特别是侵蚀动力条件的突发性变化和出现,建设场地的扰动侵蚀、微地形的塑造、料场与弃渣场的侵蚀等都会出现,并形成隐蔽性的不稳定变化或激发不稳定事件。这些不稳定都会对工程建设本身构成严重威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就是对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监测,并将从始至终对监测对象的流失特征、数量变化、突发事件及损失、危害等实施跟踪监测。确保既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监测对象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其相关征兆,纠正或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患于未然,避免事故发生。或者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规避灾害,减少财产和生命损失。

2.2.3全面分析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为项目建设管理提供依据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依据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科学、客观地分析评价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达标情况,及时为工程建设单位和管理机构提供信息,以便工程建设得到及时、合理的控制,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另外,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也可以为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后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可以积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同类项目的水土流失预测、防治措施设计和监测等提供资料。

2.2.4评价水土保持设施及其效 益,为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和管护提供依据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将及时、全面地对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科学分析水土保持设施的数量、质量、效果及其变化趋势,回答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水土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等指标的变换,并为采取有力的管理、维护和保证措施持续发挥效益提供基础信息。没有项目建设施工过程和运行初期的水土保持监测数据,既难以评价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动态,又难以评价水土保持设施的作用,也难以采取有效的管护办法持续发挥水土保持设施效益。

2.3为水土保持学科发展服务

2.3.1开拓新领域,发展水土保持科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为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前景。在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这组日益突出矛盾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而水土保持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开发建设人为侵蚀是以人为活动为主要营力,加上自然外营力,构成以干扰和破坏地面,塑造地貌和排放大量固体、液体、气体等废弃物为明显特征的一类侵蚀。探索这类侵蚀的发生变化机理,认识和掌握它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规律,是水土保持学的一个新方向,也是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需要。

2.3.2开展预测预报研究,全面提升水土保持技术服务能力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离开了实践,学科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又是检验科学技术的唯一准绳。以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指导思想,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仔细对待监测的各个环节,探讨不同条件下水土流失变化和水土保持效果,分析总结变化规律及其对环节的影响,不断丰富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和理论,推动整个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迈上新台阶。我国自然条件十分复杂,各地区差异大,迫切需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为全面认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水土流失危害和评价项目水土保持效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Z].

[2] 刘震.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大地出版社,2004.7

[3] 李智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9

精选范文
相关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