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汇票的风险范本十二篇

时间:2023-06-02 15:29:25

电子汇票的风险

电子汇票的风险(篇1)

近年来,作为重要支付工具和融资工具的商业汇票获得了快速发展,对便利企业支付结算、拓宽融资渠道、改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出于效率、风险、成本等因素考虑,传统的纸质商业汇票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商业汇票电子化需求越来越迫切。

电子商业汇票是出票人以数据电文形式制作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分为电子银行承兑汇票和电子商业承兑汇票。与纸质商业汇票相比,电子商业汇票具有以数据电文形式签发、流转,并以电子签名取代实体签章的两个突出特点,对于杜绝伪造、变造票据案件,降低企业结算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纸质商业汇票采取传统的纸质、手工处理模式,制约了票据业务的发展。与商业汇票的迅猛发展相对应,票据市场基础建设工作已经滞后,票据纸质化带来的问题尤其突出。

首先,纸质票据交易手续繁琐、成本高、效率低。需要经过票面审核、真伪查询、书写背书、手工签章、邮寄托收、入库保管等一系列环节。其次,纸质票据有着与生俱来的风险和不便,伪造、变造商业汇票等假票诈骗案件时有发生。最后,纸质票据市场信息流转不畅,交易效率低下。

以上三点,严重制约了传统的纸质化票据的进一步发展,票据纸质化成为了票据业务和票据市场发展的一大瓶颈。

2005至2006年,基于便捷票据流通以及适应集团企业票据管理的需求,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最先推出电子商业汇票。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商业银行逐渐探索出多种应用模式和集团企业票据资源集中管理的解决方案。但是,商业银行的电子票据系统都是依托各自的网上银行系统,电子票据只能在内部客户间流转,无法进行跨行转让,制约了电子票据市场的规模化发展。

目前,资本市场已全面实现电子化运作,货币市场已实现或正在加速推进电子化。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债券市场、央行票据市场,均以电子化方式发行、流通和兑付,而票据市场的手工交易方式,不利于整个金融市场的连通和发展。近年来,诸多专家、市场参与者从法律制度、风险控制、业务操作等方面对电子汇票的市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商业银行电子汇票的探索应用为电子汇票市场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电子银行的迅猛发展为电子汇票市场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客户基础。

人民银行已牵头搭建全国性跨行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商业银行的票据系统按一定规则接入该平台,实现商业汇票电子化处理、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和商业汇票公开报价功能。该系统的推出将迅速提升电子商业汇票在票据结算中的占比,促进了国内贸易结算及企业融资的发展。

商业汇票电子化利于企业

商业汇票电子化为企业客户提供方便、高效的支付及融资工具。电子商业汇票通过网上企业银行接入,在使用过程中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简化了手续和环节,交易在途时间大大缩短,与其它支付工具和融资方式相比,效率极大提升。

同时它为企业客户提供了完整的电子商业汇票服务。从业务范围看,电子商业汇票“覆盖”了传统纸质化票据的所有功能;从业务流程看,电子商业汇票从签发承兑开始到背书流转最后到托收入账,所有环节都实现了电子化操作。这大大降低了票据业务的操作风险、欺诈风险和法律风险。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各家商业银行成熟的网银平台,采用严格的数字证书体系进行加密,附加了多重防护手段,确保电子商业汇票使用的安全。

同时,商业汇票电子化满足集团客户“票据池”管理的需要。资金集中化管理水平较高的集团企业迫切需要实现票据的集中化管理。电子商业汇票推出前,由于成本、效率、风险等多方面因素,票据集中管理困难重重。电子商业汇票的推出,使票据集中化管理变得简单,企业管理的是票据的电子信息,无需进行实物的转移,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控制了风险。

电子汇票的风险(篇2)

二、电子商业汇票的启动,对加速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风险可控:商业银行内控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开发电子票据系统,对于电子票据,可以跟踪票据业务办理的各个环节,有利于防范票据业务风险,遏制违规承兑、违规贴现等行为,克服纸质票据易遗失、易损坏等缺点;对于系统登记的纸质票据,可以有效的抑制假票、克隆票等犯罪,减少票据案件的发生,提高商业银行的内控能力。

(二)效率提高:商业银行的交易效率得到提高

实现票据交易电子化之后,电子票据从签发承兑开始到背书流转,到最后的托收入账,所有环节都实现了电子化操作。电子票据通过网上银行接入,在使用过程中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交易在途时间大大缩短,效率极大提升,同时实现交易电子化之后,不存在送票、取票、验票环节,可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如节省了装订票据、票据传送、印刷票据所产生的纸张和打印消耗品等经营成本。显著提高交易效率,使票据真正成为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强有力工具。

(三)业务创新: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高

在人民银行搭建电子票据市场的公共平台上,各家银行积极响应人民银行的整体规划,研究人民银行规范的电子票据业务制度和统一的电子票据技术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开发符合本行经营战略和信息系统特色的电子票据系统,为客户提供便利的电子票据的产品和渠道,丰富银行资金结算业务产品线,提高银行的整体竞争能力。

三、电子商业汇票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电子商业汇票的发展将对企业交易结算行为产生较大影响,从而改变现有票据市场竞争格局

电子商业汇票管理成本较低、安全性较高等特点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务运行效率,促使企业使用电子票据替代纸质票据进行交易结算,纸质商业汇票业务将受到较大冲击,继而对现有以纸质票据为基础的票据市场竞争格局产生较大影响。

(二)电子商业汇票将部分替代流动资金贷款,对银行的信贷业务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电子商业汇票期限从以往纸质票据的6个月延长至1年,并且目前市场票据贴现加权利率水平仅为2.4%左右,而一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7%,两者之间差距接近3个百分点。这些特点将导致企业从降低财务成本出发,倾向于以电子商业汇票替代流动资金贷款,从而对银行的信贷业务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三)电子商业汇票的发展对银行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电子商业汇票要求商业汇票的电子银行系统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较长的付款期限和较高的票面金额要求银行具有更为严格的客户选择机制和风险缓释措施,以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线上电子化操作及线下调查评价并行要求更为严密的操作流程,以有效防范操作风险。这些均对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丰富电子银行的服务品种和服务能力

目前商业银行的网银系统一般只有功能较为单一的账户管理和资金汇划功能,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建立后,商业银行网银系统的功能将从单一的贷记指令处理向票据类信用支付工具领域拓展,并有可能衍生出更多的新型电子增值服务,这为电子银行服务创新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四、商业银行开展电子商业汇票的对策和建议

基于电子商业汇票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判断分析,提出如下几点开展电子商业汇票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学习培训,确保电子票据顺利运行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操作环节多,流程相对复杂,风险程度较高。在承兑、贴现、转贴现、付款等业务环节,相关账务处理是由各业务系统联动其他系统自动完成的,自动化处理程度较高,各商业银行要大力加强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系统、相关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的培训,使相关经营管理人员深入了解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实质、熟悉和掌握ECDS系统操作、认真学习人民银行和本行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要培养一支“懂业务、擅操作、善营销、促发展”的电子商业汇票业务队伍,为内部管理和客户营销工作提供人力资源基础;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确保能够熟练、规范地处理相关交易,保证《办法》在全行的顺利执行和业务的正常办理。

(二)抓住契机,大力推动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

客户培育和市场营销是制约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关键。各商业银行要认真研究落实客户宣传和营销方案,要加大市场拓展力度,结合系统功能,深入分析挖掘对公客户、尤其是企业网银客户的日常业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思路,抢占市场先机;要研究建立有效的产品营销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营销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宣传活动。

(三)细化准入标准,强化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

1、严格准入,强化担保,优化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结构

(1)严格优选客户,防范信用风险。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应优先满足优质信用等级高的客户和全额保证金承兑业务的需求。除全额保证金承兑业务外,对单纯办理承兑、信用等级低、综合贡献度差的客户,应慎重办理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与纸质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相同,均应符合《票据业务风险政策底线》及承兑业务其他管理政策要求。

(2)明确条件,强化信用风险缓释措施。客户申请办理电子商业汇票承兑业务,应符合《商业汇票承兑业务操作规程》关于承兑申请人的有关规定,并能够提供符合《电子商业汇票承兑业务风险缓释条件》要求的保证金及其他担保。

(3)区别对待,严控单张票面金额。为控制票据业务风险,对单张电子汇票金额要根据信用等级高低和小企业等不同客户确定不同的最高金额。

2、区别对待,细化贴现业务准入和价格管理

(1)合理确定六个月(不含)以上电子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准入标准。六个月(不含)以上的票据贴现业务应同时满足承兑人信用等级高,且票据到期日在承兑人授信有效期内的条件。

(2)明确票据贴现金额管理权限,加强大额贴现业务管理。贴现票据单张票面金额超过1亿元的贴现业务,必须履行一定的核准程序。

(四)区别产品和客户,稳步开展电子商业汇票营销工作

对承兑业务,要区分电子商业汇票的不同期限结构和不同客户对象,采取差别化营销策略。

对于有六个月期以下商业汇票承兑业务需求,且满足票据业务风险底线及其他相关管理要求的客户,可采取主动营销策略。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引导其采用电子商业汇票替代纸质票据方式办理承兑业务,以降低商业银行业务运营成本、提高电子银行使用效率、增加相关业务收入。

对于有六个月期以上商业汇票承兑业务需求的客户,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应对策略。对于流动资金贷款较少的优质重点客户,要主动营销,加强宣传,争取其办理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对于较多流动资金贷款的优质客户,应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密切关注客户动向,必要时适时提供电子银行承兑服务,对于其他客户,在收益无法有效覆盖风险的情况下,不得主动营销六个月以上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五)强化效益观念,提高收益覆盖风险水平

1、强化电子商业汇票承兑业务风险收益分析,加强收费管理

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收取承兑汇票手续费、承诺费及其他相关费用,不得随意减免,确保收益有效覆盖风险。不得为吸收存款或收取相关费用、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而盲目发展电子商业汇票承兑业务。总行将在拟下发新版服务价格表中明确电子商业汇票承兑业务相关收费标准,并根据其业务特点在纸质票据收费基础上适当提高六个月以上承兑业务基准价格。在新的价格管理文件下发前,电子商业汇票承兑业务手续费暂按现行纸质票据规定执行,六个月期以上电子银行承兑汇票承诺费应在现行六个月期纸质银行承兑汇票承诺费基础上上浮不低于0.5―1个百分点。

电子汇票的风险(篇3)

商业汇票结算方式是企业资金运营中重要的结算手段,特别是央行近几年推出的电子商业汇票,以其特有的优势越来越为广大用户所推崇,逐渐成为最主要的结算方式之一。

一、传统纸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的应用情况

商业汇票在企业中的应用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以下所涉及内容的均特指银行承兑汇票。由于近几年央行采取了紧缩货币政策,传统纸质银行承兑汇票成为企业办理购销业务的最重要的结算手段之一,以其流通性好、背书方便,目前仍在广泛使用。但由于纸质银行承兑汇票在载体方面的局限性,存在较多的风险点:1)银行承兑汇票收取时的风险。企业因销售商品或劳务收取客户签发或背书转让来的银行承兑汇票时,有可能会收到伪造、变造和克隆的银行承兑汇票。2)银行承兑汇票移交和保管时的风险。企业因购买商品或劳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移交给供应商时,会发生银行承兑汇票丢失或毁损风险。银行承兑汇票在保管过程中,因为保管不善有可能发生丢失、损毁和抢盗风险;因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也有可能发生内外勾结进行舞弊甚至违法犯罪等风险,给公司造成重大财产损失。3)银行承兑汇票背书时的风险。银行承兑汇票背书根据业务的性质可分为背书转让、背书贴现和背书承兑。背书转让指企业因购买商品或劳务将银行承兑汇票背书签章后转让给销售方企业的一种行为。背书贴现是指企业在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前将其背书签章后转让给银行,银行按照一定的贴现利率计算贴现利息,以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的余额付给企业的一种行为。背书承兑也叫承兑收款或委托收款,是指企业一般在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前10天内委托开户银行对承兑银行进行提示付款、办理委托收款的一种行为。三种背书行为中,因存在银行承兑汇票的移动,均存在丢失和毁损的风险;背书时因字迹潦草、签章错误等原因发生退票或被要求出具相关证明,从而产生不能按时付款或收款的风险。在背书转让和背书贴现过程中,还存在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在背书承兑过程中,要在提示付款期内及时将银行承兑汇票移交银行办理委托收款,避免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日不能收到货款的风险。为规避上述各类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主要是: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银行承兑汇票管理台账,加强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岗位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2)建立和完善银行承兑汇票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银行承兑汇票的查验、交接、保管,以及相关岗位设置、保卫和内控措施做详细规范。3)实行银行承兑汇票集中管理。建立票据集中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票据信息录入、汇总、查询、业务审批的网络化管理,同时实行票据实物的集中统一托管。4)对银行承兑汇票视同货币资金进行管理,并纳入现金流量预算。将银行承兑汇票收支与企业的购销政策相结合,在销售收款时,对以银行承兑汇票结算的客户收取贴息。在采购时,将是否接受银行承兑汇票结算在签订合同时予以明确。尽可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大限度降低资金运营风险。

二、电子商业汇票的优点

为进一步推动国内票据业务和票据市场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于二八年一月决定组织建设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六月正式立项,二九年十月建成投入使用。(1)电子商业汇票的概念。电子商业汇票是出票人以数据电文形式制作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电子商业汇票又分为电子银行承兑汇票和电子商业承兑汇票。与纸质商业汇票相比,电子商业汇票具有以数据电文形式签发、流转,并以电子签名取代实体签章的两个突出特点。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电子银行承兑汇票(简称电子票据)。(2)电子商业汇票的优点。电子银行承兑汇票通过采用电子签名和可靠的安全认证机制,能够保证其唯一性、完整性和安全性,降低了票据被克隆、变造、伪造以及丢失、损毁等各种风险;电子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保证、承兑、交付、背书、质押、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等一切票据行为均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上进行,可大大提升票据流转效率,降低人力及财务成本,有效提升金融和商务效率。传统纸质商业汇票在各个环节存在较多的风险,这些风险都需要高效、全面的日常管理措施予以防范和控制,一旦出现管理疏漏,轻则票款延迟收回,减低资金使用效率,增加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重则难以收回票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相对传统纸质商业汇票,电子商业汇票的主要优势是:电子票据的全部数据由央行管理、电子商业汇票国家处理中心记载和处理,每张电子票据均有长度为30位的、系统唯一的电子票据号码,既能杜绝假票,又节省了查询所需时间和费用。企业持有的电子商业汇票全部托管在本企业的票据账户内,杜绝了票据遗失、损毁的风险,企业不再发生票据保管费用。

三、电子票据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尽管电子票据的优势突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了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是个别现象,也有的比较普遍:1)电子票据系统推出时间较短,应用还不够广泛,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企业对该系统的了解和使用有很大差异,造成企业收到电子票据后,对外背书困难,只能持有到期,对企业的资金周转造成负担,这又制约了电子票据系统的进一步推广。2)央行的电子商业票据系统虽然有统一的标准,但由于各家银行网上银行界面不尽相同,在实际操作时存在一定的差异,给企业票据管理人员带来困扰。3)个别银行的电子回单打印系统没有设定打印次数,一旦操作人员重复打印,有可能造成重复记账。4)办理电子票据贴现业务时,票据系统提供的电子回单上只记载票据贴现入账实收金额,不反映贴现利息。办理跨行贴现业务时,个别贴现行甚至不能提供回单。

电子汇票的风险(篇4)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4-0071-03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接收、登记、转发电子商业汇票数据电文,提供与电子商业汇票货币给付、资金清算行为相关服务并提供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和商业汇票公开报价服务的综合性业务处理平台。

电子商业汇票是纸质商业汇票的继承和发展,其所体现的票据权利义务关系与纸质商业汇票没有不同。但是电子商业汇票以数据电文形式替代原有纸质实物票据,以电子签名取代了实体签章,以网络传输取代人工传递,以计算机录入代替手工书写,实现了出票、流转、兑付等票据业务过程的完全电子化,票据安全性和交易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电子商业汇票较纸质商业汇票对短期贷款的替代性优势

相比纸质商业汇票,电子商业汇票对银行短期贷款的替代性有如下优势:

(一)成本较低

与现行纸质商业汇票相比,电子商业汇票有效降低了票据流转成本。纸质商业汇票的签发、流转、查询,以及银行转贴现业务都需要一定的财务成本。电子商业汇票是新型的无纸化的支付结算工具,最大的特性就是签发和流转都采取电子化方式,以数据电文来完成,一般当天即可完成交易,具有安全高效、标准统一、方便快捷的特点,省却了票据“纸质时代”的周转成本、保管成本、交易成本等费用。

(二)期限结构更趋合理

根据《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电子商业汇票付款期限最长为1年,打破了原纸质商业汇票最长期限6个月的桎梏,票据的期限结构更趋合理。票据融资和1年期贷款在期限上完全弥合,使得电子商业汇票作为融资工具能够替代全部期限内的短期贷款。

(三)资金周转效率提高

一是票据支付效率得以提高。纸质票据的流转和到期收款,在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都采用手工传递或邮递等方式处理,手工处理的纸质商业汇票结算效率低下,发生支付结算纠纷多,案件损失大。电子商业汇票的签发、流转、收款实现了电子化,缩短了票据和资金的在途时间,大大提高支付结算效率。

二是票据流转更加快捷高效。企业、银行等使用电子商业汇票的市场主体,在使用电子商业汇票过程中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易对手更多,交易活跃性增强,交易效率大大提高,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畅通融资渠道。

(四)市场主体和功能更加丰富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上线后,市场参与主体扩大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财务公司、被行、被财务公司、人民银行、法人和其他组织,这大大活跃了票据市场。对企业来说,提供了更好的融资渠道;对银行来说,提供了更好的优化资产结构、调节流动性的平台;对中央银行来说,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建成将使中央银行成为电子商业汇票市场的一个经常易主体,未来可能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一个主要手段,增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弹性和力度,提高中央银行调控货币市场的能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五)票据风险大大降低

一是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对票据签发必备的所有凭证号实行电子备案,可以有效辨别票据的真伪,杜绝了造假和克隆现象的发生;二是采用电子签名代替实体签章,确保了电子商业汇票使用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了票据业务的欺诈风险;三是流转过程仅在成员之间进行,通过征信系统的外部监督,可以促使成员维护和珍惜自己的信用,杜绝不规范交易行为,从而有效抑制票据风险和纠纷。

三、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上线对短期贷款的替代途径

(一)系统上线后,将促进商业信用对银行信用的替代作用

基于企业信用状况不透明、流通渠道不畅通等原因,商业汇票的推动一直进展缓慢。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地推出,一是鉴于系统对出票人准入门槛的限制,使商业信用更透明,客观上提高了出票人自身的信用,有助于企业信用评级,并产生信用增级作用;二是通过系统记录企业支付信用的外部压力,促使企业增强维护信用的自觉性,有利于树立企业诚实守信的形象,有利于企业信用意识的进一步建立;三是系统对电子商业汇票实行集中登记存储,提供互联互通的流通转让平台,促进商业信用票据化。同时ECDS与大额支付系统连接,可同步完成票据融资交易的交割,实现票款兑付,有效控制和防范电子商业汇票转贴现、再贴现业务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即使省却银行承兑环节,电子商业汇票一样具有高接受度,这有效打破了商业汇票发展面临的瓶颈,将极大地推动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并直接替代部分银行短期贷款。

(二)系统上线后,电子商业汇票作为支付工具对银行短期贷款的替代性进一步增强

电子商业汇票作为一种信用支付结算工具,将生产交易和融通资金联系在了一起。从买方来看,购货单位以自身的信用,更加有效地运用电子商业汇票作为延期付款的凭证而不是银行贷款来向上游进行款项结算,解决了买方无法现时支付资金的问题,使得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占用减少,相应降低了对短期贷款的需求;从卖方来看,由于ECDS客观上促进出票企业以及电子商业汇票信用的提高,在需要临时资金周转时,持票人可以很方便地将票据背书转让实现企业间贸易支付流转,或者将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银行贴现融资,实现了从金融机构融资的功能;从票据的流转来看,由于电子商业汇票的高流通性、高接受度、成本更低、安全性更强、期限更加合理,企业对电子商业汇票的需求增加,相应减少短期贷款的需求。

(三)系统上线后,电子商业汇票作为融资工具较银行短期贷款更受欢迎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规定,电子商业汇票持票人可以在票据到期日前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中进行登记,以该票据为债权人设立质权,这大大便利了贸易融资。

根据融资对象的不同,电子商业汇票融资有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三种方式。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上线,具备了成熟票据市场所具备的三个必需要素:一是企业之间互相认可并接受;二是企业与银行贴现时完全畅通;三是银行与银行间转贴现、银行与人民银行再贴现渠道畅通。持票人需要融通资金时,可以在票据到期日前将票据权利背书转让给银行,从而融入资金满足资金周转的需要;持有票据的金融

机构也可以方便地将所持票据转贴给其他银行或者通过再贴现转让给人民银行,从而及时回笼可贷资金,这就为企业票据贴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票据融资进入良性循环。电子商业汇票的签发、背书转让将作为短期贷款的替代品大幅增长。

四、电子商业汇票替代短期贷款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

一是资产结构和盈利模式呈现新变化。由于电子商业汇票对短期贷款的替代作用,引起商业银行短期贷款比重缓慢下降,同时电子商业汇票的签发、票据融资业务比重平稳上升。电子商业汇票贴现业务的增长,也使得商业银行以抵押、担保方式为主的短期贷款方式发生变化,在资产结构中占比降低。资产结构的变化,必然改变金融机构传统的盈利模式,即息差收入减少,票据业务的收益上升。

二是客户结构调整难以避免。由于电子商业汇票的低成本、便捷高效等优势,企业对票据融资的需求快速增长,资质比较好的大中型企业,把一年期短期贷款置换成电子商业汇票的倾向增强,同时,基于良好的信用及资金实力优势,签发商业汇票和融资性票据更为可行。因此,短期贷款客户群体中,大中型企业退出明显。

(二)影响票据业务经营管理体制和风险管理体制

一是传统票据业务经营管理体制的变革。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作为一项新的业务,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商业汇票业务处理流程带来质的变化。

二是信息技术安全。电子商业汇票能够有效杜绝票据的真伪、保管、传递、诈骗等原有纸质票据市场常见的风险,但同时也面临信息技术的安全风险,比如说数据文件丢失、系统运行瘫痪、网络遭遇攻击、各种病毒入侵等。这对各金融机构行内系统安全保障措施和维护带来了挑战。

(三)对商业银行资金管理能力和定价水平提出挑战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地推出,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资金运用渠道的同时,也增加了资金调度、资金管理的难度,面l临新的票据市场及新的风险点。同时,基于询价报价交易的机制,对商业银行成本核算、目标利润确定以及资产定价水平带来巨大压力,对现有的定价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四)法律法规衔接度有待加强

电子商业汇票的诞生对票据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一是电子签名和电子印鉴的法律效力。目前,现行的《票据法》中没有与《电子签名法》相衔接的地方。二是《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中增加了票据质押条款,而《票据法》没有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如果出现纠纷,容易引起票据当事人的冲突。三是《票据法》没有明确规定商业汇票的最长付款期限,只是在《支付结算办法》中规定,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根据《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电子商业汇票付款期限被延长到1年。这都对电子票据参与主体带来了运行上的风险。

五、商业银行应提前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一)优化资产结构,提高盈利水平

商业银行要按照电子商业汇票发展的形势,采取措施,重新配置资金,优化资产结构,借助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大票据业务创新力度,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提升盈利能力。

(二)积极拓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缓解大中型企业信贷市场退出带来的冲击

一是要加大研发投入,开发设计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切实降低中小企业信贷门槛,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二是要注重建立和培植稳定的基础客户群,通过改进服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等措施,维护其忠诚度;三是加强供应链融资服务,争夺供应链上的龙头企业和供应链上对于交易规则形成具有影响力且市场份额较大的核心企业客户;四是有选择地调整信贷期限结构,适当扩大中长期项目贷款比重,为整体产业链提供融资产品和服务,提高银行产品的渗透能力,提高产业链对银行的依赖度。

(三)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票据业务经营管理体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电子商业汇票相关制度的要求,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票据业务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业汇票的管理和操作流程,建立相关的内控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切实提高风险评估和防范能力。

二是提高信息技术安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接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时,要在各自的系统建设中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制定安全运行措施,通过建立防火墙等多种措施确保计算机安全运行。制定相关运行系统突况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系统安全问题,立即启动相应的处理程序,避免应对不当带来不利影响和损失。

(四)提高资金管理能力和定价水平

一是加强资金管理。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各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大资金调度和资金管理的主动性,在传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中进行合理配置资金,注重发挥电子商业汇票调节流动性的重要作用,在保证流动性的基础上,切实提高资金利用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电子汇票的风险(篇5)

1月29日中信银行公告,其兰州分行发生票据业务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9.69亿元。

4月6日银监会发文称,近日发生一起不法分子冒用龙江银行名义办理商业承兑汇票贴现、转贴现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6亿元。

4月8日天津银行公告称,天津银行上海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一起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为7.86亿元。

……

今年以来票据市场风险事件频发,年初至今各商业银行累计涉案金额已达62.7亿元。与其他金融产品不同,票据风险事件多为金融机构内部人员与外部涉案分子内外勾结,专业性较强,隐匿于公众视线之外。但票据单笔业务涉案金额动辄上亿元,容易引起公众对涉案金融机构风险管控能力的质疑,进而降低相关银行信用等级,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据了解,国务院已多次批示,要求人民银行强化票据统一市场的建设。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具体负责实施,拟在年内推出票据交易所构架方案。 票据的天然优势

票据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名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定义,票据指汇票、本票和支票3种。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进一步将汇票又划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媒体近日说的票据风险事件中的票据,指的仅仅是商业汇票。商业汇票又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的付款人是银行,商业承兑汇票的付款人是工商企业。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在某一天某一个小镇上来了一位很有钱的旅客,他进了一家旅馆给了这家旅馆老板1000块钱,然后对旅馆老板说:我先上去看一下,如果有我满意的客房我就住下了,然后旅馆老板趁旅客上楼的间隙,拿着这1000块钱去找隔壁的卖肉的,去还他这几个月欠下的肉钱,卖肉的收到钱后就把这1000块钱拿去还给卖猪的,卖猪的又拿着1000块钱去还他欠下的饲料款。那个卖饲料的老兄,拿到1000块钱赶忙拿去付清他所欠的房钱。旅店老板忙把这1000块钱放到柜台上,以免让旅客下楼时起疑心。此时那人正下楼来,拿起这1000块钱,声称没有一间让他满意的房间,走了……这一天,没有人生产了什么东西,也没有人得到了什么东西,可是全镇的债务都还清了,大家都很开心。

如果这个旅客拿的不是1000块钱,而是一张可按期兑换1000块钱的承诺书。这个故事也完全成立。如果旅客自身的信用很好,承诺书承诺的是他自己按期付款,那么这个承诺书就可以看作是商业承兑汇票。如果旅客自身的信用不足,或者他刚到这个小镇,大家不太信任他,旅客找到当地的一家银行,交付一定保证金后由银行开出承诺书,那么这个银行开具的承诺书,就可以看作是银行承兑汇票。

旅客把承诺书给旅店老板,旅店老板再给卖肉的,卖肉的再给卖猪的……这样的过程,就是票据的背书转让。在背书转让期间,票据的持有人不断变化。在上述故事中,最后票据又流回到旅客手里。如果旅客选择了住店,那么故事就可以更改为旅店老板最后持有票据,然后在旅客离店的时候,以票据向旅客要求到期付款。如果在转让的过程中,比如卖猪的不愿意接受票据,而要求卖肉的付给他现金,那么卖肉的就可以拿着这个票据去当地的银行要求贴现,也就是支付一定利息后获得贴现资金。这样,票据就在流转过程中又完成了融资工具的职责,变成了现金。

票据进入融资渠道后,主要有4种业务:贴现、转贴现、买入返售和再贴现。其中票据贴现,是工商客户支付一定利息后将票据转让给银行的业务。票据贴现以后,票据进入金融机构系统内后,可在金融机构之间买卖(即转贴现),也可在金融机构之间作为资金拆借的质押品(即买入返售),还可以向人民银行申请低息资金(即再贴现)。

在实际业务中,票据贴现能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便捷融资渠道和低成本资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改善金融机构资产均衡配置、增加投资产品、丰富宏观调控工具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纸质票据的天然缺陷

目前我国票据市场已运行了30多年,形成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并存的广阔市场,但农行、中信、天津银行风险事件中的涉案票据都是纸质票据,纸质票据实物操作繁琐,存在天然的操作风险。

纸质票据票面金额最高能达9亿多元人民币,而纸质人民币最高面额仅100元。所以我国为了防范不法分子伪造、变造票据,纸质票据由人民银行旗下的中钞公司采用证券纸彩虹印刷专业印制,印制过程中加入各种先进的防伪技术,防伪点远远超过纸质人民币。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由于纸质票据记载金额较大,不法分子伪造、变造纸质票据的技术也不断提高。

目前市场上最具欺骗性的有两种作案方式。一是修改一张真实的小金额的银行承兑汇票,将小金额改为较大的金额。二是直接向金融机构购买一张真实的商业承兑汇票,伪造信用等级较高的工商客户的全套签章。这两种作案方式,采用的票据都是正式印制的真实票据,非金融机构专业人士很难鉴别。

在叙做票据业务的金融机构,设有一种专业岗位,叫做票据审验岗。顾名思义,这个岗位是专门用来审验纸质票据的。风险防控能力较强的金融机构还要求该岗位必须通过考核,要求一定的工作经验,并对审验技能进行评估。但对于广大工商企业而言,很难在内部培养出能够独立进行纸质票据鉴别能力的财务人员。

纸质票据移交更是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的重点防控领域。目前各金融机构叙做转贴现业务或买入返售业务都规定了要双人移交。但由于金融机构间转贴现业务金额较大,动辄上亿元,甚至几十亿元,负责移交票据的从业人员不得不承担巨大的在途风险。

票据买入返售,就是用票据作为这个金融资产中介,B用票融资,A出钱给B,到期后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A将票卖回给B。对于A方而言,是买入返售业务。B方,是卖出回购。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这两个名称就是交易的两个不同方向。

目前纸票买入返售业务,行业通行的做法是:B银行将一批纸质票据质押给A银行,A银行审验无误后,向B银行划付资金(票据金额减去利息)。质押票据由A、B双方共同核签,封成一个票据包,交A银行入库保管。买入返售到期后,B银行将资金(票据金额)划入A银行账户。A银行确认资金到账后,将保管的封包票据交还B银行。如B银行违约,A银行可自行拆封票据包,行使票据权利。

在买入返售期间内,由于双人核签制度,A银行是不会主动拆包查库的。农行风险事件中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这点,在封包时内外勾结,买通了农行负责移交票据的业务人员,封入与真实票据差不多大小的废纸,鱼目混珠,达到金融诈骗的目的。如果不是不法分子的资金链断裂导致事情败露,涉案金额还可能越滚越大。

另外,纸质票据是实物票据,就必须要有保管地点和保管制度。各金融机构一般要求纸质票据入库保管,有严格的入库制度和查库制度。风险管控能力较强的金融机构,还会要求入库与查库必须多人,且在监控摄像范围内。

中信银行的票据风险事件,正是由于纸质票据库存保管环节出现了人员道德风险,由银行内部的不法分子将库存票据私自出库造成。 混乱的票据市场参与者

早期,票据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仅限于工商企业和银行类金融机构。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证券、信托、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票据中介大量介入票据市场。证券、信托、财务公司可以通过资管项目介入。票据中介可以通过持股银行类金融机构介入。甚至在淘宝拍卖上,都可以直接购买金融机构的股权,花一两百万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某个山区农信社的控股股东。这些新的机构,绕过了信贷规模的管理,绕过了监管的眼睛。

在农行、天津银行、龙江银行的风险事件中,都不乏票据中介的身影,其中龙江银行的风险事件更为突出。在龙江银行事件中,不法分子获得了龙江银行全部签章、签字的模板,伪装了全套法律授权文书,甚至伪装了一个同业账户,也就是一个金融机构开在另一家金融机构的账户,达到以金融机构身份参与票据市场的目的。

由于票据市场的参与者鱼龙混杂,市场竞争日益恶劣,合法合规经营的金融机构反而因为劣币逐良币效应,业务年年下滑。在经营业绩的强大压力下,某些金融机构已经失去了正常的风险判断和管控能力。

清单交易这个名词,也是这两年我们才听到的。所谓清单交易,就是说:我有这个票,但你看不到,你只有这个票据清单,我把清单给你,你假装有这么批票,你把钱借我,明天我再还你钱,省得交易纸票那么麻烦。他们把清单交易视为金融机构间的信用拆借,以票据的名义包装,变相经营同业拆借业务。票据业务,正是因为有票据作为标的,所以才不同于其他信用拆借。清单交易,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纯粹凭借交易双方的信用,业务风险极大。农行、天津银行票据风险事件中涉及的部分金融机构,可能正是办理的这种清单交易,根本没有见到真实票据。 票据交易所的设想

只有监管的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才存在暗箱交易的空间。票据交易所可将市场参与人员、流转的票据和各项票据业务置于规范的监管之下,拨乱反正,将票据业务拉回到支持实业发展的正途。

电子汇票的风险(篇6)

银行承兑汇票属于商业汇票,商业汇票经过银行承兑就成为银行承兑汇票,它是由出票人签发,委托银行在指定日期将钱款无条件对收款人或持有汇票的人进行支付的票据。是承兑申请人提出申请,银行根据购销双方合法的商品交易由承兑银行在商业汇票上签字盖章进行承兑,向申请人表示到日期无条件付款的一种债权的凭证。承兑银行是银行承兑汇票的主债务人,它的职责是在规定的时间向收款人支付票款,并承担支付票款的主要经济责任。

二、银行承兑汇票解缴电费的积极作用

电费收入是供电企业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金融结算方式由单一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进行转化。电力供应企业的经济结算方式逐渐向着以商业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为主导方式的趋势发展。电力是不可储存的能源,当今电力高速发展,电力企业逐渐以“小利润求大市场、舍弃利润保证市场”的导向作为主要的营销策略,加之电费当年必须结零并完成旧欠款的回收计划的指导思想,为了保证在获取更多利润的同时及时的回收电费,供电企业逐渐选择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的解缴电费的方式。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解缴电费对于客户缓解资金困难、进行资金的周转以及供电企业的电费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用电方来讲,银行承兑汇票可以使其获得利息收益,并且降低了企业的财务费用,减少了用于此方面财务管理的成本。用电方在保证按时解缴电费的同时,可以获得银行半年到一年的低费用短期融资支持。

(二)对于供电方来讲,在全额收缴电费的同时,以另一种方式支持了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在社会上取得良好的效应。

(三)对于银行方面来讲,可以在银行承兑汇票中获得相当于发放风险为零的短期贷款的贴现手续费。

三、银行承兑汇票存在的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自身存在许多风险,包括缺乏统一的银行承兑汇票查询系统与跨联行系统,跨系统查询存在一定的困难;银行承兑汇票的操作风险越来越高,银行之间为了进行竞争,招揽顾客办理业务,对签发金额、出票日期与出票密度的掌握不严格,导致票据集中到期或时间期限不合理造成单位不能按期承兑汇票,需要银行自行垫付资金;大量的信贷资金进入承兑保证金使得高风险的信贷业务有将风险转嫁给低风险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趋势,是银行被迫进行资金垫付的原因之一。本文主要从两方面对银行承兑汇票的弊端与存在的风险做探讨。

(一)商业汇票存在的风险

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企业与不法分子的违规违法行为,加大了汇票收取的风险,有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履行合同规定,不遵守法律规定,没有诚信,以各种理由拖欠应缴款额,给收款人开空头支票,导致收款人无法完成资金的正常回收。同时假票加大了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在票据市场中存在出票人、持票人勾结银行运用各种方法伪造银行票据,对收款人的资金进行欺诈的现象;不法分子进行汇票克隆与伪造、购买银行承兑汇票情况发生率也相当高,这些现象都影响了收款人按期收得应收款项,阻碍了正常的资金回收。有时甚至会将收款人一同牵扯进案子中,浪费财力、人力与物力。

(二)银行承兑汇票的收取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企业承兑汇票的收取通常数额较大,导致企业的现金流出较多,资金出现困难,无法正常进行资金的周转。省电力公司通常会将大量的承兑汇票拿到银行去贴现,承担很高的体现利息。不对银行承兑汇票的收取加以控制,省公司的资金周转必然会产生困难,财务压力也会随着增加,利润也大大减少。除此之外,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趋于完善,人们开始增加对资金时间价值的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在生产经营中也体现出明显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票据几乎都是不带利息的票据。因此,供电企业开始注意对承兑汇票收取进行控制。

(三)银行承兑汇票增加了供电营销人员与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供电企业用于收取电费的银行承兑汇票数量巨大,增加了营销人员检查交接的工作量,需要对很多交接资料进行保存。同时,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增加了其进行记账与背书工作的次数。在背书中如果出现有问题的汇票,则需要开证明给客户,让出错的单位盖章,有时需要进行催办,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寄回来,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四、银行承兑汇票管理的措施和风险控制

(一)银行承兑汇票解缴电费的管理措施

1.高耗能用户在几年的经营过程中盈利空间很小,并且作为回笼资金的银行承兑汇票数量很大,高耗能用户自身的资金周转相当困难,经营效益很差。在对收取的银行承兑汇票进行分析后得出,有一大部分客户在与其他企业进行经济往来的过程中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再将其转让给供电企业作为缴纳电费的汇票。因此,供电企业在解缴电费的过程中要适当给予客户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的比率,对客户利用银行承兑汇票缴纳电费的最大比例进行规定。

2.某些情况下,月末客户进行电费缴纳时不能保证贴现资金马上作为电费支出,无法对控制贴现缴纳电费的时间进行控制,导致电费的回收不及时,因此所有电力用户(特大用户除外)使用银行承兑汇票进行电费的缴纳时,采取由供电企业到银行去进行贴现的方法收缴电费,贴现利息由用户承担。

3.在旧的银行承兑汇票缴纳电费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大量小额银行承兑汇票,导致供电企业银行承兑汇票的比例增加,也增加了电费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因此,在收取缴纳电费的承兑汇票时供电企业需要规定承兑汇票的最低限额。

4.在进行交接工作时,必须严格履行签字手续。客户、抄表员、收费员、财务员和银行必须进行严格的交接工作,将签字的手续妥善保管,方便以后查用。

(二)银行承兑汇票解缴电费的风险防范

在收取电费时,为了能够降低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使资金得以安全回笼,供电企业需要采取以下风险防范措施:

1.禁止收取商业承兑汇票,由于商业承兑汇票与客户的诚信度有关,资金回笼安全性较低,存在的风险较大。因此,供电企业在一切活动中都对禁止收取商业汇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2.在票据的收取过程中,为了对假票现象(伪造、变造、克隆和“空头”票据)进行防范,必须建立严格的制度和措施,供电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银行承兑汇票及贴现对风险进行防范。

3.有时,用户在缴纳电费时会出现拖欠贴息的现象,这影响了银行对资金进行及时的划转,为了避免此现象的发生,银行需要在确认用户已经交纳贴息并且资金已经到位的情况下,才能向用户提供已经交纳电费的相关的电费发票。

五、结论

供电企业的用户高耗能企业居多,并且其电力产品无法进行储存,具有自身产品的特殊性质,收缴电费的主要方式银行承兑汇票方式既有利也有弊,在进行电费收缴时,电力企业需要根据银行承兑汇票的利弊,对汇票进行管理。为了降低银行承兑汇票可能带来的风险,需要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与风险防范方法,针对银行承兑汇票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弊端与漏洞,供电企业对银行承兑汇票的管理意义做到认识与规范,有效的避免银行承兑汇票解缴电费的弊端产生的不利影响,使银行承兑汇票的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电子汇票的风险(篇7)

电子商业汇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票据进入电子化时代,故而发展意义极其深远。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具备的主要功能包括出票、承兑、背书转让、付款提示、票据融资交易以及报价等,且上述托管与交易平台具有一体化优势,推动我国电子化票据交易市场的形成。

一、电子商业汇票的基本概念

电子商业汇票即出票人依托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将数据电文式作为主要制作方法,委托付款人无条件在规定时间内向持票人或者收款人提供确定金额的票据。在电子商业汇票过程中可结合具体承兑人将其分为电子商业承兑汇票与电子银行承兑汇票这两种。

二、电子商业汇票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1.可减少短期融资成本

央行对电子商业汇票的付款时间进行了延长,期限为一年,这会影响煤炭企业在一年内的短期贷款,主要表现为全部或者部分短期贷款会遭到票据融资的替代或者挤出。由于电子商业汇票付款期限被延长至一年,其贴现周期也相应地变为一年,而结合央行公布的数据可知,对于票据贴现而言其加权平均利率是1.95%,而一年期短期融资的加权平均利率则为5.7%,前者远远低于后者。由于贴现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存在差异,作为融资工具的一种,电子银行承兑汇票具有承兑成本低的优势,会影响短期贷款,且主要表现为挤出效应,为流动资金贷款被票据贴现替代提供了契机。故而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将电子银行承兑汇票视为一种短期融资工具具有便利性,不但可促使煤炭企业拥有更优的短期融资能力,还可促使其短期融资成本下降,避免企业财务出现浪费现象,节约资金。

2.可减少票据管理成本

对于大型煤炭企业而言,其银行承兑汇票库存金额通常数以亿计,且流动性极强,在日常实务管理中通常将其等同于现金。在传统商业汇票中通常为纸质银行承兑汇票,其有较繁琐的交易手续,且工作效率低,资金花费多,需经过一系列环节,例如对票面进行审核、查询真伪、书写背书、手工签章、邮寄托收以及入库储存保管等。此外,纸质票据受到自身特性的影响,其不便与风险与生俱来,经常会出现假票诈骗案件,例如变造或者伪造商业汇票等。在电子商业汇票出现以前,煤炭企业多使用传统纸质银行承兑汇票,故而时常出现遗失、造价、克隆票、损坏、票有瑕疵等问题,进而产生诸项风险,比如传递风险、保管风险、诈骗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导致煤炭企业遭受经济损失,且风险隐患较大,不利于开展安全管理。

当前属于ECDS电子票据时代,上述困扰煤炭企业的问题将会被解决干净。在纸质商业汇票这种传统汇票中虽然研究出了诸多措施以防伪,但是凭肉眼还是难以辨别汇票真伪。当电子商业汇票被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收录后,系统会自动分配一个票据号码,且具有唯一性,而在对票据予以转让或者签发时主要是使用实名制,在对票据真伪予以识别时则主要使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联网查询功能。当前我国电子票据只于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中存在,这样可为汇票的唯一性提供保障,且基于法律法规层面也保证汇票具有排他性。在这种情况下,克隆与造假事件不可能出现,可对票据欺诈事件予以防止。基于业务流程发现电子商业汇票经历了一系列的环节,首先是签发承兑,再是背书转让,最终环节为托收入账,每个环节均为电子化操作。同时还具有实时传递性能,主要经由电子报文,保证可在瞬间到达。票据在系统中的存储形式主要为电子数据,这样也会杜绝由于书写签章缺乏规范性导致的退票、票据遗失、伪造票据以及票据被盗等事件。由此可知,电子商业汇票可为煤炭企业节省诸多管理成本,例如时间成本、保管成本、查询成本以及传递成本等。

3.可增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当前煤炭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均为集中管理,但是未实行电子商业汇票之前要想集中管理票据其难度较大。电子商业汇票的实行实现了对票据的集中化管理。煤炭企业开展现金管理应该是全面的现金管理,需包含营运资金。不管哪种类型的企业,其关注的资产与负债重点均应是采用票据形态进行反映的应付账款与应收账款,它们属于财务指标内容,对于企业现金管理效果与水平有着直接影响。目前诸多煤炭企业均意识到应该注重对票据的合理优化使用以及票据资源的管理,若煤炭集团有较高的资金集中化管理水平,则集中化管理票据迫在眉睫,主要有对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及信息管理这两点内容。在推出ECDS票据并将其投入使用后,煤炭企业开始全面电子化管理票据活动与票据信息。票据信息具有电子化特点,相较于传统管理方式不需要转移实物,故而促使企业管理成本降低,且工作效率得以提升。同时煤炭企业也可对风险予以有效控制,推动了集中管理票据信息的进程。此外,煤炭企业可电子化流转管理票据,且具有全国性,有利于煤炭企业对煤炭资源进行区域化配置。基于全面管理与提升利用效率的前提下,煤炭企业也可更好开展现金管理工作。由此可知,电子商业汇票有利于增强煤炭企业的票据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现金管理水平,尤其是一些有较大票据使用量以及票据使用次数较多的煤炭企业,上述影响更加明显。

三、推动电子商业汇票发展的途径

1.对法律制度予以完善

一方面,完善优化原有法律法规,并迅速扩大司法解释范围,明确法律上电子票据的地位,由此促使法律更好保护票据业务,且其保护范围也逐渐扩大,由传统纸质票据向电子支付结算工具转化,进而扩大基于数据电文的支付结算。另一方面,赋予手工、电子签名法律效益。

2.建设好基础设施

人民银行需为电子商业票据提供扶持,需对相关政策予以制定,在金融机构欠发达地区开展票据业务。提升发展积极性,加快中小银行信息化步伐与建设步伐,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技术与资金投入,进而推动欠发达地区电子商业汇票的发展,为该地区煤炭企业提供便利。

3.加大宣传力度

切实发挥银行结构个体优势,细分客户市场,开展差异化服务。利用已开通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煤炭企业树立示范效应,针对性推广产品至其上下游客户,确立发展对象,以对煤炭企业在使用电子商业汇票出现的问题予以有效解决,进而扩大电子票据使用范围与增加签约客户数量。

4.对体制予以完善

在发展电子商业汇票过程中会遭受诸多风险威胁,故而需采用防范措施。其一,煤炭企业需确保使用的网络具有高可靠性,同时计算机设备也需拥有较高性能,以加密全部信息,并控制用户权限。其二,煤炭企业对于自主构建的系统需考虑其安全因素,不但要制定安全措施,还要对应急方案予以制定。

总之,电力商业汇票的出现为煤炭企业带来了诸多影响且提供了诸多便利,主要表现于减少短期融资成本与票据管理成本以及增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此外,煤炭企业在使用商业汇票时不再受限于时间或者空间,故而交易效率与效果均得到提升,促使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加快。然而当前电子商业汇票发展较慢,仍需得到深入推广,本文也提出了几条措施,以期推动电子商业汇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卡波.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上线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浙江金融,2010(7)

电子汇票的风险(篇8)

1、电子票据和纸质票据的本质区别在于介质不一样;

2、因为电子票据无凭证所以一些纸质票据的特有操作没有了(比如票号分配,收取工本费,出入库,查询查复等);

电子汇票的风险(篇9)

一、票据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票据业务的概念界定及基本交易模式

1.概念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明确规定,票据分为汇票、本票和纸票三种类型(见图1)。汇票是指由出票人签发,在委托付款人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汇票具体分为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而商业汇票根据承兑人的不同划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其中银行承兑汇票由商业银行承兑,商业承兑汇票由银行以外的人进行承兑。2.票据业务的主要交易模式。传统的票据业务主要包括承兑、贴现(直贴)、转贴现、再贴现和回购(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几种主要交易模式(见图2)。票据贴现(直贴)是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行为,是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为取得资金,通过向商业银行贴付一定的利息,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转让给商业银行的行为,其本质上是持票人向商业银行进行资金融通的一种途径。票据转贴现是金融机构之间的一种行为,其本质是金融机构之间进行资金融通,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将未到期已贴现或者已经转贴现的商业汇票进行转让,包括回购式转贴现和买断式转贴现两种形式。票据再贴现则是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进行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3.新形势下票据规避金融监管的基本逻辑和模式。随着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为拓展业务、规避监管,商业银行在传统票据交易模式基础上衍生出诸多新型交易模式,包括票据“滚动签发”模式、“双买断”模式以及“买断卖出+买入返售”模式等几种常见的基本交易模式。“滚动签发”模式是指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企业再把贷款存入银行作为保证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将银票贴现,贴现所得资金作为保证金,再次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并将银票贴现如此往复。“双买断”模式是商业银行最初采用规避信贷规模的业务模式,也被称作“票据代持”模式,具体操作是银行在以买断方式购入票据的同时,交易双方约定未来某一特定日期,卖出方再以约定价格购回被买断票据,其本质是买卖信贷规模的行为。“买断卖出+买入返售”模式是“双买断”模式以后发展出来的高级别交易模式。商业银行在利用转贴现、回购等基本同业业务的基础上,将业务模式进行复杂化。这些新的交易模式虽然在完成资产配置的基础上,实现了大量的资金业务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但却是规避监管的违规行为,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票据市场的各种风险。

(二)票据业务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发达国家票据业务的发展现状。早在19世纪,英国便开始出现银行承兑汇票。到20世纪初,美国国际贸易实现快速发展,作为支持国际贸易发展的金融产品,银行承兑票据业务应运而生。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规范,当前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票据业务发展运作良好,借鉴其发展经验对我国票据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发展模式:放任兼营模式。由于美国的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因此该模式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主要以商业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由于商业票据不需要真实的贸易背景,在美国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商业票据一直保持第二位,仅低于国库券。而银行承兑汇票则是以国际贸易为基础,目的是向进口商提供信用额度支持的票据。由于银行承兑汇票具有信用等级高等优点,承兑业务量在美国一直保持爆发式增长。英国发展模式:引导专营模式。英国的票据市场主要包括优良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一般商业票据及其它票据四种。由于英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票据市场也主要依赖自身的市场化运行来完成,英格兰银行只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适时介入进行引导规范。因此英国票据市场的发展模式能够较好地处理市场与央行行政协调关系。需要强调的是,英国票据市场分别成立了票据贴现所和票据承兑所,通过将贴现和承兑业务分开经营,进而达到风险隔离、专业经营的目的。其中票据贴现所在整个市场当中起着中心作用,是承担着连接英格兰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桥梁。日本发展模式:强管制模式。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便出现了票据买卖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当前日本票据市场主要以期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为主。其中期票是信用良好的企业以融资为目的使用和流转的商业票据;而银行承兑汇票则是日本以增强本国国际贸易竞争力为主要目的、由银行进行承兑、为从事国际贸易的大型企业提供的融资工具。需要说明的是,日本贴现贷款在信贷总量当中占据很大比重,并且日本银行将票据承兑与贴现视作贷款进行管理,由此可见,日本银行对票据业务的管理十分严格。通过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票据市场业务模式可以看出,成熟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以及完善的监管体系是票据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多层次的中介机构以及完善的中介规范制度在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票据市场的运作效率。此外,从国外发达票据市场可以看出,票据作为交易工具主要分为纯融资类的商业票据和以真实贸易关系为基础的银行承兑汇票等两大类,其中具有融资功能的融资类商业票据已经成为重要的投资对象;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银行承兑汇票也已经成为支持出口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国内票据业务的发展现状。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票据业务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票据市场日益成熟,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成员逐渐由商业银行扩展到政策性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和各类企业。具体而言,国内票据业务大致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1~1994年):票据业务的探索阶段。1981年,上海率先推出银行汇票承兑与贴现业务,中国票据市场进入探索阶段;1982年央行推行倡导“三票一卡”,形成了票据市场的开端。第二阶段(1995~1999年):票据业务的基础建设阶段。1995年人民银行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国内票据市场迈入基础建设阶段。1997年和1998年相继又颁布了《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商业汇票管理,促进商业汇票发展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法规,票据业务的法制基础初步健全。1999年《关于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对贴现率和再贴现率进行改革,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法律框架基本形成。事实上,在2000年之前,国内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相对较少。第三阶段(2000~2014年)票据业务高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随着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不断增多,票据市场的活跃程度大大提升。随着工商银行在上海成立票据专营机构,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的票据经营模式,票据市场运行机制逐步走向成熟。2008年,人民银行推出ECDS电票系统,不断完善票据交易平台。与此同时,票据市场参与主体逐渐增多,各商业银行利用票据进行信贷投放和调控,票据成为有效的信用和融资工具。这一时期票据业务进入了爆发式增长阶段,2008年承兑总量达7.1万亿,较2000年增长近20倍。第四阶段(2015年至今):票据业务变革发展阶段。2015年以后,随着票据资产吸引力的提升,票据业务资金化运作趋势的日益增强,各金融机构不断加快票据贴现后的转贴现周转运作,从而使得票据贴现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据央行数据披露,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金融机构累计贴现27.3万亿元,同比增长41.9%;期末贴现余额4.9万亿元,同比增长60.6%(见表1)。但随着资金化运作和创新模式的不断增加,票据案件不断爆发,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进入整顿规范阶段。由于票据案件频出,票据市场进行整顿(见表2),2016年票据融资余额较2015年底增幅已经有所趋缓,但规模较往年仍然增长很快。

(三)票据业务发展呈现新特征

在新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下,票据业务发展较以往呈现出新的特征。1.票据业务创新发展加快。受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等金融环境变化影响,票据市场创新空间有所增加,票据业务创新发展加快,衍生出包括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互联网票据产品、票据资管业务、票据资金池业务以及票据资产证券化等多种票据业务模式。随着参与主体和创新产品的不断增加,票据业务模式和流程趋于复杂化,贴现资金逐渐脱离传统流向,票据业务风险管理难度日益增加。2.票据业务风险日益突出。受宏观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加速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利差收窄,资产配置稀缺,利润率下降明显。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业务繁荣发展的同时,外部风险开始向票据市场不断蔓延,票据风险案件不断显现。2016年以来,农行、中信银行、天津银行、宁波银行等金融机构接连爆出票据风险案件,票据交易模式复杂,所涉金额重大,票据行业亟需加强管控,进行治理。3.票据业务集中在传统行业,参与主体仍以中小企业为主。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来看,行业结构方面,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近些年一直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行业;企业结构方面,近些年银行承兑汇票签发总量的三分之二基本都由中小型企业签发。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行业结构还是企业主体结构,均是当前信用风险频繁暴露领域,导致信用风险在票据业务领域中有所传导。4.电子票据发展迅速,但纸票仍占主导。在互联网平台飞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受电子票据交易效率高、交易风险小等多种因素影响,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持续增长,贴现、转贴现业务增幅较大。但总体而言,虽然电子票据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但票据业务载体仍以纸票为主。据央行数据披露,2015年,全国共发生票据业务金额为238.23万亿元,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出票金额为5.6万亿元,仅占比约为2.35%。由于纸票存在交付、验收等人工环节,易出现违规操作,因此会导致较多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发生。5.票据承兑和贴现余额明显增加(见图3),但贴现票据规模明显小于开票规模。在票据一级发行市场中,由于企业大量的融资需求,以及票据本身属性,票据签发和承兑业务需求量很大。但在票据二级流转市场中,银行表内的贴现及转贴现业务需求则相对有限,这就使得票据一、二级市场间出现一定缺口。2006年贴现票据占总承兑票据比例将近80%,而这一比例在最低谷时候仅为22%,2015年以来流动性宽松环境下这一比例回升到45%,但仍有半数以上票据未获得贴现。当票据融资无法通过正常银行渠道获得满足时,企业便会想方设法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融资,导致票据市场畸形发展,加大了票据市场的风险。6.票据市场参与主体趋于多元化,中小金融机构参与程度更高。大型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占比不断下降,中小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日渐成为重要的参与主体(见图4)。农商行和城商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由于受利率市场化和资产配置稀缺等因素影响,利润增速下降,多数通过大批量的票据交易买卖以及过桥行或者代持票据等票据交易模式,扩大其利润来源。此外,少数票据中介与中小银行机构利用同业票据市场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利用清单交易代持或者回购,采取一票多卖方式骗取银行资金,早期用于票据经营,后期挪用至资本市场或者投资市场,这些行为均加大了票据业务的风险。

二、新形势下票据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监管政策日趋严格、资产配置稀缺以及信用风险不断加大等多重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在面临利润增速下降的同时,面临资产负债结构、资本和信贷约束等一系列监管限制。由于票据业务具有连接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特殊属性,通过一定的交易结构设计可以减轻商业银行经营机构的信贷规模和存贷比考核压力,节约资本占用,同时能够带来保证金存款,因此多元化的票据创新产品和交易主体应运而生。但在票据创新业务增加的同时,票据案件不断爆发,各项风险也在不断加大。

(一)经济新形势下票据业务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1.国家政策鼓励实体经济发展,融资渠道需进一步拓宽。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对企业而言,票据融资成本较低,审批手续相对简单,因此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票据贴现获取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票据融资业务的发展。从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可以看出,近些年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签发总量的三分之二为中小企业,由此可见票据业务是中小型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之一。大量中小企业对票据业务的巨大需求为票据业务参与经济发展和适应金融趋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票据业务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2.互联网金融和综合化金融的发展提供创新驱动。互联网平台在信息搜集和共享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发展对推动票据业务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实现票据质押、委托等业务流程,并能有效提高其业务效率。银行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扩大业务规模,实现产品创新,利用大数据能够降低审查成本。此外,随着金融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基金、信托等非银行机构进入到票据市场当中,综合化金融的发展促使票据市场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3.“资产荒”蔓延加剧了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压力。在经济下行的宏观环境背景下,受股市资金回流避险、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信用风险增加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传统资产配置的收益率不断下行,高收益低风险优质资产稀缺。“资产荒”对商业银行资产收益形成较强的压制作用,利差在没有利率管制保护的情况下将继续收窄(见图5),以往经济扩张时期的高收益低风险资产投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对商业银行而言,票据业务具有风险低、期限短、周转快、收益率稳定等特点;票据期限短(一般为6个月),流动性好,有利于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此外,作为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票据业务要求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其风险状况相对信贷业务而言易于甄别,并且票据保证金额度也基本能够覆盖其所面临风险。票据业务的诸多优点都促使商业银行提高其资产配置。4.监管政策日趋严格,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约束增强。利率市场化、存贷比取消以及巴塞尔Ⅲ协议的实施等监管政策都将对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业务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利率市场化导致传统信贷业务息差不断收窄;巴塞尔Ⅲ协议对商业银行实行更为严格的资本监管标准,要求商业银行大力开展低资本消耗业务。这些监管政策的变化对商业银行依赖资本消耗和资产规模发展的传统方式造成很大考验,很多商业银行通过票据业务替代信贷资金贷款,以达到降低资本占用、调节信贷规模目的。5.商业银行不良率高企,信用风险不断攀升。受宏观经济换挡减速、供给侧改革去产能以及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近几年依旧延续持续上升态势,不良贷款进入加速暴露阶段。截至2016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不良贷款余额13921亿元,不良贷款较年初增长1177亿元,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不减(见表3)。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持续恶化,不良贷款率继续上升,风险爆发领域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和小微企业较为集中的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同时也是票据业务交易较为活跃行业,导致票据业务信用风险有所增加。资料来源:WIND。

(二)经济新形势下票据业务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风险

1.当前票据业务存在的突出问题①。一是部分商业银行票据同业业务专营治理未落实到位。监管机构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要设立专营部门制,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在进行买入返售、转贴现等同业票据业务时必须经由总行授信。但当前商业银行实际操作中,与监管规定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此外,商业银行内控管理规定要求分支机构在进行票据贴现业务时,要先有保证金再进行贴现,但分支机构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基于业务考核等多方面需求,对保证金和贴现的先后顺序并未严格执行,有时甚至逆流程操作。二是部分商业银行与票据中介联手违规交易。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创新和繁荣发展,票据中介凭借其信息优势和规模优势在票据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票据中介通过直接参与票据买卖赚取差价、提供相关信息收取佣金等方式活跃于票据市场。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统一的标准,票据中介协同商业银行离行离柜办理大量无真实贸易背景的业务,或者进行伪造票据以及非法集资等各种套利违规行为,使得票据市场风险不断增加。此外,票据中介通过农商行、农信社等中小银行渠道在其他银行开立同业账户,通过票据贴现获得资金违规挪作他用,放大了票据市场的各项风险。三是部分商业银行利用票据贴现业务规避监管,削减资本占用。部分商业银行利用票据代持模式,通过即期卖断+远期买断行为来买卖信贷规模,进而达到暂时削减信贷规模或者调节报表数据;有的商业银行利用第三方机构,通过“买断卖出+买入返售”模式,调节信贷规模;此外,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将票据资产转化为资产管理计划,进而通过投资方式替代票据贴现,以实现调节会计报表并减少资本计提的目的。四是部分商业银行利用承兑贴现业务虚增存贷款规模,掩盖信用风险。部分商业银行与企业相互勾结,通过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形式吸收存款,虚增资产负债规模;部分商业银行在企业无力偿还债务时,为企业办理贴现资金借新还旧,能够起到掩盖不良资产的作用;部分银行还通过人为倒换业务类型,造成银行资金空转,将票据业务作为调节经营指标和绩效收入的工具,提增中间业务收入,虚增绩效。五是票据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监管。票据中介机构在票据市场当中承担着信息中介角色,随着票据市场的繁荣发展,其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由于目前尚未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对票据中介机构进行规范,造成票据中介与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操作,产生大量业务操作不规范、利用监管差异套利等不合规行为。对票据市场多方参与主体的合规经营产生较大影响,增大了票据市场风险管理压力。近期发生的中信、农行等票据案件便是票据中介机构、少数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以及民间资金机构相互勾结进行的违法违规行为。六是票据市场电子化程度较低。虽然电子票据具有有效降低操作风险、提高交易效率等诸多功能,但由于企业传统观念、交易平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票据市场电子化程度依然较低,目前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从当前情况来看,2016年一季度,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出票41.36万笔,金额1.83万亿元,只占票据业务总额的3.96%。票据市场缺乏新兴的投资主体、市场透明度较低、票据经营机构电子信息系统建设相对落后、各方面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多方面因素都严重制约了电子票据的发展。2.当前票据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由于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各种矛盾显现,隐性风险逐渐显现化,票据违规操作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当前票据业务比较突出的是操作与合规风险。随着票据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衍生出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票据交易模式,纸质票据在银行同业间频繁周转,经过多道人工交付验收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尤其是近期频发的票据案件当中,商业银行间通过票据代持模式、“买断卖出+买入返售”模式、滚动签发模式以及互购票据资产等模式将操作与合规风险暴露无遗。此外,票据中介的介入也加剧了银行间的操作与合规风险,地下经营的民间中介游离于国家的监管范围之外,通过收购或者倒卖票据从中赚取差价,或者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操作规避监管要求,获取套利,对票据市场的合规经营产生很大影响。二是信用风险。从票据业务发展特征可以看出,票据业务参与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波动大,抗风险能力弱,历来是信用风险高发区,中小企业债务风险的不断积累和暴露导致票据业务信用风险不断攀升。同时,部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出于考核或者业务需要,经营意识不端正,违规操作,规避总行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客户的信贷管控,忽视对客户的实质性风险管控和票据业务的合规风险,造成银行信用风险不断积聚。三是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票据业务作为连接实体经与与金融市场的重要纽带,其创新发展在推动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商业银行息差收窄、拨备增加,票据业务价差收窄,甚至会产生利率倒挂,带来一定的利率风险。此外,随着表外票据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部分银行期限错配较为严重,增加了流动性风险。

三、加强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票据风险高企、违规案件频发的形势下,为防止票据业务风险进一步蔓延,应当在把握当前票据业务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启示,进一步完善票据业务运作机制,加强票据业务风险管理。

(一)完善票据市场运行体制机制

1.健全票据业务政策法规。从当前发生的票据案件以及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票据相关政策法规存在诸多漏洞,加之利益诱惑,最终导致票据交易主体采取各种形式规避监管,引发多起风险案件。为有效遏制票据交易主体和票据中介等违规乱象,降低票据市场各类风险案件的发生,监管部门应当在借鉴发达国家成熟做法的基础上,加快完善现有票据相关政策法规,因时制宜,使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设计更符合新形势下票据业务的发展情况。2.进一步规范票据中介的经营管理。当前多数票据中介尤其是民间中介的经营管理基本都游离在监管范围之外的灰色地带,但其存在又符合票据业务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从监管的角度对票据中介机构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促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探索票据中介机构的准入标准化和经营专业化来规范票据中介机构的组织形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行统一行政监管、差别化监管和隔离监管以及自律组织规范等方式来对票据中介机构实施全方位监督管理。3.鼓励并推动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电子票据能够弥补纸质票据遗失、损坏、作假等缺点,同时能够提高票据业务的时效性、透明程度和标准化水平,有效避免纸质票据带来的诸多风险。而当前我国电子票据市场的配套设施和运作机制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应当大力推动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建议将电子票据纳入货币政策的调控和监测范围,充分发挥电子票据的优势;尽快建立并完善电子票据系统,加快推动全国一体化票据市场的形成;在票据业务当中给予电子票据业务更多优先支持,鼓励电子票据业务发展。4.积极推动征信体系平台搭建,降低信息不对称。当前诸多票据违规操作的本质原因是票据业务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有必要推动信用体系建立,完善监管机构以及交易主体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业务效率,降低对企业的审查成本,同时能够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此外,在商业银行与同业金融机构进行转贴现等票据同业业务时,还能提高机构间票据交易的效率和信息透明度,有助于减少伪造和变造票据、票据诈骗等案件发生,降低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合规风险。

电子汇票的风险(篇10)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0-0026-03中图分类号:F830.46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ill risks are studied and electronic management model of commercial draft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operation risk knowledge database, so to make up of management absence in bill cases. Based on 5 quarterly data of 7 listed financial banks, operation risks of bill business are identified applying the practical original system.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is approach can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define operation risk steps and their categories exactly, so it is an efficient method to avoid and control the bill operation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Key Words: Bill Risks;Operation Risk; Electronic Management; Knowledge Base

在我国相关金融政策推动下,我国的商业票据市场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1994年到2005年,我国年度票据累计签发量由0.51万亿元增加到4.45万亿元,年均增幅约70%;金融机构年度票据累计贴现额由0.28万亿元增加到6.75万亿元,十几年间增长二十几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有益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银行票据业务操作还不规范,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甚至由票据业务引发了大案要案,给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风险角度来看,票据业务风险主要涉及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随着监管部门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开展,大量案件主要是以操作风险为主的跨区域、长链条、多手法和内外勾结票据案件,危害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

一、票据流转环节中的操作风险分析

票据业务流转环节主要有票据保管领用、出票、承兑、付款、贴现、转贴现等,在这一过程中,操作风险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票据保管领用环节风险

在银行系统,银行承兑汇票是重要空白凭证,向来视同现金管理。《有价单证及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会计(出纳)主管人员每月应至少检查一次有价单证及重要空白凭证库存、保管情况和领用手续,核对账实,并在登记簿作出记录,签章备查。主管行长(主任)对保管的有价单证及重要空白凭证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办法》第十八条规定:“银行对单位交回的以及停止使用的重要空白凭证应作明显作废标记,造具清单,妥善保管,经主管领导批准后集中销毁。”按此规定,凡作废的票据都应该装订回收,不能流失,但在现实中,这方面的管理往往被忽略,从而成为风险点。

(二)票据承兑环节风险

银行办理承兑业务环节有申请、担保、审查、审批、承兑、承兑后管理等。在这一过程中,以下两个环节是操作风险多发点。

1.客户资格审查

《支付结算办法》第七十六条规定,银行应严格审查承兑汇票出票人的资格,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人的信用状况,商誉、履约记录及领导者素质,企业经营状况,企业财务状况,行业状况及前景以及供货方的信用情况等。通过分析,从而来决定是否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并确定承兑的金额以及提交保证金的比率。

2.银行承兑汇票交易的真实贸易背景的核查

《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的商业汇票,应以真实、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往往难以核实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出现了大量纯融资性票据,资金没有固定用途,加大了银行对风险的控制难度。对此,银行在具体操作中不能只看企业提供的交易合同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复印件,应结合企业经营范围、规模和经营特点,特别关注关联方交易、交易金额与企业规模是否相称等。

(三)票据(转)贴现环节风险

在办理贴现业务时,银行一方面要审查票据的款式是否符合人民银行统一规定的式样,票据的法定记载事项是否齐全,各项签章是否符合规定,背书是否有效并连续,期限是否符合规定,同时采用特种K类电报核实票据真伪,或实地核对;另一方面还要审查手续的合法性,包括持票人的商品交易合同、商品收运单据及增值税发票的真实合法性。但从所发生的票据案件中,我们发现往往是某一环节甚至多个环节未能按规定执行。

(四)票据付款环节风险

付款是票据流转的最后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虚假票据是导致案件发生的高风险因素。目前,我国票据印刷质量不稳定,票据印刷厂家过多,各个厂家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给银行工作人员审验票据带来极大困难,也给不法分子利用先进电子技术,伪造票据进行诈骗提供了便利。

二、票据操作风险电子化管理模型

(一)模型建立

本文提出的票据操作风险的电子化管理模型,是在总结票据案件案情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以操作风险识别知识库为核心的电子化管理系统原型,并以某省辖内7家股份制银行商业汇票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践。我们将商业汇票操作风险电子化管理模型分为三个阶段:数据收集、基于风险知识库非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查(如图1)。

第一阶段:数据收集阶段。此阶段主要完成票据的数据录入、格式和逻辑校验,并将整理过的数据统一存储。数据录入主要完成票据承兑、票据贴现和作废票据等要素的收集。格式校验主要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验证数据格式的规范性,减少原始数据录入错误。逻辑校验主要依据逻辑校验规则,结合定期财务报表,验证数据的完备性和真实性,如票号漏报的票据、月度票据余额是否与财务报表一致等。

第二阶段:基于风险知识库的非现场管理阶段。此阶段主要完成票据业务的统计分析来深度认知票据市场微观结构和基于数据库进行挖掘的票据操作风险进行识别,最终形成票据风险分类报告。统计分析主要完成票据业务统计,研究票据业务的基础规律,为确定现场检点提供依据。票据操作风险识别模块,是在由专家在总结相关案例的基础上,形成操作风险知识库,然后结合票据基础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进行识别,并形成各类风险排查清单。操作风险知识库是实现票据业务电子化管理的核心,是在监管专家总结近期票据案件操作风险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经验积累形成的,知识库“容量”和准确性将直接决定风险识别的结果,本文仅对下表1中的四类票据“操作风险表象”进行识别。

第三阶段:现场检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现场检查人员,根据统计分析结论和风险排查清单,进行实地检查,通过查阅信贷档案、核对清单等,明确出现差错的深层次原因,最终形成风险提示意见书和现场检查报告,督促被检查行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

(二)结论分析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规模较大的银行签发承兑的量相对也较大;从客户结构上看,规模较大银行办理小额承兑业务较多,规模较小银行在票据业务中存在“垒大户”的现象,从贸易背景的角度来讲,金额小额笔数多的承兑票据的贸易背景更加真实,偶发足额承兑票据不真实的可能性较大;规模较小的银行由于谈判能力较弱,承兑业务的保证金比率也相对较低,风险敞口较大,而规模较大的银行办理足额保证金承兑业务的比例较大;在贴现方式上,规模较大的银行更倾向办理直贴业务,而规模较小的银行在转贴业务上处主导地位;从持有期限上讲,规模大的银行往往持有票据到期,而受资金规模的约束,规模小的银行往往是找好转贴现行后,更倾向于“量出而入”,票据持有期限较短;从票据性质来看,规模较小银行签发的融资性票据较多,这些票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采取支行承兑,通过在信用社进行直贴后,再由分行营业部进行转贴,而承兑、直贴和转贴行为均在一天内完成,这种情况是银行出于规避其内部制度规定,禁止自开自贴的限制,及监管部门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现场检查,为企业滚动办理融资性商业汇票业务。

三、政策建议

应用电子化手段,对票据业务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实践,能准确确定票据操作风险环节和类别,提高了管理效率,是银行业非现场管理的有效手段。然而,囿于现有资源的限制,我们设计的系统仅仅是一个初步探索,因此在今后的管理实践中,还应在如下方面加以改善:

(一)建立统一的票据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现有的风险识别系统,仅仅处于手工报送数据,手工编程处理的试验原型阶段,诸多环节仍需要改进。因此建议银行监管部门统一进行规划,建立基于B/S模式的票据管理系统,要求各家银行登记票据的承兑、贴现和作废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票据贸易背景信息,如承兑所附合同、贴现所附增值税发票的信息,为基层行营销人员提供实时的风险提示。

(二)扩大数据报送范围

本文所涉及的票据业务,仅仅涵盖某省股份制银行一年多的数据,由于票据在股份制银行内部流转的情况较少,约有80%以上的票据仅有单方数据,难以通过试验原型系统进行核对。因此,要完成全面的票据业务操作风险核查,需要拓展核查规模,在全省、甚至全国的范围内,按照文中所述方法进行。

(三)补充完善操作风险知识库

知识库的建立,主要靠监管专家的专业知识积累,文中仅对常见的操作风险进行定义,因此需要大量总结票据操作风险特点,大量总结规则,进一步补充操作风险知识库。另外,由于知识库仅能对结构化数据进行识别,对于半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票据信息,如贸易合同和企业信息的真实性,仍需要依据现场检查人员的经验进行识别。

参考文献:

[1]戴小平.关于发展我国票据市场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贸经济,2000,(11).

[2]李东荣,边维刚.中国票据市场发展阶段评价及其矛盾分析[J].金融研究,2000,(8).

[3]秦池江.论票据融资的经济功能与市场地位[J].金融研究,2002,(1).

电子汇票的风险(篇11)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3-0062-06

一、引言

从2005年7月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开始,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较大波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对外汇风险的管理。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能够较为准确地度量外汇风险的大小,外汇风险暴露是外汇风险度量的一种常见方法。外汇风险暴露又称为外汇风险敞口,是指因汇率波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外汇风险暴露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即现金流量法和公司价值法。早期关于外汇风险暴露的研究主要使用现金流量法。学者们试图去模拟汇率对公司各种现金流量的影响,并使用经济模型,在公司收益极大化的前提下分析公司的外汇风险暴露,以及利用数学模型导出影响汇率暴露的决定因子。早期关于外汇风险暴露的研究主要从公司的财务角度出发,如Shapiro[1] 、Hodder[2] 、Levi[3] 和Hekman[4]等主要是针对汇率波动对公司现金流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学者们认为公司现金流对汇率波动的敏感性取决于公司经营活动性质,如公司的进出口量,是否为跨国公司,竞争中所使用的主要货币,输入品与输出品的市场竞争程度等。通过模型化企业现金流来计算外汇风险暴露,虽然可以将外汇风险暴露进行量化,但同时存在一个很大缺点,它很难囊括所有影响现金流的因素,而且这种模型需要大量公司特定和竞争者特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都属于公司的内部信息,很难获得并进行计算。因此,用现金流测定外汇风险暴露模型,尽管能有效分辨出外汇风险暴露的决定因素,但只对特定情况有用,或者说只对单个企业内部管理有用,而不能被应用到多个公司的研究或是大样本公司的比较研究。

由于现金流量法在操作上存在一些困难,学者们对外汇风险暴露提出了新的衡量概念。Adler和Dumas[5] 利用统计机率的概念,导出一个简单的回归模型,以进行外汇风险暴露程度的衡量。该模型使用平稳的股票收益和汇率变动序列,从而避免了由非平稳序列引起的统计上的问题,但该模型也同样受到了质疑,只是简单地用于汇率波动相关的那部分公司股票回报变量来衡量,可能会导致高估汇率波动对股票回报率的影响。因此,学者们开始研究超出市场对汇率波动反映的敏感性,即所谓的剩余外汇风险暴露,在该模型中,公司股票收益率是总体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加上外汇变动对整个市场作用后的公司的风险暴露,Jorion[6]对于剩余外汇风险暴露的提出,是对外汇风险暴露模型的一次修订,避免了高估汇率波动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Bodnar和Wong[7]以及Crabb[8] 考虑了公司特征、产业特点以及市场投资组合所造成的影响,探讨在控制市场报酬率的情况下所造成的外汇风险暴露程度。学者们对于公司价值的外汇风险暴露研究,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更好地反映了外汇风险暴露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从国内的相关研究来看,罗航和江春[9]利用Augmented Market模型,使用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20个月的汇率波动数据和股票市场收益率数据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在新汇率形成机制下的外汇风险暴露问题。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股票收益率对汇率波动的敏感程度非常显著,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推动了A股上市公司平均收益率的上升。李盈乐和王洪章[10]以汇改后沪深两市中29个行业的5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就汇率波动对公司股票价值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10%的显著水平下,有22家公司风险暴露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汇率风险对公司价值有显著影响。倪庆东和倪克勤 [11]对汇改后我国企业外汇风险暴露程度的行业特征进行分析,所选行业中有56%的行业存在显著的外汇风险暴露,且各行业均受到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冲击。从行业属性来看,外汇风险暴露呈现以下特征:竞争性行业的外汇风险暴露明显高于垄断性行业,石化、交通运输和水电煤气等垄断行业外汇风险暴露均不显著;制造业外汇风险暴露的整体水平高于其他行业,农业、流通服务业(除房地产业)外汇风险暴露不显著,说明地域和国家政策保护等因素使其所面临的全球竞争程度较弱;从进出口行业来看,进口行业受益不明显,出口行业受到的负面冲击较大。

本文基于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采用包括市场风险、公司规模、账面市值比以及汇率波动的四因素模型对外汇风险暴露进行回归分析,将更为准确地度量外汇风险暴露的大小,避免在回归分析时高估外汇风险暴露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此外,本文将外汇风险暴露研究进行细分,通过分货币进行分析,得出美元汇率波动对企业收益影响最大;通过分行业进行分析,得出制造业是外汇风险暴露最明显的行业。

二、数据选取、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

1.数据选取

我国在2005年7月21日之后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使我国企业在外汇市场上没有了以前保护伞一样的盯住美元汇率,外汇风险管理显得更为重要[12]。鉴于此,本文选择2005年7月到2011年12月的月度人民币汇率数据,共78个月度。其中,外汇币种选择美元、日元和欧元三种,因为它们是我国外贸往来中最重要的三种货币[13]。

为了保证样本的一般性和更有说服力,在样本公司的选择上,设定了如下条件:第一,2005年7月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并且从未有过ST的股票。第二,由于金融和保险业可以涉及外汇业务,且自身可以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所以在选择样本数据时,剔除了证监会行业分类中金融、保险业股票的数据。第三,剔除了因非股改因素连续停牌超过6个月股票的数据。

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上市公司共有1 087家,本次数据选取这1 087家上市公司作为分析的样本公司,其中,676家是上海证券市场交易的公司,411家是深圳证券市场交易的公司。这些公司中,不仅包括了跨国公司,进出口公司,也包括了产销都在国内的公司。数据来源于锐思(Resset)数据库。

2.研究方法

基于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本文采用四因素外汇风险暴露模型:

Rt-Rft=t+β1(Rmt-Rft)+sSMBt+hHMLt+β2St+εt

其中,Rt是企业在时间t上的股票收益率,Rft是当期的无风险利率,t是常数项,β1是市场收益风险系数,Rmt是市场组合收益率,SMB是规模小的公司收益率减去规模大的公司收益率,s是其系数,HML是账面市值比高的公司的收益率减去账面市值比低的公司的收益率,h是其系数,ΔSt是相应的汇率波动率,β2是汇率波动引起的公司价值变动,εt是误差项。

本文用外汇风险暴露β2来衡量我国上市公司的外汇风险大小,即将外汇风险的大小用汇率波动对公司股票价格收益率的影响来衡量。

3.变量选择

在本文中,各变量选择如下:

(1)公司股票的月度收益率Rt:公司股票月末价格相对于月初价格的增减幅度,同时考虑派息、拆股等因素对股价的影响并进行修正,本文的公司股票的月度收益率是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月度个股回报率。

(2)无风险收益率Rft:选取银行间市场一年期国债的月度无风险收益率。

(3)市场组合收益率Rmt、规模因子SMB、账面市值比因子HML:选取锐思(Resset)数据库中三因素模型数据。

(4)汇率波动率ΔSt:是指汇率的月波动率,本文选择的汇率是美元、日元和欧元三种货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包括分货币计算汇率月波动率和加权汇率月波动率。其中,在总体回归分析时,使用加权汇率月波动率;在分货币回归分析时,使用各货币的汇率月波动率。

三、外汇风险暴露的总体研究

1.基于外汇风险暴露模型的总体分析

我们对1 087家上市公司2005年7月到2011年12月共78个月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每家公司市场风险β1值、规模因子系数s、账面价值比因子系数h以及外汇风险暴露β2值。我们发现,市场风险β1值在10%水平下显著的公司 1 087家,达到了100%;规模因子系数s在10%水平下显著的公司是911家,占比84%;账面价值比因子系数h在10%水平下显著的公司是327家,占比30%;而外汇风险暴露β2值在10%水平下显著的公司是105家,占比10%。因此,市场风险是对股票收益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所有股票收益率都受到市场风险收益的影响,这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所描述的是一致的;三因素模型当中的规模因子和账面价值比因子对公司股票的收益率影响也比较重要,分别达到了84%和30%,与三因素模型所描述的是一致的;在1 087家上市公司中,有10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收益率显著受到了汇率波动的影响。

2.外汇风险暴露β2值分析

对外汇风险暴露β2值进行分析,如果某公司β2值为正,则人民币贬值增加了该公司股票收益率,人民币升值减少了股票收益率;如果公司β2值为负,则人民币升值增加了股票收益率,人民币贬值减少了股票收益率;β2的绝对值越大,对股票收益率影响的幅度越大。回归结果显示,在1 087家公司中,β2值为正526家,β2值为负561家,均匀地分布在两侧。

从表1可以看出,全部样本公司β2值的平均值是-0.06,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全部样本公司股票总收益率将增加0.06%,在10%水平下显著的样本公司β2平均值是-0.10,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公司的股票收益将增加0.10%,说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上市公司整体影响是正面的,虽然影响较小。从β2值的绝对值均值来看,当人民币汇率变动1%,样本公司股票的平均收益率变动1.07%,而在10%水平下β2显著的样本公司股票收益率将变动2.66%,说明β2值显著的公司股票收益率受到汇率波动影响更大。β2最大绝对值是5.27,如果汇率变动1%,则股票收益率最大变动5.27%,股票收益率变动是汇率变动的5倍多,说明汇率波动会对部分股票收益率产生重大影响。

3.不同货币外汇风险暴露分析

利用四因素外汇风险暴露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分币种回归,在10%水平下显著的样本公司数据中,受美元外汇风险暴露影响的是94家公司,受日元外汇风险暴露影响的是130家公司,受欧元外汇风险暴露影响的是163家公司,受欧元汇率波动影响的样本公司最多。

在10%水平下β2值显著样本公司数据(如表2所示)中,各货币β2平均值均为负值,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显著样本公司股票收益率增长1.82%,人民币对日元升值1%,显著样本公司股票收益率增长0.67%,人民币对欧元升值1%,显著样本公司股票收益率增长0.78%。从β2最大绝对值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1%,显著样本公司股票收益率最大变动20.96%,人民币对日元汇率波动1%,显著样本公司股票收益率最大变动2.12%,人民币对欧元波动1%,显著样本公司股票收益率最大变动2.80%。从β2绝对值均值来看,美元外汇风险暴露β2值的绝对值均值是7.32,远高于日元的1.12、欧元的1.25,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1%,那么显著样本公司的股票平均收益率变动将达到7.32%,说明美元汇率变动对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影响最大。

四、外汇风险暴露的行业分析

1.外汇风险暴露的行业总体分析

根据证监会规定的行业分类方法,我们对样本公司按照行业进行分类(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样本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行业集中的特点,对于10%水平下β2值显著的105家公司来说,主要分布在12个行业,其中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采掘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业是显著样本最多的6个行业,占样本总量的86%。

制造业样本数据最多,共有52家公司的股票收益率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制造业中的来料加工、进出口等业务对汇率波动比较敏感,受到外汇风险影响在各行业中居首;房地产业虽然产销都在国内,但由于行业特殊性,人民币汇率升值引起境外资金进入境内的房地产业,拉动房地产价格上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采掘业这两个行业以战略能源和战略性原材料进出口为主,容易受到汇率波动影响,而批发和零售贸易同样存在着大量的进出口业务,涉外程度高,外汇风险暴露程度较大。

2.不同货币外汇风险暴露的行业分析

我们对外汇风险暴露进行了行业分析后,将区分币种对美元、日元和欧元三种货币外汇风险暴露程度分行业分析。

首先来看美元,受美元汇率波动影响的显著样本公司94家(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制造业是受外汇风险暴露影响最大的行业,显著样本公司达到57家,占全部显著样本的60.64%;交通运输、仓储业显著样本公司8家,占全部显著样本的8.51%,农、林、牧、渔业显著样本公司7家,占全部显著样本的7.45%。从平均值来看,外汇风险暴露的平均值有正有负,说明美元汇率波动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同,美元对人民币升值,制造业等行业表现为平均股票收益率上涨,批发和零售贸易等行业表现为平均股票收益率下降。从绝对值均值来看,制造业的绝对值均值达7.49,美元汇率变动1%,制造业股票收益率平均变动7.49%,说明美元汇率波动对制造业收益影响较大,绝对值均值较大的行业还包括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以及房地产业,其中,房地产业的绝对值均值达11.51,居各行业之首,说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对我国房地产业以及房地产价格产生了重要影响。2005—2011年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6年,也是国内房地产价格上涨最快的6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引起大量美元流入国内房地产市场,刺激了国内房地产价格上涨,汇率波动对房地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来看日元,受日元汇率波动影响的显著样本公司130家(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制造业是外汇风险暴露显著样本公司最多的行业,达到57家,占全部显著样本的43.85%,说明制造业是受日元汇率波动影响最大的行业。批发和零售贸易显著样本公司19家,占全部显著样本的14.62%,交通运输、仓储业显著样本公司11家,占全部显著样本的8.46%。从平均值来看,建筑业和采掘业外汇风险暴露的平均值为正值,其余行业平均值均为负值,说明当日元对人民币升值时,建筑业和采掘业两个行业公司股票平均收益率下降,而其余行业公司股票平均收益率上涨,当日元对人民币贬值时,建筑业和采掘业两个行业公司股票平均收益率上涨,而其余行业公司股票平均收益率则下降。从绝对值均值来看,各行业绝对值均值较小,说明日元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样本公司股票收益率影响幅度相对有限。

最后来看欧元,受欧元汇率波动影响的显著样本公司163家(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制造业仍然是外汇风险暴露显著样本公司最多的行业达到88家,占全部显著样本的53.99%,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显著样本公司19家,占全部显著样本的11.66%,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显著样本公司11家,占全部显著样本的6.75%。从平均值来看,房地产业和采掘业外汇风险暴露平均值为正值,欧元对人民币升值引起两个行业公司股票平均收益率下降,其余行业平均值均为负值,欧元对人民币升值引起其余行业公司股票平均收益率上涨。从绝对值均值来看,几乎所有行业的β2值绝对值均值都超过了1%(除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外),说明欧元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样本公司股票收益率有一定的影响,受到欧元汇率波动影响的企业,要加强对欧元的外汇风险管理。

五、结论与建议

汇率的波动带来企业外汇风险暴露,外汇风险暴露在企业所处的不同行业和不同币种中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采用包括市场风险、公司规模、账面市值比以及汇率波动的四因素外汇风险暴露模型对1 087家样本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05家样本公司显著受到外汇风险暴露的影响,不同货币汇率波动对样本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影响是不同的,不同行业的样本公司受到的外汇风险暴露影响也不尽相同。

(1)利用四因素外汇风险暴露模型进行回归时发现,在10%水平下显著的样本公司中, 受

市场风险β1值影响的公司1 087家,达到了100%,受规模因子影响的公司911家,占比84%,受账面价值比因子影响的公司327家,占比30%。而受外汇风险暴露影响的公司105家,有接近 10%样本公司的股票收益率显著受到外汇风险暴露的影响。

(2)通过分货币回归分析发现,受美元外汇风险暴露显著影响的公司94家,受日元显著影响的公司130家,受欧元显著影响的公司163家。在外汇风险暴露回归分析中,美元β2值最大绝对值是20.96,是日元β2值的9.89倍,是欧元β2值的7.48倍,美元β2值绝对值均值是7.32,是日元的6.54倍,是欧元的5.86倍,表明美元汇率波动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在三种货币中最大,影响幅度远远超过日元和欧元。

(3)通过分行业回归分析发现,外汇风险暴露具有一定的行业特征。一是表现为集中于部分行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采掘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是显著样本公司最多的6个行业,占样本总量的86%,这些行业具有明显的涉外业务(除了房地产业),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二是一些产销都在国内的行业也明显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如房地产业和农、林、牧、渔业等行业,这些行业虽然产销都在国内,但股票收益率也显著受到了汇率波动的影响,说明不仅有涉外业务的公司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即使产销都在国内的公司也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外汇风险影响到了各个行业。

通过本文分析我们发现,汇率波动影响到了各个行业,汇率频繁大幅度地波动,不仅使我国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在核算收益和成本时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即使产销都在国内的企业,也面临着外汇风险。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充分重视外汇风险,加强外汇风险的识别和管理。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包括远期结售汇、人民币期权及人民币期权组合等衍生产品,目前国内企业主要通过远期结售汇的方式进行汇率保值;另一方面,对于企业长期面临的外汇风险,可以通过经营性套期保值的方式进行外汇风险的管理,如选择合适的计价货币、提前或延期结售汇、货币保值条款以及增加海外机构数量等方式规避汇率风险。

参考文献:

[1]Shapiro,A.C.Exchange Rate Changes, Inflation, and the Value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75,30(2):485-502.

[2]Hodder, J.E.Exposure to Exchange-Rate Movement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2, 13(3-4):375-386.

[3]Levi, M.D.International Finance: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M].New York: McGraw-Hill, 1983.

[4]Hekman,C.R.A Financial Model of Foreign Exchange Exposur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5, 16(2):83-99.

[5]Adler,M., Dumas, B.Exposure to Currency Risk: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J].Financial Management, 1984, 13(2):41-50.

[6]Jorion,P.The Exchange-Rate Exposure of U.S.Multinationals[J].The Journal of Business, 1990, 63(3):331-345.

[7]Bodnar, G.M., Wong, M.H.F.Estimating Exchange Rate Exposures: Some “Weighty” Issues [R].NBER Working Paper No.7497, 2000.

[8]Crabb, P.R.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Hedging Exchange Rate Exposure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2, 11(3):299-314.

[9]罗航,江春.人民币新汇率形成机制下的上市公司外汇风险暴露[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4):78-81.

[10]李盈乐,王洪章.汇率风险对公司内在价值的影响[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09,(2):162-163.

电子汇票的风险(篇12)

(一)发展票据市场,做大市场规模。

在全国中心城市区域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吸收更多的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加入票据市场,建立面向所有金融机构及企业法人的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系统。

(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票据融资业务,减少操作风险。

衔接《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和《贷款通则》的有关规定。《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未对票据贴现等融资行为做出专门的司法解释,而《贷款通则》将票据贴现作为一种贷款方式。事实上票据关系与贷款合同关系的法律权利存在很大差异,应尽快解决这一冲突,统一法律规范。同时,进一步完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对票据融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操作加以限制和规范,从法律角度减少操作风险。

(三)积极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票据管理。

一是加大票据防伪技术含量,改进承兑汇票操作方法和程序。针对银行业传统的“凭印支取”审核办法已远远落后于电子化发展的步伐的现状,建立银行印鉴预留库,实行票据业务自动化处理。二是建立网络票据业务,发展网络查询认证系统。摒弃目前通过电报查询等为主要手段的检验票据真伪的方式,在电子联行或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础上,建立承兑汇票转让电子查询网络系统,对每笔已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录入系统,在转让、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时必须通过电子查询网络系统进行查询核对,有效杜绝假票和“克隆”汇票行为的发生。

(四)金融机构要加强内控建设和制度落实。

一是开展风险教育,使业务人员熟练掌握真假票据的不同特征和犯罪分子的各种作案手段,不断提高业务人员风险防范技能。二是商业银行要把票据业务纳入贷款管理范畴,在办理业务时要按贷款的原则和程序,对企业信用情况,承兑能力进行严格审查,对业务经办、审查、监督依责设岗,制订出一套出票、登记、查询的较为规范且操作性较强的规程和制度,进行风险监测管理,确保票据真实性、交易真实性和资金安全性,同时定期组织业务自查和互查,杜绝各类隐患,纠正违规行为,保证票据业务正常有序开展。

(五)依托银行同业公会组织,建立票据风险联防网络。

一是实行系统内委托照票。通过同业公会协调,各行之间票据查询可实行委托照票付手续费的方式完成,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有效确保了票据真实性。二是建立社会信用管理系统,重点支持信誉好、效益佳的企业。通过同业公会组织,建立辖内守信和逃债企业信息档案,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对一批产品有销路、经营效益好、信用级别高的企业实行主办行管理,鼓励开展票据业务,实行系统内信息资源共享,同时联合抵制不守信企业利用票据业务诈骗银行资金和逃废债行为,维护票据市场的信用秩序,实现票据风险的联合防范。

二、加强监管,促进票据融资的规范发展

(一)将银行承兑汇票纳入银行信用规模总量控制范围。

应按年度确定一个控制额度,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县、市、省逐级核定地区票据融资总量,纳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加以监管。

(二)加强对票据业务合规性监管,规范票据市场秩序。

加大宣传和指导检查力度,强化对不规范办理票据业务的查处力度,对无法证实交易真实性的票据,严禁商业银行办理贴现和再贴现,加强对票据承兑行和贴现行票据真实性情况的现场检查,建立对违规票据行为的定期通报制度和处罚制度,切实维护商业票据的信誉和流通秩序,防范票据风险。

(三)加强对金融机构内控制度的监管。

精选范文
相关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