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管理论文范本十二篇

时间:2023-06-02 15:29:13

科研经费管理论文

科研经费管理论文(篇1)

一、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我国科研经费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行政拨款制的投入方式,逐渐形成了由政府拨款投入、科研基金制、科研单位创收、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等多元化投入体系。但总的看,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仍不适应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其主要弊端有三:

一是政出多门,条块分割,既使科研活动难以统筹规划、全面安排,也使科技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合理共享。我国现有的科研机构体系由计划经济时期发展而来,条块分割比较严重,研究领域划分不十分明晰,经费来源也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以基础研究为例,经费来源主要有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科技部和教育部四个渠道,其中:基金委有重大计划、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杰出青年资助项目;中科院有重大创新项目;科技部有“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教育部有“211”、“985”等工程。这四个部门都各自制定目标,并都能直接从财政部获得独立预算。此外,其他部委也可根据需要安排科研项目和经费。多部门、多渠道、多头分配有限资源,使科研经费分散使用,造成科研项目重复设置。科研项目的重复设置又造成科研人员的多头申请,同一个人、同一研究内容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经费支持,而同一科研成果也可以向各方面交账,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四处跑项目、争资金、应付评审,浪费了宝贵的科研时间,助长了浮躁的科研风气。由于条块分割和科研经费管理不严,重复购置大型科学仪器的现象很突出。有研究表明,我国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仅为25%,远低于发达国家170%甚至250%的利用率水平。

二是科技经费管理模式亟待完善,管理成本高,投入产出效率低。目前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已有相当规模,主要通过各种“计划”、“工程”来实施。据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资料显示,每年有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流向各种科研项目,其中约150亿元由科技部支配。但一些急需经费、很有前景的科研项目却往往申请不下来经费。现行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模式是“项目申报制”。这是一种未出成果就支付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造成在项目的申请、批准诸环节上竞争很激烈。而在这项环节上“行政干预”往往起很大作用,有时因官员的个人偏好,就决定了科研经费的流向。

2003年,中国科协主持开展了一项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不少科研人员反映,部级的科研项目往往被部分学术权威、“明星”科学家或是“圈内”人(如师生、校友、朋友等)把持,其他人很难申请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特别是有创造力的青年学者很难获得“雪中送炭”的机会。另一方面,项目确定后往往又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难以保障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浪费了大量资源却出不了高水平成果。尤其是钱一旦下来了,有相当部分科研经费变成了名目繁多的个人提成奖励,有的转化为科研单位沉淀资金,挪作他用或用于养人养机构,真正用于更新研究设备、购买研究资料的不多。据OECD(经合组织)2000年的数据,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占全世界的4.3%,科研产出占世界的3.1%,表明我国科研投入产出的效率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

三是政府直接管理科研经费,既不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也容易滋生寻租和腐败行为。国家每年资助的科研项目是有限的,而项目申请者众多,于是就出现了“僧多粥少”局面,这也容易引发科研项目申请中走后门、托关系、请客送礼、拿回扣等腐败现象的产生。2005年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表明,2个部门、45个科研单位转移、挤占挪用科技经费6.69亿元;有些课题和项目预决算编制不真实,科研成本核算不规范。现在,无论是在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在科研机构内部,一般行政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权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科研活动,这种现象本身就很不正常。政府直接管理科研经费也容易引发政企不分,造成政府与市场之间职能错位。一方面,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政府投入偏高,政府直属的科研机构从事竞争性的科研;另一方面,在基础研究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充分,一些研究领域资金短缺。现在,一些国有科研机构和其所属企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把从国家申请的科研经费和企业账目混在一起,使科研经费成了企业的“盈利”,这样的科研机构既不需要走向市场,也可以不向科研负责,成为游离于市场竞争和政府监管之外的特殊机构。

总之,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亟待作出重大改革。

二、建议

科研经费管理论文(篇2)

二、高校如何科学的对科研经费进行财务上的管理

第一,要创建一个通用的管理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科研经费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推动高校科研的顺利发展,创建一个通用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管理人力费用、管理费用以及其他费用。此外,按照相关文件的精神,各所高校都应该编制通用的管理办法。政府相关部门要和高校联合起来,达成一致意见,可以更好的监督有关科经费的所有流程,比如如何拨转、财务的报销、经费的结余等等。要严格的审计科研经费,使科研经费真正的被使用在科研项目方面,对于这个领域存在的不良现象,要坚决的抵制。第二,要对财务项目进行细致的划分。高校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要做出一定的改变,财务科目必须是明晰的,以预算为基础正确的利用资金,对开支的情况进行控制。第三,在科研经费利用方面,高校应该建立评价体系。结合科研经费的实际情况,参考经费总额、社会效应、技术含量以及预期利益等,认真考核科研经费,采取奖励以及惩罚的手段,推动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获得科研成果。第四,对预算编制管理进行完善,也就是说由项目主要责任人牵头,联合管理部门以及财务部门一起进行预算的编制。在工作当中,要体现出财务人员的价值,可以为项目主要责任人提供有效信息,这样编制的预算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第五,要加强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这个信息平台必须可以很好的连接多个职能部门,比如教育部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等,可以随时的获得信息,将每一个环节都连接起来。要及时的更新财务软件,使管理方式更加的精密。

科研经费管理论文(篇3)

1、科研项目的申报时间与财务编制预算时间不一致,财务编制预算时间一般为年底或年初。而科研项目申报时间一般为头一年的年中,批复在第二年。两方面时间上的差异,造成财务预算中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无体现或体现不细。

2、编制人员对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门之间缺少沟通。科研经费的预算应该是由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共同编制。但在目前的预算编制中多是各自为政,各自编制相应的预算,由于项目负责人缺乏财务知识,财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造成双方编制预算内容上的脱节。

3、针对科研项目,缺乏统一的、科学的科研经费预算标准,编制人员只能依靠自身经验来编制预算,缺乏相关的科学依据。

4、财务采用的编制方法仅限于年度管理,对跨度较长的项目难以进行总体反映,造成预算编制的不到位。

(二)科研经费预算执行中的问题。目前,经费管理始终在强调预算的“龙头”作用,对于预算强调的比较严格,也造成现在的一种现象,有的单位对于编制预算时有合理的计划,预算做得很好,但在实际的经费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却存在不能严格按预算执行的问题。

(三)科研经费管理监督和考核体制的问题。科研经费的高效运用,不仅要做到预算合理,执行有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监督和考核体制。部队科研经费管理监督和考核体制还不是很健全。

二、运用全面预算的管理理念管理科研经费

全面预算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运用,可以涉及到科研经费管理的各个方面,解决科研经费管理中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全面预算体系的建立,可以不断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中监督和考核机制。使科研经费得以高效运用。

(一)建立单位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单位的各项经费预算管理事宜。针对某一科研项目经费,也可单独成立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办法的制定;确定科研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审议业务部门针对某一项目的业务活动预算;审议财务部门针对科研项目编制的财务经费预算;协调解决业务活动预算和财务预算相脱节的问题;解决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问题;组织检查、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督促项目小组完成财务预算目标。负责各科研项目的单位也要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预算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本项目各项预算的制定与实施。

(二)设置科学的预算目标。每一个科研项目都有其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预算管理委员会,要综合考虑单位长远建设,考虑到和项目相关的风险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战略预算目标体系,设定出合理的项目活动目标和财务目标,以保障预算的制定有效。这一环节的重点就是预算指标的分解,相关人员要考虑如何将预算目标向下分解,经过反复测算,使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人员都有合适的目标。

(三)改进预算的编制方法。科研项目有的跨度时间比较长,不是在一个年度就能完成的。对于完成时间较长的科研项目,单位多数都忽视了中长期滚动预算的管理,致使出现年度预算与战略相脱节的现象,因此在选择预算编制方法时,应避免现有年度预算管理体系的短期效应。现行科研经费的编制方法,虽然便于预算的控制和考评,但是由于预算的事前性,会造成对后续发生的事件存在疏忽,对一些突发事件不能及时做出反馈和调整,因此,建议改进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方法,综合中长期滚动预算和弹性预算的优点,并规避其不足的地方,充分考虑到项目进行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对预算目标设定弹性系数,进而编制科学、合理、可行的项目预算,这样使得单位既可以把握项目的中长期发展方向,指导年度预算的编制,又可以通过滚动的方式使人员对项目的过程及整体目标更加清晰,避免盲目性。

(四)预算的编制。预算要在管理委员会的统一管理下进行编制,因为有部门的统一管理,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可以有效的进行沟通,在各自编制预算的时间相互参与,不管在业务部门编制业务活动预算,还是在财务人员编制经费预算的时候,编制人员互相学习,弥补各自专业知识的不足,使各自编制的预算与实际相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科研经费管理论文(篇4)

1 科研经费的定义及其基础应用理论

1.1 科研经费的定义

科研经费是指应用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所需要支出的费用。在进行科研活动中所应用的人力资本和各种物质资料的费用是科研经费,在科研活动中还需要专业的科研仪器来得到精确的数据,这些设备购置费也属于科研经费,实验时应用的实验材料及试制费,科研经费还包括科研业务费和其他管理费用等。想要把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到迅速和稳定发展,就必须有科研经费的支持,因此可以说科研经费是科研机构进行科研活动的物质前提条件,科研经费的正确使用能够保障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更能够促进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科研经费一般是由政府、企业、基金会等单位组织通过委托的方式或者是通过对申请报告的筛选来决定科研项目的承接单位,然后根据情况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用来解决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1.2 科研经费管理中所应用的理论

文章主要简述科研经费管理中应用的三个理论。第一个理论是全面预算管理理论,这个理论是指在已经制定的目标指导下,对单位组织将要举行的活动和活动使用的财务情况进行全面的预测,并在执行预测的过程中监控,然后把实际财务情况与制定的目标预算做对比,最后以最大程度地去实现已经制定好的目标。全面预算管理理论是各大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重要应用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让高校的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在参与科研工作过程中拥有一份成本和效率意识,降低科研经费浪费使用。正确地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理论还可以让科研机构组织能够达到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目标和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综合水平。第二个理论是激励理论,影响科研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外在元素有很多,如科研单位的政策、工作管理制度、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等。因此高校在科研经费合理健全的情况下应该应用激励理论去充分调动每一个科研人员的在进行科研工作中的积极性,让工作人员能够争取在最短时间里完成更多的科研任务。第三个理论是协同理论,它是指系统各部分要素之间的协作,通过协同合作系统各个部分会出现新的有序结构,这样系统整体就会有良好完整的运作。在高校科研经费在管理工作进行中,各个科研和管理部门都应该进行协同工作,协同理论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掌握经费的使用情况,大大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尽量去避免经费的挪用和浪费。

2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科研经费管理论文(篇5)

[DOI]10.13939/ki.zgsc.2017.08.043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力度不断扩大,农业科研水平有所提升,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但是由于农业科研人员对资金使用和管理要求认识不足及预算管理不当等问题,导致、滥用浪费科研经费等现象层出不穷。并且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预算法》的贯彻实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经费来源越来越广,类型多样化,以及规模在不断扩大。我国预算管理体系起步较晚,重立项、轻绩效是目前我国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最普遍的问题。同时,农业机构科研经费还受到科研实力、区域布局、学科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结合农业科研机构自身特点,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国内不少学者对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都有所研究[1],但是目前针对农业科研机构经费预算管理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从委托理论和激励相容理论两大理论视角出发,解释目前农业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一套适用于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绩效评价体系。

2文献综述

国外开展科研项目的评估工作时间较早,早在1860年左右,美法德等国就开始尝试评估政府支持的科研活动,包括投入、产出及影响力等方面。并且于1980年左右,欧盟部分国家也相继实施绩效考评,采用多种指标进行评价。Martin和Irvine(1983)最早提出绩效考评的四个维度,分别是科学维度、教育维度、技术维度和文化维度。随着研究的深入,评估指标也在不断扩展,Godindore等学者(2003)从科学、文化、政策、经济、环境、人才等多个角度,对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探讨。

我国最早是在1950年左右开始研究绩效评估,但此时只是简单的定性评估。随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人们对科技创新及研发经费越来越重视,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也迫在眉睫。袁海霞等学者(2008)从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两个角度,建立典型的三级科研绩效指标体系。顾雪松等人(2010)利用聚类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2]这些学者都为今后在各个领域研究科研绩效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朱云学者(2010)指出,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内控制度设计不合理,管理意识薄弱,应该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宋歆炜(2010)则针对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激励制度进行调查问卷,实证研究影响科研人员工作绩效的激励因素。

自2014年8月公布的《预算法》提出了绩效预算的思想,从法律层面上支持预算管理、预算监督、预算执行等方面,关于预算绩效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任红艳(2014)学者基于绩效预算的角度,提出自己关于规范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的思考。[3]张钰等学者(2016)人则针对基础科研项目的预算绩效评价进行案例研究。[4]但是目前我国对农科院绩效评估的研究仍然较少,将绩效评估应用于预算全过程的只是定性分析,并没有进行指标体系构建。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率先构建较为完整,且符合农科院特点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3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3.1委托理论

在20世纪30年代,因发现企业所有者兼经营者的做法存在很大弊端,于是美国伯利和米恩斯学者提出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基础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即笔者常说的信息不对称性。在委托理论中,委托人作为授权者,指定雇用人也就是被授权者为其服务,授予其一定权力,并根据人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但是由于双方都在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和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委托人并不能观测到人的行为,双方会存在利益冲突。在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经费的预算管理中,就存在这样的委托关系。首先是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方面,政府是委托人,农业科学院所是人,由于委托关系的信息不对称性,农科院可能隐藏一定的信息,夸大或虚报预算额度,以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使实际需要支出的金额与预算编制的金额并不相符,可能会造成浪费。其次是预算执行及监管方面,在这里,具体进行科研活动的是科研人员,可以看作人,而农科院执行预算监管和控制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可以视为委托人。科研人员为了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和休息时间,可能并不会认真对待科研,而是应付了事,企图蒙混过关。同时,基于信息不对称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可能不会掌握科研进度及经费使用情况的一手资料,甚至基于追求自身效用,而对一些、浪费经费的现象视而不见,从而导致管理不恰当,监督不到位,控制不及时。不仅使科研成果的质量降低,违背了政府鼓励科学创新的本质意图,而且还降低了预算管理的职能,使预算流于形式。[5]

3.2激励相容理论

经过长时间论证,学者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的个人行为都会受利益的驱使。但是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契合,也就是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一致。这一制度安排,就是哈维兹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中的“激励相容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单位包括本文所讨论的农业科研机构都存在激励不相容问题,即缺失激励机制。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根据资历、学历、职称来确定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经常能听见“论资排辈”等说法。在这种情况下,科研人员只会片面地追求高学历、高职称,而忽视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同时长时间的劳动贡献与劳动报酬不对等,会导致科研人员过于看重个人得失,或多或少产生心理不平衡,然后消极怠工或是不作为,最终使得科研效率低下。[6]

通过上述委托理论和激励相容理论对农业科研机构中存在的项目预算编制不当、违规支出经费、经费监管不严等问题的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主要是下面几条:一是要减少地方政府、农科院相关部门、科研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农科院的角度来看,需要树立科研人员诚信的价值观,让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后果及危害。同时在农科院内部,通过建立一套快速公开传递信息的信息体系,从而使农科院各个部门及科研人员能够共享关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等所有相关信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要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及手段,要将科研人员的劳动贡献与报酬直接挂钩,在做科研经费预算时,可以将一部分经费用于科研人员激励,根据科研成果质量高低实施奖励。解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淡化资历、学历、职称等对收入的影响,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最终实现“双赢”。

3.3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先将影响评价对象的各因素按属性分类,不同类别的因素分属不同层次。再对较低层次的各因素进行单级模糊综合评判。然后在单级模糊综合评判的基础上再进行上一层次各个因素的综合评判,依次得到二级、三级等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4实证研究

4.1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4.1.1指标体系的确定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农科院科研经费绩效评估体系和预算管理系统构建的相关文献[7],认为应把绩效评估应用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科研经费的投入(经费投入A1)、科研经费的使用(经费管理A2)、科研结果评价(科研产出与效益A3)。本文结合文献法和实地访谈法,在听取相关专家意见后,依据指标的选取原则确定了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三级指标体系,包括三个一级指标,所对应的七个二级指标和二十个三级指标。

4.1.2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通过征询高校及农业科研院所的15位专家,对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打分,同时借助AHP层次分析软件,通过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分层次确定矩阵里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进行层次总排序,进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得出CI=0.009,RI=0.532,CR=0.017,CR

综合以上内容,所得的具体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如下表所示。

5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简单易行,实用性强。从科研经费的投入、使用、成果三个角度出发,将绩效评价运用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对今后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在农科院的推广提供借鉴意义。并以某农科院的科研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虽然最终得出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等级为良好,但还是发现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机构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漏洞。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5.1做好预算绩效理念培训工作

目前在基层农业科研机构中,科研经费的管理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预算,对预算绩效的应用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因此,应大力做好预算绩效理念的宣传,多次开展关于预算管理专题培训会,增强科研人员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强科研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认识。

5.2大力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5.2.1提升预算编制质量

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能存在侥幸逃避心理,产生预算松弛。同时,科研经费应按需合理分配到各个阶段,进行分阶段编制预算。由于科研项目周期一般较长,一次性的预算编制往往不贴合实际,所以持续动态地进行预算编制,可以使科研经费与每个阶段的科研目标更加契合。并且,可以令财务部门加入预算编制工作中,让预算编制更加合规,提升预算编制质量。

5.2.2做好预算执行工作

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首先关注重点支出,如劳务费、仪器设备等,对这些重要且金额较大的经费支出应该谨慎处理;其次可以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公布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在接受大众舆论监督的同时,提升科研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最后不能忽视结题的重要性,不能做“半吊子工程”,可以设立奖惩机制,对提前结题的科研项目进行激励,对未按要求完成的科研项目根据情况进行项目延期或是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5.2.3加强预算监管控制

加强预算监管控制是目前预算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农科院可以模仿企业设置内控审计,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专项资金的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细致的审计。同时可以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科研项目的风险评价,做到“防患于未然”。并且利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农科院管理制度的建设,也能对科研经费科学有效地使用起到促进作用。

5.2.4注重科研成果产出效益

农科院应加强科研成果的绩效评价,不能单单只依靠论文专著发表数或是专利数量,应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如科研成果的获奖情况,论文被同行引用的次数,专利技术的转化即实际应用的情况等。

参考文献:

[1]李建芳,郭宇,张艳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4):38-40.

[2]顾雪松,迟国泰,程鹤.基于聚类―因子分析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学学研究,2010,28(4):508-514.

[3]任红艳.从绩效预算角度对规范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4):11-14.

[4]张钰.基础科研项目预算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管理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科研经费管理论文(篇6)

近年来,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日渐提升。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近3年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及筹措到的科研经费年均增幅分别超过44.2%和31.3%。这既为学院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也给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带来挑战。

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来源、特点及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的来源及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来源已日趋多元化,以我院为例,主要包括纵向、横向及院级科研经费三类。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教育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市科技局等政府部门及省、市社科联和各有关学会;横向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

虽然各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开展状况不尽相同,但调研发现,我院科研经费“一多三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多”是指近几年我院获得的市、厅级科研项目经费数量多,且基本稳占每年全院科研到账总经费的80%左右;“三少”是指我院承担的产学研横向科研项目、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及院级科研项目经费数量相对较少。其中,前两类科研项目经费具有较大提升空间,院级科研项目经费稳中有降。

(二)高职院校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项目经费管理与项目研究管理脱节。高职院校普遍对科研项目实行多重管理,以我院为例,科研项目管理由科研处牵头,协同财务处、审计处及项目负责人所在系(部)共同负责。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财务处注重科研经费收支,审计处负责审计科研经费使用是否符合项目批复预算范围及有关规定,科研处更关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获取及科研项目研究进展与成果质量,而系(部)则更在意科研项目获取数量及项目研究产出成果。四者之间往往缺乏交流,致使项目经费管理与项目研究管理脱节。

2.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存在认识误区。部分科研人员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取得的,经费的使用权应归个人或项目组所有,只要按照项目任务书或者合同要求完成科研项目的各项考核指标,项目负责人就对科研经费使用具有完全自,而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监督伤害了项目组的核心利益。

3.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缺乏严谨性,开支不合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时,一般都要求申报人员编制全面的科研预算作为经费使用过程中的执行依据。然而,由于项目负责人缺少财务管理知识,且对于科研预算执行中的刚性要求认识不足,确定资金使用方向和额度时,缺乏严谨性,给日后项目研究过程中科研经费使用埋下了隐患,轻者出现经费开支不合理,重者项目经费开支出现严重结构性失调。

4.缺乏绩效考核,难以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一方面,多重原因导致科研项目实际投入成本难以准确核算;另一方面,科研项目成果评价机制不科学,难以科学量化。高职院校因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率低,致使这种状况尤为突出。因此,很难准确计算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比,从而妨碍了对科研项目进行科研绩效考核,致使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

5.管理制度不完善。高职院校一般都制定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统一管理办法,如我院于2009年出台了《科研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执行一段时间后,又出台了《科研经费使用补充规定》,对原暂行办法内容作了进一步调整和补充。但即便这样,在应对学院日趋多元化的科研经费来源时,管理制度仍显得不够完善,甚至有时出现院级管理制度与经费下达部门的具体使用要求发生冲突的情况。

二、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管理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项目管理理论是人们在项目管理实践中概括出来的集时间、成本、绩效管理等于一体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在于科学化、规范化,主要包括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沟通管理等9个知识领域的规范化管理。项目管理理论强调目标的实现和产品的质量,采用团队化工作模式,其成功的评价标准包括时间、成本、范围、质量和资源等5个方面。近10年,项目管理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广泛应用。

三、项目管理理论在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实践

自2010年起我院尝试将项目管理理论引入科研经费管理实践,针对过程管理、人员认识、预算编制、开支结构、科研成本核算、经费使用效益等问题,分别实施项目整体、项目沟通、项目时间、项目范围、项目成本、项目采购、项目质量、项目人力资源和项目风险等9大管理。

(一)项目整体管理和沟通管理

项目整体管理指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汇集项目管理所有知识领域,对所有项目计划进行整合执行及控制,以保证项目各要素相互协调的全部工作和活动过程。项目沟通管理指为了确保项目信息合理收集和传输,以及最终处理所需实施的一系列过程。包括为确保项目信息及时适当的产生、收集、传播、保存和最终配置所必需的过程。

将项目整体管理和沟通管理引入科研经费管理后,一方面,项目经费到账后,即由财务处和科研处对科研经费在分项管理、分项核算、分项评审、综合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总控制”,实行集中管理,并由审计处跟踪审计项目进行中科研经费使用是否符合项目批复预算范围及有关规定;另一方面,针对每一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三部门、项目组及项目所在系(部)定期交换信息,沟通认识上存在的误区,目标一致,保护项目组的核心利益,避免财务风险,实现科研经费的科学和规范管理。

(二)项目范围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指对项目必须包含的工作范围加以定义并进行管理。包括确定项目的需求、定义规划项目的范围、范围管理的实施、范围的变更控制管理以及范围核实等。

引入项目范围管理后,一方面,科研处协同项目负责人所在系(部)监督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按照前期制定方案如实开展研究;另一方面,在不影响项目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对一些费用开支设置必要限额,杜绝科研经费支出结构性失调现象;第三,学院严把项目经费报销关,以论文为例,要求论文内容必须与项目相关且文中须注明项目批号,并提供论文原件及与论文原件信息相符的版面费票据、发票等,确保项目经费专款专用。此外,针对学院科研经费来源多元性,尽量细化经费管理办法,分纵向文科和理工科项目、横向文科和理工科项目以及院级科研项目等多个类别分类管理,力争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包含进管理范围之中。

(三)项目时间管理

项目时间管理指为保证按时完成项目,合理分配资源,发挥最佳工作效率而进行的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历时估计、进度计划开发和进度计划控制的管理过程。

引入项目时间管理后,一方面由科研处协同系(部)督促项目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投入适量经费,产出较多成果,及早完成项目考核指标,顺利结题;另一方面,科研处配合财务处督促项目组在项目结题后尽快办理项目结余经费结算、结转事宜,避免科研经费长期闲置,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四)项目成本管理和采购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指为使项目实际成本不超过项目预算成本而进行的项目资源规划、项目费用估算、项目费用预算和项目费用控制的管理过程。项目采购管理指从执行组织之外获取货物和服务的过程,包括采购计划、询价计划、询价、渠道选择、合同管理和合同收尾。

引入项目成本管理和采购管理后,一方面,我院实施了项目负责人协同科研处、财务处及审计处共同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制度。对于数额较大的经费预算,项目负责人在编制时,须提供详尽的市场调研和技术方案论证报告,以确保经费预算编制的严谨性。另一方面,学院严把科研物资采购关,在遵循科研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原则上规定项目研究用大宗设备应根据经费预算报学院审批,由后勤管理处设备科采用招标、竞争性谈判、认质认价、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集中采购一次,以避免因重复购置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经费流失。此外,科研处协同其他相关职能处室通过组织、安排、调配等手段,充分发挥经费投入的积极作用及教科研资源共享,从学院层面最大限度降低科研项目新增成本投入。

(五)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指保证项目兑现它关于满足各种需求的承诺的一切活动。其主要包括三个过程:质量计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引入项目质量管理后,一方面,自2011年起我院要求新立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后1个月之内参加由科研处组织、校内外相关专家共同构成答辩小组的项目公开开题答辩,从源头起狠抓项目研究质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对经费数目较大项目,如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等实施“343”阶段性经费划拨办法,项目开题后经费划拨30%,通过中期检查后再划拨40%,结题验收合格后兑现剩余30%。科研处与财务处定期交换项目研究进展与经费支出信息,全程掌控项目投入与成果产出情况,保证项目研究质量和经费使用效益。此外,制定并实施《科研项目成果量化管理办法》,科学量化项目成果,按年度考核项目绩效,实施优秀项目奖励制度,形成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长效激励效果。

(六)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指最有效地发挥每个参与项目人员作用的一切活动。主要过程包括:组织计划编制、人员获取和团队建设。

引入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后,一方面,我院实施了以项目或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将研究方向相对集中、研究能力、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和责任心俱佳的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并以团队为单位就有关管理制度进行培训,为项目组科学、合理、规范使用科研经费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依托科研团队或技术平台,精心培育科研项目,力争经过几年研究积累,在冲击更高层次科研项目方面有所突破。

(七)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去认识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

引入项目风险管理后,一方面,我院实施科学、规范、严谨的项目评审制度,严把项目申报关,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确保研究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学术道德和责任心俱佳的老师从申报队伍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严格的经费报销审批手续,严把费用报销关,坚决杜绝违规经费支出现象,确保科研项目经费零风险管理。

四、结束语

为了应对高职院校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引入成功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机制创新是关键。项目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学中一种先进、实用且经过实践检验并不断完善的管理理论。将其引入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后,促进了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升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在最大限度保护科研项目组核心利益的同时,有效推动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志俊.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误区及改进建议[J].商业

会计,2011,(18).

[2] 韩卓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浅探[J].中国经贸,2011,(14).

[3] 毛建梁.项目管理理论在高职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研

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2).

[4] 陈莉敏.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

高校科技,2011,(11).

[5] 孙元利.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科研经费管理论文(篇7)

党的十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科研单位的建设提出了“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增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改革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等战略要求。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正根据(中发〔2015〕8号)文的要求,出台各种激励政策,推动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对科研的投入显著增加,2013年全国研发经费的投入较2012年增加了15%,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了2.08%。这一新形势无疑为科研院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另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科研机构要求更注重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更注重科研与经济建设相结合,这对科研机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地方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如何进行改革,服务好本单位的科技创新,使之达到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极有必要进行探索。

一、地方科研院所目前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地方科研院所为地方政府领导的事业型科研机构,其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形成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服务。2)争取国家经费对项目的支持,推动地方科研事业的发展。3)形成在国内,乃至世界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提升地方科研水平和影响力。面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纵观目前大多数地方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对科研项目的预算没进行管理。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经费管理、结算管理等多个方面,但目前大多数地方科研院所的财务部门只负责本单位事业经费的预算管理,负责编报单位事业经费的预算,对于科研项目预算的编报,则主要有项目研究组和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通常情况是项目负责人组织编写项目的经费预算,通过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上报。由于项目组主要由科技人员组成,不熟悉财务管理和要求,编报项目预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得科研经费,对一些项目的开支估计不足,而科研管理部门一方面不熟悉财务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对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和要求也不完全清楚,难以对项目预算实施有效的审核、把关。这一情况导致项目编报的预算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出入,一旦申报成功,经费很难按预算实施有效管理。同时还影响到进一步对项目研发投入产出的绩效考核。

(2)科研经费管理不到位。对于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已有明确规定。从目前的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的下达情况看,项目经费主要有二大部分构成,即专项经费和单位自筹经费。地方科研院所由于生产经营收入较少,单位自筹经费主要来自其他财政渠道。而目前地方科研院所的财务部门主要根据来源途径对经费进行管理。由于科研项目专项经费和单位自筹经费的来源途径不同,在财务账上通常分立记账,并没有对项目经费进行统一管理。另外,现大多数地方科研院所对科研项目经费仍采取交由项目负责人进行管理的办法,财务部门只负责收支和记账,没有根据预算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把关,导致项目经费开支不合理的情况较易发生,项目结题验收时时常出现经费开支与预算不符。

(3)财务管理不参与科研成果和绩效奖励评价。目前,大多数地方科研院所的科研奖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论文奖励,根据科技人员的情况进行奖励。二是项目奖励,根据科技人员完成项目的情况,如项目的鉴定结果,获奖情况,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对科技人员进行奖励。三是科技人员日常的绩效工资发放。其中,前二项奖励主要有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第三项则由单位的人事部门进行管理,财务部门只是按科研管理部门和人事管理部门的通知发放奖励。对整个科技奖励过程财务部门从不参与,对科研项目、论文等的完成成本也没有核算。而且,许多地方科研院所还比较注重论文的发表,只根据的期刊进行奖励,对论文的质量,科学价值并没有进行评价。这一方面使得科研奖励存在明显的不公平,严重挫伤的科技人员的研发热情;另一方面导致一些科技人员专营取巧,脱离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削弱了科研奖励对科技创新应有的促进作用。

(4)财务管理未能达到科技创新战略实施的要求。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注重科技创新,更注重科研与经济相结合。从最近二年国家和省级应用研究类项目的申报和下达情况看,以企业为申报、承担主体的项目越来越多,要求进行产业化示范、生产试验的项目越来越多。从科研分工来看,地方科研院所的任务主要是开展应用类项目的研究,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提供支撑,因此,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承担科研项目,通过承担横向项目,针对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开展研究的情况将显著增加。不过,地方科研院所对项目的管理大多数仍停留在经费管理层面,尚没有建立项目成果、技术的财务评估机制,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风险均没有评估,这完全不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地方科研院所财务管理的改革思考

(1)加强科研项目预算和经费的管理强度。在财务管理部门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系统。申报项目时,由项目组根据项目的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提出预算方案,由财务部门结合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要求和财经制度,对项目预算方案进行分析审核,包括对自筹经费的来源及可行性,项目支出科目的政策符合性等进行审核,与项目组沟通,形成比较可行的预算申报方案上报。从而保障项目一旦申报成功,预算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为预算执行奠定基础。对申报成功,获得资助的科研项目,按预算对项目经费进行严格管理,根据预算对项目的各项开支严格把关,防止超支。对执行过程中遇到预算需要调整的项目,严格按(财教〔2011〕434号)文的要求进行调整,责成项目组按规定完成预算调整手续。由此确保项目经费按规定有效使用,提高项目研发投入的绩效。

(2)建立科研成本核算体系。与科技强国相比,我国科技研发投入的效益严重偏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鼓励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科研的投入效益。为此,有必要在科研院所建立科研成本核算体系,对科研项目的完成成本进行核算。将各项目完成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分类,对直接发生的费用,包括材料费、测试加工费、差旅费、会议费、出版费等直接计入项目的研究成本,对间接发生的费用,如大型仪器使用费、水电费等,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摊,由此核算出项目的真实经费投入,评价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率,为项目的绩效评定提供依据。

(3)建立项目技术成果的经济效益评估系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研与经济建设相结合,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创新,鼓励科研机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针对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为地方科研院所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地方科研院所的财务部门应参照国家发改委对项目投资的评价要求,建立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评价系统,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可行性、经济效益、风向进行评价,一方面为成果的转化、技术转让,单位内部的绩效考核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可改善地方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人员在项目选题、研发过程中更注重科研的实效性,提高研发投入的产出比。

(4)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财务指标。根据(中发〔2015〕8号)的要求,对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进行改革,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对科技人员按绩效进行奖励,鼓励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为此,财务部门应配合本单位改革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和科技人员的绩效考评体系,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财务指标。鉴于科技创新存在比较高的风险,财务评价指标可采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从项目的完成成本,所完成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以及论文的发表成本,所形成技术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专利的经济效益和转化可行性,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和获奖情况等方面设计财务评价指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由此更科学地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的科研项目的绩效,提高地方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结论

地方科研院所是地方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地方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科研院所现有的财务管理体系在许多方面尚未能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极有必要在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成果、绩效评价,成果转化的可行性、风险、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由此在财务管理方面推动地方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

(作者单位为广西科学院条件财务处)

[作者简介:谭文丽(1963―),广西科学院条件财务处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和研究。]

科研经费管理论文(篇8)

科研项目经费是科研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经费管理在科研单位管理体系中十分重要,也极为特殊,它需要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共同参与,从而确保科研经费能够得到科学合理地运用,提高其使用效率,规避经费使用风险。然而在实际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实施状况,关系到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当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预算编制质量不高。在科研项目申报的诸环节中,经费预算编制十分重要,它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开始,是此后各阶段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当前一些科研单位在项目预算编制上存在合理性与准确性丧失的问题,预算编制质量有待提高。科研项目申报会围绕“科研”二字,技术因素会对申报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因而关注技术因素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科研人员的经费管理意识过于淡薄,加之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较为欠缺,这导致了在进行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中态度不端正、方法不规范,并使得预算编制结果不够准确和完整。

(二)项目经费支出考核缺失。在很多科研单位中,如果项目财务验收审计不严格,存有问题和不足的项目能够顺利通过,那么这些问题和不足会被隐藏起来形成隐患,项目组在财务验收通过后便不再努力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并疏于对经费管理流程的反思与总结。

(三)对经费支出中形成资产的管理不够。一方面,就项目经费支出中出现的专用固定资产而言,不同科研单位的管理措施有很大不同,在有些机构的经费管理办法中核算办法较为明确,也有很多科研单位未将专用固定资产核查办法写入经费管理办法中。另一方面,针对经费支出时外购与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很多科研单位的经费管理办法中没有清晰的规定,尤其是未对是否将成本核算与核算资产同时进行加以说明。

二、优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作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基础性管理,项目预算管理能够对经费使用及其使用效率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预算不合理不但会拖延科研进度、抑制项目的顺利开展,还可能造成成本的加重以及资金风险压力的增大,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引起管理部门、研究人员和各课题小组之间矛盾和不满。因此,科研单位要以项目研究任务为中心,从实际成本出发,加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考虑科研项目开展的实际需要,遵循并综合考虑经济合理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等基本原则,对经费预算进行准确合理地编制,准确得出项目预算,合理分配既定的科研项目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效果,保障项目的正常开展。

(二)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监督机制。要极力避免财务人员对科研项目不清楚、科研人员对经费管理不了解的问题,科研单位的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课题小组要加强协调配合,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问题上相互监督,保证经费收支手续内容真实有效、数目齐全;要减少核算失误,增强经费支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如果出现违规现象,应在发现后的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实施有效的纠正措施,确保科研经费使用公平公正;应严厉禁止擅自挪用科研经费的状况,禁止通过科研经费谋取私利,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科研项目上;科研经费支出必须符合项目预算和合同约定。

(三)实施追踪问效、绩效考评。在科研项目开展中,应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由专门的负责人综合把握项目实施情况。要规范财务部门审核,报销对于科研经费报销,应首先由项目负责人核准,继而需经过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并且要通过院所领导的审批。对任意一笔经费,无论数额大小,都应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监控和追踪问效。避免资金浪费现象,禁止虚假报销项目。与此同时,要完善综合绩效考评制度,以科研项目的综合运行效果、科研支出目标完成状况、投入与产出对比状况等作为评价参考内容,而不单以其经济效益和审计验收结论为标准,从而加强对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优化经费整体架构。

科研经费管理论文(篇9)

地方科研院所为地方政府领导的事业型科研机构,其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形成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服务。2)争取国家经费对项目的支持,推动地方科研事业的发展。3)形成在国内,乃至世界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提升地方科研水平和影响力。面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纵观目前大多数地方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对科研项目的预算没进行管理。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经费管理、结算管理等多个方面,但目前大多数地方科研院所的财务部门只负责本单位事业经费的预算管理,负责编报单位事业经费的预算,对于科研项目预算的编报,则主要有项目研究组和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通常情况是项目负责人组织编写项目的经费预算,通过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上报。由于项目组主要由科技人员组成,不熟悉财务管理和要求,编报项目预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得科研经费,对一些项目的开支估计不足,而科研管理部门一方面不熟悉财务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对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和要求也不完全清楚,难以对项目预算实施有效的审核、把关。这一情况导致项目编报的预算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出入,一旦申报成功,经费很难按预算实施有效管理。同时还影响到进一步对项目研发投入产出的绩效考核。

(2)科研经费管理不到位。对于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已有明确规定。从目前的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的下达情况看,项目经费主要有二大部分构成,即专项经费和单位自筹经费。地方科研院所由于生产经营收入较少,单位自筹经费主要来自其他财政渠道。而目前地方科研院所的财务部门主要根据来源途径对经费进行管理。由于科研项目专项经费和单位自筹经费的来源途径不同,在财务账上通常分立记账,并没有对项目经费进行统一管理。另外,现大多数地方科研院所对科研项目经费仍采取交由项目负责人进行管理的办法,财务部门只负责收支和记账,没有根据预算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把关,导致项目经费开支不合理的情况较易发生,项目结题验收时时常出现经费开支与预算不符。

(3)财务管理不参与科研成果和绩效奖励评价。目前,大多数地方科研院所的科研奖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论文奖励,根据科技人员的情况进行奖励。二是项目奖励,根据科技人员完成项目的情况,如项目的鉴定结果,获奖情况,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对科技人员进行奖励。三是科技人员日常的绩效工资发放。其中,前二项奖励主要有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第三项则由单位的人事部门进行管理,财务部门只是按科研管理部门和人事管理部门的通知发放奖励。对整个科技奖励过程财务部门从不参与,对科研项目、论文等的完成成本也没有核算。而且,许多地方科研院所还比较注重论文的发表,只根据的期刊进行奖励,对论文的质量,科学价值并没有进行评价。这一方面使得科研奖励存在明显的不公平,严重挫伤的科技人员的研发热情;另一方面导致一些科技人员专营取巧,脱离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削弱了科研奖励对科技创新应有的促进作用。

(4)财务管理未能达到科技创新战略实施的要求。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注重科技创新,更注重科研与经济相结合。从最近二年国家和省级应用研究类项目的申报和下达情况看,以企业为申报、承担主体的项目越来越多,要求进行产业化示范、生产试验的项目越来越多。从科研分工来看,地方科研院所的任务主要是开展应用类项目的研究,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提供支撑,因此,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承担科研项目,通过承担横向项目,针对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开展研究的情况将显著增加。不过,地方科研院所对项目的管理大多数仍停留在经费管理层面,尚没有建立项目成果、技术的财务评估机制,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风险均没有评估,这完全不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地方科研院所财务管理的改革思考

(1)加强科研项目预算和经费的管理强度。在财务管理部门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系统。申报项目时,由项目组根据项目的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提出预算方案,由财务部门结合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要求和财经制度,对项目预算方案进行分析审核,包括对自筹经费的来源及可行性,项目支出科目的政策符合性等进行审核,与项目组沟通,形成比较可行的预算申报方案上报。从而保障项目一旦申报成功,预算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为预算执行奠定基础。对申报成功,获得资助的科研项目,按预算对项目经费进行严格管理,根据预算对项目的各项开支严格把关,防止超支。对执行过程中遇到预算需要调整的项目,严格按(财教〔2011〕434号)文的要求进行调整,责成项目组按规定完成预算调整手续。由此确保项目经费按规定有效使用,提高项目研发投入的绩效。

(2)建立科研成本核算体系。与科技强国相比,我国科技研发投入的效益严重偏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鼓励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科研的投入效益。为此,有必要在科研院所建立科研成本核算体系,对科研项目的完成成本进行核算。将各项目完成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分类,对直接发生的费用,包括材料费、测试加工费、差旅费、会议费、出版费等直接计入项目的研究成本,对间接发生的费用,如大型仪器使用费、水电费等,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摊,由此核算出项目的真实经费投入,评价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率,为项目的绩效评定提供依据。

(3)建立项目技术成果的经济效益评估系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研与经济建设相结合,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创新,鼓励科研机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针对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为地方科研院所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地方科研院所的财务部门应参照国家发改委对项目投资的评价要求,建立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评价系统,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可行性、经济效益、风向进行评价,一方面为成果的转化、技术转让,单位内部的绩效考核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可改善地方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人员在项目选题、研发过程中更注重科研的实效性,提高研发投入的产出比。

(4)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财务指标。根据(中发〔2015〕8号)的要求,对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进行改革,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对科技人员按绩效进行奖励,鼓励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为此,财务部门应配合本单位改革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和科技人员的绩效考评体系,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财务指标。鉴于科技创新存在比较高的风险,财务评价指标可采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从项目的完成成本,所完成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以及论文的发表成本,所形成技术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专利的经济效益和转化可行性,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和获奖情况等方面设计财务评价指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由此更科学地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的科研项目的绩效,提高地方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结论

科研经费管理论文(篇10)

信息化建设是管理变革的需要,可极大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1]。医院信息化管理已广泛应用在门诊、住院、病案,医技检查、医保等方面,使医院管理的可信度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信息化、网络化的医院科研管理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的最基本条件[2],要满足飞速发展的科研工作,依托科研信息平台,提升医院科研管理水平已势在必行。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医学课题网上申报、网上受理评审,实现申报、执行到结题验收及成果的登记、申报等全程纵向管理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但由于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科研经费来源的多样化等带来管理的复杂化,科技经费管理和使用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如何对医院科研经费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确保科研经费合理、高效地使用,成为医院科研管理人员一项重要课题。利用网络化科研信息平台进行科研经费管理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尚无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标准,需进一步实践和探索。自2008年以来,我院建立了科研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计算机网络化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有效规范了我院的科研经费的管理,并带动了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

1 加强科研经费监管的重要性

医院科研经费是指医院科研人员获得的、由政府、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提供、用以完成合同所规定的医学科研项目的经费。从我国科研经费监督管理的现状出发,为了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改变科研经费管理不到位,预算执行不严格,缺乏约束力,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现象[3],使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为科研创造公平、规范、高效的创新环境,2005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治理的若干意见》,2006年财政部、科技部又颁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以上文件明确规定了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尤其要规范人员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协作研究费等支出的管理;要求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的内部管理;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治理; 规范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治理。此外,加强科研经费监管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管好、用好科技经费,堵塞滋生问题的漏洞,充分发挥科技经费的作用是科技经费配置、管理及使用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2 我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现有在研课题近300项,近年平均年获科研立项经费约300万元左右,医院每年投入重点学科、研究所室经费150万元,随着科研经费总量增加,经费管理的问题渐渐显凸出来。因此,科研部门根据医院的特点,在院领导和信息科的支持下研发出科研信息管理软件,2008年首先启用科研经费管理、科研论文管理模块及系统设置维护模块,其他模块在建设和完善中。

2.1 科研经费管理模块的架构与功能

2.1.1架构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模块,如下图所示,包括科研立项、经费管理、费用支出、费用审核四个子项目,经费管理相关信息能与信息科、财务科、仓库、药房、中心实验室共享,但权限不同,各司其职。

2.1.2功能

2.1.2.1费用控制和按合同预算分类管理功能

科研经费下达后,先建立帐户,系统按照任务书/合同书的经费预算,对该项目的总金额和分类金额进行限定,经科研科和财务科双重审核后开通使用。在经费报销时,科研部门录入系统,开具支票,再由财务审核扣费,这样,经费只能在限定的总金额和分类金额内支出,超出预算定额支出时,管理系统自动警示并拒绝执行。同时该系统还具有按国家基金管理规定的允许范围,对分类金额限定进行微调,保证经费使用的原则性和一定的灵活性统一。

2.1.2.2信息资源共享功能

每项科研经费的相关信息可在科研科、财务科、信息科、设备仓库、行政仓库、中心实验室及药房部门共享,但权限不同,各司其职;领用的设备、材料、药品等可实时扣费。

2.1.2.3便于科研经费审计与监管功能

经费管理信息系统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利于经费的审计和监管,使科研经费的管理符合国家管理规范。该系统具有多重审核和经费决算功能,可打印每个项目决算表,实时核查科研经费使用情况。

2.1.2.4其他功能

费用查询功能:研究者可随时到科研科查询和打印费用使用情况,根据课题经费预算,把握好费用的支出。

规范科研固定资产管理功能:系统对课题计划的科研仪器设备、材料的购买,须经设备科或总务科负责核准,与医院管理系统帐目对接,列入医院总固定与非固定资产管理,使购买的程序和管理符合规定要求。

3 应用体会与探讨

3.1 体会

3.1.1 理顺部门间关系是系统运行的前提条件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的一部分,科研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系统功能的发挥赖于各相关部门的协作,因此,在系统软件的开发前,应先召开科研科、财务科、信息科、药房、仓库、研究等部门及研究人员的协调会,明确系统建立的目的、流程,对软件系统功能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使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有计划的进行,同时以得到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3.1.2全面整理与结算现行科研经费是系统管理的基本要求

在启动经费管理系统时,财务科先要对全院现行的科研经费户头进行梳理、核算,归口专项管理,专人负责。然后由信息科建立和维护项目帐户,科研部门在经费管理系统录入每个项目经费金额和课题负责人基本信息,财务部门再次进行审核,最后课题负责人确认帐户金额和信息。对历史课题的沉积科研经费根据管理规定作相应处理,对在研课题经费按项目合同预算进行分类管理。

3.1.3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是系统建立的主要目的

科研管理中,往往存在重立项,轻监管,科研部门和相关部门存在管理脱节现象;课题负责人往往注重考虑技术问题,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使用效益考虑得相对少,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项目科研经费预算不规范,使部分课题的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不相符,有些课题经费过多地用于劳务费、加班费、津贴、差旅费等,给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带来很大麻烦;此外,科研项目结题不结帐的现象普遍存在,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都影响经费的审计和结题的经费决算,导致经费管理困难。经费管理系统的建立,理顺了科研、财务、信息设备部门的关系;可根据管理要求实行经费分类管理,有利于来自于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按合同管理,使来自于社会其他部门横向科研经费也纳入规范管理,同时利于对经费的监督控制和及时的评价,有效控制了人员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协作研究费过多支出,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避免课题经费使用超支现象和预算与执行脱节的情况。

3.1.4依托信息平台,提高管理效率

该系统经过一年多的使用,运行稳定、可靠、方便、实用,减轻了繁琐的日常手工统计,避免了手工操作的误差,避免了以往财务扣费滞后的问题而造成的超支现象,大大方便了课题经费的管理,促进了科研经费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同时能为及时动态了解和分析科研工作状态,提供客观、真实、准确的数据和科学的分析结果,有效地提高了科研管理的效率。

3.1.5便于了解课题进展情况,跟踪课题过程管理

利用该信息系统可及时掌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通过跟踪科研项目的执行阶段与科研经费使用进度是否大体一致,间接了解在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对科研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发现存在问题,以便管理部门提出反馈意见和建议,有助于课题的过程管理。

3.2 系统建设中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建设不仅是建设一套适合的、满足日常工作需要的方便快捷的系统,更是一个不断摸索、协调、改进的过程。从科研管理的角度,我院现有科研管理系统功能覆盖面有限,需要进一步拓展,经费管理模块也待完善,因系统具有可扩充性和易维护性,有望系统从以下几方面升级。

3.2.1 实现课题负责人刷卡信息查询

收集医院科研人员基本信息、科技项目、科研成果、论文、论著、奖励、专利等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和筛选后,存入服务器数据库,实现课题组负责人刷卡或院内网上查询即能查询课题相关信息和经费使用情况,使经费的使用心中有数,为合理使用经费提供前提保证,最终实现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用户终端智能化,结算自动化的目标。

3.2.2拓宽系统功能,完善科研管理

在原有科研经费管理模块和科研论文管理模块的基础上增加药物临床试验费、院内项目评审(初审或遴选)、成果、课题数据库管理、重点学科申报与管理等管理模块,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3.2.3 加强内部核算,实行科研全成本核算

科研经费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保障科研经费出效率、出成果[4]。医院往往对科研工作取得多少经济效益并不十分重视,甚至宁可贴钱,也要支持科研工作者搞科学研究,以致将从事科研所用的固定资产使用费、水电费、动物室饲养费、科研工作人员工资、奖金等都不计人科研成本,使科研经费使用缺乏效益分析。由于间接费用的确定不准确、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出科研活动的真正经济效益,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将材料、试剂、动物等可以计量的部分和现有仪器及其他资源部门支出分开核算,利于实行科研全成本核算;帮助管理部门掌控经费的使用情况,指引各课题组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等工作条件开展科研工作,提高现有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避免设备重复购置和利用率低下的浪费现象;此外,还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结算,为制定更新或购置科研仪器、设备的计划提供依据。

3.2.4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为信息系统提供安全保障是对现有信息系统的强有力的补充。虽然系统设有用户权限管理机制,系统可对不同部门的用户进行审核认证,行使相应的功能,但用户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不可忽视,授权用户应加强信息的保密,定期更换操作密码,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应密切监控系统使用的情况,同时不断完善系统保护功能,确保系统的安全;数据的备份和数据的恢复管理尤为重要;安装反病毒卡和反病毒软件,定期检测并消除计算机病毒不可少,确保数据的不丢失。

3.2.5提供科研考核与学科建设绩效评估

将科研项目、成果、论文、经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平台管理等建立紧密的逻辑关联,与医务科、人事科、教学办信息资源实现共享,以人才管理为核心,利用与人才相关的信息,为掌握人才培养情况提供充分信息;建立课题、产出等一体化的人才管理数据库,并可实时提供汇总表和相关数据[5],为医师考核、学科建设绩效评估和医院的决策提供定期、不定期的报表和科研管理分析报告;实行科研人才的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孙艳敏.医院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与实践[J].中国医疗前沿,2008,3(2):50-51.

[2] 沈昭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医学科研管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13(2):67-68,92.

科研经费管理论文(篇11)

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根据教育部《2012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2年我国高校共取得科研经费1030.22亿元,科研经费已经成为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经费的绩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第五十八条规定应当“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2011年6月29日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第四条第二款指出:“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另一方面,科研经费浪费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山东省2012年的审计报告显示,青岛某大学有10个课题预算为322万元,实际支出168.1万元,决算支出为319.75万元,虚报151.65万元,占预算的47.1%;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因此,通过监督和评价科研经费绩效,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仅有助于端正学术风气,保证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科研水平,而且也影响到高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影响到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正是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进行独立的检查、评价和监督活动。

一、科研经费绩效的表现形式

“绩效”(Performance)最早来源于管理学,是指一定时期投入与产出的情况,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时间等物质资源,或个人的情感、情绪等精神资源,产出指的是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科研经费的产出有其自身特点,不同性质的科研经费,其产出也各有侧重,常见的科研经费产出的具体形式有:

1.论文及专著

论文主要包括以下类型:Science、Nature期刊,SCI/SSCI期刊;A&HCI、SCIE期刊,各类中文核心期,SCI会议论文;EI期刊;SCIE会议论文,EI、ISTP会议论文,人大复印资料,一般期刊,论文集等。著作包括学术专著、编著、译著等。

2.科技成果专利

专利是受法律规范保护的发明创造,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审批机关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根据我国《专利法》的分类,科技成果专利可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类。

3.成果奖项

成果奖励能反映出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是科研业绩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在我国,科技成果奖主要有:部级、省部级、厅局级、以及一些行业性奖项;或者技术水平被鉴定为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等,不同级别的奖项,含金量也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部级、省部级等重大奖励,往往凝聚了科研人员的毕生精力。

4.人才培养

高校科研工作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功能,而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点。科研工作能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使学生科学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5.直接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是指高校通过开展科研活动,给高校带来经济利益,如技术服务收入、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收入等。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宁波市高校纵横向科研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43亿元,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6.其他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科学研究成果对社会的科技、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如高校通过科学研究形成技术成果,促进国家和社会在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社会服务等方面技术水平或服务能力的提高。

二、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难点

由于科学研究固有特点、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评价标准是否合理等原因,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面临较大困难。

1.科研成果存在滞后性,相关效益未能及时体现

科学研究从投入到效益体现往往周期较长,如软科学研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慢热性、非显性的特点,往往要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后才能发挥出来;应用性科学研究要产生经济效益也可能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Lev等以大量来源于不同行业的高研发密度的企业为样本,采用实证方法研究每年R&D支出与下一年经营收入的关系,研究发现:R&D费用的效益具有明显滞后性。由于存在滞后性,审计时无法对科研经费绩效做出完整的评价。

2.研究成果难以获取和衡量

现有研究中关于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论文、科技著作、科技专利、成果鉴定、项目奖项、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等方面,这类指标相对容易获取,在社会效益、学科及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长期效益难以衡量,而这类效益往往影响更为深远。

3.科研绩效评价标准有待细化和完善

绩效审计要形成审计结论、做出审计评价,需要有明确的审计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尽量采用公认的、约定俗成的标准。由于高校的类型和层次存在差异,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缺乏科学统一、达成共识的评价标准,更多的采用了项目协议中确定的标准,或者根据某一高校(或地区)连续多年的经费绩效趋势作出评价。另外,将不同科研项目绩效进行横向比较,也有利于对科研项目绩效作出客观的评价。但不同项目的成果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将影响到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例如,某两个科研项目都发表了核心期刊论文或申请了专利成果,但两者在质量、创新程度及后期是否能转化为应用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很多高校往往在取得专利成果后便束之高阁便是例证。另外,高校之间的横向比较也会因为难以获得其他高校相关数据而无法实现,科研经费绩效的横向比较较难进行。

4.评价指标体系有待科学化

科研经费绩效审计通过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通过定量或定性的对比分析,最终作出审计结论。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核心,也是难点之一。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描述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为了使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科学性、有效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对不同科研项目绩效的量化过程不仅需要考虑论文、专利、获奖等数量,还应结合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赋予不同分值。但我国开展绩效审计明显晚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科研业绩量化标准、量化方法以供参考,更多的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三、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建议

1.构建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云平台

云平台也称为云计算平台,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机计算方式,集合了并行处理、网络计算、虚拟化、分布式处理和网络存储等。云计算为资源共享带来了革命性的技术,使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意义、特征等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云平台包括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由相关政府部门或具有一定管理职责的协会负责云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政府部门、协会、高校等相关使用者参与,不同的参与者设置有相应的权限。通过将科研项目相关信息的存储、加工、处理,实现在一定区域内,需要共享资源的机构之间设备共用、资源共享,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优化信息管理,为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提供信息,解决目前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的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和缺乏协作等难题,同时又能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建立分层、分类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办学层次的不同,大学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专业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技术型大学等四类,不同类型的大学,其办学定位及学术研究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很难适用于所有的高校,应建立分层、分类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评价应有区别;科研经费性质、级别不同,评价指标也应当有所侧重,如横向项目对经济效益指标可设置较高权重,而纵向项目应更注重后续项目申请、技术创新及社会效益等方面。

3.加强并细化科研活动的过程评价,关注后续绩效

科研活动从申请到结题,研究过程占据了主要部分,实施过程也直接影响到科研经费的最终绩效。因此,绩效评价除关注经费投入与项目产出外,还应当加强对科研过程及财务管理综合状况的考核与评价,如: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管理岗位及人员配备、科研经费购置资产及使用、科研信息公开程度、经费内外部监督管理情况等,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对重大科技项目应当实施绩效跟踪再评价,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其社会效益、学科及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长期效益。

4.选择恰当的审计项目开展试点

国内外绩效审计更多的是围绕政府开支进行的,在科研经费进行绩效审计方面,无论是理论积累还是实务经验,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在选择科研经费绩效审计项目时,不仅要关注项目性质、资金大小、公众关注程度等,还要考虑经验积累情况、实施审计的可行性等。从某一类项目开始,逐步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积累经验,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开展,避免审计风险。

作者:毛中健 单位:常州工学院

参考文献:

[1]LevB,SougiannisT.TheCapitalization,AmortizationandValueRelevanceofR&D[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96,21(1):107-138.

科研经费管理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13-03

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的《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度高校科研经费破亿的就有227所大学,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基本都采用内部控制的方法,但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所以如何促进科研经费管理向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就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Z高校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实践发展为研究对象,描述Z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及其内部控制的现状,找出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意见。

Z高校是一所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的本专科学历教育为一体的师范类省属高校,学校现有18个学院,普通本专科专业52个,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6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特色重点工程中心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近年来,随着Z高校的科研经费的逐年增长,对其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展开讨论研究,可以为地方高校科研经费内控管理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总体描述

(一)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组织管理

Z高校为了强化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结合本校使用科研项目资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在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上,Z高校具体可分为纵向的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横向的由学校对外开展科研活动所取得的科研项目经费和学校匹配的科研项目经费,对此Z高校采取集中管理、统一核算的方式,科研项目的申报、执行、结题过程由科研处、计财处、设备处、审计处和科研项目负责人共同参与,其具体科研项目管理流程(见下图)。

(二)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为了强化预算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Z高校规定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申请立项时,应在财务处和科研处人员的共同指导下,按照项目实际使用需求,合理地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原则上对纵向科研项目预算在批复后不予调整,确实需要调整的按照科研项目管理规定程序进行调整;对横向的科研项目预算可以按合同或约定进行调整。

(三)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

Z高校规定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环节,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5 000元(含5 000元)以下,由项目负责人签字;5 000元至2万元(含2万元),除项目负责人签字外,还需科研处负责人审核签字;2万元以上经费,除需上述签字外,还必须经分管校领导签字后才能办理报账手续。所有拨出校外的科研项目经费、平台建设经费等,都必须由校长签字后才能到计财处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四)科研经费的核算监督管理

科研项目完成后,项目经费决算书和项目结题报告由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过科研处、财务处、设备处审核后签字盖章,由科研处将项目经费决算书和项目结题报告报送审计处审计,但该规定只是强调需要审计的科研项目,并没有强调每个科研项目都需要审计,对于利用科研经费所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后续处置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一)科研经费内控环境建设薄弱

高校内部控制环境是整个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影响着高校教职工的内控意识和实施内控的自觉性,所以要健全高校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从Z高校实际情况来看,相关人员内控意识还非常薄弱,比如科研项目人员存在科研经费只归自己自由支配的普遍观念,校领导往往只重视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结果,为了积极鼓励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有意放松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导致部分科研经费出现违规使用的现象;相关教职人员的缺乏专业性,比如财会人员对财务制度的理解程度不同,导致实际报销过程中的掌握尺度不同,出现同一项科研经费报销口径不一的情况,审计人员由于专业性限制,在科研经费审计过程中很难及时弥补漏洞。另外,Z高校目前缺乏一套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科研经费信息管理平台,在相关信息筹集、处理和传递程序上的缺失,导致各部门之间与科研人员之间有效沟通渠道不畅、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二)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脱节

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其中预算编制是科研经费能够有效执行的基础,Z高校规定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申请立项时,需要财务处和科研处的指导,按实际需要合理地编制科研项目预算,但是真正编制项目预算时,一般只有科研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成员参加,由于缺乏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编制预算仅凭主观经验估算,难以客观反映科研项目的预算成本,这种情况下财务处难以介入预算编制,所以对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不是特别了解,通常只是按照科研处的项目预算报告简单地审核预算总数,所以根本谈不上对科研经费支出的预算管理控制,只是起到了基本的财务审核职能;科研处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也仅起到名义上的科研项目管理和保管合同的作用,在对项目预算的编制控制上起的作用很小,最终导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与执行偏离。

(三)科研经费内控监督、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

科研经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内部监督控制不严、责任不清晰,造成Z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最终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监管失控。从实际来看,Z高校的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设备处对科研项目管理各自为政,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缺乏长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很难在科研项目经费内部监督控制中发挥相关部门的联动作用,比如科研处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考核监督机制不到位,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过于宽松;财务处在科研经费票据报销过程中,认为只要签字符合规定、票据真实并且不超过预算就可以报销,由于缺乏专业性,财务人员不会对项目经费的合理性进行监督控制;审计处审计工作的被动性较强,加之缺乏专业科研人员,往往出现审计走过场现象,即使临时抽调专业人员参与审计,也因为缺乏对科研经费支出的实时监控,很难使审计监督在整个项目期间过程中发挥作用,科研经费支出漏洞不能被及时发现,加之Z高校没有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的问责制,审计结论往往流于形式。此外,Z高校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没有对科研经费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回收做出明文规定,也没有针对科研所取得的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无形资产进行登记的规定,导致相关科研管理部门无法对资产的实时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监督,所以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流失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四)科研经费内控风险评估机制缺乏

长期以来,Z高校科研经费的相关管理部门普遍缺乏风险评估的观念,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与风险管理机制,更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包含成本核算、绩效评价在内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体系,因此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科研经费风险。

三、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优化策略

由于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12年财政部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才为高校内部控制的发展提供了制度规范。笔者针对Z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内部控制的环境、预算管理、监督与信息沟通、内控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内控优化建议。

(一)优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环境

要改善科研项目经费内部控制管理的环境,提高Z高校教职工的内制意识和实施的自觉性。首先,要坚持贯彻科研项目经费问责管理机制,使教职工正确认识并履行自己的管理工作职责;其次,为了保证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实施,必须配备与岗位相适应的教职人员,并不断加强岗位教育培训和考核,确保教职人员能满足内控工作的动态需求。同时,为了有效降低科研经费信息沟通的成本,Z高校应该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信息共享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信息包括项目申报、预算的编制与审核、项目立项、经费使用、资产入库、经费决算、项目结题、成本核算、绩效评价等方面内容。

(二)优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预算管理机制

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等,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是否能有效实施,涉及科研经费管理的各个部门,Z高校应该从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接到课题组预算申请以后,组织委员会相关专业人员对课题组预算申请进行讨论,重点讨论项目预算的开支范围、标准等,最后将修正意见集中,反馈给课题组对预算进行修改,直到符合预算要求。

(三)优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监督与信息沟通机制

Z高校必须牢固树立对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监督意识,审计工作不能走过场,而是要加大科研经费的审计范围和力度,对科研经费监督审计应该覆盖在科研经费预算、科研经费实际支出、科研经费结算和使用效益这三个阶段,即对科研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要进行全过程的审计,而且审计处在工作中要联合纪检部门,一旦发现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及时向纪检部门报告,形成审计与纪检的双重监督机制;要利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健全长效信息沟通机制,通过信息平台,不仅科研处、财务处、设备处、审计处和科研项目负责人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协作,还可以将学校纪检等其他部门整合到信息平台上,形成一体化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同时,将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纳入学校国有资产统一管理,从资产的申请购置到结题后的回收,都要严格遵循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并接受审计、纪委的全程监督。

(四)优化科研经费内控风险评估机制

Z高校管理者要强化风险意识,建立一体化的内控风险预警与管理机制,并保证预警渠道的畅通,及时预防科研腐败的发生。同时,还要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考评体系,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对绩效评价等级优秀的项目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对绩效评价等级差的要进行重点关注,及时督促其提出整改方案。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Z].2012.

[2] 赵保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2-134.

[3] 孙小瞻.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财会研究,2015,(5).

[4] 赵双琴.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王化成,佟岩.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30.

[6] 张义.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J].经营与管理,2007,(3).

[7] 王漪,李扬.加强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4,(2).

精选范文
相关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