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范本十二篇

时间:2023-06-01 15:22:38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1)

教学中,有些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参照那些优秀教案或备课手册进行备课,但所备的教案到了课堂之上却不能顺利实施,起不到该有的教学效果。让许多教师为之困扰。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年级阶段也应当有着不同的备课策略和方法。

一、备课要针对学生实际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之间的情况不一,因此在备课的方向和策略上也应当有所不同。教师备课时着眼的重点不应当是备课这个外在的形式,而是在参考优秀教案进行备课的同时必须要结合自身以及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来进行相互结合。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将备课的焦距对准自身以及学生的实际,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及学习的心理、习惯等了解清楚、分析清楚,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教案。

如,在三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备课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了解到教材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下学期均安排了“统计”的学习,并在二年级下学期还安排了“找规律”,学生对概率与统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其次,大多数学生对于猜想、实验验证等需要发挥想象力的学习方法也较为感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规律的认识还比较困难。在掌握了以上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备课,让教学过程兼顾到所有的学生,才能达到备课应有的效果和目的。

二、备课的重点要瞄准“新课导入”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吸引和保持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来说,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最为有效的办法和手段。而精彩的新课导入,能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精彩起来,这样就可以达到激发他们兴趣的作用。因此,设计精彩的“新课导入”,是在备课时首先应当予以重点设计的部分。我们应当在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创设教学导入情境,让学生在课程伊始就被课程内容所吸引。

三、备课的内容要涵盖“课堂全程”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策略中的生活化是指在小学生的数学教育中,运用小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将课程教学内容和数学联系在一起,让小学生按照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对该数学问题进行主动思考,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也是借由此种策略,让小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一、小学数小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

(一)建立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小学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并且在教学中很多抽象化的知识小学生一时之间还不能完全的理解,而且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都是灌输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阻碍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容易影响原本轻松、欢快的课堂环境。

因此,建立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能缓解沉闷的课堂气氛,还能缓解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带动小学生的积极性。然而要营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需要先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组织结构,形成一个全体互动的教学格局,并且改善室内的色彩搭配状况,尽量选择蓝色、浅绿色这种较为安静的颜色,使小学生能心无杂念的听老师讲课。此外,针对当下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还应该给小学生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休息区域。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加入富有生活趣味的学习内容

小学生在步入数学课堂时,虽然是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但是在此之前小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将这一特点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设置一些就有生活趣味的教学内容,让小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领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在设计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内容时,教师应该注重生活化和数学知识的结合,以及与小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在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多样性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小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吸收。

(三)以生活为例导入教学内容

教学课堂知识的学习只是小学生成长阶段的一段学习旅程,而生活课堂中小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却会伴随小学生的整个生命旅程。相比于书本而言生活化的教学更具有形象意义,它在教授小学生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传授了一些生活上的道理或者重要的生活经验,为小学生今后的生活发展奠定好良好的基础。

以生活为例导入教学内容,简而言之就是在数学课程上课前,结合小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导入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教师的数学教学有一个更加形象化的理解,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减缓教师的教学压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轻松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小学生数学三年级的《认识面积》中,教师若单纯的告诉学生这是“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一平方米”,学生很难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若教师将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进行比较,例如我们生活中吃饭的小方桌的桌面面积大约是“一平方米”、我们所玩的魔方单纯的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一平方厘米”、一些四方形的眼镜布其面积大约是“一平方分米”的那学生不仅仅能够明白教师所讲的“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一平方米”概念,还能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多少。由此可见,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插入到学生的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还能加快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速度。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策略

(一)巧设疑问,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思考

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来自惊奇和疑问的开始”,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疑惑,但当学生对疑惑进行研究了解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自主的进行知识的运用,从而找出所疑惑问题的答案。也正因如此,学生就能慢慢的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就进一步的丰富了自己的数学知识。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通过给学生设置疑问让学生自主解答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教学当中,例如在讲授数学加减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在集市中买卖苹果的案例,让学生对所花费的金额进行计算,然后在展开数学加减法的教学。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教学

小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存中,绝大部分的知识经验都来源于生活。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所学习的数学内容。比如在数学的单位认知中,小学生对厘米、分米、平方米这样的单位还比较的模糊,并且它们之间的换算也不清楚,这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身高为导入点,让每一位学生将自己的身高数字写在黑板上然后将其身高进行单位换算,加深学生对单位及单位间换算的认知。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时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发展,将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融入到小学生的数学课堂中,不仅仅能缓解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加快教师的讲课进程。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能让小学生意识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对数学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此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能帮助教师展开一些抽象性的数学内容的教学,还能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推动数学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青、谢志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策略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5,(2):95-95.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3)

1.前言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平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势必离不开课堂这一教育阵地,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2.1面临问题

2.1.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偏形式化

伴随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应当进行适当的创新。把合作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然而,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依然在课堂教学上采取单一的说教模式,如此一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会很少。这样偏形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大大削弱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相对数学教学自身来讲也是非常不好的。

2.1.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小组形式单一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采用学习小组形式进行教学时,为了能够方便、快捷,所以并没有依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对学生进行具体化的明确分工。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随机的将学生分配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这种分组的形式是教师对学生缺乏责任心的表现。这样单一的分组方式没有掌握住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如此将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原因分析

对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可知: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施行的重要手段,所以,课程改革必须要包含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育教学策略的变革。在教育教学进行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产生联系的就是教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将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和内涵贯穿始终,是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环节。从这一方面而言,教师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笔者依据自身多年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内容,仅供参考。

3.1 教学内容优化设计

依据教学主要目标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数学课程,根据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并与数学教育的特点相结合,可以确立“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情绪和态度”“数学思考”等四维的教育目标。这也显示出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得到提高,还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思维方式与应用技能,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使其对数学的了解更加深入,提升数学学习兴趣。然而四维教学目标只是教学设计与课程设计的总体目标,并不是具体到每一节课的实际目标,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地分解,产生具备一定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3.2 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下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建立良好的关系直接决定了一节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学内容没有联系学生具体情况,那么即使教师将教学内容准备再好,也只是死的知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有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教师也起着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一切放在首位,成为一个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如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才会愿意去听课。若是当一个教师一走上讲台时,给学生带来恐惧感,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从课堂学习转移到观察教师的一举一动上,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到位就挨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也曾讲到,一个缺少安全感的人,是根本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学习需要的。因此,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

3.3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兴趣是鼓励人们主动进行某一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加强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动力来源。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创设有趣的相关教学情境,如此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创设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有以下两个方法。

3.3.1 以故事为主体来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课堂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可以尝试着将趣味性强的课外教学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此才能够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如教师在开展分数的教学时,可以试着将学生所熟悉的的东西作为背景,像《喜羊羊与灰太狼》,“某一天,羊村举行会议进行食物分配,有一个苹果,喜羊羊与懒洋洋都想得到那个苹果,怎样分配才能够使他们获得同样多的苹果呢?”学生回答“可以一人一半”,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一半,学生沉默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来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进而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3.3.2 创设竞争情境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征与小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情境,来激起学生的好胜心,逐步培育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游戏、竞赛来营造竞争氛围,如算数比赛、知识竞猜等游戏,把新知识贯穿到竞赛游戏中,运用竞赛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结语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若是想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在课堂上采取有效措施。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向着更细、更精、更深的方向发展,在保证学生学习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通过优化设计教学内容、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等方式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沙区金洲小学)

参考文献:

[1]何豪刚.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4,(12).

[2]王新民,吴立宝.课改十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化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8.

[3]焦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4,(1).

[4]居士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5]周丽楠.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4)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具体含义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认真教授学生知识外,还要尽可能地想办法提出问题。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教学策略目的就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课堂上的提问分为有效和无效提问,只有有效的提问才能指引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并能够使其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2.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教学策略的实际作用

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是培养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要重视对数学基础的累积,背诵各种数学公式、定理等。只有教师的提问才能够促进学生及时地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数学的基本公式,还要有有效的解题方法,更要有拓宽思维的能力。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一半以上的小学数学教师习惯把提问设置在过于简单的问题上,这虽然能够和现阶段小学教材的知识掌握水平考查相符合,但是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另外,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存在很大的错误方向,有些教师根本没有对自己的提问进行严格的设计,只是根据自己的意念随便设问,缺乏针对性,这对于教学目标是没有丝毫意义的,亟待改进。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优化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提问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感兴趣都对课堂提问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应该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出发,使学生乐于提问.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精心设计出一些新颖、科学、有吸引力的问题,并且将课堂主动权赋予学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顾全大局

由于小学数学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提问时,必须坚持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关注班级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课堂提问作为师生之间交流重要桥梁的优势,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4].在课堂提问中,对学习优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加大提问难度,对学习中等的学生则应以一般性为主,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应该提问较为简单的问题,而且要坚决杜绝“惩罚性”提问,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树立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情境设置,巧妙提问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就要起到能够引发学生求知欲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立足基本教学目标,在充分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或者是其他方面,将课堂中要提问的问题进行巧妙化设置,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更好地理解。比如,在学习到有关未知数以及方程这课时,教师在上课的初始阶段,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平时最喜欢的快餐食物是什么”,很多学生都会回答是KFC,以这样一个联系生活的例子来引出未知数的含义,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白未知数的定义。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5)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作为整个小学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得知识,教师通过课堂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效的课堂教学可提高教学质量,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掌握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往往存在一些问题,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教师未做精心准备,学生问题意识不够。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很少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思维很少去引导和启发,所提问题较随意,在课前未做出精心的准备,提问质量较低;同时,多数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很少主动向教师提问题,或者受制于自身的素质所提的问题质量也不高。

2.学生不能积极回答问题。在课堂上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回答问题没有积极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回答,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担心回答不正确而不敢回答。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没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积极性没被调动起来。

3.学生的数学思维较差。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只是将数学教材上理论性的东西背下来,而不知道一些概念是怎样推导得出来的,当遇到一些较为灵活的数学问题就不知所措。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缺少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具体策略

1.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课堂提问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思维发展特点,以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不能仅仅是为了问而去提问学生,应该问到关键处,问在核心点上,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2.要有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教师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把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前提,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尽量使问题显得新颖一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而不是把思维仅仅局限在某一固定答案上。

3.要根据学生的分层进行提问。小学生本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分层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让他们稍加思考就能回答正确,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激发回答的欲望。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他们层层突破,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

4.教师提问还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及广泛性。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紧密联系实际,增强问题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回答热情。同时,在提问时教师应从学生整体出发,尤其要注意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应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从而敢于回答,并努力回答完善。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创设课堂提问情境,并在提问的过程中注意做到提问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创造性、分层性、实用性及广泛性,以在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繁华.提问教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5(02).

[2]买力彦木・沙依木.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J].赤子:上中旬,2015(02).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6)

摘要:本文通过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审视和剖析,提出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课堂教学

实效性的策略,为日后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效性 策略

引 言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焦点。课堂教学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创造性的发挥。衡量课堂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即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尽可能大的成效。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即用合理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成效。为此,就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选择最优化的教学,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实效性具体指什么?

课堂教学的实效主要指课堂教学整体的效果。它包括: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节是否进行了有效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是否通过有效地评价与调控,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课堂教学是否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后劲。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方法、途径)

本人结合近几年数学教学谈一些肤浅的认识:我觉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脱离不了生活,它可以作为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不应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以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提高教学实效性,应该:

一、 注重合理的预设与巧妙的生成(目标性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

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师要精心预设,会为巧妙的生成创造可能,所以,教师在挖掘教材、研究学生、确定目标、考虑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上,应浓装重彩,大下工夫,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因此,教师要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经验基础、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关注学生思考,真诚地倾听学生心声,用宽容的态度接纳课堂生成。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

二、 注重用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志趣性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听“山上有座庙,庙里传出不断的钟声”的故事,再听闹钟“嘀嗒、嘀嗒„„”的声音,出现了不断重复的效果,此时教师适时引入数学上有一种特殊的数,就象闹钟的嘀嗒声一样,某些数字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就叫做“循环小数”。这样,就建立了“循环小数”的概念,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三、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揭示规律(活动性策略)

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测、科学实验、验证猜测的过程中揭示出来的,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能让学生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或许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以验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获得提高。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学生掌握了怎样测量圆形物体周长后,让学生对自己已经测量过的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形物体进行观察比较,组织学生讨论,圆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地提出了圆周长可能和圆的大小、直径、半径有关。接着老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圆周长可能与直径、半径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学生从测量的有关数据中不难发现圆周长与直径、半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这时,学生自然迫不及待地动手测量计算,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整个过程完

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感受到数字来源于生活实践,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要努力,到处都可以探究出融于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四、模拟生活实况,开展演练(实用性策略)

数学知识和技能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因此把讲台变舞台,让教师做导演,让学生做演员,这对巩固数学知识和技能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对于相遇问题的关键要素:相对(相向)、相背、同向、同时„„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不透,容易混淆,教师可以编导几个情境让学生两个两个表演:1、同时从两地相向(相对)而行后相遇;2、同时从两地相向(相对)后不相遇,而是相距;3、同时从某地相背而行相距„„表演完后,并能用语言编题叙述,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同时、相向、相背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再如,在教学打折时,让学生模拟开办了一个百货商店,进行换季倾销,在购买的过程中,学生既要挑自己喜欢的商品,又要看哪件商品打的折扣多,还要看是否对自己有用,从而培养他们合理、正确消费的观念。在这些模拟实境中,它用的是数学知识,解决的是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真有趣,生活真有趣,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是生活。

五、以生为本,高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策略(主体性策略)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挖掘教材、研究学生、确定目标、考虑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实施科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目前来看,教学可分别以“创设情境”“质疑问难”“学法指导”“合作学习”“活动参与”为主要策略,这些策略都要集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在这些策略中,应当摆正自己的地位,扮好组织、引导角色。当课堂松散、学生无心学习时,你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活动情景;当学生有疑难或不同见解时,你要鼓励他大胆提出,并给予正确引导;当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你要给出有益的指导;当学生满怀激情活动时,你也要真情投入,积极参加;当课堂过分活跃,你要能恰当收拢。总之,教师良好的课堂驾御艺术能把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按照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有条不紊地听课、思考、讨论、发问和实践。

六、返回生活天地,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创造性策略)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因此,笔者作了一些尝试:

1、增加实践题,如教学比例尺,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后,画出这个房间的平面图。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

2、改变题型和内容,如一般三步计算应用题,选取生活中学生们常见的购物事物,题目为形式作了变化,编了这样一道题:小林带10元钱到商店买了5支铅笔,他还可以买几支圆珠笔?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使学生明白数学问题并不象我们以往的应用题,每一个条件都有用,要学会选择有利信息。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7)

小学数学在目标引导下进行的自主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作为理念和指导,用适合的学习目标作为启发,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等方式,用主动的方式获得知识的同时,在价值观、态度感情、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和进步的学习过程。

一、挖掘潜能,转变观念

好胜、好玩、好奇、好动、好问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意识到这些好奇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根本,要以学生天性为出发点,总结出适应孩子兴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快乐,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他们提问并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教育者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应该转变旧有的思想观念,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要以生活中的数学为基础,创造生活式的情境,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其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目标,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产生学习知识的迫切要求,让数学生活化。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将静态学习变为动态学习,让学习更加生动、具体。兴趣是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和产生学习动力的法宝,培养学生兴趣是挖掘潜能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引发学生探求、思维、顿悟,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激发潜能、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快乐学习,实践为主

数学课程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学习。情境对于年纪较小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有着超强的吸引力,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他们的思维进入活跃的状态。利用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以及故事经验等,让学生在愉悦欢欣、活泼生动的环境中学得乐意、学得开心,从而积极进入自我学习状态。在教学活动中,如果缺少感情投入,缺少学生间和师生间的感情交流,那么课堂就会失去乐趣和生机,最后失去教育的生命力。教师要精神饱满、仪态端庄,用幽默风趣、生动形象、抑扬顿挫的语言和声调,借助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传授数学知识。用欣赏和激励性的语言,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进而引起共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育要以实践为主,通过推理、实践、猜想等角度开发学生智力、才能让他们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数学比较抽象,只有增加实际操作,才能提高学生领悟能力,并为发展奠定基础。实际操作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其理性思维的概念,还能将知识细化、形象化以及具体化,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对于数学教育特别重要。

三、调动积极性,每课必评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扎实掌握知识的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首先,在课堂上进行试验,让他们有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按照学生特点制定实验课,可以以数学题为基础让学生制作试验,他们在动手时也能收获成功的喜悦,这样既能够巩固知识,又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创造竞争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胜心理,适当创造出竞争环境,运用游戏和竞赛的形式,将知识运用其中,从而为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学习中消除枯燥和乏味,从根源上激发他们兴趣。

课堂评价是启发学生最有效的办法,教师在课堂上正确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维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首先教师课堂评价要适度,不能滥用也不能吝啬,要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促进他们更快进步、更好成长。其次,适当使用学生间的评价。在课堂上采用学生间的评价,让他们在互评中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感,树立自信心,在互评中创造自我学习的条件,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再次,增强赏识性评价所占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赞许,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也要在他的回答中寻找亮点进行点评,并加以鼓励。在教师的引导和提醒下,让学生找出问题正确的答案。对于低年级学生中自信心不足、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在评价时要让他们得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安慰并产生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标准,对不同学生进行激励,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设计小学数学教育模式,切实把握学生特点,探索学生真实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所以,教师要挖掘潜能,转变观念;快乐学习,实践为主;调动积极性,每课必评等环节上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传金.小学数学“211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8)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实施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但是,不得不指出,这些亮点还只是停留在点上,从面上来说,不符合课改精神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我们通过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在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不管本地学生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仅仅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忽略了学生的动态生成,教学过程呈现一种形式化趋势,从而造成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作业较多,教师整天沉浸在繁重的作业批改之中,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说,这与《标准》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活动空间、多从事一些探索性活动”的要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基于上面的原因,我们觉得研究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切实减轻师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其次,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既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数学学科的自身发展。《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求甚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数学望而生畏,不能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地发掘教材、吃透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这迫使教师必须树立有效的教学理念,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

二、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弄清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最有效地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教学最优化理论:就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

3、建构主义理论: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知识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

三、实施过程

结合以上观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备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弄清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最有效地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都知道,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从以下方面去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一是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二是良好的倾听习惯,三是良好的解题习惯。

(三)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是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创设情境有多种方式,有情境游戏化、情境生活化、情境问题化、情境灵活化。

(四)精选课堂习题,进行有效练习

一道习题的解答,应当给学生以新感觉、新信息、新经验,以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因此,我们一致认为精心挑选恰到好处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同时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说,也就是要体现“六性”。趣味性,层次性、应用性、教育性、 开放性、灵活性。

(五)抓住教学要点,开展有效的讨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灵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小组讨论是新课程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形式。可是,目前的“小组讨论”学习,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开展有效的讨论呢?

四、研究成效:

1、使学生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实施,我们发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上课认真听讲的注意力明显高于以前,也就是说,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增强了,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高涨的情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处于有效的思维状态,丰富的情感状态,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挖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提供了宽松、和谐的氛围,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数学学习过程中,敢于提问的学生多了,敢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有不同见解的学生也多了。

3、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该研究使我校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时更加规范、有效,做到有法可依,能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使我校的数学教学水平和质量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推动本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4、促使教师树立精选练习的理念,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我校教师一致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优秀的习题,因为习题应该为学生的学而设计,为学生的练而设计,力求做到精练、多样、有层次,从而达到有效练习的目的。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9)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将问题解决教学策略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让数学课堂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流畅度的提高。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策略应用困境

(一) 教师缺少创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着问题解决策略能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得以应用。教学改革进行时日已经不短,但仍然大部分教师没有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达到升学率目标,教师物化学生,选择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当学生视为接受数学知识与解题方法容器,不仅影响了教学活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去设计教学活动,阻碍了问题解决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

(二) 问题来源过于单一

问题的来源过于单一,就会让问题的针对性不强,问题所面向的学生不多。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教材奉为神物,认为只要将课本中的问题都解决,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数学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教师只顾着课本问题的解决,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形成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影响了问题解决策略的全面性。除此之外,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中唯一可以发问的人,单向的课堂提问,影响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不利于问题解决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落实。

(三) 学生学习依赖性强

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其学习行为有直接影响,在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当代初中的学习依赖心理较强。他们认为只有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才是学习,自己的自主学习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要实施问题解决策略,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学生一直依赖教师提出问题,会影响问题解决策略教学意义的发挥。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观,才能让问题解决策略得以实施。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策略应用方法

(一) 从数学教材中开发问题资源

在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今天,初中数学教材内容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材中出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开发,有利于问题解决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落实。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个新知识的介绍与都一定的情境支撑,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般流程。教学情境的创设,给初中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思维切入点,也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与生动。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时,从学生感兴趣的背景资源入手,促进学生质疑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有利于其新知识印象深刻,更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得以创新。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要对新旧教材的更新进行分析,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更新课堂教学方法。

比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利用之前学过的平移与旋转知识,从一个长方形这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出发,让学生通过平移四个边,将其改成一个普通的平行四边形。要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就要思考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产生“平行四边形具体性质有哪些?”的问题。当学生具有疑惑,教师就可以从问题出发实施课堂教学,让课堂学习的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平行四边形性质后,学生可以快速解决课堂开始时的问题,促进学生找到数学学习成就感。

(二) 从生活出发应用问题解决策略

生活,与初中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可以给他们展示一些新鲜事物,他们的注意力能够快速集中。利用问题解决策略实施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入手,通过普通的生活现象去开发数学知识,会让普遍的现象变得特殊,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好奇心的激发。利用数学课堂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能够促进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比如在讲解《图形的相似》知识时,教师可以利影子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相似知识。每一个人都熟悉自己在路灯下有影子这件事,但却没有计算过影子的长度。教师呈现一张自己在路灯下的照片,提出“我的影子有多长”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注意力集中。从生活现象中开发数学问题,能够促进问题解决策略的高效实施。

(三) 促进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提问,是学习的起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引导行为,鼓励学生自主发问,促进学生明确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观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问,能够促进数学教学资源的丰富,也能让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价值发挥出来。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勇气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问题,敢于分享疑惑。

比如在讲解《样本与总体》知识时,学生会学习到抽样调查这种统计方法。在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阅读课本知识,并限制学生提出三个自己认为最重要,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些学生提出“怎么样的抽样调查才算是科学的抽样调查?”、“抽样调查一般都调查些什么呢?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促进作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者,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是数学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形式。要促进数学知识传授效率的提高,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教师需要落实全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利用问题解决策略实施初中数学教学,肯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让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大有改观。用问题解决策略给学生成长的空间,才能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10)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实施多种策略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关系着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忽略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还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学生解题的方式和能力,忽略了解题过程,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教学方法模式化

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的形式,忽略了教学的本质,浪费大好的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 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学实践中仍然是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

许多教师很少花时间去研究教材,没有吃透教材,在课堂的讲解中总是使用几种固定的解题思路,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盲目灌输的状态,阻碍了他们数学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

一方面,部分学校因为资金原因,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优质教学资源也不能实现共享。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设备运用不当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投影、多媒体演示过多,减少了学生操作时间,没能发挥现代手段的作用。

(五)教学评价过于单一

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回答问题必须符合标准答案,否则就轻易武断地认为是错误的,学生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表扬。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被激发,课堂教学效率也难以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意象,从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和他的同事们总结出了四个数学学习原理:建构原理、符号原理、比较和变式原理以及关联原理。

(三)奥苏伯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过程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过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概念、命题等总是通过与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条件下转化为主体的知识结构。

(四)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教学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管理自己的机会,他们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1.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平台。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艺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情境要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3.重视学习过程。如何设计好课堂活动,使学生获得发展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丰富而真切的心智发展体验,是教学理念中的要义。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充分利用一些直观的教具使教学活动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和直观化,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自己应该保持愉快的心情,并通过这种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乐学;其次,要尊重、信任、理解每个学生,既要激发优秀生,又不冷落学困生。3.要充分利用赏识教育。小学生的一言一行需要教师用欣赏、赞扬的心态去看待,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发现自己的长处。

(三)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

1.灵活安排合作学习。以下三种情况比较适用:一是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二是当学习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合作的时候;三是当遇到某一知识点,学生的意见出现大的分歧,或算法多样化的时候。2.进行分层次教学。一方面,教师在平时的实际课堂教学之中,需要围绕知识结构中各个学习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制定合理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水平、个性特征出发,进行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3.实施“讨论—发现”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多为学生们创设一个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发挥空间,适当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四)要有效利用教材

首先,要吃透新课程的理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其次,要领会教材意图。要活学活用,给教材灵活的加工和诠释。只有通过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才能达到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1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97-01

小学数学教学是奠定小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基础,培养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训练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数学必须开发优秀的教学策略,利用有益的教学策略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升学生们的数学成绩。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论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竞争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一种竞争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系列的游戏、比赛来营造竞争情境,如知识竞答、算术比赛之类的游戏,并将新知识融入到游戏竞赛中,通过游戏竞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大的动力和更广阔的空间。除此之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多多鼓励学生,用竞争情境的创设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消除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枯燥乏味的缺点,就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因为小学数学是一门相对较难学的学科,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外,还具有实际运用性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实际运用性。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拉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感兴趣的事例作为知识的背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在身边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数有30个1角硬币,小明找爷爷想办法,爷爷说好办,收了小明30个1角硬币,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觉得有点吃亏。此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想想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了3张1元钱亏不亏.先让学生讨论,再根据学生的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分硬币中找规律,看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从讨论和实践中得出“1元与10角相等”,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中有部分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运用了的东西。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某些创造来自他们的直觉思维,有时心血来潮,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更多的想法是在热烈地互动氛围中和相互议论的启迪下迸发出来的,它是一种群体共生效应的产物。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合作的精神。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新知识在学生的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可以让学生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紧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按照课本上的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再讨论书本上的三个问题。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自己将发现其中的结论。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就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操作可以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的道理。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的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这样的操作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不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得到了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没一堂课后,教师与学生都应当进行充分的教学反思。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掌握教育教学的进度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而学生在不断地反思中,能有效地促进自身养成良好的课堂反思习惯。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地引导学生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课后反思,以此来获得最佳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每一堂课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反思,然后在下节课上课时进行适当的总结与交流,并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改善,以此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教师层层设问、追问,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让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展开,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探讨空间,让他们积极从事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对数学进行“再创造”。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1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在线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学习材料的准备是否精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讨上,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还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1 学习材料的精心准备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1.1 从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

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联结。数学材料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也常常将生活化的材料引进课堂教学中,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学会数学地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选择生活化材料,处理好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关系。

1.2 把教材提供的静态的转换成动态的、变明的为暗的学习材料。

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依靠,我们既没有完全不用教材的时间、精力及能力,也不应将教材当作金科玉律。那如何面对教材、如何处理其提供的学习材料呢?

1.2.1 变“静”为“动”。

材料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到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态的材料往往比静态的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挖掘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变“静”为“动”。以“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的和谐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2.2 变“明”为“暗”。

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后的结论性知识,教材则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通过材料明确反映出来。。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种“想当然的思想”:这种明明白白是学习材料老师一看就懂,学生一学就会;但实际并非如其所愿,于是埋怨学生笨、不听话。变“明”为“暗”就是把教材中有些比较明确的学习材料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探索中理解、掌握。把原有材料变“明”为“暗”的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

2 提问策略探讨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建构

课堂提问是指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那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2.1 要精心设计对预习的提问。

科学地组织课前预习,准确地把握预习情况,能充分调动起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感知积极性。

2.1.1 精心设计预习问题。

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提出预习问题时,要有可操作性、要体现量力性、要体现启发性、要因课而宜把握好预习的适当性。

2.1.2 合理确定预习形式。

“读”、“想”、“试”、“问”是小学数学预习的基本形式,但预习作业绝不能落入依葫芦画瓢的窠臼,一味重视模仿性做题。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可以或以“读”为主,或以“想”为主,或以“试”为重点,或侧重于“问”。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性,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确实使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2.2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提问技术

2.2.1 提高设问技能。

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能力,它主要包括设计问题的数量、难度、切入点控制三个方面。教师要把握问题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步骤,精心谋划,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

2.2.2 提高发问技能。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

(1)发问时机的把握。要把握发问时机和课堂教学进展及变化的结合。一般情况下,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学生的心理状态;二是教师的教学视角。

(2)发问句式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与课堂发问选用的句式有较大关系。恰当的发问句式不仅能起到遍询诸生、温故知新、启发思维的作用,而且能建立师生之间情感认同的桥梁,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3)答问对象的确定。教师在确定答问对象时应遵循普遍性原则,先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带着问题去思考之后,在指明回答。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遵循量力性原则,分别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产生成功的,激发其学习自信心。

(4)候答过程的调控。候答本质是一种教学等待。要求注意两点:一是时间适宜。不要过于急促,也不要过于漫长。二是控制重复。教师在候答时,不要多次重述问题。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

2.3 提高理答技能。

教师理答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学生答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是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

精选范文
相关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