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行业前景范本十二篇

时间:2023-06-01 15:22:34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1)

P键词: 数字化技术;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

Key words: digital technology;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pplied undergraduate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192-03

0 引言

转型是高等职业教育对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的主动适应,也是对自身价值和定位的重新思考和调适。职业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文化整体的单位之一,与政治、技术、经济等文化单位密切相关,所以转型发展必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内外互动的过程,而处于转型初期的转型主体必然也会面临着诸多的内茫和外困。转型主体一般对外部的宏观语境难以发挥主导和决定作用,必须加大力度投入到中微观层面要素的改革和重构,走内涵式、提质式发展路径。转型主体中微观层面的内部改革转型的展开方式、切入点选择成为首先面临的问题。

1 高职转型发展途径的数字化切入点选择

奥格本的社会变动论中提出了“文化基础”这一假设,认为社会变化由文化引起,文化拥有发明、蓄积、传播、调适四个特征,发明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包含于发明因素之中,教育则能够在蓄积、传播、调适因素中得到体现。同时他提出了“文化滞后”的概念假设,认为文化各个部分并非以同样的速率发展。技术和教育分别属于文化的不同部门,技术发展引起产业变化,产业变化要求教育进行调适。产业是独立变量,教育是从属变量,产业和教育属于典型的“文化滞后”现象。职业教育与技术和产业密切相关,以技术发展为依赖和载体,是人类生产在教育领域的延伸。虽然在社会文化变动的实践层面,职业教育发展涉及的因素更为多元,过程更为复杂,但是也可以了解技术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也可以说技术是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因。

当前,网络、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已经突破了社会生产的框架,波及到了社会文化和个体思维层面。技术成为除“人、文化、教育”三个维度之外理解和重构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新维度,选取技术作为视角和切入点来探讨高职转型途径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价值诉求。如图1所示。

2 高职转型的数字化策略

我国高职转型是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展开的。在工业4.0概念背景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产业的核心特征。数字化技术发展改变了产业和社会的展开和呈现方式,并催逼职业教育进行调整和适应。

2.1 数字技术文化情境下的高职转型目标调整策略

数字化技术文化中的高职转型本质上是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包含了职业教育价值观、目的观、功能观、体制观、内容观、方法观、质量观、师生观等全面变化,而价值观和态度是内核和关键。数字化技术引起的文化变革蕴含了新的效用价值、观念、规范、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并进一步重构人类的文化内蕴和价值取向。教育学的文化性格也从“科学”转向“文化”。个体在数字化成长的过程中享受更多时间自由、空间自由、充足资源和发展可能性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受控、自我异化、自我分裂、自我意义消解的困境。

高职转型,理念先行,办学理念决定政策制定和行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必须一步到位,避免升级而没有转型,又落入到学术性大学的发展窠臼。转型也不是“拿来主义”,不照搬照抄国外经验和学术性大学经验,而要强调创新和融合。高等职业教育学校需要走在个体发展的前面,为个体发展创造一种开放的、多元的、促进学习者深度参与的教育生态。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理念要与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相匹配,或者更富有前瞻性和动态性。技术实践要与中国社会、文化相融合,进一步形成具有一定民族特性的价值观体系。

2.2 数字化情境下的高职转型组织管理策略

高职转型后的办学定位大多是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主要的模式之一。政府、企业成为影响高职转型、快速发展的最有力的两个外部因素。政府和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理念必然会对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院校管理体制造成很大的影响。

高职院校转型后的组织管理在多元合作和技术促进的双重要求和作用下,必须对组织自身连接松散、目标笼统、依赖性强、合作性差、静态封闭、竞争意识缺乏等问题进行改进。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将为教育组织内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供支持,加强组织内部以及与组织外的连接,使组织管理跨越时空限制、更趋多元化、开放化和有效化。其次,随着组织内个体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以及数字化技术的辅助,组织分层要不断减少,使组织结构不断趋于扁平化,促进管理决策更加民主和高效。第三,在数字化技术管理的情境中,组织管理的基本过程和流程需要随着组织结构变革不断进行重新设计和再造。第四,加强组织中个体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组织成员的主动性,适应组织发展和变革需要。最后,转型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打破非赢利性组织惯有的管理文化,不断将营利精神和市场意识引入到组织管理中,提升组织个体的集体感和融入度,提高组织整体竞争力。

2.3 数字化情境下高职转型教学改革展开策略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是智能制造的核心要素,知识化员工和终身学习成为人才培养新要求。数字化技术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展开的宏观背景,数字化技术素养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结构中的要素,数字化技术应用成为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成为有效化教学和终生学习实现的强有力支撑平台。

2.3.1 学科和专业建设

高职转型后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决定了学校发展服务的方向,一般地区和行业为学校专业设置的主要决定因素。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一般不会对学校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模式造成决定性影响,但是会影响专业调整的周期和方式。转型后的高职院校首先要在办学定位明确的基础上对专业进行重新考察和评估,考察和评估的第一步既是建立信息渠道,获取需求信息。当前,大数据、云技术等网络技术能够广泛收集、精确分析相关数据,结合行业需求和技术更新,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职业能力,提出专业方案,或者在原专业基础上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拓展展业课程覆盖面。

2.3.2 课程建设策略

在数字化背景下的职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建设目标应该是双向度的。在整体课程建设上应扩展课程的外延,将学校课程扩展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类,隐形课程以树人为目的,包含学校所有的文化影响。显性课程以成才为目的,以各专业培养方案为主线。

在显性课程的开发建设中,数字化技术重构了课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贯穿到课程目标定位、内容选择、资源开发、组织实施、评价等整个流程中。数字化技术拓展了课程开发、建设的主体观和时空观,课程开发过程不再是一劳永逸,而是形成性循环发展,不断更新完善的;课程开发主体不仅限于某单一主体,而是多元参与,开发者、使用者、学习者等同样可以参与到课程开发中。高职转型后的数字化课程建设并不能仅囿于技术论、工具论和思想论的取向,更关键的是将数字化作为行业或者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文化、社会、价值和观念背景。数字化技术文化存在于行业和专业中,而不是仅仅体现或者应用在专业教学中。这就意味着数字化课程建设并非要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而应以行业、职业和专业为中心。数字化课程建设的核心内涵应该是行业数字化技术的存在方式、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复合。

2.3.3 非正式学习开展策略

在数字化背景下,高职转型后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过程中,非正式学习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得到彰显,一方面原因是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符合学习过程中个体主体地位和主动意识不断凸显的学习理念。转型后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仍然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工作场所学习是这种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同时,在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工作场所中的非正式学习也成为主要的实现手段和组成部分。在数字化教学理念和情境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E-learnning、混合式学习等学习形式也正在逐渐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教学模式,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校园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这些非正式学习形式中,数字化技术将发挥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双向互动、支持全面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将为校内教师、学习者和企业导师提供沟通合作支持,使校内教学和工作场所学习具有更系统的联结。

3 案例

以“微课程”为教学单元,从教师课内教学、学生课外学习两个层面,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微课程”视频的设计。主要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教师依据预设的问题,通过问题层次细化及问题逻辑关联后建立的问题逻辑体系,构成“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二种是在收集学生问题并与教师预设的问题对接,调整原有问题体系结构或重设问题后,制作“微课程”视频。教师通过集体备课,选择部分教师拍摄四段“微课程”视频,时间各为8~10分钟,上传到“慕课”平台,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再次,“微课程”的教学实施。教师可以自己决定在课堂上现场授课或播放“微课程”视频。如果播放其中的一段视频,让学生先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可以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师生、生生之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如果把本校或其他学校最优秀教师的“微课程”视频课录下来,让平行班的学生一起学习,对学生来说则是充分享受了优质的教育。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通过“慕课”平台可以自主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做作业、在线答疑等学习活动。由于有了“微课程”,这种教学模式会倒逼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 总结

数字化技g文化变革是高职转型的起点和主线,也会成为沟通转型主体内外部因素,牵引整体性变革的有效动力和抓手。作为转型发展的主体,改革发展必须以教学为核心和根本,也必定要从教学改革抓起,这是转型院校的首要任务,也是院校自身改革发展最合适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郑娟新.文化再造职业教育―基于技术变迁的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精神、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和市委市政府数字化改革工作部署要求,全面落实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任务,高水平推进我市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结合我市教育工作实际,制订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历次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和市委相关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主题主线,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教育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工具手段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高效协同构建教育数字化新平台、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区域教育治理水平,优化教育服务,力争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改革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立足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顶层设计、整体智治、综合集成、注重应用、唯实唯先。

(一)上下联动。积极对接省、市工作专班,发挥承上启下的枢纽桥梁作用,实时跟进落实全省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的总体安排和任务要求;研究各层级数字化改革的场景需求,加强对县(市、区)和学校的工作督促与指导,将数字化改革推进到教育系统的每个角落,实现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场景化建设应用有机结合。

(二)左右协同。密切对接市级数字化改革相关工作部门,结合市数字化改革的任务要求,推进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实现市级层面的应用与数据共享统一规范、互融互通、综合集成。

(三)融合创新。从教育实际和教育规律出发,以数字化改革推动教育理念、制度、技术、方法、应用、模式等方面创新,满足教育发展需求,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系统推进。聚焦核心业务和重大任务,坚持全省教育系统“一盘棋”,运用系统性思维、系统方法在教育领域的网络平台、场景统筹和数据标准等建设中发挥作用,同步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数字化改革。

三、改革目标

突出丽水教育整体智治,与全省同步推进“教育魔方”工程建设,统筹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治理、教育教学、民生服务广泛深度整合。教育行业数字基础设施稳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应用日益成熟,贯通各教育阶段、覆盖各治理场景的教育大数据逐步丰富,适应数字时代的全民学习体系持续完善,数字化、空间化、一体化的教育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一年出成果”:2021年底前深入梳理核心业务,跨部门业务一件事集成。完善“浙里办”服务事项,搭建“浙政钉”工作平台,优化“丽教钉”内部应用集成,丰富教育数据仓,建成教育驾驶仓,已有信息系统和服务事项接入数字社会系统等数字化改革窗口,实现核心业务数字化。

“两年大变样”:2022年底前基本建成教育领域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数字交换与共享服务体系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应用建设指导,推广全民数字学xxx台应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全社会体验教育数字化改革带来的初步成果。

“五年新飞跃”:2025年底前,教育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基本覆盖,形成上下贯通、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局面,教育治理水平显著提升,以数字化改革撬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取得突出成果。

四、改革任务

根据“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的目标要求,按照“以用促建、共建共享、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建设原则,贯彻全省数字化改革“152”工作体系和教育魔方“136X”架构体系要求,完善“两掌”和“四横四纵”建设,推进我市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实现教育行业“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掌上治理”。

(一)发展数字教育新基建

1.教育行业云网端一体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信息网络技术,做好教育系统行业云与政务云、视联网,教育专网与政务网、教育无线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配合省厅行业云网一体化建设,实现“多云融合、多网互通、多端智联、应用支撑、统一管控”的教育现代化网络及应用框架体系。

2.丽水教育数据仓建设。建立数据标准规范和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建成面向市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服务的教育数据仓,加强共享开放的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提升教育大数据的支撑和服务能力,实现教育数据动态汇聚,授权使用,以教育数据共建共享促进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

3.“丽水数字教育”综合平台建设。加强一体化应用支撑体系建设,统一教育系统用户身份认证体系,整合教育应用系统,建成“丽水数字教育”综合平台,实现教育现代化评价与监测。

4.深入实施智慧校园建设。优化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建成一批基于新基建的智慧校园示范校。积极推进新型教学空间(含创新实验室和学科教室)的建设和应用,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在各级各类学校推行首席信息官制度,进一步完善精准教学的支撑和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强化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构建家、校、社沟通新途径,形成协同开放的现代化校园生态。

5.打造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体系。建立健全教育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安全事件报告制度。优化应急处置工作指南和处置流程图。强化网络管理员、信息化系统管理员、全体教育师生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开展常态化网络安全态势分析和预警工作,提升网络与信息的防护能力。形成严密可靠的应急处置、网络安全协调防控、指挥调度为一体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确保基础设施、教育数据、业务系统、信息内容安全。

(二)构建教育整体智治新格局

1.提升“掌上智治”应用能力。按照“数据融合、流程再造、业务协同、系统重塑”的要求,进行核心业务梳理、跨部门一件事梳理,进行场景化应用梳理,推动教育领域业务数字化。优化“丽教钉”教育内部支撑服务体系,加强“浙政钉”、“丽教钉”两个掌上(前端)平台建设,提升“浙政钉”机关内部协同办事应用水平,促进教育行政智慧管理。打造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服务“一网通办”、监督“一览无余”的工作协同场景,充分利用“浙里办”、“浙政钉”、“丽教钉”,推动“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掌上治理”综合应用集成。

2.实现数字教育智治一张图。根据教育数据仓和花园云(城市大脑)建设成果,围绕教育治理现代化应用需求,建立以关键指标驱动的市、县、校、班、生(师)五级的可视化应用视图,形成集教育决策、数据分析、动态展示、研判预警、综合应用等功能的教育驾驶仓,实现教育评价与监测现代化,呈现教育智治数据大屏,形成教育智治和民生保障一张图。

3.构建数字教育现代化监测体系。通过多部门协同,开展招生预警、校园安全、疾病联防联控、研学实践、民办培训机构监管、教育督导、健康监测、智慧食堂(同菜同质同价)、学业水平监测、安心上(放)学等教育全领域应用和业务数字化,有效集成监测数据,打造教育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

4.创新数字教育应用项目。优化丽水教育人事管理系统,探索数字化教师学院建设,推进教师积分制管理和教师诚信体系建设。打造市、县、校、组四级教研体系,构建教师培训、教学研修、教育科研、教师评价、成长规划、资源管理等业务模块,实现教师教研一体化、区域协同研训、教师成长智能规划,打造市、县、校、组四级教研体系,形成师、校、县、市四级分析决策数据,获取学校、教师的教研训发展画像,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成长、学校教育教学发展。

(三)提升教育民生服务新体验

1.推广“学在浙江”应用。根据省教育厅和市发改委的统一部署,省市县协同完成“学在浙江”、数字社会系统等平台建设与应用部署。推广“学在浙江”应用,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帮助老年人积极融入数字社会,打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体系。

2.提升掌上办事服务水平。在“最多跑一次”和数字化转型工作成果基础上,优化“浙里办”面向社会教育服务事项,围绕入学入园、教育缴费、教育资助、放学后托管、中高考优待、学区预警、民办教育信息服务等民生服务体验。推动证明办理等服务事项智能“秒办”。

3.培育“X”个场景化应用。以花园云为基础探索教育领域场景化应用建设,以数字社会平台为基础,协同推进未来社区与数字乡村教育服务。借助数字化改革建设应用新动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四)打造教育教学服务新模式 

1.数字教育资源扩容提质。建立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奖励机制,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继续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应用。深化教育“山海协作”,开展城乡结对优质教育服务行动,创建融合型、共建型教育共同体,融合型教育共同体校区间、共建型教育共同体核心校与成员校间开展基于“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城乡同步课堂、空中课堂,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深化精准教学。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深化精准教学,推进小初高补短提升、培优创建工程,深入开展学科教学、实证教研、个性化学习、智慧评价等实践方式,提供数据智能分析与推送,形成一生一师一方案。健全教学过程与结果数据的采集和汇聚机制,通过深度挖掘和多元分析,实施学生发展过程性评价与监测,帮助教师更精准的“教”,学生更精益的“学”。

4.教师教研训一体化建设。依托数字化教师学院平台,发起网络协同备课服务,实现跨越空间、多教师同备一节课,记录修改痕迹、记录参与教师名单、选择备课模块内容、分享备课内容。组织教师参与在线教研,跨越时空限制,可随时随地加入教研活动,支持跨校跨区域开展,系统记录教研全过程、参与教师、参与成效、案例与实证,转成教研成果,归集到教育资源中心。

5.加强教育评价监测。完善教育评价与监测机制,建立教师、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等个性化、过程性评价与监测服务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部署,统筹推进。成立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专班,负责协调推进和组织实施各项数字化改革任务,专班下设办公室,做好具体任务工作的对接落实。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任务体系与工作体系,确定牵头部门、配合部门与支撑部门,明确工作任务清单,层层细化任务颗粒。

(二)实施清单管理。实施任务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制订数字化改革跨部门跨层级、可综合集成、可跟踪监督、可量化评价的结构化任务清单,对重点改革任务实施挂图作战,逐条逐项分解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人,建立动态的台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干一件成一件,形成滚雪球效应。

(三)督查督办机制。加强对各县(市、区)教育数字化改革工作的指导及督查,强化对职能科室的交办督办机制,系统谋划,业务协同,整体推进。建立健全考评督查制度,积极争先创优,结合各地报送数字化改革工作报告和实际工作落实情况,每月进行评价通报,每两个月进行工作督查,考评结果计入年度综合考核。

(四)强化资金保障。按照丽水数字教育顶层设计架构,以综合集成的理念,明确各层级建设职责,积极争取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共同建设、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效益。

 

 

 

 

丽水市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王  平  党委书记、局长

副组长:叶伟勇  党委副书记

严金华  党委委员、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

马佩华  党委委员、专职副总督学

王伟平  党委委员、副局长

桑文勇  党委委员、副局长

戴一仁  党委委员、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

叶旭华  党委委员、人事处处长

成  员:局机关各处室负责人,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市直各学校党政负责人,各县(市、区)教育局长。

丽水市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数改办”),数改办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数改办由王伟平任主任,蓝永明、孙晓敏任副主任,周伟华为联络员。

2021年丽水市教育数字化改革工作要点

 

序号

工作任务要点

工作层级

任务描述/目标

牵头部门/科室

协同部门

1

教育魔方工程建设

省-市-县

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下,省、市、县协同,共同推进教育魔方工程建设,深化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建设与应用。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2

学在浙江平台建设(市级任务)

省-市-县

1.参与“学在浙江”平台建设,建立教育资源供给机制,丰富教育资源,建成全民学习空间,建立可信数字学习档案,打造全民数字学xxx台。

2.做好数字社会系统教育领域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学区一张图、入学入园、中考成绩查询、中高考优待、教育信息查询……等应用部署)。

教育技术中心

教育局机关相关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3

推广学在浙江平台应用

省-市-县

充分利用“学在浙江”平台建设成果,鼓励各类教育机构提供面向行业的优质继续教育服务,融合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赋能线上线下学习渠道,面向老年人开展智能技术应用教育常态化的培训服务,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

职成高教处

 

教育技术中心、办公室、基础教育处、在丽高校、老年大学、社区及相关政府部门

4

数字政府建设教育领域相关工作

省-市-县

结合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分解,做好教育领域数字政府建设事项内容(如智慧食堂、教育提质、教育学位供给……),推进教育领域政府数字化工作。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5

数字社会系统建设教育领域相关工作

省-市-县

对接市发改委,做好教育领域数字社会系统建设好场景化部署工作的协调与联系,做好相关应用推广。

办公室

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教育教学研究院、基础教育处、职成高教处、人事处、计财处。

6

参与丽水花园云(城市大脑)建设与应用

市-县

做好教育智治驾驶舱建设,协同市数转办做好花园云(城市大脑)教育领域可视化相关应用;做好花园码及场景应用建设与推广。

教育技术中心

计财处、人事处、安全处、基教处、职成高教处、教育教学研究院、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7

教育数据仓、驾驶仓建设

市-县

教育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数据共享开放标准规范建设,教育智治驾驶舱建设,建成一体化的数据资源和应用体系,提升教育大数据的支撑和服务能力。

教育技术中心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8

丽水数字教育建设

市-县-校

1.建设一个部门综合应用管理平台,部门所有的自建系统都纳入到该平台统一登录和管理;

2.建成教育大数据仓和教育数据驾驶仓;

3.校园安全风险管控“三化”模块;

4.教育数据管理与运维模块;

5.教育大数据监测服务模块;

6.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模块。

教育技术中心

计财处、人事处、安全处、基教处、职成高教处、教育教学研究院、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9

一件事改革

市-县/校

深入梳理教育一件事服务,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材料,集成教育事项一件事服务,做好最多跑一次建设与应用推广。教育服务事项全过程监控、好差评等管理。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0

深化机关内部协同办事服务

市级

合并入口一键网办,用好丽水市机关内部协同办事平台,申请人和审批人对教育系统上线的事项做到心中有数,实现0次跑和高效率网办。做好“好差评”闭环管控。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1

教育政务服务

市级

优化教育服务事项,注重用户体验,统一教育政务服务事项网上、掌上办事标准,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过程监控、“好差评”闭环,强化教育“一件事”集成服务,提升浙里办、浙江教育政务服务网服务响应能力,推动高频教育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智能“秒办”。强化各类业务服务属性,推动行政部门、公共事业单位及学校的教育公共服务集成优化、主动服务。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2

掌上钉(浙政钉、丽教钉)工作平台建设与应用;

省-市-县-校

1.做好浙政钉、丽教钉用户体系建设;

2.做好浙政钉、丽教钉工作平台搭建;

3.做好丽教钉与浙教钉的对接。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

13

智慧校园建设

县/校

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75%学校建成智慧校园创建。

教育技术中心

各直属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4

探索数字教师学院建设

市-县-校

谋划全市数字教师学院的建设,开展各模块的建设与试点应用。

人事处

教育教学研究院、教育技术中心、基础教育处、职成高教处、计财处、教育督导室

15

教师积分制建设与推广

市-县-校

深化教师积分制管理,并形成我市独具代表性的应用。

人事处

各直属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6

互联网+义务教育

市-县-校

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应用。

基础教育处

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教学研究院

17

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省-市-县-校

省、市、县、校、班、师生五级联动,共同推进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确保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安全、教育数据安全、业务系统安全、信息内容安全。

教育技术中心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8

数字化改革其他体系涉及教育的相关工作

省-市-县-校

数字化改革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系统、数字经济、数字法治等系统建设涉及教育领域的相关工作。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9

数字化改革场景创新应用建设

省-市-县

揭榜挂帅,积极开展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建设与应用。教育魔方X场景创新应用。

办公室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3)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44-03

杭州第九中学是“杭州市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在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有不少有益的探索和成效,特别是“先锋校园教学系统”颇具特色。“先锋校园教学系统”一开始是作为“电子书包”的一种拓展而开发引进的,发展到后来,它围绕学校教学工作各个环节广泛引进数字技术,全方位为教学各环节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它主要包括“二大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先锋教室”和“全媒体数字实验室”)、“一个教师专业发展项目” (“先锋教师”校本培训项目)和“一个精细化教学管理项目”(“校本作业”校本习题资源库),简称“211”工程。

“先锋教室”主要围绕在“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这一技术环境下构建教学设计和研究的支持系统、课堂教学支持系统以及教学评价和反馈支持系统。“先锋教师”是一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项目,与“先锋教室”相配套。“校本作业”是“校本资源库”的首期工程,由我校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在充分参考各类教学资料的基础上,在集中教研组全体教师教学智慧的基础上,精心编制的学科作业本。我们计划其后续将发展成为一个“校本多媒体资源库”。

我们在“先锋校园教学系统”的建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以下三个理念非常重要:

一、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的理念

为了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杭州市教育局属下的各直属学校均设立了“教育技术室”这一学校中层机构,直接受杭州市教育局教育技术中心的业务领导。这一行政设置在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校教务处、政教处和总务处这三大传统中层科室,一方面忙于日常的管理事务,另一方面因为有了“教育技术室”这一平级机构,平时对教育技术的关注并不多。在有些学校中,教育技术室在接受市教育技术中心强有力的业务指导的同时,也曾出现过学校教育技术发展工作游离于学校中心工作的现象。

“让每一位学生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让每一位学生都沐浴在希望的阳光里,让每一位学生都成长在快乐的学习中”,这是杭九中的学校愿景(简称“蓝天、阳光、快乐”)。这一愿景并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一种装饰,而是深入到学校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心灵的学校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学校早在十年前就开始探索开发出了两个师生发展平台:“学生成长导师制度”和“阳光学子评选活动”,分别对应于“蓝天愿景”和“阳光愿景”,这两个平台在杭州市已经小有名气,被喻为学校的两张“金名片”。但在很长一时期,学校始终在摸索如何开发出一个与“快乐愿景”相对应的师生发展平台。在被确立为“杭州市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学校”之后,学校首先确立了这样一个理念:“数学化校园建设要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要为学校开发出第三个师生发展平台做贡献”。所以,我们在建设“先锋校园教学系统”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思考一个问题:这一系统将怎样“让每一位学生都成长在快乐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围绕提高教学效率和拓展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先锋教室”和“全媒体数字实验室”就是分别基于这两个方面开发建设的两个项目。

正因为坚持了“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这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理念,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也就自然成为了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我们建设先锋教室的理念,并不是单纯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而是与教学改革的实践和研究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一项目的建设目标取向,主要是面向一线教师,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支持平台。它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配备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由具有进取精神的教育改革先锋教师团队与具有开拓精神的软件开发公司精诚合作,探索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的学校教学现代化的途径。

“全媒体数字实验室”是集成了平面媒体,视觉流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动画制作技术、3D打印技术,网络直播、点播媒体,等各类数字媒体的综合性实验室。主要用于支持学生学习媒体相关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实践体验,包括平面及流媒体展示系统、数字校园广播系统、实景电视拍摄系统、虚拟背景拍摄系统、EFP直播系统、视频后期制作系统、三维建模系统(包括3D打印)、有线电视转播系统、网络媒体直播系统、网络点播系统等。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4)

中图分类号:TP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9-4512-03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传媒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先进传媒理念[1-2],具有较强策划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数字影视艺术、数字互动艺术、数字图像、数字音视频,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网络媒体、虚拟空间、游戏、广告策划与设计等课程,具有艺术和技术综合创作能力的现代复合型人才[3-4]。它是解决我国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内容领域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问题而设置的专业[5]。以面向教育领域和实践应用的人才需求为目标,以理论和实训教育为核心[6-7]。但目前大多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是以灌输基本理论知识为教育方针,学生在学校接触到的实践运用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9],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需要一定时间的实习才能独立进行相关工作。

改进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建立“面向应用型的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体系”,加大创新实践培养,通过教与学、学与用的结合模式完成媒体技术的本科教学[9]。并通过参加全国传媒专业相关比赛,增强专业领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1 创新实践项目的实施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通过实践课堂、参加数字内容设计创作大赛、文化创意作品展等活动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整合学院在艺术内容创新方面的资源,调动学生在媒体艺术创作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特色的符合国内国际发展趋势的内容创作新平台[10]。为此,学校提出开门办学、实践为用的指导思想,提倡跨专业联合创作,发挥综合艺术优势的发展战略。

创新实践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设计并实现数字内容制作流程和制作技术[11]。通过把二维图像处理、全景漫游、三维重建、动作捕捉、表情捕捉、实时预演、交互式渲染、视频游戏等技术,与传统的数字内容设计和制作技术相结合,形成一套高效数字内容设计系统,并将其技术成果进一步推广,储备专业素质基础。

2 创新实践课程实施

以实践课题“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例,设计完成整个创新实践课堂的教学任务。

2.1 结合《数字媒体技术概论》课程完成选题与方案

方法:课堂教学与文献阅读、文献踪述。

目标:项目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方案。

老北京胡同的名称世代相传,具有其自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和推土机的轰鸣,老北京胡同消逝之快令人始料未及。

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将二维的平面图模拟成真实的三维空间,其强烈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呈现给观赏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又由于其提供了良好的交互性,制作周期短,成本低,文件小,形式多样等优点,将使其成为今后展示领域的趋势。不少胡同的名称随着胡同的消逝已淡出人们的记忆,更有许多胡同名称如果不翻看老地图,已根本看不见它们的踪影。基于序列图片的数字三维全景技术,把静态的图片缝合在一起形成360度全景影像,能真实再现现实景象。这些新功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给浏览者带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这给了北京老胡同及其名称的保护与传承,整个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与实现有四个组成部分:拍摄照片、生成全景JPG格式、生成SWF格式、展示全景图。

2.2 结合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完成实践项目

基于媒体专业前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如《二维动画应用技术PHOTOSHOP》、《FLASH网络多媒体开发》和结合目前主流的功能开发包编程。

方法:前期代码移植式学习、按功能模块组建协作模式。

目标:完成创新实践课堂任务。

2.2.1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制作流程与总体结构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5)

工作室同时全面负责学校校园网站的建设工作,近期配合正在进行的校园电视台建设,正努力打造一支集创意、拍摄、制作、播出为一体的数字媒体专业化团队,给学校信息化建设带来更强的推动力。

2.多方协作,共建共享,在数字资源建设上保质增量

学校于2011年11月正式被确立为“国家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首批职业学校分中心”,成为全国29所中职院校分中心之一。分中心建立后,按照项目组统一部署,承担了国家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任务,面向本地及周边区域提供数字化资源网络服务,分中心部署有600G的优质数字化资源,涉及19个专业大类,500多门精品课程,共计36000多个教学资源。

学校自加入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协作会以来,参与并合作共建了102门课程的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的开发工作,其中已有80门课程部署完毕,并已进行了全员培训,教师已实际开始使用这些优质资源进行教学活动。

学校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2010年就根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出台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现拥有院级精品课程2个,校级精品课程15个,涵盖了学校所有的重点专业。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建设活动中,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3.立足服务,着眼长远,在信息化应用创新模式上取得突破

学校正在通过教学全过程信息化建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建立教与学的综合平台。不久的将来,学校所有专业主干课程均可开展网上学习、交流、练习、测试、评价和考核,信息化手段贯穿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

学校着力推进数字化社区的建设工作,构建集学习交流、校园生活、社团服务、求职应聘、公共服务、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为在校师生、毕业校友及家长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综合型信息门户。数字化社区建设以校园服务为中心理念,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人人有空间,班班有空间,现架构已经基本建成,采用实名制,空间已成为了师生个人风采的展示平台、教与学的平台、互动交流的平台。

学校大力推动立体信息投送渠道建设,不断扩展学校宣传和信息投送的渠道,在原校园网站基础上建设校园电视台和电子校报。

二、提升教师从事信息化教学能力

“云教育”的实现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实际上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力量。作为教师,如何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应对自如、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来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与学生的需求?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

我校从现状出发,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提升五个方向的能力:

(一)提升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

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必须要学会运用各类检索工具,并可对检索到的各类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及整合,将其变成自己可用的信息。

(二)提升网络学习能力

互联网的知识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你想学,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各类网络学习平台如国家、省市精品课程,各种知识数据库系统等,教师都可以从中获益,这对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课程设计等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提升网络交流协作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掌握人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新方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的需要,是当前这个时代教师需要进行研究的一个课题。教师应有能力通过即时通信工具(IM)、论坛、学习空间等各类平台真诚地与其他教师、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和为人处世等方面进行直接的交流与互动。

(四)提升网络课程设计能力

教师应有能力开展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制作,在把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要素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专业培养需求,整合各类数字资源,同时能利用各类课程制作软件设计完成网络课程。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6)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共同站在数字艺术的十字路口,传统美术教育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艺术学科需要重新调整的关键当口,为中国数字艺术下的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贡献出自己的办法与思考、经验与个案来,是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以笔者所在的西安美院影视动画系专业格局调整和专业教学改革为例,对艺术高校教学体系及运行机制创新,作一个粗浅和试探性的阐述。

学科梳理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

2009年4月,西安美术学院在应对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和数字艺术及相关理论不断完善的当口,整合学院原有动画、摄影、影视摄影三个专业①,成立影视动画系,并于同年开始招收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系部涵盖的四个本科专业多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②,但在今天看来,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以及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繁荣和普及,这些原本不属于同一级学科的专业,在学科构成上却存在着内在关联,因为他们共同面临着“数字技术”的洗礼与改造,原本属于专业自身的媒体均被新兴的数字媒体所更新。摄影的创作手段已经被数字照相机、计算机数字技术、电子输入、输出等技术与手段所取代;影视摄影的影像采集和剪辑环节也已经被数字摄像机、电脑影像制作中的数字视频剪辑处理环节所代替;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主要创作重心也已经从电影现场舞台、场景搭建转移到了前期数字虚拟布局和后期电脑数字特效的方面中去了;而动画艺术更是在逐格绘制传统动画的基础上,采用更加便捷的电脑图形图像技术,使数字技术全方位地进入了动画绘制的过程中,改变了动画艺术的创作方式,大大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度。

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影视动画系自成立之初,就肩负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重塑专业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同时,注重发挥美术学院“强造型,重创意,艺术气氛浓”的优势,培养造型能力强、审美素养全面、创新精神突出的高素质数字艺术人才,我们的探索与实践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拓展格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我们以数字艺术相关专业――动画、摄影、影视摄影、戏剧影视美术四个教研室为核心,不断完善课程的系统性、专业性、研究性,适应社会对数字艺术人才的需求,对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交叉,优化技术流程,拓展专业格局等问题进行探究。实行教研室下的工作室制,在三个专业教研室中,设13个专业方向与技术结合的工作室,工作室在三年级最后一个学期进行遴选,四年级进入工作室全面展开专业创作,实行教学自主,这种机动的工作室机制,打造出小而精的教学团队,推出一批品牌课程,并在系内形成优质课程共享。

2.优化模式,搭建流程化的课程体系。影视动画系推行“1+2+1”的教学模式,一年级侧重造型、数字艺术概论基础;二、三年级着重专业技能与方法,四年级创作与实践。2009-2014年两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依照数字艺术的各类型创作模式突出流程概念,改造课程环节的设计,增设、修订20 余门新课程。采取夯实知识型课程、提高技术型课程、增强实践型课程、增加项目型课程、突出课题型课程的方式,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同时编著《三维动画流程》(2009年教育部课程改革立项教材)、《动画场景设计》(2010年教育部立项教材),这些是以影视动画系课程改革与经验为示范,成为国内此类专业教学的规范案例。学校在教学当中十分重视学生作业向作品的转换,注重以教学展览来总结教学经验、推出教学成果,达到“以展促学”的目的,近五年,我影视动画系在校内外举办各类教学展35 场。

3.搭建术与艺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影视动画系秉持工作室+实验室相结合、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教学定位,其目标是为促进其技能与理论、素质与创新的协调发展,锻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统筹协调,实验教学定位合理,已形成有利于本科生、研究生、博士三级培养的教学创作实践环境。同时加大实验室建设的专项投入,建立完善数字教学中心、定格动画实验室、传统银盐冲印、影视摄影棚、图片摄影棚、影像剪辑室、数码影像处理实验室、人物造型实验室、影视空间造型实验室、影视特效实验室、声音采集实验室、美术工坊等12个实验室平台,被教育部授予“部级实验示范中心”的称号,保障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

4.项目型课程实践的重大突破。项目型课程是影视动画系课程改革的重点,自该系建立之日起就强调以项目实践带动教学,课题研究推出成果,设计一些有针对性、主题性、目标明确的实践内容,选择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示范作用、学术价值的课题,引入课程教学,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几年来,完成6项部级、省级重点教学改革立项,分别是:①2009-2011年教育部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改造课程项目:三维动画流程;②2009-2011年陕西省高校教改(重点攻关):项目型课程的探索与研究――基于汉唐帝陵数字化艺术考古;③2009-2011年:普通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省级教改立项;④2011-2013年:动画专业方向的拓展与实践――高校实验室教学体系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省级教改立项;⑤2012-2014年“长安艺术云・陕西艺术资源云计算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省级科研立项;⑥2011年《动画场景设计》,教育部文化部规划教材。根据项目,建立三个课程网站,其中包括实验教学网络中心、三维动画流程与动画教学网站以及陕西艺术云资源网站,这些大量的教学资源内容,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

5.社会合作广泛交流。坚持将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加强制作和动手能力。2009-2010年,以动画专业教师和三年级的学生,共同承担中央电视台的《孙静修爷爷讲西游记的故事》动画片60集、近500个人物、场景、道具的造型设计,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与数字媒体领域的优秀企业共同开办“三业项目”(三业是指专业、行业、就业),通过具体的项目型、技术型、课题型的专业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行业需求,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助其便捷、顺畅地走向就业岗位。项目核心是“培训前置计划”,将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必须完成的培训环节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的资格认证,科学合理地安排到本科教学阶段中,有效节约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成本,促其职业规划能力,同时也提高企业选人、育人、用人效益。

数字艺术下高校教学体系及运行机制创新

“数字艺术”是对原有的许多艺术样式在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融合与交叉,并非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单一的艺术样式,这一理念促使艺术类高校的教学体系集体转型,同时在“创造”新的教学体系下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寻找它们在数字技术背景下的各种可能性,搭建知识系统的完整性,以此作为教学模式设计的出发点。影视动画系依托学院的美术优势,学生不仅经过招生时的严格考核和入学后的系统造型训练,而且深受学院各系部艺术风格的熏陶,掌握了较强的视觉造型艺术技能。以此为基础,学生学习电脑艺术造型和数字格式的影像采集造型,具有了深厚的审美修养和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准,身处艺术院校和艺术前沿的影视动画系师生,更是将“创新”当成了功课和座右铭。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制定相关政策,形成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实验教师队伍,建立一套规范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做到了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开放,仪器设备共享,施行灵活的运行机制。

数字艺术融汇性、开放性、全球性的特点,深层次地影响其教育模式的构建。以数字艺术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在课程更新、方法重构、资源共享、机制优化等方面,都贯穿着开放与创新的意识。搭建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的教学体系,从专业的学科特点出发,以已建和新建的现代化模拟实验室为依托,将本专业全学程的主要实验内容统筹整合,注意其内在联系及其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构建出一整套以基本操作为主,突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在此基础上,本着效率和效益优先的原则,建立实验教学高效、低耗、安全的运行机制,实现实验室资源、设备的优化配置,并建立科学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体系。以实验室为依托的工作室制是本专业教学的改革,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创建了具有特色的实验室运行机制。

注释:

①摄影专业1995年9月起招收专科生,1999年9月起招收本科生,原设于版画系;动画专业2001年9月起招收本科生,原设于设计艺术系;影视摄影专业2002年9月起招收本科生,原设于版画系。

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它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霍炬:《应用型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

[2]廖祥忠:《数字艺术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7)

信息技术教研组的教师伴随着学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亲历了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从没有课标到有课标,从打字还是新鲜事的时代到手机编程都玩得酷的时代,他们在学校、东城区、北京市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有着身为北京景山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历史自觉性”,为信息技术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北京景山学校的“历史自觉性”

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因教改需要而成立,从此教育改革成为北京景山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也成为景山学校教师的第一重的历史使命。这第一重历史自觉性主要体现在探讨学制改革与教材建设方面。到了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全国在改革开放环境下教育改革的鲜明旗帜,北京景山学校从此肩负起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探讨现代教育新路径的第二重历史使命。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北京景山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在肩负第二重历史使命之中发挥骨干作用,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积累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编讲义到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小学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几乎都是我校教师主编或参与编写,并面向全国发行的。例如,1984年,我国中小学的第一本计算机教材《微电脑学习手册》就是郭善渡老师主编的;200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计算机》(1-6)是我校教师编写的;2004年以后,我校教师参与了多套高中课标教材和新编京版教材的编写工作。

信息技术教育团队的9名教师的专业背景各异,有工科背景,也有师范背景。从1984年成立以来,历经了3任教研组长,郭善渡老师、沙有威老师、毛澄洁老师(北校)、李卓老师(南校),他们都是这个领域的教育专家,都有着严厉认真又宽容爱护的特点。在他们的引领下,教研组研究氛围浓郁和谐,成为教师们成长沃土。首先, 教研组重视每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其次,我们非常重视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我们提出“做幸福教师,从行动研究开始”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教师人人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每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教育研究专项。最后,教研组创造机会展示教师的风采和特色,鼓励教师成名成家,鼓励教师著书立说,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色。

北京景山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之路

作为一所传播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和教改成果的示范学校,景山学校一直走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前沿,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与教育交流,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景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算机教育阶段。1979年,方毅副总理转赠我校第一台计算机,使得我校成为国内中小学极少数的拥有计算机的学校。当时我校的郭善渡老师、沙有威老师和章淳老师一起开始研究,并开展了APL/S语言程序设计的课外活动。1985年,学校率先在全国中小学开展LOGO语言程序设计教学。1986年9月,景山学校青少年计算机爱好者协会成立。七年级于晨同学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应美国苹果公司邀请赴美进行交流活动。

第二阶段是信息化硬件大发展阶段。为了践行“三个面向”教育理念,学校高度重视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1990年,学校建成10兆以太网的计算机教室,是最早联网的学校。1992年,景山学校与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共同研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化学题库》获全国教育软件评比一等奖,并成为我国中小学第一个商品化的大型题库软件。1995年,我校自筹资金,在校园外界网络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建成了校园内部的光纤网络,率先实现了“校园信息高速公路”。1996年,我校与深圳讯业集团合作建设远程教育网上学校,开始将景山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学生家庭。2005年,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提出“创建网络环境下的校际联盟”,开始新一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校校通”提供了实践经验。

在第二阶段,我们不仅探索学校信息化的硬件建设问题,同时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理念问题。早在1999年,学校在六年级就成立了“以计算机为学具”的实验班,将计算机和网络引进教室。2000年6月,学校开始在学生中开展智能机器人的课外小组活动,后来进一步开展了大班的普及机器人教学实践与研究,是最早开始进行智能机器人教学的学校。2001年,学校以课程的形式在小学一、二年级,每周2课时进行学生用电脑学语文学数学的教学实践,开启了“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研究。同时启动了北京市“十五”研究课题——《校园网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

第三阶段是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走向融合的阶段。随着硬件设施的逐步现代化,我们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应用方面。2006年,我们启动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网络的校际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开发及应用研究》,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问题。2009年,我校率先成立了公益性的、无偿的、面向全国中小学教育界的“数字景山教育网络联盟”。同年,我校成为首批“北京数字校园建设示范学校”,也成为教育部“百所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示范校”。目前,全国已有近300所学校加盟,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辐射、共同提高的目的。为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三通两平台”策略提供了实践参考。

在第三阶段,我们还积极探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问题。2010年底,学校启动了北京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口语伙伴”网络平台的英语口语教学研究》。2011年初,作为示范学校启动了《基于“互联课堂”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的项目研究,成为《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系统变革实验研究项目》子项目“数字化情境下学习方式变革子项目”的示范学校。提出、实践并形成了“三个面向”创新教育模型,自己建设的课题交流平台“数字景山互联课堂”主题社区引领了主题社区建设的方向,该平台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

如今,在北师大教学论专家的引领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项目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是建设了北京景山学校校本创新课程——数字科学家课程、数字艺术家课程和数字工程师课程。初步形成了数字环境下的基于探究、合作、自主的创新教学模式。

在2014年9月,景山学校北校区开始了信息技术选课走班的实践,面向初一年级学生,同时开设数字科学家、数字艺术家和数字工程师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教师也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将纸电路、超极千云鼠等最新科技元素引入课堂。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35—01

1、数字媒体艺术的背景

数字媒体艺术在西方二战后期社会的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现,它的出现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大量民用的衍生品的出现,数字媒体成为社会新兴的战略经济组成部分。在80年代~90年代,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外的数字媒体艺术在课程设置上得到创新,

2006年我国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新理念,在这种宏观观念的指导下,顺应社会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中国设计艺术教育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创意理念开始引入设计艺术,高校中的数字艺术专业应运而生。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80%以上均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而设置动画类专业的已经超过230所。可以说,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媒体艺术类专业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为普及的专业之一。虽然办学规模扩大,但就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等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高校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些思考

2.1 多学科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高校的艺术学科相比艺术院校在设计学科上显然是不足为奇的,普通高校的更多精力几乎用在发展优势学科,艺术学科只是在整个学校学科建设中扮演着“调味品”的功能。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德国的包豪斯、乌尔姆学院开始,大批的设计家都在提倡艺术与技术、设计与艺术、经济性原则,针对普通院校的学科优势,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在艺术基础上进行设计、技术、经济之间的三面整合,培养学生在动态的、静态的适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并注重国际化视野、双向战略模式、实践性较强的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人才。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社会对数字媒体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应该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交叉与整合之路。综合性的专业课程,有利于培养现代人才的各种素质和思维能力以及组织、交际和实际工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新媒体艺术教育,更应该突出它的整体观念和综合思维。依据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打破同一所学校中不同院系的界限,甚至学校间的界限,各院、各系都是可以相互协作、相互推动使学生成为综合型设计艺术人才。

2.2 学科发展的核心在教师,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开展,取决于课程结构与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作为新媒体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拓宽视野,更新认识、更新知识是关键。尤其是数字媒体艺术这样一门综合的新兴艺术学科,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及时敏锐的意识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动态,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捕捉到最新、最前沿的信息。新媒体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强而且发展迅速的艺术形式,因此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高校还应当健全现有教师的再培训机制,能给大批青年老师以更多的深造和学习的机会。

2.3 强化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在2006年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国家要重点发展9类文化产业,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说绝大多数都与文化产业有关。通过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合作项目,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字技术和艺术构思,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实践活动。通过实际项目的研发和制作提高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接轨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设计、制作能力,将会对整个产业体系良性循环起到积极作用。根据社会化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需求,增加应用性课程能力的建设,大胆尝试具有特色教学实践与理论拓展环节,突破专业课、方向选修课以及为培养学生的人文传统为特征的人文社科课程的人为限制。通过运用传统的艺术与设计理论,对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进行有效的整合,加强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在艺术学科的教学交流,让艺术学科学生能够在技术层面克服对计算机技术编程的恐惧感,并把部分优秀的技术运用到作品的构图、动画脚本、动画分镜头以及动画的视觉的表达的传达力上。这些技术层次需要教师从多层次、横向以及纵向、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场景相结合进行传授。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9)

动漫产业是指以设计、制作、生产、销售和人才培养为产业链的二维和三维动画、网络动画、影视动画、游戏动画及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是文化、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结合的新型产业,属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很大。高职动漫专业要实现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结合产业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台,根据动漫工作岗位技能和能力素质要求,制订系统全面的培养计划,构建产学研一体化课程体系。通过产学互动、校企结合的形式,把专业教学与项目实践、行业生产等活动和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实现专业教学、社会服务和科研创作三大职能,有助于发挥高等教育作为先导对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的积极作用,满足校企双需,实现校企双赢。

一、高职动漫专业就业面向工作岗位技能和能力素质分析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教学强调“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在课程体系开发之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到企业生产一线开展调研,与企业负责人、部门经理、技术高手等交流探讨,当前动漫专业就业主要面向的11种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和能力素质具体分析如下。

(一)动漫角色设计。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动画项目的故事剧本,综合考虑故事发展的时代、地域以及角色性格特点等因素,设计动漫角色的外观形态,包括身体、服饰、特征动作、表情等,完成角色设计图纸,按照动画制作要求绘制出角色的多角度造型设定稿、表情稿等。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够看懂故事脚本和充分理解导演意图,具备较深厚的绘画功底,了解各类动漫绘画风格,熟悉人体结构和各种生物体结构,对服饰、发型、器皿有一定研究,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动漫场景设计。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动画项目剧情的需要,按照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等因素设计故事发生的场景,绘制出自然场景设计稿、城市场景设计稿、室内场景设计稿等。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充分理解导演的意图,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较深厚的绘画功底,掌握透视规律,了解自然环境,熟练绘制云雾、山石、河流、地形等自然形态;了解中外城市建筑、室内装饰装潢及其风格发展史,熟练绘制建筑和室内设计草图。

(三)二维动画制作。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动画项目的需要,绘制简单的动画台本;根据动画角色特点绘制原动画、动画中间画;根据背景设计稿绘制动画背景、动画镜头描线、动画镜头校对;制作样片剪辑和动画后期合成等。要求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表演技能;熟悉二维动画制作流程,掌握动画运动规律,准确把握运动节奏;熟练绘制中间画,动画线条达到准、挺、匀、活;掌握二维动画后期合成和特效制作技术;具备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三维模型制作。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动画项目的造型设定稿创建三维角色、道具和场景模型,根据图纸创建建筑物及室内场景模型,创建游戏模型、工业产品模型等。要求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表演技能;对人体结构和各种生物体结构有较全面的认识,能读懂简单的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图纸;掌握三维模型制作常用软件,了解三维模型创建标准,精通三维模型布线规则,具有较强的三维空间造型能力;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材质灯光制作。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动画项目的彩色设定稿确定三维模型的色彩、质感和纹理特征,对三维模型编辑UV材质和制作材质纹理贴图;使用虚拟灯光塑造镜头中的场景空间感和故事氛围,使用材质或灯光制作三维特效等。要求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和色彩运用能力,熟悉金属、玻璃、木材、布料等物体的表面特性,了解模型?N图制作标准,熟练使用三维软件或相关插件进行三维模型UV材质编辑,使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制作材质纹理贴图;掌握摄影基本布光原则并对三维场景合理布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三维动画制作。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动画剧本和导演要求制作镜头运动,确定镜头时间和构图,确定对象在镜头中的走位,对三维角色或道具进行基本的控制设定;制作三维角色肢体和表情动画,使之产生生动的表演;制作道具动画,制作特效,使用后期合成软件对动画进行合成输出。要求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表演技能,熟悉三维动画制作流程;掌握动画运动规律,准确把握运动节奏;熟练使用三维软件动画制作模块,能够完成后期合成和特效制作,具备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七)游戏动画制作。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游戏项目需要制作游戏角色、道具和过场动画等,提出游戏特效解决方案。要求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表演技能;熟悉游戏制作流程,了解游戏制作标准,熟练使用三维软件动画制作模块制作游戏动画,能够完成后期合成和特效制作,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八)影视剪辑。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项目需求或导演要求使用后期合成编辑软件对动画等影像素材进行加工整理,表达创意主题;使用音频编辑软件制作音效;使用剪辑软件进行音画对位制作成片。要求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电影语言知识、音乐修养和较强的美术鉴赏能力,能够使用摄影摄像设备完成影视素材的拍摄,熟练使用常用剪辑软件和音频编辑软件,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九)特效合成。工作内容主要是负责电视广告、建筑动画或栏目包装的后期合成工作,制作特效,控制影片的整体风格。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较强的美术鉴赏能力和良好的视觉空间概念,掌握低端或高端后期特效合成设备,熟练使用视频编辑软件,熟悉三维和图形图像等辅助视频制作软件,灵活运用视听语言进行影视剪辑合成和特效制作,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十)建筑效果制作。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景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装饰等设计图纸制作三维景观、建筑物、室内场景模型,对场景模型进行UV编辑,制作材质、贴图和灯光;制作摄影机动画,用渲染引擎对三维场景模型进行渲染,用后期合成剪辑软件对素材进行编辑,用音频软件制作音乐音效等。要求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中外建筑风格,正确识读建筑设计图纸,了解建筑结构,熟练使用三维软件制作建筑模型,使用三维软件设置材质灯光,掌握常用布光方法和各种渲染器使用方法,能够使用后期合成软件对生成的视频素材进行加工。

(十一)工业产品设计三维展示。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工业产品设计图纸创建三维产品模型,对产品模型进行UV编辑,制作材质及贴图,制作产品功能演示或分解组装动画,为产品模型展示场景进行布光,使用渲染引擎对画面进行渲染。要求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工业造型设计能力,了解机械设计原理,识读工业设计图纸,熟练使用三维软件制作工业产品模型,使用三维软件设置材质灯光,掌握常用布光方法和各种渲染器使用方法,能够使用后期合成软件对生成的视频素材进行加工。

二、高职动漫专业职业核心能力模块构成

当前我国动漫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主要有五类,即动漫设计人才、二维动画制作人才、三维动画制作人才、影视后期特效制作人才和动漫产品营销人才。其中动漫设计人才主要面向前期制作领域,从事故事编创、文字脚本、分镜头台本、动画设定(角色、道具、场景等)等岗位工作;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人才方向主要面向中期制作领域,从事原画、中间画、动画、背景和场景、三维建模、材质与灯光、渲染、后期合成与剪辑等岗位工作;影视后期方向主要面向动画的后期制作领域,从事栏目包装、影视广告、片头制作、影像剪辑合成和特效制作等岗位工作;动漫产品营销人才主要从事动漫产品营销策划、动漫资源整合、动漫品牌形象授权、版权交易等工作。

高职动漫专业教育主要面向动画前期、中期和后期培养动画产品生产制作人才,针对有关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培养和训练,具备岗位所需的绘画、影视编导和设计创作、二维数码视觉艺术设计、三维制作和后期合成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毕业后才能尽快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后的竞争力。高职动漫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大致分为四个基本模块。

(一)绘画造型设计能力模块。掌握素描、色彩、构成设计方法,具备动画分镜头台本、造型设计、原画设计的专业知识和设计技巧,能够根据文字剧本,以线条绘画的形式对动画项目的角色、道具及场景进行设计表现,完成动漫制作的前期设计过程。

(二)二维数字艺术能力模块。掌握二维数字艺术设计软件的应用方法和表现技巧,能够运用Photoshop、Illustrator、Painter等软件进行电脑CG插画创作,绘制动画角色、场景、分镜头、原画、中间画,制作各种材质及贴图等,能够根据文字剧本和分镜脚本运用Flash、H5、AE等相关软件制作二维动画片。

(三)三维数字艺术能力模块。掌握三维数字艺术设计软件的应用方法和表现技巧,能够运用3D Max、Maya等三维软件制作三维模型及场景,制作角色动画、建筑动画、影视特效等。

(四)影像数字艺术能力模块。掌握摄影摄像技术和影视后期合成软件的应用方法和表现技巧,能够运用After Effects、Premiere、Combustion等软件对动画成片进行剪辑合成,控制影片整体色调、节奏并配音,完成影片制作。

三、高职动漫专业产学研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与建设符合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在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过程实施以及产学研等方面开展密切的合作,动漫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订全面的人才培养计划,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动画制作流程大致分为前期设计、中期制作、后期合成三个阶段,在课程设置顺序上以动画的制作流程为基本依据来设置课程,结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校企合作坚持教学、生产和科研相结合,在专业教学中实施“以项目带动教学、以项目检?教学”的项目实训教学模式。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绘画造型设计课程模块、二维数字艺术课程模块、三维数字艺术课程模块和影像数字艺术课程模块构成,每一模块有对应的课程群来支持。

1.“前期设计”教学阶段以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培养绘画造型设计能力为主,并使学生对动画项目策划、角色及场景设定、分镜头、原画设计等动画前期设计工作任务有较全面的认识理解。本阶段开设结构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设计、动画概论、视听语言、图形图像处理、动画造型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手绘表现技巧和动画前期设计方法,实践教学主要以徒手绘画项目训练为主要形式,巩固美术基础,提高动手能力,为后续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2.“中期制作”教学阶段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分设“二维数字艺术能力模块”和“三维数字艺术能力模块”,根据不同类型的动画生产流程及岗位工作要求,“二维数字艺术能力模块”开设动画原画设计、动画修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Flash/H5/AE动画制作、电脑CG插画等课程;“三维数字艺术能力模块”可分为影视动画方向和建筑(游戏)动画方向,影视动画方向侧重在Maya软件平台上学习三维建模、材质、绑定、动画、渲染等课程,建筑(游戏)动画方向侧重在3D Max软件平台上学习三维建模、灯光、材质、动画、虚拟现实、Vray渲染技术等课程。本阶段根据实际岗位要求分为多个模块专业技能项目组,学生可以根据个性特长和未来发展方向侧重选学其中一个模块或某几门课程,按照职业岗位要求专心训练某项专业技能,毕业就能直接上岗满足企业用人需要。灵活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教学成效。

3.“后期合成”教学阶段主要开设影视后期、摄影摄像、特效制作、栏目包装等专业拓展课程,培养影视后期制作及影像数字艺术创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摄影摄像技术和影视后期合成软件的应用方法和表现技巧,运用After Effects、Premiere、Combustion等软件对动画成片进行后期剪辑、特效制作、配音合成等,通过正确使用视听语言表达创作主题,完成动画影片的制作。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10)

作者简介:王林瑶(1981-),女,山东烟台人,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湖北 孝感 432100)罗大成(1981-),男,湖南新邵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讲师。(陕西 西安 71002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04-02

数字艺术以数字科技为基础,以互联网等为传播媒介,既具有传统艺术的人类理性思维,还具有远超传统艺术的视觉和听觉效果。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普及,数字产品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数字艺术逐渐发展成了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并将成为全球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数字艺术市场对人才的急需使数字艺术教育被史无前例地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因此分析数字艺术的特点、开展数字艺术教育改革的探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艺术的概念与特点

狭义的数字艺术[1]一般指的是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他艺术作品。相对于传统艺术作品,它在传播、存储、复制等各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广义的数字艺术[1]泛指一切由电脑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这些媒体文化通常对语音、文字、图像等加以数字化设计并整合运用,最终形成以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的、具有互动性和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包括数字音乐、数码影像、电脑插画、影视特效、网络游戏和虚拟现实等。

在数字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必须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全面或者部分使用数字手段。数字艺术作品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1.原创性

数字艺术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是以审美为主导的原创性活动。大凡艺术都要讲究原创,没有原创就没有艺术。并不是只要利用数字化工具随便地“发挥”一下就可以冠名为“数字艺术”作品的。

2.复制性

数字艺术作品的复制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中的复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数字艺术作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在复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进行大量、快速地复制,且复制品的质量基本不受人工因素的影响;数字艺术作品复制的群体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替换;通过数字艺术作品相应参数的修改,复制出来的物体既继承原物体的特性又可以有自身的变化。

3.互动性

数字艺术作品的许多种类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单向式的创作和欣赏过程,而是以互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要表现为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在相互交流的方式下进行,欣赏主体可以参与作品的创作,并成为数字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4.独特性

首先,数字艺术的视觉效果具有独特性。计算机为数字艺术的设计提供了很多特效,如数字艺术作品中的流动光效使得数字艺术作品的动态效果极具感染力。其次,数字艺术作品的显示形式具有独特性。很多数字艺术作品在电子显示器上观看,视觉效果非常完美,然而一旦打印或出版后视觉效果则明显变差,原本非常清晰、亮丽的作品可能会变得模糊、灰暗。

5.群体性

传统的艺术作品通常涉及到的专业较少,通常由单人独立创作完成。数字艺术作品则不同,一般涉及到音乐、美术、计算机程序技术等不同专业的技术和素养,因而往往需要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换而言之,数字作品通常不是由某个人,而是由某个创作群体共同完成的,即具有群体性。

二、数字艺术市场前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数字艺术作品涵盖了绝大多数的数字产品,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数字音乐、电脑动画、影视广告、数字视频、网络游戏、虚拟现实和网络艺术等。数字艺术市场不仅包含以上所有的数字创意产业产品,还包含其衍生产品,如以动画形象为主题的儿童玩具、儿童文具、儿童服装以及儿童音像图书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互联网络的普及应用,数字艺术逐渐发展成了产业。该产业不仅有国家政策支持,还有各产业基地作为支撑,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下面以国产动画为例进行分析。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3]从2006年9月l日开始,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点到20点之间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和介绍境外动画片的信息节目或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播出比例不低于7比3。这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同时,我国建立了大量数字艺术产业基地(如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长沙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共同构建中国完整的数字艺术产业链,形成一遍繁荣的市场前景。可见,就我国市场需求而言,国产动漫商机无限。

然而,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进行预算,每年需播出国产动画节目约28万分钟,而国内实际动画制作能力才2万多分钟左右,每年国产动画的市场缺口达25万分钟之多。可见,以国产动画为代表的数字艺术人才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我国数字艺术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对数字艺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我国数字艺术人才紧缺,急需相关院校培养大量人才以满足市场需要。

三、数字艺术人才内涵及培养现状分析

优秀的数字艺术人才应该对数字艺术的特征和本质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除了具有基本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应该掌握数字化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及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拥有良好的项目管理和策划能力、设计与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近几年我国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强。1999年,全国只有2所高等院校开设动画专业。到了2006年,经过约7年的发展壮大,全国设置动画类专业的高校就超过200所。[4]可见数字艺术教育的办学规模大幅增加,发展非常迅速。然而数字艺术的办学规模虽然大幅扩大,但人才培养方向等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接的后果是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对应用课程体系的研究,教学内容跟不上应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不明确

首先表现在教育的短期目的和长期目的不明确。数字艺术教育的一个短期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而长期目标则是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如果不能很好地区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数字艺术的教育就落不到实处。如果不能确保培养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那么他们将来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如果仅以毕业后找到工作为目标,那么培养的学生当中能成为大艺术家的可能也会少之又少。[5]

2.教学内容不明确

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置的热门专业,许多院校对数字艺术的教育定位不明确,仅盲目地在已有计算机专业和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上做加法。如在计算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上将计算机和艺术类等课程进行生硬地拼贴和叠加,导致学生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割裂的,无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5]这种简单化处理说明一些学院数字艺术的教学仅仅是为了满足数字艺术对人才的急需而盲目招生的做法,还没有深刻把握当前数字艺术设计的内涵。

3.片面夸大软件的作用[6,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绘画软件日新月异,且呈现出人性化、智能化和简单化的特点。数字艺术逐渐忽略了传统艺术理论及艺术规律,变成了一种依赖计算机技术与绘图工具的创作模式。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一些院校把软件操作技法当做专门的课程来设置,片面强调软件的作用。这种课程设置方法至少在专业教学体系上是不合适的。只有认真研究传统艺术理论,广泛汲取中外经典艺术的养料,将传统艺术实践经验与当代数字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使创作发挥到极致,得到好的数字艺术作品。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

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然而一些学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培养,而忽略了与社会实际的结合。一些学校数字艺术教学的社会实践只是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公司进行考察参观,仅此而已。这种忽略社会实践的教育模式导致很多学生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在进入社会后往往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5.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在传统的艺术教学当中,一般以个体的学习和创作展开,因此一些院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中还是沿袭这一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与数字艺术的教育不相适应。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涉及到多个专业的知识,通常需要一个创作团队共同合作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在创作中交叉、组合的能力,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团队合作等。

四、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初探

针对以上分析数字艺术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开展相应的教育改革探讨,为解决数字艺术人才短缺和市场需求极大的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艺术教育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其次,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最后,还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或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作力,完美实现艺术教育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

以实践牵引教学,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在数字艺术课程体系的建立中,首先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定位、不同的培养方案。教师还应该深入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以得到第一手的工作经验选择课程教学内容,以岗位要求为相应课程的考核内容,实现教学和岗位的连接。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数字艺术课程仅为计算机和传统艺术简单相加的教育局面,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

在艺术和技术上“两手都要硬”,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首先要注重数字技术的研究,只有数字艺术的设计人员具有专业的程序开发能力,有关图形设计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其次,在注重技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数字作品的艺术性和内涵。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设计图是设计师的图形语言是用图像这种直观的形式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它只是一种表现手段,离不开设计师的思维。

加强数字艺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建立数字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加强学校和各数字艺术产业基地的联系和合作,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大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数字艺术教育中可以设置由团队合作进行某件数字艺术作品创作的实践课题。如一个动漫作品的创作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分别参与到创意的构思和剧本创作、人物和环境设定以及美术风格设计、人物建模和造型动作、音乐音响和人物配音以及后期制作等等当中,整个创作过程需要团队成员交叉完成。这些实践课题的完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

五、结束语

数字艺术是当今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我国数字艺术的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数字艺术的教育还并不成熟,教育的各个层面都有待于大胆革新,突破前进。广大数字艺术教育者应把握住数字艺术教育的时代主流,深入研究数字艺术的内涵和特征,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及时地调整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建立完备的数字艺术学科,为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茂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数字艺术课程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2]龙全.关于数字艺术教育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6,(4):10-11.

[3]纪涛,孙冬梅.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1):21-23.

[4]高峰.浅谈数字艺术人才培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3

(4):110-112.

[5]黄丽民,刘锡冬.浅议高职高专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49-50.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11)

信息时代是一个快捷的时代,效率之高、信息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教学环境的变革是信息有效共享与集成,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其核心是指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来控制和操纵整个专业系统的教学和管理事务,对教育教学过程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数字化技术有利于艺术设计高校教育的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计算机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用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随时方便地进行检索。专业考试与成绩管理系统中可以做到课程设置,试题编辑,自动出卷,试题库整理,成绩录入与查询等多项功能。数字化工作室可以使学生自主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以及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此外,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给学生以更多的信息知识,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网,可实现院、校之间的网上教学,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可以足不出校而面向全国艺术设计教育机构。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存在的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2、教学方式的变革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数字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这样一来,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课堂教学不再局限在有形的教室中,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无形的扩展,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途径,使因材施教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课堂教学可以达到更加多元化及协作化的学习模式,进一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前,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学生的个性得以觉醒,创新精神得以彰显。所有这一切,都将最终导致教育理念的转变甚至教育理论的创新。在数字化教育平台上,可以提供多方位的教学服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如网络教学平台中可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乃至个别化学习,在线学习、电子邮件、远程教学等各个部分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交互式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新的教学形式。更有价值的是,因为每个教学内容的数据都储存在服务器上,数据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调用,教学信息更容易分享,教学环节更容易整合。

3、教学管理的丰富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还原本真课堂,通过数字监控进行公开课的课堂教学观摩,给予课堂上的教师、学生尽可能少的影响。我们可以实现教师自我教学水平的提升。很多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教师的个人发展,不仅是听专家报告、参加教研活动,更在于自身的针对性的实践和思考。数字化设备可以为每一位愿意提高自己的教师自动记录着真实的课堂,无需外人帮助,需要的只是上课后在网络上静心点击和自我对课堂的感悟。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欣喜地积累着优秀的教学资源。很多好的教学课案如果不及时地记录下来,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丢失。借助数字化设备,一些优秀的课堂实录、设计过程等将被忠实地记录下来,不仅使宝贵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后便于知识管理,为学校积累具有本校特色的优秀教学资源,也为每一位成长中的教师保留着一份宝贵的财富,一段成长的足迹。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将教学实况直接变为网络上可以实时播放的视频流和音频流。这种技术手段的改进,为远程专家实时点评、课后专家远程诊断、教师互评、学生学习、自我反思、网络教研、行政考核等提供了真实感性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人性化教学管理,提供更贴心的教学服务,建立起更好的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深化改革,持续创新,使学校向一流高校的美好前景稳步迈进。

4、设计专业的新增

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篇12)

本书提供的专业 简历 借鉴了美式 简历 的格式,把人名放在“天头”的位置上,联络信息紧跟其后。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推销自己”,名字是你赖以求职的“个人品牌”,在招聘者眼中这三两个字组成的名字就代表了你。所以把名字放在整张纸最显眼的地方,并且用黑体和大字号来加强视觉冲击力。为了更加美观,还可以在字与字之间空出一格。

二、他总是只留下电话号码

为了取得与名字同样醒目的效果,通常把最便于联系到你的电话号码放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行。“电话”的写法很有讲究,很多人名片中的电话经常写得不清楚、不专业,有几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2、8个号码之间加一个“-”来分节。参考国际上通行的电话号码分节方法,采用“四四分”或者“三四分”的方法比较好,即最后一节为四个数字的规范原则,如6275-5775,275-5775。这样,认读和拨打起来都比较容易?

3、机号码或者向别人通报手机号码时,也有一定的规范,要用“四三四”的分节原则,如“1399-989-9989”。

4、用留言留住 面试 机会。国外很流行使用留言电话,有人为找工作,专门去买留言电话,条件允许你也可以酌情准备一个。随着国际间商业文化交往的增多,外企招聘经理中愿意在电话中留言的人越来越多了。如果没有条件买留言电话,不妨征得家人和室友的配合,用留言的方式帮你与招聘公司保持联系。

三、默默无闻也可爱: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对于学生简历来说是排第一位的重要信息,而对于在职工作的求职者来说则是次于工作经历排在第二位的信息。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社会经验很丰富,所以就把社会经验放在教育背景之前,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招聘单位认为你是一个有工作经验的人,那么当你的资历与那些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的资历相比较相形见绌时,你是否会觉得自己十分冤枉?

有一次,一个银行职员把自己的简历通过传真发给一个猎头公司。可事后他打电话过去询问情况时,对方竟然说从没看到过。让秘书仔细查找了一遍那些天的传真才找到,原来这个银行职员采用了先写教育背景后写工作经验的学生简历格式,秘书就把这份传真当成学生简历“收藏”起来了。

四、年月的顺序

五、不要为了凑数而凑数

学生简历与工作简历的最大不同是可在“教育背景”中写上所学过的与求职岗位有关的一些课程,以及成绩排名和奖学金情况。因为学生的工作经验不多,以上几条可以帮助招聘经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进行横向比较。

教育背景中可以写进相关课程,但千万不要为了拼凑篇幅,把所有的课程一股脑儿地都写上,如体育等。这样不是很有效,别人也没耐心看。

列出一些你学习过的重要课程,尤其是与应聘职位相关的课程更能表现出你的资历适合。理工科学生在求职财经类公司的时候并非完全没有优势,许多金融类公司非常欢迎数学、电脑方面的人才加入公司,他们的研究部门也欢迎生物、农业等行业的专才,所以这些专业的学生不妨将有关专业课程写进简历。

六、可有可无的成绩

成绩一项不是必须的,所以成绩差的同学也不必为此而苦恼,千万不要谎报军情,要知道“简历中的任何字句都可能成为 面试 中的话题”。自抬身价骗来的面试机会很可能在谎言被拆穿时让你更加难堪。

七、 培训 是一枚工作奖章

有些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把公司提供的 培训 机会放入教育背景,这并不妥当,应该放在工作经验中。 培训 是公司对于员工能力的肯定,公司希望通过培训使员工能胜任更高级别的工作,因此培训实际上是一枚工作奖章,这样的工作表现奖怎么能放入教育背景中被冲淡呢?

八、社会经验:挖掘再挖掘

首先要再次强调一下,对于正在工作的人,社会经验应放在教育背景的前面,而对于在校生,教育背景则应放在社会经验之前。

对于在校生来讲,社会经验既包括社会工作又包括兼职或实习工作经验,对于在职者来讲,“社会经验”一词可改为“工作经验”,而英文的“experience”对两者都适用。

九、工作内容怎么写

“社会经验”要在短时间内打动招聘者,自然需要一击即中、一点就通。因此,在描述工作内容的时候建议采用以下原则:

1、用“点句”(bullet point),避免用大段文字。

2、在同一公司的业绩中,不必拘泥于时间顺序,应秉持“重要优先”的原则。

3、工作成就要具体化、数字化、精确化,避免使用许多、大量、一些、几个这样的模糊 词汇 ,应尽量使用具体的数字,到底管理多少人,销售额是多少等等。比如,“参与撰写商业计划书的大部分工作”,就不如“在商业计划书撰写工作中完成了调查分析竞争对手部分40%的工作”更让人信服。

4、主要职责与主要成就,谁先谁后?有人认为应把主要职责放在前面,因为别人一看就知道你在做什么。其实这种写法比较适合初级工作以及开创性不强的工作;若是较高级或开创性较强的工作则应把主要成就写在前面,因为别人看的就是你的工作业绩。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断定谁先谁后。

精选范文
相关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