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诚信档案范本十二篇

时间:2023-05-30 11:55:39

企业诚信档案

企业诚信档案(篇1)

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使得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提高企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附加值,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手段和追求的目标,经济竞争正在悄悄演变为更隐蔽的文化竞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带给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逐渐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活动中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新颖的社会文化现象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密切联系的企业档案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企业技术储备的一种形,而且也是企业文化储备的一种形式。作为企业基础管理不可缺少的子系统,企业只有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企业档案工作,才能适应企业管理现代化和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一、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都是企业基础管理的一部分,虽然分属不同的管理范畴,但二者之间既存在区别,又有着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尽管企业档案具有多种性质各不相同的载体,但其都以具体的物质形态存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征。而企业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其精神内涵,又可通过内隐的精神和意识形态体现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企业档案具有文化特性,企业文化又通过企业档案记载的内容体现出来。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决定了二者对企业的成长发展起着保障作用。

企业档案和企业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依托:

1.企业档案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借鉴和参考,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宣传推广和教育作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成长、发展历程的真实记载,需要有关企业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文化宣传的记载,而企业档案作为记录企业成长、发展历程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企业文化建设所需的全部资料,它为能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材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企业档案工作者在收集企业档案时,要充分考虑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分析哪些文件、档案或资料是企业文化建设所需的资料和素材,能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进程。因此,企业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企业文化建设敏感性和企业文化建设意识。

2.企业文化建设影响着企业档案的收集范围和企业档案的价值和鉴定工作。企业档案的价值表现为企业档案客体对企业主体的需求和满足程度。企业档案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呈现出大小不一的价值体现,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用的企业档案,其档案价值要大于对企业经营决策没用的档案。企业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企业档案信息收集的重点,同时它也影响着企业档案信息价值的鉴定工作。在企业档案价值鉴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使企业档案价值表现出多重价值,赋予企业档案更为丰富的价值内涵。

二、加强企业人事档案工作,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化

企业人事档案作为企业选用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是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企业人事档案工作的支持,与人事档案工作制度的不断完善有着密切关系。企业人事档案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基本的重要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在企业内部最优化地配置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在选聘、考察员工的时候,不仅要看他现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还要了解每个员工的全部历史和工作情况。人事档案是个人社会经历和实践活动的全部记载,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个人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和素质等基本内容。

健全企业人事档案制度,优化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完善健全人事档案内容制度,适应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时展的要求;结合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体系,对人事档案工作进行评估,形成切合企业实际的人才评价体系;企业人事档案实行社会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

三、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开发企业诚信文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完善的今天,企业的诚信、质量、创新构成了企业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建立企业诚信文化,健全企业信用档案,构建企业信用形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迫在眉睫的工作。诚信经营从长远来看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赢得客户,从而赢得整个市场。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诚信成为一种竞争力和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发展之本。企业诚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经营哲学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文化精神层面的直接体现。企业应该树立“诚信第一,品格第一”的企业文化价值理念,使诚实守信、公平合法的经营理念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美国惠普公司的企业理念是“以诚心换忠心”,我国海尔集团把“真诚到永远”作为企业的座右铭。这些都表明企业己经意识到诚信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基石,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成为建立社会信用档案的重中之重。企业信用档案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起到了凭证作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隐形利润。企业信用档案,就是指在企业和有关管理机关中形成的,反映企业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时的有关信誉和行为规范状况的原始记录,它可以纸质或其他存储载体的形式出现,具有一定的保存备查价值。不同企业的经营范围不同,因此其信用档案记录的内容也各有不同。但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企业的信誉、诚信记录,具备查考利用的价值。

企业信用档案是企业诚信文化的载体,企业诚信文化则是企业信用档案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依存,构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诚信文化的建立离不开对企业信用的管理与监督,而对企业信用原则实施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是建立在掌握了企业真实、准确、可靠以及系统全面的信用数据基础之上的,即对企业信用的监督与管理是建立在对企业信用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基础上的。从企业档案工作的基本属性来看,系统、全面的收集并管理企业的信用数据,保证企业信用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保证企业信用数据的原始凭证性,正是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因此,建立一套规范的企业信用档案,是构建企业信用监督与管理机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即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是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四、建立企业形象系统,实现企业档案的文化价值

企业档案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真实可靠的原始记录。它反映了企业在其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部活动,蕴含着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囊括了企业丰富的信息资源。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及其行为产生的各种感知、看法、认识、感情的综合印象,是企业以体貌特征等图像形式表现出来的企业文化。企业档案与企业形象宣传,是企业管理文化的不同层面,它们都对企业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能推动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还能在企业外部产生巨大的形象推动力,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档案中记载的企业在成长、发展历程中所荣获的各种奖项和成果,都是树立企业形象的典型素材。

企业档案与企业形象宣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企业档案与企业形象宣传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都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档案信息中心应当主动与企业宣传部门合作,积极开发深层次的档案信息资源,为企业的发展做好专题服务工作。企业档案机构可以收集企业荣誉档案,对荣誉档案实行集中统一保管,通过整理荣誉档案,提取出最能代表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典型代表,树立能代表企业经营理念的形象,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编写先进人物宣传册,发挥企业英雄模范作用。企业先进人物是企业精神的体现,是企业行为和群体行为规范化和合理化的优秀代表,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员工点点滴滴的企业精神实践的集中反映,是企业组织力量的缩影,是企业文化的枢纽。企业发现了这样的英雄人物,将其行为和实际行动表现,及其所创造的成果与企业的价值观联系起来,将其作为人们学习的典范加以表彰、宣传和榜样化。企业先进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有利于影响其他员工形成和坚持正确的观念。企业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挖掘企业的品牌价值,树立企业的外在社会形象和企业内部的英雄人物形象,提升企业社会地位,增加企业的文化附加值,不仅拓展了企业档案信息中心的档案保管和提供利用职能,丰富了企业档案工作的内容,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促进企业全面经营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玉媛.现代人事档案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2]于秀芝.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刘光明.企业文化(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张遭英.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企业诚信档案(篇2)

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使得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提高企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附加值,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手段和追求的目标,经济竞争正在悄悄演变为更隐蔽的文化竞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带给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逐渐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活动中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新颖的社会文化现象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密切联系的企业档案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企业技术储备的一种形,而且也是企业文化储备的一种形式。作为企业基础管理不可缺少的子系统,企业只有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企业档案工作,才能适应企业管理现代化和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一、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都是企业基础管理的一部分,虽然分属不同的管理范畴,但二者之间既存在区别,又有着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尽管企业档案具有多种性质各不相同的载体,但其都以具体的物质形态存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征。而企业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其精神内涵,又可通过内隐的精神和意识形态体现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企业档案具有文化特性,企业文化又通过企业档案记载的内容体现出来。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决定了二者对企业的成长发展起着保障作用。

企业档案和企业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依托:

1.企业档案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借鉴和参考,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宣传推广和教育作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成长、发展历程的真实记载,需要有关企业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文化宣传的记载,而企业档案作为记录企业成长、发展历程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企业文化建设所需的全部资料,它为能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材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企业档案工作者在收集企业档案时,要充分考虑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分析哪些文件、档案或资料是企业文化建设所需的资料和素材,能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进程。因此,企业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企业文化建设敏感性和企业文化建设意识。

2.企业文化建设影响着企业档案的收集范围和企业档案的价值和鉴定工作。企业档案的价值表现为企业档案客体对企业主体的需求和满足程度。企业档案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呈现出大小不一的价值体现,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用的企业档案,其档案价值要大于对企业经营决策没用的档案。企业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企业档案信息收集的重点,同时它也影响着企业档案信息价值的鉴定工作。在企业档案价值鉴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使企业档案价值表现出多重价值,赋予企业档案更为丰富的价值内涵。

二、加强企业人事档案工作,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化

企业人事档案作为企业选用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是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企业人事档案工作的支持,与人事档案工作制度的不断完善有着密切关系。企业人事档案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基本的重要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在企业内部最优化地配置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在选聘、考察员工的时候,不仅要看他现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还要了解每个员工的全部历史和工作情况。人事档案是个人社会经历和实践活动的全部记载,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个人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和素质等基本内容。

健全企业人事档案制度,优化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完善健全人事档案内容制度,适应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时展的要求;结合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体系,对人事档案工作进行评估,形成切合企业实际的人才评价体系;企业人事档案实行社会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

三、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开发企业诚信文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完善的今天,企业的诚信、质量、创新构成了企业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建立企业诚信文化,健全企业信用档案,构建企业信用形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迫在眉睫的工作。诚信经营从长远来看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赢得客户,从而赢得整个市场。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诚信成为一种竞争力和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发展之本。企业诚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经营哲学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文化精神层面的直接体现。企业应该树立“诚信第一,品格第一”的企业文化价值理念,使诚实守信、公平合法的经营理念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美国惠普公司的企业理念是“以诚心换忠心”,我国海尔集团把“真诚到永远”作为企业的座右铭。这些都表明企业己经意识到诚信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基石,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成为建立社会信用档案的重中之重。企业信用档案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起到了凭证作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隐形利润。企业信用档案,就是指在企业和有关管理机关中形成的,反映企业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时的有关信誉和行为规范状况的原始记录,它可以纸质或其他存储载体的形式出现,具有一定的保存备查价值。不同企业的经营范围不同,因此其信用档案记录的内容也各有不同。但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企业的信誉、诚信记录,具备查考利用的价值。

企业信用档案是企业诚信文化的载体,企业诚信文化则是企业信用档案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依存,构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诚信文化的建立离不开对企业信用的管理与监督,而对企业信用原则实施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是建立在掌握了企业真实、准确、可靠以及系统全面的信用数据基础之上的,即对企业信用的监督与管理是建立在对企业信用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基础上的。从企业档案工作的基本属性来看,系统、全面的收集并管理企业的信用数据,保证企业信用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保证企业信用数据的原始凭证性,正是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因此,建立一套规范的企业信用档案,是构建企业信用监督与管理机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即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是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

四、建立企业形象系统,实现企业档案的文化价值

企业档案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真实可靠的原始记录。它反映了企业在其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部活动,蕴含着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囊括了企业丰富的信息资源。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及其行为产生的各种感知、看法、认识、感情的综合印象,是企业以体貌特征等图像形式表现出来的企业文化。企业档案与企业形象宣传,是企业管理文化的不同层面,它们都对企业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能推动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还能在企业外部产生巨大的形象推动力,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档案中记载的企业在成长、发展历程中所荣获的各种奖项和成果,都是树立企业形象的典型素材。

企业档案与企业形象宣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企业档案与企业形象宣传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都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档案信息中心应当主动与企业宣传部门合作,积极开发深层次的档案信息资源,为企业的发展做好专题服务工作。企业档案机构可以收集企业荣誉档案,对荣誉档案实行集中统一保管,通过整理荣誉档案,提取出最能代表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典型代表,树立能代表企业经营理念的形象,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编写先进人物宣传册,发挥企业英雄模范作用。企业先进人物是企业精神的体现,是企业行为和群体行为规范化和合理化的优秀代表,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员工点点滴滴的企业精神实践的集中反映,是企业组织力量的缩影,是企业文化的枢纽。企业发现了这样的英雄人物,将其行为和实际行动表现,及其所创造的成果与企业的价值观联系起来,将其作为人们学习的典范加以表彰、宣传和榜样化。企业先进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有利于影响其他员工形成和坚持正确的观念。企业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挖掘企业的品牌价值,树立企业的外在社会形象和企业内部的英雄人物形象,提升企业社会地位,增加企业的文化附加值,不仅拓展了企业档案信息中心的档案保管和提供利用职能,丰富了企业档案工作的内容,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促进企业全面经营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玉媛.现代人事档案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2]于秀芝.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刘光明.企业文化(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张遭英.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企业诚信档案(篇3)

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使得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提高企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附加值,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手段和追求的目标,经济竞争正在悄悄演变为更隐蔽的文化竞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带给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逐渐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活动中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新颖的社会文化现象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密切联系的企业档案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企业技术储备的一种形,而且也是企业文化储备的一种形式。作为企业基础管理不可缺少的子系统,企业只有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企业档案工作,才能适应企业管理现代化和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一、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都是企业基础管理的一部分,虽然分属不同的管理范畴,但二者之间既存在区别,又有着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尽管企业档案具有多种性质各不相同的载体,但其都以具体的物质形态存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征。而企业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其精神内涵,又可通过内隐的精神和意识形态体现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企业档案具有文化特性,企业文化又通过企业档案记载的内容体现出来。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决定了二者对企业的成长发展起着保障作用。

企业档案和企业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依托:

1.企业档案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借鉴和参考,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宣传推广和教育作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成长、发展历程的真实记载,需要有关企业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文化宣传的记载,而企业档案作为记录企业成长、发展历程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企业文化建设所需的全部资料,它为能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材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企业档案工作者在收集企业档案时,要充分考虑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分析哪些文件、档案或资料是企业文化建设所需的资料和素材,能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进程。因此,企业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企业文化建设敏感性和企业文化建设意识。

2.企业文化建设影响着企业档案的收集范围和企业档案的价值和鉴定工作。企业档案的价值表现为企业档案客体对企业主体的需求和满足程度。企业档案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呈现出大小不一的价值体现,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用的企业档案,其档案价值要大于对企业经营决策没用的档案。企业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企业档案信息收集的重点,同时它也影响着企业档案信息价值的鉴定工作。在企业档案价值鉴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使企业档案价值表现出多重价值,赋予企业档案更为丰富的价值内涵。

二、加强企业人事档案工作,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化

企业人事档案作为企业选用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是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企业人事档案工作的支持,与人事档案工作制度的不断完善有着密切关系。企业人事档案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基本的重要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在企业内部最优化地配置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在选聘、考察员工的时候,不仅要看他现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还要了解每个员工的全部历史和工作情况。人事档案是个人社会经历和实践活动的全部记载,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个人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和素质等基本内容。

健全企业人事档案制度,优化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完善健全人事档案内容制度,适应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时展的要求;结合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体系,对人事档案工作进行评估,形成切合企业实际的人才评价体系;企业人事档案实行社会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

三、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开发企业诚信文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完善的今天,企业的诚信、质量、创新构成了企业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建立企业诚信文化,健全企业信用档案,构建企业信用形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迫在眉睫的工作。诚信经营从长远来看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赢得客户,从而赢得整个市场。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诚信成为一种竞争力和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发展之本。企业诚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经营哲学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文化精神层面的直接体现。企业应该树立“诚信第一,品格第一”的企业文化价值理念,使诚实守信、公平合法的经营理念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美国惠普公司的企业理念是“以诚心换忠心”,我国海尔集团把“真诚到永远”作为企业的座右铭。这些都表明企业己经意识到诚信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基石,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成为建立社会信用档案的重中之重。企业信用档案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起到了凭证作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隐形利润。企业信用档案,就是指在企业和有关管理机关中形成的,反映企业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时的有关信誉和行为规范状况的原始记录,它可以纸质或其他存储载体的形式出现,具有一定的保存备查价值。不同企业的经营范围不同,因此其信用档案记录的内容也各有不同。但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企业的信誉、诚信记录,具备查考利用的价值。

企业信用档案是企业诚信文化的载体,企业诚信文化则是企业信用档案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依存,构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诚信文化的建立离不开对企业信用的管理与监督,而对企业信用原则实施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是建立在掌握了企业真实、准确、可靠以及系统全面的信用数据基础之上的,即对企业信用的监督与管理是建立在对企业信用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基础上的。从企业档案工作的基本属性来看,系统、全面的收集并管理企业的信用数据,保证企业信用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保证企业信用数据的原始凭证性,正是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因此,建立一套规范的企业信用档案,是构建企业信用监督与管理机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即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是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

四、建立企业形象系统,实现企业档案的文化价值

企业档案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真实可靠的原始记录。它反映了企业在其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部活动,蕴含着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囊括了企业丰富的信息资源。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及其行为产生的各种感知、看法、认识、感情的综合印象,是企业以体貌特征等图像形式表现出来的企业文化。企业档案与企业形象宣传,是企业管理文化的不同层面,它们都对企业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能推动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还能在企业外部产生巨大的形象推动力,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档案中记载的企业在成长、发展历程中所荣获的各种奖项和成果,都是树立企业形象的典型素材。

企业档案与企业形象宣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企业档案与企业形象宣传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都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档案信息中心应当主动与企业宣传部门合作,积极开发深层次的档案信息资源,为企业的发展做好专题服务工作。企业档案机构可以收集企业荣誉档案,对荣誉档案实行集中统一保管,通过整理荣誉档案,提取出最能代表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典型代表,树立能代表企业经营理念的形象,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编写先进人物宣传册,发挥企业英雄模范作用。企业先进人物是企业精神的体现,是企业行为和群体行为规范化和合理化的优秀代表,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员工点点滴滴的企业精神实践的集中反映,是企业组织力量的缩影,是企业文化的枢纽。企业发现了这样的英雄人物,将其行为和实际行动表现,及其所创造的成果与企业的价值观联系起来,将其作为人们学习的典范加以表彰、宣传和榜样化。企业先进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有利于影响其他员工形成和坚持正确的观念。企业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挖掘企业的品牌价值,树立企业的外在社会形象和企业内部的英雄人物形象,提升企业社会地位,增加企业的文化附加值,不仅拓展了企业档案信息中心的档案保管和提供利用职能,丰富了企业档案工作的内容,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促进企业全面经营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玉媛.现代人事档案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2]于秀芝.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刘光明.企业文化(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张遭英.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企业诚信档案(篇4)

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包括诚信理念、信用制度、诚信管理机制几个主要方面。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自此,我国的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开始步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目前,我国己经建立了至少有12个诚信档案网站,49个省级以上信用网站或相关网站。越来越多的部门、企业、个人己经开始重视诚信档案建设。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诚信管理体系的规范和完善程度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较,存在着较大差距,各种不讲诚信的欺诈行为经常发生,且不能有效制止,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步伐。

一、社会诚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诚信意识淡薄,失信现象严重

诚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生活中的诚信缺失现象正逐渐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蔓延,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社会诚信意识的淡薄不仅与个人有关, 也与企业失信有着很大关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总产值高达两千到三千亿元,近年来,“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假鸡蛋”等事件频发。企业无信受贷甚至有意赖账使我国银行的呆账、坏账率高达25%左右,在商品和服务交易中,不付款、不还债、相互拖欠、恶意违约现象非常普遍,我国每年订立的大约40亿份合同,但合同准确履行率仅为60%左右。个人失信和企业失信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循环效应, 使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减弱,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而且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极大地破坏了社会和谐。

2.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各部门又各自檎,缺乏信息沟通、交流与共享等原因,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一个公民要查询自己的信用信息,就不得不逐一在税务、金融、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各个单位设立的诚信管理系统中查询,这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由于各个部门的查询系统要求、进入方式、系统检索功能和分区不同,给查询者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3.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位

目前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与诚信有关的主要有《刑法》、《民法通则》、《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担保法》、《票据法》等。上海、深圳等地也先后出台了诚信管理的地方法规,我国专门性的与诚信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存在缺位。相比之下,发达国家此方面的法律法规则比较健全。如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制定与诚信管理相关的法律,迄今为止己有十多部。这些法律主要包括:《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诚实租借法》等,其中首推《公平信用报告法》。同时,对不同方面、不同环节,美国的法律都有具体的规定,并且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如对于造假,在美国可以最高处罚500万美金,判处10年有期徒刑,而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造假的赔偿却只有两倍。

二、加快完善我国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方法,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小学、中学、大学的有关课程中去,从小形成诚信守法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习惯。同时,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形成守信光荣、毁信可耻,守信者受尊重,失信者遭唾弃的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坚决抵制不讲诚信行为的牢固思想防线。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倡导社会诚信,提高公众诚信意识。通过宣传、表彰典型诚信企业,促进企业诚信建设。这样,以政府宣传带动企业诚信建设,以企业诚信建设促进个人诚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科学规划和建设,明确工作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组织领导。

2.建立完整的管理机制,完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标准

社会诚信档案的建立,可以使政府、企业和个人积累自己的诚信记录,营造社会整体诚信氛围。因此,在管理体制上,必须加快建立个人和企业诚信档案。同时加速催生第三方商业征信机构,构建社会性的诚信管理体系。首先,要以城市为单位,建立个人和企业的诚信征信体系,为全社会联网做好准备;其次,政府应成立社会诚信管理总局,制定《社会诚信管理条例》,建立社会诚信中介服务行业协会,制订和完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标准,厚植社会诚信管理体系的法律基础;最后,国家要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扶持建立几家大规模、权威性的,第三方商业征信机构,让其在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第三方商业征信机构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第三方商业征信机构可以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国家档案局的指导下成立诚信档案标准制定小组,负责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并在各分支机构推广实行。诚信档案工作标准主要应在内容、整理方式及存储方式等方面作出规定。

3.建立完整的运行机制,重视诚信档案法制建设

在运行机制上,必须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让失信成本远远高于守信成本。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契约经济,信用缺失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市场主体是否选择违约,关键在于违约成本的高低,当违约的预期效益超过将原料、资金、时间等资源用于从事其他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收益时,经营者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违约。美国政府规定失信企业必须承担巨额赔偿金,但我国对失信经济行为的处罚只是补偿受害者经济损失的惩罚,显然起不到有效约束毁信者行为的作用。要建立鼓励守信者、处罚毁信者的激励机制,让不讲诚信的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付出沉重的代价。

参考文献:

企业诚信档案(篇5)

药品是人们用以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特殊商品,它既是 商品又不同于一般商品。目前,人们将从事医药销售人员称之 为医药代表。在西方国家,医药代表这一职业至少已有上百年 历史,国内的医药代表最初也是来自改革开放后进人中国市场 的外国医药企业及其合资企业,由于外资、合资企业中的医药 代表非常有效地促进了企业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业绩的增长,随 后,国内医药企业开始纷纷效仿。我国各地也陆续出现了这一 新职业―――医药代表,而与之相对应的管理规范却严重缺乏和 滞后.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已对从事药品销售的人员 实施了认证管理,有着较为严格的准入门槛.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简称 RDPAC)、38家跨国制药会员公司在全体会员公司中全面推广 “RDPAC医药代表内部认证项目”,并于2006年制定新的“药 品推广行为准则”,旨在建立行业自律和防控医药商业贿赂的 长效机制。2003年,RDPAC开始对英国、日本和香港的相关认 证项目进行研究。在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现有经验的基础上, 2004年RDPAC医药代表内部认证项目正式立项,确定了“医 药代表内部认证项目”的初步框架。由于发达国家和我国在医 疗卫生保障体系以及公共事务管理方面有较大差别,因此其管 理模式只起到借鉴和引导的作用。而我国外资企业建立的“医 药代表内部认证项目”牵涉的企业同我国17 000家医疗企业相 比,所占比重非常小。加之企业内部监督不具有强制力,在现有 国情下很难发挥较大作用。因此,应建立以政府主导的行业自 律的医药注册认证模式.

目前,我国医药营销行业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文化程度偏 低、法律观念淡漠、职业道德观念不强。针对医药营销行业存在 的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食药监局)应建立市场 准入制度,从认证入手,加强医药营销行业管理,提高我国医药 营销行业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规范医药营销行业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使我国医药营销行业逐步走上规范有序、 公开统一的健康发展轨道,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营销人 员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和医药营销人员诚信保障体系等.

1建立医药营销人员执业资格考试制度 应通过执业资格考试制度这一准入门槛,提高医药营销行 业从业人员素质.

1.1考试组织和内容 医药营销人员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 一组织的考试制度。原则上每年举办1次。内容包括:中国医药 卫生概述、医疗机构组成和现状、制药工业概述、基础医学、临 床医学药理学、药品推广行为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1]。相关部、 局负责编制医药营销人员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并组织命题等工 作,组织执业资格的考前培训。同时负责审定医药营销人员执 业资格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和考试试题,组织实施考务工作,并 对医药营销人员执业资格考试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和确定合 格标准。执业资格考试合格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 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食药监局用印《中华人民共和国 医药营销执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全国范围内有效.

1.2执业资格考试报名条件 相关部门可以借鉴执业药师考试设定报名条件,如相关学 科、学历、从事相关专业年限等,对从业人员进行条件和准入的 规范.

1.3医药营销行业执业人员注册制度 国家对医药营销人员实行准入制度,凡取得《中华人民共 和国医药营销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必须经过注册才能从事医 药营销活动。对执业资格注册规定年限,在注册有效届满需要 继续从事医药营销活动的,可按规定的程序换发新证书。对违 反相关规定的采取收回、注销等手段规范医药营销人员执业行 为.

2建立医药营销人员诚信档案体系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提高医药营销人员失信成本,是医药 营销人员诚信体系的重要一环。诚信档案,就是把医药营销人 员个人在履行职责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个人诚信信息汇集起 来,进行整理存储,从而形成个人的诚信资料。医药营销人员的 个人诚信信息将与履行诚信信息一起纳入档案记录和考评范 围。诚信档案主要由医药营销人员个人基本信息、履行职责诚 信信息和社会诚信信息3部分构成,总的思路是以履职诚信为 主、社会诚信为辅。建立医药营销人员诚信档案应由政府的专 门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收集、整理其诚信信息,全面、准确、 及时记录医药营销人员的行为活动。医药营销人员诚信档案对 加强医药营销人员诚信建设有重要作用。在美国,某人一旦有 严重的诚信缺失行为,就被记录在案,他从事任何活动都会受 到影响,可谓终生损失巨大[2]。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建立 个人诚信档案是一项约束个人行为及个人进行自我约束的有 效制度。我国国内一些地方政府也先后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手段 在建设医药营销人员诚信档案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2.1医药营销人员诚信档案的构成 医药营销人员诚信档案是医药营销行业信用的重要组成 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执业人员基本情况、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 记录、业绩汇总、继续教育情况、能力表现、投诉情况等.

2.2医药营销人员诚信档案的管理 随着网络的发展,可将医药营销人员诚信档案与有关部门 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从同业征信向联合征信过渡,实现信息 共享,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医药营销人员的诚信状况.

(1)管理原则。医药营销人员诚信档案按照“统一规划、分 级建设、分步实施、信息共享”的原则进行,逐步实现医药营销 行业诚信档案系统覆盖全行业的目标。各级医药营销行业主管 部门负责组织所辖区内执业人员诚信档案系统的建设和管理 工作.

(2)组织实施。食药监局组织建立一级执业人员诚信档案 系统。各省食药监局负责一级执业人员诚信档案的日常管理工 作,包括有关诚信信息的征集、登记、审核、更新及管理等工作, 提供网上诚信信息查询服务;并负责起草相关的诚信信息管理 制度,包括信息征集、使用和更新的规则与方法,信息公示的内 容、范围和保留时限,投诉信息的处理办法等.

(3)信息采集。诚信档案信息依法从多种途径采集,充分利 用现有信息资源,从政府部门、医药营销行业等多种途径获得, 并与机构资质、年检制度及专业人员执业资格注册工作有机结 合。不良行为记录,除要求医药营销行业自报外,各级食药监局 也应及时报送医药营销人员的违法处理情况,医药营销人员诚 信档案将按规定予以公示.

医药营销人员获省级表彰或荣誉称号,也可作为良好行为 记录载入执业人员的诚信档案。良好行为记录由医药营销行业 采集或执业人员直接报送.

医药营销人员出现违反医药营销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行 为,并受到处罚的,即可将不良行为载入该执业人员的诚信档 案。不良行为记录以营销行业组织报送为主,记入档案视情节 收回或注销执业资格证书.

(4)信息维护和更新。医药营销人员诚信档案是由政府组织建立的,由系统管理部门对信息进行收集和更新。对涉及企 业商业秘密的信息要注意保密,实行授权查询;未经核实的信 息不得在网上公示;不良记录在公示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 批准程序.

(5)投诉处理。医药营销人员诚信档案系统专门设立了网 上投诉栏目,社会公众可以在网上对执业人员违法、违纪行为 进行投诉,社会公众可按统一格式提交有关医药营销方面的投 诉。系统管理部门对收到的信息进行登记、整理、分类,并根据 被投诉对象和投诉内容,转交有关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处理,或 转给被投诉机构进行处理。医药营销行业对系统管理部门转去 的投诉在15天内反馈意见。无正当理由未按时反馈的,将在网 上公示投诉情况。此外,还要公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

整改结 果。如要撤销公示,须由被公示单位或人员申请,经相关行政主 管部门同意,方可从网上撤销;不良行为记录分类在医药营销 人员诚信档案中保留一定期限.

(6)信息查询。按照依法、合理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和分类、 分级管理原则,医药营销人员诚信档案可分为公示信息和授权 查询信息两大类.

2.3诚信档案管理的具体要求 (1)为了保证建立医药营销人员诚信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要认真总结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

此项任务是一个标准化的体系,在具体操作中,绝非一个档案 部门所能承担的,应由医药营销人员管理部门来研究和牵头运 作,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并且要有现代技术的支持。具体内容 包括:个人诚信信息的收集、登记、评价、考核和诚信信息资源 的共享、诚信档案管理、诚信等级认证等.

(2)对医药营销人员诚信信息的记录采用以“0”为基准的 正负分记录方式,实行等级制,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4个等 级.

(3)保证医药营销人员个人诚信档案信息的公开、透明。信 息既向本人公开,也向广大群众公开,让医药营销人员的诚信 受到社会广大群众的监督。有关授权单位和个人可以在规定范 围内查询医药营销人员诚信档案,医药营销人员对有异议的个 人诚信信息可以提出申请,诚信档案管理部门按照一定程序进 行更正.

(4)要有针对性的对医药营销人员诚信情况进行跟踪考察, 并将考察结果反馈给专门的诚信档案管理部门,使之能定期对 医药营销人员诚信档案信息进行更新.

(5)在诚信档案中根据医药营销人员个人实际情况,追加 提示信息和警示信息。提示信息和警示信息可对出现非诚信行 为倾向的医药营销人员起到提示和警示的作用.

企业诚信档案(篇6)

    一、社会诚信识别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诚信识别体系是指通过对当事人相关社会活动表现的记载、记录或评价,使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查询了解、辨识当事人诚信情况的系统。社会诚信识别体系以诚信档案的形式记录记载和披露诚信活动主题的诚信信息,只要当事人在社会诚信识别系统建立了自己的档案,社会各界便可以通过 网络 媒体很方便地查询到当事人的诚信档案信息,作为选择交易对象、合作伙伴、雇员等活动的 参考 。

    社会诚信识别体系由征信组织、诚信活动主体、诚信信息使用者、诚信识别网站、诚信档案等构成。

    征信机构是指从事诚信或资信征集、调查的单位或组织。政府不宜直接设立和经营征信机构,以避免政府 企业 垄断信用市场,应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征信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信用信息服务。在目前法制不够健全、人们觉悟有待提高的社会环境下,宜首先成立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然后由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设立社会诚信信息服务中心开展征信活动比较合适。

    诚信活动主题是指按照一定的诚信规则参加社会活动的单位、个人或社会组织。

    诚信信息使用者是指查询、了解他人的诚信信息,为自己选择社会活动的相对人提供参考的单位、个人或社会组织。

    诚信识别网站是社会诚信识别体系的技术基础。在现代通讯技术条件下,诚信识别系统必须借助于网络通讯工具,将当事人的诚信信息以数据库的形式在网站上建立成档案,才能使社会各界方便地查询使用诚信信息,社会诚信识别体系才易于被大家接受、认可。

    诚信档案是社会诚信识别系统的核心。诚信档案是指对单位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诚信的有关信息材料系统地记录或记载。诚信档案按行业应分为个人诚信档案、企业单位诚信档案、事业单位诚信档案、社会中介诚信档案、民间团体诚信档案、政府部门诚信档案等。将文书档案复制到 计算 机数据库中形成 电子 档案,可为社会各界查询使用诚信信息提供便利。

    二、建立社会诚信识别体系的整体操作思路

    (一)坚定信心,以正面引导为出发点

    公民个人或社会组织建立诚信档案有以下好处:

    1.向世人展示出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经商、诚信做官的决心。

    2.自愿建立诚信档案,公开自己的诚信信息,本身就是高度的诚信。如果社会活动主题连建立自己的诚信档案、接受社会监督的勇气都没有,那么其诚信度就会首先受到怀疑。

    3.通过建立诚信档案的形式,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使不熟悉自己的人通过诚信档案认识自己,并可以通过向社会诚信服务中心提供不诚信信息的方式制约自己的不诚信行为,把自己同那些不诚信者区分开来,从而博得社会的信任。

    另外还可以通过由社会诚信信息服务中心对各方面提供的信息进行审查、信息披露前必要的沟通、档案建立者发表保留意见、提供信息的可证实性材料及披露信息提供者的身份等方式来防止不正当竞争及对档案建立者的恶意攻击,减少建立诚信档案的负面影响。

    (二)建立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

    1.出资单位。如果发起单位既是牵头单位又是出资单位最好,如果牵头单位不直接出资,那么要保证出资单位的收益权。欲投资征信业的出资单位,应积极出资筹划建立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因为建立社会诚信联合会的目的是为企业投资征信业开创良好的局面打下社会基础,因此,企业只有掌握了筹建社会诚信联合会的主动权,才能保证收益权。

    2.成立社会诚信联合会的可行性。成立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有助于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符合中央建设诚信社会的要求,如果由社会资金举办社会事务,政府何乐而不为,应该大力支持。

    3.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作为社会自律组织建立,由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设立社会诚信信息服务中心开展征信业务。为保证出资单位的收益权,应在社会自律联合会章程中规定出资筹建社会诚信联合会的企业应负责提供诚信联合会的日常运行经费,并在社会诚信联合会领导下按商业模式负责社会诚信信息服务中心的运作,享有独立的投资权和收益权。

    4.建立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的方式。假如能直接申请成立全国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则是最好的方案,如果不能一步到位,则应首先申请成立区域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诚信联合会可以由个人、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等发起成立,由社会影响较大的单位作为常务理事单位。在取得成功经验后,再以人流、物流、信息流跨地域性为理由,申请成为

    (3)社会证实。诚信行为是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诚信与否不能靠自己说了算,要让其社会交往的对象来评价才有证实力。即由自己的顾客、交易对象、服务对象、合作伙伴、贷款银行、受雇单位、领导、同事、下级、雇员、政府执法部门等有关个人或组织提供的事实性材料来证实其诚信度。即是非功过由人评说,通过让人们告诉人们的方式,使社会了解自己。诚信档案建立者提供的信息给信息使用者以基本的印象,而外部提供的诚信材料则是证实当事人诚信情况的外部证据。对来自各方符合要求的信息只要充分予以披露,就足以使信息使用者作判断选择,无须对档案建立者的诚信度进行认证。

    (4)保留意见。诚信档案建立者认为社会各界提供的信息不适当时,可以发表自己的保留意见,供信息使用者 参考 。

    (5)其他事项。社会诚信信息服务中心或诚信档案建立者认为有必要披露的事项如档案类型、会员人会与退会的时间、服务费交费情况等,应在其他事项栏目记载、披露。

    3.诚信档案信息来源与采用。诚信档案的信息来源应该是广泛的,才能从不同方面反映档案建立者的诚信情况,诚信档案信息才具有参考价值。档案信息应由社会各界无偿提供。社会诚信信息服务中心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符合性审查。

    诚信信息的收集与采用是征信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出现信息采集难度大、采集成本过高、因信息失真造成负面影响、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引起 法律 纠纷等。但首先由诚信档案建立者向社会公开承诺,在承诺限定的范围内由社会各界自由提供诚信信息,应该是一种开放的、灵活的好办法。这种办法有以下好处:

    (1)信息来源广泛,参考价值大。

    (2)外部的材料更有证实力,可以有效避免评估、评价的弊端。

    (3)当事人认为信息失实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信息提供者也应就所提供证据的可靠性发表意见,供信息使用者参考,避免偏听偏信。

   (4)在档案建立者承诺的情况下,对诚信信息的采集和披露不会引起法律诉讼。

    (5)信息可以免费采集。因为愿意提供诚信信息者大部分是利害关系人,况且提供诚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或降低档案建立者的信誉度,增大不诚信行为的成本,促进纠纷的迅速解决,即便是无偿的,只要给他们以机会,他们会提供诚信信息的;而不诚信信息对社会各界识别当事者的诚信度最重要。

    对诚信信息的来源要附有可证实的材料,要披露信息提供者的身份。信息免费供社会各界查询,降低信息使用者的成本。

    4.档案期限类型。档案建立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档案的保留期限类型。如永久保存类型、定期保存类型、或随档案的终结而终结的类型等。

    5.诚信档案查询。对个人档案的查询可以按照以下方式:(1)身份证号码。(2)姓名+性别。(3)姓名+性别+地址等。对单位的诚信档案查询可以按照以下方式:(i)单位名称。(2)单位名称十地址。(3)行业分类+地区等。

    (四)建立社会诚信识别体系的突破口

    1.以中小型 企业 信用担保为切入点。

    资金短缺、资产不良、信用等级低下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造假售假、产品低劣、拖欠逃废债务、克扣工资、经营者素质低下等却是造成中小企业信用低、效益差的深层次问题。如果中小型企业的诚信问题不解决,不但中小型企业的 发展 受到困扰,而且刚刚建立起来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也将遭受被担保单位不守信用的挑战。对于处于创业时期的中小型企业来讲,加人诚信联合会、进入社会诚信识别体系,是宣传自己、扩大社会影响的很好机会。

    2.以贷款大学生为前期发展对象。目前贫困大学生占高校在校生的比例相当高,这是一个庞大的巫待救助的群体。他们不仅需要学费贷款,更需要生活费贷款。大学生已步入成年,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即使家庭 经济 状况较好,如果学生申请贷款,银行也应当保证。因为大学生在接受高等 教育 后,其个人能力和素质将会处于较高的层次,其还贷能力不成问题;这对培养大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鼓励形成社会创业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大学生助学贷款,因出现大量贷款违约,从2004年开始,各商业银行纷纷停止对大学生贷款业务。现在虽然准备建立高校与银行共同承担贷款风险的机制,但也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如果建立社会诚信识别体系,使大学生自觉地承诺守信,那么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助学贷款问题,而且找到了建立良好社会道德规范的途径。前面已经讲过,社会诚信识别体系应建立在诚信自律的基础上,由于是自律,不能强迫,但当大学生感到选择这种方式有利于获得贷款完成学业,有利于就业并终身受益时,大学生将会普遍选择这种方式。一旦这种方式在高等教育系统取得突破,将极大地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进程。

    3.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的轰动效应和导向作用,快速推进工作的进程。社会诚信联合会和社会诚信识别系统一旦建立,就应不惜代价召开新闻会,声势要大,以广泛赢得社会的认同,促进社会诚信识别体系的快速发展。

    三、社会诚信识别体系的效益评价

    (一)社会效益

    不诚信行为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混乱。社会诚信识别体系的建立将对有效遏制不诚信行为、净化社会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立诚信社会、减少社会财富的浪费有积极的意义。

企业诚信档案(篇7)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强大软实力,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郑煤集团公司将今年定位企业文化建设年,力争在近几年内打造全国煤炭系统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告成矿作为郑煤集团公司的主力矿井,确立了今年成功创建河南省煤炭系统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矿,明年成功创建全煤行业企业文化示范矿的目标。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加强企业人事档案工作,实现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在于在企业内部最优化地配置八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煤炭企业,特别是生产矿井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比较缺乏,建立完善的人员档案,对于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至关重要。人事档案是职工学习、工作等综合表现的全部记载,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个人的学习能力、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等基本内容。完整的人事档案,有助于企业更有效地挖掘员工的潜能,更加合理地安排人力资源,最大化地发挥每个职工的才能,积极推进科技兴企战略。

完善健全人事档案内容制度,适应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时展的要求。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事档案记载的内容能全面地反映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社会活动,因此,必须摒弃传统的内容单一重复、政治性强、不具有修改化和记载内容与时展要求脱节、不能被社会所利用的人事档案内容制度。切实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利用的角度出发,把反映个人业务水平、技术专长、工作业绩、、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记录纳入人事档案的内容中去,适当采用定量指标考核作为对个人工作业绩和态度的记录,突出个人能力的发展,提高人事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

结合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体系,对人事档案工作进行评估,形成切合企业实际的人才评价体系。只有收藏和管理、没有良好的监督和考核的人事档案管理是不健全、不科学的。结合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体系,探索市场化的企业人力资源评估体系和人事档案评估体系,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带来直接效益。人事档案评估体系,以人事档案的利用和对人力资源最大化的开发为评价宗旨,以个人的业务能力考核、职业道德评价等和定性指标为评价标准,作为对个人的岗位、薪酬的评判依据,进而形成企业员工完整的人事档案管理和人才评价体系,带动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可以推行主管部门定期考核制度或中介机构测评制度,加强监督力度。

开放式的企业从事档案管理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的一种新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它应是一种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面向社会化、公开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对企业人事档案进行归档齐全完整,有得于实行规范化管理,我国的私营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管理体制比较灵活,人才流动大,对人才的管理已经不能够再利用管理干部那一套体制来进行社会化开放模式在这种背景中应运面生,这种模式对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动技术创新、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有极为重要的创新意义。

二、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弘扬企业诚信精神文化

企业诚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面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经营哲学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文化精神层面的直接体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信用档案是企业诚信文化的载体,企业诚信文化则是企业信用档案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依存,构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诚信文化的建立离不开对企业信用的管理与监督,而对企业信用原则实施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是建立在掌握企业真实、准确、可靠以及系统全面的信用数据基础之上的,即对企业信用的监督与管理是建立在对企业信用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基础之上的。从企业档案工作的基本属性来看,系统、全面地收集并管理企业的信用数据,保证企业信用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保证企业信用数据的原始凭证性,正是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因此,建立一套规范的企业信用档案,是构建企业信用监督与管理机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即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是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

三、加强企业档案管理,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企业诚信档案(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文明程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与发达中国家相比,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所必备的国民信用体系在我国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我国企业和个人对信用还是漠视的,社会信用缺失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不良后果,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也影响了与国际间的经济往来。企业信用档案是在诚信危机中产生的,是作为一种新生的档案名词,在档案工作的诸多方面还处于探讨和研究阶段,如何规范和建立企业、个人信用档案制度,应把企业、个人的诚信表现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直接联系起来。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就如何规范和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谈几点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如何规范企业信用档案

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是做好信用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规范企业信用档案,才能确保企业信用档案得到良性发展。党的十六大曾提出“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利益导向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这些是当前解决信用问题的治本之策。因此,应采取一定的措施规范企业的信用档案。

1.信用建设靠教育、更靠法制。在企业信用档案创建中应该遵从一定的规则,加强档案法制建设。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没有法制的创新就没有章法。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以及省、市关于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工作实际,去探索出解决信用档案的新方法、新思路。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做到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将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将失去运行之规。

2.在企业信用档案管理上要力求统一规范。一是从源头抓起,逐步使企业信用档案从单位到部门系统形成一套完善的信用档案体系为提供利用服务;二是应借助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统一的数字信用档案管理服务中心,实现企业信用档案有效资源共享。

3.在档案管理上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是建好信用档案的必要保证。企业信用档案收集的内容是有一定范围的,特别是收集渠道涉及到方方面面,企业信用档案的主要内容有:企业经营的合法证照、遵纪守法、诚实经商、规范运行、还贷的能力及收付款信誉度等方面形成的材料;还有企业成立的文件批复、章程以及各种管理体系的认证材料等;政府及有关部门(工商、税务、质量监督)等的年检及其他检查材料;履行合同材料等情况。信用档案的建档方式拟采用按被建档对象为单位,每个单位应分别建立档案和分别管理档案为宜,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信用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提供利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将其纳入到单位、部门的岗位责任制,使企业信用档案建设形成规范化、制度化。

企业诚信档案(篇9)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加强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分工合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进一步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行为,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经营秩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目标任务

2013年全面推进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力争年底前,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评价分级管理模式,力争将60%以上的“三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及农资经营单位的整体诚信水平。

1.取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合作社)分批纳入诚信体系建设范围,使参与诚信体系建设的企业(合作社)达到100家以上;

2.A、B级企业(合作社)达到80%以上;

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6%以上;

4.禁用农药、兽(渔)药和有毒有害物质在食用农产品上不得检出;

5.诚信档案完整规范。

三、工作内容

(一)完成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归档管理。对入选的农产品生产和经销企业进行信息采集和归档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档案样式详见附件1)。信用信息包括:1、基础信息。是指企业、合作社登记注册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企业类型、经营范围等信息。2、资信信息。包括:企业取得的资质等级、资格审批、资格核准、审核、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及其年检、年审情况,对企业专项或者周期性检验、检测、检疫的结果等信息。3、良好信息。包括: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受到市级以上行政机关表彰的、通过质量标准认证或者产品被列入国家和省市免检范围的、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或知名商标等信息。4、警示信息。包括:企业发生重大质量、安全生产事故的、未通过法定的专项或者周期性检验等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认定有违法行为受到处罚记录的记入警示信息。

(二)开展质量信用评级。按照《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考核表》(详见附表2)中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评价内容要求,组织对农产品企业(合作社)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等级。对参与企业(合作社)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年终按标准进行综合评价。每个企业(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总分为100分,按分值对应从高到低评出A、B、C、D四个质量安全信用等级:每个方面每个小项都有对应分值。综合评分在90分以上为A级,80至89分为B级,60至79分为C级,59分以下为D级。A级为诚信,进行简化监督,每年2次;B级为守信,进行常规监督,每年4至6次;C级为基本守信,进行强化监督,每年6至10次;D级为失信,进行相关处罚,不合格农产品不允许进入市场流通。对获得A级的企业,在政策扶持上给予优先考虑、优先评级,连续2年评定为A级企业的授予“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企业”标牌,并在新闻媒体上公示。对确定为C、D类诚信等级的企业(合作社)提出警示,由技术评审小组负责帮扶整改。对已取得A、B级诚信的企业(合作社)如发现有违规行为,立即取消诚信称号,并在农网上公示,本年度内不得参与诚信等级评比。

(三)开展失信惩戒。对连续两年以上被评为D级的企业,按照《市2013年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方案》要求采取“黑名单”制度,在“诚信网”上予以登记,终身不得涉足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业。对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终身不得参加系统信用评级。

四、任务分工

1、各县(区)农业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资经营单位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档案的建立,信用信息的收录以及诚信档案的动态管理。

2、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指导县(区)农业部门建立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诚信档案。

3、市农委农业执法支队负责指导县(区)农业部门建立农资经营单位诚信档案。

五、工作程序

(一)农产品企业(合作社)提出书面申请。在宣传和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农产品企业(合作社)根据本行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量化评分的基本内容,对企业(合作社)自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硬件设施等进行初步自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向所在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同)申请,提出申报相应的级别。

(二)监管人员现场监督指导。县(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农产品企业(合作社)申请后,安排监管人员对企业(合作社)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和摸底调查,掌握企业(合作社)的现状,指导企业(合作社)加强软、硬件建设和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到位。

(三)技术评审小组进行现场评审。县(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现场检查结果,对符合评审条件的,组织技术评审小组深入农产品企业(合作社),按量化评分标准进行考核评审(要求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参加),并向企业(合作社)反馈评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限改意见。完成现场考核评审工作后,在5日内写出技术评审报告,报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审定。

(四)等级认定和公示。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接到技术评审小组的报告后,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进行审定,将审定的A、B级企业(合作社)报市农委。市农委组织有关人员对县(区)评定的A、B级企业(合作社)进行核查,对确定为A、B级企业(合作社)的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由市农委下发认定文件,认定结果报有关部门备案。

六、工作步骤

1、部署准备阶段(2013年4月)

各县(区)农业部门按照本方案的要求,成立领导机构,制定本地区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工作。

2、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1月)

(1)诚信档案建立。各县(区)参照附件1提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档案样式》,确定5-10个农产品企业(合作社)开展试点,进一步完善量化评分标准,理顺工作程序,完善档案管理,总结试点经验。

(2)信用信息录入。各县(区)农业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及时收集和录入各监管对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

(3)信用等级运用。逐步建立农产品和农资经营单位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制度,对守法诚信单位要给予正面宣传报道、并在资金和政策扶持方面予以倾斜;对违法失信单位,要及时提示、警示其信用状况,通过失信曝光、分类监管和市场退出等手段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要实行顶格处罚;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诚信档案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档案为永久性保管档案,各县(区)农业部门要建立诚信档案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加强对档案的动态管理,确保信用信息真实有效。

3、总结提升阶段(2013年12月)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总结,重点总结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和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档案,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标准、信用评价、信用征集、信用运用等工作,推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深化。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已列为2013年度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内容,各县(区)农业部门要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同时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技术评审小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等级的考核评审工作。

企业诚信档案(篇10)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一、建立涉汇主体诚信档案背景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均在致力于诚信建设,倡导诚实守信成为时代的要求。涉汇主体(包括银行、企业和个人)因其经营活动涉及到国外主体,关系到我国的整体形象问题,因此对其诚信活动、诚信经营需要高标准、严要求,建立其诚信档案可以动态收集涉汇主体的信用信息,有利于规范涉汇主体诚信经营活动的基础。

二、外汇管理的现状

(一)“外汇登记”需要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规定,“境外机构、境外个人在境内直接投资,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应当到外汇管理机关办理登记”。但现实中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金到位后,因没有收付汇业务而不进行外汇登记年检,存在享受了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却不履行外商投资企业义务的现象。

(二)管理分散形成不了合力。现有的外汇管理系统功能强大,但各个系统较为分散,不能充分发挥系统数据仓库的功能,缺乏对监管主体综合描述,不利于对涉汇主体整体管理和评价缺乏效率。

(三)管理部门信息的共享机制有待提升。由于管理部门之间没有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部分没有外商投资身份的外汇投资企业却继续得到国内银行的信贷业务支持。

三、操作设想

(一)建立涉汇主体诚信档案数据库。设立全国涉汇主体诚信服务器,为每个涉汇主体建立数据库,数据库中包括银行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和个人数据库三个子库,每个涉汇主体的诚信档案内容包含涉汇主体的身份信息、国际收支逾期申报信息、国际收支分拆信息、外商投资企业年检信息、已确认的外汇违法信息、违法违规时间、受处罚时间等。

(二)数据来源及采集方法。一是充分发挥外汇局系统资源的效力,通过《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采集已确认的外汇违法违规信息;通过《国际收支(金宏)系统》和《个人外汇业务非现场监管系统》采集国际收支逾期申报信息、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被外汇局列入重点关注名单;通过《直接投资管理系统》采集外商投资企业年检信息;通过《银行外汇业务信息管理系统》采集已确认的外汇指定银行违法违规信息;通过《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采集因资金和行为存在异常,被外汇局降为C级的名录企业,对只进口不付汇及只出口不收汇的企业列入观注名单等内容,导入涉汇主体诚信档案数据库;二是利用外汇行政执法成果,采集涉汇主体违规信息,包括违反外汇管理规定受外汇局处罚的等。

(三)实现涉汇主体诚信档案数据库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对接。建议由外汇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协商数据信息报送和更新事宜。目前,涉汇主体诚信档案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数据对接可分两步走,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未开发涉汇主体诚信档案数据接口程序前,由外汇局提供涉汇主体诚信数据信息给同级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由征信管理部门手工将数据信息录入征信系统相关模块,待接口程序开发后,即实现定期电子化报送和更新数据信息。数据信息对接后,将涉汇银行、企业和个人的违规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实行本外币统一监管。

四、现实意义

企业诚信档案(篇11)

人才信用是指对人才资信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它是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以为企业提供真实有效的人才资信服务为目的,通过对人才信息的收集整理、调查评估、分级归类、交互运用及保障追究,实现对人才资源科学系统有效管理的人才宏观管理系统。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为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一些国有的企事业单位在学习发达国家信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市场上提供征信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个别地方组织也开始投资征信行业,一些著名的外资征信机构也开始登陆中国市场。经过10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以企业征信、个人征信、应收账款管理、信用管理培训和咨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信用体系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然而,作为信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人才市场信用制度相对于中国的经济信用来讲,区别很大,差距也很大。人才市场中的信用制度需要有更多的政府部门的介人,如人事、劳动、教育、科技部门,而目前中国人才市场征信信息尚不能够满足人才求职、就业、使用、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存在层次偏低的缺陷,法律支持还不到位。

一、中国人才市场信用缺失的程度、范围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每年签订的经济合同有40亿份,履约的只有20亿份。近年来,全国法院受理的经济纠纷和债权、债务民事纠纷案件近300万件,约占法院全部受理案件的51%。由于社会信用污染严重,人才市场也受到信用危机的影响,假学历、假文凭、假档案、假接收、假鉴定、假证明等时有出现。中国已经加人WTO,在同国际惯例接轨中信用制度建设突出地提到议事日程。各地政府都在重视信用制度建设,在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为重点的同时,也启动了个人信用体系建设。1999年5月中国首先在上海成立了资信有限公司,并开始试点个人信用联合征信,随后深圳从2002年1月起也开始了同样的试点。这些试点侧重于个人的经济行为的信用,例如上海联合征信的信息主要是个人贷款及偿还记录,信用与透支及付款记录,个人在银行发生的不良信用特别记录,个人的民事和刑事诉讼记录,个人的身份证信息和与个人信用有关的处罚记录等。然而,综观整体人才市场同经济信用相比还存在着各个方面较大程度的信用缺失。

(一)信用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制贩假证件、假文凭、假档案现象普遍,信息缺乏真实、完整性。成熟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应该是诚信经济。然而,加人wro后的中国,信用问题已经严重危害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人才的快速流动,择业的双向选择,使得制售假证的不法行为泛滥成灾,人才信用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受到影响。

(二)信用信息的开放度与透明度

资讯的收集、使用相对封闭,缺乏公开和透明。长久以来,中国信用信息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规范的信息和收集渠道,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机构掌握的可以公开的企业、个人资讯没有合法开放,增加了企业和征信机构信息获取的难度。另一方面,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育较晚,虽然也有一些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和信用产品,但是市场规模很小,经营分散,行业整体水平不高,技术力量不强,市场竞争不规范。人才信用信息的收集、使用相对封闭,不公开,不透明。

(三)信用档案的管理与监督

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管理目标操作不规范,档案材料没有法定责任和缺少监督保证。现阶段,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企业生存周期缩短,人才流动频率加快,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和管理目标与分散操作不规范的管理矛盾加剧,用人单位对进入档案的材料没有法定责任和缺少监督保障。目前国有经济单位的人事档案一般由单位自主管理,而大部分民营企业无人事档案管理权,只好委托人才市场进行有偿管理,或干脆不要档案。这样,不但在社会上造成了民企人才社会地位差人一等的不公平感觉,影响人才进入民营企业的积极性,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大量民企人才断档、弃档,使这些人才的信用在社会上受到怀疑,给人才的流动制造了障碍,也增添了社会的失真度和无序度。另一方面,现在的档案有偿管理可能导致部分人才市场见利忘义,容易滋生涂改、伪造档案的行为还有,目前一些单位和个人违反规定,滞留、接收、保管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造成流动人员原所有制身份不能保留、档案工资不能调整、工龄无法计算、难以参加社会保险,其他应享受的保障无法实现,甚至双方发生人事争议时也无法进行仲裁。

如上问题说明,在人才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管理由于日益分散的操作,规范程度不断下降,信度、效度受到影响。进行人事档案制度改革是建立人才信用制度的重要一环。

(四)信用档案内容的适用性与规范性

原有档案内容已不完全适应市场需要。中国传统的人事档案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个人信用制度的基础,但随着市场化就业机制的推进,内容简单、条目单一、千人一面的人事档案已经无法满足招聘双方的需要,更无法成为打假的有效手段。这是由于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干部的集中统一和分级管理为基础档案材料的内容发挥着凭证、依据和参考作用,档案材料的收集、使用在统一的制度规范下由各用人单位分散操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的人事档案内容已经表现出若干不适应:首先是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已经实行分类管理,统一的“干部”概念和管理体制已不复存在;其次是原有档案是组织部门用于考察和了解干部的工具,它记载着个人的成长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及工作业绩等内容,是用人单位选拔和使用人才的依据。但是,现在进入档案的内容越来越少,档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了解和掌握一个人全部信息的要求,特别是缺少反映当事人综合能力、素质、职业生涯以及综合信用信息和有权威部门认定的业绩考核资料。由此可见,修改原有档案内容,建立社会化的人才信用体系势在必行。

(五)信用管理人才缺失度

根据上海市紧缺人才办公室2005年公布的紧缺人才报告,目前上海从事信用服务行业的公司不过20家,从业人员仅500余人,每年有数千人的“信用”人才缺口。而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在今后10年内,中国将至少需要50万信用管理人才。该报告介绍,根据市政府的有关规定,2005年上海80%的大型企业和50%的中小企业都要建立贯穿企业经营和交易各个环节的信用管理制度,建成内容完备、管理规范和定期归存的企业信用档案。而在企业经营中,随着国际化程度提高,中国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急剧增加,其中企业缺乏信用管理机制造成的风险将是最主要的。今后,企业在政府采购、公共财政项目招投标及政府相关监管环节中将越来越多地要求提供信用报告。由此,一个信用社会的诞生,将出现对信用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

就目前而言,中国高校从2002年开始招收第一批信用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在上海仅有两所高校开设该专业,每年的招收人数只有二三十余人,最早的毕业生也要到2006年才能就业。“信用”人才缺口今后每年都有数千人的“空当”,信用管理人才即将成为企业争相抢购的“紧俏商品”。

目前上海市已经按照“上海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3年行动计划”,芷式启动了上海市企业信用管理岗位培训。由上海市信用管理培训与考核办公室主办的《信用管理》岗位培训,实行全市学大纲、统一考试、统一发证。重点培养信用管理专业知识扎实,创新与管理能力较强,能够熟练运用信用管理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以满足整个国家对此类人才的需求。

二、中国人才市场信用缺失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一)信用缺失是造成人才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失调的内在原因

目前中国低端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高端劳动力市场尚有缺口需要满足,整个人才市场的结构并不均衡。通过培养和开发来提高人才价值是人才市场长期的发展政策。而人才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能力价值、资源价值和道德价值。在一个成熟的人才市场中,人因为守“信”而得“用”,因“用”而集“资”,三者内在统一、相互促进。人才的道德价值是资源价值和能力价值得到实现的保证。市场经济本来就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信用是形成企业与个人双方雇佣关系的前提条件。然而,信用缺失导致了人才市场道德机制的缺失、人才信用与人才价值背离,从短期来看使雇用双方遭受损失,从长远来看,人才市场上有利于人才价值提升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进而制约人才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信用缺失提高了人才市场上企业与个人匹配的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

近年来,职业经理人违约跳槽事件经常见诸报端。职业经理人在获取了企业生产经营经验、关系资源和客户资源,甚至一些商业机密之后,转而加入原企业的竞争者或另起炉灶,给原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虽然企业针对此类风险采取了一些对策,如加大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空间、内部人推荐及增加试用周期等,但所有这些方法都不能非常有效地避免道德风险。同时,还会引发另一些问题:如用人的选择面狭窄、难以获得一流人才、容易引发裙带关系等,造成人力资本开发和有效利用的低效率,无形中增大了人才开发与利用的成本。

(三)信用缺失导致逆向选择问题严重,从而造成人才市场价格信号机制失效

虽然人员素质测评技术对于减少逆向选择动机有一定的作用,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信度和效度不高的问题。企业在人才市场上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以一个薪酬标准来招揽人才,吸引而来的往往是低于该薪酬标准对应能力的人,而高于此薪酬标准相应能力的人则不会被吸引。这类逆向选择问题对人力资本的激励会产生负面影响。而欠缺信用体系的信息披露和监督以及职业中介的辅助,中国人力资本的各种类型还未得到有效的市场细分,加剧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商家靠广告效应高薪招揽人才的被动局面,大大增加了逆向选择行为的机会。

(四)诚信缺失引起的劳动争议和知识产权纠纷不断

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人才的诚信度和忠诚度偏低感到苦恼,由于个人缺乏道德与自律意识,企业花巨资送人出国培训,受训者学成回国后却甩手就走,经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损害委托人利益,流动之中窃取机密、带走客户及管理团队跳槽给企业管理造成真空等等行为屡屡发生,折射出中国人才市场缺乏诚信的现状,也引发了许多相关的法律诉讼和媒体上的口诛笔伐。同时,由于人才市场上企业与人才双方互不信任,缺乏承诺,对契约关系如同儿戏。为了应对人才泡沫,企业对人才也进行“海口承诺”,许以不切实际的待遇和机会,到最后难以兑现,人才只好跳槽报复。

三、构建中国人才市场信用体系的对策

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诚信缺失直接影响着企业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是增强企业诚信的根本途径。为了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明确产权归属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者无诚信。如果没有真正的个人所有者,就不会有人有积极性维持企业信誉,企业就不可能讲信誉。所有者是否有积极性维持企业信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所有权是否能有偿转让。这就是说,明晰的产权是企业经营诚信的基础。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建立在产权界定清楚、产权的有效转让和产权的法律保护等基础之上,产权的界定、转让、保护及其相应的制度可以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私有权的存在是维系和支撑诚信原则最基本的制度基础。当私有产权不存在或保护不足时,诚信的成本就非常昂贵。因此,明晰产权可以有效地降低失信的概率。

(二)培育信息对称的环境,促进重复博弈

企业诚信档案(篇12)

人才信用是指对人才资信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它是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以为企业提供真实有效的人才资信服务为目的,通过对人才信息的收集整理、调查评估、分级归类、交互运用及保障追究,实现对人才资源科学系统有效管理的人才宏观管理系统。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为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一些国有的企事业单位在学习发达国家信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市场上提供征信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个别地方组织也开始投资征信行业,一些著名的外资征信机构也开始登陆中国市场。经过10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以企业征信、个人征信、应收账款管理、信用管理培训和咨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信用体系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然而,作为信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人才市场信用制度相对于中国的经济信用来讲,区别很大,差距也很大。人才市场中的信用制度需要有更多的政府部门的介人,如人事、劳动、教育、科技部门,而目前中国人才市场征信信息尚不能够满足人才求职、就业、使用、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存在层次偏低的缺陷,法律支持还不到位。

一、中国人才市场信用缺失的程度、范围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每年签订的经济合同有40亿份,履约的只有20亿份。近年来,全国法院受理的经济纠纷和债权、债务民事纠纷案件近300万件,约占法院全部受理案件的51%。由于社会信用污染严重,人才市场也受到信用危机的影响,假学历、假文凭、假档案、假接收、假鉴定、假证明等时有出现。中国已经加人WTO,在同国际惯例接轨中信用制度建设突出地提到议事日程。各地政府都在重视信用制度建设,在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为重点的同时,也启动了个人信用体系建设。1999年5月中国首先在上海成立了资信有限公司,并开始试点个人信用联合征信,随后深圳从2002年1月起也开始了同样的试点。这些试点侧重于个人的经济行为的信用,例如上海联合征信的信息主要是个人贷款及偿还记录,信用与透支及付款记录,个人在银行发生的不良信用特别记录,个人的民事和刑事诉讼记录,个人的身份证信息和与个人信用有关的处罚记录等。然而,综观整体人才市场同经济信用相比还存在着各个方面较大程度的信用缺失。

(一)信用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制贩假证件、假文凭、假档案现象普遍,信息缺乏真实、完整性。成熟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应该是诚信经济。然而,加人wro后的中国,信用问题已经严重危害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人才的快速流动,择业的双向选择,使得制售假证的不法行为泛滥成灾,人才信用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受到影响。

(二)信用信息的开放度与透明度

资讯的收集、使用相对封闭,缺乏公开和透明。长久以来,中国信用信息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规范的信息和收集渠道,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机构掌握的可以公开的企业、个人资讯没有合法开放,增加了企业和征信机构信息获取的难度。另一方面,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育较晚,虽然也有一些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和信用产品,但是市场规模很小,经营分散,行业整体水平不高,技术力量不强,市场竞争不规范。人才信用信息的收集、使用相对封闭,不公开,不透明。

(三)信用档案的管理与监督

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管理目标操作不规范,档案材料没有法定责任和缺少监督保证。现阶段,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企业生存周期缩短,人才流动频率加快,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和管理目标与分散操作不规范的管理矛盾加剧,用人单位对进入档案的材料没有法定责任和缺少监督保障。目前国有经济单位的人事档案一般由单位自主管理,而大部分民营企业无人事档案管理权,只好委托人才市场进行有偿管理,或干脆不要档案。这样,不但在社会上造成了民企人才社会地位差人一等的不公平感觉,影响人才进入民营企业的积极性,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大量民企人才断档、弃档,使这些人才的信用在社会上受到怀疑,给人才的流动制造了障碍,也增添了社会的失真度和无序度。另一方面,现在的档案有偿管理可能导致部分人才市场见利忘义,容易滋生涂改、伪造档案的行为还有,目前一些单位和个人违反规定,滞留、接收、保管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造成流动人员原所有制身份不能保留、档案工资不能调整、工龄无法计算、难以参加社会保险,其他应享受的保障无法实现,甚至双方发生人事争议时也无法进行仲裁。

如上问题说明,在人才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管理由于日益分散的操作,规范程度不断下降,信度、效度受到影响。进行人事档案制度改革是建立人才信用制度的重要一环。

(四)信用档案内容的适用性与规范性

原有档案内容已不完全适应市场需要。中国传统的人事档案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个人信用制度的基础,但随着市场化就业机制的推进,内容简单、条目单一、千人一面的人事档案已经无法满足招聘双方的需要,更无法成为打假的有效手段。这是由于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干部的集中统一和分级管理为基础档案材料的内容发挥着凭证、依据和参考作用,档案材料的收集、使用在统一的制度规范下由各用人单位分散操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的人事档案内容已经表现出若干不适应:首先是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已经实行分类管理,统一的“干部”概念和管理体制已不复存在;其次是原有档案是组织部门用于考察和了解干部的工具,它记载着个人的成长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及工作业绩等内容,是用人单位选拔和使用人才的依据。但是,现在进入档案的内容越来越少,档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了解和掌握一个人全部信息的要求,特别是缺少反映当事人综合能力、素质、职业生涯以及综合信用信息和有权威部门认定的业绩考核资料。由此可见,修改原有档案内容,建立社会化的人才信用体系势在必行。

(五)信用管理人才缺失度

根据上海市紧缺人才办公室2005年公布的紧缺人才报告,目前上海从事信用服务行业的公司不过20家,从业人员仅500余人,每年有数千人的“信用”人才缺口。而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在今后10年内,中国将至少需要50万信用管理人才。该报告介绍,根据市政府的有关规定,2005年上海80%的大型企业和50%的中小企业都要建立贯穿企业经营和交易各个环节的信用管理制度,建成内容完备、管理规范和定期归存的企业信用档案。而在企业经营中,随着国际化程度提高,中国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急剧增加,其中企业缺乏信用管理机制造成的风险将是最主要的。今后,企业在政府采购、公共财政项目招投标及政府相关监管环节中将越来越多地要求提供信用报告。由此,一个信用社会的诞生,将出现对信用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

就目前而言,中国高校从2002年开始招收第一批信用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在上海仅有两所高校开设该专业,每年的招收人数只有二三十余人,最早的毕业生也要到2006年才能就业。“信用”人才缺口今后每年都有数千人的“空当”,信用管理人才即将成为企业争相抢购的“紧俏商品”。

目前上海市已经按照“上海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3年行动计划”,芷式启动了上海市企业信用管理岗位培训。由上海市信用管理培训与考核办公室主办的《信用管理》岗位培训,实行全市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试、统一发证。重点培养信用管理专业知识扎实,创新与管理能力较强,能够熟练运用信用管理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以满足整个国家对此类人才的需求。

二、中国人才市场信用缺失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一)信用缺失是造成人才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失调的内在原因

目前中国低端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高端劳动力市场尚有缺口需要满足,整个人才市场的结构并不均衡。通过培养和开发来提高人才价值是人才市场长期的发展政策。而人才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能力价值、资源价值和道德价值。在一个成熟的人才市场中,人因为守“信”而得“用”,因“用”而集“资”,三者内在统一、相互促进。人才的道德价值是资源价值和能力价值得到实现的保证。市场经济本来就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信用是形成企业与个人双方雇佣关系的前提条件。然而,信用缺失导致了人才市场道德机制的缺失、人才信用与人才价值背离,从短期来看使雇用双方遭受损失,从长远来看,人才市场上有利于人才价值提升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进而制约人才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信用缺失提高了人才市场上企业与个人匹配的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

近年来,职业经理人违约跳槽事件经常见诸报端。职业经理人在获取了企业生产经营经验、关系资源和客户资源,甚至一些商业机密之后,转而加入原企业的竞争者或另起炉灶,给原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虽然企业针对此类风险采取了一些对策,如加大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空间、内部人推荐及增加试用周期等,但所有这些方法都不能非常有效地避免道德风险。同时,还会引发另一些问题:如用人的选择面狭窄、难以获得一流人才、容易引发裙带关系等,造成人力资本开发和有效利用的低效率,无形中增大了人才开发与利用的成本。

(三)信用缺失导致逆向选择问题严重,从而造成人才市场价格信号机制失效

虽然人员素质测评技术对于减少逆向选择动机有一定的作用,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信度和效度不高的问题。企业在人才市场上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以一个薪酬标准来招揽人才,吸引而来的往往是低于该薪酬标准对应能力的人,而高于此薪酬标准相应能力的人则不会被吸引。这类逆向选择问题对人力资本的激励会产生负面影响。而欠缺信用体系的信息披露和监督以及职业中介的辅助,中国人力资本的各种类型还未得到有效的市场细分,加剧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商家靠广告效应高薪招揽人才的被动局面,大大增加了逆向选择行为的机会。

(四)诚信缺失引起的劳动争议和知识产权纠纷不断

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人才的诚信度和忠诚度偏低感到苦恼,由于个人缺乏道德与自律意识,企业花巨资送人出国培训,受训者学成回国后却甩手就走,经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损害委托人利益,流动之中窃取机密、带走客户及管理团队跳槽给企业管理造成真空等等行为屡屡发生,折射出中国人才市场缺乏诚信的现状,也引发了许多相关的法律诉讼和媒体上的口诛笔伐。同时,由于人才市场上企业与人才双方互不信任,缺乏承诺,对契约关系如同儿戏。为了应对人才泡沫,企业对人才也进行“海口承诺”,许以不切实际的待遇和机会,到最后难以兑现,人才只好跳槽报复。

三、构建中国人才市场信用体系的对策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诚信缺失直接影响着企业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是增强企业诚信的根本途径。为了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明确产权归属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者无诚信。如果没有真正的个人所有者,就不会有人有积极性维持企业信誉,企业就不可能讲信誉。所有者是否有积极性维持企业信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所有权是否能有偿转让。这就是说,明晰的产权是企业经营诚信的基础。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建立在产权界定清楚、产权的有效转让和产权的法律保护等基础之上,产权的界定、转让、保护及其相应的制度可以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私有权的存在是维系和支撑诚信原则最基本的制度基础。当私有产权不存在或保护不足时,诚信的成本就非常昂贵。因此,明晰产权可以有效地降低失信的概率。

(二)培育信息对称的环境,促进重复博弈

精选范文
相关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