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防控范本十二篇

时间:2023-05-30 11:55:38

网络舆情防控

网络舆情防控(篇1)

二、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现状

(一)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基本原则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第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第二,坚持信息公开的原则。第三,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第四,坚持适时跟踪及时处理的原则。第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成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主要由六大系统共同组成,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完整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第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主要负责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的在线监控。第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第三,高校网络舆情分析机制,对于收集到的信息利用信息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第四,高校网络舆情警报机制,分析处理后的信息主要分为一般、较大、重大以及特重大舆情,当舆情到达一定等级就会自动启动报警系统。第五,高校舆情控制演练机制,对于收集的信息及时进行研究,并且能够定期进行舆情控制演习。第六,高校舆情处理和跟踪机制,对于处理完成的舆情事件进行反馈意见收集,以及跟踪调查,避免舆情再次发生。

(三)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技术手段

现阶段高校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技术手段进行网络舆情控制和处理:第一,内容分析法,对于舆情的具体内容进行客观和系统分析,就是对舆情的信息量和信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第二,数据挖掘法,主要从收集的大量、模糊信息数据中,查找隐藏在其中有用的信息,然后进行预防处理。第三,Wed挖掘法,主要利用信息统计、信息关联分析以及分类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舆情信息挖掘和处理。(四)目前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效果现阶段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效果不足,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第一,高校内部的舆情预警机制不正确,舆情的预防和处理超前或者滞后,导致控制时间错误,以及超出预防范围。第二,对于预警后的舆情处理不当,主要是由于高校对于网络舆情不重视造成的,可能导致网络舆情的范围扩大,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自身特殊性

民办高校贴近社会发展对各种专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培养立体型、复合型的“社会职业人”,是办学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共同特征。坚持特色办学的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注重与社会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紧密结合,保持动态的衔接,围绕所需的综合素质来培养人才。对于网络舆情不够重视,导致舆情事件扩展;由于没有国家财政部门的支持,导致预警机制的建立不完善,对于舆情不能够及时进行预防和处理。

(二)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主要类型

高校内部的网络舆情预警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短信预警,当校内内部网站出现网络舆情时,网络系统能够以发送信息短信的形式及时通知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人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二,邮箱预警,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通过将自己的邮箱注册到网络管理系统中,当出现网络舆情事件时,就会通过发送邮件的预警形式进行舆情报告,有利于舆情的控制、处理和善后的反馈意见的接收。第三,弹窗预警,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不需要经常性的查看舆情的发生情况,当出现舆情时间时,能够以网页自动弹出的形式,及时通知相关管理人员,避免网络舆情的蔓延。

(三)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主要问题

由于网络属于一个虚拟自由的世界,网络中不需要网民用真实的姓名进行登记注册。因此,就不需要网民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导致责任和权利不对等,许多网民胡乱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世界里人人都有发表自由言论的权利,导致许多非理性的舆情事件发生;参与舆情评论一般是校园内一些比较活跃的群体。因此,只代表少数人的言论观点。

四、民办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意识不强

现阶段国内的好多民办高校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新一代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技术型人才,对于网络舆情的危机不够重视,此类高校普遍认为网络预警发生的概率较小,对于网络舆情的相关信息不够重视,导致网络舆情的发生,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还有一些高校在遇到网络舆情危机时,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或者胡乱编造假信息搪塞网友,给高校的声誉造成影响。由于网络技术具有信息数据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及时的预防网络舆情的发生,当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将会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影响。由于高校的网络舆情危机意识较差,不能够及时利用网络技术过滤或者清除不良的舆情信息,导致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更加大力度地在网上散布谣言,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必须对高校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和危机意识。

(二)网络舆情载体失范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民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对相关事件的看法,有些新闻媒体为了提升自己新闻的点击率,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大力度地宣传炒作相关观点,严重时还会出现胡乱编造事实的情况。例如,中新网了一个新闻报道,发生在美国某大学的枪击案件可能是中国留学生所为,并且确切的告知相关学生年龄和所学专业,以及祖籍等。当中央新闻频道在进行该事件直播报到时,凶手确实一名来自韩国的留学生,年龄为23岁。当有关部门对该新闻媒体进行调查时,该媒体称该新闻事件是从其他网站转载的。媒体为了提升自身点点击率和经济收入,在没有证实新闻是否真实情况下,大量地宣传信息,给国家的声誉带来了巨大影响。

(三)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品德意识较弱

目前,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模糊,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对于网络上的新鲜新闻事件好奇心较强,在没有分清好坏对错的情况下,盲目的随大流,导致舆情事件进一步扩张。由于学生时代大家都比较单纯,很容易相信别人的谣言;也可能是由于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无处释放,容易出现情绪激动,不能够冷静的面对现实,因而极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在校内大量的宣传相关事件,导致高校舆情事件的进一步扩展。

(四)高校舆情管理不当

由于高校聚集的人数较多,且范围较广,所以,出现高校舆情事件的概率也较大,如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不能够及时地进行舆情控制和处理就会带来极大影响。现阶段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管理起步较晚,相关的设施和人员不齐全,且舆情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处理能力较低,对于发生的舆情事件不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导致舆情的蔓延。

五、民办高校现有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完善对策

(一)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与核心目的

(1)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完善预警机制的原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成:首先,要建立健全舆情管理体制,明确舆情的导向,坚持正确思想政治原则,对于舆情进行及时监控,对于相关的舆情事件要为媒体提供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数据,使舆情事件得到及时的控制。其次,由于舆情涉及的学科和范围较广。因此,高校内部相关部门要做到积极配合,确保舆情的管理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最后,对于舆情的发展情况也得及时跟踪,且将权威的信息公布给在校学生,促使学生全体产生互动,减小舆论事件的扩展。(2)善预警机制的核心目的。由于网络具有信息传递快,且覆盖面广的特点,一旦发生舆情事件就会给高校的声誉,以及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因此,高校要不断完善舆情管理机制,能够及时发现舆情,第一时间让舆情得到控制,从而加强舆情的控制、预防和处理工作。

(二)完善预警机制的具体措施

首先,提升高校管理者的舆情危机意识,可以通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和其他高校进行参观学习来完成;高校要加大对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构造健全网络信息共享机制,使舆情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控制;健全管理机构和流程,高校舆情管理人员要做好舆情的监测和信息收集,对于相关的信息能够做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且对于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舆情事件进行预警,并且及时预防;提升预警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平时工作中,预警人员要积累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并且要不断通过书籍和网络进行自我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网络舆情防控(篇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7-0154-02

一 大时代环境下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正改变着各行各业的面貌,并促进了传媒的大规模革新,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教育带来了焕然一新的变化。新媒体环境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物质和技术环境。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真正意义上摆脱了时间限制,人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对信息进行加工推送,轻松实现24小时在线。新媒体可融文字、音频、视频、画面为一体,即时地、无限地扩展内容,使内容更丰富、更鲜活。与此同时,新媒体具有“受众主导”的特点,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受者极易进行角色转换,这种双重身份的角色使受众可以畅所欲言,及时反馈,进一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当今时代,QQ、微信和微博作为最热门的媒体传播工具,其使用范围已基本覆盖全国各地,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高校网络信息传播中,新媒体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可以借助新媒体得到快速传播。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进一步增加了高校网络的舆情风险。

二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分析

1.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成因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是指在高校舆情网络传播过程中,基于人与人之间道德失衡所产生的舆情风险。在网络世界里,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身份隐蔽性,因而在其网络言论中的限制约束较少,导致部分道德意识不强、自我监管能力较弱的学生容易发出不和谐的言论,从而影响社会道德与校园风气,如果高校学生领导和思想工作者不加以引导和制止,将逐渐增大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对校园和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高校师生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和校园突发事件发表主观意见并提出个人想法,但是没有一套有效机制的约束和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的道德风险将出现恶化趋势。

2.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特点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风险表现为三大鲜明特点:一是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蔓延性。在高校网络信息系统中,高校师生利用通信终端在短时间内就校园事件和时政热点进行信息共享和跟帖点评,因此潜在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能够在高校信息系统中进行快速的蔓延和扩张。二是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隐匿性。大部分高校网民的个人信息和有效地址在网络中是保密的,这对高校网民个人信息安全提供了保障,但是国家网络监管部门却很难获取其真实信息和电脑IP地址,所以一些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隐藏在其中而被人们忽略。三是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复杂性。伴随着多样化的高校舆情传播途径,以及多维度的高校网络信息体系,高校师生所接触的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多元而且分散,容易出现复杂而多样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面对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高校网络舆情管

――――――――――――――――――――――――

*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基于智能终端环境下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APP德育平台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2014JKDYY27)、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提高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研究――构建基于微信的党建工作体系”的部分研究成果(2014BKZZB4)、广东工业大学宣传思想文化研究课题“高校微信舆情风险控制与引导机制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2015XC11)

理者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双向控制和引导机制,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防控和舆情管理。

三 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控制与引导机制

本文基于微信等智能终端软件环境,结合高校学生培育与管理以及“安全校园”“文明校园”的要求与目标,初步构建了“常态管理机制”“预警机制”“应急机制”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控制与引导机制。

1.常态管理机制

借助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各部门形成联动制度,建立一支专业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分为三种类别:

第一,舆情收集员:以新媒体为媒介,利用网络雷达、信息检索、数据挖掘技术等对高校网络进行舆情收集,并建立高校网络舆情数据库。以“定期收集,及时更新”的原则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数据库进行更新。

第二,舆情监控员:负责对高校网络舆情数据库进行监控管理,利用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对数据库进行分类聚类,并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监控分析和风险评估,对转载率高和访问次数多的舆情信息实施全天候监控分析,以此获取广大学生对某类事件或者某项决策的态度与诉求,同时亦可及时捕捉苗头性、倾向性、敏感性、群众性的舆情信息。

第三,风险处理员:根据高校舆情数据库的风险等级分类表,以“高风险优先处理,低风险有效控制”的原则进行风险处理,并定期进行应急工作总结和应急防范演练。一旦发现高校网络舆情风险事件,风险处理员要快速反应,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并及时对舆情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要实现分工明确、权责统一,避免出现互相推诿现象。

2.预警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工作要做到重在预防、及时发现、迅速处理。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特征设计舆情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对常态管理机制中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风险指标评价,正确评估和分析事件信息的舆情态势,判断舆情风险警报级别,制订相应级别的舆情控制与应对预案,将舆情危机遏止于萌芽状态。具体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分为4个风险等级:(1)安全级别(蓝色预警):指在高校网络中大学生积极健康地进行交流评论的网络信息,没有出现负面信息和过激行为,相当于网络的晴天,用蓝色预警信号表示。(2)一般级别(白色预警):指在高校网络中出现小范围、小群体的网络舆情信息,大部分是转载次数多,关注点集中的事件热点信息,相当于网络舆情的多云状态,用白色预警信号表示。(3)中等级别(灰色预警):指在高校网络中出现具有危险趋势的舆情信息,并存在局部的不良信息和不文明网络行为,这种状态用灰色预警信号表示。(4)危险级别(黑色预警):指在高校网络中,出现了危及高校师生,影响高校形象,破坏校园秩序的危险信息,出现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披露隐私和非理的情况。因此,根据预警舆情风险标准,我们可针对各等级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并及时加以引导控制,做好预警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关键环节。

3.应急机制

对新媒体舆情引发的突发,建立“网上控制、网下联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具体建设如下:(1)发挥网络舆情“领袖”作用:在日常舆情宣传中有意识地着力塑造某些舆情“领袖人物”,提升其在学生群体中的言语分量与公众威信。当突发性后,启用舆情“领袖人物”对广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引导。(2)构建跨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当突发性爆发后,立即启动高校跨部门联动机制,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从多角度深层次对事件进行有效处理与疏导。(3)制定不同级别的应急方案:根据高校网络舆情预警风险标准,高校应预先制定一般舆情突发事件、中等舆情突发事件和危险舆情突发事件等不同级别的应急处理方案,防患未然,在关键时刻抢占网络舆情主动权。

四 结论

在智能终端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教育工作者重视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对高校网络舆情风险进行严密防控,将有利于构建绿色健康的高校网络生态环境。本文通过研究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控制与引导机制,能够及时发现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苗头和倾向,进行有效控制与引导,掌握网络舆情话语主动权,进而从根源上抑制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增长趋势,逐步实现化解网络舆情矛盾、维护校园网络安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李礼、李超民.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4(8)

网络舆情防控(篇3)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庞大的公共信息集散地和民众参政议政最常用的平台,社会民众通过网络所表达的群体性情绪、意见与要求等形成的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最直接、快速地反映了社会各个层面的舆情状况与发展态势,并且随着网民数量持续增长,互联网舆情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互联网舆情较其他舆情形态更为复杂,为管控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1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点

本文将网络舆情定义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舆情和舆论存在一定区别。国内普遍认为舆论是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即需要持有某种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人数达到一定的量。而舆情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原初表露,不需要得到多数人认同,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当舆情产生聚集时就可以向舆论转化,因而舆情是一个比舆论包含内容更为宽泛的概念,对舆情的管控就是要使舆情不转化为舆论或转化为良性舆论。

与其他舆情形态相比,网络舆情具有许多自身特点:(1)内容庞杂性:一是话题多元化。网络舆情话题涉及到境内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有些还是上述方面的综合反映;二是内容载体丰富。新闻跟帖、论坛帖子、即时通讯、微博、博客、微信等都是网络舆情信息的载体;三是表现形式多样。网络舆情不仅表现为图文信息,还可以是影像视听资料或其他网络传播方式。(2)现实互动性:一是舆情反映现实,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二是舆情反作用于现实,网络舆情可以加速现实事件的爆发或恶化,也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研判有效预防和治理现实事件;三是与现实同步互动,一方面网民可以随时将现实事件上传到网络,成为网络舆情,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也在进行互动。(3)情绪感染性:一是主观性较强,出现诱发事件时,网民的第一言论反应首先是出于直觉的言论,即不深入思考事件的原因,只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表达观点;二是容易引起从众心理,网络共同体的存在以及网络传播的迅捷性,使得某种情绪极易得到快速传染。(4)总体可控性:一是网络具有内在稳定机制,网络中的“意见领袖”、“网络共同体”、以及潜伏着的“网络评论员”等都具有对网络舆情起到控制和引导的可能;二是技术可控性,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分析提供了可能,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不良网络舆情,达到管控目的。

2互联网舆情现状困境

网络出现之前,传统主流媒体营造的舆论基本上都是官方舆论,由于是由行政命令加以引导,再加上单向传播的技术手段,使其缺乏民间自发舆论的功能。现在舆论依托了网络媒体,各种网站都提供有发表意见的园地,网络的隐匿性使网民可以在上面公开表达自己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情绪、态度和意见,并且不用使用真实姓名,由此充分保证了发表意见者的个人权利和隐私安全。但因此使互联网舆情的出现异化、各种困境:

(1)互联网舆情的异化

现实生活中,民意反映的集约性、普遍性、可视性日益在互联网舆情中得到了最为明显的反应。由于网络技术的“两面性”、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和公众心理的偏差性,又使互联网舆情出现一定的价值偏离与变异。

(2)互联网舆情与信息源的困境

在互联网舆情的形成过程中,互联网舆情与信息源之间存在着距离,有的新闻或者是信息源受角度及空间所致,报道并传播的事件本身并不确切,有些甚至是谣言。网络写作和发言没有传统媒体的监督审查监管体系,而所属网站在现有条件下又很难扮演传统媒体的审查职能,所以很容易出现隐私披露,黄色非法色情集散地,谩骂与虚假信息等问题。

(3)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困境

网络的匿名性及隐藏性,使网民对他人、单位、社会等的攻击和谩骂成为一种可能。在一些访问量很大的商业网站新闻后面的留言或论坛里,都能见到有各种各样的有辱人格的小道消息,或是更的人身攻击。

(4)信息安全及情绪性的困境

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伴随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一是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西方敌对势力把互联网,作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渠道,国内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又遥相呼应,借助论坛、聊天室等多种方式兜售错误思想观点,传播腐朽落后文化。二是情绪型舆论在网络中大量传播。这种情绪化意见的表达影响范围大、传播迅速,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威胁。

(5)社会秩序权威失信的困境

互联网舆情的兴盛和强势,实际上对现有社会秩序形成了一定的威胁。人们将生活中经历的,或仅是听说不良现象与网络传播的、各种未经证实的信息相联系,并用网络作为宣泄不满和失望情绪的平台,一旦出现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这些情绪、态度和意见就会通过互联网舆情迅速相互传染、放大,使公众丧失对社会秩序公正的信心。

3建立网络舆情管控工作对策

3.1提高对网络舆情重要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网络舆情是管控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正确把握网络舆情的价值和影响:(1)网络舆情是“民意库”,是民情、民声、民意的重要来源;(2)正确认识网络舆情是“晴雨表”,是现实问题在网络上的集中反映;(3)正确认识网络舆情是“减压阀”,民众需要有表达和发泄的形式;(4)正确认识网络舆情也可能是“导火索”,如果管控不得当,网络舆情可能会朝着不良舆论的趋势发展。

我国古代即重视舆情,创造了“采诗观风”、“吏民上书”、“朝议”、“官员巡察”等收集舆情的手段。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管控也成为收集舆情的手段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身体力行,为广大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各级领导干部也应当重视网络舆情,成为懂网和用网的带头人。

3.2完善互联网舆情的法制管理

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鲜见针对网络舆情立法的条款,已有的主要是针对网络载体本身予以立法。由于法律不健全,既难以从法律层面对人们的网络行为加以引导,也给实践操作带来缺乏法律依据的不便。建议出台网络舆情安全保护法,以减少负面舆情,净化网络空间。

3.3关注网络共同体的影响

网络共同体是网民在网络上基于主观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所结成的一种“团体”或“组织”。这种网络共同体也有“实体化”的趋势,由网络空间走向现实社会,其作用不可低估。因此,一方面要密切关注网络共同体的动向,防止其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实体化”趋势,防止其在现实中串联,对社会安定造成影响。

3.4发挥网络评论员的引导作用

网络评论可以划分为显性评论和隐性评论。显性评论是指具有官方背景的署名文章,而隐性评论则是指混夹在舆情之中的具有官方背景但未公开署名或署名不具官方背景的评论。隐性评论既可消除公众的抵抗心理,又能较好地引导舆情,是一种有效的管控方法。隐性评论应尽量淡化官方色彩,语言要尽量接近网民风格等。

3.5改善现实中的国家社会关系

在某些国家社会关系中,强烈的不满可以被化解,反体制性的意识形态也能够被边缘化;而在另一些国家社会关系下,有时即使是微小的不满也会被强化,起初是改良性的东西也会被推向极端。网络中的不良舆情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社会关系,研究表明,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80%以上来自基层,80%以上是应该能够在基层解决的,改善国家社会关系有助于矛盾在基层得到解决,从而减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

3.6建立公众回应机制,进一步促进信息公开透明化

网络舆情的快速形成并扩散,很大程度上与网民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有关。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并不断更新信息,让网民及时了解事情真相和有关部门的态度和措施,将起到防止舆情向舆论的转化或防止流言、谣言及妄言等形成舆论。

3.7注重对传统媒体的管控

网络舆情的话语权成为冲击传统话语媒介造就的“中心-边缘”二元对立结构的先锋,使这种结构造就的话语垄断与独裁被彻底打破。传统媒体与网络载体两种媒介形式将引发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将事件置入舆论中心位置。

3.8实施严密的网络舆情技术监控措施

网络舆情信息量巨大,对网络舆情监控分析依靠人工方法已难以应对。为此,很有必要依靠信息通讯技术,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引导。要构建包括舆情计划、采集、加工、等主要模块的互联网舆情研判平台。

4结论

网络和传统舆论的结合,使互联网舆情传播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互联网舆情正以它特有方式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但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互联网舆情的复杂性,互联网舆情同传统舆论一样也具有两极性影响。本文针对互联网舆情的特点,通过舆情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互联网舆情引导和管理方法。互联网舆情的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值得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有待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期待互联网舆情研究理论和实践都能有更进一步的突破,以提高互联网舆情传播和引导能力,努力营造基调积极、平稳有序的国内舆情环境和客观友善、于我有利的国际舆情环境,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毅.互联网舆情研究概论.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0.

[3] 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9,274-275.

[4] 彭知辉.论与互联网舆情.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46-49.

[5] 陈永刚.互联网舆情研究.情报杂志,2011.6:86-87.

网络舆情防控(篇4)

(二)健全机制,加强合作。为了更加严密地监控网络舆情,按照部党委关于公安工作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谋划网上网下两个战场的指导思想,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的机制体制。一方面,在公安系统内部要实行统筹协调、统一调度,分级负责、分兵把口的工作管理机制,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保障网络舆情工作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负面影响大、社会反映强烈的特点,单靠网安部门的力量不可能实现完全有效导控,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工作联动机制,在加强与上级网安部门沟通的同时,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协调与配合,发挥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作用,形成合力,引导和利用各方力量参与对网络社会的管理,逐步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信息网络管理体系。

(三)壮大队伍,提升能力。网络舆情工作是政策性、时效性、敏感性、技术性较强的一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家安全等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能够引发网民广泛关注,成为网络舆情事件的,多是以反应社会敏感问题或政府有关部门的负面消息为主。当某些社会敏感性事件演变成负面网络舆情后,消除负面影响的难度就非常之大。仅靠哪个部门做好正确舆论导向,消除负面影响是难以达到好的效果。为此,做好网络舆情工作,一是要有健全组织体系和完善的工作队伍。在组织体系建设上,公安系统内要以市局为主导、分局为基础、派出所为补充,形成上下联动,层层负责的网络舆情的工作体系;在队伍建设上,加强网络舆情的人员队伍建设,各级各部门要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个人微博客、网络评论员的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对网络意见领袖、网络“大V”的引导和管理,发挥好他们在舆论引导、收集民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方面的建设性作用。二要强化培训,提高网络舆情引导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加强业务学习,增强对重大敏感案件的处理应对意识和实战能力。

二、多策并举,提升舆情应对能力

笔者作为一名网安部门的青年民警,结合本职工作实践,谈一谈对做好网络舆情应对的几点看法。公安网安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发现和处置网络舆情,其中主要以涉稳信息和负面涉警舆情为主。负面网络舆情一旦发生,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快速、妥当地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舆情搜集,及时发现负面舆情各级网安部门应当建立全天候巡查制度,加大对重大门户网站以及境内外网站、本地网站、网络社区的监控巡查工作,重点对贴吧、微博、QQ群、语音聊天室、微信等载体进行监控。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舆情搜集工作,通过巡查发现各类违法信息以及影响社会稳定的敏感信息,重点发现预警性、内幕性、深层次动态情报信息,以掌握关于本辖区重大舆情事件。二要不断提升搜索技巧,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开展全时空严密监控,根据现阶段社会热点总结专题信息,跟新、扩充关键词库,以发现本地网站的煽动、炒作信息。三要不断建设和完善舆情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中应当包括网上重点人员库、重点网站库、本地论坛版主库、本地重点QQ群库、舆情导控虚拟身份库等内容。),为综合研判一段时间内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提供客观依据。

(二)提升舆情研判技巧,做好处置决策对于在社会中产生正面影响的,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巩固其积极影响。对于负面网络舆情一定要快速研判、妥善处置、有效控制、加以防范。对于涉稳、涉恐等行动性信息,要第一时间上报领导并通知国保等部门,做好应对处置工作,以防在现实中发生;对于涉警负面信息,要立即展开调查,为妥善处置提供客观材料;对于还未在网上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要及时落地处置,消除网络影响;对已经在互联网中引起网民广泛关注的,要及时开展舆情引导工作。此外,还要定期对社会热点及网络舆情进行总结、研判、分析,提出预警。要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监控职能,为其他部门开展工作提供客观依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前瞻性信息,有力推动各项工作的长足发展。

网络舆情防控(篇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99-02

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大学生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大学生对于国内外热点事件、突发偶发事件、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及其他社会现象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的总和,一般是学生思想动态的真实反映。高校网络舆情一旦发现不及时,处置不妥当,就容易引发,影响到校园、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建设及其效能的检验与分析,对于全面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做到科学有效处置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建设

一般来讲,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网络舆情收集监测机制。舆情信息的收集工作是高校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前提,是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全面了解把握的第一环节。鉴于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建立对于高校网络舆情24小时不间断地采集、汇总、上报机制至关重要。首先要采取人工搜索和机器搜索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各大搜索引擎,新闻门户、BBS、博客、留言版、微博、视频、搜索、文档等各种网络载体的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知识库。其次在舆情监控知识库的指导下进行基于舆情的语义分析,根据监控主题、敏感词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智能筛选,对信息完成初步的再组织,对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实时监控。最后,将监控结果进行汇总,以舆情简报、分类舆情、图表统计等形式上报学校并分别上报给学校职能部门,供其制定对策使用。

2.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是在前期对信息的收集监测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舆情信息进行鉴别,最终对于舆情信息的正负性质、特点规律、发展趋势、后果影响进行预判的过程。要做好信息分析研判,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应该组建一支由知识全面、经验丰富、洞察力敏锐的高素质人员组成的舆情信息研判团队,就收集监测上来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研判,从主观上确保科学分析研判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引入一套科学的、严格的分析研判程序,根据高校舆情信息的特点、规律、发展趋势,全面客观地作出相应的决策判断,从客观上保证舆情分析研判的准确性。

3.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网络舆情安全预警就是高校管理者对照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指标,对网络舆情产生、发展和消亡具有重要影响的要素进行动态、实时监测,运用综合分析研判技术,对当前网络舆情态势做出客观评价,预测其发展趋势,及时做出等级预报的活动。在综合考虑国际惯例、我国相关管理规定的前提下,网络舆情预警等级一般被划分为:轻警情(Ⅳ级,非常态)、中度警情(Ⅲ级,警示级)、重警情(Ⅱ级,危险级)和特重警情(Ⅰ级,极度危险级)四个等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网络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将为高校决策层针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启动不同等级的应急预案奠定基础,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理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4.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机制。各高校应针对高校网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关键指标。给舆情突发事件的不同种类及不同等级,在日常工作中制定比较详尽的应急方案,详细确定危机处理的领导、内容、流程、方法以及各个舆情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遇到突发事件,能够立即启动,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紧急、高效、有序的开展工作,布控一系列应对措施,以期最短时间内化解危机,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5.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机制。要及时平息矛盾、化解危机,离不开高校管理者对于舆情的主动引导与干预。在网络舆情的日常监管工作中,通过设立新闻发言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意见领袖”等方式,就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澄清真相,主动引导影响高校网络舆情主流方向,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在网络舆情爆发期,建立积极的干预机制。与大学生保持平等对话沟通,指定相关部门及时回应大学生的舆情诉求,把处理的措施及进展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大学生。与主力媒体舆论加强合作,及时引导舆论的转向。在舆情的衰退期,建立必要的跟踪反馈机制,继续关注舆情走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好诱发问题的后续整改落实工作,防止舆情问题的再次反弹。

二、衡量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效能的标准

1.网络舆情收集监测是否全面时效。对于网络舆情内容的监测是否做到全面、准确、及时是衡量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首要指标。对舆情内容进行全面监测,包括舆情监测的范围、类别、总量等各个方面,只有做到监测的全面性,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遗漏掉任何一条可能引发舆情危机的信息。网络舆情监测及响应具有“黄金4小时”的要求。只有关注舆情内容监测的时效性,做到对网络舆情内容的“实时监测”,才能对网络突发舆情进行及时发现和应急处理,而这对网络舆情危机应急处理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2.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否科学准确。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是在前期对舆情信息收集监测工作的基础上,高校舆情研判团队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经过科学、严格的分析研判程序,对舆情信息进行鉴别,最终对于舆情信息的正负性质、特点规律、发展趋势、后果影响进行预判的过程。只有对舆情信息的科学研判,才可以从采集的海量信息中筛选、过滤出有效信息,确定重点监控领域与追踪对象,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可以避免因研判失误出现徒劳无功或者贻误时机的被动局面。因此,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否科学、准确是衡量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关键指标。

3.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是否及时恰当。网络舆情安全预警就是对照预警安全体系指标,发现对网络舆情出现、发展和消亡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对之连续不间断地动态监测、综合分析,对当前网络舆情做出等级预报的活动。综合考虑国际惯例及我国相关管理规定,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一般被划分为:轻警情(Ⅳ级,非常态)、中度警情(Ⅲ级,警示级)、重警情(Ⅱ级,危险级)和特重警情(Ⅰ级,极度危险级)四个等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只有做到网络安全预警的及时、恰当,才能为高校决策层针对网络舆情的情况恰当启动不同等级的应急预案提供条件,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因预警迟缓造成贻误战机,又不至于因预警过度造成草木皆兵。因此,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是否及时、恰当,是衡量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重要指标。

4.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是否高效有序。当网络舆情因各种主客观原因演变成舆情危机时,高校网络舆情应急预案能够立即启动,做到领导有力、组织有序、协同配合、形成联动,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紧急、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布控一系列有效应对措施,在最短时间内化解危机,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这是衡量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基本指标。

5.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是否主动有效。在网络舆情的日常监管工作中,高校管理者应本着以预防为主、防患为未然的原则通过设立新闻发言人、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意见领袖”等方式,主动引导影响高校网络舆情走向,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在网络舆情爆发期,能够及时回应大学生的舆情诉求,澄清真相、纠正问题,让大学生的合理诉求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在舆情的衰退期,能够继续关注舆情走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好诱发问题的后续整改落实工作,防止舆情问题的再次反弹。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是否主动有效,这是衡量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综合指标。

三、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检验与分析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检验

1.日常模拟检验。在构建完成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之后.高校管理者应保持高度临战状态,注重日常对网络舆情监控体系运转效能的检验,最好能够实时选取国内外主流门户网站的典型网络舆情案例进行模拟演练,从信息的采集、分析研判、安全预警、危机应急、引导干预等各个环节对系统的运转效能进行全面检验,以验证体系指标选择的有效性和系统构建的可行性,对演练查找出来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完善改进,确保危机真正来临时有效应对.

2.危机实战检验。尽管平时的演练能够有效检验舆情监控系统的效能高低,但是演练的模式毕竟不能完全模拟舆情危机实际来临时的真实情景,因此到高校网络舆情真正发生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高校管理者一方面要立即启动舆情监控体系有效应对,更应该珍惜舆情来临时检验舆情监控效能的实战机会,做好经验总结,及时改进薄弱环节,以切实提升高校舆情监控系统的效能水平。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分析

整个高校舆情监控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充分依靠先进的舆情监控技术,因此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分析,应该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人工和智能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力求分析结果的全面、准确、客观。

参考文献:

[1]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网络舆情防控(篇6)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相互耦合的结果,它为传统金融业注入了全新的发展思维和理念,也为互联网产业开拓了新型的业务领域和对象。谢平(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或电商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是介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两端之间的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2015年市场整体规模超过10万亿元,其中支付市场规模就达到9.22亿元。然而,伴随机构和产品的数量持续增长、金融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增强,以及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缺失,造成我国互联网金融事件频发,以众筹行业为例,截至2016年,全国各类型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总计427家,全年倒闭、转型及其他(跑路、提现困难以及众筹板块下架等)平台数量达293家,给消费者、企业、社会带来难以估计得损失。

由于互联网金融事件具有互联网快速传播、金融行业保密隐私的特征,导致我国在应对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的防控中捉襟见肘,尤其存在传播途径认识不清、影响程度和范围评估不准、关键人物识别模糊等情况,导致金融运营机构、监管机构应对危机能力有限。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与普通舆情事件差异的基础上,从超网络的视角对互联网金融舆情进行风险识别与管控研究,分别构建了不同级别人物的识别模型、舆论演变模型,以及互联网金融舆情引导策略矩阵,最终从控制、引导、干预三个方面构建我国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防控体系。

二、互联网金融舆情的定义与特征

舆情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针对互联网金融舆情方面,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致的定义,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舆情是指享受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对象对所发生的互联网金融事件信息进行传播与互动的过程。根据互联网金融舆情的发生对象不同,可以分为金融形势舆情和金融事件舆情。其中,前者是指升息、货币政策调整引起的金融市场的波动,如果媒体等传播主体没有正面引导,那么容易引发舆情波动以及相应的资本市场变化。后者是指各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与经营有关的资金链断裂、资金挤兑、金融产品亏损等突发事件,该类事件容易产生大幅度的社会舆论,对相关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指互联网金融事件舆情。

在网络技术发达的当今时代,舆情中信息的不对称性正在弱化,传播方式呈现出快速共享、全面透明、多向传播的特征,与普通舆情相比,互联网金融舆情尤其体现为错综复杂性和难以控制性。

(一)影响区域广

不同特征的舆情事件影响范围和程度各不相同,并且具有行业性、区域性等特征,如某个公共政策引发的舆情事件具有区域性特征,某一产品的质量引发的舆情事件具有行业性特征,而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的影响范围可能会达到全国,涉事对象能够涵盖社会不同阶层,因此影响范围更大。从爆发过程来讲,普通舆情事件以爆发点是唯一的,呈现从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态势,而互联网金融舆情一旦爆发,将会在多地区产生“核裂变”式的连锁反应,在短期内呈现燎原之势。例如,爆发于2015年的“e租宝”事件,涉及金额约745亿元,涉及人数达到了90.95万人,涉事主体遍及全国31个省市区。

(二)处理难度大

基于互网金融具有的普惠特征,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化,造成在不同区域会出现影响程度与范围出现高与低之分。从处理方式来看,各区域政府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联合协同处理。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同质性,一旦一家互联网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很容易波及上下游对象,并且对同类单位和产品造成巨大影响。从处理对象上看,普通舆情事件呈现“线”形特征,关键人物或节点有可能产生在事件爆发的起点,其关键人物或节点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精确定位,而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呈现“面”形特征,容易出现多点爆发的态势,其关键人物或节点的出现时间和节点难进行清晰识别,其识别与防控难度巨大。

(三)涉事主体多

舆情主体包括与舆情事件有关联的人或组织。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普通舆情的参与主体包括制造者、参与者、管理者和旁观者;而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涉事主体一方是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另一方是购买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庞大群体。此外,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由于涉及到违法、犯罪等行为,政府、行业监管主体往往会介入。因此,任何一个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都会涉及多方主体,每一方的角色、人物均不相同,具有错综复杂性的系统性特征。正因为如此,从根源上讲,处理普通舆情事件的目标是平息舆情,但处理互联网金融舆情的目标是解决舆情。

(四)持续周期长

舆情本身具有突发性的特征,不同性质的舆情的持续周期存在差异性,普通舆情事件的生命周期大多呈现“正态曲线”分布(见图1- a),从事件的突然爆发到最终消亡是一个正态分布的趋势,其持续周期一般在3个月以内;互联网金融舆情则呈现“梯形分布”特征(见图 1-b),此类事件发生之后,人们的关注度会持续攀升,并在一定时间段之后,达到一个长期的平稳状态,该阶段会随着事件调查等工作持续很长时间,其长短由解决方案的推出时间决定,最后随着事件解决,关注度会逐渐回落。

通常来讲,普通舆情事件的持续周期大约是三个月左右时间,并会伴随新事件的发生而逐渐消亡,而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的持续周期可能会达到半年甚至一年以上,并且会随着新的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的发生,推动原有事件朝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例如,在2015年发生的“快鹿事件”,从事件爆发到最终立案调查,持续周期达到了6个月。

互联网金融舆情特征的特殊性,导致对其进行风险识别与防控必然不能采取与普通舆情一样的应对措施,而是应该基于传播网络建立从识别到判断、从控制到干预的防控系统。

三、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防控研究现状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的识别与防控方面的研究始于2010年以后,张世晓(2012)认为,金融监管机构对收集到的金融舆情信息可以从定性、定量两种方法角度建立研究分析机制,其中,定性分析主要是对金融舆情主题分类整理和对金融舆情观点归纳整理。定量分析主要包括统计方法和计量方法,统计方法可以实现基础数据统计和对各类主题、各类观点的占比等进行指标设定。计量方法是基于基础数据运用计量分析舆情变化的影响因素。张金凤、王恒山(2013)从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提出对不良金融信息网络传播的管理方法,认为金融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检测部门、网络媒体编辑室,以及通过处理好跟传统媒体的关系获得传统媒体的支持等。谭云明、饶潇(2015)认为网络金融舆情共有“金融市场突发事件、业务表现失败事件、服务缺失与行为失当、制度性弊端”四类,并认为网络金融舆情的处理流程包括信息采集、定量分析、危C预警三个部分,继而提出强化危机意识、加强组织领导、熟悉舆情形成与传播规律等措施。庞引明等(2016)分别从时间节点、时间序列的角度研究了风控模型,指出可以通过大数据集进行试算,并在试算中调整各种参数,就可以训练出适合具体环境和分析目标的大数据风控模型。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范畴可以看出,现有成果多集中在互联网金融舆情的形成机制、处置流程、防范措施方面,部分学者运用统计学等方法实现了情绪识别、影响因素识别等局部防控,但是在传播网络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不足。本文从超网络的角度,试图揭示舆情事件中各类数据的深层次关系,主要达到如下目标,一是理清互联网金融舆情在线上和线下网络中的传播机制与扩散路径,二是构建互联网金融舆情在传播过程中不同类别舆情人物的识别方法,三是建立“控制、引导、干预”一体化的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防控体系。

总之,本文通过对舆情事件主体、传播态势的准确识别方法,以及处理舆情事件过程与控制体系,为政府、企业等责任主体及时应对舆情事件有实质指导意义。

四、互联网金融舆情超网络的构建

Nagurney和Dong(2002)最早提出了超网络(Super Net Work)的概念,指出高于并超出现有网络结构可称之为超网络,Bohannon(2009)认为传统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主要关注事件主体中“人”的信息,但是对于环境、时间、区域等事件的动态属性研究较少。我国相关学者对超网络与金融的关系研究较早,王志平和王众托(2008)构建了金融超网络模型,认为典型的网络是由许多“节点”与连接两个节点的一些“边”组成的。其中,节点用来表示实际系统中不同的个体,连接节点的边则用来表示两个节点之间具有某种特定的关系。李倩倩、刘怡君(2012)将舆论模型的研究从复杂网络进一步扩展到超网络空间中。

相比普通舆情事件的传播机制,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往往是在线上爆发,并通过线上和线下两个网络层面进行同步传播。此外,互联网金融舆情除了受个体影响(心理、观点、行为)外,还受外界环境(政府、法律、媒体等)的影响,将这些因素分别建模为相关子集网络,再聚集成为超网络,对防控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从图2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舆情网络是一个典型的超网络,对网络节点间的亲疏、远近关系的度量,可以研判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引导预期走势的基础。对节点间的度量主要是进行距离度量和连接能力度量,其中距离度量可通过最短路径距离、平均路径长度进行衡量;连接能力度量可通过优先连接进行度量。

(一)节点间最短路径距离

最短路径旨在寻找网络中两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最常用的为Floyd算法,其原理为。

如果一个矩阵D=[dij],其中dij表示i与j的距离,dij>0。若i与j之间不存在连接路径,则dij为无穷大;i与j的最短距离分为是否经过i与j间的k两种情况,可以令k=1,2,3,…,n(n为节点数),检验dij与(dik+dkj)的值,在此,(dik+dkj)分别是已知的i到k、k到j的最短距离,因此,(dik+dkj)就是i到j的最短距离。所以,若有dij>dik+dkj,表示从i到k,再到j的距离要比原来的从i到j的距离短,自然把i到j的dij重写成(dik+dkj)。每当一个k搜索完,dij就是目前i到j的最短距离。将此过程不断重复,当查完所有的k时,dij就是i到j的最短距离。

(二)平均路径长度

平均路径长度(APL)是指网络中所有节点之间的平均最短距离,与之相对的最大距离称为网络的直径,二者共同衡量网络的传输性能与效率。平均路径长度的计算公式为

APL=■■dij

式中dij为节点i和j之间的最短距离。

(三)优先连接

优先连接是指新增加的关注者的观点、心理总是受到权威机构、人物等具有较高连接特征人群的影响,新出现的节点更倾向于与较高连接度的节点相连接。一个新的节点与一个原有节点相连接的概率Πi与节点vi的度ki和适应度ηi之间的关系满足如下关系。

Πi=■

从式中可以看出,优先连接概率不仅与节点的度成正比,还与节点的度与适应度的乘积成正比。通常情况下,越老的节点具有越高的度,但如果一个新的节点具有较高的适应度,在随后的网络演化过程中同样可以获得更多甚至比老节点更多的边。

通过以上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各节点之间的紧密、亲疏程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价值体现如表1所示。

五、基于超网络的互联网金融舆情人物的有效识别

互联网金融舆情具有全国区域性特征,因此要对舆论加以引导和控制,必须要识别出舆情传播过程中的人物类别。根据相关人物在舆情网络中的作用,可以分为“领袖人物、连接人物、扩散人物、一般人物”四类,其中前三类可称之为“关键人物”,不同的人物类型在线下和线上网络舆情传播中起到领导、联系等不同的作用。

(一)领袖人物

领袖人物对舆情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作用,在现实互联网金融舆情分析中,领袖人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互联网传播中起到意见领导作用的具体人物;另一类是对解决互联网金融舆情起到领导作用的虚拟人物,包括监管机构等权威主体。

对具体领袖人物的识别分为两类,一类是线下领袖人物识别,可以根据线下活动的角色进行确定;另一类是对线上领袖人物的识别,可以通过节点超度、超边重叠度、集聚系数、平均最短距离等进行识别。其中,集聚系数应用较广,可以用来衡量网络中各节点的群聚情况。

设网络中节点i通过ki个节点相连,如果这ki个点完全相连的话,将有■条边,而节点i与这ki个节点间的连接边数仅为Ei,则节点i的集聚系数Ci为:

Ci=■

(二)U散人物

扩散人物在网络结构中处于核心位置,分为正面人物和负面人物,负面人物大多为造谣者和传谣者,正面人物大多为辟谣者。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线上和线下的扩散人物可能并不一致,线下的正面扩散人物可以是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线上的正面人物可以是国家权威的社会媒体;线下的负面人物可能是竞争对手或者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线上的负面人物可能是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损失较大的投资者等。

线下的扩散人物较容易识别,对于线上扩散人物,可以利用K-shell值可识别出网络中的扩散人物,并通过计算这些扩散人物之间的距离,防止负面人物舆论的扩大,以及实现正面人物扩散积极信息的范围达到最大化。K-shell其基本思想如下。

假设边缘节点的 K-shell值为 1,然后往内一层层进入网络的核心,先去除网络中度值等于 1 的所有节点以及连边。若剩下的节点里面,仍有度值等于 1 的节点,则重复上述操作,即去除这些节点和连边,直至所有节点的度值都大于 1,把这些去除的节点的 K-shell 值记为 1,也就是说这些节点均处于kls值为1的层。然后依次去除度值小于或等于k的节点及连边(k为整数,k≥2),直到所有的节点都有对应的ks值为止。

(三)连接人物

连接人物是指在网络结构中起到连接作用的人物,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连接的对象包括互联网金融企业、社交媒体、政府部门、行业监管机构、投资者等多个主体,因此在互联网舆情关系体系内众多的人物中识别连接人物较难。

对连接人物的识别通常由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介数指标(Betweenness)刻画节点对网络结构的连接作用及该节点对其他节点对之间信息的控制能力;二是利用BR(Bridging)方法识别网络中重要连接人物。

例如在图4中,节点m和节点o之间的联系,依赖于连接节点m和节点o路径上的其他节点i、q和p,因此,计算一个节点的与其他节点的关联性可以通过计算经过该节点的最短路径的数量获得,这个数量就是点的介数。令b为介数,则节点i的介数为

综上,领袖节点是舆情网络中影响力最大的节点,即连接度最大的节点;扩散节点是K-shell值最大的节点,该节点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介数或BR描绘的则是节点本身对网络结构所具有的全局影响。通过对线上、线下“领袖人物”、“扩散人物”、“连接人物”的识别,可以制定线上、线下不同的引导、干预策略。

六、基于超网络的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防控方法

(一)控制

互联网金融舆情与普通舆情相比,就是在互联网金融舆情的超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关键人物、领袖人物,并且这些人物在超网络中所起的作用各异,因此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难度很大。目前,在舆情控制理论方面,主要有蜂拥控制(Flocking Control)、牵制控制(Pinning Control)两类。其中,蜂拥控制源自仿生学,采用最多的经典模型是Reynolds(1987)模型,该模型按照大自然中鸟群群体蜂拥飞行的特点,通过观察每个鸟的现有邻居来决定其飞行方向。以此模型为基础,Han J、Li M、Guo L(2006)构建了Boids模型,该模型以Reynolds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间谍鸟”来控制群体行为。蜂拥控制能够通过在系统结构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对特定群体行为进行有效控制。

牵引控制是指通过对舆情网络中的部分节点施加一定的影响进而使整个的网络朝着预期的方向改变。对节点的施加影响可以是随机施加,也可以按照相关的目的特定施加。Lu和Wang(2008)基于谷歌对网页重要性进行排序的PageRank算法,提出了计算某一节点是否重要的ControlRank算法,即通过ControlRank值来评定哪些节点是最需要进行控制。节点的ControlRank值(CRi)如下。

综上,互联网金融舆情属于典型的超网络,因此,采用特定牵制的方式进行舆情控制是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利用ControlRank算法能蛲诰虺龆冉洗蟮慕诘憬行控制,进而实现对整个系统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二)引导

1. 引导对象的识别

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传播网络中,共有三类人物,分别是活跃人物、焦点人物和领袖人物。活跃人物活动范围广、活动频率高,其传播的舆情内容能够加速整个舆情事件的发展速度与程度,因此,在舆情爆发的开始阶段要尽可能地降低其传播负面信息的概率,而在舆情的平稳阶段要最大程度地引导其传播正面消息的数量和范围。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活跃人物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类,线上的活跃人物可通过发帖数量、评论数量等进行衡量,线下活跃人物可通过具体的行为数量加以评判。线上活跃人物的可通过节点超度识别,节点超度越大,表明其活跃程度越高,其表率和示范能力越强。

焦点人物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特征的人物,在线上传播中作用明显。焦点人物主要体现为两类,一是负面焦点人物,往往是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的肇事者,主要为线下人物;二是在传播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传播焦点人物,主要为线上人物。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一旦爆发,前者会成为众矢之的,往往会变为沉默人物;后者拥有较大规模的粉丝数量,其言论容易得到较大数量的评论和转发,其看待舆情问题的观点较为精确,而且其观点具有长期稳定、持续的特征。在焦点人物的识别上,负面焦点人物较容易识别。传播焦点人物可通过超边重叠度(Hyperedge Density,Dh)进行识别,其数值越高,焦点人物的程度越高。

领袖人物是整个舆情事件的引领者,其支持率较高,在整个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领袖人物一般分为两类,一是舆情事件本身的事件领袖人物;二是处理舆情事件的权威领袖人物。后者往往是权威机构部门的发言人,对整个舆情事件起导向作用;前者是一般是舆情事件的参与者,往往是舆情受害者的代表。事件领袖人物和权威领袖人物构成直接的对话关系,二者的关系决定该舆情事件解决的好与坏、快与慢。

2. 引导策略的选定

互联网金融舆情网络是一个超网络,每一类人物都存在线上人物和线下人物,由于互联网金融舆情具有区域性的特征,因此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时,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三)干预

1. 干预的舆情主体

在当今各种社交媒体的作用下,舆论的传播除了受社交网络中个体的影响,还受到来自媒体、政府等其他媒介的影响。李倩倩、刘怡君(2012)建立了社会舆论超网络模型,从环境网络、社交网络、心理网络、观点网络共同构建舆情的传播与驱动机制。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按照互联网金融事件的主体划分,可分为肇事者、涉事者、旁观者三类,不同主体的心理、观点、行为共同构建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舆论模型。

其中,肇事者是指爆发互联网金融舆情的经营机构,互联网金融舆情爆发以后,出于保全自己、将损失降到最低的观点,责任较大的肇事者往往采取隐匿藏身、秘密跑路的行为,部分责任较轻者会采取投案自首等行为。涉事者是指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遭受经济损失的群体,当出现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时,对肇事者持有极其愤怒的心理,同时也会出现后悔、自责的心理,涉事者基于各自的经济实力、能力水平会出现孤立无助、内心矛盾等观点,继而出现全体上访、法律诉讼、甚至是暴利破坏等行为;旁观者是指未在互联网金融事件造成损失的群体,该群体包括行业从业者、普通人士等。该群体出于自身考虑,通常对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持有庆幸自己未遭损失、嘲笑、同情涉事者心理,因此会有事不关己的观点,部分旁观者会采取提供法律帮助等行为,但同时会存在指责、建议采取一定措施等行为。

2. 干预的措施

互联网金融舆情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与普通舆情事件相比,解决互联网金融舆情的目标不是平息事件,而是彻底解决事件,因此,必须借助政府、媒体的作用才能得以解决,所以采取的措施也必然以解决事件为出发点。干预的路径是通过外部环境、自身认知的改变引起相关主体心理的改变,进而促使该主体观点的变化,最后达成行为方式的改变。可见,干预的本质是通过改变达成控制。基于此,干预的措施包括隔离、嵌入、重构三个方面。

(1)隔离

从理论上讲,隔离是通过隔离舆情网络中一条或多条负向超边,进而达到改变网络传播结构的目的。在实践中是指隔离互联网金融舆情超网络中的持有、传播负面信息的活跃人物、焦点人物和领袖人物。隔离的方式包括信息隔离和物理隔离,前者是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隔离相关人物的账号、内容等,后者是指对造成极大恶劣影响的人物通过法律手段等实现隔离。隔离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果隔离出错,甚至会引起更大波澜的舆情,因此,隔离必须从系统的角度有理有据,一针见效。

(2)嵌入

嵌入是指通过在超网络中嵌入一条或多条正向超边,进而达到通过增加正向超边数量影响整体舆情态势的目的。嵌入的方式主要有信息嵌入和人物嵌入两种,信息嵌入包括以新闻会、媒体文章等形式适时一些真实信息,进而对舆情态势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人物嵌入是指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发展过程中,引入一些权威的政府、法律、权威机构等领域的人士,让其传播特定信息的目的。在运用嵌入策略时,嵌入的时机、内容至关重要,嵌入内容的传播程度和范围直接可以影响到嵌入结果。

(3)重构

重构是指通过改变超网络中的负面超边和正面超边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进而实现对整个互联网金融舆情达到整体防控的目的。重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重构前应该制定具体的重构策略和紧急情况出现时的备选措施,尤其针对全国性的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进行重构时,必须考虑到区域联动,做到行动一致、目标一致、方法一致。

七、总结

本文通过借鉴相关学者对网络舆情研究成果,结合金融舆情的特性,得出互联网金融舆情的传播机制、人物识别方法、风险防控措施等,并进一步提出了针对互联网金融舆情的监测和引导策略。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讲,本文的研究仅仅是互联网金融风险链条中的一环,为了有效地监测网络金融舆情,还应该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互联网金融舆情的监测平台系统,将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危机预警三个层次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建立舆情事件数据库,将消费者数据、宏观经济数据、金融产品数据等融为一体,为深度的信用评价、产品定价等大数据挖掘服务。

参考文章:

[1]You You Lu,Xiao Fan Wang. Pinning control of directed dynamical networks based on ControlRan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Mathematics, 2008(08).

[2]李倩倩,刘怡君.基于超网络的社会舆论演化及应用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

[3]谭云明,饶潇.网络金融的舆情引导策略[J].重庆社会科学,2015(07).

网络舆情防控(篇7)

此文为沈阳市教科工委课题研究成果。

G206;G647

近年来,3G、4G 移动网络技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的新宠,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让社会舆论迅速向校园渗透,这给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制定科学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的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传播公众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问题时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观点、意见、态度和情绪等。高校网络舆情不但具备一般网络舆情的规律,还因其发源于知识性和开放性较强、人群聚集性较密的高校,又有其独特性。密切切分析和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并积极合理引导,对建设和谐与稳定的校园环境,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等,大有裨益。

(一)维护高校校园稳定和谐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如不能正确引导,小则会引起恐慌、骚动,大则会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高校也同样如此。众所周知,高校人才密集、知识爆炸、思想多元、言论自由、交流频繁。大学生因生活学习环境单纯、自身经验不足、阅历浅等因素,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动摇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

网络舆情是一种新的社会思想文化载体。积极的网络舆情可以鼓舞人心,消极的网络舆情则会起到煽动、激发矛盾的作用。同理,高校的网络舆情,若能积极引导、及时应对,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言论、评价等,则能鼓舞和启迪广大师生、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完善高校制度建设,促进高校内涵建设。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j舆情应对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在高校范围内形成、演变和扩散,并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众意见和态度,成为大学生对热点、焦点问题发表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成为高校民意的集中体现。大学生们社会信息的获取,大多数是来源于新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必须主动应对、高效引导,建立并完善全方位的高校网络舆情快速应对机制。

(一) 转变网络舆情管理理念,占领与利用新媒体阵地。现代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QQ 和视频分享网站等新媒体来了解社会、表达诉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时刻关注这些新媒体所提供的平台,转变舆情管理理念,在掌握学生心理、生理、学业成长过程与特点的基础上,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方法悄悄地观察和接近他们,利用新媒体适时开展渗透式教育,让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价值导向。

(二)建立网络舆情处置机构,完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要想科学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并对其进行高效的研判和引导,就必须健全高校各项管理机制。

1.建立网络舆情处置机构

目前许多高校的网络舆情处置由宣传部、学工部、保卫处、校团委等分头负责,人员分散,责任主体不明确,专业化程度和信息共享程度低笔者认为,可以由某个部门牵头,成立一个专门机构,配备具备专业技能的网络评论员、网络信息员、网络监管员等,专门从事网络舆情研究、监控和管理工作。

2.建立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指的是从舆情危机征兆的出现,网络监管员等相关人员为防止破坏性影响、破坏的发生而采取的有效防控行为。建立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应首先明确危机研判标准和不同等级的预警方案; 其次,要密切注意舆情危机的发展动态,做好危机处置的准备,明确责任人和处置步骤; 最后,要有向上级部门反馈信息的渠道,明确上报的标准、程序、时间等。

3.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机制。

网络监管员要根据预警方案,将危机定性。舆情危机产生后,舆情处置小组要深入剖析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发展态势,找到解决危机的初步工作思路。要根据舆情危机的级别,启动相应的预警方案,各司其职,完成处置。要及时跟踪舆情处置后的网络动态,通过各种校园媒体或新闻会等向学生和社会反馈处置进展。

(三)培养校园网络舆论领袖,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方向

所谓“舆论领袖”就是经常在网上发表个人意见和评论,并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人。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校园“舆论领袖”,高校网络监管员可以在高校中挑选成熟理性、德行兼备、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的学生干部、党员、青年骨干教师等来当校园“舆论领袖”,在大家所熟悉的校园网络上,逐渐培养他们的人气。从而促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校园“舆论领袖”,正确引导校园舆论导向,正确引导舆论。

(四)尊重和维护学生主体权利,疏通学生利益表达渠道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虽然网络舆情发展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利益,给学生足够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个保护权益、言论自由的文化氛围。

(五)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打造新媒体下和谐校园

网络舆情防控(篇8)

重要会议于3月18日-24日在北京召开,区委网信办按照市委、区委工作要求,积极做好网上宣传引导、舆论调控管控和网络安全防护工作,营造我区良好网上舆论氛围。

一、突出主题宣传,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按照市网信办和区委宣传部的安排部署,全区政务微信、微博、网站全面飘红,宣传标语和公益广告广泛传播。各平台积极转载大会程序性报道、评论员文章以及网上展厅、H5页面、主题小游戏等新媒体产品,共各类信息260条。

掌上蓟州微信公众平台、蓟州政务微博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五年发展点滴印记”等专题专栏,广泛宣传全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广大干部群众以优异成绩喜迎本次重要会议召开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示全区党员干部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崭新风貌。大会期间,以某某等为主题,准确转载新华社播发的大会程序性报道、有关发言和报道,集中展示全区党员干部群众集中收听收看本次重要会议开幕会的热烈场面,精心设计网页主页,及时做好更新,深入宣传本次重要会议精神,充分反映大会团结、开放、民主的热烈气氛。

强化网上引导,组织各镇乡各单位网评员积极开展跟帖引导,在微博、微信、社区、论坛等环节做好网上解读。本次重要会议期间,完成市委网信办指令4次,对为鼓掌、为点赞、“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网上展厅、手势解锁新知识等链接进行转发,在区内各新媒体平台推送30余次,总浏览量达8000次,跟贴、转发和点赞450篇次。

二、做好网上舆情监看,确保网络空间清朗可控。

3月17 日起,区委网信办进入最高级应急响应,全办每天安排50%力量值班值守,关键岗位24小时在岗,实行网络安全事件和突发舆情零报告制度。

对网络舆情实行24小时监控。每日《舆情监测日报》,通报敏感信息5条。发现舆情第一时间通过“值班”微信账号与各涉事单位、镇乡的网信干部取得联系,建议及时处置,密切关注舆情发展。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谣言、有害信息,充分利用蓟州官方微信公众号和蓟州政务微博及时进行纠正,回应网民关切,确保网上舆情平稳。

三、强化安全防护,及时修补漏洞。

本次重要会议召开前,区委网信办积极申请由市级安全防护力量对我区六个重点党政机关网站进行远程监控扫描,协助进行防护。联合公安分局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潜在风险,对我区供水、供电、供热等部门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再检查,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网络安全意识。

与此同时,下发《服务保障重要会议网络安全应急协调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全区各有关单位组织好本系统、本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专项检查和风险评估,及时报送责任人和信息表。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组织全区网站、微信、微博广泛深入地宣传本次重要会议精神,加强议题设置,积极转发转载解读文章和重要社论。创新宣传方式,通过H5页面、微视频等形式提升宣传影响力和覆盖面。

网络舆情防控(篇9)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舆情自身的导向性将会明确社会的导向,而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是社会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对于网络舆情的影响中也应当体现出调控力和约束力。但是就目前时期来说,政府部门对于网络舆情的控制力还体现出弱势,而要完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疏导舆论正向传播的职能,首先需要克服三个方面的阻碍,即1、知识盲点,很多政府的相关人员对于舆情监控的知识非常匮乏,同时相关政法即宣传部门都缺少核心技术人员;2、监管不足,对于网络舆情除了需要有效的监控以外,还需要完成信息的收集以及后期的处理操作,最后对于信息进行反馈和建议,但是目前很多政府部门在这方面完全缺乏,导致监管不足的问题;3、公信力不足,因为很多网络舆论与政府部门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而很多政府部门在公信力方面严重缺乏,从而导致对于舆论引导会被认为是一种辩驳,从而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

二、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监控疏导的措施

1、主动面对舆情。网络舆情被誉为社会的“第四影响力”,是目前信息时代下关注度最高的产物,而近些年来,我国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随处可见,例如各类网络言论以及曝光。而需要面对的内容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对于舆情的认知度,国内大部分网民趋于年轻化,这也让一些领导对于网络舆情的认知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决定网络仅仅是一个娱乐工具,所代表的东西都是负面且主观的不具有可信度;其次是对于网络舆情的重视度,对于网络的反映过于忽视;然后是缺乏直视意识,害怕网络,对于网络的报道和曝光是否恐惧,害怕担当责任,故意回避网络等等;最后是缺乏反映,对于舆情搪塞敷衍,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其一,不好说,不知道如何说起;其二,不屑说起,对于网络舆情反应较为冷淡,同时对于关键问题一笔带过,闪烁其词,所以主动客观面对舆情,是政府部门乃至各个领导干部首先需要体现出的意识。

2、精于处理舆情。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奎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由此可见舆情的重要性和导向性,而目前基于网络来说,舆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政府部门则需要精于处理舆情,即可以通过消除舆情思想中高端封建性,同时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度,根据社会事实进行客观看待舆情,同时对于不实的舆情及时辟谣信息,并与新闻媒体合作完成报道和演说宣传,保证在负面舆情在尚未形成规模的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引导。同时在处理和引导过程中,可以让新闻媒体或者评论员进行阐述,为后期工作开展留有余地。

3、加强关注舆情。对于网络舆情而言,可以体现出双面性,即一方面反映的是目前社会舆论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舆论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反应干部工作以及作风的问题,所以关注舆情是每个干部约束自身,提升自身自信的一种途径。即可以通过信息搜集部门的建立,配合宣传部门工作,对于与政府公信力及形象管理的舆情或者焦点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并且及时完成处理。

网络舆情防控(篇10)

前言

打造健康且富有活力的校园媒体,减少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的发生,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是当今校园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网络社会环境下,需要校方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完善校园网络舆论监管机制,有效解决校园网络的舆论危机。

一、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的特点

1.传播内容更加多元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提高,校园网络舆论的传播内容也不断向多元化发展,其中传播信息的类型主要包括沟通型、请教型、建议型、求解型以及发泄型。虽然有些学生在某些信息时,并不是刻意将事情放大,只是一时兴起,但是如果引起其他学生的支持和反响,则会使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对校园秩序带来不良影响。

2.传播速度更快

网络的高度共享性及多种传播途径,是网络舆论传播速度快的主要支撑。网络的多种传播突进,可以使网络舆论通过校园网站、社交网站及校内论坛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和扩散,而网络资源共享可以使网络舆论跨越时空的界限,使学生通过各种交流平台实现互动[1]。

3.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深

校园网络舆论危机一旦发生,就一定会引起网络平台中活跃成员的关注,并经过其进一步的加工和传播,使舆论危机迅速扩散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由于这些论坛活跃成员平时受关注的程度都比较高,所以经其转发或传播的舆论危机定会受到广泛的转发及跟帖,从而使危机范围不断扩大。网络不但使危机的传播范围更广,同时也加大了危机控制的难度,导致校方无法及时对危机加以有效控制,致使危机造成的危害不断扩大。

二、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处理对策

针对以上对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特点的分析,对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的传播速度及范围有所了解,下文针对这些特点,并对乘务学院关于学生教室卫生微博事件的应对处理方针加以借鉴,从而对如何有效预防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的发生,及完善危机应对机制提出建设性意见。

1.乘务学院关于学生教室卫生微博事件始末

事情的起因是由一名学生11月14日下午发出的一则微博引起的,该学生在微博上发出教室卫生脏乱的图片,并且指责乘务学院的学生不注意教室卫生的问题,并在2日之内被80多次的转发和无数的讨论,此次舆论危机对学校形象和秩序,以及学生之间的团结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针对这一舆论危机,乘务学院很快拟定了解决方针,提出口水战没有任何意义,行动能说明一切,并积极应对:不以“口水战”解决问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同时,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袒护学生,不否认自己学生存在的不足,认真听取来自于广大师生的建议和意见,并开展一系列校园清洁、美化校园等活动,既教育了学生,也为营造美丽教室、美丽校园贡献了力量,从而对于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应对处理对策

2.1构建健全的预防机制

从乘务学院关于学生教室卫生微博事件可以看出,对于校园网络舆论危机发生或事态扩大之前,如果能够构建健全的预防机制,将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危机所造成的危害。而构建健全的校园舆论危机预防机制,首先要对校园舆论信息加以收集,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其次,要对收集到的舆论信息加以细致分析,总结舆论发生的机缘,并预测其发展的趋势;最后,制定详细而周密的舆论危机预警方案,并做好危机处理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危机出现时,采取准确的应对方案[2]。

2.2完善舆论监管及应急联动机制

对于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监管机制的完善,首先要提高网络人员的技术能力,加强监控设备的创新和完善,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真诚的交流平台;其次,对于校内网站及论坛上的信息予以及时监控,并删除不良信息,防止此类信息造成不必要的危害;最后,有效把握舆论危机的全程信息,掌握危机发展的细枝末节,并积极争取危机中的话语权,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2.3做好网络舆论危机处理的善后工作

校园网络危机处理的善后工作,是与危机应对处理工作同等重要的,虽然通过一系列应对措施,使舆论危机得以平息,但是无法保证各种危机不会再次发生。做好舆论危机善后工作,首先要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明确危机发生中各个部门及个人的责任,并对其加以相应的奖赏及惩罚,重塑学校积极正面的形象;其次,修复舆论危机给学生及社会带来的创伤,并拟定危机回复计划,消除危机给学生心理上带来的压力和阴影;最后,加强各项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演习,并成立危机演习小组,培养学生应对危机的意识,加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手段[3]。

结论:综上所述,校园网络舆论危机不仅传播内容十分丰富,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也十分广泛。因此,校方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对校园舆论危机采取足够的重视,并从构建健全的预防机制、完善舆论监管及应急联动机制以及做好网络舆论危机处理的善后工作等方面,对校园舆论危机加以有效预防和处理,从而有效防止校园网络舆论危机事件的发生,及其所造成的损失,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网络氛围。

参考文献

网络舆情防控(篇11)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44-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的迅速发展,在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态的同时,网络也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网络执政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无法回避的一个全新的现实课题。网络媒体催生了媒体民主化,使民意、民权拥有了自由表达的平台,它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改变了原有的执政环境。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网络舆情有效预防与处置成为地方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也将成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网络已成为社会舆论发源地及民意主要载体

(一)中国互联网异军突起

1969年世界第一个网络的雏形ARPANET在美国诞生,RPANET即美国军事网。1990年6月,美国原用于军事研究目的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标志着网络时代的真正诞生,从而使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截至2011年底,中国的网民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1.8%,中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其中微博客用户数量近3亿,政务微博达到50561多个。尤其是2011年是政务微博的元年,政务微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党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网络在媒体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正在担负起新闻宣传主力军的作用。网络媒体的兴起为百姓接受信息、评论实事、发表意见搭建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平台。

(二)网络媒体功能特点分析

1、网络媒体功能完备、特色鲜明

网络媒体在党和政府的危机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媒体对突发事件乃至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其功能体现在: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社会预警;安抚民心;引导舆论;上下沟通。因此,网络媒体被称作突发事件中的“防火墙”、“减震阀”和“稳压器”。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2、网络媒体的特点

网络媒体的特点体现在:快,以秒计算,时效性强;新,“多媒体”、“超链接”优势突出,技术新;双向、互动、共动,形式新;全方位、全天侯、多角度报道;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影响深远;作用强,控制难。

(三)网络舆情反映大量社会热点

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舆情则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而网络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一个舆论超强磁场。某个突发事件在网上刚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舆论,把地区性、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问题,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甚至变成需要中央政府出手干预的公共事件。很多突发事件只要涉及官员、警察、城管、司法、央企、富人、下岗工人、小商贩、农民工、房价、物价等敏感因素,很容易引发铺天盖地的舆论声浪。在这种形势下,追踪研究网络舆情,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和“痛点”,找到官民对话和互动的桥梁。

二、 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相对较为突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会矛盾通过网络舆情可能进一步扩散。由于网络传媒的不可控特点即源头上不可控,传播速度上不可控,内容信息的真实性与多样性上不可控以及在传播的规模与效果上的不可控,决定了网络舆情对于政府管理具有双重影响。

(一)积极正面影响

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其次,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公共管理环境;再次,有益于政府开展危机管理

(二)消极负面影响

网络舆情如果处理不当,会对政府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网络使政府在管理信息的披露和方面的主动权受到了极大出击;二是造成民众与政府间的隔阂;三是危害公共管理秩序。

三、 网络舆情的源头、特点及演变

(一)网络舆情的源头与特点

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源头是:新闻报道、微博、跟帖。网络舆情的特点体现在: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易变性,非稳定性,直接性 ,突发性 ,非主流性 ,负面性,虚拟性 ,仇富、仇官、仇富倾向等。

(二)网络舆情的演变

议题的出现:通过的分析2009年以来较为著名的网络舆情案件,网络舆情形成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公共事件发生,随后公众在网络论坛、博客或者社交网站等公共平台上对该事件进行描述、议论、揣测、分析。如四川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浙江杭州“飙车案”、湖北巴东“邓玉娇案”,湖北石首骚乱,高考状元造假事件;第二种,针对政府提出的具有争议性的政策进行讨论,如上海市“户籍新政”、陕西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第三种:由地方政府官员的不当言行引起的,如河南郑州市副局长“替谁说话”事件,河南灵宝市“王帅案”以及云南晋宁县躲猫猫事件。

议题发展为舆情:某个议题发展为舆情,离不开以下几种因素:首先,事件本身往往具有突发性与公共性的特点。比如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在上下班的高峰期,一辆公交车突然燃烧,现场惨不忍睹,该事件已经超出了社会新闻;又如重庆高考状元造假事件,这一事件已经挑战了高考公平的底线。其次,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点,尤其在Web3.0时代,网络活动的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分享”更加方便和频繁,这些网络传播本身的特点造成了热门话题的高跟帖率、高转载率,从而导致了议题迅速扩展为网络舆情;第三,政府的处理不当,会激化舆情,最典型的是湖北石首市骚乱,警方对于青年厨师涂远高的非正常死亡未能给出令家属和公众信服的答案,在新闻会上语焉不详,这样的暧昧态度激怒了网民,从而引爆网络,最后舆情扩大到骚乱这样的。

四、地方政府科学有效预防、引导与处置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把握网络舆情应对的总体要求

应对网络舆情的总体要求应体现:四早 ,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沟通;四讲,即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四个第一,即预防第一,公众第一,公开第一,时间第一。把握网络舆情处置的黄金4小时法则,尤其是针对微博应将反应时间压缩为黄金九分钟。

(二)重点做好八项工作

1、健全完善网络舆情处置长效机制

健全和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网络舆情预判预警机制、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以及政府部门间协作交流机制。

2、从源头上防范负面网络舆情,特别是舆情热点事件的发生

注意解决实际问题,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把问题解决在当地。

3、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判并制定预案

做好舆情的收集与整理、分类处置预案、周期性舆情预研判、突发舆情分析研判工作。

4、注重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联动,形成主流舆论强势

5、处理好与新闻媒体的关系

6、正确对待负面新闻,有效引导负面舆论

7、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引导网民自我教育

8、加强网络宣传员队伍建设,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

(三)网络舆情应对要积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以堵为主,向以引导为主转变,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开明度;二是从被动应付,向主动预防转变;三是从突发应急,向常规常态转变,形成流程是操作模式。

(四)网络舆情应对要掌握三种方法

一是新闻跟帖法;二是评论跟贴法,如事实澄清法 、观点批驳法 、 正面引导法、正面造势法 、热点转移法;三是封堵删帖法,如删帖、割断搜索引擎、正面信息往前放(SEO)等。

网络舆情防控(篇1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30-02

当今,大学生是网络媒体的主要参与者,在网络舆情的产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建设完善的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构建畅通的信息渠道,对当前高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模式转型中社会矛盾凸显使网络成为大学生传播舆论的热点

我国正处在经济格局调整的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日益凸显,衍生出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就业问题、、贫富差距扩大、法制建设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都是大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在各种思想和新闻报道的影响下,使大学生群体敏感度不断提高,他们通过微博、微信、QQ等网络渠道参与话题互动,传播舆论热点。由于在思想认识、观念、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各种思潮互相影响碰撞,加之网络的负面效应和新闻媒体的不实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现状开始产生不满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因没有及时得到引导和解决,在感性因素的催化下,他们往往借助网络宣泄不满,深刻影响着校园良好的舆情环境。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使网络成为大学生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

从当前情况来看,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重视程度不够,监管不力,管理主体不明确,缺乏专门的校园网络舆情干预机制,又没有配备专门人员从事网络舆情的监督、引导和应急工作,造成突发事件信息收集与报告上的被动。

大学生言论需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约束,尤其针对社会、校园中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学生应对其发表的意见、看法担负责任。目前,大学生言论仍然缺乏考察和监管,在校方舆论相对滞后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会存在有意或无意歪曲实事,在公众平台发表不负责任的信息,散布、传播不实言论,管理部门又很难及时进行干预和解决,不良舆情一旦发生,通常应采取简单的“疏、堵”方法,不能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适时回应他们的各方诉求,促使事态和舆情升级,为矛盾加深埋下伏笔。

(三)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使网络成为大学生主要传播途径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具有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情绪容易波动,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特点。由于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个人经历和认识的不同,使他们看待社会责任、就业压力、经济负担等问题不够客观深刻,遇事欠思考易冲动,容易受到外界的感染与冲击。

随着高校逐渐向社会化过渡的进程,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评优评先、入党推优、奖助学金的评定、学贷的发放、宿舍管理等在问题是其关注的焦点,看待这些问题各有不同,有些学生存在不满情绪,诉求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借助网络泄愤,不及时处理积压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主体多、范围广

大学生舆情传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舆情的产生、消费及传播主体较多,且范围覆盖十分广泛。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社会参与度较高的群体,对不同的事件会持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但由于分析能力欠缺,看问题不深入,再加上自身情绪落差大,自控能力不强,其言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负面信息的影响下,容易对校园舆情产生不良后果。

(二)传播渠道多样化、影响大

当今,网络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且网络具有传播的高效性和时效性特点,影响力较强,大学生舆情的传播渠道处微信、微博、QQ外,还有校园信息平台,传播渠道多样化。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为例,为了便于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广纳建议,学校特别在校网上专设了“留言献策”专栏,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登录账户进入系统,对学校各个方面可以发表言论、提出问题、留言献策、参与话题互动,不仅加强了校方与学生的沟通,使学生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全面了解,加强监督,还可以使学校及时掌握学生思想、言论动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校园舆情向恶性方向发展。

此外,该校各系各班建立了QQ群、微信群,通过这类传播手段传达校方、系部各种通知精神,让学生随时随地得知信息,针对有关社会、校园、班级等热点问题,学校班级师生可以通过聊天群及时答疑解惑、进行沟通,为构建一个良好健康的大学生舆情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有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突发性问题

在大学生的突发性网络舆情中,突发性问题通常毫无预兆,容易使学校措手不及,基本上涉及国内外、校园重大新闻或者是焦点问题,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快速、广泛和爆炸的特点,对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具有不可估量的危害性,此类问题一般都属于自发的集群。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预谋性问题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具体表现为有组织、有计划,涵盖群体范围广,且周期性长,高校如不及时采取疏导任其蔓延,态势将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就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冲击,危害社会及校园的安定团结。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反复性问题

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传播具体表现为规律性强的特点,舆情传播通常与自身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内容主要会涉及学校管理、教学、基础设施配置、校园生活、师资力量、评优评先、入党推优、奖助学金评定及各类收费等问题,这类问题是他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如学校不予以重视,从根本上排除隐患,就会直接导致严重后果,进而破坏正常的校园秩序,危及校园安全。

四、大学生良好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的建议

(一)完善网络监督机制,重视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干预

高校突发事件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高校宣传部门、网管中心应当与地方网管部门、公安网监等政府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及时掌握大学生信息动态,做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干预,确保网络舆情信息的处理全面及时,发现舆论征兆,分析发展变化的趋势,便于校方采取有效手段,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建立舆情甄别与分级机制,专人专管,把高校收集来的各种舆论信息进行归类完善,系统整理、判断,对突发事件可能形成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有助于学校提早做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预防工作。

(二)建立舆情应急体系,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处理工作

高校内外多种因素是导致突发事件的主要诱因,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大学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始终与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立舆情应急干预体系目的是将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控制舆论制高点,防止流言、谣言或妄言的传播。

构建高校处理突发事件舆情应急和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一方面,学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加强校园网络言论的监控与干预,明确校内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处理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培养网络舆论的疏导人才,建立专门的网络舆论引导人才队伍,提高专门人员对于日常事件发展动态的处理能力、引导力和感染力等,使之成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导力量,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影响力,引导学生开展正确的网络舆论,使网络舆情朝常态发展。

(三)优化舆论引导联动机制,全程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

近几年,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高校突发事件十分关注,这就要求高校不仅与各方紧密合作,构建全面的舆论引导联动机制,还要对其进行不断优化升级。校园突发事件的产生一般都是由于应对处理滞后,信息公开不及时,所以才导致谣言散布,使学校陷入舆论的被动中,对校园舆情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校园突发事件具有深远的危害性,提高突发事件的舆论应对能力,营造和谐的舆情氛围,是新时期下对高校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考验。学校宣传、保卫等部门应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防控小组,对各种事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规律,一方面有助于维护校园安定团结,另一方面也是推动大学生网络舆情良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全程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健全信息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主动接受学生监督,在信息公开的同时也要做到严格管理,既有透明度又有权威性。其次,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处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方法要多样化,使校内外各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各类社会力量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形成合力,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提升大学生网络舆论管理水平。

(四)认真总结与持续关注,优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精选范文
相关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