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与交流范本十二篇

时间:2023-05-26 18:15:42

人际与交流

人际与交流(篇1)

开幕式上,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刚向台湾代表赠送了刻有“两岸家教会议。嘉大功高志伟”的陶器工艺品和甲骨文图案的纪念品:甘肃省家校合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定西市教育学会会长崔振邦赠送了精湛的书法作品和六米长的剪纸作品《富春山居图》;江苏省淮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赵云将画有淮安名胜古迹的绘画作品赠送给大会: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的责任编辑解琳赠送了布糊画《美艳》;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梁东标赠送了具有广东特色的工艺品:嘉义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暨研究所副主任兼系主任曾迎新回赠了“情义永驻”的手工艺品和具有台湾特色的纪念品。

赵刚秘书长在致辞中说:“1998年开启以来。海峡两岸家庭教育研讨会已经举办了十六届,经历了几任校长,足见两岸人士的恒心、信心和对事业的执着。我们的事业有生命力,在于学科服务的对象明确,有市场需求。我们正处在社会高速发展时期,曾经为事业全力打拼的人开始反思,一个人的幸福其实取决于自己的家庭。家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幸福指标,从事家庭领域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前景,我们的工作是造福于家庭的。两岸的交流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几年来,大陆代表团从台湾同行中学习了很多。祝愿两岸的研讨会越办越好,造福两岸的家庭,造福于社会。”

研讨会期间。来自美国的两位学者做了专题演讲。目前担任伊利诺州立大学成瘾研究学系助理教授的Dr.Mark T.Blagen长期从事药物成瘾的研究与实务,他的演讲很有见地。伊利诺州立大学咨商与心理学系教授杨瑞珠是台湾华人十六种性格测验工具的开发者,她所做《阿德勒心理学在华人社会的应用》的专题,带来了强烈的互动。

研讨会的主题论坛分别是:新北市政府家庭教育中心主任林玉婷、新北市立清水高中校长钟云英所做《“家庭教育规划与推广”之研究与实务相关议题——新北市家庭教育政策与发展》;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副教授赵文滔所做《“家庭与小区预防与咨商”之研究与实务相关议题——学生辅导工作中之跨领域系统合作:挑战与建议》;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教授郭丽安所做《“家庭与婚姻咨商”之研究与实务相关议题——家庭中的多元性别教育与咨商》;杨瑞珠教授所做《“学校辅导与咨商”之研究与实务相关议题——亲师咨询:二十一世纪的省思》。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多元的观点。

此外。台南大学咨商与辅导学系副教授蔡丽芳的《“家庭与小区预防与咨商”之研究与实务相关议题——丧亲儿童悲伤治疗》、亚洲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兼副校长柯慧贞《“人际创伤与修复”之研究与实务相关议题—婚姻适应,个人与他人取向及妇女的产后忧郁》等论文都很有见地、有创新。

在环节。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戴育红以《广州市中小学生学业习得性无助感及学习焦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为主题,通过对1564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广州市中小学生学业习得无助感及学习焦虑方面的总体状况,着力研究消除学业习得性无助感。缓解学习焦虑的有效对策:上海小矮人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志敏的《生态群组与家庭创伤修复一专业机构介入小区之实务解析》,通过案例简述力图表明:在社区中进行广泛的专业性“生态群组”是“家庭创伤”修复的有效手段: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彭建兰对704位中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亲子沟通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孩子的成长,提出“良好沟通。助子成功”: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蒋亚辉所做的《大学生视野中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提出要加大力度,关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并引导他们掌握志愿者服务技巧,创新志愿者服务的新形势。吉林省松原市教育学院教授毕凤祥在《家庭教育中“亲邻关系”的缺失与应对》中提出“亲邻”关系问题,希望共同研究,让“亲邻关系”在孩子的成长中进一步发挥正面作用。

来自大陆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咨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在研究与实务的整合方面给人以深刻启迪。如赵刚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李向晔等的《留守儿童与祖辈关系的问题、特殊及对成长的影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曹萍的《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崔振邦会长等的《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功能弱化问题及改进策略——基于西部地区的调查研究》,赵云副主任的《隔代教育社区分类指导之我见》,北京红黄蓝儿童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赤民、父母课程部总监王晶等的《缓解2-4岁幼儿入院分离焦虑的实践研究》,解琳的《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对家长委员会职能的探讨》等。

人际与交流(篇2)

大会调动了多方积极因素,实现了中国科协、江苏省科协、张家港市科协的上下海智工作联动,科协系统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结合,国内科协和海外科协以及20多个海外科技团体的工作合一,国内科技需求和海外创新资源的有机对接,充分发挥了科协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了与海外科技团体及海外科技工作者的信息沟通、需求联系,搭建了国际科技交流与人才智力合作的服务平台,实现了人才、技术、项目、资本的碰撞融合,展示了科协集聚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项目和全球创新资源的软实力,达到了海智工作拓展新空间、提升新层次、开创新局面的工作要求。

张勤表示,近年来,江苏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2012年,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5%,53项通用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省份第一;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江苏已成为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

张勤对江苏省科协在海智工作中取得的成效给与了充分肯定。他说,江苏先后创建了12个中国科协海智工作基地,18个省级海智工作基地,基地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在海外建立了10个海外科技人才服务工作站,建成中国江苏国际科技资源转移网络服务平台,成立海外智力服务学会,建设海外科技人才之家,为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构建以集聚国内外高科技人才、创新资源服务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工作网络,促成了一大批高层次产学研合作项目,产生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全省科技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海外人才智力和创新资源做出了贡献。

陈惠娟在致辞中表示,江苏省科协积极顺应江苏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大力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紧抓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这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要素,将实施“海智计划”作为推动全省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以创建海智工作基地为基础,以培育国际化引才品牌活动为重点,以建立健全海智工作体制机制为目标,积极探索海智工作新模式,形成了江苏特色的海智工作品牌。

张家港市是全国惟一的部级县级海智基地,当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智工作,将海智计划作为构建苏南人才特区的重要抓手,与当地人才部门、创新创业载体形成紧密合作,为积极引进海外引才提供了重要平台。中国(江苏)国际科技交流与人才智力合作大会召开,必将为张家港市乃至苏南地区区域人才的构建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全省的两个率先的实现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

开幕式上,江苏省科协发起筹建的江苏省海外智力服务协会正式成立,徐州市、盐城市、宿迁市等18家省级海智工作基地授牌,中国江苏国际科技资源转移网宣告建成并对外推介。

人际与交流(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29-02

一、课题研究背景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作为校方,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工作不好找。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在市场化的就业环境中,毕业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不足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传统观念认为,毕业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其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于是,高校教育中往往单方面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忽略其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目前,多数大学的课程体系中都设置了通识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教育部规定的政治思想类、语言工具类、体育类、计算机类等。但是,企业需要的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组织协调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奉献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课程在很多院校却是缺失的,这无疑在客观上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值得庆幸的是,我院早在2005年就将“人际交流与团队合作”作为了所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并且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认同。

《人际交流与团队合作》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了大量的毕业生,我们具备了进行该课题研究的调查分析对象。通过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合实际教学,开展“人际交流与团队合作”课程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一方面提升课程的教学研究,更重要的是不断进行教学改进,从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课题研究与实践

1.调查问卷设计。将问卷结构分为6个部分:(1)学生对课程教学目的了解程度;(2)课程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关联程度认识;(3)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期望和接受程度;(4)学生对目前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和目前教学方法的弊端;(5)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同度;(6)学生对课程体系的意见建议。

2.调查结果分析。本次调查对象分为2大类,一类为毕业1年及以上的职场中人,另一类是即将毕业的2012届毕业生,为标注方便,分别用“一类对象”与“二类对象”记录上述两类对象。

对图1所示结果分析,可以发现,一类对象的各项评价普遍高于二类对象。由此认为经过社会实践体验后,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高于初涉职场的学生,也就是说,该课程的设置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是有益的,且毕业生的认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的。

3.课程改革实践。通过分析,发现了课程认可度有随着时间推移而提高的趋势。但是,如果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就得到较高的认可度,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会被调动。基于此目的,对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整合与教学方法改进。(1)整合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内涵。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际交流和团队合作的本质,学习人际交流手段,良性人际关系的建立、保持、增进,人际冲突和人际遵从等,学习必要的公关礼仪,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了解团队的相关基本认识,学习如何把握团队协作的心态,在就业及工作过程中达到各种人际目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顺畅的团队合作,从而能理性的择业,顺利的就业,积极的创业,营建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增加成功机率。该课程现原先教学内容包括:人际交流与团队合作概述、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影响人际关系的若干心理分析、人际交流测试与剖析、人际交往手段或途径、人际冲突、就业应聘过程中应注意的人际交流问题以及团队合作概述及策略等内容,突出了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意识。通过观察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以及走访毕业生,发现多数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奉献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亟需提高。因此,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把上述能力培养纳入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内涵。(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要实现课程理念潜移默化融入学生思想认识,首先要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改变课堂教学单纯知识传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该课程的教学稍不注意就会落于“说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要做到这点,我认为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接受教师的课程理念,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毕业生竞争力。

三、结语

本课题基于“人际交流与团队合作”课程多年教学积累以及大量毕业生作为调查分析对象的背景,可以说是厚积薄发。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着眼于整合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内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在校生对课程评价有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彭义泰.基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探索与研究[J].江西方电力职业学院学报,2011,(4).

[2]戴树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人际与交流(篇4)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5-0034-0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也使得国际化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很多国家的高校都致力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但是对于“国际化”却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Yang\[1\]的调查,大多数人都以活动的类别或形态来定义国际化。但是也有学者把国际化视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教育的教学、研究与服务等功能逐渐具备国际性、跨文化性。在我国,学术动因主导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质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及促进高等教育机构建设。\[2\]

一、学生国际交流是国际化的重要实践方式

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经验丰富\[3\],其主要策略包括师生的国际流动、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伙伴合作与以科技为基础的合作、设置海外分支机构等。日本是较早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国家,主要实践有:签订大量国际交流协定,增加留学生及外派学生,广泛开设国际化课程,完善学分互换制度,创办一批国际性大学,并设立欧美分校,加强国际信息交流,充实外国语教育等。\[4\]在日本,近80%的国立大学、70%的私立大学、36%的公立大学与海外大学建立学分互换制度。澳大利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速教育国际化,并通过正式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参加国际组织、举办海外活动、交换学生、共同研究合作、扩大留学生数量等推进国际化。中国台湾为了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增强大学国际化表现,其教育主管部门推出了“提升大学国际竞争力计划”,重点包括:强化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各校规划英语授课,鼓励大学参加国际评鉴,鼓励大学与国外大学建立认可两校课程与学位的机制,强化各校网络环境建设并善用因特网工具进行学术交流,提升学生外语能力等。从以上实践中可以看出,学生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实践形式。

学生国际交流涉及文化意识的相互渗透,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国际经验,并通过和他种文化比较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美、日、欧盟诸国都非常注重学生国际交流,鼓励本国学生参加国外交流。据统计,1995年全美有近25%的学生去欧洲以外的国家学习,同时,美国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1995―1996学年,外国留学生占全美高校学生总数的3.1%。\[5\]

二、学生国际交流的实践与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据世界留学生组织调查统计,英国有22万海外留学生,位列全球第二。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之所以能走在世界前面,主要受益于政策、语言及前瞻的战略措施。\[6\]欧盟联合学习项目、可米特项目(Comett)和提姆普斯项目(Tempus)等一系列项目和计划的颁布,促进了高等教育领域更为密切的合作;英国政府把教育当作产业推广,对各国留英学生实行了奖学金、医疗、工作、陪读等诸多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境外办学项目;设立高校国际交流办公室,负责多种渠道招收留学生;英语的国际地位也方便了英国高校的国际化进程。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下简称“伯克利”)因其雄厚的实力和骄人的成绩名扬国际高等教育界,国际交流活动是其发展的一大特点。加利福尼亚州多民族聚居的特色使“多元化”的校园主体(学生和教员)成为伯克利进行国际交流的主导力量。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建立的“国际与地区研究”机构有效地协调和推进了伯克利的国际交流,成为伯克利国际化的助推器。国际交流活动将处于教学、科研前沿的院、所、中心推入国际交流领域,这些二级单位凭借对合作领域的熟悉及对合作潜力的洞察,成为国际交流的“生力军”。在合作交流中,跨学科研究成为发展趋势,凝聚了各个院系的力量,为国际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合作领域,而各层次教授对国际交流的矢志不移无疑成为推动国际交流繁荣的内在动力。\[7\]

三、对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交流工作的探索及发展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环境学院”)建于1999年,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专任教师52人,在读学生约500人,环境学院的国际化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机遇

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正处于国际化战略向纵深推进、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多年积累的国际化和国际交流的经验、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吸引力、已经形成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以及正在不断拓展的国际交流网络等为环境学院带来巨大的机遇。学校频繁开展高层次国际交流,竭力树立国际品牌,积极推进参与国际大学联盟工作:与密歇根大学合作成立的交大密西根联合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集团强强联手打造的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合作举办的八年制医学教育都已成为国际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与海外一流高校开展的形式灵活的合作项目(如双学位、长短期交流交换等)大大提升了学生国际化水平,截至2012年,本科生海外游学比例已经超过30%;同时,校方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支持,鼓励二级学院走出独具特色的国际化道路,如建立国际化环境建设试点学院,开展国际化建设工作汇报和评比,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学院国际化文化氛围及网站的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加强对在职人员国际化能力的培养。

环境学院近年自身的快速发展也使之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2011年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入围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世界学科排名前1%,在以环境科学学科为依据的QS(Quacquarelli Symonds)排名中保持世界百强,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高校环境科学学科的前10%。环境学院的教师在Science和PNAS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结果被多家权威机构正面报道和评述;多位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团体中任职,受聘国际顶级期刊编委,为国际著名期刊编写综述,并担任国际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等;学科研究人员有着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力,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青年”入选者等。此外,学院已开展了持续、多样的学生交流、交换项目,为学生国际交流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面临挑战

由于成立时间短、发展规模小、学院积淀有限,环境学院在国际上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由于学校总体用于国际化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资源有限,已经形成的优势学科会挤占有限的资源空间,以及来自国内其他兄弟院校的发展压力,使得环境学院这样的小学院在国际化道路上屡遇坎坷。

综合以上案例并总结经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小学院的学生国际交流工作:

1.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拓宽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拓展国际化视野。在小学院现有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国家、学校提供的国际交流项目,如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上海交大海外游学计划,以及其他国际联合培养和交流项目机会;利用学院承担的国家及地方研究课题提供的机会,允许、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在已有国际合作项目框架内,动员学生参与交流、交换,在新拓展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尽量争取类似的学生交流活动。

2.多渠道拓展国际项目合作的机会

通常情况下国际合作项目是学生国际交流的载体和平台,国际合作项目的增多意味着学生国际交流机会的增加。加强联络校友资源,引进社会资源,与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学术团体和基金会等相关机构合作,多渠道拓展国际项目合作的机会。

3.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组织

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组织集中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组织有利于师生提高学术水平、拓展视野、了解学科前沿、进入国际学术圈,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有利于学校发现优质的国际合作伙伴,提升国际交流层次和效果。

4.创新国际交流形式

开展灵活多样的特色项目,举办各类短期交流、暑期交换项目;积极挖掘非传统合作模式,探索多边合作;创新合作内容,如互派学生修读学分、聘请海外导师、鼓励学生联合做课题、推荐学生海外实习等。

5.注重自身建设的国际化

最大程度地按国际通行标准进行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和硬件建设。学生国际交流中,其学分、学术成果、证书和时间互认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自身建设的国际化,有利于促成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有利于吸引留学生的到来。

6.转变学生国际交流工作的思路

改变以往依靠专业外事人员开展学生国际交流工作的传统做法,树立全员国际化的意识,推动全员共同参与学生国际交流工作。小学院由于规模小,外事人员配备相对较少,单纯依靠外事人员不利于工作的推进。学生国际交流工作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处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最了解国际化的需求,也最容易捕捉到学生国际交流的机会,因此要推动全员共同参与学生国际交流工作。

参考文献:

\[1\] Yang R.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Its Meanings,Rationales and Implications\[J\].Intercultural Education,2002(1):81-95.

\[2\] 金帷,温剑波.如何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寻求一个本土化的概念框架\[J\].现代大学教育,2013(3):5-9.

\[3\] 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75-103.

\[4\] 吴结,刘光华. 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探析\[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1(5):66-68.

人际与交流(篇5)

(一)发展理念与措施相对落后

我国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呈现发展理念陈旧保守,国际化意识不强,缺乏开放性与创新性,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制度欠缺,管理机制不健全,措施不得力等方面的问题。其中,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少、渠道窄、层次低,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国际大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少,高质量的科学研究项目、人才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少,获取多方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信息资源的能力不强,缺少更加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内容。同时,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意识与能力较弱,生源素质不高,外国学生和教师所占的比例低,留学生求学主要集中于汉语言文字、医学等少数专业,外国教师主要是语言教师,其他领域教师较少。此外,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学科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与国外高校和国内重点高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二)发展经费短缺

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费占学校教学、科研经费的比重很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多数靠学校获得的政府拨款。而学校经费相对固定而有限,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又需要大量的经费作为支持,这导致学校无更多的经费支持和参与一些对学校师生教学科研有重要意义的国际合作项目,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所需的设施设备的投入不足,也导致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全面地开展,影响合作与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制约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的发展进程。

(三)高校内部人员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存在主体不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教学和科研单位、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部门的工作理念滞后,对国际交流与合作信息的宣传与推介力度不够,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学校的外事工作人员都没有相关经验或受过相关培训,很多情况下都是学校教师转岗,对如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没有清晰的了解,只是靠摸索和尝试。二是由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生源质量相比重点高校差一些,学生外语水平和学习意愿与能力相对较低,学生国际化的意识不高,以及留学费用高昂等问题。三是教学科研人员的外语水平和专业能力相对较低,进行国际交流有一定的困难,以及面临出国学习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安排、待遇等问题。若是单一依靠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部门,无法全面有效地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的更好发展,因为教学科研人员及学生才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需要“三位一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的发展。

(四)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相对滞后

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对留学生教育疏于管理,缺乏科学的服务理念,在留学生教学、生活和安全管理与服务等方面与学校的教务、学生、保卫、后勤保障、相关二级学院、教师等部门或人员存在沟通不畅、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留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面临如何构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本地特色的留学生教育课程体系,如何处理好留学生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教学内容和方式与留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偏差;缺乏有效的针对留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控与奖惩机制;高质量师资队伍亟待加强;未能有效建立与健全提高留学生汉语水平与中国高校生英语水平“双赢”的管理运行机制。二是留学生生活管理与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对留学生食宿与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留学生课外生活、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的有效安排与科学管理,未能有效地引导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及求学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留学生与所在高校的中国学生交流的机会少。三是后勤生活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留学生的宿舍楼和教学设施设备缺乏,留学生宿舍供应不足等问题。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地区,饮食、居住环境与文化等方面差异比较大,导致中国学生的宿舍设计模式无法满足其需求,致使许多留学生到校外租房住,不利于留学生的教学、生活与安全管理,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对待。

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科学发展的策略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针对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存在的问题,从国情、校情出发,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研究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

(一)更新发展理念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地区的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不能一味地封闭进行,应具有国际视野,注重比较研究,适当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重要的举措。开展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要的是办学理念的更新和合作机制的创新,充分认识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市场,坚持重点建设与整体统筹相结合,有计划、分层次地推进国际化进程。我国重点高校(985、211工程高校)开展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时间比较早,发展模式逐渐成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经验,值得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学习借鉴。因此,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解放思想,开放办学,审时度势,增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意识,充分借鉴与吸收世界和国内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经验,探索多向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充分利用国际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

由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基础弱,学科专业发展水平、财力资源、师资队伍水平、科研水平等方面与国内外重点高校相差较大。因而,不能一味地照抄照搬其发展模式和做法,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战略,不断拓展交流与合作的领域,提升办学层次,提高获取国际交流与合作信息资源的能力。发展规划应明确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目标、原则、内容与方法,做到统筹规划,全面展开,实现速度、数量、规模、层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有选择、有步骤地推进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与国内外教育主管部门、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国外交流基金会和国际大公司交流与合作,研讨合作项目,签署合作与交流的协议,推动自身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三)做好经费管理工作地方普

通本科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的有效开展需要相对充足的专项经费支持,以满足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需要。一方面,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投入与支持,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例如,借鉴中外合作大学的做法,除了学费收入这个主渠道以外,广泛通过其他渠道吸收各方面的投资,注重面向外部企事业单位,争取社会捐赠。另一方面,应加强经费的管理。制定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经费的预算与结算管理办法,规范财务管理,做好开源与节流工作,实现经费的科学运行。

(四)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与服务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效开展,需要高校内部人力资源的有力推动。一方面,应加强管理与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国内大部分高校设立了负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专门机构,应加强专职人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与服务等方面的培养,不断加强外语交流能力、外事政策法规、国际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为在校生出国留学、教师出国进修、外国留学生学习、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和国际教育投资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另一方面,应鼓励和引导师生通过多种方式出国交流与合作。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不断建立健全不同人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创新高校不同人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建立健全学校领导、学科专家、拔尖人才、相关教师和学生参与的机制,形成高校领导层重视、教学科研人员为骨干、优秀学生为突破口的良好局面;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引导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以交换生、联合培养、直接申请外国高校、访问学者、出国进修、合作科研(包括共建科研机构、开展科研项目)和出国考察访问等形式走出去,形成申报国家公派留学、高校选派、自费留学、校际互访、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五)加强留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

近年来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留学生数量增长较快,例如医学、综合类院校的留学生。对此,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处理好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和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关系,统筹安排留学生中学历生与非学历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和完善留学生教育教学、生活管理制度,加强留学生培养规格、培养计划、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方式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改善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及管理水平。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需要与学校的教务、学生、保卫、相关二级学院以及政府外事管理部门、公安部门进行协作,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提高留学生的满意度和学习质量。为了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外部师资队伍建设来说,积极拓宽聘请渠道,与国内外重点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采用长短期聘任结合或特聘、兼职、项目合作等“柔性流动”的聘用机制;从内部师资培养来说,鼓励教学科研人员进行在职进修。针对学校发展现状,制定教学科研人员出国进修、考察、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科研等制度,提高教学科研人员的教学科研能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受到经费、学科发展水平、科研条件等方面的制约,无法大力引进高水平的校外教学科研人员,而对在职教师进行进修培养是重要而可行的举措。

人际与交流(篇6)

(二)交流方式不科学,缺乏交流技巧科学的交流方式和合理的交谈技巧是人际技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很多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交流方式都存在不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网络和手机来进行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他们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害怕或羞怯的心理,给人不自然或者尴尬的感觉。但是网络和手机这样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都局限于文字的交流,对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了方式的不科学,缺乏合理的交谈技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时总是显得不知所措,不懂得灵活变通。

(三)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交流障碍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也有着90后的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呵护中成长,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喜欢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喜欢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与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非常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高和人际技能素养的养成。

(四)交流经验不足,缺乏锻炼平台人际交往技能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指导,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他们的人际交往会成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会由于性格的原因放弃本可以交流的机会。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技能素养的高低。生活在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长辈们的溺爱,性格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本不屑于与其他人交流。而处于相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则会表现出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人际交往的性格与偏好。

(二)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技能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能否为学生创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无障碍性与和谐度、学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下,学生不仅乐意与人交流,获得交往的满足感,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类型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包括外倾型、内倾型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混合型。外倾型的学生开朗积极,喜欢各种社交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内倾型的人害怕与人交流,不善言谈,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混合型的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开朗活泼,但在陌生人或与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则表现得比较沉闷。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异性也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外向型性格,这也是专业的需要。

(四)沟通方式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沟通方式都有优缺点,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传达及时的信息,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无法表达更加详细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让人产生畏惧感和不自然感;而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畏惧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够灵活地选择沟通方式,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强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和实用性。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轻义,真实的情感和友谊不被重视。这种唯利是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观,造成了一切以利益为纽带、缺乏真正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人际交往中不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换,我们要教导学生尊重人性、关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诚交友,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乐观的性格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豁达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吸引别人与自己交友。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态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学校要经常督促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敞开心扉,开心地去与别人交流。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和朋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善他们的羞怯和交流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和开放程度。

(三)培育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人际交往技能是一种包含言语交流、非言语性表达、倾听、识别团体特征、情绪协调等多种技能的规则复杂、特征显著的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问。学校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知识讲座。另外,督促学生去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四)加强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所学,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活动中,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和不同社会地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高、分数高,但情商和人际技能却较低。人际技能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系列活动,在期末的学生测评中加以适量的人际交往知识,把学生的综合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让父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子女读死书刷高分数,要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父母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彼此的了解。只有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子女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乐趣和必要性,促进其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与交流(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5-02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于是,人们对于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要求都在逐渐提高。这也是近些年来教育问题一直被各界人士所关注的原因之一。要想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我们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实现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此可见,构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对高校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显得极其重要。

一、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探讨

在一些发达国家,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教育形式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这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竞争力强的原因之一。分析这些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受益较多的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大多数都对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事情非常重视,因而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向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其在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以此来完善我国高校的教学制度。

就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非常高,但是,教育的形式、机制以及制度都比较落后。许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其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二、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属于一个人口大国,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劣势,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要注重培养高素质、高品质、具有国际发展潜力的人才。可见,人才走向国际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也就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应该不再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上,而是将一些精力放于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流中来。从更深层次上来说,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建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的相关策略探讨

(一)提高各高校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度

现阶段,多数高校还没有与国际上其他高校之间密切的、长期的合作交流制度,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相关的高校领导对这一事情还不够重视,对其投入的精力也比较少。但是,随着各行各业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教育也逐步实现了国际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实际发展的需要了。因此,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各高校需要提高对于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重视度,将一部分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一工作中来。

(二)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

高校要想做好其教育工作,缺少了政府的扶持是万万不能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在国际领域处于较低地位的高校来说,凭借其自身力量要想与国际上的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很难做到的。而这就很有可能导致人才浪费的现象发生,不利于我国的人才培养。

(三)建立完善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切实可行的制度是一切集体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样,各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时,如果缺少了切实可行的制度可以遵从,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真正目的就很难达到了。因此,各高校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为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具体可以参考国际上一些成功的案例,并结合其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

(四)建立专业的队伍

良好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技术都在不断更新的时代下,专业队伍的建设工作更是必不可少了。具体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员应该具有专业的素质,充分重视教育交流合作这一工作。因此,各高校应该建立相关的专业队伍,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以此来更好的为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

人际与交流(篇8)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服务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培养符合世界标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既是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客观分析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和发展环境,有利于明确湖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近年来,湖南省高职院校不断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从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容看,各校纷纷采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院校间师生互访、教师境外培训、聘请外籍语言教师、聘请外籍专家、与国外院校学分互换-互认、开展学生海外实习项目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

但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发达省份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从合作办学项目数这一反映较高层次交流合作水平的指标看,湖南省高职教育现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30个,位列全国第10名,与排名第1的江苏省155个合作办学项目相比,湖南省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还面临艰巨的发展任务,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以2012-2014年湖南省涉外办学项目为例,湖南省仅有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保险职院等5所高职院校与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国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汽车运用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金融保险等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主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院校数仅占全省66所高职院校的7.5%。所办专业与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交叉较少,缺乏对经济转型升级面向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的提前布局和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考虑。

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方面,湖南省共有招收外国留学生高等学校27所,但仅有湖南大众传媒、湖南科技、常德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具有招收资格,总体看,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相当有限。

上述情况表明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教育部和湖南省政府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主要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尚未明确自身国际化定位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目标,合作动力还停留在外部推动阶段,合作目标主要以业务需求导向为主,尚未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优势,距离“接轨国际通用行业职业标准、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标准对接、推进与湖南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湖南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国际化人才。”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还任重道远。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环境分析

(一)湖南省经济外向型深化发展为高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方向指引。“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对外经济贸易加快发展,进出口排名从全国第21位提升到19位。2011年到2014年四年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从190亿美元增长到310.3亿美元,年均增速20.7%,其中出口从98.97亿美元增长到200.2亿美元,年均增速25%。进出口增速2014年排名全国第6,列中部六省第一,但进出口总额仅位列中部六省倒数第二,随着湖南省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和外向型经济的加快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服务贸易领域,湖南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 营业额从22.28亿美元增长到40.8亿美元。外派劳务从4.25万人增长到6.93万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5.22亿美元增长到47.4亿美元,国际技术服务交流持续扩大。

国际直接投资领域,2011年到2014年,在湘投资世界500强企业从119家增长到134家,实际利用外资从61.5亿美元增长到102.66亿美元。在“请进来”的同时,湖南省“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实际对外投资实际对外投资从17.82亿美元增长到21.5亿美元,截止2014年,湖南省累计向8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境外投资,新兴市场投资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的开放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随着湖南省经济对外开放的体量越来越大,企业对国际化标准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大,湖南省高职院校应紧密跟踪湖南企业国际化发展动态,探索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为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教育发展环境。一是高等教育招生的国际竞争愈加激励。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中国本土教育愈加面临世界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从2000年的3.89万人猛增到2013年的41.39万人,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出口留学人员年龄结构越来越有低龄化趋势,中国本科以下层次的高等教育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办学竞争压力。二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存在发展水平不均的问题。一方面突出表现在院校差异上,重点院校国际化水平较高,一般院校水平较低,职业院校水平最低;另一方面表现在在学科差异上,语言类学科和文、理科国际化合作水平较高,技术类工科专业合作交流开展少,制约了湖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三是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万名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其中亚洲学生占到60%,彰显了中国在亚洲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教育文化影响力,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增长显著,如何促进高等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同时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对湖南高职学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但湖南来华留学人员显著低于全国发达地区,以2008年为例,当年来华留学人员总人数为22.3万人,湖南省仅1629人,排名全国第21名,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湖南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和留学政策环境都急需突破发展。

三、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建议

如何审时度势,依据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用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优势,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优化国际资源引入结构,对提升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职教育国际形象和地位,服务“走出去”国家战略具有紧迫和现实意义。

(一)树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着力打造湖南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竞争力。加快和加强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支持和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化战略、提高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和形象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湖南省高职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理念、政策环境支持、院校组织机构、项目实施管理上均存在各种短板和制约,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构建清晰的国际化办学定位目标,促进专业结构与湖南优势产业对接,面向经济国际化领域加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湖南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高职国际合作办学专业结构,确保引入高水平国际教育资源。目前,湖南省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设置,一般是依据合作双方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合作项目实施门槛一般较低,较少考虑外国合作学校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建设优势,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为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国际办学合作专业遴选、国际合作办学国外学校教育资源评估及合作办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地比对合作专业是否是国外职业教育院校强项专业,是否是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现实和发展所需求的专业,优先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提升湖南省高职国际办学影响和职业教育竞争力的特色专业走国际合作办学发展道路,科学规划和布局合作办学专业结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偏向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和信息交流,构建国际交流通用信息交换平台。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项目缺乏统一的资源渠道、信息共享机制、成果平台和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导致各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往往是自行其是,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换和沟通,导致合作资源信息不能共享,合作经验难以推广,对各种共性和特性问题难以形成通识,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项目效益的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针对性加强外事工作的组织建设和人员建设,加强高职国际交流的信息搜集、评估、交流沟通机制建设,国际合作项目运作规则、同类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经验与模式,构建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大数据,为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和改革创新提供信息资源、分析案例和决策依据。

(四)彰显高职办学特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核心能力和基础条件建设。高职院校是否具有能以国际水准衡量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是决定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深度与广度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坚持在职业性和实践性上形成与普通院校相比的错位发展优势,要充分运用我国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优势,锐意创新校企融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化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改革,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终身教育需求,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把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合作导向。建设国际视野、大师引领的师资团队、开发对接国际标准的实践课程体系、研发一流水准的应用技术、培养谙熟企业文化和技术的准员工都是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特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的核心能力条件。同时,湖南省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健全国际交流项目组织与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培养一支精通主要国家外语、谙熟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则的国际交流管理队伍,提升骨干教师和重点专业学生外语语言沟通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等,为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育峰.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及地区合作办学项目:现状、特点与方向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

人际与交流(篇9)

目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成为衡量高校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渠道。现阶段,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有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共享等。阿萨・S・诺尔斯(Asa・S・Knowles)[1]在《国际高等教育大百科全书》中指出:“国际教育交流,广义地说,就是跨越国界的为了某一教育目的的人员互动,特别是怀着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学者和专家的互动。”其中,师生互换、学者互访、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最直接的交流合作的形式。

1.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教育的国际化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趋势,教育的发展应适应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潮流。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多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一批受过高等教育、掌握先进技术的劳动大军是加拿大在21世纪保持繁荣的唯一可靠保证。”

金泳三总统执政时期(1993.3―1998.2),韩国成立了教育改革委员会,此后三年多,通过五次总统报告提出了四个教育改革方案,金泳三提出21世纪的韩国人要具备的思想素质[2]:

很高的道德水准和共同意识的“与众共生存的人”;

创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智慧的人”;

够主导国际化、世界化时代的“开放的人”;

得劳动价值,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的“实干的人”。

充分的国际交流,有着极为重要的科研、经济和文化价值。首先,科学研究需要有高水平的交流。科研人员游离于国际学术界之外、闭门造车地做科研,往往导致重复别国研究人员早已做过的工作。这对一国的科学研究是极为不利的。通过教育与科研的国际合作,我国的研究人员迅速地掌握了当今科学发展的动向与最新的成果,这对提高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国际学生给人才输出国和教育服务输出国均带来了丰厚经济回报。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师资源、教材设备、课程网络、科研能力、专业排名等都成为教育市场的稀有商品,学生成为教育市场的庞大消费者的同时,又因为教育的特殊性,也是教育市场的教育产品。全球化时代,教育国际交流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我国国际学生回国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国际学生的高回国率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进力。教育服务输出国以美国为例,其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也吸引了全世界大量优秀学生留在美国服务,为美国创造了大量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创造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打造优秀的国际交流氛围,将为国际学生来中国学习及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3]。

再次,国际学生的交流为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无论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还是海外学生来华学习,都会将富有魅力的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传播海外,让国际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今发展的同时,消除对中国的误解,增进与中国的感情,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海外人员来华学习。

2.国际交流现状

国际上一直非常重视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国际学生的引进与输出。以中国在美留学生为例[4],2000年以后中国在美留学生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近年来日本留学人数稍有下滑。但以人口基数来看,中国和印度为人口大国,总人口量数倍于韩国与日本,而在美留学生人数相差不到两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1 中国在美留学人员统计

中国非常重视海外人才的输送,下图为近年来留学生基金委员会所资助的出国留学人员数量年度汇总[5-6]。可以得出,从2000年资助留学人数2000人左右规模至2007年的12000人左右规模,增加至近6倍。国内在国际学生的培养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图2 出国留学人数统计

图3 来华留学人员统计

3.短期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是我国教育国际化中的一种新型模式,而且越来越受到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通常是由高等院校的有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学生管理、外事和相关院系挑选优秀学生利用假期去国外大学进行为期4~6周的学习。通过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掌握了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拓宽了学术视野,加深了对学习重要性和学习精神的理解,提高了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同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国内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丰富了国内高等教育办学方法和教学方法,是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

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时间短,循环快,见效快;

办班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

可以满足大学生、中学生或在职人员等不同层次的人利用假期来学习的需要;

学习与旅游相结合,既学习了语言,又了解了异国风俗等。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向往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走出国门,但由于工作、家庭、学业或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进行长期留学,这时候,短期留学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4.短期国际交流的现状

目前,国家留学基金委对国外来华短期交流人员和出国短期交流人员的资助较少,下表为2010年国家支持出国人员比例,可以看出,短期交流、本科和硕士总和所占资助的出国人员比例仅10%[6]。

表1 2010年出国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图4 出国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图

下图为2009年和2010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留学人员比例,两年内所资助的短期来华交流人员比例也较小。

图5 2009年来华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图6 2010年来华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近年来,各高校对短期出国交流及短期来华交流支持力度较大,主要形式以暑期夏令营及国际班的形式组织,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各学院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夏令营,例如土木工程国际夏令营。另外,学校开设了多门国外专家课程,例如《钢筋混凝土设计》、《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基本概论》等。

5.短期国际交流建议

现阶段短期国际交流发展迅速,但毕竟是新生事物,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实施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5.1有目的和有重点地选择院校

目前,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些院校在选择国外学习交流大学时,不免有些不谨慎或盲目,比如选择去英美等国家的一流大学学习交流的比较多。却忽略了自身专业知识的特点,甚至造成有些所选择的英美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还不如国内大学的专业水平,这样不能让学生和学校有更多的收获。因此,在选择交流对象时,我们应当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尽量选择世界一流的大学或与自己院校专业对口的比较好的大学开展学习交流[1]。

5.2短期交流与学校及科研项目支持相结合

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学费和生活费多由参加的学生自己负担。有些优秀学生想参加,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要做到能够让更多学生加入到短期国际交流中,就必须对学生实施分层次的选拔,由学校提供一部分奖助学金资助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交流经费,另外提供部分自费名额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学生参加国际交流,这可以为他们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是对他们的认可和鼓励。研究生有短期交流需求的,可以结合有实力的导师科研项目中国际交流经费,鼓励学生做针对性的交流。学校应鼓励这样的交流,并与学校其他交流项目相结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专业研究中,同时培养专业兴趣,一举多得。

5.3选派德才兼备的领队教师

领队教师是影响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成败的关键之一。现在,大多数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是外语教师领队,间或还有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学生语言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无助于学生的专业学科交流和发展。因此,院校职能部门在选派德才兼备的领队教师时,应当加派学科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精通专业知识并具有丰富的综合知识,与学生和外国任课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并经常交流,了解教与学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使教与学能有机地交融和适应,并能详细、深入地探讨合作教学和科研的可行性。

5.4短期与长期交流合作相结合

在有些院校,参加学习交流的学生回国后就意味着这项工作结束了。其实不然。职能部门应当利用激励机制鼓励参加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学生。短期交流毕竟有时间的局限性,鼓励机制除了能够实现对短期交流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的嘉奖外,也能够激发参加短期交流的学生的交流兴趣,为今后的长期交流打下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盛跃东,张昀.关于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理性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0):108-109.

[2]李敏.教育国际交流:挑战与应答[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190.

[3]伊莉曼・艾孜买提.影响新疆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综合因素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8(6):99-102.

人际与交流(篇10)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对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23-01

科学的发展思路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先导。学校要根据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关系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来抓,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重点建设与统筹发展相结合,构建有重点、有层次、全方位推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格局\[1\]。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必须要下移

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逐步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下移,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体系。学院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学科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教师、专家、学生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没有学院、学科以及教授、专家和学生的参与,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两层皮”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就无法实现\[2\]。因此,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应该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立体格局。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改革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队伍。1、外事工作要从基层单位着眼,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研究所,平台、基地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专职外事工作岗位,具体负责本学科、学院、平台的对外交流合作事务;2、要切实加强海外合作与交流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各类海外培训项目,增强各学院、部门管理干部的国际交流能力\[3\];3、要整合包括海外校友在内的各种交流与合作的资源,聘任海外顾问,担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海外合作与交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二)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从政策法规到具体实施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或制度,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三)要明确职责。外事工作需要各部门及有关院系在学校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作战,有效处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三、国际交流合作需要一定的留学生规模和层次

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是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增强学校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4\]。高质量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关键是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在学校优势学科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为此,要遵循科学发展思路,依托学院这一基层组织,加强宣传。

四、国际交流合作需要广泛的学生国际交流

与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样,学生国际交流的开展同样需要充分发挥学院、学科的积极性,依靠处于教学、研究第一线、同时又有海外交流人脉的教师落实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国际交流项目。在学生国际交流中,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政策和措施应有所区别。在本科生层面上,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出国出境交流项目的支持力度,争取出国出境交流的学生比例有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要营造本校国际化教学氛围,引进国际化教育理念,建立国际化教育的制度环境。在研究生层面上,一方面,要实现研究生国际化,继续做好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生教学国际化,增强研究生的国际学术竞争力。并且要争取高水平访问学者、优质外国学生资源,以增强学科国际竞争力、扩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提高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外国留学生办学层次。

五、结论

研究型大学位于高等教育系统的顶层,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历史使命,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和文化繁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研究型大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得研究型大学始终拥有新生力量的加入、新思想的冲击,对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必须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庚宇,贾树江,邹小青.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3):1-3.

人际与交流(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079?03

工商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人际关系技能作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素养之一,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大学生期望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并且渴望在人际交往中受到足够的尊重,社交的需求便处于突出的地位。对于未来需要从事各类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人际交往素养的养成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能够给学生今后事业的发展增添砝码,助其实现自我的价值。不管是从个人需求还是从未来发展方向而言,都需要对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人际技能素养进行培育。

据中科院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显示: 大学生中不善交际者占80%以上,有明显心理异常者占37%,与人无法沟通者占21%。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对人际交往和人际技能提升的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结果。因此,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人际交往素养得不到提高,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最后引发了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当然,作为对人际技能素养要求更高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也面临相同的问题。本文以湖南四所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仅有28%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社交能力非常强或是强,而61%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社交能力属于一般水平;而对于人际交往状况,35%的调查对象认为非常好或是好,60%的调查对象处于一般水平。可见,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不容乐观,急切需要提高其人际技能素养。

一、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不足

(一)观念上的误差,忽视人际技能提升

调查中,尽管许多学生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对人际技能进行有意识的提升。他们认为人际技能无需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它是一种能够自然而然掌握的东西。这种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抑制了个人人际技能的提高。人际技能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思想的交流、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人际技能能造就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技能是顺利进入社会的保障,也是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交流方式不科学,缺乏交流技巧

科学的交流方式和合理的交谈技巧是人际技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很多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交流方式都存在不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网络和手机来进行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他们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害怕或羞怯的心理,给人不自然或者尴尬的感觉。但是网络和手机这样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都局限于文字的交流,对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了方式的不科学,缺乏合理的交谈技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时总是显得不知所措,不懂得灵活变通。

(三)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交流障碍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也有着90后的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呵护中成长,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喜欢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喜欢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与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非常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高和人际技能素养的养成。

(四)交流经验不足,缺乏锻炼平台

人际交往技能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指导,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他们的人际交往会成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会由于性格的原因放弃本可以交流的机会。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3]

二、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技能素养的高低。生活在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长辈们的溺爱,性格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本不屑于与其他人交流。而处于相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则会表现出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人际交往的性格与偏好。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技能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能否为学生创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无障碍性与和谐度、学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下,学生不仅乐意与人交流,获得交往的满足感,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类型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包括外倾型、内倾型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混合型。外倾型的学生开朗积极,喜欢各种社交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内倾型的人害怕与人交流,不善言谈,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混合型的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开朗活泼,但在陌生人或与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则表现得比较沉闷。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异性也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外向型性格,这也是专业的需要。

(四)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沟通方式都有优缺点,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传达及时的信息,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无法表达更加详细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让人产生畏惧感和不自然感;而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畏惧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够灵活地选择沟通方式,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强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和实用性。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轻义,真实的情感和友谊不被重视。这种唯利是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观,造成了一切以利益为纽带、缺乏真正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人际交往中不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换,我们要教导学生尊重人性、关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诚交友,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积极乐观的性格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豁达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吸引别人与自己交友。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态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学校要经常督促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敞开心扉,开心地去与别人交流。 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和朋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善他们的羞怯和交流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和开放程度。

(三)培育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人际交往技能是一种包含言语交流、非言语性表达、倾听、识别团体特征、情绪协调等多种技能的规则复杂、特征显著的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问。学校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知识讲座。另外,督促学生去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四)加强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所学,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活动中,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和不同社会地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高、分数高,但情商和人际技能却较低。人际技能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系列活动,在期末的学生测评中加以适量的人际交往知识,把学生的综合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让父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子女读死书刷高分数,要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父母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彼此的了解。只有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子女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乐趣和必要性,促进其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语

人际交往能力是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的必要能力。对于工商管理应用人才来说,高水平的人际技能素养是走向社会的基础,是能否在社会上、职场中闯出一片天地,使自身得到良性发展的关键能力。而现阶段的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掌握有效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不断强化人际技能素养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 叶斌.当代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36-37.

[2] 刘雷.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2,24(4):108-110.

人际与交流(篇1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23-01

科学的发展思路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先导。学校要根据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关系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来抓,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重点建设与统筹发展相结合,构建有重点、有层次、全方位推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格局\[1\]。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必须要下移

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逐步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下移,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体系。学院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学科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教师、专家、学生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没有学院、学科以及教授、专家和学生的参与,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两层皮”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就无法实现\[2\]。因此,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应该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立体格局。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改革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队伍。1、外事工作要从基层单位着眼,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研究所,平台、基地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专职外事工作岗位,具体负责本学科、学院、平台的对外交流合作事务;2、要切实加强海外合作与交流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各类海外培训项目,增强各学院、部门管理干部的国际交流能力\[3\];3、要整合包括海外校友在内的各种交流与合作的资源,聘任海外顾问,担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海外合作与交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二)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从政策法规到具体实施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或制度,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三)要明确职责。外事工作需要各部门及有关院系在学校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作战,有效处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三、国际交流合作需要一定的留学生规模和层次

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是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增强学校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4\]。高质量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关键是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在学校优势学科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为此,要遵循科学发展思路,依托学院这一基层组织,加强宣传。

四、国际交流合作需要广泛的学生国际交流

与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样,学生国际交流的开展同样需要充分发挥学院、学科的积极性,依靠处于教学、研究第一线、同时又有海外交流人脉的教师落实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国际交流项目。在学生国际交流中,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政策和措施应有所区别。在本科生层面上,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出国出境交流项目的支持力度,争取出国出境交流的学生比例有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要营造本校国际化教学氛围,引进国际化教育理念,建立国际化教育的制度环境。在研究生层面上,一方面,要实现研究生国际化,继续做好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生教学国际化,增强研究生的国际学术竞争力。并且要争取高水平访问学者、优质外国学生资源,以增强学科国际竞争力、扩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提高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外国留学生办学层次。

五、结论

研究型大学位于高等教育系统的顶层,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历史使命,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和文化繁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研究型大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得研究型大学始终拥有新生力量的加入、新思想的冲击,对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必须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庚宇,贾树江,邹小青.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3):1-3.

精选范文
相关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