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网站设计范本十二篇

时间:2023-05-26 18:15:34

普通网站设计

普通网站设计(篇1)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8011503

基金项目:2011年度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服务科普推广的安徽远程终生学习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02050304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锐(1976-),男,硕士,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开发;郑汉华(1963-),男,硕士,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普理论;蒋玉艳(1981-),女,硕士,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理论。

0引言

利用互联网开展科普推广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基于互联网的科普推广克服了传统科普推广方式的不足,信息内容的海量化、表现形式的多媒体化、交互沟通的平等化和检索查询的便捷化使得网络科普在科普推广中拥有了巨大的空间。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已经有了众多的科普网站,但是,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现有的科普网站并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也没有有效利用互联网的效能。

1当前网络科普推广存在的问题

1.1内容简单,原创不足

内容简单、原创不足是当前众多科普网站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科普内容的原创性不足,内容简单、雷同,50%以上的科普内容为科技新闻以及大众化的科学知识介绍,几乎没有什么专题分析,这就导致了这样的科普推广难以实现“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的目标;另一方面,只有不到20%的网站能够推出原创内容,而在这其中,部分科普网站“以讹传讹”,出现了一些伪科学的内容。

科协和学会创办的科普网站占了主导地位,但内容多以科技新闻和简单科普知识介绍为主,难以引起公众的科学兴趣,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由学者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创办的个人科普网站,专业性较强,有固定的面向对象,但是受限于个人知识的覆盖面,往往只局限在单一学科,内容的更新也不及时。

新闻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虽然内容比较丰富,但是为追求轰动效应和眼球经济,其内容上趋于流行时尚和生活服务,广告色彩浓厚,科学性也难以保证。

企业政府创办的科普网站的主要内容与行业内容相关,更多的是科技新产品的介绍和推广。

1.2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

网络媒介集成了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具备丰富的表现力,同时具备即时便捷、互动开放、共建共享的特征,但这些优势并没有在科普网站上得到应有的重视,仅有56%的科普网站可以做到每周更新,58%的网站只能提供文字和图片内容,超过50%的科普网站没有论坛社区板块,能提供导航或网站地图等向导方式的科普网站不足30%,提供搜索功能的科普网站仅为40%,开展在线调查的科普网站也只有15%。

1.3缺乏学习者分析,服务针对性不强

目前,几乎所有的科普网站都没有针对学习者进行目标细分,学习者群体不清晰,使得网站的内容和形式在设计中采用普适性设计,忽视了科普对象的背景知识和个性需求,导致网站缺乏明确定位,服务的针对性不足,知名度低,社会影响力小,无法吸引到广大学习者参与到科普推广活动中。

1.4运行模式单一,缺乏活力

目前的科普网站都是纯公益性质的,以科协、学会为主和其它非营利性机构或个人创办的科普网站,经费来源单一。运营经费的不足导致科普网站建设的步伐缓慢,信息资源匮乏,形式单一,网站缺乏特色,缺乏吸引力,学习者体验不好。

2服务科普推广远程学习平台功能设计原则

服务科普推广的远程学习平台的设计要以满足科普推广在资源、信息、人员等管理方面的需求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增强科普推广的实效性,激发社会各个方面全方位共同开展科普推广,提高科普推广的信息化水平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整个学习平台的实用性和运行效率问题。

2.1学习者中心性

当前的科普网站基本上是基于Webl.0技术,学习者通过浏览器访问网站获取所需要的科普信息,这些科普信息的内容都是由网站编辑提供,网站是信息交流的中心。而Web2.0则更强调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及学习者间的交互,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网站内容的访问者,通过浏览器访问网站的内容,学习者也可以通过向网站投稿、发表评论、转发信息等方式成为网站内容的制造者,这样,网站就成为信息交流的平台,学习者的交互活动成为整个平台的中心。从网站到网络平台,从Webl.0到Web2.0,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信息沟通传播模式上的转变,是从单纯的学习者“读”信息向学习者“写”信息和“共建共享”信息的方向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科普推广体现了Web2.0时代的核心价值,学习者的利他主义和互惠机制推动了科普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促进了协作过程中集体智慧产生和起效,加速信息的流转,扩展应用和服务,诱发网络效应,促进科普推广。

2.2易用性

服务科普推广的远程学习平台为了满足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要充分考虑到全社会成员信息化操作水平存在的差异,在设计系统的时候,就需要充分考虑各个层面人群的特点,在操作上要简单方便易用,界面上明确美观,维护和管理上要全面方便可行。

普通网站设计(篇2)

【文章摘要】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化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推动了电力系统的发展进程,而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近年来,人们愈发重视变电站的发展,变电站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逐渐趋于数字化、现代化和智能化。本文先对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行概述,然后具体分析了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希望能为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近年来,智能化开关、电压互感器等被广泛地应用在变电站自动化方面,这这些现代设备和技术逐渐完善,且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变电站的现代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是指信息处理全程的数字化。为进一步开发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粗略探讨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1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概述

1.1 数字化变电站

数字化变电站建立在普通通信规范之上,并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构成的,可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化、模块化和智能化,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特征:

1) 运行管理系统的自动化

在该系统中主要涉及状态记录、无纸化统计分析电力生产运行过程中全部数据、分解数据信息、逐层转换自动化内容。另外,该系统还能自主制作针对变电站设备的检查维修报告,将定期检修逐渐向状态检修过渡。如若在变电站运行时出现故障,可提供有效的故障分析报告,全面分析引发故障的所有因素,并紧密结合故障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2) 一次设备的智能化

在数字化变电站系统内部,主要借助光电技术以及微处理器设计待控制操作程序驱动回路、待检测信号回路。此项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借助数字公共网络取代传统导线相连模式,进而简化控制回路, 借助可编程序取代逻辑回路以及普通继电器。另外,在数字化变电站中,还研发并使用电压电流互感器,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PT。

3) 二次设备的网络化

变电站使用的普通二次设备主要是先由规范化的危机处理机进行设计,然后在制造,各个设备之间借助速度较高的网络通信来连接,在网络环境下,可实现资源信息数据的共享,变电站所使用的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已经由普通功能装置转向逻辑功能规范化。

1.2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中构成了数字化变电站系统,其中位于站控层中的关键设备主要借助速度较高的网络统计所有的即时数据信息,优化原有数据库,并充分利用历史数据库,并参照内部规范传送数据至总控制室中,接受相关命令转至间隔层和过程层执行;间隔层中的关键设备负责即时信息的统计,保护和调控一次设备,执行关闭效能;过程层是自动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融合的界面,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1)操作控制驱动并实施执行

在过程层内部的大多数驱动和执行据均是被动进行,例如断路器中发出的遥控开启命令,依赖上层控制命令,才能实施相关操作。另外,在执行命令时,还具有智能性,可科学辨识命令真假以及是否合理。同时,还能有效控制后续动作精度,进而让断路器实施选相分闸操作。

(2)全面统计和在线监测设备运行参数

变电站含有许多需要监测运行参数的设备,例如电抗器,运行参数主要包含工作情况、密度、温度、机械性能、绝缘情况等。

2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2.1 应用注意事项

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应用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加设备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提高测量精准度,然而若想完全发挥数字化变电站的所有功能, 仍存在一些问题,现阶段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不足、保护不到位、可靠性不足、技术人员短缺,我国对此项技术的应用研究正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应明确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应用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 研发应用过程中的统一、协调力度不足,例如在研发智能化电器时,应全面协调机、光和电三方面的内容;

2) 材料器件存在不足之处,针对电磁干扰和兼容控制无法进行有效的试验,在试验仪器设备、检测手段、检测标准方面尚未制定清晰的标准。

2.2 应用前景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应用是一个系统、长期工程,在具体的研发应用过程中,我们只有考虑普通变电站的兼容性,并进行适当的创新和突破。才能促进数字化变电站的稳步发展。

1) 过程层普通设备连接技术

互感器和断路器是过程中的普通设备,通常利用最新互感器技术、智能化断路器技术,有时也利用智能化调控断路器技术。普通设备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连接方式:普通互感器相连于普通断路器、普通互感器相连于智能断路器、现代互感器相连于普通断路器。

2) 过程总线连接计划

在第二阶段统一前端控制与通信系统,统一调控与测量数据,简化间隔接线, 然而也应借助两个以太网口使位于间隔层的IED、变电站与过程总线这三者相连。

3) 统一过程总线与变电站总线的连接计划

因以太网的迅猛发展,外加位于第一、第二阶段的过程以及变电站总线采用建立在MMS 之上的以太网,进而形成通信网,并借助变电站总线使其相连,加快了变电站内部通信传输速度。

3 结语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电网自动化技术的深入发展。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在现实生产工作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兼容普通变电站技术,这表明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建立在普通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之上,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突破,紧密结合电网发展特点, 这为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理论和技术也将更加成熟,进而推动电力事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培文, 顾志强, 袁正卿等. 试述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3).

[2] 杨彦杰, 王瑞, 赵志敏等.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5):656-657.

[3] 马天涛. 自动化技术在数字化变电站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14,(12):229-230.

普通网站设计(篇3)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人们越发重视科普类的知识和教育,并将“科普教育从少儿抓起”作为重要目标之一,于是科普知识成为战略重点。科普知识本是枯燥乏味的,尤其是儿童以及青少年对科普知识更不感兴趣,人们对其关注度不高或不求甚解地泛泛阅读,使科普知识发挥不出其主要意义,起不到传播知识的目的。但是,科普动画却能有效解决这类问题。好的科普动画不仅具有娱乐性,还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有助于科普知识的宣传和学习。如果将一些枯燥、严肃、令人厌倦的科普知识做成动画,使其变得生动有趣,更利于群众接受。

科普即科学技术的普及。科普动画就是把人类研究的科学技术以动画的方式通俗易懂地展现给人们,并通过各个视频媒介传播出去,更好地向人们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起来。因此建设好的科普动画网站,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相比国外,我们的科普文化知识还比较滞后。网络技术未普及之前,我们的传播只能依赖于书本、报纸,最好的也就是广播。在宣传不及时、应用不广泛的情形下,人们对科普知识了解的少之甚少。缺乏科学知识,没有良好的传播途径,科普动画网站也是无人问津。面对发展晚,技术落后,宣传不彻底,文化传播缓慢的情况,发展科普动画成为重中之重。

二、建立科普动画网站

目前,我国优秀的科普动画网站很少。比较好的,如中国数字科学技术馆、中国科普博览等。还有其他网站,但是内容繁杂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视频的、文字的等全部被囊括在一个网站里,信息量巨大,查询、筛选知识非常麻烦。而更多的网站只是里面带有些许科普动画。在中国数字科技馆里面就有一个“科普动漫作品库”专栏,里面都是科普动画,并且还能根据需要搜索视频。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大力向“科普动漫作品库”学习,做成更多利于大家学习的全年龄段的优秀科普动画网站。

在中国,科普动画网站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建设一个定位明确、系统清晰的网站:网页标题要吸引人,构思要有创意,并能抓住群众的喜好;页面要美观,内容要简单,只介绍科普动画。如果不想搜索视频,只是想了解这个动画的简介,只要搜索这个动画的名字,就可以出现这个动画的介绍。介绍包括动画的主题思想,制作年代和背景,想表达什么以及用了什么软件。这样人们搜索会更方便,了解得也会更清楚。如果有的家长想让孩子看动画片,只需要打开这个网站就可以。

三、网站中科普动画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动画片已经完全进入了大人和幼儿的生活。动画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世界的认知,对美丑的感受,对善恶的判断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能让孩子在欢乐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正处在好奇和学习期的孩子们会学着动画片中的一些行为,所以把动画片和科普知识结合在一起,能促进幼儿的发展。科普动画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它是用孩子最愿意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科普动画能开拓幼儿的发展认知能力。科普动画与一般动画片不太一样,它的时间很短,内容简洁易懂,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虽然简单却富有层次感。内容简单易懂会使儿童注意力集中,让他们从中自学到一些东西。有了科普动画网站,人们可以在有网络的地方轻松地看到很多不同类型的动画作品。大人可以让孩子选择喜欢的类型,孩子们有自己选择的空间,这比家长给他们讲故事有趣得多,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厚,也更能有效地将网络利用起来。

四、网站具体设计

普通网站设计(篇4)

1.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媒介发展的主导力和推动力。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随之改变。环境对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媒介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必然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精品课程是课程中的精品,是示范性课程,在其实现过程中教育信息的传播是典型的教育传播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教师传播行为、学生传播行为,又有师生的互动交流。而媒体通道则是整个过程中连接师生的桥梁,是二者交流沟通的纽带。当前,计算机网络通道是精品课程的传播通道,而精品课程网站则是该通道上传播课程的一种有效载体。因此,研究媒介环境特别是新媒介环境下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2.新媒介及新媒介环境

媒介,也称媒体,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1]。而新媒介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它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的媒体而言的。它是基于网络技术、移动通讯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利用电脑、移动设备和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各种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的集合[2]。新媒介环境即是由这些新媒介构成信息传播环境。

随着我国互联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新媒介环境呈现出以下特征。

(1)新媒体信息资源丰富。以云盘、网盘等新形式出现的网络空间容量大且资源浏览便捷,并可以通过分享资源链接等方式延伸资源,拓展读者的阅读空间。资源信息种类丰富,不仅包括科研领域的最新文献等资料,而且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媒介形式网络化。当前新媒介的技术形态主要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但归根结底都是网络。2014年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亿,占网民总人数的81%。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终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网络应用在经济社会中地位提升,不仅是为了信息获取,还包括商务交易、交流沟通与娱乐。

(3)新媒体交互性增强。新媒体环境下传者与受众角色渐渐模糊,所有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其中,对各类问题发表观点,甚至可以通过QQ、微信等即时交流工具实时沟通,及时反馈。近两年来,杨达才等事件中大众的参与、互动即可见一斑。

3.新媒介环境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启示

尽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资源,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是课程资源更新缓慢、网站访问量普遍偏低、学生发帖数量非常少[3]。究其原因,除了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目标不明确、功能需求分析存在问题外,还有一个原因即网站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1)网站建设应增强其设备适应性。当前,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考虑的终端基本都是PC端,对多种设备的适应性欠缺。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等设备的普及,81%的网民的人通过智能设备访问网络资源。因此,在网站建设之初就应该考虑网站的普遍适用性,提高其在各类终端的适应能力。

(2)改善师生交流合作方式。师生交流合作是精品课程发挥精品作用的关键,师生都需要集思广益,在与他人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交流合作工具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当前,精品课程网站的交流合作主要是通过论坛等形式呈现,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学生上网方式的改变,精品课程的交流方式应考虑其在各类设备中的普遍适用性。

(3)增强视频在智能移动终端的适应性。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微课程是精品课程中的重要学习资源,同时是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方式之一。2013年,手机游戏、手机视频和手机音乐等应用的用户规模大幅上升,增长态势良好。鉴于此,建设网站时就要考虑视频在PC和智能设备上的通用性,比如采用何种视频格式、采用何种上传方式等。

4.新媒介环境下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建议

通过对新媒介环境特征及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几点启示,本文对在新媒介环境下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有几点建议。

(1)在网站界面设计方面解决在不同分辨率的设备上实现网页效果的普适性。在界面设计时,解决方式有两种:一是针对PC和智能终端开发两套系统;二是通过自适应网页设计方式实现。不同的设备对网页的浏览效果而言主要差异是屏幕的宽度不同,高度影响则不大。而自适应网页设计即是侦测屏幕分辨率的不同,调用不同的CSS样式实现浏览效果的自适应能力,用到的主要技术有CSS3技术中的媒体查询技术、流式布局[4](使用百分百设置宽度并利用浮动属性实现自动调整宽度和位置来适应不同分辨率)等。

(2)在网站建设时考虑多种互动交流方式及学习反思。交流方式既可以考虑离线的论坛、个人空间等方式,又要注意实时即时工具的运用,特别是当前移动终端应用的普及。即时工具如QQ、微信等,既可以作为交流沟通的实时工具,又可以将其作为精品课程信息平台。学习反思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既可以记录学生学习历程,又可以反思学习过程及结果,更是评价他人学习的工具。鉴于学习反思的特点,本文认为诸如个人空间之类的应用即可满足要求,因此在网站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底采用何种方式满足,比如在使用QQ工具交流沟通的同时就可以顺便利用其QQ空间实现学习的反思。

(3)在网站建设时考虑视频的普适性。由于精品课程中涉及不少的视频资源,有的甚至都是以微视频为主的微课程,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就要考虑服务器的性能能否满足要求,能否全部采用视频上传至服务器的方式等。结合云盘等网盘的发展及移动争端对视频的要求,本文认为可以将视频全部上传至云盘中,而后将分享的链接添加到网站中,既不占用服务器空间,又能保证视频播放的流畅性。此外,视频资源最好采用短而小的方式,保证其在各类设备上播放的流畅。

5.结语

网络是精品课程的重要的传播媒介,在新媒介环境下分析新媒介环境特征,并根据此特征及精品课程的特点,提出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以促进网站的使用率的提升,提高其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8.

普通网站设计(篇5)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220030-02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事业飞速发展,多条城际快速铁路和高速客运专线开通运营,还有多条客运专线正在建设或列入今后的规划,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高速铁路将成为我国地面铁路客运的主流。随着3G移动网络的建成和日益普及,高速铁路旅客对旅行途中的话音和高速上网需求非常迫切,因此,改善高铁覆盖质量,对于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运营商品牌形象至关重要。

高铁移动通信具有终端移动速度快、车体密封性能好、地形地貌复杂等特点。因此,面临的技术难题远比普通场景复杂。事实上,高铁场景下的移动网络通信质量与普通场景相比,也的确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1 高铁覆盖面临的问题

高速列车车体密封性能好,运行速度快,车内网络质量较差,高速列车网络覆盖具有以下的特点:

1)列车高速运行中,多普勒频移影响明显。如图1所示,多普勒频移原理公式可写为:

式中:

:多普勒频移

V:列车速率

C:光速

C:载波频率

频移大小和运动速度及运动方向相关,速度越快频偏越大。因信号入射角度关系,频移具有时变特性,合成频率在中心频率上下偏移。当列出驶向基站时,频偏为正,当列出驶离基站时,频偏为负。另外,手机终端以下行频率为基准发送上行信号,因此基站接收机将承受2倍于终端的多普勒频移。

以350km/h的时速为例,在GSM 900Mhz频段,多普勒频移能够达到近300hz;在WCDMA 2000Mhz频段,多普勒频移最高能够达到650hz。

2)高速列车穿透损耗大,车体损耗最大达到24dB左右(各种高铁车型穿透损耗参考值如表1所示)。为了保证车内覆盖信号强度达到-95dBm,车体外信号至少需要达到-65~-70dBm左右。

注:以上数据供参考,实际值与入射角、多径等多种因素有关。

3)高速列车运行速度快,按照现行CRH3车型最高时速380km/h计算(上海磁悬浮列车最高运行速度更是高达432km/h),每秒列车运行约105.6米。以WCDMA制式为例,根据切换算法时间的估算,完成2次快速切换的时间为5~6秒,设计考虑为7~8秒。为了保证切换的顺利完成,需要足够大的小区重叠覆盖距离(切换带)。表2列出了各种速率下对重叠覆盖距离的需求。

4)高铁线路上经过的桥梁隧道等特殊场景较多,沿线及周边的交叉覆盖导致组网复杂,特别是车站、市区等地方公网与专网交错覆盖导致接入困难。

2 高铁覆盖难题的解决方案

1)多普勒频移。根据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要求,移动终端应具有从静止环境到500km/h移动环境的适应能力。移动通信信道通常为多径时变衰落信道,也就是说,接收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会随时间发生随机变化。一般情况下,接收机都是通过接收导频(pilot)信号,估计出多径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信息,并最终实现所需的相干接收。多普勒频移的估计方法主要包括基于信道相关特性的估计、基于电平通过率(LCR)的估计和基于开关分集的估计等。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方法的估计误差受信噪比和车速影响较大,因此可以利用信噪比估计技术进行修正,进而大大扩展这些估计方法的应用范围。

2)重叠覆盖距离。移动台在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衰落到一定程度,会触发小区重选(idle模式)或者切换(Active模式)过程。为确保重选或者切换顺利完成,我们必须保证在手机顺利进入新小区之前,当前小区的信号不会衰落到门限值以下,否则空闲的手机可能脱网(No Service Mode)、或者通话中的手机掉话(切换失败)。因此,相邻小区间重叠覆盖区域的大小的设计就非常重要。

系统在判断是否要进行越区切换时,可以遵循不同的准则,一般包括:接收信号强度、载干比、业务负载和移动台距离等。实际应用中,测量信号载干比有一定的困难,网络负载做为判决依据时其适用范围有限,计算移动台距离也难以保证精度,因此,多数移动通信系统都以接收信号强度做为切换判决的依据。

GSM系统中,小区重选与小区切换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接续工作。小区重选规则中,当移动台测量到邻小区C2值高于服务小区C2值且维持5秒钟,将发起小区重选。如果是跨位置区重选,则邻小区C2值必须高于服务小区C2与CRH(小区重选滞后值)的和且维持5秒钟,再发起小区重选和位置更新。切换则由网络和移动台共同完成,在切换规则中,当邻小区信号强于服务小区,网络即可发出切换命令,不需要额外等待5秒钟,切换过程大约3秒内完成。所以,工程应用时对相邻小区重叠覆盖距离的设计要优先满足小区重选的时间要求,即10-12秒左右。

WCDMA系统中,有两种状态的切换:通话和起呼。通话状态的切换所需时间大约为0.7秒,起呼状态的切换大约为2.4秒。考虑到切换的可靠性,各厂家设备参数的异同性,及基站设置周边的传播环境,重叠覆盖距离和切换参数的设置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确定。

3)多径快衰落及高铁车厢穿透损耗大。快衰落变化速度与UE行进速度、工作频率有关(衰落平均速度2v/λ),对于2.1GHz,350km/h的高铁列车,快衰落变化速度约为1360Hz,变化幅度高达几十dB。当UE速度大于150km/h时,WCDMA/GSM功控失效,快衰落影响系统性能。对此,通常可采取的办法有:基站天线接收分集;提高覆盖设计指标,使高铁沿线保持较高的主服务小区覆盖电平,留一定余量抵抗快衰落;选用可以有效克服多普勒频移的基站设备,对下行发信频率置相同的偏移量,保证同手机的正常通信。

对于高铁车厢穿透损耗大的问题,可以采取技术手段,增强上下行信号,穿透车体,扩大基站覆盖范围;同时在高铁沿线的基站选址时,要考虑掠射角不能过小(覆盖边缘≥10度),保证基站与铁轨有一定距离;另外,也可采用车载直放站方式,在高铁列车顶部设置天线集中接收,通过分布系统覆盖车厢内部。

3 组网及参数优化原则

3.1 基站站址及参数设置

基于上述对高铁沿线覆盖难题解决方案的分析,要较好地解决高铁环境下的通信问题,在高铁沿线基站建设及参数的设置和优化中应满足“三快、两慢、两大、一准”的原则,即:接入快、重选快、切换快;链路删除慢、压缩模式启动慢;LAC区范围大、RAC区范围大;邻区配置要准,不可过多,也不可缺失。相关参数的调整还应结合各厂家之间的差异性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如站间距)等因素综合考虑。

3.2 组网方式的选择

针对高铁沿线的移动网络覆盖,目前有两种典型的组网方式:公网方式和专网方式。公网方式是把高铁沿线的覆盖融入周边大网统一规划和考虑,专网方式与公网方式有明显不同,它采取的是高铁沿线单独组网的模式,因此高铁专网和周边的大网相对独立,除高铁车站区域外,高铁专网基站和周边大网基站不设邻区关系,或者说高铁沿线的专网与周边大网不会发生切换。表3列出了公网方式和专网方式的比较。

工程实际中,应该考虑高铁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容量需求、现网站址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取组网方式。一般来说,在高铁沿线用户较多、且列车运行速度小于200km/h的市区范围内,可采用公网方式。而在列车运行时速较高的郊区和农村,以专网方式组网为宜。

3.3 覆盖策略

高速铁路呈狭长带状分布,区域跨度大,沿途经过车站、地面、高架桥、地堑、隧道和桥梁等多种地形、地貌。在明确具体的覆盖方案之前,需要结合地形场景、覆盖质量指标、列车速度、基站与轨道距离,进行链路预算,确定站距要求。

由于天线入射角更多的影响车体穿透损耗,车体穿透损耗与入射角的大小有关,垂直入射时损耗最小,因此尽量使基站与铁路保持一定距离,具有一定的入射角。一般来说,掠射角应大于10度,建议基站与铁路距离在50米以上,最佳间距100-500米。天线挂高设置应考虑铁轨高度,宜高出轨面15米以上,保证天线与轨面视通。

天馈选择上,站点与铁轨距离较近时(小于100米),选用窄波束高增益天线,如33度21dBi天线;站点与铁路距离较大时(大于100米,小于500米)可选用65度18dBi天线;在城区站距较近条件下,天线增益建议为16dBi,在郊区宜采用单极化双天线,城区宜采用双极化单天线,实现接收分集。若建设铁塔站,应考虑铁塔安装位置与投资,可采用双极化单天线。

在高铁车站,由于人流量较大,应该确保车站内部和站台的良好覆盖,大中型车站原则上要考虑建设室内分布系统进行覆盖,小型车站则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先选择室外宏基站覆盖。在高铁途经的城区和站台区域,车速较慢,一般都低于200公里/小时,按常规方式进行覆盖即可。在郊区和野外开阔地带,车速较高,在确保同一物理站址的情况下,可采用双RRU小区合并或单RRU功分方式,扩展单小区覆盖能力,减少切换。在直线轨道路段,相邻站点宜交错分布于轨道的两侧,呈“之”字状分布;在铁路弯道路段,站点宜设置在弯道的内侧,提高入射角,保证覆盖的均衡性。在隧道场景中,主要采用BBU+RRU或光纤直放站方式进行覆盖,尽量避免切换区处于隧道口位置。短隧道可通过隧道口的天线向隧道内定向辐射进行覆盖;长隧道可采用泄漏电缆进行隧道内覆盖,其高度一般应保持和高铁列车中部窗口平齐,隧道外可以采用窄波束、高增益天线应用隧道内信号对隧道外进行延伸覆盖。桥梁场景的覆盖原则等同于开阔地带,如果桥梁长度较长,可通过RRU拉远方式覆盖,另外就是要根据桥梁的高度合理设置天线的挂高。

4 总结

本文对高铁场景下移动通信组网面临的技术难题、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并对工程应用中网络规划和参数设置原则、组网方式的选择及覆盖策略作了进一步探讨,对高铁沿线移动网络建设提供了一些参考。随着高铁开通里程的逐年增加以及人们需求的日益迫切,各家电信运营商也必将更加重视,加大在高铁沿线移网规划和建设的投入,最终实现高铁场景下同样能享受高质量移动通信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啜钢、王文博、常永宇、全庆一,《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第2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张玉艳、方莉,《第三代移动通信》,人民邮电出版社.

普通网站设计(篇6)

[3]门户网站客户行为分析及流失率专题汇报[EB/OL].智库网.(2008-08)..

普通网站设计(篇7)

现阶段我国铁路高速发展,大批新技术、新工艺陆续应用,造成现行规范与实际情况不能完全吻合,作者在施工投标工作中,结合对现行规范、文件、设计图纸的学习,提出了对普速铁路通信电源系统蓄电池容量的计算的一些见解。

一、普速铁路通信系统设备的选择与用电量

根据TB 10006-2005《铁路运输通信设计规范》(以下简称“通信规范”)及原铁道部(现铁路总公司)有关通信系统设置有关规定,结合目前我国普速铁路通信系统基本设置情况,本文选定普速铁路通信系统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1.1 传输系统

传输系统一般考虑按长途传输网及接入网两层网考虑。中间站因承载客运、货运业务,业务转接较多,设置长途传输网分路站,同时设置接入网传输设备。

1.2 调度通信系统

1.2.1 调度及专用通信

采用数字调度及专用通信系统。

1.2.2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采用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间站设置基站设备,区间弱场采用光纤直放站解决。

1.3 电源系统

采用-48V高频开关电源,并配置阀控式蓄电池组。

1.4 各系统用电量

二、中间站蓄电池容量的初步计算

2.1 蓄电池容量计算公式及参数

2.1.1 计算公式

2.1.2 公式中其他参数定义及选取

2.2 蓄电池容量的初步计算

三、影响蓄电池容量计算的因素分析

3.1 影响蓄电池容量计算的因素

3.1.1 相关规范、文件的发展

(1)“电源规范”的局限性。“电源规范”在2000年即投入使用,根据其前言介绍,系在《铁路通信设计规范》(TBJ6-85)基础上编制,后来在“通信规范”投入使用后,《铁路通信设计规范》废止,但“电源规范”尚未更新,仍作为现行规范使用,其中涉及蓄电池容量计算参数选取的一些条款未能充分考虑GSM-R系统运用的影响。

(2)其他条文、文件对蓄电池容量计算的补充。2008年,铁道部(现铁路总公司)工程设计鉴定中心、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联合《中国铁路GSM-R移动通信系统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蓄电池容量选取做出如下规定:核心网节点设备的蓄电池组按2组配置,每组备用时间1h;基站设备蓄电池组按2组设置,备用时间按照相关设计规范及实际维修时间要求确定。2010年,铁道部(现铁路总公司)运输局运基通信〔2010〕35号《铁路客运专线通信技术装备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其中对采用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的蓄电池容量选取做出如下规定:基站设备蓄电池组按2组设置,备用时间按照相关设计规范及实际维修时间要求确定。“标准”中有关内容摘录如下:-48V直流电源系统车站及通信站蓄电池组按2组配置,容量配置按照车站及通信站满足后备时间1小时的要求。

3.1.2 铁路运输外部条件的变迁

铁路运输通信系统作为各种信息,特别是列控信号、调度命令的承载平台,其保障铁路安全运输的作用日益显现。为确保列控信号、调度命令等涉及行车安全的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在现阶段的普速铁路实际设计、实施、运营等各阶段,通信系统电源等级与信号系统电源等级保持一致,均为Ⅰ级负荷,在一般情况下,通信设备外供交流电源不应断电。

四、蓄电池容量的选择

结合现行有关文件的补充,及对外部条件变化的分析,中间站后备时间如果选取1小时,其外供电源满足需求,自经济技术角度出发,中间站后备时间选取1小时合理。因此,蓄电池容量计算公式中,T取值为1,η取值为0.55。代入公式:

普通网站设计(篇8)

1.1MVC模式

MVC模式将Web系统的流程控制、数据处理和内容展示抽象为模型、控制器和视图三大部分.其中Model(模型)是应用程序中用于处理应用程序数据逻辑的部分,通常模型对象负责在数据库中存取数据;View(视图)是应用程序中处理数据显示的部分,通常视图是依据模型数据创建的;Controller(控制器)是应用程序中处理用户交互的部分,通常控制器负责从视图读取数据,控制用户输入,并向模型发送数据.MVC分层有助于管理复杂的应用程序,例如,您可以在不依赖业务逻辑的情况下专注于视图设计.同时也让应用程序的测试更加容易.MVC分层同时也简化了分组开发.不同的开发人员可同时开发视图、控制器逻辑和业务逻辑.

1.2模板技术

模板解析引擎通常处于MVC模式的视图层.模板解析引擎设计了相对简单的模板语言(有些引擎也支持直接使用PHP语法),前端设计人员以模板语言设计网页模板,这降低了前端设计员的学习成本.系统运行时,模板解析引擎将模板编译为执行的脚本文件.

1.3缓存技术

缓存技术可以解决下列问题:

(1)性能.

将相应数据存储起来以避免数据的重复创建、处理和传输,可有效提高性能.比如将不改变的数据缓存起来,例如地区编码等,这样能明显提高web程序的反应速度.

(2)稳定性.

同一个应用中,对同一数据、逻辑功能和用户界面的多次请求时经常发生的.当用户基数很大时,如果每次请求都进行处理,消耗的资源是很大的浪费,也同时造成系统的不稳定.

(3)可用性.

有时提供数据信息的服务可能会意外停止,如果使用了缓存技术,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仍正常提供对最终用户的支持,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

2系统分析与设计

2.1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得出普法网站系统的需求.系统需求可分为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2.1.1功能需求

(1)文章管理功能

可进行频道的创建、编辑和删除灵活调整网站频道;提供文章编辑和功能,支持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格式.

(2)咨询平台

作为本站的特色和创新,打造实现一个法律问题咨询平台,公众在网站注册账号后可在咨询平台里提出法律问题,而在本站注册并认证的法律专家才能对咨询的法律问题进行回答,确保咨询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3)投票功能

普法网站可就某个热点法律问题或事件,向网站受众发起投票.

(4)留言功能

Web2.0时代,交互是网站的必备功能,通过留言系统,公众可对关注的法律问题、法律知识、时事政治等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交流.留言系统应具备过滤功能,以及完善的管理功能.

(5)管理员管理

管理员登录:限定管理员必须从后台入口登录后方可进行操作.管理员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登录到系统后台.管理员管理:系统管理员用户分为一般管理员和超级管理员两种类型,系统管理员拥有所有权限,而一般管理员只有由超级管理员赋予的权限.超级管理员可以添加、删除、编辑管理员信息.

2.1.2非功能需求

(1)系统响应时间短和吞吐量高.

(2)用户界面友好.作为普法窗口和法律咨询平台,网站必须界面友好、美观、操作简明、方便实用,从而提高用户对网站访问的兴趣,吸引用户再次访问.

(3)稳定性和健壮性.

(4)易维护性和扩展性.

(5)方便性和实用性.

2.2系统设计

本系统以MVC设计模式的编程为指导思想使用PHP框架开发的普法咨询服务系统.用户通过浏览器以视图页面访问本系统.系统通过“路由功能”请求控制器,控制器解析用户请求响应后以特定视图将处理结果展现在用户浏览器.系统包括咨询子系统、文章子系统、留言子系统、投票子系统和用户管理五大子系统组成并运行在服务器端.

3系统实现

普法网站管理系统包括咨询子系统、文章子系统、留言子系统、投票子系统和用户管理五大子系统.下面以文章系统、留言系统、咨询系统为例介绍普法网站的实现过程.

3.1文章系统

文章系统的新闻、法律知识等页面一旦生成,就很难再次修改.并且当网站建成以后,每天的更新量比较少,大约10-20篇左右,更新的频度小,普法网站频道页以及网站的首页的部分在大部分时间都不会变化,而这些内容往往是网站访问量最大的.为避免频繁的读取数据库,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递大量数据,提高网站的访问效率,节约服务器资源,前台的子系统采用缓存技术.为了简化操作,降低开发人员工作量,PHP框架提供了更为全局方法S()方法,对缓存操作进行封装,支持文件缓存、内存缓存等多种缓存,并屏蔽了这些方法实现上的差异.无论哪种缓存模式,对开发人员而言,调用方式是相同的,开发人员不需要知道实现的细节。

3.2留言系统

留言系统包括前后两个子系统,前台实现留言和留言展示,后台实现留言的审核、删除等操作.为方便处理操作,网站前台运用单入口模式设计,即所有的操作共用一个入口地址(index.php),结合“URL路由”技术,通过智能解析请求的URL地址,自动加载对应模块的action类,调用实例方法处理数据,并将结果以特定的视图显示.

3.3咨询系统

咨询系统是湖南普法网站的特色系统.目前国内仅有极少数的网站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功能.为确保咨询平台切实起到为社会公众提供法律方面的咨询服务的作用.咨询平台规定发起咨询的用户必须是网站的注册用户,而只有通过认证的专家用户允许答复用户提出的问题.通过注册和操作流程的设计,确保问题咨询的严肃和答疑的准确性.用户注册、审核、登录采用ajax技术,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普通网站设计(篇9)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8-0021-02

目前,我国科普网站建设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较好的科普氛围。但不可否认,我国网络科普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网站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网站内容多为一般性知识,欠缺深入的专题分析,网站内容原创性不足;对重大科技事件缺乏及时关注,时效性较差;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网站的服务功能不完善,有待加强等。

本项目设计一个集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开放性于一体的专业性科普网站,以新一代网络技术及应用为宣传主题,以全国青少年、城镇居民、网络技术爱好者为受众对象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在大众传媒中的科普功能。

1.系统功能需求

网站力求做到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结构清晰、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安全可靠、运行稳定,同时可处理大规模并发访问,具有良好的跨平台运行能力。就网站功能而言,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1)系统应能够体现内容上的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与表现形式上的通俗性、趣味性相结合,在确保对科学知识做出准确解释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多种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力求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抽象的科学概念,从而激发受众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2)注重受众参与。通过设置相关栏目,鼓励公众发表自己的科学观点,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并与科研人员与专家进行互动。同时,激励受众制作自己的原创科普作品,增强用户体验。

3)密切关注和报导与网络技术相关的科技政策、科普活动、重大科技事件,并做到对相关内容及时更新。

4)建立完善的网站服务功能。建立与用户沟通的有效渠道,了解公众需求,形成良好的沟通、反馈、用户参与建设的机制;同时提供站内搜索、网站地图、优秀科普网站导航链接等服务功能,实现网站资源的采集、添加、删除、修改、审核、等管理功能。

2.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通过对目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对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进行规划设计。网站的功能结构如图l所示,其中主要模块的功能描述如下。

1)站内检索:提供站内资源的查询功能,可以根据关键字、栏目类别等条件对站内的信息进行搜索,实现资源的快速定位。

2)热点聚焦:及时报道与网络技术相关的科技政策、科普活动,以及网络科技领域的新发明、新创造、新进展等,并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网络科技事件做深入跟踪、报导,进行专题评论。

3)趣味科普:就当前正在或将要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网络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方式进行阐述和展示,并按技术领域做分类组织。

4)科学讲堂与网络直播:以解读科学精神为主线,以当前网络科技热点为话题,充分利用高校网络技术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的讲座和访谈资源,提供视频资源展播和在线实时直播的功能,以提高知识传播的力度和质量。在直播栏目中,受众可以与线上专家进行实时地问答交流。

5)科技竞赛:为增强网站的用户参与性,提高受众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意识,组织与网络技术及应用相关的科技竞赛,实现有关竞赛规则通知、报名、评奖、优秀成果展示等环节的过程管理,并提供对以往承办的竞赛优秀成果进行列表展播功能。

6)我要上传:为培养受众的参与和创新意识,为网友提供原创科普作品的上传功能。系统通过审核、甄选,可将其中的优秀原创作品在网站中。

7)百问百答与专家面对面:“百问百答”模块是一个论坛子系统,为受众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提供非实时的交互平台;“专家面对面”模块是一个聊天子系统,以在线实时的方式在网友与技术专家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

8)内容管理:主要实现对网站各栏目所的内容(包括文件、表格、图片、视频等)进行添加、删除、编辑、权限审核、等功能。

3.系统实现技术特点

为使系统具有良好的跨平台运行能力和优越的安全性能,系统采用PHP作为主要开发语言,以MySQL作为数据库支撑进行开发。网站部署在Windows Server 2008操作系统上,采用IIS,可处理大规模并发访问,为网站的稳定运行提供基本保障。本系统通过使用先进的Web前端技术实现网站的动态交互功能,并结合服务器端开发技术完成了基于CMS框架的动态网站的开发全过程,致力于提供界面生动、操作便捷、交互良好的用户体验。

1)HTML5技术

网站的整体设计采用了最新的HTML5技术。HTML5是HTML标准的最新演进版本,它是Web开发世界的一次重大改变,具有强大的跨平台性,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HTML5表现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它是一个新的HTML版本,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属性和行为,同时增加了一系列功能更为强大的新技术,这些技术被用来开发Web站点,使其应用更加多样化。在本网站的设计中,使用了,,,,,和等一系列新的标签元素,使得页面代码更加简洁、清晰、富于描述和容易阅读。

2)CSS3+DIV技术

网站的页面样式和整体布局采用了当前流行的CSS3+DIV技术来实现。该技术将页面表示与内容相分离,使得页面布局灵活、方便,定位准确,结构清晰,便于搜索引擎的优化;其一次设计、随处的特点,提高了网站的更新效率,大大缩减了页面代码,从而降低了带宽成本,提高了页面的浏览速度。本网站采用了Grid布局方式,在页面中大量应用了半透明、圆角矩形等效果,而在动作方面运用了旋转rotate、缩放scale、移动translate扭曲skew、矩阵变形matrix等效果,这些特效的合理运用使得页面美观,赏心悦目,大大增强了网站的感染力。

3)JavaScript

网站在实现与用户的动态交互过程中大量采用了JavaS-cript技术。JavaScript是一种直译式网络脚本语言。在Web应用开发中,通常将JavaScript作为客户端脚本语言嵌人到HTML中运行,以增强网页的动态功能,获得更加流畅美观的页面浏览效果。比如,在本网站的前端开发中,应用JavaScript技术,通过引用iQuery库,响应鼠标事件,实现了iQuery对象的渐入淡出的动态效果,改善了用户体验;通过AJAX技术,JavaScript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可以在不重新加载整个页面的情况下,完成与Web服务器之间少量数据的交换,从而实现了页面的部分更新,提高了页面的浏览速度,减轻了服务器的压力等。

4)流媒体直播技术

在实现网络直播环节时,系统采用了Windows Media Setvices流媒体服务器技术。它是Windows多媒体技术应用于Internet与Intranet分发数字媒体内容的服务器端组件。使用该技术搭建视频直播应用时,会将多路音视频信号进行实时编码处理并发送给流媒体服务器,继而再由流媒体服务器提供直播点播服务。应用该技术,不仅可以以嵌入网页的方式在提供“网络直播”的页面中实现流媒体的直播服务,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使用操作系统中的Windows MediaPlayer软件直接观看直播的服务方式。其中,前一种方式无需借助flash技术,客户端也无需下载专用播放器。

5)CMS系统

普通网站设计(篇10)

中国普天坚守技术创新理念,致力于TD-SCDMA系统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为运营商建设高效、优质的TD-SCDMA绿色网络,为用户带来丰富、精彩的业务体验。

快速反应助力运营商打造精品TD-SCDMA网络

在本次中国移动八个奥运城市的TD-SCDMA规模网络建设中,中国普天中标天津和秦皇岛两个城市。

2007年5月天津和秦皇岛的网络建设全面启动。根据合同要求,中国普天向天津移动、秦皇岛移动两地提供包括中频拉远基站、第二代BBU+RRU光纤拉远型基站、微蜂窝基站、RNC和OMC-R在内的整套无线系统设备。由于准备充分,且移动公司给予了大力支持,普天在两地均早于移动的要求提前完成供货。

“快速建网、深度优化,将性能优越的精品网络交付运营商”是普天人对TD网络建设的基本原则。在移动集团的统一部署,在省市移动公司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移动公司各相关单位与普天TD项目人员通力合作,奋力拼搏,克服了种种困难,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其中,秦皇岛移动承建的TD-SCDMA网络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网开通。在秦皇岛移动和普天的共同努力下,秦皇岛TD-SCDMA试验网达到了“精品网络”的各项指标要求,秦皇岛也因此成为全国TD-SCDMA网络建设的样板城市,并承担了如室内覆盖测试、海面覆盖测试、高速交通干线测试、各种复杂地形的覆盖测试等各项测试任务,为TD-SCDMA系统的成熟和完善,为推动TD-SCDMA产业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在本次TD网络建设实施过程中,普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管理方面,普天制定了清晰、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和风险保障措施,保证快速、经济建网和迅速及时的反馈,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种突况。在网络建设过程中,普天针对不同地形地貌,如城区、郊区、农村、平原、山地、海面、高速干线等,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积累了快速建网、整体结合局部网络优化等丰富的经验。在优化措施方面,普天采取了整体结合局部的网络优化方式,大大提高了优化速度和网络质量。

环保基站技术创新与节能并行

节能减排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未来的通信业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中国普天作为四大TD-SCDMA系统厂商之一,将绿色环保的理念作为节能减排工作的原动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实现节能。

在已经完成的TD-SCDMA规模试验网中,中国普天采用了系列化的基站系统适应于不同的网络和覆盖环境,有效地解决了基站站址选择困难的问题。另外,在基站的电气规格和尺寸方面进一步降低要求,更好地适应了与其他设备共站的需求,有效节约了站址资源。同时,针对不同的场景,分别采用单通道RRU组网、多通道RRU组网以及混合组网等方式,满足绿色网络建设的需求。

另外,普天在TD网络建设中提供的BBU+RRU光纤拉远型基站,对缩减网络建设周期,节约人力成本,解决基站站址等问题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符合“绿色通信”要求。

目前,普天正在全力开发“绿色环保基站”,采用创新技术,通过模块化设计,集约化运用,进一步降低功耗。同时,针对运营商对绿色网络的需求,在节省配套设施、工程安装复杂度等方面都做了重要提升,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与运营商共建绿色通信网络。

专注LTE推动TD后续技术标准

为进一步改进3G技术,提供更强大的数据业务能力,以便向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3GPP启动了LTETDD的研究及相关工作。LTETDD帧结构与LCR相容的特性,使LTETDD完全可以实现LCRTDD向LTE技术的平滑演进。

普通网站设计(篇11)

前言

普光气田是国内外典型的“三高”气田。H2S平均含量为15.16%,CO2平均含量为8.64%,是目前国内正在开发的含H2S、CO2最高的含硫气田。天然气输送工艺采用采用加热、节流、保温混输的湿气集输工艺。

由于在国内首次尝试高酸气田的开发,在普光气田生产运行初期,为发现并排除隐患,使集气站各系统、设备运行在稳定可靠状态,保障集气站安全平稳生产,需要对动设备、静设备等设备进行系统检维修。在检维修时需将输送过高含硫化氢天然气的管道或设备的部件拆卸开,其中怎样清除残余或附着在管道内部的硫化氢以及硫化亚铁是保障施工安全的首要措施。本文针对高含硫设备检维修过程中不断的摸索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将碱水清洗+钝化剂浸泡的方法在酸性气田的检维修作业中进行推广。

1.设备检维修作业前期准备方法

在投产初期对设备的检维修前期准备方法主要是先放空后采用氮气或者燃料气吹扫法和等体积置换法相结合对管线及设备内含硫天然气进行吹扫置换,最后进入火炬燃烧,达到检维修条件。吹扫又分为全站吹扫和局部吹扫。

全站吹扫是关闭外输出站球阀,通过井口燃料气吹扫接入0.6-0.8MPa燃料气对全站进行吹扫,从收球筒或者发球筒手动放空进行放空,进入火炬系统。

局部吹扫是关闭需要维修设备进出口阀门,连接设备本体吹扫管线对设备进行吹扫,从设备本体手动防空处进行放空,如果设备本体不具备吹扫管线或者无放空口的则采用最近设备的吹扫管线和放空口。比如对计量分离器进行检修,就需要关闭计量分离器进出口球阀,连接计量分离器本体吹扫管线,通过计量分离器罐顶手动放空进行放空,让含硫天然气通过生产汇管直接进入外输进行生产,这样短时间内不会影响气井正常生产。

等体积置换是对需要检修的设备充入0.6-0.8MPa燃料气让其在设备内保压15—30min充分稀释设备内壁附着的硫化氢,反复以上操作,直到置换合格为止。我们也以计量分离器检修为例,关闭计量分离器进出口球阀,从计量分离器吹扫口引入0.6-0.8MPa燃料气,让计量分离器保压15—30min再从计量分离器罐顶手动放空进行放空进入火炬燃烧,反复以上操作直到置换合格为止。

2.碱水清洗方法初步试验

2009年10月15日,普光303-1井开井生产过程中,发现一级节流后压力从18Mpa上涨到20Mpa,初步判断分酸分离器捕雾网堵塞,突然开大3级节流阀20%并迅速还原开度的方法,对该管段进行吹扫,压力逐渐恢复正常。但捕雾网吹扫出的杂质通过气相入口管线进行倒流进入了分酸分离器罐内,未被彻底的排出。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杂质再次附着在捕雾网上分酸分离器出现压差增加的现象。

为了彻底解决捕雾网堵塞现象,决定对分酸分离器进行清洗,杂质排到酸液缓冲罐和火炬分液罐中,再拉运至普光302集气站进行焚烧,防止罐内杂质再次堵塞捕雾网。根据该情况编制了《普光303-1井分酸分离器清洗方案》,主要是碱水分别从分酸分离器捕雾网的上下游对其进行冲洗以除去捕雾网上残留的杂质。每次清洗时间为20min,通过多次清洗效果比较明显。

3.天然气置换与碱水清洗的效果对比

2010年普光301、302、303集气站更换汇管,其中普光303集气站是采用净化气吹扫置换,而普光301、302集气站采用碱水清洗方法,普光303集气站用净化气吹扫置换3天才达到要求。普光301、302集气站采用碱水清洗都只需要了4个小时就到达施工要求,而且碱液排放后汇管内硫化氢含量不会升高还有效的防止了硫化亚铁自然。净化气吹扫置换需要的时间久,吹扫置换效果不是很明显,而其成本高;碱水清洗所需时间短,效果明显,所需成本低。

4.现场应用

碱液浸泡清洗是利用配置好的浓度为0.5%的碱液通过井口向集输流程加注,分酸分离器、计量分离器通过加注口加入碱液。浸泡24小时后,通过井口进行氮气加压,将管道、容器内的碱液排至火炬分液罐,通过吸污车拉运至赵家坝污水站处理回注。

钝化剂浸泡是完成上述清洗后,通过加热炉出口管线取样口对集输管道、容器加入钝化剂浸泡,浸泡12小时后,通过井口进行氮气加压,将管道、容器内的碱液排至火炬分液罐,通过吸污车拉运至赵家坝污水站处理回注。

各检修设备经过氮气置换合格后,需要对集输流程进行清洗、钝化,以达到清除管道、容器内的腐蚀物、沉积物及硫化亚铁等杂质,确保拆卸管道、进入压力容器进行检测时人员的安全。碱水清洗+钝化剂浸泡在普光气田设备检维修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从2010年开始分酸分离器的拆卸、安装及2011年集气站全面修维修中应用较多,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5.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以2010年普光302、303集气站更换汇管为例,其中普光303集气站是采用净化气吹扫置换,而普光302集气站采用碱水清洗方法,普光303集气站用净化气吹扫置换3天才达到要求,需要花费置换燃料气95040元。普光302集气站采用碱水清洗都只需要了4个小时就到达施工要求,按照市场价一车碱水合计1310元。同样一次检维修作业仅作业准备费用节约9万元左右。

5.2 社会效益

普通网站设计(篇12)

1 概述

近年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迅猛,由于高速移动过程中的快衰落、多普勒效应、列车材质等对无线信号衰减的影响,加之无主力覆盖小区,往往容易发生切换混乱、无法接通、掉话等现象,导致用户感知度下降。面对日益增多的用户及其对感知度的需求,中国联通如何在高速环境中提供良好的WCDMA网络覆盖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针对高铁的无线覆盖,由于场景的特殊性而出现了各种困难,如:多普勒频移过大,导致基站发射和接收频率不一致;高速运行造成切换频繁,速度越快切换距离也越长,切换距离超出原扇区的覆盖范围会使得终端难以接收到切换信令,导致掉话;中空铝合金车体使得损耗过大,车内覆盖率低;桥梁隧道特殊场景较多、线路和周边的交叉覆盖导致组网复杂,并且车站、市区等地方公网与专网交错覆盖导致接入困难,等等。

本文重点对高铁的WCDMA无线覆盖进行深入探讨,为以后高速铁路WCDMA移动网络覆盖提供一定的参考。

2高速铁路覆盖理论研究

2.1 车体穿透损耗

高速铁路都为CRH列车,其采用密闭式厢体设计,与普通列车相比增大了车体损耗。不同类型的CRH列车具有不同的穿透损耗,对各类型车厢的穿透损耗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在进行覆盖设计时,必须以穿透损耗最大的车型作为覆盖优化的目标。以上测试为列车静止状态下的测试结果,而列车在运行途中衰减会更大,需要加上校正因子。目前在国内运行的和谐号列车多为庞巴迪列车,其校正因子为5dBm,如果要确保车内的正常通话,按最高24dB损耗来算,至少要确保车外信号强度为70dB。

2.2 多普勒效应

当终端在高速运动情况下通信时,终端和基站都有直视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频率会发生变化,称为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所引起的频移称为多普勒频移,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θ为终端移动方向和信号传播方向的夹角,v是终端运动速度,c为电磁波传播速度,f为载波频率。

从式(1)可以看出,用户移动方向和电磁波传播的方向相同时,多普勒频移最大;完全垂直时,没有多普勒频移。表2显示了典型情况下的最大多普勒频移(用户移动方向和电磁波传播的方向相同,即θ=0):

随着车速的不断提高,多普勒频移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在高铁覆盖中需要重点考虑:

(1)多普勒效应的存在,导致基站和手机的相干解调性能降低,直接影响到小区选择、小区重选、切换等性能。

(2)多普勒效应对于手机(下行信道)是一倍的频移,而对于基站(上行信道)是两倍的频移。

(3)根据理论分析和仿真测试,当列车时速达到300公里以上时,系统性能有比较明显的恶化;而当列车时速达到400公里以上时,900MHz手机无法解出相邻小区的信息。

(4)相同车速时,1800M比900M频偏大一倍,对基站解调能力影响更大,所以高速覆盖建议采用900M频段,3G引入后多普勒频移会更严重。

2.3 重叠切换距离

WCDMA系统有两种状态的切换:通话和起呼。

(1)通话状态的终端切换

当T=0时,UE进入重叠覆盖区;

当T=Ta时,UE满足触发测量报告(E1a);Ta受到UE测量时间和系统测量报告触发参数的影响;

当T=Tb时,UE完成切换流程;

UE通过重叠区域的时间:T=Ta+Tb。

Ta受小区切换参数影响,需在实际中测定,其中至少包括UE测量时间,约为200ms;

Tb为切换流程所需时间,典型值为500ms;

故:T=200+500=700ms(不考虑刚进入切换区到满足切换设置条件的测量时间,85%的情况下)。

(2)起呼状态的终端切换

当T=0时,PSC1=PSC2;

当T=T0时,UE在发生小区重选前得到系统允许的接入请求,发送RRC建立请求消息;此时满足小区重选条件,空闲状态会发生服务小区重选PSC1PSC2,T0受小区重选参数影响;

当T=T1时,RRC建立完成,UE进入DCH状态;如果系统支持RRC建立而直接进入软切换,则没有T2和T3时延;

当T=T2时,UE上报测量报告,T2受到UE测量时间和系统参数的影响;

当T=T3时,UE完成切换,T3包括从MRM到Active Set Update(ASU)到ASU complete(ASC)的总时延;

UE通过重叠区域的时间:T=2*(T0+T1+T2+T3)。

T0为受小区重选参数影响,需在实际中测定;

T1为RRC建立时延,典型值为500ms;

T2为UE触发测量报告时间,T2=UE测量时间+Filter Coefficient(FC)+系统参数Time to Trigger(TTT)。UE测量时间约为200ms,设FC=0(没有L3 Filter),TTT=0(注:系统一般配置FC=0,没有L3 Filter或fc2(289ms)、fc3(458ms));

T3=Time of (ASUC-ASU)+Time of (ASU-last MRM);以往测试显示,85%的切换要T3=500ms;

故:T=2*(500+200+500)=2400ms(不考虑T0时间,85%的情况下)。

考虑到切换的可靠性、各厂家设备参数的异同性,及基站站址周边的传播环境,重叠覆盖距离和切换参数的设置要实测研究。

2.4 链路预算

WCDMA的链路预算与频率、带宽、数据速率、发射功率、天线增益、干扰储备、穿透损耗、天线挂高等参数有关。表3给出了WCDMA系统链路预算各参数取值。

3 高速铁路覆盖组网策略

3.1 地面覆盖

地面(含地面高架桥)覆盖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地形、地物的影响,一般考虑原则如下:

(1)根据各自覆盖指标要求进行3G链路预算,依据链路预算结果确定最小站距要求。

(2)郊区尽量使基站和铁路垂直距离在50~200米之间,城区尽量使基站和铁路垂直距离在50~100米之间,降低多普勒频移和车体穿透损耗的影响。

(3)对于直线轨道,相邻站点宜交错分布于铁路的两侧,形成“之”字型布局,有助于改善切换区域,有利于车厢内两侧信号质量的均衡。

(4)对于铁路弯道,站址宜设置在弯道的内侧,可提高入射角,保证覆盖的均衡性。

(5)天线挂高设置应考虑铁轨高度,需高出轨面15米以上;应保证天线与轨面视通。

(6)当站点与铁路沿线的垂直距离在100米以内时宜采用窄波束高增益天线,如33度21dBi天线;当站点与铁路沿线的垂直距离大于100米时宜采用65度波束天线,天线增益建议为18dBi,在城区站距较近的情况下,天线增益建议为16dBi。

(7)在郊区宜采用单极化双天线,在城区宜采用双极化单天线,实现接收分集。若建设铁塔站,应考虑铁塔安装位置与投资,可采用双极化单天线。

(8)可设置两小区或单小区+功分器,实现单站点两方向覆盖。

(9)基站类型选择建议:大型车站可采用宏站+室内分布系统,其它站点可采用分布式基站、独立RRU、光纤直放站等。

(10)利旧站点可分裂出独立小区专门用于高铁的覆盖。

(11)必要时可采用各种覆盖增强技术改善覆盖效果,例如高功率载频、塔放、四天线分集接收等。

3.2 隧道覆盖

对于长度在200m以下的隧道,宜采用在隧道口设置天线对隧道内发射的方式。切换带不可设在隧道内,避免火车出入隧道影响切换信号。

对于长度在200m~500m之间的隧道,宜采用RRU或光纤直放站+泄漏电缆的覆盖方式。泄漏电缆可布设于隧道侧壁上,高度应与列车窗口等高,建议距离轨面1.8m。切换带不可设在隧道内,避免火车出入隧道影响切换信号。

对于长度在500m以上的隧道,宜采用RRU或光纤直放站+泄漏电缆的覆盖方式。泄漏电缆可布设于隧道侧壁上,高度应与列车窗口等高,建议距离轨面1.8m。切换带可设在隧道内部。根据常用的泄漏电缆参数和链路预算结果,通过泄漏电缆2G/3G信号一般可覆盖500m。建议每公里设置一个RRU/光纤直放站,分两个方向接入泄漏电缆。

安装在隧道内的设备故障率要低,且具备良好的防潮性能。

3.3 桥梁覆盖

对于长度在2公里以内的桥梁,可选择在两端桥头附近建设站点,天线设置位置应可视通桥梁。对于跨越大江大河、跨度较长的桥梁,长度达几公里,由于桥体中间及桥外无法设置基站,可利用桥上的电杆架空安装泄漏电缆。一般建议每公里设置一个RRU/光纤直放站,分两个方向接入泄漏电缆。

3.4 配套建设要求

(1)尽量充分利用现有局、站点资源;

(2)新建站点尽量利用高大建筑物、地形条件,降低铁塔等配套设施建设需求,节省投资;

(3)对于BBU设备,应尽量安装在现有基站机房内;

(4)对于独立RRU、光纤直放站等,可采用室外型设备,不建设机房。若采用级联方式,如果其中1个站点因为断电出现问题,将会造成连续多个站点中断。因此要求每个站点配置一体化室外型电源,要求直流供电,后备电池4~6小时,需采取防盗安全措施。

3.5 组网方式

目前来看,高铁覆盖的组网方式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公网覆盖,一种是专网覆盖。

公网覆盖是指将高铁覆盖的局部通信网络融入到本地网络当中,不设置独立的RNC,在进行高铁覆盖的同时,还可以对本地网络进行有效覆盖,从而提高Node B的使用效率。公网覆盖的主要思想是利用大网覆盖的基站兼顾高速铁路的覆盖,不单独为高速铁路覆盖规划新的站址,且高铁覆盖区域的基站参数和RRM参数设置与大网保持一致。但公网覆盖无法解决车速过快导致的频繁切换的问题,造成在切换边界用户通话感知度下降。

专网覆盖是指对高铁覆盖区域设置专有RNC,为高速铁速覆盖规划专门的基站、传输和天馈系统,并通过参数配置保证高速铁路覆盖的网络拥有独立的参数配置。专网覆盖只考虑覆盖高速铁路带状区域,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频繁切换的问题,提高用户感知度。但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在专网覆盖的情况下,建设成本较高,且优化不好会对周边用户有影响。

4 沪宁高速铁路覆盖情况

4.1 沪宁高铁概况

沪宁高速铁路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沪宁高速铁路全线长约300公里,在上海市境内32公里,江苏省境内268公里,线路走向基本与京沪线沪宁段平行,共设31个站点。列车原设计时速250公里,运行大站直达(250km/h,80分钟)和站站停(160km/h,171分钟)两种列车。2008年11月11日,设计时速提升至初期运行时速300公里,远期提速到350公里,并使用与京津城际铁路相类似的无渣轨道。2008年7月1日正式开工,于2010年7月投入运营。

4.2 中国联通WCDMA无线覆盖方式

沪宁高铁目前采用公网覆盖方式,是在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基础上,对现网未覆盖的铁路沿线进行补充完善。因此高铁覆盖采用的组网方式仍然为大网架构,高铁站点的建设不是孤立在大网之外,而是对移动通信网络的有效补充。

除针对高铁沿线新建基站补盲外,需充分利用现有大网基站等网络资源,通过优化调整使其既满足周边区域的覆盖,又兼顾高速铁路沿线的需求。

对于多普勒频移,目前主流的设备厂家的3G设备均已经采用了频偏补偿技术,对于时速380公里以内的多普勒频移,均可以正常解调信号。

在采用公网的覆盖方式下,新建站点采用BBU+RRU分布式基站,便于安装、节能。同时结合采用拉远的RRU方式,使用功分器,沿铁路两侧覆盖,以延长基站小区覆盖范围,减少小区间切换频次。拉远的RRU尽可能与原有基站实施小区合并。

WCDMA切换时长为2.4s,可以据此计算出相邻两个基站间所需的重叠覆盖距离。在沪宁高铁实际实施时按照3s的保守考虑,运行速度为330km/h时,切换距离为280米;运行速度为380km/h时,切换距离为320米。在站点布放时按照此原则来选取基站位置,可以比较好地克服3G切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Harri Holma. 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31-335.

[2]Jaana Laiho, Achim Wacker. Radio network planning and optimisation for umts[M]. John Wiley & Sons LTD,2002: 484-501.

[3]Huang C, YatesR. Call admission in power controlled cdma systems[C]. Proceedings of VTC’96, Atlanta,GA, May 1996: 1665-1669.

[4]Clint Smith P E. Cellular system design and optimization[M]. Mcgraw-hill,1998: 235-246.

[5]Terje Roste, Jonny N Skalvlk. Mobile Communication Requirements for Railways[J]. IEEE Explore,1992(4): 35-40.

[6]王江舟,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增强技术[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29-238.

[7]陈良萍. WCDMA原理及工程实现[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22-230.

[8]吉万山. 移动通信掉话现象浅析[J]. 移动通信,1999,23(4).

[9]陈及. 无线网络优化[C]. 广东通信移动有限公司技术论文集,1999: 46-51.

[10]黄勇. GSM系统掉话浅析[J]. 移动通信,2001,25(2).

精选范文
相关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