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范本十二篇

时间:2023-02-27 11:05:13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篇1)

中图分类号:P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5-0212-02

人源自于自然,人类社会源自于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的过程。在对自然不断探求的过程中,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认识的内容也不断进步。人的认识就如同人类自身的发展一样,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由初浅到深刻的规律。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同样如此。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的海洋意识似乎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海洋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不如对西方国家影响那样广泛,当然,我们对海洋、海洋文化也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逐步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需求也逐步加大,海洋在交流交往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显得重要。

1 认识海洋的重要意义

人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最初的形式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向海索取食物。满足人们生存的最低需要,用一句广为知晓的民间谚语可以概括,即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二是建立海上通道。主要用于贸易往来或人员交流。但经过研究后不难发现,即便是这两种形式给人类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广泛和巨大的。

首先,海洋是人类物质文明传播的重要途径。人们在完成简单的商品交换,带来新的食物和其他没见过的产品的同时,也学会了这些可作为食物的植物的种植方式和其他产品的生产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有一封波斯统治者在给他手下一位总督的信中这样写道:“你提出将幼发拉底河对岸的果树移植到亚洲更多的地方,以改善我的国家,这一计划我很赞同。……”其实,这只是一个缩影。在这一时期里,印度最先种养的棉花、甘蔗和鸡传播到了中国和西欧。中国又相继获得了葡萄藤、苜蓿、细香葱、黄瓜、无花果、芝麻、石榴树和胡桃树;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橘树、桃树、梨树、牡丹、杜鹃花、山茶和传给了欧亚其他地区。无论是公元前水车的传播,还是后来的电灯电话、火车轮船的传播都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海洋在人类文化的传播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与上层建筑相关的意识形态,包括思想观念、文学、艺术和宗教等。人们在通过海洋进行着商品交流、生产方式交流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实际上是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文学艺术的相互学习和的相互影响。伴随着海上交流,中国的经典古籍被翻译介绍的西方;工艺美术品、服装、瓷器、扇子、绣品、银器、家具等被带到欧洲;与此同时,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知识,通过海路传入中国;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随着坚船利炮和各种商品进入了中国。当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也通过同样的渠道为我们所了解、熟悉和掌握,其中就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

可见,海洋为人们了解世界、改造世界,为人类了解自身、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地增强,人类的思想意识和对海洋的认识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一方面,海洋成为连接世界各国的纽带,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另一方面,海上通道是海上贸易的经济命脉,对开放型经济的影响巨大;同时,海洋中蕴藏的丰富的资源,可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于是海洋又不可避免的成为世界各国博弈的战场。

中国是陆地大国,同时也是海洋大国。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长达18000多公里,加上岛屿岸线共计32000多公里;岛屿有6500多个;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约300多万平方公里。我国海域广阔,资源丰富,所以中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重视海洋、管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是中国政府合理合法的正当职责所在。在2013年7月30日下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的内容

目前,关于海洋意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学者根据其不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何兆雄在《试论海洋意识》一文中提出“海洋意识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杨成志在《海洋意识初探》中提出“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对其所属海洋乃至世界海洋的认识以及对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的总称”。温广宇经过研究提出,海洋意识主要包括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财富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竞争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安全意识等六个方面。千炎平将海洋意识定义为人们对海洋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的总体认识或反映。冯梁认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指21世纪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对海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特别是未来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系统的理性认识。他认为海洋意识主要由海洋交通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空间意识、海洋科技意识、海洋博弈意识、海洋富国意识、靖海安邦意识、海洋崛起意识、科学开发海洋意识以及构建海上和谐世界意识等内容构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具有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也具有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人类的意识活动具有社会性。以此为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千炎平的海洋意识定义更具有普遍意义一些。

那么什么是海洋文化呢?“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海洋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维方式、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和历史性等特征。

今天我们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和探索日渐深入,涉及海洋地域文化、航海文化、海洋经济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环保文化、海洋文学、海洋艺术、海洋信仰、海洋旅游文化等广泛的领域。

3 海洋意识的建立与海洋文化的传承

海洋意识的建立与海洋文化的传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受地域、历史和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同时,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发展策略也会给其带来很大影响。要使全体人民都能建立海洋意识、自觉地传承海洋文化,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但至少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

(1)国家要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国家对海洋的态度,直接影响全体人民对海洋的态度,影响对海洋科学研究的投入,影响海洋产业的发展,影响海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海洋战略一般是指国家为控制、利用、保护和管理海洋而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海洋战略大致包括以下内容:确立海洋在国家的重要位置,提升海洋意识,制定海洋政策法律,建海洋事业推进体制,加强国家对海洋的宏观管理,促进海洋国际合作,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安全,加强海军建设,发展海洋教育、科技与海洋产业,提高海洋国际竞争力等。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将发展海洋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5年国家海洋局了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5)》,结合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领域的重大事件,从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境、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以及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等七个部分展开论述;还对社会和公众关注的一些海洋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评述。可见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海洋意识的建立和海洋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

(2)要加大对海洋文化的宣传。提升海洋意识、传承海洋文化需要全社会、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首先要让人民群众了解海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家的海洋发展战略及其内容,培养对海洋热爱、探索的精神;其次,加强对海洋文化及其相关领域历史的研究和保护,包括历史遗迹、海洋产业文化、海洋信仰、民间传说、习俗和文学艺术等,保证海洋文化的连续性和可传承性;再次,拓展海洋文化宣传的渠道,通过举办各种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活动,让人们参与其中并感受海洋文化的魅力,使海洋文化的传承成为个人行为的自觉。

(3)要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海洋产业包括的方面很多,如:传统的造船、航运、捕捞、养殖、盐业等和新兴的海上石油开采、海上救助、海洋旅游、海洋艺术、海上休闲等。大力发展海洋产业,一方面可为社会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也可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海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无疑会使人们的海洋意识得到加强,自觉地投身海洋事业的发展之中,成为海洋文化传承的主力军。

海洋文化(篇2)

引言

作为海洋大国,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海洋开发关系愈加紧密,海洋经济产值在国家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占国内gdp总值的3.4%到2007年的10.11%,海洋产业总产值上升了17 695.2亿元[1],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中国很多省市把海洋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海洋文化作为推动海洋开发的隐性力量,为海洋开发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在海洋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海洋文化对海洋开发的领域,方法和内容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海洋文化与海洋开发的关系进行探讨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内涵

(一)海洋文化的内涵

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倾向于从广义角度定义海洋文化,即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对海洋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者定义的海洋文化是不同的。(3)强调海洋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巨大差别性,海洋文化具有一系列其他文化形式不具有的本质特征。综合以上几点特征,本文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对海洋认识利用基础上,通过海洋实践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海洋制度,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等众多分支。具体表现在沿海居民的行为方式,性格特征,以及一系列与海洋文化相关的艺术,饮食,习俗等众多领域。

(二)海洋经济的内涵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陆地的资源逐渐枯竭,而且开发陆地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伴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加深,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的经济开发受到重视,海洋经济成为了人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重要领域,国外虽然对海洋经济开展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至今为止,国外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海洋经济的概念[2]。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海洋经济概念,并在各级发展报告上频繁使用。最早界定海洋经济概念的是中国的学者杨金森[3],他指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为活动场所和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从经济内容来看,海洋经济包括渔业、种植业、工业、运输业、旅游业等,是一个多门类的经济领域[4];从活动场所看,它包括海岸带、近海和远洋,包括水面、水中和海底,范围极为广泛;从管理体制看,有中央的许多部门,也有地方各级行政单位和经济组织,还有一部分国际联合和协作活动机构;从生产关系看,有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还有不少个体生产者。这些部门和产业,都以海洋为统一的活动场所,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继杨金森以后权锡鉴、柳时融等学者又对海洋经济进行了定义,近二十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对海洋经济的定义进行探讨,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总结学术界对海洋经济的定义。

二、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及海洋经济的现状

(一)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

1.海洋文化地域性明显。中国国土面积大,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广阔,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很大差异,由此中国的海洋文化表现出很大的地域性特征。中国北方的大陆文化发达,对中国北方的海洋文化亦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而形成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包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在内的北方环渤海海洋文化区域,由于靠近大陆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自元代以来更有卫戍京畿的作用,这一文化区域具有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双重特征。以百越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海洋文化由于远离大陆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民间的海洋活动较北方频繁,其海洋文化更多的显示出海洋文化自身的特点。

2.海洋文化类型多样。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中国海洋文化具有多种类型。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深受齐鲁文化影响又独具自身特色的环渤海海洋文化区,以吴越文化为基础的长三角海洋文化区,和以潮汕地区文化为基础的闽粤海洋文化区。这些文化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环渤海文化区和长三角文化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中心,其海洋文化在具有海洋文化一般特征的同时,又具有大陆文化的一系列特征,表现在海洋文化上就是大气包容,中西文化并存。而闽粤海洋文化由于远离大陆文明中心,所以较少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海洋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富于海洋冒险精神,勇于探索海洋等方面。

3.海洋文化影响广泛。海洋文化对一个海洋国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海洋城市的景观建设,饮食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海洋文化理解的加深,海洋文化受到重视,海洋文化中开放包容,不断进取的独特气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海洋文化以及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大幅提高,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一项重要政策,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海洋文化的影响会更加广泛。

(二)中国海洋经济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24 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1%。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14 844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0 085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 274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1 503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2 152亿元。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位居世界首位,其中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二。海洋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中石油在冀东南堡新发现10亿吨大油田,中海油在渤海湾、北部湾等海域新发现10个油气田。全国海洋船舶业造船完工量突破1 8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超过7 000万载重吨,同比分别增长25%、70%,其中新接订单超过韩国,居世界第一位。

三、中国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第一,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支撑。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强调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他认为任何发展目标与发展环境都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尽管有最为巧妙的智力技巧。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任何一个经济概念都不能得到彻底的思考。”[6]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也就是海洋文化的创造历史,始终离不开海洋文化经济中的人文特性。缺乏文化基础的经济发展并不能长远。

第二,海洋文化可以解决海洋经济中的问题。中国海洋经济相对于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所占比重偏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经济产值每年增长率都超过10%,2007年海洋总产值达到24 929亿元,但是中国海洋产业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海洋产业发展粗放,第一、二、三产业不协调,第二产业规模相对偏大,第三产业规模相对偏小。在开发海洋上,则存在过度开发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第三,海洋文化会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海洋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开拓进取,富于冒险精神。它存在于沿海地区人民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向海洋,开发海洋,已经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的共识。1978年以来,沿海省份的gdp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额都排在全国省份的前列,这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带动作用,海洋文化为海洋经济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第四,海洋文化对海洋旅游业的重要作用。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洋文化景观丰富,为中国成功的发展海洋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2001年沿海地区接待外国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43%[7],海洋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海洋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结合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海洋文化观念落后。在中国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注重环境保护,对海洋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现象,导致海洋中物种急剧减少,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海洋意识的缺乏和海洋法规不健全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保护海洋意识的宣传,强化对海洋开发的管理与监督,制定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

第二,在海洋经济开发过程中存在破坏海洋文化的现象。近年来,中国的海洋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了中国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许多滨海旅游城市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投入巨资开发旅游文化景观,打造旅游文化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破坏既有海洋文化景观的同时新建新景观的现象,破坏了海洋文化景观的历史性,降低了其在海洋旅游方面的价值。

第三,人才短缺制约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发展。中国的海洋事业正在高速发展,但是中国却缺乏一支能够适应中国海洋事业高速发展的海洋人才专业队伍,中国的海洋科技队伍规模小,海洋经济从业者的文化素质不高。中国已经认识到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重要性,而对海洋事业的开发和利用是以人才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良好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仅有青岛和湛江两所专业性的海洋大学[8],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有计划的建立几所专业性的海洋院校以提高海洋人才的素质,加速海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2007中国海洋年鉴[k].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2]孙智宇.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5.

[3]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一个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1):23-26.

[4]http://baike.baidu.com/view/59746.html?wtp=tt.

[5]曲金良.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1):1-2.

海洋文化(篇3)

海洋文化在文化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且海洋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不断的上升。中国的一些沿海地区甚至将还海洋文化产业作为了支柱性产业。在地球上,70%是海洋,剩下的30%才是陆地,所以海洋是地球的宝藏,人们要正确的利用和发挥它的价值。

一、什么叫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是指由海洋所产生的文化,也是指人们利用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活动。比如海洋旅行、海洋民俗产品买卖、海洋考古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中国靠近海的地方有江苏、浙江、上海、台湾等地,而这些地方都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早在09年,江浙沪三地就成为了世界第十一大的经济体,而在同年,三个地方的海洋经济总产值差不多超过了9000多亿元。由此可见海洋文化在海洋经济中的重要性。

二、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现状

海洋文化不但在中国文化中占着极大的比重,海洋文化所产生的海洋经济总值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尤为明显,随着海洋文化的大力提倡,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海洋文化,早在2005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就达到了10%,海洋经济成了沿海地区的区域发展支柱。

海洋旅游业成了支撑海洋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海洋旅游有特色、有个性,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外国来的旅客。早在2000年,中国沿海地区接待境外旅客已经占到全国旅游景点接待旅客的40%左右,中国的海洋旅游大大的提高和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三、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响的,海洋文化能促进海洋经济的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它还能带动其它海洋产业的发展。比如,海洋旅行一直很吸引人们,因此每年有大批的人来到沿海地区旅游,海洋旅游在中国旅游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增加。而旅游的同时又是少不了吃、喝、玩、乐、住、行的,因此当地的餐饮业、酒店业、零售业、运输业、交通业、娱乐业等产业也因此而被带动了起来,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海洋文化业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也就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和产业。不管是餐饮业还是娱乐业,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海洋旅游业的兴起,给很多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另外,海洋文化业也是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因为人的海洋价值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所以人们走向海洋、利用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如果没有经济价值的产生,人们就不会进行这些行为。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的内生因素,而海洋经济又是海洋文化的出发点,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大力推行海洋文化,发展海洋文化,有助于发展海洋经济、提升社会效益和沿海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四、开发海洋文化而出现的问题

(1)对海洋的保护不够全面,很多人到海边去旅行的时候没有注重环保问题,垃圾的随意乱扔和资源的过多开采,让生态环境的污染变得严重,海洋的资源越来越少,甚至一些宝贵资源面临枯竭的问题。

(2)缺乏高端人才,人才的匮乏严重的制约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一些高技术的人才。所以国家需要培养一些专业的海洋人才,因为从目前的从事海洋业的人员结构来看,这些从业者普遍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国家应该在全国的一些高校开设此专业,加速这类人才的大力培养。

(3)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重下降,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餐饮业、娱乐业以及相关的产业,这让第三产业的从事者在不断的增加,因为行业的需要而变得炙手可热。而第一、二产业的从事者比重却逐渐下降。

(4)对海洋的认识不够全面,一部分领导者没有重视海洋文化每年为海洋经济所做的贡献,更没有体会到海洋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所以导致了一些小地方的海洋经济没有得到发展。领导应该切实改变自己的陈旧观念,并且加强海洋文化的开发。

五、如何让海洋文化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1)完善海洋旅游的政策和规定,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切实防止污染的现象发生,定期对海洋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并向当地有关部门征收海洋污染税。

(2)大力推行海洋文化品牌,很多地方没有意识到海洋旅游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把海洋利用起来,更没有建立海洋旅游的有关政策,这就需要当地有关部门大力推行海洋旅游,并且重视海洋文化品牌的效益。

(3)开展海洋文化节,吸引大批的游客来观光和旅游,利用当地的民俗和特色海边美食来办海洋文化节。比如,闽海烤鱼节、海南椰子节、打渔节等等,将传统历史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抓住旅游市场的脉搏,就能够带动一定的经济效益。

六、总结与体会

我国的海洋文化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如今步入了新的时代,我国的海洋文化更需要与科技和结合起来。先进的海洋文化不仅代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优良传统,也展示了人们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杰出成果,海洋业的大力推广,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关系探讨――兼论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2-35

海洋文化(篇4)

海洋文化最早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在他看来,海洋文化是使西欧区别于东方诸国的文化特征。这一结论是建立在他对人类发展史,尤其是东方历史知识贫乏的基础上的。但是今天在我们看来,海洋文化即为人类征服、依赖海洋生活的一种文化方式。成熟的海洋文化表现为在某一区域人类的生活与生产中,海洋已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在开发、征服海洋方面形成系统的文化方式――包含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以及特定的文化消费方式。

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海洋和水产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学校近期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完成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任务,初步奠定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到2025年再更长一段时间,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重要保障。所以在配合学校的发展目标上。海大图书馆制定了重点保证海洋、水产学科,兼顾其他学科的馆藏建设原则,以使有限的经费发挥作用,保证学校的重点学科发展。在经过了多年历史积累和沉淀后,图书馆逐渐形成了海洋水产馆藏优势明显、其他学科馆藏较为丰富的馆藏模式,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做好了信息资源支撑。在这样的馆藏结构基础上,馆领导于2003年提出了建设《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宏伟计划。《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将建设成为一个完备级的高水准的涉海文献、信息支撑平台,为学校重点学科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撑,为国家海洋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信息资源支撑。其中在这个数据库当中有一个子项目是海洋文库建设。海洋文库的建设将对海大进行海洋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海洋文库建设的主体思路

1.收录内容。海洋文库的收录内容主要限定在收录涉海的中外文图书、挂图、地图、音像资料等。对涉海中文图书等资料尽量收集全,收藏标准达到完备级水平。对于涉海外文图书等资料要在经费许可范围下逐步完善,首先保障学术性图书资料的收录。

2.建设方式。在进行海洋文库建设方面要物理书库和虚拟书库并行建设。物理书库的建设是建立涉海图书阅览室。本着营造尽可能好的研究、学习氛围进行。将涉海的印刷版图书资料集中放在一个比较大阅览室内,设立专门的阅览座位,并且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尽可能提供良好的环境。虚拟书库即网络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内容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图书等资料的题名、作者、ISBN号、出版社、内容概述、馆藏信息等进行揭示,有电子版的建立电子版全文链接。在进行虚拟书库建设时要对电子版和印刷版的图书进行整合建库,对于我校有印刷版无电子版的图书要进行数字化在虚拟库中进行收藏,对于部分没法购置到印刷版的但有电子版的图书要提供按需打印服务。

3.资源收集方法。进行海洋文库的建设,涉海图书等资源搜集的是否全面将是判断海洋文库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资源的全面才能保障海洋文库的权威性,才能保证海洋文库真正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在资源收集上海大海洋文库的建设是如下几个步骤:(1)首先将学校图书馆内部的涉海馆藏筛选、清点、登记、建库。(2)学校图书馆涉海馆藏建库完毕以后和其他涉海高校及科研院所广泛合作,采取共建共享形式征集学校没有馆藏的其他涉海资源。(3)和出版单位联系将今后出版发行的涉海资源全面收集。经过以上几步基本能保证海洋文库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4.服务形式。海洋文库的建立最终将面对全社会提供服务。对于图书等资料的题录信息将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对于全文信息将采取馆际互借的形式提供服务。并且还将采取网站建站形式提供部分海洋科普知识的服务并提供虚拟咨询服务。

二、海洋文库建设的意义

1.发展有海洋特色的大学文化。广义的大学文化可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面。大学的表层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大学的中层文化主要体现在制度层面:大学的深层文化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中国海洋大学要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就必须进行文化建设,因为文化建设是衡量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重要标准。而且高水平特色大学还要建设成为弘扬优秀文化、先进文化的创新中心。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要在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的同时,使学校成为高层次的、特色显著的、世界知名的特色文化的开发、整合、创新与传播中心。因此高水平特色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加强特色课题研究,充分发挥高校文化创新的功能,汇集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出高水平特色文化研究成果,实现高水平特色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对于中国海洋大学来说就必须建设有海洋特色的大学文化,就必须进行有海洋特色的课题研究,进行有海洋特色的文化创新,整合出高水平涉海特色文化成果。海大文库的建设恰好可以满足发展有海洋特色大学文化的需求,其丰富的涉海资源为学者进行文化研究提供了信息平台,为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信息保障。

2.促进海洋文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虽然海洋、水产特色突出,但是它是一所重点大学,学校有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文学、医(药)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拥有4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科专业也相当多。目前学校有在册各类学生2万余人,其士、硕士研究生4500余人,本科生10000余人,留学生1000余人。可以看出学校师生学科背景比较复杂,在学校内部如果要保持海洋特色突出,就必须进行很好的引导。而海洋文库的建设将很好的起到这个作用。图书馆专门建设海大文库,首先提供给广大师生一个明确的概念,海大图书馆海洋特色突出,海洋类文献优势明显;其次提供给广大师生一个很好的进行海洋学习科研的环境,对于营造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氛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能促进海大师生对海洋文化的研究。

3.培养海洋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现在大学要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只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还要有丰厚的资源作为保障。建设海洋文科对培养海洋类的创新型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海洋文库内有着与海洋知识相关的海量文献,内容涉及到研究海洋科学所需要的方方面面,它向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类别的知识,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可以得到不同的知识。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课堂,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汲取知识,这对于培养海洋类的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4.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信息资源支撑。海洋文库的建设重要的一点作用就是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要为学校师生服务。由于海大海洋学科比较多,其海洋学科又多是重点学科,海洋学科的师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海洋文库的建设首先要满足学校师生在教学和科研上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首先将学术性较强的海洋类图书收集齐全。只有有了丰富的资源支持,教师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开展科研,才能将自己承担的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学生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才能更好的掌握课堂上的内容。

5.服务于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海洋文库的建设将为我国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撑。海洋文库的收录将是完备级水准,并将基于海洋文库的建设开展其他海洋类知识的宣称和普及行动,这样将在加强国民海洋观教育、普及海洋文化、提高国民海洋素质等方面作出贡献。总之,海洋文库的建设将服务于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

海洋文化(篇5)

吴常文:海洋文化论坛和海洋文化节作用是不同的,论坛更加侧重学术方面的探讨。这几年,我们国家海洋文化方面学术交流太少,并且许多在区域范围内举行。通过举行论坛将专家集中在一起讨论交流,可以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推动海洋文化的学术研究,而学术研究的成果对海洋文化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带动。

记者:对今后中国海洋文化论坛的举办有何计划和想法?

吴常文:首先,要确立更明确的主题。以往的论坛也是从几个不同的主题切入来探讨海洋文化,比如“东亚岛屿文化”“浙江海洋文化”“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与社会和谐”“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等。这样有主题、有针对性的探讨,能够挖掘的更深,关注点也会更集中。这一届海洋文化论坛也有自己的主题――“海洋文化与城市发展”,很多专家从这个角度发表了看法,他们提出的很多意见和建议对沿海城市特别是舟山市的海洋文化与城市的发展有很好的参考。以后的海洋文化论坛主题要更加细化,我们希望每一届论坛都能对海洋文化发展的某个侧面有所贡献。

其次,要邀请更多国内外相关专家参加海洋文化论坛。其实我们已经邀请过日本、韩国专家参与了几次海洋文化论坛。我们计划把明年的海洋文化论坛做的更好、规模更大些,我们会更广泛地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海洋文化论坛。

再次,把中国海洋文化论坛和中国浙江国际海洋科技论坛、中国海洋经济论坛连接在一起。这3个论坛都是我们学院主要组织和承办。如果可能,希望能够在中国海洋文化节上把3个论坛串联在一起举行。把海洋文化真正做大做好,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因为海洋文化的范围非常宽泛,内容非常丰富,仅靠文化方面的专家是不够的。把3个论坛捆绑在一起,3个领域的专家之间可以产生更多的碰撞,海洋的科技、经济、文化可以有更好的交融和影响。

记者:此次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式上,“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代表着这个中心正式成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基于怎样一种需求?

吴常文:1997年,中国海洋大学组建了第一所海洋文化研究所,紧接着浙江海洋学院在1998年也组建了海洋文化研究所,之后一些高校也开始陆续建立类似的机构。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我国有专门组织对海洋文化研究的时间也不过十几年,而且这些机构都分散在各地、分散在各个高校中,对海洋文化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现在,国家对海洋文化越来越重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也要求我们对海洋文化有更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这种要求非常迫切。从前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多是从狭义的海洋文化范畴进行,用这种思路和模式做强做大海洋文化产业是很难的,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层面、组织更多的力量来展开工作。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认为需要有一个全国性的机构来进行统筹和引领,把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凝聚起来,把海洋文化、海洋旅游、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等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于是,在中国文化报、社舟山市人民政府、中国海洋报社的支持下,在我们学院共同建立了“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

记者:舟山和浙江海洋学院有何优势和条件使该中心落户于此?

吴常文:舟山身处海岛,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很多城市无法企及的海洋资源,特别近些年发展的一些新兴的与海洋有关的产业,比如港口航运、船舶业、海洋旅游业等。舟山还有着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可以说舟山的历史就是海洋文化的历史。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海洋文化的发展,近几年对海洋文化建设的投入非常积极,有很多支持的措施。而浙江海洋学院是最早开始进行海洋文化研究的高校之一,除了海洋文化研究所之外,还挂靠有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会,已经凝聚与积累一些研究力量和研究经验,培养了一批海洋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基于这些因素,我认为舟山和浙江海洋学院具备组建和运行“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的条件,学院的海洋文化研究所也会“收编”入中心。

记者:“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的发展方向、目标是什么?将涉及哪些方面的工作?

吴常文:“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应该既是实体研究中心,又是开放式研究机构;既有固定的研究人员,又能吸引更广泛的研究力量。中心将以“开放联合、密切合作、前瞻务实、共同发展”为原则,逐步拓宽合作研究领域、提升合作研究水平,形成合作互动、优势互补、战略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组织开展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文化学术交流、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等,力争把中心打造成为我国海洋文化发展思想库、海洋文化研究基地、海洋文化学术活动中心。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肯定要涉及到:海洋文化方面的理论研究;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对海洋文化进行分类,细化研究;将海洋文化与旅游、船业等结合,让其更全面的发展。

记者:如何组织起一个部级研究中心应具备的研究力量?如何确保它的权威性和高端性?

吴常文:我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需要组建一个领导小组,由几家主办单位共同形成决策层,制定中心运行的方向和方案。其次,要组建专家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吸收国内海洋、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发挥专家在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些专家能够真正从我们国家海洋的发展来考虑,切实地为海洋文化的发展做出最重要的贡献,这也是保证中心研究力量和权威性的重要层面。在具体的运作上,需要聘请一批专兼职相结合的研究队伍,除了常驻中心的浙江海洋学院的专家外,还要广泛聘请其他单位的专家,更大范围地凝聚研究力量。这些工作需要一步一步推进,现在最紧要的是做好基础工作,让中心的整体运转尽快走上轨道。

海洋文化(篇6)

深入理解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发表的讲话内容,在当代中国发展海洋先进文化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吸收海洋强国文化发展的成果,完善我国海洋政策,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据此,建设海洋先进文化应立足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根植于中国海洋文化的民族性特点

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始终是建设先进性海洋文化的基础,是宝贵的精神资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成果,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著名论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基本特质、内涵与精神,是中国人民情与理、仁与智、道与法相互冲击的产物,包括基本价值观念的一致性,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海洋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最有显著特色的典型,是世界古代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先驱。上古时代的典章文献就有“四海会同”“环九州为四海”“江汉朝宗于海”等记载,这样一个自古拥有海洋的民族,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的中国海洋文明史。建设当代先进海洋文化,必然是先接纳和传承本民族海洋文明,继而展望未来的。回顾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先进性,自然不能忽略远洋贸易文化和郑和文化对中国古代海洋在世界海洋文明史上的先进作用;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亚非各国的重要海上贸易途径,在唐宋时期已十分鼎盛,到郑和远洋时,已经将这种远洋国际贸易发展到高潮,并且建立和带动中国几大港口——广州、福州、宁波、扬州的沿海经济,其文化影响力的价值是十分深远的。我们所要建设的海洋先进文化,势必是立足于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精神内涵的民族文化。

二、借鉴世界海洋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

信息化时代,世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使我们更有利地了解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对其文化的尊重并进行批判与渐进的吸纳是一个大国民族必有的胸襟。文化的特性表明,能够交流频繁,相互兼容的,其内在将充满巨大的扩张力。伴随全球化视野的不断延展,人类在生存过程中相互依赖的程度将不断扩大,因此就更需要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予以利用,以期在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建国初始,有“中国近代工业长子”之称的江南造船厂,在经历抗日战争及国内战争等复杂环境后,是在与苏联专家的技术、设备等支持与自我创新下,重新振兴中国的民族造船工业。但是,借鉴只是文化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创新才是保持本民族文化先进性的要素,同志也曾强调指出:“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文化的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孤陋而寡闻”,而是在尊重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纳与利用别国或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以“固我海疆,振我中华”。西方海洋史表明,其全盛时期也是文化交流最旺盛的时期,当今的世界海洋事业正步入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中国必须转变思想,加快开放与交流,只有吸取世界文化的优秀因素,一个民族才可能真正的强盛。发展海洋文化的先进性是提高科学创新能力水平的强大动力,而其发展则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前途与命运。

三、指引国家海洋决策的战略方向

海洋文化的先进性将影响一个国家海洋战略决策的方向,继而影响国家国民经济等综合力量的建设。每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或者说不同的时展阶段,国家政策会随着利益的转变而作出调整。政策、文化是相互促进又互相制约的两个方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实业计划中,认为必须使海洋与大陆连成一体,才能保证中国长治久安,永立于不败之地。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都十分重视。建国以后,我国的海洋政策经历过几次改革,逐渐形成了现有的体系。“对外开放,发展沿海经济”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以开放沿海地区、开发近海资源、开拓远海公土为基本方针的海洋经济战略思想,经过改革开放的20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腾飞。新形势下,党的十六大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又适时地提出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全国经济规划等重大决策,确立了新时期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由此得出,先进文化的建设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力是任何其他力量不可比拟的。决策的递进充分反映了文化发展的指引作用,没有文化思想作为基础的决策,都会贻误经济建设的全局,导致历史性的错误。因此,发展当代海洋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海洋强国的重要思想基础。

海洋文化(篇7)

1.区位条件优势明显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连福州,北接浙江,西邻南平,东面与台湾隔海相望,位居长三角、珠三角、台湾三大经济区中心位置,具有同时接受三大经济发达区域辐射和带动的特殊条件。宁德市海域面积4.45万km2,占全省三分之一,海岸线曲折漫长,山地、丘陵直逼岸边,形成大大小小接连不断的港湾,从北到南20多个港湾如串珠镶嵌在闽东海岸线上,港口优势极为突出,其中天然良港三都澳,位于太平洋西岸国际诸航线的中心位置,可以直接通达全国和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具有发展成为国家主枢纽港和国际性大港的优势,这为宁德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海洋文化资源丰富

从历史上来看,闽东先民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这一临海地区生存生活、繁衍发展,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有以黄瓜山遗址为代表的海洋贝丘文化;有以太姥山、嵛山岛为代表的滨海景观文化;有以灵佑禅师、空海大师及葛洪等祭祀活动为代表的海洋宗教文化;有以三都澳“海上渔城”为代表的海洋休闲渔业文化;有以大京、冷城等古城堡为代表的抗倭海防文化。而且,许多资源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资源品质较高,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有的在全国还享有盛誉。这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量的保证,也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二)劣势(Weakness)

1.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传统海洋文化的整理开发和现代海洋文化的发展,以及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都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人才,福建省现阶段高校中开设与海洋经济开发有关的专业不多,海洋旅游的专门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宁德市高等教育水平相对滞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时间短,旅游文化产业的生产和经营人才更是匮乏。因此,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宁德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宁德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要赶超其他沿海城市,只有依靠人才和科技才能实现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的不断创新和跨越式发展,否则只会拉大与沿海旅游发达城市的差距。

2.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宁德市由于历史、体制、观念及规划滞后等方面原因,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黄金断裂带”,导致海洋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海洋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造成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由于受短期利益的驱动,忽视对深厚海洋文化的挖掘,缺少优化组合,缺少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精品”,导致文化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品牌和海洋文化精品旅游线路,造成现有海洋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制约了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机遇(Opportunity)

1.国家战略和政策赋以机遇

2012年,《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全面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构建了“一带、双核、六湾、十岛”海洋开发格局。有关部门对海峡、海湾、海岛旅游开发也相当重视,国家旅游局将“海峡两岸旅游区总体规划”(2010-2020)列入中国旅游业“十一五”期间优先规划和建设的12个重点旅游区之一,并且位列首位,打造福建“海峡旅游”品牌。为此,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旅游局也制定了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山海联动、优势互补的“两带、四群、五重点”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其中“两带”指“蓝色滨海旅游带”和“绿色生态旅游带”,这是福建旅游资源最富有和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具备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呈现出厚积薄发的增长态势。在福建省这一系列发展思想和具体政策指引下,宁德市要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现代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三大海洋主导产业,突出发展三都澳、白马港、福宁湾、沙埕港四个海洋经济聚集区,着力构建新兴临港重化工业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海洋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基地、滨海旅游胜地及现代渔业基地等五大海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十二五”末全市海洋经济总值达2000亿元的目标。可以预见,以上来自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必将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2.市场需求所带来发展契机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人们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而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来源于人们文化需求欲望的增长。宁德市海洋旅游区位于我国“黄金海岸”的中段,这种适中的地理位置具有天然的优越性,福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极具经济发展活力的两个地区相连接,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而处于二者之间结合部位的福建省宁德市将面临更多的机会,也给宁德市海洋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契机。此外,从福建省内来看,与宁德隔海相邻的是福建省内经济最为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带,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如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增强,特别是需要规模较大的度假场所,区位优势使宁德的海洋旅游开发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也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之源。(四)威胁(Threat)1.沿海区域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沿海省份掀起一股开发海洋的热潮,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市纷纷制定了海洋经济战略,陆续上升为国家战略,使沿海省份区域间的竞争日益明显。宁德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福州、厦门等城市的海洋文化产业强势崛起的势头相比,宁德海洋经济基础薄弱,海洋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多停留在理论上的研讨和低水平建设层面,文化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培育。因此,周边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对宁德市的发展产生“挤压效应”,加快海洋文化产业要素的外流,从而对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2.海洋文化资源保护不力

重视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历来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前提基础,但是宁德市的一些地方部门“目光短浅”,存在盲目开发海洋旅游项目,甚至“杀鸡取卵”式的破坏海洋文化资源的状况也时有发生。例如,一些地方在建造和开发大量的文物景观、度假区时,由于规划失误或忽视环境质量开发,引进高污染的企业,使许多优秀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遭到破坏。有些地方追求经济收益,大量挖取洁净的海沙出售给外地开发商,导致海滨沙滩和浴场的资源条件下降,这些短视行为都严重阻碍了宁德海洋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积极理顺旅游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由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受制于旅游、文化、城市规划、海洋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管理,客观上容易造成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在资源保护、产业的规划和开发经营管理上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混淆现状,不利于海洋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因此,从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应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政府的角色变旅游产业的主导者为推动者和监管者,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越的软环境。

(二)尽快培育大型海洋旅游文化企业

集团化、规模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而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培育数量有限,规模偏小,海洋旅游文化项目开发的浅层次特征明显,海洋旅游项目产品过于单一,致使旅客滞留时间短,旅游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宁德市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尽快培育出大型海洋旅游文化企业,从而带动整个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集团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是增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合理布局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区域

伴随着海洋产业开发的大背景,宁德市沿海县市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普遍开展,但是各地的发展眼光还仅限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全局性的规划意识,往往造成一些海洋旅游文化项目和产品的相互克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恶性竞争和两败俱伤,也不利于形成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宁德市应当根据宁德市滨海的地理现状、海洋资源特点及产业发展状况,确定以三都澳为中心,围绕世界级深水港三都澳的开发建设,以及中心城市的提升和改造,推动城市、港口建设和旅游业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以港兴城,以城推旅,以旅促港的互动发展模式,形成以蕉城区为聚散中心的城港游憩综合旅游区,带动环三都澳区域内的滨海城市景观建设,发展内海观光休闲、沙滩游泳、畲乡风情、遗址怀旧、海上运动、海上渔排海鲜美食为主导产品、畲族和海上人家等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格局。

(四)精心打造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宁德沿海沉淀有古代的海洋贝丘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岛景观文化及军事文化等海洋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发展宁德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福建宁德“山海大观,欢乐港湾”的海洋旅游品牌,重点打造五大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1.以鱼排风情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国家4A级自然景观资源的三都澳。三都澳作为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港内人文资源分布密集,不仅拥有国内罕见的自然景观资源,海景十分迷人,足以让人流连忘返,而且澳内渔排绵延成片,特有的海上渔排景观已经成为三都澳的一张闪亮的名片,被农业部认定为“大黄鱼之乡”和全国农业观光示范点,是理想的避暑胜地,也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还是著名的海钓乐园。该园区的开发定位为:以“休闲海湾”为主色调,充分挖掘港湾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系列旅游产品,整体布局旅游功能区,建成融观光、休闲、度假、疗养为一体的海洋旅游休闲渔业文化体验区。

2.以山海川岛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太姥山风景区。以太姥山为中心,向四周做团状发展,依托九鲤溪瀑景区、小白鹭海滨旅游度假村、沙埕港、晴川湾、福瑶列岛等资源优势。该园区的开发定位为:以“观光、休闲与度假”为主色调,丰富景区的畲族文化、宗教文化、古廊桥文化内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山海旅游资源,促进太姥山、小白鹭、晴川湾与牛郎岗沙滩、九鲤溪瀑景区、翠郊与凤岐古民居等资源的整体开发,建成“山海川岛”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基地。

3.以滨海沙滩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霞浦大京、高罗、外浒、吕峡四大沙滩和福鼎晴川湾海滨沙滩,各处沙滩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加上人文古迹遗留众多,形成了霞浦旅游资源突出的山、海、川、岛与人文完美组合的特色,构成一幅动态变幻的山水画卷,是踏浪淘沙、、沙滩游戏、观海赏礁、垂钓拾贝的海滨旅游好去处。该园区的开发定位为:以“海滨风光游”为主色调,打造东南沿海独具特色的风情旅游胜地,形成集旅游、度假、休闲、避暑、水上运动为一体的沿海休闲度假精品旅游线。

4.以海蚀地貌景观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福鼎的福瑶列岛。福瑶列岛在福建省海岛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中被列为重点海岛建设项目,列岛由大嵛山、小嵛山、鸳鸯岛、鸟岛等11个岛均等组成,岛上草场宽广、气候宜人、景色秀丽,有常年不竭的“海上天湖”和万亩草场,2006年入选”中国最美的海岛”,拥有山、海、岛、湖、崖、滩、景、渔港及海防遗址等多样性海洋旅游资源的区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区域。该区开发定位为:以海洋生态旅游和休闲养身度假为主题,以“天湖泛影、多彩海洋”为主色调,整合资源,营造高山天然景观带和环海观光带,建成海西著名的以海岛生态观光、海滨休闲度假、运动保健为特色的天湖生态景区、海滨旅游度假区。

5.以宗教朝圣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霞浦赤岸的空海纪念堂和松山天后宫。宁德市滨海地区宗教文化丰富,包括佛教、道教、妈祖文化等。霞浦赤岸的空海纪念堂,是中日友好的结晶和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新的历史见证;松山天后宫与湄州天后宫同建于宋代,传说是妈祖的出生地,近年各地游客及专家学者到此参观考察络泽不绝,前来朝拜妈祖的日益增多。还有佛教沩仰宗创立者灵佑禅师“出家修行之地”的“八闽古刹”建善寺及“中国道教名山之一”的葛洪山等宗教旅游目的地。该区开发定位为:以“寻根之地”、“心灵的净化”等为主题,全力打造“赤岸空海宗教朝圣”等精品景区,打造一个适合周末出游、自驾车旅游休假的滨海历史文化旅游区。

海洋文化(篇8)

岱山县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中部,著名**渔场中心。全县由404个岛屿(包括住人岛16个)组成,陆地面积32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717公里,是全国12个海岛县之一。岱山县拥有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绚丽宜人的海山风光和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具有发展海洋文化经济的基础条件和潜在优势。岱山县委、县政府顺应海洋文化经济的发展趋势,围绕“海”字做文章,大力挖掘海洋历史文化底蕴,倾力打造海洋文化名县,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人均生产总值22382元;财政总收入2.62亿元,比上年增长30.2%;海洋经济增加值为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今年1-6月份,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2.74亿元,同比增长19.6%;财政总收入19410万元,同比增长38.8%;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11.71亿元,同比增长23.8%。

1、成功举办中国海洋文化节。我县已举办两届中国海洋文化节,并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我县坚持错位竞争、开放式运作原则的成功范例,抢占了该领域在周边地区的制高点,为打造海洋文化名县创设了新的有效载体。无论是20**年6月举行的为期一个月的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还是20**年6月16日??9月23日历时100天的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节,都是以“弘扬海洋文化,实现和谐发展”为主题,从岱山海岛实际出发,按照学术研究和文化娱乐两大主线展开,包括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式??休渔谢洋大典、海洋主题系列学术研讨会、海洋主题特色博物馆开馆(奠基)仪式、海洋文化主题文体比赛娱乐活动及中国海洋文化节闭幕式五大块,成功揉合和展示了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时代特征,使海洋文化节成为岱山的一张新名片。

一是举办一系列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活动。**市渔民画艺术活动展出了200幅**渔民画新作、现代民间剪纸、渔民画工艺品;全国渔歌邀请赛汇聚了来自江苏、上海、福建、浙江等沿海省市的50多位渔歌艺术家展示各具特色的渔歌;秀山海泥主题公园举行的“我为泥狂”海泥狂欢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大批高校学子;中国(东海)海鲜烹饪大奖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8家酒店的名厨汇集;海洋主题灯会展、“蓬莱仙岛?浙江岱山”摄影赛等活动充分展示了岱山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和喜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二是组织一系列海洋专题的研讨会。先后举办了中国**国际海洋生物科技论坛、“东亚岛屿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7个学术会议;成立了省海洋文化研究会;举办海洋专题学术报告会、交流会20多场,3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对岱山发展海洋经济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形成了一批很有价值的海洋经济主题学术报告,使海洋文化节成为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发展的盛会。

三是开展系列海洋文化品牌推介活动。中国海洋文化节期间,通过邀请各大主流媒体记者采访、召开新闻会、举办旅游推介现场会等,打响海洋文化名县品牌,扩大了岱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去年4月在上海举行的“蓬莱仙岛,浙江岱山”旅游与海洋文化节推介会,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岱山、展示岱山。“中国海洋文化节”、“浙江?岱山”等信息一段时间高密度地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据统计,文化节期间各类媒体共刊发稿件500余篇,其中部级媒体50余篇,省级媒体150余篇,达到了“让外界了解岱山,让岱山走向全国”的预期效果和后续效应。与此同时,海洋文化节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游客人数较上年同期增长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1亿元,增长36.89%。

2、着力打造海洋系列博物馆。近几年,岱山县从挖掘、拯救、弘扬海洋历史文化出发,将海洋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效结合,建成了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博物馆,形成了主题各异、形象不同、互为补充的文化旅游链。目前,中国台风博物馆、中国盐业博物馆、中国岛礁博物馆、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中国灯塔博物馆、中国海防博物馆已相继建成开放,中国渔村博物馆、中国徐福博物馆、中国海洋生命博物馆、中国海鲜博物馆等正在筹划之中。

一是按照多方筹资的发展模式,建设海洋系列博物馆。建设博物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该县把各个建馆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要求“各显神通”、广泛筹资。据核算,建造台风等6个博物馆的总耗资约为2650万元,总的资金来源:一块是对口部门向上级争取得到,一块是民间投资,一块是建设单位向银行贷款,一块是通过国有资产重组盘活。如投资400多万元的台风博物馆(一期馆区),200万元是省水利厅拨专款支持,其余则由县水务局筹集;投资200万元的海洋渔业博物馆(一期馆区)的建设资金,一半是国家农业部和省海洋与渔业局的支持,另一半是国资重组加上本土收藏家赵行法搬出的“家底”。

二是按照整体结合的发展理念,统筹海洋系列博物馆。在起步阶段,县里就对各博物馆的选址、规模等进行详细规划。如将盐业博物馆建在万亩盐田上,将渔业博物馆建在渔都古镇东沙等,赋予各馆文化底蕴丰富的背景,以期做到因地制宜、统筹发展。同时,各海洋系列博物馆也不是就文化论文化,单独存在,而是按照整体结合的发展理念,将博物馆与其它行业经营相结合,实行市场化运作。如盐业博物馆旁开了富有特色的盐帮饭馆,既完善了配套服务,也带动了来博物馆参观旅游的人气。各旅行社还把博物馆列入岱山的旅游景点,与其他景点串联成线,把参观博物馆与海岛旅游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业和博物馆效益的双赢。

三是按照建管并举的发展要求,运作海洋系列博物馆。为实现博物馆良好运作,成立了博物馆管理科,对全县各博物馆进行专业化管理和指导,制定出台《岱山县博物馆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县博物馆的发展保障、管理监督、检查奖励、社会捐赠办法等作出规定。除政府公益性博物馆以外的各博物馆,允许其通过门票、旅游产品销售和其他有偿经营活动等筹措办馆经费;博物馆的一切收入和接受的捐赠、资助,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全部用于博物馆建设发展;各政府机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必须自觉支付在博物馆的各类消费。各博物馆从严要求,对管理人员、解说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有些博物馆还招收大学生作解说员,提高了博物馆的档次,做到建一只馆,管一只馆,并成功一只馆。

3、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岱山县立足海岛基层文化建设实际,注重挖掘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和渔业文明,不断夯实海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海洋海岛特色的文化精品,大力丰富渔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基础设施。县财政优先安排县文化广场、县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并在土地行政划拨、城市建设配套费等方面给予优惠,从而把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文化设施建设上来,5年来累计投资达5000多万元。已建成的岱山文化中心成为海岛人民举行各类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滨海而建的仙洲公园更是美仑美奂,吸引四方游客。通过置换旧的文化资产,盘活新的文化设施建设资金。动员社会力量,采用各部门分担建设的方法,集中各部门资金投入到文化设施建设上来,较好地营造了海洋文化的氛围。依靠部分信贷资金投入,提高经营性文化设施的品位和档次。

二是大力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依托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海洋文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努力为渔农民提供生活气息浓厚、形式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组织编写渔歌号子,经过文化工作者和专家们的收集、整理、改编,岱山渔歌相继被搬上舞台。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团体以连响、马灯、渔鼓、秧歌等民间文艺为载体,从不同角度宣传岱山渔歌。20**年6月,成功举办了全国沿海省市渔歌邀请赛,提高了渔歌在民众中的认知度,浓郁了县内民间艺术氛围。20**年5月,岱山县被命名为浙江省第三批民族民间艺术(渔歌)之乡。组织创作渔民画,以渔民、渔姑、渔嫂为主要创作群,创作生产了一批色彩鲜艳、反差强烈、海岛生活气息浓郁的渔民画,佳作纷呈,数百件作品在国内外获奖、展出、发表或收藏,足迹遍及美、法、日、澳等18个国家。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海岛渔民画邀请赛及中国**渔民画艺术节,深受业内外人士好评。组织创作戏剧小品,作品以浓郁的海派特色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并形成了一支集编、导、演于一体的戏剧小品队伍。建成中国书雕城,拥有500余件大中型木雕书法作品,被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批准为中国书雕艺术研究院。

三是有效提升“浙江东海明珠工程”和“**海岛百花工程”的建设内涵。努力营造广场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新建的文化广场、仙洲公园等群众文化设施,组织开展影响面广、参与性强的群体性文化活动,积极引导群众自发兴起的文艺、健身等活动,丰富海岛人民的业余生活。积极策划主题文化活动,渔港音乐会、渔民运动会、海岛风筝演示会、徐福东渡节等一批富有海岛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日益活跃,社会反响良好。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元宵彩灯展,已成为岱山现代民间文化活动的新载体。大力实施文化下乡工程、“一乡一品”工程,创作排练短小精悍、主题鲜明的小节目,组织文艺小分队深入渔村小岛、田头船头宣传演出,特别是在渔民“伏休”时节开展的各类文化下乡深受欢迎。同时,还结合各乡镇特点,以渔、港、景为切入口,组织开展充满浓郁海岛风情的特色文体活动,吸引广大渔农民广泛参与,活跃了渔农村的文化生活。

二、初见成效的原因及启示

加强海洋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整体推进战略部署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岱山县文化竞争力和对外知名度的当务之急,是牢牢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岱山县用时代的要求、发展的眼光,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文化战略,统筹整个文化建设,造就特色经济拉动力,增强构成岱山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

1、建设海洋文化,顺应了当今时展的潮流。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发展海洋经济文化的时代。岱山县作为地处沿海的经济欠发达县,它顺应当代经济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趋势,全力弘扬海洋海岛优势,始终抓住海洋文化主题,加快海洋经济强县建设,推动岱山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一是顺应了发展海洋经济的需要。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是需要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加快融合,科学的、健康的具有传统和现代魅力的海洋文化将有效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指出:“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如何抓住新的机遇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各地当前首要任务。岱山作为全国12个海岛县之一,拥有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他们抓住机遇、珍惜机遇,全力开创海洋经济新局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新转变,把岱山建成浙江省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海岛休闲度假基地、海洋文化基地、海上物流基地、现代渔业基地、海洋能源基地和海水开发利用基地,力争成为杭州湾经济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海洋经济强县。

二是顺应了发展文化经济的需要。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拥有更先进更丰富的文化,就能引领21世纪潮流。人类历史经历过自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新经济时代,现在已经进入文化经济时代。文化经济时代特别关注人的心灵的产品,是“内容产业”唱主角的时代,是文化唱主角的时代。岱山拥有浑厚的海洋文化资源,海、岛、礁、浪、沙、风、盐、鱼等构筑了独特的海洋风情,具有浓郁的海岛民俗文化和渔业文明的特征。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海洋民俗文化资源,不仅有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还有助于人类正确地对待海洋、对待环境、更好地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三是顺应了发展休闲经济的需要。未来学家预言,人类的休闲时代即将到来,海洋的神秘感、海洋资源的丰富性,是探索未知、感受生命美好的令人神往的去处。岱山县着眼于整合全县海洋游资源和海洋文化资源,将人们普遍关心的衣食住行纳入到广义的海洋文化内涵中,从海洋系列博物馆、休渔谢洋大典等极具发展潜力的项目入手,渲染岱山独特的海洋文化,宣传扬帆远航、耕海牧渔的海岛人勇于开拓、敢于拼搏、勤劳智慧、包容万象的海洋精神,悉心营造充满海岛、海滩、海景,渔民、渔船、渔具,阳光、空气、海鲜等海洋文化休闲环境。

2、建设海洋文化,坚持从岱山海岛的实际出发。近年来,岱山县对建设海洋文化的认识逐步深化,工作实效日趋明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注重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岱山特色的海洋文化经济发展路子。工作中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错位竞争。立足岱山县情和海岛实际,正确把握海岛海洋旅游资源和海洋文化资源的现状和开发前景,避免与周边地区的雷同,形成主题各异、类型不同、资源共享、相互补充的海洋文化建设模式,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坚持创新载体、独辟蹊径、创出特色,从海洋系列博物馆、休渔谢洋大典等外地尚未开发又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入手,在渔文化、泥文化、盐文化等传统海洋民俗文化上做文章,并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全力做大、做强、做精,积极打造岱山独特的海洋文化品牌,提升岱山的知名度。

二是坚持文化与经济互动。切实将文化作为经济活动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着眼于经济文化的融合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海洋文化要素在旅游等产业中的核心作用,努力挖掘、提升海洋文化旅游内涵,打响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坚持用经济的手段、产业的思路做好“文化经济”文章,积极开发利用海洋、海岛、海港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把建设系列博物馆作为突出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作为开发海岛旅游、扩大海洋产业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举措,促进海洋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实现文化引领经济、经济支持文化、文化与经济互动的格局。

三是坚持开放式运作。坚持“少花钱,多借力”的整体思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强化开放式运作。注重文化领域的市场运作,以市场换投资、服务,以资金换资金,以利益换利益;在文化设施、项目上,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在文化人才上,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坚持依托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报社和浙江海洋学院等方面的力量,把中国海洋文化节办成了学术研讨和文化娱乐的盛会。同时,在建设海洋文化节海坛、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中国海防博物馆等海洋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筹措、展品收集等方面都体现了开放式运作的效果。

四是坚持群众参与。文化来源于生活,来自于群众。只有把全县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让群众直接参与文化工作,打造海洋文化名县才有坚实根基和基础动力。近年来,岱山渔农民群众创作的戏曲小品、渔民画、渔歌、海岛文学等海洋特色鲜明的文艺作品多次在全国、省级大赛中获奖,这些创作都来源于群众,又通过群众得以传承。始终坚持在文化建设中吸引群众的积极参与,重视不同人群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为群众参与文化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参与中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始终坚持在群众参与中推进文化建设,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体现浓郁的民间民俗特色。

三、目标和举措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十届六次会议决定(《关于加快建设浙江省重要的海洋文化基地,全力打造海洋文化名县的决定》),我县将全力构筑海洋文化名县“三大支撑”,积极实施“四大工程”,把我县建设成为海洋特色浓郁、时代特征鲜明、在长三角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海洋文化名县。

1、以海洋文化节庆为支撑,着力打响海洋文化名县品牌。

坚持务实与创新相结合,立足岱山实际,精心筹备并举办好中国海洋文化节。现正着手海洋文化节主会场--祭海坛的后期建设工作,使之成为我县打造海洋文化名县的标志性建筑和重要旅游设施。继续坚持开放式运作,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办节的新路子,进一步实现政府“花小钱,办大节”的目标。注重节庆产业和产品的开发,做好“以节促旅”文章。我们将以海洋文化节作为加快城镇发展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节庆活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并且注重积累,做好中国海洋文化节的档案整理工作,为下一届海洋文化节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以海洋系列博物馆为支撑,积极打造海洋文化基地亮点。

今后我县将着手开展海洋系列博物馆有关命名报批工作,使博物馆成为岱山旅游设施、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一是切实加强对已建成的博物馆的管理。严格按已出台的博物馆管理办法,规范博物馆管理,尽快使我县的博物馆管理达到正规化、专业化。要求各博物馆依托自身条件,壮大博物馆发展,找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最佳结合点。二是不断丰富已建成博物馆的内涵。中国台风博物馆已于今年9月完成二期4D动感影院综合项目主体工程,准备启动亲历台风项目和台风群雕项目(已由中国美院策划),拓宽建设以台风为核心的风文化主题园;中国灯塔博物馆将继续打造以世界著名灯塔为城市雕塑、抽象灯塔为新区路灯的“灯塔之城”,尽快启动岱山水道功能灯塔建设,形成匠心独具的灯文化主题园。三是规划启动其它博物馆建设。加大博物馆建设的招商引资力度,筹划建设中国海鲜博物馆等其它博物馆。

3、以海洋文体精品为支撑,不断充实海洋文化旅游内容。

继续注重海岛传统文化和现代海洋旅游经济的有效结合,创新内容,提升品位,打造一批具有海岛鲜明特色的文体精品。一是唱响岱山渔歌。重视对渔歌艺术的抢救和挖掘,融合时代特征,增强渔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组织拍摄渔歌MTV,作为对外宣传岱山的有效载体、对外交往的礼品和旅游纪念品。广泛发动全县干部群众爱渔歌,唱渔歌,逐步使岱山成为中国渔歌之乡。二是画好岱山渔民画。加强渔民画创作队伍建设,鼓励创作人员深入渔村、渔船、渔场,重视培养民间渔民画作者。鼓励创新渔民画的表现形式,提高渔民画的商业价值,引导渔民画向产业化发展,扩大岱山渔民画的影响力。三是开展沙滩运动。充分发挥“华东第一滩”优越的资源条件,打响沙滩特色运动品牌,适时开展富有海洋风味的渔民运动会、沙滩排球、沙滩摩托车、沙滩滑翔等运动,并逐步提高沙滩运动的举办规格。四是开发海钓休闲。海钓作为深受现代人喜爱的一项休闲活动,市场发展潜力很大。我县可以依托中国岛礁博物馆,积极探索开展岛际游、环岛游项目,把海上观光和游艇业相配套,加快发展海钓业。继续实施人工岛礁和人工放养,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把我县建成国内知名的海钓基地之一。五是建设文化主题园。着眼于做大特色旅游产业,进一步推进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台风乐园建设将在中国台风博物馆的基础上,打造以台风为核心的风文化乐园;岱东牧獐乐园将建成集观光、狩猎、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盐主题公园将在万亩盐田上继续深挖盐文化内涵。六是嫁接演艺团队。加强军民双方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依托部队原有的乐队,组建演艺团队,并使之成为特色表演团队,积极嫁接周边地区的优秀文艺人才,用市场化的方式,引进专业演艺团队,宣传海洋特色文化。

4、以实施“四项工程”为抓手,不断加强海洋文化名县基础工作。

实施文明素质工程,进一步提高群众整体素质。我们将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未成年人,借助一定的形式,着力增强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创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为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实施文化阵地工程,进一步活跃基层文化工作。文化阵地是发展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我县正着手社区公益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培育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军营文化,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着手改善基层文化设施,切实解决个别乡镇“有站无舍”现象。大力推进海岛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进一步开展海岛文学的创作和交流,以满足渔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海岛文化品位。

海洋文化(篇9)

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特殊的职业文化,以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及各职业为基础,又形成普适性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应是职业社会与职业单位的制度、习俗与道德,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礼仪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企业工作。高职院校推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的学习场所,也由学校课堂教学扩大到了企业及实训基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等。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必须自觉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特征,充分体现职业属性。

(二)特色:海洋经济

浙江是国家促进东海海区科学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不仅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关系到国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海洋经济是浙江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全面落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规划,积极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浙江基本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教育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这既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国家正式批复后,贯彻落实“海洋科教水平明显提升,涉海院校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构建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的基本任务,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高等教育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涉海类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将注入鲜明的海洋经济特色。

(三)基础: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航海类专业为重点,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专业并进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90%的专业涉海,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都与海洋经济息息相关。和海洋产业及企业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海洋经济特色高职职业文化的构建路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突出特色职业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修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认知和创业创新精神。涉海类高职院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建设,明确重点,突出特色。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经济宣传活动。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重点,大力宣传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以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总体规划,帮助学生了解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海洋产业的人才需求及能力要求,了解自己的专业与职业,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激发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二是提炼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校训。校训是高职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德行四海”是浙江省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这一校训的提出,不仅是由于学院设有航海专业、船舶专业、港口专业、海洋旅游专业等海洋经济类的专业,而且与学院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密切相关。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要从国际化、全球化的高度和视野出发,积极拓展国内与国际两大办学领域,借鉴和吸收当今世界航海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着力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培养一批又一批“知行天下、践行天下、信行天下”、“德能双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开展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校园活动。鼓励各类校园活动中融入海洋经济内容,突出职业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强化海洋经济特色职业文化建设。学院围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开展海洋经济专题讲座、海洋企业家座谈、校企合作成果展等职业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二)专业设置融入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

根据《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省将重点发展涉海现代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特别要加快发展涉海生产性和生活业,推动涉海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海洋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所引起的职业演变,对高职教育有重大影响。为此,浙江省教育厅在《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根据海洋经济发展对涉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启动涉海职业教育强省建设计划。打造涉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浙江经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的涉海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建成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等3-5所具有国家示范(骨干)水平的涉海高等职业院校,争取1-2所涉海高职院校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百强行列。”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根据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同时,要深入研究海洋经济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律和趋势,预测分析职业和职业能力变化,及时开发或调整专业,主动应对职业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每个传统职业都包含有自身的职业文化,每个新兴职业也需要职业文化的提炼和积淀。海洋经济类的每个专业学科,都对应着相应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专业学科教育中的很多内容,都在传递相应的职业文化。因此,涉海类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提炼和总结每个专业和职业中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并将职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培养贴近海洋产业的高技能人才。

(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习实训环节贯穿

海洋文化(篇10)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走进渤海实验学校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学校的巨型石雕刻,镌刻着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校在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的渤海之畔落地生根,包容与赏识便是其与生俱来的气质。

每个人都很重要,都值得尊重。渤海实验学校校长付成波常念叨一句话:“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因为尊重每个人,学校努力给师生们营造舒心温馨的生活环境:学校特意增设母婴室,方便哺乳期的女教师喂养孩子;开放游泳池、咖啡厅、健身房、卡拉OK厅,倾尽全力来丰富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免费的水果和小米粥,使师生感受到舌尖上的甜蜜和来自大家庭的温暖。

有话畅快说出来,同当主人翁。校级领导班子每日轮值,每天和各个班级的学生代表提前约定时间、地点,聊共同关心的话题,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和各种诉求,帮助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在包容与赏识中,师生同当主人翁、共享学校情。另外,学校建立的学情会商制、心理咨询室、一对一导师育人制等也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定期召开活动,共建美好校园。渤海学校的师生来自天南海北,有着不同的文化需求。学校除了地域上的包容,更注重培养师生海纳百川的人文素B。学校定期评选最美教师、班级明星,召开“我为你写赞歌”等活动,通过微信群、宣传栏、墙报等手段,让“美”在校园无处不在。

家校凝聚一心,合力育人。学校邀请家长委员会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学生校服设计、课堂教学、食堂管理等事项,建立校园“安全员”、活动“导航员”、生活“助力员”等众多的家长义工团队;“家校联系卡”“家访亲情卡”与“满意度信息卡”的“三卡”对接,使得家校联系紧密,育人工作做细、做实。

澹荡和风至,芊绵碧草长。包容是一种素养,赏识是一种智慧。亦如学校标语墙上校长醒目的寄语:“宇宙是美的放大,人是美的缩小。”惟宽容人,惟厚载物,校园内才能自觉形成一种风气:对待学生的意见豁达,对待家长的批评虚心,对待同事的指正平和,对待领导的评价客观。

二、让探索与拼搏外化于行

探索求知、拼搏勇敢是渤海实验学校海洋文化之灵魂。渤海人在海洋宽广、博大的独具特色的精神坐标里,孜孜寻求自己恰当的定位。

开发海洋文化地域教材。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学校配合各科教学,开发了20多种有关海洋文化的校本教材。语文老师主编的《海纳百川》,将历代帝王、伟人、名人咏海的诗词歌赋、对联美文,渗透到师生的日常生活中;物理老师主编的《风力发电探索》,借助羊口丰富的风能资源,增强学生对风力发电原理的感性认识;化学老师主编的《“化”说羊口》,诉说着“煮海为盐”的古老传说,了解当地制盐的流程,等等。在探索中,海洋资源与学科教学完美整合;在求知中,海洋文化与整个高中教学从宏观整体到微观细节都能均衡、和谐地发展。

设置海洋文化宣传栏。学校设置了十个系列板块的海洋文化宣传栏,内容包括包容思想的有容乃大,红柳精神的不畏艰难,地母文明的孝老情怀等,点缀着渤海校园,让渤海师生在探索、拼搏中酣畅地品味海洋文化之芬芳。

以海洋文化给楼宇命名。和谐楼暗含包容、赏识、和睦共处之意;臻美楼含有科学求真、人文求善、日臻完善之意;德馨楼含有德艺双馨、品行高尚、德才兼备之意;海韵楼寓意师生乘风破浪,拼搏勇敢,谱写人生最美的乐章。还有海纳楼、海翔楼、海阔楼,包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意。

海洋文化(篇1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49-02

海洋约占地球总面积71%,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地,孕育了世界上丰富灿烂的海洋文化。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着丰富资源的海洋成为了人们争相开发的对象,海洋经济被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舟山作为中国第一大群岛,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发展史,同时又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因此,新世纪,发展海洋经济成了促进舟山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而正确处理好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对于发展海洋经济至关重要。

一、舟山海洋文化的渊源和内涵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而言的,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伟大的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大陆文化,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舟山群岛历史悠久,舟山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海洋文化是人们在认识、开发、利用群岛周边海洋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人们对舟山沿海海洋的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海洋型生活方式和海洋型开发利用方式,具体包括与海洋有关的生活理念、习俗信仰、文学艺术、科技知识、法律制度以及与各项海洋产业有关的各种表现形式等。舟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决定了舟山海洋文化既有海洋文化共有的特征,又有自身的内涵。

1.舟山海洋文化的源起及发展。舟山海洋文化是在海洋经济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在大陆史前文化的基础上,在独特的海岛地理环境下,伴随着早期的捕捞等耕海活动,形成了原生的海洋农业文化,它与外来的农业文化不断融合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海洋农业文化;在造船技术、航海技术不断发展,海港不断开发的基础上,海岛与外界的联系加强,商品生产和交换规模日益扩大,形成了独特的海洋商业文化;在海岛人长年的海上冒险生活对心灵慰籍和精神关怀提出强烈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了奇特的海洋崇拜文化――观音文化。如今,随着海洋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海洋文化亦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起来。随着海产品加工、海水养殖、造船、海洋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万吨级、几十万吨级码头的建成,随着海洋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随着对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不断深化,形成了相应的海洋产业文化和海洋生态文化,舟山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吸纳性日益增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舟山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给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2.舟山海洋文化的内涵。舟山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同时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首先,舟山海洋文化有着先进的海洋意识。舟山地处海岛,海岛人以海为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敬畏生命、崇尚海洋的理念,坚持人与海洋的和谐相处,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广阔的海洋使海岛人树立了“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能够接纳形形的移民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显示了大气与创新,体现了自强和自信;大海的危险性、多变性培养了海岛人的勇敢冒险、开拓创新精神,构建了其豪爽、旷达、不拘一格、容易接受新事物与新观念的心理素质,形成了强悍、机智、生机勃勃、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海岛海洋文化。

其次,舟山海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海洋科技知识。海洋科技知识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海洋科技围绕开发海洋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海产品的养殖、捕捞、水产品的加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到海洋运输、港口码头建设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蓬勃发展的舟山海洋教育事业为开发海洋,振兴舟山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再次,异彩纷呈的海洋艺术是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与大海打交道的过程中,海岛人形成了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理解,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象再现了生动的社会生活,创造了包括海洋建筑、海洋雕塑、绘画、海洋文学艺术、海洋旅游鉴赏、海洋生物标本展览等丰富内容的海洋艺术。

最后,日益完善的海洋基础设施、形式多样的海洋组织是舟山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港口、码头、航线、航标、海洋景观、连岛大桥等海洋基础设施以及各类海洋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及组织等是舟山海洋文化中重要的物质财富。

二、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国务院2003年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全过程中的一切生产、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的总称。舟山有着广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2009年全年海洋经济总产出11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9%;海洋经济增加值358亿元,增长11.8%,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7.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促进舟山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些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舟山正在向海洋经济的拓展阶段进发,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渔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在缩小,高科技精深加工和服务业在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点主导力量。

2009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39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渔业总产值89.94亿元,增长4.3%。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23.78万吨,比上年下降1.4%,其中远洋渔业产量10.42万吨,下降38.2%。全市海水养殖面积7.98千公顷,增长2.2%,海水养殖产量12.74万吨,增长12.0%。全市有部级无公害养殖水产品39个,省级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6个,面积2866公顷,全面推进了水产品生产质量管理。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共610项,其中部级20项,省级188项。此外,政府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2009年全年获省市级政府奖励的科技成果55项,其中省级奖10项,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新增省标准创新型企业6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增大。200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含保税仓库货物)70.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进口总额32.84亿美元,增长18.7%;出口总额37.39亿美元,增长13.8%,其中船舶出口额19.39亿美元,增长44.6%,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为51.8%,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年末舟山口岸对外开放陆海域面积1193平方公里,新增28平方公里。此外,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也取得了新成绩,合同外资金额104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倍,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3670万美元,增长3.8倍。

3.海洋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海洋旅游业迅速崛起。旅游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经过旅游部门对外的大力促销,舟山的知名度得到了迅速提升,“佛教文化、海洋休闲、海鲜美食”三大海洋旅游品牌已在长三角地区唱响。2009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共1752.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实现旅游总收入116.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4.借助独特的深水港口资源优势,港口和临港工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从“十五”开始,舟山确定了依托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发展船舶、石化等临港工业的新海洋经济战略。如今,临港工业已唱响舟山经济发展的“主角”,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06.29亿元,其中临港工业总产值763.89亿元,增长24.3%,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6.0%,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5.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港域港口货物吞吐量19300万吨,比上年增长21.7%。至年末,全市有生产性泊位336个,比上年末增加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4个,比上年末增加7个。

三、舟山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互动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客观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海洋的世纪,正确的把握舟山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对于促进其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互动融合表现为海洋文化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经济推动海洋文化的发展两个方面。

1.海洋文化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舟山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考察。

第一,舟山海洋文化中先进的海洋意识渗透于海洋经济的方方面面,大大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胸怀,开放的意识大大促进了舟山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促进了产品的销路,这种自强、自信、勇于博采众长的意识有利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海洋文化中勇敢冒险、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海洋经济建设中有助于形成敢于尝试、勇于探索、不断拓展的氛围,在不断研究、不断突破中不断崛起,不断前进;海洋文化中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主张有利于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舟山海洋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海洋科技知识极大的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舟山要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必须要以海洋科学技术作为动力和智力支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实现海洋经济建设的新发展。目前舟山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如深海网箱养殖技术、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等对于增加海洋经济高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海洋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培养的了不可或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经济建设,为全面实现海洋经济的跨域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三,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艺术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海岛人在长期的涉海实践活动中积淀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催生了大量的艺术精品。繁荣的群众文艺创作、富有海岛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博物馆的创建、一系列海洋专题的研讨会的召开等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提升了市民的文化品位,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而且大大提高了舟山的知名度,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印象・普陀”等体现舟山海洋与佛教文化特色的大型文艺节目的成功举办,又为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增添了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第四,海洋文化中的硬件设施是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的坚强后盾。舟山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前沿、我国沿海航线的中心点、长江航道的出海口,有着明显的地理优势,其天然的深水港口优势为临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实现了舟山与长江三角洲大中城市的对接,为舟山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海洋经济促进海洋文化的繁荣。舟山海洋经济对海洋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海洋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以海洋经济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在探索、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培养了海岛人先进的海洋意识,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完成了大量配套的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推进了海洋文化的发展进程,促进了海洋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扩展。

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活动空间的扩大给海洋文化提供了更优质的传播媒介,促进了海洋文化的传播以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随着舟山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舟山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与世界海洋文化之间的互动不断加强,各种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频繁的异地文化交流活动,既展现了舟山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在互动中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再次,海洋文化越来越借助经济手段实现自身的发展。随着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不断发展,海洋文化不断和海洋经济融合,依托海洋文化产业这块平台发展自身。舟山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制造业等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推动舟山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了海洋文化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

21世纪,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已成为舟山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支撑,海洋文化的繁荣又必须以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物质前提。为此,在今后的建设进程中,必须继续一手抓海洋经济建设,一手抓海洋文化建设,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交叉融合,走出舟山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

(本文为浙江海洋学院校级课题,课题组成员有杨菊平、袁媛淑、贝静红)

参考文献:

1.许维安.论海洋文化及其与海洋经济的关系.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5)

2.赵利平.论舟山海洋文化的源流及其发展.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1)

3.刘福芳.试论海洋文化的哲学内涵.理论学刊,2006(11)

海洋文化(篇12)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靠海而生的人们经过世代的生活实践和传承,逐渐积累而成的,具有海洋特色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是我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洋的特殊环境和地理特征,构成了海洋非物质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内容,涉及沿海人们的生产生活、民俗信仰、文化娱乐、传统技艺等,因此,凡与沿海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自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浙江省作为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综合试点省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各项工作均走在全国的前列。其中,由于我省得天独厚地理环境,处于天然的海洋大省,有着丰富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呈现出逐渐递增的态势,相关非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在学术界形成热点。这都为我省公民海洋意识教育提供了有利的资源。

1.丰富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公民海洋意识教育提供了载体

根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定义:“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因此,中华民族拥有和创造的一切与海洋密切相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中国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海洋物质文化和海洋非物质文化。而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以及不同海域的多元化生态,使得我国形成了精彩而厚重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1]

浙江还是个海洋大省,毗邻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省陆域面积的2.6倍;拥有6696公里长的海岸线,占全国30.7%;面积500平方米以上海岛2878个,居全国首位;浙江沿海地级或以上城市有6个,海洋资源蕴藏非常丰富。作为国家综合试点省份,十多年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无论在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立法与制度建设、建立四级名录保护体系等方面均有很大的突破。建设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传承基地和传统节日保护基地等,如杭嘉湖蚕桑丝织文化、象山海洋渔俗文化、普陀山观音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安吉生态博物馆,还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景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更加成就斐然。这其中,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为我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及其海洋文化的特殊性,使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重视。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特有形式展现着海洋人张扬个性中的开拓进取、乐观开放、锲而不舍、信誉至上和兼容并蓄的精神等,这些都是海洋人所特有的无比珍贵的文化精神财富,也正是公民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充分挖掘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宣扬的朴素、善良、刚毅、果敢等人文精神元素,并有效地融合丰富的海洋经济资源与厚重的海洋文化资源,为公民海洋意识教育提供丰富的精神内涵。同时,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沿海地区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或以口头、或以动作方式世代相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了与海洋有关的民间文学、艺术、技艺和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庆典等,这些独特的传承方式,正为公民海洋意识教育提供了良好平台和载体,如能很好的结合与利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佳效果。

2.公民海洋意识教育有利于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海洋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浙江各地海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有利于保证我国海洋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更是为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从而发挥它的教育作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代海洋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维系和巩固海洋社会团结和谐的重要因素。她蕴含着海洋人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海洋社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2]。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公民海洋意识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公民对海洋历史人文知识的深刻把握;有利于公民汲取优秀海洋文化的精神营养,推动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意识。

因此,借助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载体推进公民海洋意识教育,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途径。它既是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海洋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对海洋人生存精神和智慧的认知过程,还是以传播人文精神为宗旨的各类海洋文化的整合过程。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发扬海洋文化战略的推动下,将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公民海洋意识教育有机结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进一步繁荣浙江海洋文化,推动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有效途径,此现实意义更加深远。

3.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公民海洋意识教育的思考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的海洋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通过教育手段实现公民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传承,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任务,因为保护的真谛在于挖掘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内涵,从而为我国的海洋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所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承。因此,利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平台,探索公民海洋意识教育的模式和活动方式,将会实现双赢。

3.1利用保护传承体系培养教育骨干队伍

我省在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普查和挖掘整理阶段,就构建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和传承人队伍,这实际就是对公民进行海洋意识的普及教育过程,通过这个体系使宣传教育的活动推广开来。

例如,宁波市自2008年起推进项目、传承人、基地“三位一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在全国率先创新性地把项目、传承人和基地三者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体。保护主体落在基地,传承人划归相关的传承基地管理,还规定有代表性传承资格传承人和基地才能列入代表性名录,以及开展传承活动。因此,全面构建起具有宁波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3]

还有,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东海龙王信俗”代表性传承人―― 周杏荣,就承担着龙王信仰传承的使命。普陀是传说中的东海龙王故乡,东海龙王信仰是普陀岛民的三大信仰之一。千百年来,龙王信仰成了普陀岛民的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渔民在危难时刻,祈求龙王保护平安;在平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龙王信仰支配了他们的行动。周杏荣在各种祭祀、祭海活动中担任着主持的角色,同时还有着培养青年渔民继续传承和弘扬海岛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任务。

3.2使传承基地发挥多效功能

在推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一批具有海洋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民族传统节日标志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教育基地。2008年月,浙江省文化厅公布浙江省首批18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础,象山海洋渔俗文化等7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和普陀山观音文化生态保护区等试点单位。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教育厅于2010年联合公布了62个单位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其中,高校和高职院校16所,中职院校 46所。[4]这无形中为公民海洋意识教育搭建了一系列的载体基地,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也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海洋文化传统,提高公民的海洋意识起到了促进作用。

例如,2010年6月,宁波象山县被批准为第七个部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象山县“中国开渔节”的重大节庆平台,它以海洋渔文化的为主体内容及活态传承特征,以担当着国家珍贵的海洋渔文化活宝库的重任作为保护典型,可见价值斐然。海洋渔文化保护实验区就是通过对以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科学保护,以达到对海洋渔文化进行整体性的保护。[5]而保护区的核心是生活在其中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是既是海洋渔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保护者,他们通过对自己海洋渔文化再创造的过程,提升了对海洋渔文化价值的再认识,从而受到了更加深刻的教益。

3.3通过展演传播达到教育目的

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海洋文学艺术作品、海洋民间习俗、海洋节庆活动、海洋民间传统技艺、海洋信仰等展演和传播的过程中,就达到了其教育意义,

仅举浙江省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传统音乐,有嵊州市的嵊州吹打、舟山市的舟山锣鼓、岱山县的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象山县的海洋号子( 象山渔民号子)等。这类民间传统音乐,都是渔民、船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自发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和强烈的海洋生活气息,充满着渔民(船工)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雄壮、豪迈、朴实、奔放的个性。有着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如,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锣鼓”,就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瑰宝。相传最早起源于航海,后在乡里民间各事庆典及渔民祭海等活动中广为流传。解放后,经过艺术加工改进而搬上舞台。在1957年莫斯科举办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荣获世界民间音乐比赛金质奖章,从此走向世界。舟山锣鼓表现出东海渔民那种豪爽粗犷的性格、战风斗浪的惊险壮阔场面以及航船拢洋等欢腾热烈的气氛。使人受到深刻的精神感染和心灵震撼。

又如,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岭大奏鼓”,是浙江温岭箬山渔村的传统民间舞蹈,大奏鼓舞蹈动作粗犷而滑稽,边奏边舞,舞者全为男性,服饰打扮却是女性,舞蹈动作的扭捏作态,与激越粗犷的音乐旋律形成强烈的对比,展示出世代与风浪较量的渔民们的乐观和豪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大奏鼓已有360余年历史,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曾被拍入电视专题片《渔村小叙》,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大奏鼓》对研究我省的民间舞蹈和民间习俗以及人居迁徙、文化传播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总之,作为满足沿海各地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的海洋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成果,它在公民海洋意识教育的实践中将呈现出极高的价值功能和研究实效。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展演的同时,不仅使人们陶冶情操、愉悦心情、振奋精神,还提升了公民的海洋意识,充分体现了我省公民的文化自觉和参与热情,这便是一举两得,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苏勇军.文化经济背景下海洋非物质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三江论坛,2011(6)

[2]张朝华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与区域海洋文化经济.浙江海洋学院学院(人文科学版),2008(3).

精选范文
相关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