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论文范本十二篇

时间:2022-11-21 12:32:17

数字农业论文

数字农业论文(篇1)

其次,是对农业机械进行概念化的设计。事实上这种设计理念就是对于农业机械进行设计的早期阶段,要拥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设计思路以及产品设计模式。换句话说,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就要对设计出来产品的具体需求做出一个总结。在进行产品功能、产品原理以及整体布局的设计的时候,进行必要的规划。要能够做到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融入这些构思,使得最后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加具有实用性以及创新性。设计师可以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将需要用到的知识以及其他资源进行一个综合性的总结,然后把得到的结果充分融入到数字化模板中去。将CAD作为一款重要的开发工具,制作出关于产品的设计经验、设计原理以及设计手册,帮助农民们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充分地了解产品的性能,让他们对产品做出合理的使用。

最后,对产品进行虚拟设计。许多的产品在设计最初的时候都会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这些不足都不可能一次性的解决,那么,就需要对产品进行虚拟设计,要对产品所需要的知识以及资源进行总结,建立一个基础模型,利用所建立起来的虚拟模型,进一步地对产品进行分析,对产品进行不断地完善。最终在产品的功能上做到尽善尽美,设计出需要的产品。

数字农业论文(篇2)

英文摘要………………………………………………………………………………Ⅱ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 Internet + 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性服务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 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 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37.8%、19.5%,但农业只有 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1200 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 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 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 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 周清波 , 吴文斌 , 宋茜 .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页 .

数字农业论文(篇3)

英文摘要………………………………………………………………………………Ⅱ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 Internet + 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性服务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 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 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37.8%、19.5%,但农业只有 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1200 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 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 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 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 周清波 , 吴文斌 , 宋茜 .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页 .

数字农业论文(篇4)

[分类号]G353.21

民国文献产生于中国古代文献向现代文献转型的特殊历史阶段,是中国文化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献形态和文献内容都具有重要价值,需要加以保护并开发利用。现实是,多年来民国文献被严重忽视,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民国文献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强,开发利用民国文献越来越受重视。民国文献的收藏、保护和开发利用有着重要意义,需要深入研究。笔者在普查民国农业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并实验了民国文献的数字化整理方案和技术,如制订了民国农业文献元数据方案、编制了分类表和主题词表、建成了文献数据库、知识库、主题网关,并开展民国农业文献数据挖掘试验。

1 民国文献保存现状及其数字化进展

1.1民国文献的范畴

关于民国文献的界定,从《民国时期总书目》的收录范围可以受到一定启示。该书目“是一部大型的回溯性书目”,“具有国家书目的性质”,“收录从1911年至1949年9月这一时期我国出版的中文图书”。后来,赵继红、苏品红、王向峰、杨怡等学者对民国文献的定义也进行了探讨。

民国文献范畴的界定存在着狭义和广义的区别。从狭义上来说,仅指1912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国内产生的各种文献,不包括翻印或重印的古籍文献以及国外的文献。从广义上来说,民国文献泛指20世纪上半叶产生的一切有关中国的文献。不仅时限范围更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应当全部包括在内,且地域广阔,不仅包括国统区,而且解放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也包括在内;从文献类型而言,作为近、现代文献类型产生开端时期的标志性文献如我国最早的报纸、期刊等都可以包括在内;从学科内容而言,应当包括标志近、现代科学研究的内容;从语言范围而言,则包括各种语言文字的文献,中文、外文以及少数民族文字等;从国别而言,除包括中国国内产生的一切文献之外,还应当包括这个时期国外产生的有关中国的文献;外国一些在华组织机构研究中国的文献也包括在内,如国外的宗教组织对中国的调查资料,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满铁资料等。民国文献形成时间距今最早的已逾百年,最晚的也已达60年。

1.2 民国文献的价值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发生最剧烈冲突的时代,新文化运动发生,西方文化大量传人中国,国民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这个时期基本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明的开端时期,产生了大量中国现代文明的原生成果,其内容丰富,领域广阔。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都凝结在民国文献中传承了下来,民国文献处于古籍文献和现代文献发展的过渡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功用。“民国时期的文献是一批极为重要的文献,其思想文化价值不在善本古籍之下”。

1.3 民国文献保存现状

民国文献主要收藏在国家图书馆(约67万册/件)、南京图书馆(约70万册/件)、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约10万册)、吉林省图书馆(16万册),另外分散收藏于多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满铁资料约有40万册/件。因此,估计全国现存民国文献总量有数百万件。由于保存条件落后及纸张老化严重,在上述图书馆的各类馆藏、各历史时期的文献中,民国文献损毁状况最为严重,目前中度以上破损比例已达90%以上,有相当数量的文献甚至一触即破。“如果再不进行抢救,民国文献将在50年到100年内损毁殆尽”!大量的民国档案文献散失于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美国及欧洲各国;我国一些市县级档案馆、图书馆并不重视民国档案文献的保存,许多史料已严重损毁。政协提案中有人建议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史料馆”,搜集国内及流散海外的大量民国文献史料。因此亟须抢救、保护、开发、利用民国文献。

1.4 民国文献数字化进展

民国文献抢救、保护、整理、利用是多方面的,但是目前既能起到保护价值,又能很好发挥文献功用的方法之一,是尽快进行民国文献数字化整理。当前民国文献数字化的成果主要是数据库建设,建成的数据库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机读目录。民国文献数字化整理的成果以机读目录为主,包括图书目录和期刊篇名目录。仅上海图书馆的期刊篇名数据库以《全国报刊索引》的方式单独建库。这些机读目录普遍存在着著录格式简单、体例不统一,检索入口少,没有主题目录等问题。

・全文图像数据库。

・全文数据库。目前仅有少量民国期刊全文库。

・专题数据库。民国文献数字化最多的是专题数据库。许多图书馆依托自身的馆藏优势,结合当地的社会需求,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专题数据库,如南京图书馆开发的“中国近代文献图像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类型和数量虽多,但是规模都比较小,占民国文献的总体比例不大。

2 民国农业文献调查及其数字化整理方案、整理技术研究

利用已有学术积累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民国文献进行数字化整理,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有鉴于此,国家科技部于2005年立项,由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承担了“社会公益研究”课题,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成立了中国农业遗产数字化研究所,系统性地开展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研究。中国农业遗产数字化研究所在研究农业古籍元数据、分类法、主题词表、知识库、主题网关、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对民国农业文献进行了系统性的调查,并开展数字化研究,取得了一些相关成果。

2.1 民国农业文献调查

进行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需要理清民国农业文献的范围、数量、分布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概要介绍如下。

2.1.1 会议文献 中华农学会是我国近代的一个农业学术团体,成立于1917年,是现在中国农学会的前身。建国前,它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组织和举办多种形式和多起学术会议,刊印或发表过许多会议文献,这些会议文献是研究民国农业问题的重要资料。

2.1.2 调查资料 民国时期的农业调查报告类资料,有的可能仅是一些原始资料的简单记录,有的则是经过分析研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在此一并将其称为调查资料。在今天可资利用的民国时期农业史研究资料中,数量最大、价值较高的当推这一时期各种各样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这些调查资料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们所采用的经济人类学和社会学等调查方法,科学性较强,调查手段丰富,学术水平很高,与民国之前的

农业调查资料有着质的区别,是研究民国时期农业问题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

民国农业调查资料,大部分都曾公开出版发表,但是也有许多比较珍贵的资料尚未公开出版发行,未能发挥应用的作用。例如,金陵大学美籍教授卜凯为主要领导的高校农村社会调查,以受过系统培训的大学生为调查人员,调查延续时间长、地域范围广。这些调查资料,大多数是当时的毕业生对家乡的区域调查,都是第一手资料,后来也没有公开过,至今对于研究地方区域文化史、经济史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其他高校也有一些类似的农业调查资料。这些资料目前没有统一的联合目录,有的甚至没有馆藏目录,无法提供开放阅览。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为了侵略目的进行的长期对华调查,形成的调查资料统称为满铁资料,目前留在中国大陆的满铁资料约有40万件,数量巨大,内容丰富,该资料80%以上是日文,散落各地,长期尘封。

2.1.3 图书根据《民国时期总书目》记载,“民国时期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后三十八年,出版的书籍据说超过十万种。这十万种以上的书籍合在一起,在各个阶段,从各个方面,如实反映了这三十八年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全貌。”据统计和推断,民国时期出版的农业类图书文献应在5 000种左右。

2.1.4期刊《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增订本)》收录我国解放前出版的期刊有近两万种,其中收录的有关农业类期刊在200种左右,据估计,民国农业类相关期刊约为320种,专业期刊200多种。民国时期农业期刊已经具有了现代印刷型期刊的全部类型,是我国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民国农业问题和期刊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2.1.5 报纸 民国时期出版的农业类专业报纸种类极少,如《农民报》、《湖北农民报》等不超过10种。这些报纸大多数是不定期出版,或2-3日出版一期,日报种类很少。《湖北农民报》是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一种。但是在一些综合报纸上,农民、农村、农业等“三农”问题往往作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内容被报道或研究。这些报纸中比较著名的有《民国日报》、《中央日报》、《申报》、《新闻报》、《大公报》、《时事新报》等。据统计,仅1930-1935年间,这6种大型报纸刊登的农业类文章就多达8000余篇,近1000万字。这些农业报纸文章,是研究民国农业问题的重要文献。

2.1.6 学位论文主要指民国时期的一些农业类院校或综合性高校中的农科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当时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毕业论文要由专门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还要装订成册送交图书馆永久保存。这些学位论文均为手稿,其中有毛笔手写稿、钢笔手写稿、复写纸手写稿、英文打印稿等;从文种来看主要是中文,还有少部分英文稿。

经对这些学位论文的初步调查,发现其中大部分学生后来成为我国农业系统的著名专家教授,对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著名梅花研究者陈俊渝院士、小麦育种专家刘大钧院士等共有5位院士,数百名著名农业专家教授。农业经济专业的毕业论文多数是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所做的调查研究,第一手资料占大多数,是我国社会调查起源时期的重要资料,至今仍有重大影响。农业经济类学位论文的内容大部分都没有公开发表过,是珍贵的学术资料,也是研究我国农业教育史和近现代文献史的重要史料。

2.1.7 地方志文献地方文献的主要类型之一是地方志。我国地方志大约有8000余种,其中民国时期编纂各种地方志多达1500余种。地方志的物产部分地域性最强、价值最高。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长期致力于中国农业科技古籍和方志物产资料的整理与研究,20世纪50年代曾从全国各地收藏的6000余部地方志中摘抄并整理出“物产”资料,汇编成500余册的《方志物产》抄本资料,按省分册,总计3000余万字。《方志物产》中所收录民国时期所修地方志约占总数的1/4-1/5。该方志资料内容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而以动植物品种资源和相关的种植饲养技术为主,具有极高的科技、经济史料价值,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

2.1.8 档案资料 民国时期的农业档案资料主要来源为:①农业相关政府部门的文件;②农业金融及农业研究机构的有关资料;③农业学会协会的有关资料;④其他非农业机构档案中的有关资料。民国档案资料数量大、种类多、内容杂,目前收集到的约有100万页,极为珍贵。

2.2 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方案

民国农业文献数字整理既可以采取外包的模式,也可以走自主开发的道路。经过论证,以课题任务为目标,采取了外包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案。

・中国农业遗产信息平台(简称平台)建设采取外包方式。在开发过程中,专业人员也始终积极参与平台功能的目标设计。

・基于平台自主开发民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专业人员依据元数据体系开发了书目型、图像型、全文型、图文对照型等多种类型数据库。

这种外包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模式,经实践具有明显的优点:①教研结合;②产学研结合;③节约时间和经费;④任务分解和调整灵活方便。

2.3 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技术研究

2.3.1 民国农业文献元数据体系的制订 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需要建设各种类型规范化、结构化的数据库。规范化数据库的结构需要元数据加以描述和限定。以Dublin Core(DC)为依据,根据民国农业文献的类型和特点,对其元数据项给出相应的定义。对元数据自动生成技术和工具进行了比较研究,制订了民国农业文献元数据体系。

2.3.2 民国农业文献分类表的编制分类是存贮、检索文献信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时主要依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但对有关类目进行一定的改造。改造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制定了民国农业文献分类体系;另一方面是编制了基于《中图法》的民国农业文献分类表与其它分类法的映射表。

2.3.3 民国农业文献主题词表的编纂主题法是组织和检索文献信息的又一种重要方法。在概念检索系统中需要主题词表,此外,在检索阶段,主题词表是提高系统检索效率的重要手段。本词表以《农业论文索引》的标题词为基础进行整理而成,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农业论文索引》是万国鼎先生指导、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陈祖主编的一部按标题法组织的大型题录,1933年出版,收录1858-1931年中文期刊索引30000余条。《续编》于1935年出版,收录1932-1934年中文索引13800余条。民国农业文献主题词表成为检索和标引民国农业文献的重要语义工具。

2.3.4 民国农业文献电子文档的加工 电子文档加工,是民国农业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基础。它需要把纸质文献加工成电子文档,并对电子文档进行规范化处理,建成数据库。电子文档加工流程包括文献扫描、OCR文字识别、文字输入、文献标引、电子文本制作、文本校对、审核、合成、图文关联关系生成、标引记录加注、入库等环节。

2.3.5 构建民国农业文献知识库在研究知识库构建技术和实用农业古籍知识库构建的基础上,以茶文献为例构建了当时国内第一个民国知识库。民国茶文献知识库分原始文献库、研究文献库和知识元库等,包括民国茶书数据库、民国茶期刊论文数据库、民国茶报纸数据库、民国学位论文中的茶文献数据库、民国茶研究文献数据库、民国茶知识元数据库等。各数据库都包含纯文本文档,也包含不同版本的扫描对照图像,便于专家学者比对利用。研究文献库是将所有类型民国茶研究文献整合到数据库中,实现一站式检索。知识元数据库是指从原始文献库和研究文献库等数据源中抽取各种术语和名物,如:器具名、作物名、地名、人名、书名等,以便建立民国农业文献语义词典。民国知识库的构建为实现民国农业文献数据库系统的后控检索和语义检索奠定了基础。

数字农业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585-03

黑龙江垦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规模最大、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有经济区域。伴随着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垦区农民希望学习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知识,然而通过报纸或书刊、影片或电视演播等形式的科普教育无法实现公众的主动参与。现在互联网迅速普及,把科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是科普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设计顺应农业经济发展和建设,它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全景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等展示科普知识,不受时间、场地、环境的限制,可以更直观、更迅速、更形象生动地把实时的信息和先进的技术传递给广大垦区农民。

1 系统平台建设目标

在建设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的过程中,要保证平台各模块间数据资源能够共享,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能统一各个系统模块内数据的定义,建立统一的数据定义标准,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定义管理功能。建设农业数字科普平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能够实时、快速、准确地为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普通农民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所以此平台要力求操作导航清晰,检索查询快捷方便,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等实现农技知识的形象模拟展示,建立专家系统为农业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并提供专家服务。建设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可以推动垦区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化工作。

2 系统平台功能模块的设计

在农业领域中,原理性和经验性的知识比较多,而系统主要是面向垦区农民,要求系统提供的农业技术信息要形象,易理解。所以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为农业生产人员提供各类实用的农业技术,根据农业技术知识设计了图、文、声并茂的网页,使用户在浏览网页的同时能够得到专家的知识指导,远程用户通过Internet输入本地的基本生产数据,推理引擎从知识库中取出符合要求的规则,对已有事实进行匹配,完成专家的判断和推理,从而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步伐[1]。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系统”三层结构[2],如图1所示。其数据库为数据层,完成各种数据存储、提取和更新操作;服务器为应用层,主要提供各种与逻辑相关的服务构件,完成数据的、查询、分析处理等事务;浏览器为用户层,主要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

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包括新闻动态、科普教育、成果展示、农作物专家系统、农技推广、景观展示、休闲娱乐、科普论坛8个功能模块。各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新闻动态模块:主要是把最新的有关农业的政策方针、市场动态、农业科技知识提供给广大农民群众,让他们能够实时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研究方面的发展现状和成果,以及最新的市场走向,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产品种植和销售。

科普教育模块:主要是把一些农业常用的知识呈现给广大群众。有些词汇比如现在流行的精准农业,若仅仅使用文字来表述,可能不容易理解,若使用动画的形式表述,则很容易被接受,并且更容易记忆。现在很多城市的孩子都吃过大米、猪肉,但是没有见过水稻的成长过程以及真实猪的样子,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把垦区所包含的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用虚拟动画形式展示出来,以便大家了解和学习。

成果展示模块: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农业成果和农业机械,以图片、虚拟动画的形式展示垦区获得的优秀农业成果,使用户感受到农业科技的进步。对于大的农业机械,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到现场去看,所以使用3D技术对农业机械进行虚拟仿真,让广大群众对实物的认识更直观,对农业科技的感知更深刻。

农技推广模块:包括畜牧业知识和种植业知识以及农机、农具的推广。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而更多的也是服务于垦区的农民,他们中间的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为了更好地把正在应用推广的新品种、实用新技术成果(比如黄瓜冬春茬生产实用技术、温室生产管理中利用精准作业机械实现变量施肥及变量施药的过程、八跨自走式灌溉控制机作业、带AFS系统可自动生成产量图的联合收割机作业)传递给他们,此系统平台使用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

景观展示模块:主要是使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科普基地的精神面貌,让更多的人了解垦区。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使人们能更清晰、更直观地看到各个基地的场景,并且生成的文件较小,系统又增加了用户的自主选择,从而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农作物专家系统模块:主要是总结和汇集农业专家先进的知识以及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建造有关农业的计算机智能软件系统,能结合用户提供的信息,模拟农业专家对农业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并给予解答[3,4]。结合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开发水稻、大豆、玉米等实用性强的系列化农业专家系统,为农业生产者、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专家系统开发流程如图2所示。

休闲娱乐模块:在此模块中设计一些与农业相关的Flash小游戏,通过游戏,用户不但能掌握相关的农业知识,也能从中得到乐趣。

科普论坛模块:通过该模块用户可以提出在农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农业专家登陆系统后,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在线解答。并且在此模块中,用户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有关农业知识的多媒体作品,经评价效果好的可以到农技推广、科普教育、成果展示、景观展示相应的模块中。

整个平台提供细粒度的用户权限管理,能够对数据访问实现权限分级控制,在关键的业务数据访问上提供可靠的授权设计,并具有数据备份、还原的功能。

3 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的优势

3.1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用户身处在地广人稀的北大荒,还是发达的一线城市,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连接到Internet,就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科普平台,及时找到所感兴趣的知识技术。

3.2 传递信息的及时性

农业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在农业的前端领域不断有新的科研成果产生,这些成果不应只保存在科研单位的档案库里,而应该及时地让更多的普通民众所了解。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过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可以把农业最新的科技前沿动态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给普通民众,为不同人群了解农业发展现状提供丰富的知识保障。

3.3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此平台展现信息的形式丰富多样,使用图片和文字展现一些活动资讯、科普资料,利用Flas形式展现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温室施肥打药一体机、果园节水灌溉技术等最新技术,使用3D技术展现农机展品本身的形状、特点以及操作技术,使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农场景观。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引入,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科普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广大人民群众。

3.4 传递科普知识的同时增强了交互性

通过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可以控制某个项目的展示路线,在专家系统中根据农业实际生产过程选择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结论,并且广大群众可以对某项技术与专家进行探讨,或者对某项技术的多媒体展示进行评论,这样有助于科普创作作品的进一步提高,增强科普工作的效果。

4 关键技术的实现

4.1 数据缓存的实现

为了使用户在访问平台时Web服务器能够及时响应,及时把页面和查询结果返回给用户,系统平台采用了缓存技术,引入了SqlCacheDependency特性,对Channels、SoftChannels、SoilDetection数据表对应的缓存实施了SQL Cache Invalidation技术。为了保证整个架构的可扩展性,也允许设计者建立自定义的CacheDependency类,用以扩展缓存。

在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中,利用了配置文件和反射技术来实现工厂模式。命名空间CacheDependencyFactory中,类DependencyAccess即为创建对象的工厂类。

4.2 知识库的设计

知识库是专家系统的核心,它相当于专家的大脑,有关农业的专业知识都被抽象化地存储在知识库中。本平台采用产生式规则来表示知识。为了有效地存储有关农作物知识库中的各种规则知识以及诊断方法,采用XML文档来存储规则知识,将产生式规则的模型转换为XML的数据模型,设计XML文档结构,然后把定义好的XML文档作为最基本的存储单元进行管理,通过应用程序接口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5,6]。

4.3 推理机的设计

推理机是专家系统的控制中心,是模拟专家的思维,根据已有的事实,推理出相应的结论。推理机的实现首先是根据决策建立相应的推理模块,输入条件、知识定义、前提条件的可信度、规则强度以及事实数据,计算机进行动态编码[7,8]。当用户使用时,输入自己的事实数据,就会产生相应的推理结果,当原有知识不能满足要求时,推理机可以随时修改事实数据。系统平台推理部分的结构如图3所示[9]。

5 结语

科普兴农是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把科普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知识的普及,加快农业的发展。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可以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垦区,减少农业领域知识传播和应用的成本,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离庆.网络环境下的智能化农业信息平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2.

[2] 杨悦欣.基于XML技术的设施农业信息平台的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06.

[3] 孙妮娜,秦向阳,杨宝祝,等.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6):436-440.

[4] 石 琳,陈帝伊,马孝义.专家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概况及前景[J].农机化研究,2011,33(1):215-218.

[5] 彭志良,赵泽英,李莉婕,等.贵州天麻种植专家系统开发与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8):190-192.

[6] 赵文忠.基于MVC机构的农业专家系统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8):78-80.

数字农业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TN9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281-01

引言

二十一世纪高新农业技术的重要象征是数字农业(Digital Agriculture)技术。数字农业发展和各种农业数据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较广泛,农业资源在地理分布地域广泛,而且地理分布地域广阔,农业数据的获得是基于农业生产和资源的,所以需要农业领域空间信息技术获得更多更准确的农业数据[1]。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能有效的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以及平衡农业和环境之间的发展。美国的地球物理环境公司对3S技术在农业领域发展所起的支撑作用进行了研究,首先他们制定了地球观测卫星计划,收集卫星图像,监测农作物的生长,通过技术分析所得到的相关数据,为农场主提供相应的耕种方法,防止农作物的病虫害以及为提供具有预防和预测性的信息,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避免过多的经济损失[2]。 在1997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了报告“21世纪的精细农业―农作物管理中的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提出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巨大空间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并由此掀起了数字农业研究的高潮,对由此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论述[3]。

1 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框架

在数字农业建设过程中,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处于核心位置。计算机网络是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基础,其核心是其数据库系统,建立一套RS、GIS、GPS、MIS、ES和其他的技术的集合体,通过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尽可能的应用3S技术和空间数据库,对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虚拟化技术的系统、农业技术自动化系统准确、高效、快速、全面和规范的使用。该平台还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和数据通信技术系统。如图1所示。这里有它们的四个至关重要有效含量分析。

(1)农业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农业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基础是农业信息分类和编码,这是一个用自己的信息编码规则改变许多重复的基本信息分类和编码,改变了过去在不同部门情况有的不统一,有的不能共享的情况。截止目前,在农业信息方面,中国还未制定相应的农业分类编码的标准,在农息信息分类编码方面要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要对农业信息分类与编码,存储农业信息,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流和共享。

(2)基于GPS/GPRS的移动式农业生产过程信息采集技术

通过GPS/ GPRS信息采集技术的空间定位和GPS信息采集的优势实时监测农业生产过程,通过GPRS无线宽带网络数据传输和实时的优势,在生产过程中控制移动信息采集,从而实现全面的技术集成。

(3)数字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平台和各种类型的数据采集系统

基于农业数字空间信息平台出发,设置信息可视化和实时监控功能于一体,在搜集和采集农业信息时,根据自身的信息需求和生产数据的各个管理因素来获得所需要的有关气象,环境水文等信息,无论是从遥感数据,同时也对GPS信息的定位,都应包含不同的信息来源,有是由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的实验数据组成。

(4)基于GIS的智能分布式控制农业机械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引入GIS时其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增强系统总体控制功能时,只需将控制器变为GIS或者在前端加一级GIS处理来实现,如图2所示。

2 基于Web Services的农业信息共享安全控制

(1)Web Services概述

Web Services体系架构与传统的面向对象系统一样,都包括继承、封装、消息传递以及动态绑定等基本概念,是面向对象体系架构组件化的实现和发展,在Web Services中将所有对象都看成服务,在API为网络中的其他服务所使用,通过实现的细节获得封装。

(2)基于Web Services的农业信息共享安全控制平台设计

在设计安全平台时根据用户服务、管理业务、数据服务三层构架,各个组件的设计理论基于面向空间、面向对象、面向用户以便各个应用模块都可以更方便的嵌入系统。

(1) 数据库设计

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由多个数据库组成。

(2)功能设计

园区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由系统维护、综合查询、空间分析、决策支持、土地流转、动态监测6个子系统组成。平台在实现基于Web services的全方位农业信息与共享方面。点击平台功能界面的系统维护、综合查询、空间分析、决策支持、土地流转、动态监测中的任意一项。

系统维护、综合查询、决策支持、土地流转、动态监测每个功能模块的界面

显示了该模块包含的下一级以查询为主的子功能如土地流转包含商家信息统计、土地招租需求、招商土地查询、项目特别推荐、高级查询向导,点击每个子功能模块可浏览相应的信息。空间分析模块是基于WebGIS的以地图和专题图显示为主要功能的模块。

(3)GIS实现

当前的浏览器不支持矢量图形是实现GIS在网上浏览的主要问题。现在家庭JSP提供了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服务器端解决方案,载体转化为研究范式B浏览器支持JPEG,GIF格式的文件,客户端使用Java脚本的HTML网页;二是在浏览网页的客户端自动下载java小程序解决,通过下载转换,使得普通的Web浏览器具备支持矢量图形格式的功能,提供了显示方法。第一种方法主要适用要求相对较低客户端和观众,操作也比较简单。本文网络空间信息在园区采用的是第二种选择方法。

3 结论

实现区域农业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是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是以3S技术作为核心技术,该系统是保证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对数字农业研究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文章中,以3S技术为出发点,以数字农业和农业信息研究为突破口,充分运用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结合上海现代农业园区信息应用,实现了平台的整体设计,并对数据库设计、系统功能设计、农业知识整合和空间分析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设计,同时开发实践了一些功能,特别是采用的Web GIS技术,实现了Internet区域空间信息的,为园区运营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功能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韩苏闽.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研究[J].科技传播,2014(2):20-23

数字农业论文(篇7)

1.前言

农业空间管治是强调控制和协调,对农业地域空间资源的计划性配置的新理念川。跨人21世纪,国家正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构筑数字农业。农业空间管治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数字农业可为农业空间管治提供多元、分散、网络型和多样性的农业管理和控制决策支持信息流,利用数字农业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构建农业管治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科学化的最佳决策。对现代农业这一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的自然与系统施行科学管理,对农业问题做出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评价,对农业未来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推断与预测,使其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对农业空间管治决策进行科学论证。另一方面,经济的网络化、全球化,使农业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农业构造单元的活动已不再局限于本物理空间。若不采取新的农业空间管治模式,即没有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平台支持,农业空间管治就会失控失调。

农业空间管治是以农业空间资源分配为核心,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虚拟四维时空中的数字化实现。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可为政府部门和非组织管治决策提供多要素、多层次、多时态的农业自然、生产、社会与经济信息,使其能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农业空间管治目标。

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是农业空间管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数据组成部分。农业空间管治所涉及的信息须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置于统一管理之下,使农业空间管治工作有一个规范标准化的高质量数据基础。信息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空间管治分析评价与决策结果的可靠程度和空间管治目标的真正实现。对于农业空间管治,由于其操作对象具体,功能目标明确,应用范围集中于农业区域,空间信息的尺度变化较大,数据质量对应用结果的影响非常明显,在数据质量方面的要求也就更高。因此,在数字农业空间管治研究中,信息数据质量体系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

2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

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数据主要有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两大类。图形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如土地测量数据、地图数据和遥感图像数据等。这些数据的各种数据源都带有一定的误差因素,并将之引人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管理的数据库中。另外,数据源在时间精度(即现势性)和数据空间范围与数据内容方面,若不能满足农业空间管治应用的需要,也会严重影响农业信息数据应用的质量。

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数据的质量问题,实际上是伴随着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应用过程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第一个阶段是空间管治信息数据的采集和保存;第二个阶段是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包括数字化、数据录人和必要的数据转换、数据处理;第三个阶段则是在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决策支持信息系统中对数据的操作、分析评价和决策。每一个阶段都包含前一个阶段所带来的原有误差,并增加了本阶段所引人的新的误差因素。因而,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可以数据获取和应用过程的这三个阶段为线索来考查。

(1)数字城市空间管治数据源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

数字农业空间管治的数据源,通常包括外业测量、勘丈、调查记录的数字化数据、图纸、图像和文档材料等。数字农业空间管治数据源的质量问题,包括这些数据源的采集和生成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如测量中由测量方法、仪器及人员操作带来的误差,遥感的系统误差及干扰误差,文档材料在社会调查和统计时产生的误差,地图本身固有的误差(包括数学基础的展绘、编绘、清绘、制图综合、地图复制以及套色误差),遥感解译过程中产生的定位和分类误差等等,以及数据源在保存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如图纸变形误差等。

(2)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决策支持数据库建立中对数据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根据目前的技术方法和设备条件限制,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所采用的数据源,主要还是来自土地利用规划图、外业测量和调查、统计资料等。这类数据源,必须经过数字化和数据录人以及二者之间的连接配准,也许还要经过一定的格式转换,才能进人空间管治决策支持系统,成为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

这一部分数据质量问题,包括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数据获取、数字化和数据录人以及数据格式转换所引起的质量问题。影响这部分数据质量的因素主要在于数字化采集仪器的精度、数字化方法以及数字化操作精度、统计数据录人中的差错等。这类数据质量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影响因素容易发现,可控制程度相对较高。

(3)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分析和处理过程产生的数据质量问题

在数字农业空间管治评价和决策过程中,运用农业空间管治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分析和处理,可能影响其数据质量问题的因素包括计算、拓扑、叠加。这一部分的数据质量问题,是由数字农业空间管治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和处理过程引人的问题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较隐蔽,产生的误差也比较难估计。

3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的质量指标

3.1数字农业空间管治评价与决策指标体系

数字农业空间管治是一项起源于农业发展中土地结构的更新改造活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从任何一项农业更新改造规划开始,到更新方案实施,农业空间管治都需要依据国家的各种法规对更新项目进行空间准人审批和空间管制决策评价。从规划控制的系统结构来看,评价对农业更新改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业空间管治评价类型与结构。根据农业空间管治评价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农业空间管治的评价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现状评价:分析和评价土地利用、农业生产结构和环境质量优劣程序,确定现状综合评定值。对现状息信进行评价是农业更新规划控制的起点。一方面,总体上根据现状评价的结果在整个农业区划范围内界定更新的对象,排列土地结构更新的先后次序。另一方面,针对具体更新区域的不良因素进行罚分评价,为下一步制定更新目标提供充分的现状信息。

空间准人评价:针对农业发展目标,评判农业更新改造项目对现状的改进程度,确定更新方案的综合评定值,是确立正确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所依靠的有力手段,它不仅可以对单一的目标进行评价,以确定它是否符合农业区划建设,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原则和农业更新的实际需要,而且可以对多种土地利用方案和目标进行比较和优选,从中选出最为合理的方案和目标。

空间管制评价: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确定更新后的综合评定值,是对于更新以后的土地利用所进行的检测。它一方面对前一阶段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进行检验,另一方面为下一步的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提供新的决策信息。

其评价体系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体系。指标体系是整个评价程序的框架和基础,也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农业空间管治评价指标体系,使农业空间管治的评价在内容上趋于客观和全面.在结构上趋于系统和严密,使得农业空间管治的决策更为科学和合理。

(2)农业空间管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农业空间管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家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业政策,国家的经济实力,农业的整体结构和功能,社会对土地利用规划更新的期望值,以及更新区域的社会物质条件等等。其中,对农业空间管治最具直接影响的因素是土地结构更新区域的物质和社会状况,农业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土地结构、建筑建造、农业基本设施、道路交通等,也包括社会组织、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农民收人等经济文化因素。它是土地结构更新地区农民生活质量和农业现代化的尺度和标志,也是农业土地结构更新评价指标的原始素材。因此,需要根据国家现行的各类相关法规和规程规范,全面综合地考虑农业空间管治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其不同内容将其分为两大类。即空间准人评价体系和空间管制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均以统一标准的位置(坐标)、高程、面积三种几何物理量作为评价指标。无缝镶嵌于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分类体系中。图1为空间准人评价指标体系之一:农业生产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3. 2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数据质量指标确定

数据质量指标是农业空间管治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根据对数据误差来源、性质、类型和大小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分析。提出数据质量控制指标确定思路。

首先,数据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甚至衡量数据质量的标准也会随具体应用的特点和要求而变化。其次,数据质量本身具有不确定性,除了可度量的空间和属性误差外,许多质量因素是很不明显或是很难确定的。因此,数据质量问题中,有可以减小甚至消除的误差,也有很难检测和控制的因素。本文研究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的数据质量控制,先仅针对其中可度量和可控制的质量问题而言,主要集中在数据源的信息采集、数字化处理和过程部分。数据质量不确定性另设专题研究。例如土地使用与管理单项空间管治数据质量指标确定,土地资源调查质量指标确定如图2所示。

根据上述确定的空间管治信息质量分类指标,可将空间管治信息质量分类指标归纳统计于表1.

数字农业论文(篇8)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social economy,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develops very rapidly in rural areas, so the rural publishing industry will also step across the traditional book-reading times and has a previously unimagined digital reading revolution.

key wordsdigital reading book-readingrural publishing indutry

一、三大因素决定农村即将结束图书阅读时代

当前,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出版事业的逐渐市场化,即在确保政府有效监管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出版产业由政府调控转向由市场调节。而这种市场调节行为所遵行的根本规律依然是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主导下,利润和使用价值无疑是出版商和读者之间各自利益最大的攸关点。一方面,作为图书消费的主体,读者普遍看重的是物美价廉的图书,而对于农民读者而言,受阅读兴趣和文化消费能力影响,他们对图书的“物美价廉”的追求更显实际,期望更高,需求也更强烈。另一方面,作为图书出版和经营的主体,出版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利润的驱使下,他们将想尽办法出版低成本、高经济效益的涉农图书。表面上看,供需双方的愿景趋同,似乎农村书业理应焕发青春。但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涉农图书出版商与农民读者之间的供需矛盾不可逾越。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农民的阅读需求越来越高,出版商现有的出版模式根本无法满足消费端的阅读需要。从消费群体来看,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整体素质迅速提升,他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急剧膨胀,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媒体等信息传播途径的快速普及,使农民对知识和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挑剔。从消费个体来看,农民的图书阅读呈现“三分”特点:一是分散的阅读兴趣;二是分层的阅读水平;三是分群的阅读习惯。而现有的涉农出版物大多都是“城市人在写农村事”,或者“坐在咖啡厅里写田园生活”。这种文学创作式的编撰模式,使很多涉农出版物注定了一出版就会成为库存品。因此,表面上看农民的阅读群体基数庞大,消费需求旺盛,但实际上农民的阅读需求非常分散,大众化的涉农读物很满足农民的阅读需求。

2.农村图书发行的高额成本和精品书籍高昂的编纂成本,决定了“物美”的涉农图书不可能“价廉”。纵观制约我国农村书业发展的诸种因素不难发现,农村图书发行问题始终是中国农村书业发展挥之不去的阴霾。受发行体制、交通、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图书发行不仅成本高昂、周期性长,而且发行渠道极不畅通,发行状况极不稳定。在此背景下,出版商的发行成本必然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受农业书籍的专业性和精确性的制约,精品的涉农图书无论是稿费支出、营销宣传,还是编辑和装帧设计成本,都要高于其他大众读物。这就决定了涉农图书质优则不可能价廉。

3.地方政府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对市场调节下的农村图书业的发展不可能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政府重视农村文化事业不等于扶植农村文化产业。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的要求。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 ②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在农村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在巩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的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建设流动服务网络。……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市场运作发展”的要求,支持农民群众开办“农家书屋”。③这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出台,彰显了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表面上看,似乎为农村书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的方向主要是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和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并不太多涉及农村的文化市场;而且从政府的调控手段来看,主要是采取行政手段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并未形成具体的市场调节和引导机制。因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农村书业发展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相反“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尤其是电视进村、电话进村、网络进村、通讯信号覆盖进村,使农民的知识接触途径更加多元,对图书阅读的依赖进一步削弱。因此,从长远来看,地方政府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对市场调节下的农村图书业的发展不可能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基于以上的原因,笔者以为图书阅读时代的中国农村书业“变”与“不变”都没有出路。

不变,农民必将放弃纸质图书阅读。因为,随着农村图书需求与图书供给矛盾的不断加剧,农民真实的阅读渴望长期得不到真正满足,必将严重挫伤农民的阅读积极性,农民阅读兴趣减弱。其结果是必将导致农民主动放弃纸质图书阅读,进而转变信息获取渠道,而电视、广播、手机等媒体信息传播优势在农村淋漓尽致的发挥,也对农民信息获取途径的转变推波助澜,极大地挤兑了农民对图书阅读的吸引力。所有这一切必将导致农村图书市场的进一步萎缩。

求变,出版商必将放弃农村图书市场。农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决定了农村书业发展必须从分众出版、多样化出版、精品化出版中求得生存,受农村图书发行困境以及农村图书的季节性、周期性等因素影响,分众化、多样化、精品化出版的成本必将剧增,从而导致农村图书经营必将进入微利时代,市场调节下的图书经营者必然放弃无利可图的农村书业。

二、数字阅读:农村书业的变革与新生

面对变与不变都将进退两难的境地,无论是涉农图书的出版者还是经营者,必将另觅它途,探寻农村阅读市场新的富矿领地,而惟一能触动出版商趋利神经的将是数字出版——一种饱含无限商机的“文化矿产资源”。如此论断,原因有三:

1.中国农村进入数字阅读时代已是大势所趋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组织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的读书率为58.8%,平均每人每年读6.4本书;农村居民的读书率为43.0%,平均每人每年读3.3本书。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④2006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则显示,全体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8.8%,继1999年以来首次提高,而数字化阅读持续升温,互联网阅读率为44.9%,比2005年提高了17.1%。⑤而cnnic公布的另一项调查表明,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我国农村网民数量为5262万人,年增长率达到了127.7%,远高于城镇网民38.2%的增长率。2007年新增网民7300万,其中有4成(2917万)都来自农村。⑥

一系列数据表明,原本不高的农村图书阅读正在快速下降,而原本奢侈的数字阅读正在快速普及。这种截然相反的阅读趋势,反映了农村读者顺应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改善、教育事业发展、知识结构提升、文化生活水平改善的客观现实,它表明农村读者知识更新途径和信息获取方式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也昭示着中国农村传统图书阅读时代的终结与数字阅读时代的中兴。

未来的世界,有人的地方必将有网络,有网络的地方必定有网民,任何网民的生活都离不开数字阅读。

2.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正在为中国农村步入数字阅读时代平整道路

尽管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体制转型、版权保护、盈利模式、技术开发等诸多难题,但人类网络化生存的总体趋势决定了数字阅读终将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21世纪的中国也已经为农村步入数字阅读时代铺平了道路。

(1)数字出版的技术准备

从技术层面来看,随着现代it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出版已经不存在太多的技术难题。从国内技术提供商来看,无论是方正的数字出版解决方案,还是青岛华光的ebook整体解决方案,都能够为数字内容经营商和数字图书读者提供较理想的技术支持。而国外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如adobe、elsevier等等都能够提供强大的数字出版技术支持。而网上最大的多媒体digibook的不断发展壮大,数字出版物呈现平台及其相关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数字出版进村入户准备了技术条件。

(2)数字接入的渠道准备

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已经步入了快车道。从中西部地区“乡乡有网站”工程的全面实施,到东南沿海地区“网络村村通”项目的积极推进,网络进村已经不再是奢望,许多城市的近郊乡村已经全部实现了网络接入。随着国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网络村村通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现实,这将为农村数字阅读的网络接入扫清障碍,为农村读者的数字阅读疏通渠道。

(3)数字阅读的教育准备

随着《义务教育法》的强制实施,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急剧提升,而高校扩招战略的实施彻底改变了农民的受教育层次,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这不仅因农民具备阅读能力而为农村阅读市场准备了读者群体,也因新型农民更高层次的阅读需求而为出版商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市场。

(4)付费阅读的消费准备

数字阅读时代,付费阅读成为出版商追逐的现实目标,优质信息资源的享用成为读者的终极追求。21世纪初网络产业的诸侯争霸,主观上成就了一批it新秀,客观上却造就了无数甘心情愿为网络生活埋单的付费网民,这种消费观念的悄然培育,不仅使网络积淀的财富越来越不可估量,也为数字出版雪藏了无限商机。

从图书经营现状来看,2005年底ebook的销售额占到出版行业的6% ~10%,到2020年将达到50%,预计到2030年,90%的图书都将是ebook版本。另据微软公司预测,到2020年,90%的图书品种将同时采用电子和纸张的方式发行。数字出版潜力巨大已是共识 ,国内的超星、书生 、方正等公司的迅速崛起也印证了这一点。⑦

毋庸置疑,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成为电子图书的巨大市场。有资料显示,早在2005年4月,中国电子书出版总量就已经增至 14.8万种 ,成为全球第一。

目前全国约有 300余家出版社同步出版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用户也超过了1000家。⑧

这些数据表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图书经营中最具前景、最具活力的要素。而随着农民工市民化生活程度的加深,他们使用网络的频率急剧提高,也逐渐接受了付费消费的网络生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极大的改变了返回农村后的农民读者的网络阅读习惯。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他们也逐渐成为付费阅读的现代网民。而农民读者群体中的这种“付费阅读乐意”为农村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打开了心灵之门。

(5)公共服务的政策准备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公共服务这一至关重要的产业环境要素。农村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而近几年来,政府积极推行的出版体制改革不仅为传统出版产业松绑助推,而且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扶持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政府把数字出版产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和新兴产业业态来大力扶持,在政策倾向上积极鼓励,在产业发展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极大的推动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了网络进村入户,为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了强大支持。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农村传统出版产业正面临着阅读兴趣、图书质量、图书发行、经营价值等问题的严峻考验,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原因在于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传统图书阅读最为理想的替代品,而数字出版产业的经营价值也远远超越了传统图书的经营价值。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中国已经从技术、渠道、读者素质、消费观念、公共服务等各方面为数字出版产业在农村的飞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基于此,笔者认为,农村书业将跨越传统图书阅读时代,迎来一场盛况空前的数字阅读革命。

数字农业论文(篇9)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social economy,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develops very rapidly in rural areas, so the rural publishing industry will also step across the traditional book-reading times and has a previously unimagined digital reading revolution.

key wordsdigital reading book-readingrural publishing indutry

一、三大因素决定农村即将结束图书阅读时代

当前,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出版事业的逐渐市场化,即在确保政府有效监管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出版产业由政府调控转向由市场调节。而这种市场调节行为所遵行的根本规律依然是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主导下,利润和使用价值无疑是出版商和读者之间各自利益最大的攸关点。一方面,作为图书消费的主体,读者普遍看重的是物美价廉的图书,而对于农民读者而言,受阅读兴趣和文化消费能力影响,他们对图书的“物美价廉”的追求更显实际,期望更高,需求也更强烈。另一方面,作为图书出版和经营的主体,出版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利润的驱使下,他们将想尽办法出版低成本、高经济效益的涉农图书。表面上看,供需双方的愿景趋同,似乎农村书业理应焕发青春。但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涉农图书出版商与农民读者之间的供需矛盾不可逾越。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农民的阅读需求越来越高,出版商现有的出版模式根本无法满足消费端的阅读需要。从消费群体来看,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整体素质迅速提升,他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急剧膨胀,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媒体等信息传播途径的快速普及,使农民对知识和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挑剔。从消费个体来看,农民的图书阅读呈现“三分”特点:一是分散的阅读兴趣;二是分层的阅读水平;三是分群的阅读习惯。而现有的涉农出版物大多都是“城市人在写农村事”,或者“坐在咖啡厅里写田园生活”。这种文学创作式的编撰模式,使很多涉农出版物注定了一出版就会成为库存品。因此,表面上看农民的阅读群体基数庞大,消费需求旺盛,但实际上农民的阅读需求非常分散,大众化的涉农读物很满足农民的阅读需求。

2.农村图书发行的高额成本和精品书籍高昂的编纂成本,决定了“物美”的涉农图书不可能“价廉”。纵观制约我国农村书业发展的诸种因素不难发现,农村图书发行问题始终是中国农村书业发展挥之不去的阴霾。受发行体制、交通、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图书发行不仅成本高昂、周期性长,而且发行渠道极不畅通,发行状况极不稳定。在此背景下,出版商的发行成本必然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受农业书籍的专业性和精确性的制约,精品的涉农图书无论是稿费支出、营销宣传,还是编辑和装帧设计成本,都要高于其他大众读物。这就决定了涉农图书质优则不可能价廉。

3.地方政府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对市场调节下的农村图书业的发展不可能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政府重视农村文化事业不等于扶植农村文化产业。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的要求。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 ②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在农村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在巩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的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建设流动服务网络。……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市场运作发展”的要求,支持农民群众开办“农家书屋”。③这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出台,彰显了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表面上看,似乎为农村书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的方向主要是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和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并不太多涉及农村的文化市场;而且从政府的调控手段来看,主要是采取行政手段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并未形成具体的市场调节和引导机制。因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农村书业发展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相反“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尤其是电视进村、电话进村、网络进村、通讯信号覆盖进村,使农民的知识接触途径更加多元,对图书阅读的依赖进一步削弱。因此,从长远来看,地方政府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对市场调节下的农村图书业的发展不可能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基于以上的原因,笔者以为图书阅读时代的中国农村书业“变”与“不变”都没有出路。

不变,农民必将放弃纸质图书阅读。因为,随着农村图书需求与图书供给矛盾的不断加剧,农民真实的阅读渴望长期得不到真正满足,必将严重挫伤农民的阅读积极性,农民阅读兴趣减弱。其结果是必将导致农民主动放弃纸质图书阅读,进而转变信息获取渠道,而电视、广播、手机等媒体信息传播优势在农村淋漓尽致的发挥,也对农民信息获取途径的转变推波助澜,极大地挤兑了农民对图书阅读的吸引力。所有这一切必将导致农村图书市场的进一步萎缩。

求变,出版商必将放弃农村图书市场。农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决定了农村书业发展必须从分众出版、多样化出版、精品化出版中求得生存,受农村图书发行困境以及农村图书的季节性、周期性等因素影响,分众化、多样化、精品化出版的成本必将剧增,从而导致农村图书经营必将进入微利时代,市场调节下的图书经营者必然放弃无利可图的农村书业。

二、数字阅读:农村书业的变革与新生

面对变与不变都将进退两难的境地,无论是涉农图书的出版者还是经营者,必将另觅它途,探寻农村阅读市场新的富矿领地,而惟一能触动出版商趋利神经的将是数字出版——一种饱含无限商机的“文化矿产资源”。如此论断,原因有三:

1.中国农村进入数字阅读时代已是大势所趋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组织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的读书率为58.8%,平均每人每年读6.4本书;农村居民的读书率为43.0%,平均每人每年读3.3本书。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④2006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则显示,全体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8.8%,继1999年以来首次提高,而数字化阅读持续升温,互联网阅读率为44.9%,比2005年提高了17.1%。⑤而cnnic公布的另一项调查表明,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我国农村网民数量为5262万人,年增长率达到了127.7%,远高于城镇网民38.2%的增长率。2007年新增网民7300万,其中有4成(2917万)都来自农村。⑥

一系列数据表明,原本不高的农村图书阅读正在快速下降,而原本奢侈的数字阅读正在快速普及。这种截然相反的阅读趋势,反映了农村读者顺应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改善、教育事业发展、知识结构提升、文化生活水平改善的客观现实,它表明农村读者知识更新途径和信息获取方式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也昭示着中国农村传统图书阅读时代的终结与数字阅读时代的中兴。

未来的世界,有人的地方必将有网络,有网络的地方必定有网民,任何网民的生活都离不开数字阅读。

2.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正在为中国农村步入数字阅读时代平整道路

尽管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体制转型、版权保护、盈利模式、技术开发等诸多难题,但人类网络化生存的总体趋势决定了数字阅读终将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21世纪的中国也已经为农村步入数字阅读时代铺平了道路。

(1)数字出版的技术准备

从技术层面来看,随着现代it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出版已经不存在太多的技术难题。从国内技术提供商来看,无论是方正的数字出版解决方案,还是青岛华光的ebook整体解决方案,都能够为数字内容经营商和数字图书读者提供较理想的技术支持。而国外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如adobe、elsevier等等都能够提供强大的数字出版技术支持。而网上最大的多媒体digibook的不断发展壮大,数字出版物呈现平台及其相关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数字出版进村入户准备了技术条件。

(2)数字接入的渠道准备

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已经步入了快车道。从中西部地区“乡乡有网站”工程的全面实施,到东南沿海地区“网络村村通”项目的积极推进,网络进村已经不再是奢望,许多城市的近郊乡村已经全部实现了网络接入。随着国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网络村村通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现实,这将为农村数字阅读的网络接入扫清障碍,为农村读者的数字阅读疏通渠道。

(3)数字阅读的教育准备

随着《义务教育法》的强制实施,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急剧提升,而高校扩招战略的实施彻底改变了农民的受教育层次,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这不仅因农民具备阅读能力而为农村阅读市场准备了读者群体,也因新型农民更高层次的阅读需求而为出版商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市场。

(4)付费阅读的消费准备

数字阅读时代,付费阅读成为出版商追逐的现实目标,优质信息资源的享用成为读者的终极追求。21世纪初网络产业的诸侯争霸,主观上成就了一批it新秀,客观上却造就了无数甘心情愿为网络生活埋单的付费网民,这种消费观念的悄然培育,不仅使网络积淀的财富越来越不可估量,也为数字出版雪藏了无限商机。

从图书经营现状来看,2005年底ebook的销售额占到出版行业的6% ~10%,到2020年将达到50%,预计到2030年,90%的图书都将是ebook版本。另据微软公司预测,到2020年,90%的图书品种将同时采用电子和纸张的方式发行。数字出版潜力巨大已是共识 ,国内的超星、书生 、方正等公司的迅速崛起也印证了这一点。⑦

毋庸置疑,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成为电子图书的巨大市场。有资料显示,早在2005年4月,中国电子书出版总量就已经增至 14.8万种 ,成为全球第一。

目前全国约有 300余家出版社同步出版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用户也超过了1000家。⑧

这些数据表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图书经营中最具前景、最具活力的要素。而随着农民工市民化生活程度的加深,他们使用网络的频率急剧提高,也逐渐接受了付费消费的网络生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极大的改变了返回农村后的农民读者的网络阅读习惯。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他们也逐渐成为付费阅读的现代网民。而农民读者群体中的这种“付费阅读乐意”为农村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打开了心灵之门。

(5)公共服务的政策准备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公共服务这一至关重要的产业环境要素。农村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而近几年来,政府积极推行的出版体制改革不仅为传统出版产业松绑助推,而且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扶持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政府把数字出版产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和新兴产业业态来大力扶持,在政策倾向上积极鼓励,在产业发展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极大的推动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了网络进村入户,为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了强大支持。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农村传统出版产业正面临着阅读兴趣、图书质量、图书发行、经营价值等问题的严峻考验,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原因在于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传统图书阅读最为理想的替代品,而数字出版产业的经营价值也远远超越了传统图书的经营价值。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中国已经从技术、渠道、读者素质、消费观念、公共服务等各方面为数字出版产业在农村的飞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基于此,笔者认为,农村书业将跨越传统图书阅读时代,迎来一场盛况空前的数字阅读革命。

注释

1 徐京跃,宋振远:《2005中央一号文件:国家财政再向农村倾斜》,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5-01/31/content_2529073.htm〔ol〕。

2 刘琼,刘玉琴:《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十一五”农村文化进小康》,《人民日报》 , 2006-04-01 第05版 。

3 周玮,吴晶:《我国确定“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六大重点》,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27.htm〔ol〕。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7),nic.net.cn/?1647357728=1670870062〔ol〕。

数字农业论文(篇10)

一、农业科技论文中连接号使用常见的几种乱象

(一)短横线(C)的使用乱象

新标准规定:标示化合物的名称或表格、插图编号;连接号码,包括门牌号码、电话号码,以及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月日等;在复合名词中起连接作用;某些产品的名称和型号;汉语拼音、外来语内部分合等均用短横线(占半个字的位置)[2]。

农业科技论文中短横线使用常出现的乱象有:

1.农业科技论文中表格和插图的编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年月日、产品型号、材料编号、多元体系、基金项目编号等之间的连接号常被错用为英文连字符(-)。

例1:图1-A;表2-5;收稿日期:2013-08-26;“JB-1型搅拌器;高油酸亲本wt-0932;MgO-Al2O3-SiO2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3-2-47);表达载体pET-32a(+);电话号码:0371-65718247;RT-PCR;文章编号:1000-4440 -(2012)02-0243-05;引物5?-ACATTGGG ATGGTGGTC-3?。

2.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并列词语,构成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复合词组,并列词语之间应用短横线连接,有时错用一字线连接。

例2:乙酸铵浸提D火焰光度法;总产量D平均产量D边际产量曲线图。

(二)一字线(D)的使用乱象

新标准规定:标示相关项目(如时间、地域等)的起止时,用一字线(占一个字的位置)连接[2]。

农业科技论文中一字线使用常见的乱象有:

1.连接相关的时间,表示某一时间段的起止关系,其起止时点精确,所要说明的是从起点至止点所包含的整个时段,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作者和编辑经常误用波纹线或短横线连接。

例3:2000~2006年;2007年l~5月;2008年3月5~8日;上午8U00~12U00。

例4:陈小霞(1985C)。表示人物的出生年数值即表示时间的起止,都应该用表示起止的一字线连接,而不应该用短横2.连接。

2.在表格的表身中,表示“未测”或“未发现”应该用一字线,而有些表格却用短横线。

例5: 表2蒸煮时间和脂肪酸对复合指数的影响

例6:行业标准SB/T 10137C1993。

4.连接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一种递进式关系[6],应用一字线连接,有时却误用短横线连接。

例7:小麦的生长周期可分为以下几阶段:播种C出苗C分蘖C越冬C返青CC拔节C抽穗C扬花C灌浆C乳熟。

5.连接相关的方位名词,构成一个整体,表示走向关系,应用一字线连接,有时却误用短横线连接。

例8:我国的秦岭C淮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三)波纹线(~)的使用乱象

新国标规定:标示数值范围(由阿拉伯数字或汉字数字构成)的起止时,用波纹线连接[2]。

农业科技论文中波纹线使用常见的错误有:

1.两个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之间,表示一个从低限到高限的数值范围,或表示量值的波动变化幅度时,应用波纹线,有时却用一字线连接。

例9:在液氮和37℃反复冻融4D5次;20%D30%能沉积在靶标植物叶片上。

2.浪纹线前后的数字大小要表述不完整。

例10:“15万~25万”;“3.5亿~4.3亿”常被表述为“15~25万”;“3.5~4.3亿”。

二、连接号使用乱象的原因探析

目前农业科技论文中连接号使用乱象的原因错综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国家标准中关于连接号的使用只是些原则性的规则,缺乏不同行业的实施细则。不同行业标准不完善,且相互矛盾

新标准中取消了长横线,使得连接号的运用更简洁,避免混乱;把半字线表述为短横线,使得连接号的运用变得更加灵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新标准中并未出现连接号在农业科技论书刊中的具体用法规定,只是列举了一些简单的、大众化的例子,缺乏细则性和专业性。所以农科编校人员在运用连接号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复杂或特殊的情况时,查阅标点符号国家标准,找不到准确的答案,只能求助于其他相关行业标准,而不同行业标准中连接号的使用规范不尽一致,相互矛盾。GB /T 7408D2005《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3]规定,时间间隔之间的连接符用斜分数线(/)分隔不同成分,如:2013/1/28;而GB/T 15834D2011《标点符号用法》对于年份、月份、日期之间的分隔表示,推荐用短横线连接,如:2013C01C28。农科编校人员在编校日期的过程中,到底是参照《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还是参照《标点符号用法》,没有定性标准,这就造成连接号的使用乱象。

(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在编校质量检查过程中,缺乏对连接号规范使用的严格检测和惩罚措施

每隔一段时间各个出版单位都要向相应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上交近期的出版刊物,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会组织一些编校专家进行对出版刊物编校质量的抽查,每次抽查结果都是良好或合格,基本没有出现过不合格现象。而事实我们随意打开一本正式出版的刊物甚至部级权威核心刊物,都能轻易地发现许多连接号的错用和混用现象,这绝大部分是因为多年来这些评审专家一直认为,衡量一本学术刊物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其所刊登文章的学术水平,而对于一些编校方面的小错误(如连接号的使用错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容忍。

另外,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颁布实施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对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有了新规定:“标点符号的一般错用、漏用、多用,每处计0.1个差错。[4]”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对连接号的规范使用不重视现象。

(三) 出版单位的改企导致一些农科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对连接号规范使用的漠视

在出版业转型改企的热潮中,许多农科出版单位已从原先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独立经营体,出版的经济效益成为他们追求的重要目标,社会效益逐渐被边沿化。

有些农业期刊杂志社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每期发表一百多篇文章,一期杂志的页码数达到几百甚至上千页,而且每月甚至每半个月出版一期杂志,杂志社内部的人手远远不够,为节省开支,他们就聘请一些兼职编辑,简单、粗放地编辑稿件,然后再过一遍校对软件就行了。

他们的精力主要花在策划选题、策划栏目设计和策划经营上,基本的编校技能日渐被边缘化,对连接号的规范使用更是漠不关心,认为其无关大局,编校人员在编校过程中遇到有关连接号方面的问题根本就不愿意或没有时间去查阅相关标准,全凭自己的喜好和主观意识来判定使用哪种形式的连接号。

三、应对连接号使用乱象的建议

(一)依据国家标准制定连接号规范使用的实施细则,不同行业标准之间有关连接号的规定应尽量相互统一,避免相互矛盾

连接号第一次被列入政府修订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是在1990年,至今已有十五年的光阴,在此期间国家有关连接号方面的标准已经进行了两次修订,每修订一次就完善和细化一次,因此,该标准在出版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农业编校人员身边不可缺少的工具书之一。但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只能对连接号作原则性的规定,其篇幅简略,而农业科技论文中含有多种公式、化学式、分子式、图表等等,连接号使用起来往往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实际使用情况远远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在此情况下,农科编校人员查阅其他相关行业标准,而不同行业标准之间,对连接号的使用规范又相互矛盾,让编辑无从下手。所以,笔者认为,应尽快抽调不同行业的编辑专家和业界权威,制定出一套配合国家标准的“连接号规范用法实施细则”,这个细则应在国家标准用法的原则指导下,突破目前仅有的几种用法规范,对不同行业连接号的用法标准进行补充和细化说明,并规范统一起来,作为“国家标准的补充说明”,使其在各个行业领域中推广使用,使连接号的使用做到有标准可依,且不互相抵触。

(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加大检查力度和惩罚力度

加强对农科出版物编校质量的管理,让一本出版物做到无差错率,那只是一个美妙的愿望,但将差错率控制在最低限度范围内,是每一个农科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无可规避的职责。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建立一套详尽的编校质量检测制度,供农科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参阅和遵照,编校质量检测制度中应加强对连接号使用规范的重视,对连接号的规范使用问题作出专门说明,并增加扣分标准。

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在对农科出版物编校质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对于连接号使用的差错,要敢于认定,要敢于扣分,一本农科杂志连接号的差错数累计超过一定的数目时就应在原有扣分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扣分额度。对于1年内造成3种以上农科出版物不合格或者连续2年造成农科出版物不合格的直接责任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注销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3年之内不得从事出版编辑工作[4]。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农科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对连接号规范使用的重视,从而做到全刊标准和格式统一,确保期刊的编辑质量。

(三)提高农业编校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编辑业务技能方面的培训

编辑人员应重视连接号的规范使用,增强责任心,增强连接号的编辑规范化意识,充分认识到连接号的规范使用能提高杂志的影响因子,能提高该杂志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尤其对于一些非核心期刊的农科杂志,其发表文章的学术水平质量不如核心期刊高,所以,它要想赢得一点点的生存希望,要想给读者和出版管理部门留下好印象的话,就更应该注重编校(如连接号编校质量方面)质量,认认真真地编辑好每一种连接号,在编辑过程中遇到有关连接号方面的难题(此难题在现有的国家新标准中查阅不到)时,就应该及时查阅其他相关行业标准中有关连接号的使用规范,以及部级权威核心农业科技期刊,如《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兽医学报》《园艺学报》等中有关连接号的具体使用实例。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农业科技期刊出版事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年轻人在农科编辑队伍中已不少见,他们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扎实的农科专业基础,掌握农科专业的前沿信息,但相对缺乏编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因此,年轻的编辑们应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级期刊总署举办的各种关于连接号规范使用的专业技术讲座和培训,并利用此机会,与资深的出版人和编辑专家直接交流沟通,向他们讨教宝贵经验。

数字农业论文(篇11)

中文字方面的问题是最常见的。对文字性问题的加工,一要按照国家的标准,使改动之处符合标准化和规范化,二要注意文稿内容表达的准确性,使改动之处符合作者的原意。在编辑实践中,发现稿件中用字不规范的现象不少,主要有:

1.1形似字和同意字容易混淆致误

如,天-夭、千-干、磷-鳞、酯-脂,出错原因可能是作者在电脑上输入错误造成的。

1.2义近字

容易混淆致误,如,作-做、练-炼,因这些字含义接近,作者容易把两者混淆而出错。

1.3错用简化字

如,副-付、龄-令,实际上他们不是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关系,而各自都是规范字,各有各的适用场合。出错可能是作者书写时习惯用后者代替前者,而根本未注意到它们之间用法上的区别。作者稿件中文字出错的情况还有很多,作为编辑,应该把好语言文字关,加强语言文字修养,从识字质量上下功夫,弄清字的含义,掌握字的读音,进而了解形、音、义的内在联系,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

2语句加工农业科技期刊的语言文字表述

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简明。用词不当、文理不通就不能把所要表述的科学内容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农业科技期刊中使用的名词术语要统一、规范。作物名称最好用学名,地方语言应改为专业用语。语法常见的错误有成份残缺、搭配不当、词序混乱、结构混乱等。编辑必须用心查出并修改这类错误。阅读时出声朗读是查出这类问题的途径之一。发现了问题,可以对句子做直接成分分析与句法成分分析。通过句法成分分析可以凸显成分残缺和主谓宾搭配不当的错误以便改正,直接成分分析可凸显定中、状中关系中的搭配不当、词序混乱、结构混乱等错误以便改正。

3数字加工农业科技期刊的数字用法

应严格执行《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地方,均应该使用阿拉伯数字。应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二是记数与计量。应使用汉字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数字作为词数构成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时,二是邻近的两个数字并列使用连用,表示概数时,且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应用顿号隔开,如二三米、七八月等。

4标点符号加工作者

在使用标点符号过程中最易出错的是当断不断,一逗到底,顿号、逗号常错用。有的作者将中、英文标点符号混用。编辑在加工过程中应根据作者写作意图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以帮助读者弄清句子的结构,辨明语气,正确理解文字的含义。表示数值(量值)起止范围的符号必须使用浪纹线“~”,不用一字线“—”,以避免与文中或公式中的减号“-”混淆。

5计量单位加工

农业科技期刊应严格执行有关量和单位的国家标准和规定,全书必须加以统一,不允许汉字与符号混用。农业科普类期刊可以用汉字表示法定计量单位,但技术类期刊在表达量值时,无论是在公式中,还是在图表及文字叙述中,都应一律使用单位的国际符号。法定计量单位应该用小写正体书写,但是L(升)是例外,要用大写正体字母书写。

6层级标题加工

数字农业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2-0077-03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自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以来,以培养符合发展新要求的新型农民为目标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次全会作出的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近年来一些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优势,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基层乡镇,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将大大缓解县以下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与多层次读者需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极大程度上改变广大农民“无书读、无报看”的现状,更好地满足基层乡镇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从事学习、生产和文化娱乐等精神需求,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1广大农民“无书读、无报看”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许多地方农村文化生活依然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的、富有健康情趣和文明素养的、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起来的新型农民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发现,农民“无书读、无报看”的现状,阻碍了先进文化在广大农村的传播和普及,严重制约着部分地区乡镇经济文化发展目标的实现。第四次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结果显示,2008年全国图书馆是5.5亿册藏书,人均0.41册,但2,444家县级图书馆总藏量仅为2.2亿册,人均0.24册,并且其中有29%的县级图书馆全年无一分购书费。另据有关资料,全国仍有近百个县无图书馆、4,000多个乡镇无文化站;还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文化馆站有馆无舍或设施简陋,这种状况在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

2数字图书馆具有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优势

2.1数字图书馆概念

传统图书馆收集、存储并重新组织信息,使读者能方便地查到他所想要的信息,同时跟踪读者使用情况,以保护信息提供者的权益。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读者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数字图书馆是对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实体,其形式可以是具体的社会机构或组织,也可以是虚拟的网站或者任何数字信息资源集合。总之,数字图书馆是21世纪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必由之路。具体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发展数字图书馆更有着巨大优势。

2.2共享工程为我国广大农村建设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以高速、宽带网为运行支撑,其总体目标是实现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总体架构,建设超大规模的优质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国家高速宽带网向全国及全球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十分巨大。2002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十一五”期间,为加快推进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建设,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达63亿多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6.84亿元,地方财政累计投入超过36亿元。截至2010年底,资源总量达108TB,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67个县级支中心、2.3万个乡镇基层服务点、59.7万个村基层服务点,全国累计超过9.6亿人次享受到了共享工程的服务。共享工程卫星三级站的建立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保障。发达地区利用光纤或局域网,边远和不发达地区利用卫星通讯,可保证数字图书馆提供文化信息、农业知识、娱乐资讯、宣传进步思想、宣扬先进文化,发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随着宽带网络在全国的普及,也为9亿多农民和广大农村带来新的信息获取渠道。

3信息资源的城乡互通和共享平台的措施

3.1着力强化地市级信息中心平台的IPTV服务功能

农村互联网电视(IPTV)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为农民搭建了一个通向信息化的平台。地市一级电信部门可与广电总台签订资源共享合作协议,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历史性对接。比如,宁夏IPTV平台现已对接宁夏广电总台提供的50套直播电视节目,通过卫星实时接受方式对接了中组部党员远程教育和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形成了接收6T的文化资源,500部党员教育片、优秀影片、戏曲的能力。并根据信息类型开通了9个栏目,可为农村用户提供包括直播电视、时移电视、视频点播等在内的互联网视频等增值服务。集成了宁夏大学的方正数字图书馆和上海教育资源库,提供电子图书;链接了宁夏党建网,建立党员远程教育网上会议室。集成文化共享工程的电影、戏剧、农业科技等视频资源,建立了文化大院、影剧院、农业影视等栏目,提供网络影视服务;整合了气象局提供的农业气象预报和气象旬月报,提供农事气象指导和气象预警服务。可以说,IPTV正在把广大农民“家家通电话,村村通宽带,信息进万家”的愿望变成现实。

3.2着力推进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同样是宁夏的经验,由自治区农牧厅牵头,整合8个涉农部门的涉农数据库,建设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科技知识、气象灾害预警和科技特派员4类共享数据库。依托信息中心平台建设的“宁夏农村综合信息报务网”,设置主栏目72个子栏目,覆盖商务信息、市场信息、农业科技等方面,初步实现了各类信息的下达和上传等。建立了为“三农”服务的网上呼叫中心,实现了与行政村文化信息服务站的网络对接、网络呼叫和远程视频对话,有300多位农业、林业、卫生等专家在线为农民答疑解惑。

3.3整合各方力量,确保城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一些地区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办法,将信息化专项经费等各类专项资金都整合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统筹使用,鼓励社会、企业参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多渠道地解决建设资金问题。还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该自治区在组织各方力量,强力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工作和成效值得效仿。银川市对全市的宽带资费提出全部由市财政统一解决。有关厅局和部分大型企业也积极参与到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宁夏电信克服困难,抢抓时间,如期完成了自治区中心平台搭建和试点地区的通宽带任务;自治区招标局、供销社投入专项经费帮助结对县区建设信息服务站;宁煤集团出资100万元、青铜峡铝厂出资80万元用于为帮扶单位购置信息化设备;宁夏移动和联通也分别帮扶彭阳县和原州区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

4新农村数字图书馆运营中需要坚持几项基本原则

4.1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农民群众思想

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数字图书馆首先要着眼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基本框架。一要立足于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和教育农村干部群众,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二要把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广泛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进展情况。把科学发展观对“三农”工作的基本要求、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对农民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清楚,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满怀信心地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去。

4.2必须以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意识

思想道德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数字图书馆要在立足于农村的实际情况之上,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农民群众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发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增强发展意识、竞争意识;要开设专题栏目深入开展民主法制教育,帮助农民群众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4.3必须重点为新型农民的培养提供优质服务

无论是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还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都需要有充足的知识资源作支撑。而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费不足等原因,广大农民很难通过传统的借阅方式得到自己需要的书本,获取知识也就变得异常困难。解决这些问题,数字图书馆恰好可以大展身手。对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数字图书馆业务的开展应该参考一些地区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建设及运营农村数字图书馆,要以新型农民的培养提供优质服务为第一宗旨,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放在其次。以四川省数字图书馆的开通为例,读者持用户卡通过认证后可在互联网上读到10余万种图书、查阅全国80%以上的学术期刊和经济、法律、四川地方文献等方面的专题数据库。在“四川数字图书馆全省开通暨重走长征路、宣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涵盖海量数字图书资源的用户卡采用免费向全省广大读者发放。这种便捷的服务更符合新时代广大农村农民的对科学文化的迫切需求。

5结束语

总之,农村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该切实被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起来,实施中始终要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围绕“三农”,面向“三农”,服务“三农”为中心,扎实有效地推进。落后地区应该积极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的建设模式,结合本地区实际,大胆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长效机制,着力建设和完善适合广大农民群众需要的、集互联网经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等多种服务功能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享,真正让数字图书馆真正成为支农惠农,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得力抓手。

参考文献:

\[1\]李习文,张玉梅,方涛.宁夏新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实践与经验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84-88.

\[2\]张红胜.转变基层图书馆服务模式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9(1):107-109.

精选范文
相关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