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25 11:05:52

关键词: 心理  毕业论文  心理论文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不断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实质的重要环节,是推进和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跨世纪人才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起广大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

心理毕业论文

心理毕业论文:股动脉穿刺手术病患的心理护理论文

摘要:目的行介入诊疗患者大都接受了健康教育,对介入诊疗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外周介入中盆腔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其穿刺部位往往在健侧,而疾病在对侧,这就给患者造成一些心理压力。本文分析在行介入诊疗时患者对穿刺部位的心理反应,探讨行之有效的干预对策。方法随机抽取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30例(均行股动脉穿刺),外周盆腔及下肢血管病变患者30例,同样行股动脉穿刺。通过观察和询问,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揭示护理干预对策。结果只有捕捉到患者对关键问题的心理症结,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才能收到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

关键词:护理干预健康教育介入

介入诊疗以其微创、结果直观、疗效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介入诊疗患者的护理工作亦愈来愈受到关注。通过护理干预使进行介入诊疗的患者能够正确认识介入诊疗过程,有重点、有目的的去认识介入诊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除各种心理问题,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

一、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调查近期心内科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患者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39~80岁,平均59.5岁。外周介入科盆腔及下肢血管病患者30例(均从健侧股动脉穿刺),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2~78岁,平均60岁。

1.2方法

通过临床观察及访谈式调查着重从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了解情况,术中的焦虑、紧张情况以及对穿刺部位有无疑问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二、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解决了患者的心理问题,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

三、讨论

3.1焦虑是一种防御反应,是个体在预感到某种“危险”或“威胁”即将发生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疾病愈后的一大障碍。患者掌握了一定的健康知识,对手术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不可预见的事件同样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因此通过护理干预手段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中做冠心病介入患者通过健康教育或护理干预几乎都能正确认识手术过程,对手术过程认知较清楚,术中焦虑、紧张情绪的程度明显较盆腔及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减轻。而盆腔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虽然对手术过程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对某些细节不认知导致焦虑、紧张情绪加重。术前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对疾病的认识,患者的想法、顾虑及特殊需求,及时解答疑问,对患者的不良认知或对疾病的不良应对方式予以告知、纠正、指导、安慰,鼓励患者积极应对手术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稳定的情绪,增强适应能力。通过对两组患者对介入手术的心理问题的探讨,说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护理干预必不可少,而有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或护理干预是解决患者特殊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3.2对介入诊疗的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还在于对穿刺部位的认知问题上。本文中有近一半以上的患者(主要是外周介入病人)对这一细节不认知。有调查表明,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信息来自护士的只有26%,一半以上的患者认为目前宣教的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说明我们在给患者健康信息时要进行筛选,要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健康教育,而不是盲目的、全面的。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向患者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须的知识、技术与服务,使患者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问题时,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由于心内科病人通过股动脉穿刺做心脏介入诊疗没有健侧、患侧之分,所以大多数病人不会对穿刺部位产生疑问,而盆腔及下肢血管病变的病人就有所不同,并且有的病人反应较为强烈,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做介入手术的病人急需要了解有关手术的准备、过程及术后情况,以利于机体的健康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在做工作时尽量要仔细,掌握病人需要哪方面的内容,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的病种,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对盆腔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有必要特别说明穿刺部位的特殊性,以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延长手术时间。公务员之家

总之,伴随介入诊疗过程而发生的患者的心理问题是护理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护理人员必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患者达到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

心理毕业论文:浅谈声乐教学克服逆反心理论文

摘要:声乐教学中,师生的积极配舍是教学成功的关奠。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始终是声乐教学的一大障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关键词:声乐教学;逆反心理;演唱能力;歌唱兴趣

在声乐教学中,师生的密切配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师生配合默契,学习效果就好,但在实际教学当中,部分师生很难配合好,使师生双方都有许多烦恼。甚至有的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和盲目心理。

逆反心理、盲目心理最常见的表现是:①自负心理。有部分自认为声音条件好,有一定歌曲演唱能力和经验的学生。过高的估计自己,认为教师教不了他,而且错误地认为,只有某某教师才能教得了他。而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方法很正确,而对教师的教学横加评论。上课时不但不按教师要求练,下课后自己跟着感觉走,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而有很大一部分。②学习中的盲目性。有的学生打心底认为某某老师行,认为我只有跟他学声乐,那么就会取得好的成绩。甚至认为自己的嗓音只适合唱某种唱法,而不适于其他唱法。需要找一位相同唱法的教师和厌学情绪,甚至对立情绪,这样的学生很普遍。如果想法未如愿,则采取抵阻行为。③自卑心理。这类学生一般声音条件差,基础也差,学习上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对上声乐课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出现请假逃课等现象。

一教师要有较高的歌曲演唱能力和技能技巧

作为声乐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歌曲演唱能力和歌唱的技能、技巧。这是学生很乐意学习声乐的必要条件。很多学生愿意拜演唱能力较强的老师为师,这是情理之中的。但也有部分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而荒废了自己的声乐学习和交流,演唱能力大不如以前,或者闭门造车,不与外界联系,不汲取新的养分,久而久之,无论从演唱上或者是声乐理念上都与时代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样的教师,学生很难愿意做他的学生,那么教学工作就无法开展,这样的现象在我国声乐教育界屡见不鲜。所以说,作为声乐教师,必须坚信一点“教学相长”,必须时时汲取先进的声乐技能技巧为我所有,使自己的声乐教学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能较好地示范具有相当难度的艺术歌曲和声曲,同时要加强学术交流,广泛涉猎国内外先进的声乐演唱方法。这样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就会积累丰富的声乐技能技巧,永葆歌唱艺术青春,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专业老师有一种敬仰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欲望。

二教师必须爱护关心自己的学生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精神成长上取得更好的成果。”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有责任心和崇高的师德,要用自己的感情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特别是对条件差的同学,要多关心他们,不嫌弃他们,及时表扬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多鼓励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并力求使他们在学习上得到一定的进步。而对那些很自负的学生,首先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我反省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使他们从对立面转向过来,相信自己的老师。但另一点,要想使学生信任,作为老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更要有爱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说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是声乐教学的关键。有了兴趣,就有了向既定目标前进的动力,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运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第一,首先要使学生对歌唱感兴趣。

高师音乐专业部分学生最初不怎么喜欢本专业,而是文化成绩很差,最终选择这一职业。那么其中大多数是临“考”磨刀,上了几节声乐课,唱一两首歌曲对付高考,也就是说大部分同学入校前对声乐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一旦正规学习声乐,就会发现原来的发声方法有很多问题和毛病。老师对他们原来习惯的方法进行改正,以至显得退步了。原来能唱“g2”,现在则上不去了,原来能唱很多大作品,现在愈显力不从心。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学生都有过或多或少的迷惘,甚至容易对声乐失去信心,丧失兴趣,有的怀疑自己的老师方法是否适合,自己是否适合自己老师教,甚至有的学生想换老师。这一阶段最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本人十几年声乐教学中也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作为教师要耐心,有步骤加以引导,并明确地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加强定向指导,帮助学生渡过这一不自然的阶段,逐步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歌唱的兴趣,①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想,那就是认为以前唱得很高,作品也很大而现在则不如以前的错误思想。其实大多数在没有经过正规声乐学习之前,本能地认为唱歌唱得越高越好,声音唱得越亮越好,歌曲唱得越大越好,其实不然,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在接受较规范的声乐教学时,教师首先会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和基础制定一个较为科学的训练计划,先打基础,再逐步强化,所以说作为声乐教师要及时地把学生的错误思想先予以解决,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②多欣赏、多观摩各种声乐演唱比赛和独唱音乐会等形成多样的声乐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扩展视野。随着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国内文化市场的逐步繁荣,国内外很多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举办各种独唱音乐会,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就近观摩,不仅使学生对歌唱产生更大的兴趣,而且扩大的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声乐鉴赏能力。③多接触、多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本人认为对初学者不仅要进行正确的声音训练,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更多地涉猎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声乐作品,而今很多歌唱者成音乐院校的学生甚至部分教师都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歌曲要少而精,笔者不太同意这种看法,如果一个学期或者几个月唱二至三首歌曲,从某种程度上说:歌曲处理效果可能会好。但学生接触的作品就受到了很大限制,而且很多学生周而复始一地唱几首歌,会产生很大的厌烦情绪。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歌唱情绪,就要多让学生接触各类歌曲,丰富学生的歌唱内容。

第二,激发歌唱欲望,寻找歌唱中的乐趣。

很多学生对声乐有一定兴趣,但并不主动去接触歌曲,而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歌曲。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使学生在歌唱中找乐趣。一般说来,乐趣有三大特点,即专一性、自发性和持久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对声乐感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接触歌曲,去演唱歌曲,认为歌曲演唱是一种享受。那么就会在歌唱方面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大凡很多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是由于找到了歌唱中的乐趣后,方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认真、主动地学习教师的传授的声乐技能技巧,认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声乐学习。公务员之家

第三,要有歌唱的志趣。

志向和兴趣的结合便使乐趣变为志趣,是兴趣过程的高级阶段。这个时期,学生思想比较牢固,心理状态较好,对学声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了歌唱的志趣,学生就会一如既往地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去奋斗,最终达到一个较理想的歌唱水平。

四教师教法得当、选材适度

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有较强的声乐技能技巧,更要有较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歌曲演唱经验,更要有一套歌曲处理的方法。这样才能针对学生的毛病及时加以纠正,并尽力做出明确的示范演唱。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同时允许学生听取别的教师有益的指导。在教材使用上要严格遵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自然规律,尽量布置一些旋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歌曲。也可以适当选一些学生喜欢唱的歌曲,而目前声乐教材版本很多,但较系统、科学的声乐教材还比较少,高师音乐专业、各专业音乐院校使用的教材大体相同,没有很大区别,无论是哪一级学校的声乐学生,都必须在众多的曲目当中,选择适合他们演唱能力范围内的歌曲,而不要盲目地选择曲目较大、不适应学生实际演唱水平的曲目,特别是初学者,特别崇拜外国咏叹调和名人名曲,以致事倍功半。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演唱能力出发,正确加以引导。

五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大体可分为“理智型”和“情绪型”、“外向型”和“内向型”、“顺从型”和“独立型”。按气质分为“活泼型”和“安静型”,从血质来讲,可分为多血质型和抑郁质型。而学音乐的大多是“情绪型”、“外向型”、“独立型”、“活泼型”、“多血质型”,只有极少部分为“顺从型”、“内向型”、“安静型”、“抑郁质型”。前一类型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演唱广泛,能把握多种风格的歌曲,但学习不扎实,很难稳定。对这一类型学生,要及时肯定他们在演唱中取得的成绩,但更要时时提醒他们在演唱中的不足,使他们在歌曲处理方面更加细致、更加认真。并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但后一类型的学生学音乐较慢,但感情细腻、深沉,一旦认真学下去,效果较好,对这一类型学生,要多以鼓励为主,及时肯定他们在学习中的一点一滴进步,切不可使用很多批评埋怨的词句,这样就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作为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详实地了解,扬长避短,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寻找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所以同一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都不相同,同一首歌曲,由不同的人演唱,其效果也不相同。所以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更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更好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

总之,声乐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但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明确的教法,一定会克服各种教学中的阻碍,一定会培养出合格的,高水准的声乐人才。

心理毕业论文:重症病患心理护理论文

关键词ICU;心理变化;护理

摘要: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是以救治各类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为主的诊疗体系,它以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先进的医疗护理技术对患者实施严密的监护和集中的治疗护理。

患者不仅身体上处于危机状态,精神上也承受很大的刺激。ICU的特殊环境和管理制度及患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所承受的种种痛苦体验,导致患者心理上出现很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对患者疾病的恢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现将笔者观察的218例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对象为2008年7月年10月手术后入住河南省肿瘤医院ICU的大于岁小于82岁的患者,平均年龄51岁,入住时间大于24h且无精神障碍。本组患者218例,男例,占61%;女84例,占39%。

1.2研究方法设计自制表格218份,内容为:影响患者术后心理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包括您怎么看待自己的疾病、您手术醒来护士和您怎么交流、您对我院ICU的环境怎么看、切口疼痛、气管插管刺激、留置尿管的刺激、卧位不适和噪音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在术后第一天晨对每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影响因素可单选也可多选。发放问卷份,收回218份,经过汇总,其中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176例(80.7%),缺乏有效沟通158例环境陌生120例(55.0%),刀口疼痛例(59.6%),气管插管的刺激90例尿管的刺激110例(50.5%),卧位不适例(32.1%),报警噪音刺激92例(42.2%),身体暴露70例(32.1%)。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患者缺乏足够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护士对患者是否进行过有效沟通是影响患者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而患者对环境的陌生以及尿管的刺激也是影响自身的重要原因,对于患者的各种不适我们也应该有足够的重视。

二、护理措施

2.1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手术后清醒的患者要向患者说“手术很成功,你现在在一切生命体征很平稳,大手术后的患者都要在观察,你没有什么问题的,请您放心。”特别是对我们肿瘤专科医院的患者,本身的疾病就让患者及其家属非常绝望,所以我们一定要给患者重获信心,坚定战胜疾病的勇气。

2.2加强ICU的护患交流介绍ICU的环境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手势、口形、表情、语言表达切忌只注意监护仪器而忽视患者的感受。进行各种操作前,均向患者事先解释,以取得患者的支持和配合。对不能进行语言表述的患者,如呼吸机治疗的患者、气管切开的患者,可用手或纸笔书写的方式进行交流,及时给予解释,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介绍ICU病房的环境以便患者快速融入环境,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疾病痛苦。

2.3气管插管刺激全麻术后麻醉未清醒患者带气管插管入ICU后,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或气管导管内吸氧。由于导管对咽喉壁的局部刺激和压迫,吞咽和咳嗽时的异物感,以及吸痰时吸痰管插入过深,操作时动作粗暴,致使患者难以耐受而躁动不安。气管插管本身可抑制吞咽活动,削弱了食管对反流胃内容物的清除功能而易使反流的胃内容物吸入胃内。机械通气对胃肠道也有影响,也可能造成反流和误吸,引起患者不适。为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不适,我们应对术后意识清楚肌力恢复,自主呼吸规则的患者及早拔管;对不能拔管、意识清醒患者,加强沟通,解释保留插管的原因和重要性,嘱患者放松,消除恐惧、紧张的心理。对意识不清者,应合理使用镇静剂,并给予合适的肢体约束,防止意外拔管。自气导管内吸痰时动作宜轻柔,插入不可过深,以免刺激气管黏膜引起不适。

2.4留置尿管刺激尿管刺激是术后患者疼痛及不适的主要原因之一。尿道有丰富的神经支配,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分布于整个尿道,交感神经纤维传递疼痛、触觉及温觉。因此患者留置尿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尿急、尿痛等不适感。麻醉清醒后患者常诉尿意,应耐心向患者解释,告知患者尿意为尿管刺激所致,尿液已由管道排在袋内请患者放松,待可以自解小便时即可拔出。

2.5切口疼痛术后未清醒或未完全清醒的患者使用大剂量的纳络酮拮抗阿片类药物,使体内的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完全消失,从而造成切口疼痛。全麻苏醒后随着镇痛药物的作用逐渐消失,患者常感到切口疼痛,而术后疼痛是一种恶性刺激,可使机体应激性增高、代谢增加、氧耗量增加,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这时应向患者解释,减轻焦虑,并报告医师应用镇痛药或者使用镇痛泵减轻患者的痛苦。

2.6卧位及噪音ICU的每张床都铺有可充气式床垫,由于某些故障或使用不当,充气后床垫凹凸不平或充气过硬,患者从未睡过此种床垫,觉得很不舒适,影响睡眠。我们应及时询问患者卧位是否舒适,根据情况调节气垫床充气软硬程度。及时协助患者变换卧位,采取舒适合理的卧位。控制病房噪声,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为降低噪声工作人员应做到走路轻、讲话轻、开关门轻。监护仪的报警声应尽量调低。抢救危重患者时应注意保护周围患者。规定家属探视时间,并做好宣教,以共同保持病室安静。公务员之家

2.7减少患者身体暴露入ICU患者大都全身裸露,而且由于工作原因,护士可能注意监护和治疗较多,忽视了患者本身的存在,损伤了患者的自尊。所以在做任何治疗或护理操作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要尊重患者,必要时应用屏风遮挡或让其穿上病服。同时,做好晨、晚间护理(如为患者温水擦浴或清洗手脚、按摩经常受压部位皮肤及各种基础护理,这样不仅可给予患者爱抚和安慰,还可增进护患感情。

在ICU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护士所接触的不仅是先进的重症监护设备和患者的疾病,更应该看到患者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多与患者沟通,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使患者在一个家庭式的氛围中好好养病,树立战胜一切疾病的信心。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层次和临床应对能力,参加不同形式的培训,鼓励护士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班以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服务。

心理毕业论文:分娩后忧郁症心理护理论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将88例产妇分成陪伴分娩组即观察组(38例)和无陪伴分娩组即对照组(50例),比较2组产妇产后的抑郁水平和抑郁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产后抑郁水平和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陪伴分娩有助于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和抑郁水平。

【论文关键词】心理护理;产后抑郁症;临床分析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孕产妇的心理保健,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关注。产后抑郁症是指发生于产褥期的抑郁,是介于产后精神病与产妇抑郁之间的精神疾患。

产褥期妇女情感处于脆弱阶段。笔者就陪伴分娩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作初步探讨,现介绍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88例产妇均系2003年1月-2007年1月住院分娩的产妇,年龄21~38岁,孕周36~42周,新生儿体质量~4300g。陪伴分娩产妇3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无陪伴分娩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2组产妇既往均无精神病史,年龄、孕周和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陪伴分娩的做法

1.2.1设置陪伴待产室:设单人病房,布置整洁优雅,配百叶窗帘、床柜、沙发、茶几、电视机、音响等。产妇出现规律宫缩后即送入陪伴待产室,助产士按常规观察产程,关心护理产妇,产妇的亲人亦陪伴在产妇身边。

1.2.2开设陪伴分娩培训课程:自编教材,内容包括分娩的生理过程、陪伴分娩的方法和技巧等,孕妇产检期间,陪伴者按预约日期分批集中听课,同时提供相关知识的咨询服务。

1.2.3陪伴分娩技巧:陪伴者全过程持续给予产妇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适时给产妇精神鼓励,表扬产妇所取得的进展;鼓励产妇进食、进水,保持足够的营养和能量;给产妇以舒适抚摸,按顺时针方向连续地轻揉产妇的下腹部;或抓捏产妇以转移痛点,分散注意力,按摩阿氏穴减轻产妇腰骶的疼痛;产后在产房观察2h,陪伴者与产妇一同转入爱婴区。

1.3调查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简称SDS),产后周内(未出院前)将SDS问卷发给产妇,说明填写方法及每条问题的涵义后,让产妇进行自我评定,表格收集后由专人评定分值。

1.4筛查标准根据中国常模SDS标准分为(41.88±分,分界值标准为53分,将SDS>53分者定为阳性(即抑郁症状存在)。

1.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产妇SDS分值观察产妇SDS分值为(41.30±分,对照组产妇SDS分值为(46.52±9.9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产妇SDS阳性率观察组产妇SDS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6.0%(1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3.1陪伴分娩有助于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和抑郁水平从本研究可看出,陪伴分娩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与有关文献报道的国外3.5%~33%、国内5.36%~16.7%相近[3],而无陪伴分娩组产妇的产后抑郁发生率高达26.0%,远高于国内已有的报道,且陪伴分娩组产妇的SDS分值显著低于无陪伴分娩组产妇。原因可能是分娩对产妇来说是一种伴随不安的期待体验,尤其我国初产妇较多,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心理和身心疲惫导致的焦虑紧张情绪成为产后抑郁症的诱因。

陪伴分娩改善了产妇的周围环境,分娩过程中有亲人陪伴在左右,得到了亲人给予的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安慰、体力上的支持(如喂水、喂饭、擦汗等),产妇不会感到环境陌生、孤独和无助,有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陪伴分娩的产妇心态相对稳定,分娩时紧张恐惧心理较无陪伴分娩产妇明显弱化,产时疼痛程度明显改善,产后出血量显著减少,产时情绪愉快,从而对产妇产后情绪的调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2临床护理措施

3.2.1加强围产期保健:护士不仅要重视围产期母婴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变化,还应十分关注孕产妇的个性特征、分娩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以期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和躯体症状。

3.2.2大力开展陪伴分娩:陪伴分娩是一种回归自然的分娩方式,临床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使现代以医护人员为中心的产时服务模式转变为以产妇身心健康为中心的产时服务模式,支持和促进自然分娩,遏制现代产科干预性治疗日渐上升的趋势,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因此,要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素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陪伴分娩,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妇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保护了母婴的身心健康。

3.2.3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和整体护理水平:产妇在怀孕分娩期间的部分压力,来源于医护人员的态度。因此,医护人员在与产妇的接触中,应格外地注意自己的言行,用友善、亲切、温柔的语言,表达出更多的关爱,使孕产妇具有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安全度过分娩、产褥期,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3.3了解患者需求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3.3.1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需求:由于医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较少,自然会有许多不一定合乎情理的思考、疑问,患者有要求医务人员理解、尊重、接纳自己的需求心理。医务人员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经济状况的患者,均要同等对待,充分理解患者、尊重患者。我院已实行的整体护理、三级医师查房、医疗工作小组均能部分解决患者的这方面的心理需求。我院完善医疗小组,各级医护人员分工协调,做好患者在诊治过程的医疗、护理、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医疗工作小组负责人着重负责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转归方面的解释工作,及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住院医师主要负责治疗方案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及时发现患者诊治过程中疾病变换和心理变化。专业护士着重向患者介绍病区,相关环境及分管床位的医师、护士。禁止以床号直呼患者,根据不同年龄、职业给予尊称,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专业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按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实施人性化的整体护理,并满足患者被理解、被尊重、初接纳的需求,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3.2获得信息需求:知情权是患者应有的权利,凡是与疾病诊治有关的内容均包括在内。如医院的环境(门诊、住院患者相关科室的科室配置等)、医院的规章制度、医护人员的相应情况介绍,关于疾病的诊断及其依据,需要进行各项检查的目的及必要性。

3.3.3获得安全感:在诊治过程中,患者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焦虑不安,对手术产生恐惧,因此,具有强烈的获得安全感的心理需求。这些要求包括对各项检查是否安全,是否产生痛苦或危害,治疗、服药的不良反应及不良后果是否出现,希望早日康复痊愈,不再复发等。为了满足患者这一心理需求,就需要医务人员充分理解、同情、体贴、关心患者,耐心仔细的做解释工作,每做1项检查或化验,每做1项侵袭性操作,每使用1种药物均应向患者讲明,给患者最大的安慰,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公务员之家

3.3.4适当安排的需要:对于思念家人、情绪波动大的患者应适当增加一点活动,满足患者娱乐活动的需要,减轻患者烦躁不安的情绪。

3.3.5其他:护士人员的心理健康是护士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

心理毕业论文:妊娠分娩心理护理论文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之际,产妇对即将诞生一个可爱的小宝宝感到既兴奋、幸福,又紧张、期待、焦虑,这一复杂的心理直接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很久以来,医护人员一直在寻找一种相对满意、安全、简单且能普及的分娩方法和药物。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爱母行为的倡导,打破了“分娩必痛”的传统观念。无痛分娩已成为现实,到目前为止,无痛分娩方法可分为2大类:非药物无痛分娩法和药物无痛分娩法。现对非药物无痛分娩法中的心理护理谈几点看法。

一、妊娠期、分娩期妇女的心理变化

孕、产妇的心情特别复杂,不良的情绪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分娩不能按正常的机制进行。决定分娩的因素有产力、产道、胎儿3方面,其中产力和产道可受精神因素的影响,而产力的强弱可影响胎方位的改变。因此,精神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分娩。所以,医护人员应该重视产妇的心理变化,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使其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顺利分娩。

1.1妊娠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孕妇对自己与胎儿关注的多,对别人要求的多,情绪易激动、焦虑不安且常伴有担心、紧张、害怕,甚至惊恐。

1.2分娩期(1)紧张与焦虑不安:多数产妇对分娩过程不了解,或临近预产期而无临产征象,因而出现焦虑、不耐烦、紧张等情绪。(2)惊恐或抑郁:有的产妇受家属或医务人员语言伤害或不利刺激,住院分娩所造成的陌生感,与家属分离的孤独感等等,均可产生不安、惊恐或抑郁等情绪。

二、紧张疼痛对分娩的影响

分娩时的剧烈疼痛对产妇和胎儿无任何益处,其产生的一系列体内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可引起胎儿和母体的一系列病理和生理变化。

2.1疼痛进入产程后由宫颈扩张和宫缩引起的疼痛,从子宫经内脏传入神经,经脊神经、胸10、11、12神经的后段进入脊髓;分娩第2期,其痛源来自下产道肌肉、筋膜、皮肤的伸展、扩张、牵扯和撕裂,刺激信号沿阴部神经传入骶神经2、3、4脊髓节段,并迅速上传至大脑。

2.2紧张孕妇的恐惧、紧张是产生疼痛的重要因素。恐惧可对宫缩的质量和宫颈扩张产生不利影响,恐惧增加紧张,紧张增加疼痛,疼痛反过来又增加恐惧和紧张,形成不良的循环状态。为此,英国医师迪克·瑞得提出了瑞得法,其原理为:恐惧会导致紧张,因而造成或强化疼痛。若能打破恐惧-紧张-疼痛的链环,便能减轻分娩时收缩引起的疼痛。

2.3机体反应机体对紧张、疼痛的反应可释放某些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内啡肽、组胺等。整个产程中与紧张、疼痛相关的许多激素在分娩期大都增加,这些激素的大量分泌导致了产妇的疼痛增加,同时,也对胎儿心血管系统和酸碱平衡状态有不利的影响。

三、心理护理对无痛分娩的作用

无痛分娩是指消除或缓解分娩时产痛的措施。无痛分娩在应用药物的同时配合良好的心理护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护理是对产妇进行解剖、生理、妊娠与分娩等知识教育,训练产妇采取特殊呼吸技术,转移注意力,松弛肌肉、减少恐惧、紧张,使其在医护人员的鼓励(或暗示)和帮助下,能顺利度过分娩期。因为心理护理是减少宫缩疼痛和消除产妇紧张情绪的一种非药物分娩镇痛的方法,通过减少大脑皮质对疼痛的冲动(或信号)的感应,很大程度上消除产痛,比药物镇痛更好。

心理护理的优点在于:能积极调动产妇的主观能动性,使产力良好,产程缩短,避免了不必要的难产或手术产;同时,有效的减轻了产妇因心理高度紧张不配合而引起的疼痛,避免了药物镇痛对胎儿和母体的影响。张向莉等阐述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发现通过心理护理可使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产痛减少,产妇疼痛难忍而要求剖宫产的几率大大降低。

四、心理护理在无痛分娩中的几种应用方法

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在医疗上已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产妇在不良心理状态下,可造成心理性难产。因此,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心理护理中通过言语、表情、态度、姿势和行为可影响或改变产妇的不良情绪状态,有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目前常用的心理护理方法有以下几种,现介绍如下。

4.1自然分娩法分娩是一种生理现象自然分娩有利于母婴健康。1933年由英国医师提出对产妇进行解剖生理教育,消除紧张、恐惧、减轻分娩疼痛。使产妇以乐观、平和的心态迎接分娩过程的到来,在自信和愉快中顺利分娩。人性化、个性化的自然分娩法越来越受到产妇的欢迎和重视。

4.2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法是以巴甫洛夫学说为基础的,主要是增加大脑皮层的功能,使皮层和皮层下中枢之间产生良好的调节,分娩在无痛下进行。其重要内容进行孕期教育,训练助产方法。其优点是分娩时疼痛减轻,对母儿没有影响,难产降低,使产妇保持清醒状态,在不增加人力、财力的情况下,加强对孕产前的教育和培训可达到减轻分娩痛苦的目的。

4.3陪伴法产妇待产时,有丈夫或其他家属陪伴,有利于产妇的情感交流。罗伯特布莱德雷医师提出,在分娩过程中,丈夫可以鼓励产妇适当活动来促进产程,也可以指导孕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减轻疼痛。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心理状态稳定,情绪愉快,产妇的自信心和忍耐性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提高,就能利用宫缩间隙好好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产生有利的宫缩,使产程进展顺利。

4.4全程陪护法就是有经验丰富的助产护士,陪伴产妇从阵痛开始至分娩结束全过程,为产妇提供连续的心理、生理上的支持和帮助,消除产妇的不安情绪,使产妇从心理上得到放松,并减轻疼痛。刘凤仁等研究表明实施了全程陪伴分娩使产妇能以较好的心理状态适应分娩过程,从而有效的减轻了产妇的分娩阵痛。

4.5导乐陪产分娩法该法是当今心理护理的重要模式。

导乐式分娩由有分娩经历、经验丰富的助产护士,在规律宫缩开始后,对产妇提供一对一的持续性心理上、感情上的支持,以协助分娩。导乐可安慰产妇、消除疑虑、解除紧张与孤独、暗示或鼓励产妇增强信心,从而提高痛阈,减轻产痛。公务员之家

研究表明100%的产妇要求医护人员在旁边陪护。

综上所述,妊娠分娩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而且母亲和胎儿在分娩过程中经历着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助产护士不仅要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还要用无私的爱心和美好的语言,去护理产妇,做好心理护理,使产妇在优美温馨的环境中,用乐观平和的心态迎接分娩,在自信和愉快中顺利分娩。减少由于不良心理所致的产痛增加和产程延长等。提高产科护士的护理质量,让产妇享有生殖健康和无痛分娩的权利。

心理毕业论文:人流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

【摘要】人工流产手术对受术者不仅是身体上的创伤性刺激,而且会产生焦虑、恐惧、不安等心理反应,使手术效果受到影响。认为做好人工流产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人工流产心理护理

人工流产手术简称为“人流”,是终止妊娠的有效措施。虽说人工流产手术是较小的手术,但是对于很多意外妊娠者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多数病人在手术前会有焦虑、恐惧、不安等不良心理,严重者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上手术床时突然出现四肢发凉、发抖,使手术效果受到影响[1]。还有些病人因精神过于紧张及术中扩张宫颈、负压吸引引起的疼痛与不适而出现恶心、呕吐、脉搏细弱或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出现人流综合征。因此,对病人实施正确的心理护理,给予适宜的心理疏导,对减少病人术中痛苦和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本站2008年2月~2009年8月行人工流产手术64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640例,年龄18~40岁,妊娠6~8周,未婚78例,已婚562例。

2病人的心理特征

2.1普遍的心理特征调查发现病人术前常有如下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现意外,是否会有后遗症等[2]。病人普遍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不安,焦虑,担心手术对身体的损害,影响日后的生育、工作等。

2.2年龄较小且未婚先孕的女性的心理特征怀孕对于这类病人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除了焦虑、怕疼、恐惧外,还担心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指责和嘲讽而自责、悔恨、羞愧。

2.3有对抗情绪的已婚妇女的心理特征部分有避孕或节育措施但失败的病人,存在忿恨、无可奈何、恐惧甚至极度不安的心态;还有部分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动员来做手术的因思想不通而闹情绪,甚至满腹怒气,这类病人术中不配合,经常大哭大闹。

3心理护理措施

3.1术前护理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指导。对未婚先孕者,护士应针对其自卑、羞愧的心理,选择个体化心理护理方式,充分保护病人的尊严和隐私权,以理解、关爱、同情的态度与其沟通,使她们感到被关心,被重视,以提高患者的合作程度和适应能力[3]。对有对抗情绪者要做到耐心、关心,尽量满足她们提出的合理要求,用亲切的语言,关怀的态度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使之认识到执行计划生育这一重要国策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同时告知病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避孕用具及措施会不断进步,将会给她们带来较大的帮助。

3.2术中护理术中对宫颈的牵拉、扩张及对宫壁的负压吸引等刺激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护士应嘱其深呼吸,同时采用暗示转移的方法,如为病人擦汗、按摩腹部等,或与病人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并告知病人积极配合医生,否则越紧张越疼痛的道理[4]。公务员之家:

3.3术后护理术后告知病人手术已顺利完成,协助其整理好衣物,扶送入观察室休息,及时评估生理及心理的需要,对术后不适及时解释。详细交待术后注意事项:常规休息2周,禁性生活1个月,保持心情舒畅以免影响子宫收缩;注意保暖,避免冷水浴、冷饮,吃富有营养食物;保持会阴清洁,避免盆浴;若阴道流血量多于月经量或持续不干净应及时复诊;流产后卵巢会很快恢复排卵,要采取避孕措施以免再次受孕[5]。

4体会

人工流产手术是目前终止妊娠最常见的方法,虽然是妇科小手术,但对于病人来说,不仅是身体上的创伤性刺激,而且还带来一定的心理冲击,直接影响手术的进行和引起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而心理护理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改变护理对象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因此,护士应及时了解病人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帮助其顺利进行手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心理毕业论文:校内流行语社会心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流行语社会心理语言时尚

[论文摘要]高校流行语是一种社会语言变异现象,反映了深层的社会心理:从众扎堆心理、压力宣泄心理、语言游戏心理、尚简求快心理、猎奇求新心理、委婉含蓄心理等。对待高校流行语现象既要有宽容心态,又要加以适当地引导。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同处于共变之中。社会波澜壮阔的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在语言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影响着语言的改变。流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盛行,使得语言也开始表现出“另类”的模样,成为一种时尚。高校流行语正是运用于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时尚语言。

高校流行语研究的简单回顾

流行语是一个时期内在特定的人群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综合因素的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和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1]。流行语现象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而是伴随着语言产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只不过是近些年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语言的影响显著加剧,致使流行语现象特别引人关注罢了。高校学生作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年轻一族,在语言运用上力求翻新造奇,形成了强大的视听冲击波,从而使流行语成为一道特色景观,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目。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生》杂志开始推出大学生评流行语活动,结果评出了十大大众流行语,此后,社会上陆续有人调查十大大众流行语和行业流行语:郑欣调查了1999年大学校园的“十大流行语”;沈杰、杨长征[2]网上调查了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并作一定深度的分析,被调查者绝大多数是高校学生。[2]陈思对2002年北京高校流行语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作了比较深入的剖析。[3]高校流行语的研究主要有杜艳红关于大学生言语社区特色的研究;[4]韩希明关于校园流行语的概括、流行语的载体和流行的原因的研究;[5]高玉萍关于流行语词汇特征分析以及呈现这种特征的原因分析;[6]王春玲关于校园流行语的内容和来源、校园语产生的背景、校园流行语的双重影响和用语失范现象的研究;[7]潘世松关于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词语特征分析;[8]张艳玲关于大学流行语的语言风格特征概括和辞格运用分析;[9]钮灵芝侧重于谈校园流行语的来源和特点以及对待流行语的态度。[10]郭熙在其社会语言学著作中专门谈到了流行语及青年流行语问题[11]。限于手头上现有的资料和文献以及通过网上查阅,我们发现,高校流行语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语的释义、分类、来源、内容、原因、辞格的分析与归纳上。

陈思指出“,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折射出当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态。高校流行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独特的独特文化心态。”[3]但是目前的研究对流行语背后的社会心理关注不够,因此本文主要谈高校流行语所折射出来的大学生心理,兼谈如何正确对待高校流行语。

高校流行语心理的深层考察

“言为心声”,语言中反映了人的一切,特别是说话人的心理。“一个人说话时的音量、音调、节奏、语气都能表露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动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12](P60)所以,通过语言分析心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结合有关社会心理因素,考察高校流行语,我们认为高校流行语主要体现了大学生以下的一些心理。

从众扎堆心理。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是指那些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大部分群体的成员彼此接触,互相影响。大学生的语言运用就是这样,流行语经常是少数人或者一个小集团创造使用,由于表达上的特异性,结果很快为群体内其他人所接受,因而很快流行开来,成为校园的语言时尚。既然是时尚,其崭新的面孔让人的感觉焕然一新,于是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有的人本来也无所谓,后来看到别人常用,效果还挺好,也开始试着用。从众扎堆心理既是流行语形成的条件之一,又是流行语得以传播的有效途径。像“有没有搞错”“、郁闷”等等就是这样运用而生的。“郁闷”在陈思的调查中位居北京高校十大流行语之首,[3]高校学生只要情绪上稍有不如意“,郁闷”一词便脱口而出,本科生用,研究生也用。这实际上是从众扎堆、彼此影响的结果。

压力宣泄心理。改革开放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一下子变得轻松自由起来,再不会因为说错话而受到政治上不公的待遇,但是同时人们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失业的压力、工作与学习的压力等等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压力接踵而至。社会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压力时需要宣泄。但是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和社会规范又限制了他们的任意发泄,发泄被限制在不伤害别人的范围内。语言发泄成了最好的减压器,所以校园内不时充斥于耳的流行语脏话、粗俗的话就不难理解了。像“有病”、“靠”“、变态”“、去死吧”之类就是如此,表达了言说者愤怒的情绪。有的借助于异类语言,如“shit”、“fuck”、“TMD”等,适应了语言文明和发泄的双重需要,[3]不仅适用于男生表达,也适用于女生表达。类似的异语频繁地粉墨登场,也在不经意间为流行语贴上了一个言语使用者的标签:高校大学生。语言游戏心理。游戏是人的一种本能,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不妨被看作是游戏。游戏是人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娱乐方式。流行语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游戏语言而带来一种游戏的快感。“社会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的创造物,它为人类所运用,人的理智、感情支配着语言的创造和运用。语言在创造和运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12](P226)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这种“对象化”历程中,产生了游戏和审美的快感。有的民族将说话本身也看作是游戏,从中感受到莫大的快乐。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谈到“印尼东部有一海岛上的居民认为说话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不仅闲谈是一种乐趣,连吵架、炫耀自己的说话能力都被看作是一种乐趣。”

这种心理体现于流行语的创造中,就是根据自身游戏的需要,故意歪曲语言的原意,如用“星星点灯”来表示“脸上疙瘩星星一样多,灯笼一样红”的意思“,早恋”表示“早上锻炼的意思”“,特困生”已经不是“特别困难的学生”,而是“特别发困、瞌睡的学生”的代名词。流行语的创作主体游戏着并快乐着。

尚简求快心理。杨永林“由于现代化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处处反映出出一种讲求实效的求简趋势,代表了一种去繁求简的社会心理和时尚要求。”[14](P63)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也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乃至言语、行为,流行语来源广泛、内容丰富、采用了许多修辞策略,但是,我们注意到流行语就其形式看一般都很简短,除了像“晕”、“顶(支持)”“、酷”“、牛”“、哇噻”这样简短的说法,还有像“表酱紫”、“酿子”这类,实际分别就是“不要这样子”“、那样子”的音素减缩。简洁明快的话语成了高校流行语的一个鲜明的表达风格,这是大学生尚简求快心理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心理的深层反映。

猎奇求新心理。猎奇求新心理是人类创造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流行语创造和使用的新奇追求是流行文化的典型特征,语言的新奇反映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字形等各个方面,关键是要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王德春、孙汝建、姚远指出“,能引起注意的信息形式要有一定的刺激度、刺激对比度、刺激的重复率和刺激的新鲜度。”[12](P100)流行语的新奇强烈刺激吸引着高校学生不断地追逐、模仿新奇的语言表达,而且这种追逐和模仿很少加以选择,往往“良莠不分,兼收并蓄”。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高校学生的语言表意往往出人意料“:人类”在他们那里被阐释为“人渣+败类”“、白骨精”被阐释为“白领骨干精英”“、天才”被阐释为“天生的蠢材”、“偶像”是指“呕吐对象”“、小笼包”是“装可爱”的代称“、油条”指“很花的男生”“、烧饼”是“很轻浮的女生”的意思等等,不了解这种心理、不作一番调查、不深入大学生群体中,很难明白有些流行语的确切意义。

委婉含蓄心理。委婉含蓄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民族心理,这种心理外化为语言的表达风格,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影响了文化素质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一些不能直说、不便直说的内容都被包装上冠冕堂皇的词语,如不说“打麻将”而说“研究国粹”、不说“做爱”而说“人性”、不说“散步”而说“晒月亮”、不说“气死我了”而说“7456”、不说“人的脑子迟钝”而说“286”、不说“接吻”而说“种草莓”等等。这种含蓄在很多时候创造了一种诗情画意,使本来普通的场景、平凡的事情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而这也正是大学生富于想象和追求诗意的心理表现。

总之,高校流行语以极其强烈的视听或表演重新塑造了大学生的感官,并把自身的欲望、幻想和心理内置其中。“更可能从一种隐含的层面,投射出青年对于自身赋予重要性的流行语所代表的事物意义的认定,因此,流行语便成为青年社会文化心态的符号表征”[2]。高校流行语总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取向以及内心深处隐秘的心理。

高校流行语表现的正确对待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以上谈到高校流行语隐含的社会心理是再正常不过的社会现象,只不过是借助了语言这个外在表现形式。其实,每一代人的心理和各种社会变化都是借助于语言得以有效展示,并通过代际传承积淀于后代人的心理中。高校大学生心理作为社会心理的一部分,无不尽情地反映在高校流行语这个小小的窗口里。

既然是正常的,也就无需大惊小怪,更无需如临大敌,必欲完全除掉而后快。殊不知语言也有它自身的调节和筛选机制“,语言的发展其实是一个自我淘汰、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的过程”。[15](P380-381)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言论自由”具有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这是高校流行语产生和流行的肥土沃壤。有了这样内在机制和外在条件,再加上表达上的反常意外、新颖别致的效果,高校流行语存在的合理性也就大大加强了。公务员之家: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变异变量因素中,年龄变量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因为“青年语言变体则是对新的语言变化反应最快、最多的一种变替,甚至可以说他们就代表着语言变化的潮流”。[16](P31)高校学生充满朝气、富有活力、高涨着创造热情,高校流行语正是这种特征的典型体现。尽管高校流行语有肆意歪曲语言的倾向,但是其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惟有如此,语言才不断地显现出亮色,刺激着人的耳膜和眼球,使人不断触摸到语言带来的新颖和快感,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语言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活力。

再则,流行语毕竟是流行的东西,它往往只风行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所和特定的人群,离开这些条件就很少被使用,比如大学生在家里对父母讲话就绝对不会使用此类语言。至于它能不能上升为全民语言,成为普通语言中的合理成分,就要看它是否进入更加广泛的使用范围,得到更多人的赞成、拥护和使用,一旦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使用频度提高,其新颖度也会不断磨损,直到我们觉得它是语言成分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流行语丰富了社会语言表达样式,成为社会心理流露的特有方式,同时也为全民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无庸讳言,高校流行语也确实体现了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和情绪[17]。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有关教师可以通过对高校流行语的关注和研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做些管理和引导工作,但是有关人员在工作时不应忽流露这些消极心理的积极作用:通过语言的自嘲和发泄,大学生也减轻了心理负担,把压力置之度外,从而有效地调整了心态。从语言发展历史来看,规范语言有意无意的干预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否则,人们随意理解和“创造”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语言的交际功能,所以适度的引导和干预也是必要的,比如加强普通话的推广与宣传、开展用语用字规范普查活动等等。

心理毕业论文:人工流产心理护理论文

【摘要】人工流产手术对受术者不仅是身体上的创伤性刺激,而且会产生焦虑、恐惧、不安等心理反应,使手术效果受到影响。认为做好人工流产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人工流产心理护理

人工流产手术简称为“人流”,是终止妊娠的有效措施。虽说人工流产手术是较小的手术,但是对于很多意外妊娠者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多数病人在手术前会有焦虑、恐惧、不安等不良心理,严重者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上手术床时突然出现四肢发凉、发抖,使手术效果受到影响[1]。还有些病人因精神过于紧张及术中扩张宫颈、负压吸引引起的疼痛与不适而出现恶心、呕吐、脉搏细弱或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出现人流综合征。因此,对病人实施正确的心理护理,给予适宜的心理疏导,对减少病人术中痛苦和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本站2008年2月~2009年8月行人工流产手术64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640例,年龄18~40岁,妊娠6~8周,未婚78例,已婚562例。

2病人的心理特征

2.1普遍的心理特征调查发现病人术前常有如下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现意外,是否会有后遗症等[2]。病人普遍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不安,焦虑,担心手术对身体的损害,影响日后的生育、工作等。

2.2年龄较小且未婚先孕的女性的心理特征怀孕对于这类病人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除了焦虑、怕疼、恐惧外,还担心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指责和嘲讽而自责、悔恨、羞愧。

2.3有对抗情绪的已婚妇女的心理特征部分有避孕或节育措施但失败的病人,存在忿恨、无可奈何、恐惧甚至极度不安的心态;还有部分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动员来做手术的因思想不通而闹情绪,甚至满腹怒气,这类病人术中不配合,经常大哭大闹。

3心理护理措施

3.1术前护理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指导。对未婚先孕者,护士应针对其自卑、羞愧的心理,选择个体化心理护理方式,充分保护病人的尊严和隐私权,以理解、关爱、同情的态度与其沟通,使她们感到被关心,被重视,以提高患者的合作程度和适应能力[3]。对有对抗情绪者要做到耐心、关心,尽量满足她们提出的合理要求,用亲切的语言,关怀的态度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使之认识到执行计划生育这一重要国策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同时告知病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避孕用具及措施会不断进步,将会给她们带来较大的帮助。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3.2术中护理术中对宫颈的牵拉、扩张及对宫壁的负压吸引等刺激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护士应嘱其深呼吸,同时采用暗示转移的方法,如为病人擦汗、按摩腹部等,或与病人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并告知病人积极配合医生,否则越紧张越疼痛的道理[4]。

3.3术后护理术后告知病人手术已顺利完成,协助其整理好衣物,扶送入观察室休息,及时评估生理及心理的需要,对术后不适及时解释。详细交待术后注意事项:常规休息2周,禁性生活1个月,保持心情舒畅以免影响子宫收缩;注意保暖,避免冷水浴、冷饮,吃富有营养食物;保持会阴清洁,避免盆浴;若阴道流血量多于月经量或持续不干净应及时复诊;流产后卵巢会很快恢复排卵,要采取避孕措施以免再次受孕[5]。

4体会

人工流产手术是目前终止妊娠最常见的方法,虽然是妇科小手术,但对于病人来说,不仅是身体上的创伤性刺激,而且还带来一定的心理冲击,直接影响手术的进行和引起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而心理护理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改变护理对象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因此,护士应及时了解病人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帮助其顺利进行手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心理毕业论文:把握心理人性管理论文

在销售活动中,要突破常规思维,善于从市场中寻求空档捕捉商机,善于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和视角去拓展业务空间。思维定势下的销售,是为销售而销售,适于常规型、例行性销售,它会使销售工作在以往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驾轻就熟,加快速度和节奏。然而它也容易造成某些主观框框,使人思域狭窄、思路阻塞,难以爆发出创造性的思想火花,尤其是在销售环境多变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容易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中的销售员甲从事的就是思维定势下的销售,在木梳无缘出家人这一销售环境迥然变异的情况下,仍按常理出牌,“虽历尽辛苦进行游说,但无甚效果,还惨遭和尚的责骂”,要不是遇上一个“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的小和尚,恐怕一把木梳也卖不出去。

与此相对应,突破思维定势,跳出销售做销售,则可以处变不惊,也许要历经锤炼,但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它是一种创新,一种提升,一种技巧,一种写意,更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中,卖出1000把木梳的销售员丙就具备这种修养、这种境界----以“积善梳”做赠品,一则让香客有所纪念,二则满足住持显示书法超群的心理,三则“口碑效应”使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

销售创造价值,跳出销售做销售,不仅可以促进销售,还可以增加销售附加值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各行各业中层出不穷的销售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的佐证。一个在思维定势下销售只能卖3角钱的苹果,居然能在大智慧下增值到30元甚至更多,这里面包含的智慧有:礼品包装、文化内涵、名人种植、太空产品等等;农民的柿子大棚,通过“跳出柿子卖柿子”,让顾客变游客,饱览田园风光,呼吸新鲜空气,体味亲手采摘之趣,住在农家,吃在农家,玩在农家(还可观看乡村民俗节目),大大充实了农民的钱袋子;杭州郊区的茶乡农家休闲村---梅家坞茶文化村,“跳出茶叶卖茶叶”,从游客摘茶、炒茶,到茶楼,到茶叶商行,到观光旅游,成为西湖“一景”;一个销售工程机械的企业,利用丰富的客户资源,拓展关联领域,从事工程机械职业技能培训,为原有的客户提供操作技能、机械维修培训,从销售产品到销售培训,大创意带来大回报。

跳出销售做销售,在楼盘销售方面不乏其例。如广东碧桂圆,著名学校、五星级俱乐部、“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三位一体的“碧桂圆生活方式”成就了楼盘销售的经典。成都的芙蓉古城,“跳出房子卖房子”,以其具有江南风格的“亭榭、小桥流水”的园林设计和绿地景观,与附近景区联手,吸引众多游人前来参观游览、休闲度假以及进行商务活动场所,也带动了楼盘的销售和服务业的发展。

跳出销售做销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如何“跳出”。笔者以为,关键是要做好“人”字文章。就销售者而言,“跳出”固然可以借助外脑、团队等方面的力量,但“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联结企业与顾客的桥梁,销售人员要从小处着眼,不断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名合格的销售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之一。作为一名销售人员,首先要唤醒自己的创造性天赋,要有一种“别出心裁”的创新精神,善于采用新方法,走新路子,这样他们的销售活动才能引起广大顾客的注意。销售人员只有从平时的“起跳”着手,进行量的积累,才能在销售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实现质的突破---“跳出”。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销售人员要把握销售对象---顾客的心理,真正满足顾客品位提升和多样化的需求,实现“双赢”。

突破思维定势,跳出销售做销售,上升到管理的视角,也大有裨益。如果说为管理而管理是一座金字塔的塔底,塔尖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则跳出管理做管理是中间的塔身,它是对为管理而管理的提升,是向上的阶梯。跳出管理做管理,也是一种创新,一种提升,一种技巧,一种写意,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常言道:企业家的境界决定着企业的境界。我们是否也可以说:企业家的思维同样决定着企业的出路。定势思维对企业家乃至企业而言就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具“挑战”的经营风险了。企业家不是天生的,企业家经历告诉我们,创业难,难就难在创新和变革这一关,谁能迈得过去,成功之门就会为谁打开。企业家的创新包括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跳出管理做管理,就是要不断的进行管理创新。企业管理习惯用制度去约束人,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管理创新,这其实是一种常规性思维,算不上大智慧。所以,跳出管理做管理,是对管理者、企业家提出的更高的素质要求。日本桑德利啤酒公司副总的父亲去世了,桑德利啤酒的总经理去吊唁,吊唁结束后他站到副总的旁边去对别的客人鞠躬,这也就表示他把副总的家人也当成自己的亲人了。副总与旁人说,看样子我这辈子是要死在桑德利了。显然,是人性的力量在起作用。

跳出管理做管理,要求管理者善于把握管理对象的心理,以人为本,注重用精神、激励(如让员工参与管理)、人性进行管理。斯诚如此,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不断的跳出管理做管理,则渐入佳境也

心理毕业论文:优化教育环境培养良好心理论文

心理健康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职业教育作为学生学习技能和走向社会前的人生积累阶段,对其将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让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促使他们全面认识自己,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以便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满意的心境,形成良好的个性,塑造完整的人格,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真正做到高高兴兴来校学习,健健康康走向社会,完完全全实现人生价值。下面,我就个人肤浅认识探讨一下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一、认识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一个宏观概念,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部分,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

2、重视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是对保障心理健康的各种措施和活动的总称,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障,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目的和结果。搞好心理卫生,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活动的效率;有利于完善个性,搞好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和文明素质。

二、心理教育的目标

1、认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教育要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达到健康的程度。心理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发挥积极的干预和影响,形成、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和教育的进步,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受教育者的健康不止意味着有强健的身体,还必须包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形成、维护和促进,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所以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优化育人环境

在心理教育中要善于优化所需要的育人环境,有意识地通过改善物质文化设施来净化心理环境。这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从而拥有良好的育人大环境,使全校师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文化环境的熏陶。和谐对优化心理环境至关重要,和谐的外部环境无时无刻不对心理产生着影响。学校对教室进行文化环境上的构建,是学生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的外部条件。

3、以宿舍为活动载体

寄宿制是中职学校的一大特点,学生有多一半的时间要在宿舍中度过,宿舍是培养、形成和维护学生良好心理的重要场所。如何让同学们住宿如住家,既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亲情,又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所有职业学校必须面临的课题。所以职业学校要以宿舍为载体,大力倡导宿舍文化,把宿舍管理制度巧妙溶入宿舍文化中,使学生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三、心理健康的任务

1、教会学生克制激情

中等职业学生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次小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也会为小的矛盾打的不可开交。这一切都说明了中职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就要经常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分析此时的心理状态,用案例和事实说服教育他们,使他们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

2、扩大信息视野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名人传闻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

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味的堵是不行的,年轻人就是要有大千世界,就要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我们一方面给予学生广阔天地,一方面又要有选择的教育引导,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提高正确筛选、吸收信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融洽师生关系

中职学校不同于中学,老师常常跟着、象一个影子无处不在。而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每周值一次班,平时去教室完全凭自己的责任心,任课老师更是上课来、下课走,为融洽师生关系,学校应建立师生定期交流的例会制度,拓宽师生心理沟通的途径,要求班主任老师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家长联系卡,定期向家长报告学生的

进步,这样的结果能让学生体会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既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也丰富了教师心理教育的经验。

4、创造宽松心理环境

中职有其特殊的因素,除学习外,日常生活也在学校。每天起床、做操、上课、吃饭、写作业,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又很充实。但刻板单调的生活与年轻人天真活泼的本性产生了巨大矛盾,学校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因而要努力减少不必要的规定,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这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总的来说,职业教育就是全面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就业能力。未来的人才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不仅是整个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和载体。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必须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中等职业学校不断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实质的重要环节,是推进和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跨世纪人才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起广大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

心理毕业论文:贫困生消极心理防范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贫困生的消极心理防御及其后果;通过有效的社会支持促进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自卑心理严重贫困生最大最显著的特点是自卑、焦虑心理明显由于无法改变的现实经济状况、人际关系敏感因为长期以来的压抑、偏执心理强烈城乡间经济水平和生活状况的巨大差距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防御干预社会支持

论文摘要:作为高中校园弱势群体的贫困生,面对社会压力,往往采取消极的心理防御,从而出现了自卑、焦虑、敏感和偏执等心理问题。通过建立主、客观两个维度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对贫困生的心理形成有效的干预,帮助他们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1贫困生的消极心理防御及其后果

1.1自卑心理严重贫困生最大最显著的特点是自卑。大部分的贫困生是来自于偏远山区的,家庭条件差。由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不一致,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乡间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差异,使贫困生心里产生巨大的反差。由于在穿着打扮,吃喝玩乐,生活用具等各方面的明显差距,让他们产生对自己产生怀疑,他们开始低估自己,甚至开始否定自己。他们害怕别人投来异样的目光和鄙夷的眼神,逐渐陷入自卑的泥潭。他们对人际交往的开支难以承受,对集体活动消极退缩,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他们害怕别人瞧不起他,而只能自己默默的承受着这无形的压力。

1.2焦虑心理明显由于无法改变的现实经济状况,使他们总是长时间的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他们焦虑着他们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甚至他们每天吃多少饭好得精打细算,还要考虑以后的生活费,因为他们的家庭根本拿不出如此繁重的费用。因为这些他们没有办法安安稳稳的去学习;有的为自己的家庭状况焦虑;有的为自己的未来焦虑。因此他们承受着比其他学生更重的压力。在农村,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状况相对落后,在一些像计算机、英语听力、口语等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上,他们根本无法去和城里孩子相比。而这种实践性强的能力是后天培养的,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形成的,必须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否则反而会加剧他们的紧张和焦虑感。

1.3人际关系敏感因为长期以来的压抑,自卑造成他们的人际关系很敏感。他们不愿意和别人谈论经济状况的话题,他们害怕别人给予他的怜悯。他们还怕别人嘲笑自己,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事情多疑,他们和别的学生之间就像有道无形的枷锁。有些同学本来是善意的关心,他们总会把那当作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羞辱,从不接受别人对他们善意的帮助。这种敏感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1.4偏执心理强烈城乡间经济水平和生活状况的巨大差距,让他们感觉这个社会的不公平。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自己什么都没有,而那些城里的孩子什么都有。他们在暗中的羡慕着别人,还常常对自己发问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好的家庭背景。而现在整个社会的贫富分化还在进一步拉大,不公平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些都容易使他们形成愤世、偏激的心理,他们总是只看到这个社会的黑暗一面,看问题欠全面分析,想问题、办事情思路不开阔。如果对自我不能形成客观的评价,总是对外界抱有敌视的目光,对周围人和事的看法发生偏执,贫困生身上总不同程度的带有这种心理。偏执心理就有可能导致他们心胸狭窄、遇事不理智易冲动,当他们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甚至会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反社会行为。

2通过有效的社会支持促进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贫困生经常采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种状况反映出学校迫切需要教育和辅导贫困生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使贫困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帮助其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寻找合理方式,帮助、教育贫困生建立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是培养贫困生健康心理的必要途径,而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需要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与之相配合。

2.1主观社会支持的有效性与贫困生对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主要指外界对于贫困生的支持,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质支持。这种支持可以帮助贫困生减少压力,减少他们对这个社会的偏见。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导致的各种困难比一般同学更多,他们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在他们处在最困难最紧张的时期,他们需要外界给予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而社会资源对他们的支持是其中最重要的。社会、学校、教师、家庭以及朋友等成员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感情支持及相应的物质支持,有助于高中生对压力环境做出积极的评价和应对,这种积极的反应反过来也可能更有助于个体从环境中获取后续的社会支持,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更好地维护心理健康。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高中生有意识地体验并从现存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是构筑高中生心理健康系统的重要环节。在高中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给予别人支持和怎么样获取别人的支持,通过训练让高中生学会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能够增强自信,进而更好的增进健康。

2.2构建客观社会支持体系帮助贫困生心理脱贫除了主观上的情感上支持外,贫困生个体在应激状态下还需要客观可见的实际的支持。政府应不断完善各种资助贫困生的制度,鼓励个体、企业、社会团体资助贫困生制度,扶助贫困生家庭脱贫制度等,借此解决贫困生的物质贫困,为贫困生提供坚强的政策支持。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给予贫困生帮助、启发、引导和教育,让贫困生敢于正视自己的客观情况,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信心,消除和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项教育后,可组织心理学教师对所在学校的贫困生心理防御机制建设状况进行一次调查,评估和查找问题,弥补不足,促使广高中生建立起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校内外媒体应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宣传逆境成才、以苦为乐等典型故事,引导学生去模仿、学习,并运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实际的心理压力。政府和学校应注意引导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关注与贫困生的交往过程,教师和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不歧视贫困生,改善贫困生的交往环境,使他们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交往,让更多的同学、朋友成为他们的社会支持源,当他们取得一定的成绩时,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学校应积极开展并加强管理各种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并监督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贫困生之间可以组成各种学生社团,让学生们在相互尊重、真诚接纳的氛围中自由交谈,分享经验,互相扶持而达到改变思维并尝试新的行为模式的目标,使贫困生生活得更充实并更能有所作为。

贫困生消极的心理防御是多重社会因素综合建构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种原因,只有调动多维度的社会支持,建立完善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促进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支持的资源,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认知习惯,掌握积极的压力应对策略,降低压力感的消极影响,培养和增进自身的积极力量,为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更健康的生活提供支撑,才是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终极目标。

心理毕业论文:肠造口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1术前护理

由于肠造口者术后身体的外观有较大改变,对其本人精神打击很大,术前常会有抵触、恐惧、绝望、疑虑、紧张、焦虑或抑郁等心理。因此,术前访视并给造口者进行心理辅导是必要的。

1.1定位直肠癌手术肠造口多选择左下腹脐与薷前上棘莲线处中外1/3交界处。最近国内也有主张在脐孔处造口。但应注意一下位置:造口位置应使病人自己能看到,便于护理,同时不能影响病人工作;避开凹陷,爱带线处;远离切口和肿瘤漫润区。

1.2心理护理肠造口虽是治疗措施,但患者接受困难,更有患者因拒绝肠造口而延误直肠癌的治疗。这需要医护人员采取合适的方式,给予耐心地解释及教育工作,肠造口手术只是将排泄系统出口由原肛门处移至腹部,对消化功能无影响。肠造口术后只要学会正确护理,完全可以从事正常学习工作、社会交际等,安排相同患者交流经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术后护理

2.1心理护理术后医护人员和家属在心理上要给予造口者支持、关心和安慰,同时鼓励造口者尽早学会肠造口护理方法,促进其心理康复,提高其重返社会的信心;而在造口者学习造口护理的动机方面,有的专家则更倾向于当造口者有主动学习愿望与兴趣时才教其本人学习,可保持造口者的心理平衡,使其对恢复原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2.2造口病人心理过程

2.2.1震惊病人在听到自己即将做造口时,常感到震惊、不知所措。做造口后,拒绝看造瘘口,很难接受它的存在。护士对这一阶段的病人应做好解释工作,以高于亲人的方式来关心病人。对病人表示同情和安慰,使病人逐步接受现实。挖掘病人自我照顾的潜力。通过知识宣教和指导,协助病人通过自理来满足生理需要,从生理需要来解释造口的必要性。同时,建立生活自信心,使病人通过自行操作改变生活品质的层次,驱除自卑等负性心理。

2.2.2防御性退缩退缩是对出现的危机采取的回避的态度。病人试图躲避现实。以此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护士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帮助病人克服消极情绪,给病人创造宣泄的机会,鼓励病人把内心的痛苦、疑虑讲出来,通过对有关知识宣教进行积极干预,让病人正视现实,多想克服困难的办法。当病人逐渐熟悉自我护理方法时,防御性退缩会被积极应对的态度所代替。

2.2.3认知阶段此阶段病人心理状况趋于平和、理智,能主动谈论自己的造口,这时是护理人员进行干预的最好时机。要详细向病人讲解造口护理知识,根据病人自理程度,最大限度发挥其主动性,使病人在自我护理中回复自信。

2.2.4适应阶段当病人能成功护理造口时,便已逐步进入适应阶段。此时,造口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已达到最小程度。可以帮助病人总结经验,安排好生活。组织造口病人联谊活动,帮助病人解决困难。

2.3造口病人常发生的心理问题

2.3.1自卑、孤独由于造口有时会出现异味,病人会感到自己肮脏,担心别人嫌弃,不愿意参加业余活动,把自己看成是残废人。应鼓励病人多参加联谊活动,互相谈自我护理经验。帮助病人选择合适自己的造瘘袋,最大限度减少异味,减轻病人心理压力。

2.3.2心理性性功能障碍造口病人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关于性生活能否正常进行。医务人员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给予回答,告知病人术后几个月可以恢复性生活。如果病人因自卑和知识缺乏而产生性生活障碍,应通过心理治疗与护理,给予关心与指导,同时,对配偶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得到配偶的理解、关怀和鼓励。

3肠造口病人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属、亲朋好友、医务人员、志愿者、社区服务机构等。医护人员不应该忽视病人社会关系支持系统的作用,应向病人积极了解支持系统的成员,适时做知识宣教工作,使病人、家属共同参与康复计划的实施。学会对病人提供有效的支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家属应积极鼓励病人参与社交活动,根据康复程度,共同制定活动计划,调理饮食结构,使病人尽早康复。只有适应社会,病人的心理压力才会消除。

总之,肠造口病人的护理要根据个体差异因人而异,造口病人心理上不要有过重的负担,只要做到膳食搭配合理,营养均衡,使身体营养充分,精力充沛,就能提高生活质量,及早回归社会,和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社交。

心理毕业论文:乳腺癌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1临床资料及护理诊断

某医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共行乳腺癌根治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共7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1~58岁,平均42.5岁。住院时间15~20天,均在术前行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66例术后恢复较好,未发生并发症,定期化疗和(或)放疗。2例死亡,5例未随诊。

患者手术前由于不了解病情而普遍存在恐惧、焦虑的心理。术后又怕切口疼痛,术侧肢体不适。担心皮肤完整性损害,特别是年轻女性往往会因此而心情郁闷。

2护理措施

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对手术的耐受性及术后的康复效果。因此,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及心理指导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护理人员在患者面前要始终保持镇静、自信,给患者一种安全感。

2.1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主要是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治疗的意义,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做咳嗽、排痰及床上的排便练习,提供多方面的生活护理等。如指导患者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1.1术前准备完善有关检查。术后患侧肢体不宜行静脉穿刺。做好手术区皮肤的准备,特别是腋窝处,需植皮者还应做好供皮区的准备。

2.1.2心理支持患者入院后,包括其家属因担心手术效果,都会表现出焦虑、沮丧的情绪,护士要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并给予帮助,对了解病情者要向其介绍有关乳腺癌的治疗进展及成活率方面的信息及有关疾病与手术知识,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对疼痛者,要多给予安慰,提供精神上的支持,配合医生适当使用镇静止痛药物,改善患者不良的情绪,保证其休息与睡眠,使机体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状态。

2.2术后护理

2.2.1观察病情变化患者回病房后应给予平卧位,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血压平稳后患者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半卧位,抬高患侧上肢,以利于呼吸和引流,避免或减轻术侧肢体水肿。注意伤口有无渗出,保持敷料干燥、整洁,注意患肢皮肤的颜色深度。做好负压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防止滑脱。注意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及术侧肢端血运。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量,引流量每小时超过100ml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2防止术后水肿和功能障碍要向患者讲明术侧肢体水肿的可能,即由于手术时腋窝淋巴结清扫使淋巴液及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和术后胸部伤口加压包扎所致,使其配合。指导患者及时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以防发生功能障碍。活动上肢先由肘部开始逐渐发展到肩部。术后1~3天应锻炼手、腕部及肘关节功能,可做伸指、握拳及屈腕、屈肘等锻炼。术后4~5天,可练习侧肩部及同侧耳部的功能,然后逐步练习将患肢的肘关节屈曲抬高,手掌置于对侧肩部、颈后,进而以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并触摸对侧耳部为止,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2.2.3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并做深呼吸运动,有利于肺扩张,防止肺部并发症遵医嘱口服三苯氧胺(TAM)或来曲唑等药物。

2.2.4饮食指导患者术后由于食欲不振致进食量减少,要及时向患者讲解因手术可能导致其营养失调,原因主要是癌性消耗、因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抑制消化道的运动与消化腺的分泌,致食欲不振[1]。因此建议其增加热量,以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为主,促进组织生长及伤口愈合[2]。

2.2.5其他同时,术后患者卧床期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主管护士应给予完全帮助、部分协助、支持教育等不同方式护理,满足其自理需要。

3放化疗的护理

3.1术后放化疗的前期思想工作辅助化疗的目的是采用全身用药以消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或微小残余瘤灶,护士除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勤巡视、多交谈,宣教化疗和放疗的不良反应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乳腺癌的远期疗效。

3.2控制放化疗不良反应放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常在用药后1~3天内出现如恶心、呕吐、脱发、骨髓功能抑制等,这主要是由于心理上的因素引起的。对于化疗药物所导致的毒副作用,一定要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使之配合医生给予预防或及时对症处理以缓解症状,并嘱患者坚持化疗。因化疗会引起恶心、呕吐,可采取化疗前15min予恩丹西酮8mg静脉注射,止吐效果明显。

3.3对于化疗过程中药物不慎渗出或出现静脉炎要迅速对症处理,防止皮肤坏死要指导患者进低脂肪、高纤维、高蛋白、富含多种维生素类食物,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等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食生、冷、硬、不洁食物,并指导患者服用一些提升白细胞的药物,如利血生、强力升白片、鲨肝醇、维生素B4等。告知患者用药当日禁忌局部热敷,减少药物渗出刺激组织。

3.4放射治疗期间出现的皮肤损伤及肺部放射性损伤,也常使患者出现畏惧心理此时应细心讲解放疗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穿宽松纯棉内衣。出现皮损,可在破损区涂抹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使其干燥,促进创面愈合。大面积皮损时,要停止放疗并对症处理,合并感染时需抗感染,保持创面清洁、干燥,以利愈合。保持居室通风,经常户外活动,提高抵抗力,防止并发放射性肺炎。

4心理指导

4.1心理类型及护理措施由于疾病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加以手术、化疗对机体的打击,甚至毁损性破坏,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悲观、绝望的心理状态。作为护理人员,要了解并掌握不同心理的产生时期,对症下药采取对策措施,见表1。

4.2失眠的护理失眠是乳腺癌患者常见的症状,手术影响患者的形体美,多数患者情绪极其低落烦躁、自卑,甚至缺乏治疗信心,引起失眠。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切口愈合,增加感染机会,延长住院时间[3]。

4.2.1失眠类型在上述临床资料中,73例病患者中有42例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失眠,占57.5%,见表2。

4.2.2影响睡眠的因素见表3。

4.2.3护理分析

4.2.3.1对疾病焦虑恐惧和担心手术预后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病情轻重的情况因人而异,做好心理分析,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使患者了解病情,促进其对疾病及治疗的理解,配合治疗。有条件的,可请术后康复病例现身说法帮助患者接受疾病的事实。

4.2.3.2及时处理疼痛及手术造成的不适术后切口疼痛或晚期癌肿转移引起的疼痛是造成乳腺癌患者失眠的重要原因。术后镇痛一般采用芬太尼、布比卡因、氟哌啶等药物,通过镇痛泵持续给药,镇痛效果明显。晚期癌症转移引起的疼痛,口服曲马朵缓释片,肌肉注射度冷丁、吗啡止痛,尽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因疼痛引起的睡眠障碍。

4.2.3.3取得患者单位及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不少患者担心乳房切除后会导致女性形体改变,影响工作或遭家人遗弃。因此要取得患者单位的支持及家属理解,不可歧视患者,要鼓励患者术后加强患侧上肢功能锻炼,做到生活自理。同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及工作,可让患者走出患者角色的阴影,满足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4.2.3.4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和睡眠条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适宜的温湿度是良好睡眠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室内相对湿度50%~56%,温度18℃~24℃。夜间应调弱照明灯的亮度,避免灯光直射患者面部,最大限度地减少噪音。同时应根据每个人的生活条件和文化修养,满足个人对睡眠条件的特殊要求。如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尽量集中进行等。

5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帮助患者认识和预防疾病、促进和恢复健康起到一定作用[4]。在护理和治疗中,向患者宣教康复知识,包括合理饮食、手术侧肢体的功能锻炼。

5.1饮食加强营养,宜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类食物,如牛奶鱼,虾,蛋,瘦肉类,多食芹菜,菠菜,胡萝卜,多吃生菜,忌食高脂饮食,如肥肉、动物内脏等。

5.2活动乳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后遗症是患侧肩关节活动障碍。活动可加强术中保留下来的肌肉得力量,松解和预防粘连,最大限度的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一是练习划旱船的转动,绕环的训练;二是出院后,在家庭和工作单位要努力去做常规的活动,如扫地、擦桌、提轻物等。要求在术后1~2个月即完全恢复肩部运动,基本上达到抬举自如的程度。

5.3及时复诊定期化疗和放疗,把治疗和护理方案记录于出院病历上,嘱家属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理和病情变化。乳腺癌患者经治疗出院后第1~5年期间,每半年来医院随诊复查。5年后,每年随诊复查1次直至终生[5]。

此外,家庭和社会都要给予她们关注和支持,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乳癌术后身体恢复后不影响夫妻生活,丈夫应多体贴妻子,给她最好的心理支持,可穿宽松肥大的衣服,佩带义乳,年轻的女性可做隆胸手术。总之,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才是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基础。

心理毕业论文:结核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1消除病人的焦虑及恐慌心理

由于有很多病人对结核病的知识及病程缺乏足够的认知,以为得了结核病就是得了一种不治之症,特别是初次感染结核病的病人,更是求医心切,因此产生焦虑心理。特别是当他们看到重症结核病人时,会联想到自己的愈后及可怕的结局,便会产生恐慌甚至绝望的心理。针对病人的一系列心理状态,我们在护理上做到主动向病人宣传防治结核病的知识,使病人在第一时间内就能了解结核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详细讲解结核病的治疗万法及各种注意事项,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使心绪不定的情绪得到缓解及解除,并通过治愈病人的实例来教育他们,使他们了解结核病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按医嘱规律用药,治疗、按疗程服药是完全可以康复的。通过对病人的指导,使他们消除了恐慌和焦虑的心理,对治疗自己的疾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增强病人自信心的建立

他们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失去信心便会产生悲观情绪,所以,要使病人增强自身战胜疾病的决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他们在生病前都是乐观的对待工作、生活,一旦转变成为病人角色,随着健康状况的改变,在思想上表现为顾虑重重,精神上也受到了影响,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针对他们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做到尊重和体贴他们,逐步引导他们建立和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疾病,使他们积极配合的治疗。

病人顾虑的表现各种各样。有些人一向认为自己很健康,当他们听到自己得了结核病后,首先感到不可能,怀疑医生可能是诊断错了,表现为不相信我们医务人员,不在乎医务人员对他们的嘱咐。对于这样的病人,我们要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正视现实,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治疗信心,帮助他们制定各种计划,包括治疗计划、饮食计划、休息计划,早日使病人恢复健康。也有些病人病情其实并不重,但他们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自己的病很严重,希望得到医生的重视,希望多吃药、多打针,这样的病人往往表现为不敢参加各种活动,不敢大声说话,甚至不敢深呼吸,有些病人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患了癌症,这种病人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对这样的病人在护理上要做到耐心解释病人提出的任何问题,回答问题要求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以取得病人的信任。此外病人在生病期间家庭易出现矛盾,生活上出现波折,往往会给病人造成很严重的精神创伤,甚至使病人绝望的心理,给治疗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细心观察和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变化,做好心理护理;要积极征求病人的意见,耐心倾听病人的心声,在精神上给予安慰,满足其被认识,被尊重的心理需要,从而减轻病人的思想负担和思虑过度的情绪,配合医生做好治疗。

3消除病人主观上的感觉异常

主观感觉异常是结核病人经常出现的反应,特别是病情反复可能成为终生带菌者。由于病人经常把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到疾病上,如咯血病人总是对喉部的痛痒十分敏感,喉部稍有不适,就以为要咯血,精神上也特别紧张;而胸膜炎或气胸的患者对呼吸状态十分关心,呼吸急促时就预感到有胸水生成或气胸加重的可能。对这样的病人,护士要主动关心他们,加强与他们的语言交流,应指导他们精神放松,转移病人注意的焦点,逐步使病人的主观感觉恢复正常。有些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或老年病人,由于身体不适或环境改变,使病人易产生厌倦不满等暴躁情绪,遇事不冷静。病人的情绪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起到重要作用,精神状态好,治疗关键时刻不好,情绪低落、疗效就差,因为心理变化会造成生理、精神、免疫等功能紊乱,所以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要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使病人情绪稳定。如护士对待病人要热情,在观察病情及治疗护理中要细心,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使患者对自己产生信任感,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护士的服务态度会直接影响护理质量,护士的行为、语言、仪表、态度等均可反映其道德情操,如护士有责备、厌倦等表现,会使病人感到不安,产生思想负担,导致病情加重。恰当的语言和副语言可增强病战胜疾病的信心,可调动病人配合治疗的积极性,病人对于医护人员最重要的是信任,这种信任感能对治疗、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心理护理是根据结核病人需求来开展的,他们需要护理人员帮助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发挥机体的潜在能力,配合治疗恢复健康。这要求我们不仅是医嘱的忠实执行者,而且必须要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心理和护理心理学知识,懂得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懂得各种因素对病程和可能发生的意外变化,才能使病人身心得到完全康复。

【论文关键词】结核;心理护理

【论文摘要】结核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要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和不同的心理反应及病人的言行、表情、态度等来制定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案。

心理毕业论文:心理契约高校实验教师管理论文

1心理契约理论的内涵

“心理契约”的概念最早出自于社会心理学,后来由组织行为学家引入管理领域,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绩效,促使企业发挥最大的效应。对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0年,阿吉利斯(Argyris)第一次使用了心理契约的概念,认为在组织和员工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以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理解,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但他对并未这一概念进行具体和明确的界定。1962年,勒文森(Levinson)提出,心理契约是组织与雇员之间隐含的各种相互期望的总和。他还指出:“有些期望在意识上清楚些,如工资;另一些期望,如长期的晋升,则比较模糊。”随后,施恩(Schein)把它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1973年,Kotter将心理契约界定为“存在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一种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希望付出的代价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1997年,Herriot和Pemberton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与个人在相互关系之中,所感知到的彼此为对方提供的责任。这种知觉或来自于对正式协议的感知,或隐藏于各种期望之中。”

从心理契约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心理契约大多是主观的、非正式的,具有隐蔽性和不公开性、双向性、动态发展性等特征。Baker指出,心理契约在员工愿望(如角色、社会、经济等)与其绩效表现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心理契约与高水平的知觉化组织支持、职业期望和情感承诺及低水平的离职意向有关。心理契约对工作满意、离职意向和组织政策有显著影响,雇用双方心理契约的一致性越高,雇员对组织的满意感就越大。心理契约对雇员在受伤害期间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在对组织效果的预测上,心理契约较组织承诺有更高的解释力。由于良好的心理契约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员工和组织双方的工作效率,并保持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良好信赖关系。所以,有许多学者不断地关注心理契约的概念、内容构成以及动态发展过程,心理契约已经成为指导企事业组织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心理契约研究已成为当前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热门课题。本文将心理契约理论运用到高校实验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分析心理契约运用在高校实验教师管理中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2高校实验教师管理中运用心理契约的必要性

2.1实验教师工作特点使构建心理契约成为必然

实验教师工作有如下特点:第一,政策性。实验教师在教学管理、组织实施实验教学大纲、参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都是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和学校的管理制度相联系的,严格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是实验教师工作的原则,如教师调课、学生请假、教师无故缺课,以及其他违纪等情况,既要耐心说服,又要坚持原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处理和协调。第二,技术性。实验室任何一项工作都带有技术性,从实验室总体布局规划到最后组织实施,从设备选购到安装调试,都要求很强的技术性,还有不少技术性的难度比较大。第三,服务性。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实践技术直接为教学科研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实验教师参与大量实验教学,同时从事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管理,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实验教师工作服务性很强,从开学初直至期末,紧紧围绕全面为实验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这一中心环节,负责处理具体事务,保证实验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第四,时效性。由于教学工作的计划性和时间性,决定了实验教师工作的时效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各项工作做好,实验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办事能力,要科学地安排事情的先后顺序,要争取及早处理完毕,以保证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

通过以上对高校实验教师工作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实验教师的工作具有独立性,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独立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实验教师所做的都是一般性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无法用定量的指标去考核,工作很难量化,劳动成果难以衡量,这就使高校实验教师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更需要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因此,为了实现学校的长足发展,保持学校长期的稳定和协调,必须注意保持和维护实验教师与学校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

2.2实验教师管理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使构建心理契约成为必然

(1)高校管理理念的不确定性。高校实验教师管理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管理理念的不确定上。由于思想观念陈旧,高校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重教师,轻实验技术人员,认为实验队伍是教辅人员,处于教学从属地位,这种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科学性认识不足,部分人认为实验教学是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什么人都能干,该做什么,怎么做都由实验教学大纲安排,不需要动太多脑筋,并且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对实验教学工作没有多大的影响。在实验教师人员的配备、学习和培训上,力度远远不够,实验教师无论在职称、升职、评奖、进修、待遇等方面,都比教师机会少,这严重挫伤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种不主张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使实验教师的地位得不到尊重,利益得不到保证,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个性得不到全面发展。这些旧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都会严重伤害实验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损害实验教师对高校的忠诚度、满意度和归属感。

(2)高校管理评价的不确定性。由于实验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实验教师的工作很难量化,教学和管理难度无法衡量,工作成效不易体现出来。长期以来,人们对实验教师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职称评审制度机械地靠量化标准,评审中论资排辈,年终考核走过场,还会受到人情因素的干扰。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实验教师工作负荷极大增加。实验教学从过去几百人猛增到2000-3000人的规模,工作责任重,心理压力大,而待遇偏低,造成实验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这种管理的评价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忽视了心理契约的动态性特点,学校极少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实验教师的个性特点进行有创新的管理体制的改革。

3高校实验教师管理中构建良好心理契约的理念与策略

3.1重视实验教师的心理契约,树立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

人本主义管理思想要求企业尊重员工,强调员工的主体性,这恰好是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所期望的。员工的人本需求是心理契约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构建高校实验教师心理契约的基础,以人为本就是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旨在重视人的心理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在高校中对实验教师实行人本管理,充分相信实验教师、尊重实验教师、使实验教师全面发展,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去,为学校的发展多做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体,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地开发实验教师的能力与潜力,为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创造宽松的学校氛围,增加实验教师努力工作的热情和信念,使学校与实验教师之间建立的心理契约得以巩固。

3.2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培训机制

心理契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是高校实验教师与学校之间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心理发展过程。高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实体,在任何时候都有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这些状况就有可能打破学校与实验教师之间所存在的心理契约平衡。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对实验教师心理契约进行动态管理,管理者必须保持与实验教师的不断沟通,消除或削弱心理契约的负面影响。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研讨、培训等各种形式不断了解实验教师的心理需求,了解他们在心理方面的变化。通过双向沟通,一方面高校可以随时了解和关注实验教师的期望和学校存在的问题,听取改善意见;另一方面,实验教师也可以全面了解学校的期望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根据双方的期望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共同商讨提出有效方案,可以使实验教师在受到尊重、增加自信心的同时,也使高校的问题得以解决,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心理契约。在这个基础上,高校管理者能够根据双方的期望,及时地提供一些承诺方案。防止了心理契约的违背,避免了由于心理契约的破坏而造成心理契约管理效能的降低。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校对实验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验教师如果不能适时地进行学习和提高,工作就会受到影响。实验教师培训是加强实验教师成就感和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途径。高校可以为实验教师提供业务进修、学历进修等各种各样的培训、学习。如派出到兄弟院校重点实验室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学型仪器设备的维护,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为实验教师举办各种学位进修班等。高校通过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这种不定期方式到高一级学校进修培训,加强了实验教师的成就感、工作满意度以及对组织的忠诚度。教育培训使得实验教师与学校双方都明确了各自的期望,有利于双方调整自己,最终达成心理契约的一致。

3.3规划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实验教师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管理是美国近十几年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兴科学。组织生涯的发展是组织生涯管理和个人生涯计划活动相结合的结果。它把个人的生涯计划和组织的生涯管理相结合,通过组织内的生涯发展系统达到组织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高校需引进一些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爱岗敬业、安心实验室工作的高学历人才充实实验室队伍。作为高校实验教师的个体来说,为了在工作中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一般都会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高校实验教师不会只是追求经济利益,从长远来说是追求一种良好的职业发展。而作为高校,为了提高实验教师工作的满意度,使实验教师与学校协调发展,就需要对实验教师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管理。一个优秀实验教师的职业生涯得不到发展,就会离开这个组织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组织,这在市场经济中体现更加明显。高校要为实验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要及时发现和处理实验教师在职称评聘及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否则会影响实验教师的工作和精神状态。因此,学校与实验教师间达成并维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心理契约”,使得高校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能长期地发挥作用。作为实验教师则随学校的发展,自我生涯的发展目标也能得以体现和实现。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推荐期刊